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第1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and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粮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andZhao,G.:Chines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30years:aliterature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第2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破坏;转基因产品;经济学分析;市场规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诸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的我国,随着现代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保护耕地与增加农业产量已越来越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转基冈产品的不断问世,似乎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启了一扇有益之门。

一、理论探讨

(一)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名的观点:经济创造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造使经济不断地从内部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米源、新组合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先有的企业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

梅特卡夫(J.Stmdey Metcalfe)在《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中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知识盛=产和扩散过程的不可分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技术政策的任务不是预测哪种创新将会胜出,而应当是构建一个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促进创新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创新涌现更为容易。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指出:技术正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广的选择菜单。技术除了推进一个社会内部的选择菜单之外,也往往使社会“创意能量”的来源更为丰富。

(二)淡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学者霍奇逊(hodg-son,G.M.)根据小体论、方法论和隐喻这3个标准,界定了他所认同和主张的演化经济学。他的观点基本反映了演化经济学的宗旨:①本体论的标准――是否对以下假定给予充分的强调,即经济演化过程包含着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新事象和创造性,并由此产生和维持制度、规则、商品和技术的多样性;②方法论的标准――是否反对还原论(reductionism)。演化经济学应该是反还原论的。即复杂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突显的特性,每一个层次都不能被完全地归约到另一个层次,或在另一个层次上得到完整的解释,对更高层次的突现特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还原基本的元素层面上。③隐喻标准――即是否在理论上广泛使用生物学隐喻。使用生物学隐喻的动机在于取代支配着主流经济学的机械论范式。许多演化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在其性质上更接近于生物系统而非机械系统,对经济生物学的隐喻_史为恰当。在这3个标准中,生物学隐喻的标准是个“软”标准,因为霍奇逊最终在为不同经济学家分类时,只采纳了前两个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某位学者符合这两个标准,而不管他是否赞成采纳生物学隐喻,他就可以被看做“演化经济学家”。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转基因产品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集中于转基因产品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标识管理、发展现状等等。为了我国转基因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规范其市场的有效竞争,木文借鉴创造性破坏理论。结合新兴生物技术的跃辽模型,以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供需理论,剖析和破解在转基因产品市场中转基因产品供求关系的经济力量对创造性追求是利还是弊?

二、转基因产品的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所谓转基因产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或结构,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产或孕育出的产品。均可称为转基因产品。

与传统的非转基因产品相比,转基因产品之所以有着神秘的魅力,是在于有着以下显著的特征与优势:第一,可以极大地改善转基因产品品种,增加营养成分,降低致敏物质和有毒物质的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延长产品的保存时间。第二,可以方便有效地改变粮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比例,以改善其食用品质或加工特性,满足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增加其附加值。第三,作物被植入了抗虫性状基因后。赋予作物抵抗病虫害的体能,从而减少和避免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态。第四。通过基因修饰,可以使植物产生亚油酸,并能使作物对恶劣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五。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我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已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计划,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展,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研制抗虫棉花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要进几国与生产国。我国进口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额逐年攀升,其主要产品为转基因大豆。同时,我国也已成为转基因农产品大国,天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延,居世界第4位,一些种类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三、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觉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世界人几的增加,不断地对粮食的增长提出新要求,生产工具的改善和科学的增产一直是人类努力的方向,绿色革命之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创造更多产量的同时所带米的列耕地土质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越来越让人类感到不安。现代农业的生产已不再是早期的农耕生产,而是纳入到工业化范畴的太规模生产。出于要满足低成小和高产量的需要,涉及大量的工业处理过程,采用化学方法求利避害。而转基因对农作生物物改造方式成为这种上业生产方式的替代过程。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实质也是一种试探性试验的后期过程,在实验和理论论证其无害后,其真正结果也只能在推广后得以显现。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埘称的地位,甚至无意识地成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试验品。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人类创造新事物必须承担的破坏成本。

(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

生物体的变化离不开进化论的范畴,达尔文进化理论有5个方面。第一,物种并非永恒不变的。第二,所有的物种都来自共同的祖先。第三,进化是逐渐的。第四,物种的增殖。第五,自然选择。从第一和第二点来看,转基因作物只是将生物基因库中的基因进行了人为选择和表达,并没有凭空制造生物。生物体本身是复杂的,转基因作物由于引人外援基因增强其在某方面的特质,因而其是跳跃发展的,这和第三点相悖。第五点的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其借助斯宾塞的术语,将自然选择表

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虽然人类主观的意愿,使得转基因作物获得某些人类所需要作物具有的特性。但对于复杂的生物体。人类改变其部分基因后的结果是其原有荩冈和新越冈共同构成的产物。赫尔也认为,即使原有的稳定常态因环境变化和新荩因引入种群而受破坏,然而作为种群仍然必须在动态过程中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基因作物这种在自然选择环境下的动态结果和优势是不是和科学预期的相同,这便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人类对转荩因作物不同态度的根,小由米。

(三)基于供需关系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服务的。而对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需要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和改良去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保持粮食增长的方法只有增加生产面积和提高单产。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可耕地了,提高单产就成为养活每年新增8000万人口的关键。以农药化肥及杂交育种的方式提高单位作物产量的绿色革命养活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口,但杂交育种的作物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具备优势,农药化肥和温度调节等方式增加产量,其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也已减弱。且农药化肥等用量已趋于饱和,其造成的污染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极端气候的增加,造成作物减产等不良影响也在增加。导致人类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从增加粮食产量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转基冈作物可以增加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继而保护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因此,这项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是符合供需理论及人类发展需要的。

四、转基因产品市场的未来及其启示

转基因产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新的科技产物,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但更多的科学试验表明。至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持此观点者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科研者抱有高度的负责精神。第二。传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农药来保证产量,而抗病虫的转基因作物则无需喷洒农药,既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又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一种食品是否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无受体和能否被代谢掉,转化的肚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将得到更加规范和完善。

基于这一观点,结合前述对转基因产品的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转基因产品及其市场与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严格按照不对人类与环境有害的立法规程去操作,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益的。我们的餐桌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革命和转基因产品的不断问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绚烂多姿。我们同世界各国一道,皆应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英]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泰勒・考思,创造性破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美)理查德・福斯特等,创造性破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5](美)恩斯特・迈尔,进化是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6]吕娜,转基因技术――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伟大变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04).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04).

第3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论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方式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探讨

我国技术创新地区分布的特征与机理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谈马克思人本观的历史性转变

刍议经济发展的民生价值取向

人民幸福与尊严的经济学透视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统筹城乡视角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实证研究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于目标冲突和需求不确定条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探讨

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程度度量分析

竞合型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品牌内涵认知特征差异与品牌延伸模式契合探讨

后危机时代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策略分析

基于重心法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探讨

区域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研究

物价几何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尼系数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

谈“经济租”的内涵、规制及演化

论后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与商业创新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研究

寡头垄断市场中跨国零售商竞争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浅析组织行为学研究视野中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DEA视角: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

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综述

论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及营销模式变革

商业营销“迪士尼化”的策略探析

产品线选择对企业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

谈营销策划的时代划分及后时代产生的背景

第三方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途径——引入供应链金融

基于VAR模型的人力资本与我国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

地理距离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摘要)

人梯礼赞

扩大社会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城乡统筹思想的探索

关于技术发展社会后果及其控制的思考

从家电下乡谈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物流业振兴策略探讨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关于我国企业奥运营销的反思

服务接触、顾客满意度与服务企业关系研究

浅谈企业公益营销的原则

企业虚拟营销方式探析

产品成熟期的广告策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消费的体验营销研究

从符号消费解读现代服饰

基于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理论的贸易依存度研究

第4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经济管理

        (1)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农村金融体制重构 石磊 房娟

        (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理的动态博弈分析 刘涛

        (13)集群式产业转移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研究 胡黎明 赵瑞霞

        (17)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解决我国转制成本问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蔡慧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20)农村新社区建设空间布局研究:区位论视角 方大春 余洁

        (25)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郑文 张建华

        (31)非政府组织在城市软实力提升中的功能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吴卫卫 赵乐天

        (35)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碎片化的表现及影响 张荣

        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

        (39)天然气需求因素分析:oecd国家天然气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钟红霞 从荣刚

        (46)日本能源供需分析及政策演变梳理 陈体珠 陶

        企业管理

        (54)研究与开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施颖 马艳红

        (57)基于创业要素交互视角的创业机会研究框架 郑炳章 梁波

        (60)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评述 常雅慧

        (63)石油企业能效对标保障措施研究 巩艳芬 原健

        (66)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价 苏柳柳 都沁军

        (71)行为博弈视角下企业清洁生产行为选择研究 费瑞波 盛旗锋

        (74)生产技术创新与生产制度创新分析——基于生产方式变革的发生学讨论 马巧慧

        (80)基于动力机制的旅游本质研究 马杰 张兰君

        公共管理

        (84)试论中俄国际贸易历程:以中国黑河口岸等为线索 张祖群 王晓芝

        (90)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差异研究——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实证分析 张兴亮

        (95)新形势下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李岩 刘飞 周雪

        (98)外部性视角下教育腐败的成本与收益 刘瑛

        (102)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安置补偿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费玲玲

        文史哲

        (109)“中国特色”背景下权力制约模式的应然之路 尚林 冯肖宏

        (11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李健 苏百义

        法学前沿

        (117)信用证欺诈及防范制度研究 王永亚

        (121)关于社区矫正问题的实践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常红芳 黎云霄 邱立博 马文君 黄飞 杨唯

        高等教育

        (127)河北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研究 刘晓平

      &

nbsp; (131)个体特征、主观努力、客观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实证分析——来自农业院校的调查数据 姜德娟 隋文香

        (137)大学生价值认同心理机制的内涵及构建路径——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 郑素娟 孟亚明 胡健稳

        无

第5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区位选择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行业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企业分布全球化、产业集聚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传统理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济学最新分支的理论脉络。

二、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区位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初期。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他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 (1914)。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位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 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为大家所熟知。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均衡与空间竞争,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静态与最优化角度分析企业区位选址问题。然而,新古典区位论的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沿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产品同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这极大的影响了其理论对于现实中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的解释力度。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199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提出了“中心―”模型(CP模型),它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在分析中,克鲁格曼将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拓展到了两个区域,在两个区域对称分布的初始状态下,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导致流入区域市场规模增加,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吸引企业入驻;企业聚集区域的商品由于包含较少的交通成本而使得价格较低,从而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吸引劳动者流入。这两种效应产生循h累积因果关系形成聚集力。同时,由于农业劳动力不可流动,并且一个区域内企业增加会导致竞争加剧产生“市场竞争效应”,从而产生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权衡形成区域聚集或扩散的格局,其中贸易成本是关键参数。

1999年Fujita等人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2001年Brakman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导论:贸易、区位与增长》、2003年Baldwin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这三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新经济地理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于现实。在C-P模型(1991)的基础之上,大量拓展模型相继出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得以不断完善。Martin 和Rogers (1995) 的自由资本(FC) 模型、Ottaviano 等(2002)的OTT 模型、Forslid 和Ottaviano (2003)的自由企业家(FE)模型都是其中重要模型。

四、“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异质性,然而,现实中相同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以及企业劳动力的异质性要明显得多。因此,借鉴国际贸易领域“‘新’新贸易理论”的思路,研究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兴起,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的又一次突破。2006年,Baldwin与Okubo共同发表的《异质性企业、集聚与经济地理: 空间选择与分类》标志着“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开端。

Baldwin 和Okubo(2006)将企业异质性引入了自由资本(FC)模型中,分析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文章有两个主要结论,选择效应:由于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应对大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因而大市场总是倾向于吸引高效率企业的迁入,并且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迁移至大市场的意愿越强烈。分类效应:随着高效率企业迁移至中心区,中心区市场竞争加剧,中心区低效率的企业将不得不向小市场转移以逃避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和低效率企业定位于小市场的格局。

五、结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结论与现实经济更为贴切,能够有效地说明社会经济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中国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可以预见,新经济地理学,尤其是“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国化研究将是下步国内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3).

第6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培养体系优化 教育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21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from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to carry out personalized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s majors in Chinese culture system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system economics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s.

Keywords economics specialty;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system;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个性化人才,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具体的发展分析,决定和选择其培养目标,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经济专业化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经济类人才的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和改革。

1 开展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高校大力培养和打造个性化人才。

(1)个性化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深入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化生产方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与此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应从过去的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向个性化人才培养转变。

(2)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价值多元化人才发展趋势。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西方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独立、自我等个性特征比较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以人为本”、“万众创新”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所以,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从国外来看,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遍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该培养模式适应了价值多元化人才发展趋势。

(3)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学专业课程特点。按照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懂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急需具有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特征的人才。因此,强调应用性、实用性是目前许多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学专业课程特点。

2 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在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个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在不同高校中进行了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在也已经基本成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1 培养方案雷同现象严重

经济学是一个传统专业,其培养方案也基本定型了。目前,我国各地院校的经济学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和个性。各个高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基本都是相互借鉴,先是重点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然后是普通地方高校借鉴学习重点高校,向重点院校看齐,略有改变,然后高职高专院校借鉴一般院校。大家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再稍加修订就形成本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对培养方案规划了较大的固定模块,比如公共基础课部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两课内容必不可少。此外,还有英语、数学、计算机原理、体育等课程;经济学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学;实践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真正能留给各学校自主支配的课程相当有限。考虑新课程的各N成本和接轨问题,所以各学校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

2.2 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偏少

在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一方面缘于经济学专业本身的性质,经济学许多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经济学的一些实践类课程难以开设和实施教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费。一些重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经费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实践课程开设较多,而在一些地方高校和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少。因此,就形成了目前许多高校以理论课为主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任课老师也便于教学(因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式基本定型),节省教学成本。但同时带来的结果是,老师上课内容长期没有变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逃课现象严重,考试前学生突击复习便可通过考试或取得好成绩,教学与实践脱节,所学知识缺乏实用价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和经费的制约,对经济类学科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验(实践)条件有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进入社会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难以获取用人单位的认可。

2.3 固定模块课程较多,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偏少

借鉴西方教育管理制度,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1978年学分制开始在国内高校推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的优点毋容置疑,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自主选课,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和资源的限制,真正完全实现学分制的学校较为有限。虽然有学分制相关规定,但是学生基本还是按照培养计划推荐的方案来完成学业。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培养计划中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较少,甚至如果你选择了相关课程,也会因为人数较少而难以开课,导致自主选课未能落地实行。另一方面,如果你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路径,可能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办理相关手续等),导致许多学生一开始热情高涨,到最后也主动放弃。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选择相同的培养方案来完成学分,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也仅限于一些公选课,几乎没有体现出个性化培养。

2.4 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表述都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素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敏锐深刻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合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一些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并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应对21世纪挑战,肩负经济学理论发展重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素质高,能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精英后备人才。这些培养目标,表面上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实则不切实际,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缺少的是能够到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具体经济工作的基层人员,现行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设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实际上,经济学教学课程设计中主要强调经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很难落实到具体实践工作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个性和特色。

3 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平台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甚至包括学校环境、管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综合提升。

3.1 制订“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案

制订“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案是 “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打造“差异化”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几类不同目标的培养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课程设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不应单纯追求课程体系的完美,应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课程,包括经济统计、区域发展规划等课程,删除一些不太实用、内容陈旧的课程。尤其应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 提供多种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组合

传统的培B模式提供给学生的课程组合较少,只有一种或几种,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也就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往往是一个专业、一个学校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发展,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组合,且能够有效落实。课程越多,选择越自由,组合形式越多,知识结构越具备无限多样性。在国外,都比较注重学生选课自由。美国高校鼓励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美国的大学都有1/5到1/3的任意选修课,这些课程区别于通识教育课程,它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比重较高,专业必修课加上专业选修课,总的比重高达60%~70%,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重相对较小。

3.3 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

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状况来看,社会对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比较看重。从经济学专业性质来看,本专业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个性发展平台。主要应从两方面打造:一是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社团中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等素质;二是通过提供创业空间或园区,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经营能力。

3.4 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个性化”人才,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下转第54页)(上接第47页)引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能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课堂环境,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尤其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植入场景模拟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方向,而学生要结合内容,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大家各抒己见,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由教师总结相应的经济原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营造与之适应的教学情景。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课堂设置成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市场中的相关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金炜.个性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探索――以城市园林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为例[J].高教学,2016.2:171-173.

[2] 祝洪章.对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探索,2015.285(3):54-56.

[3] 冯晓丽.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主动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2:83-86.

第7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迁移经济学;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08-03

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更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如何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种行为?许多专家学者对该行为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或者模型。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新迁移经济学。

一、新迁移经济学分析思路的基本前提

根据Stark(1991)的论述,新迁移经济学建立在四个基本前提之上。

1.迁移决策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更多相关的人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通常是家族或者是家庭的行为。与新古典迁移理论把迁移决策作为独立的个体行为不一样,新迁移经济学将迁移研究的关注点由独立的个人转向了相互依赖的个人。如此以来,家庭内部的一些行为(如汇款行为)就被纳入了迁移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在分析劳动力市场时,迁移者的行为和绩效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迁移者家庭的偏好和家庭的约束来加以解释。

2.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预期收入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最小化家庭风险。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工资收入的差异,还存在着其他能够引起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因素,比如,农业部门受到恶劣的气候因素影响,农产品歉收,家庭的农业收入大幅下降,家庭还可以从迁移者那里获得工资性收入(通常是以汇款的方式)以补偿农业歉收的损失。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的迁移并不像水的流动那样,必然从高处流向低处。

3.在完善且健全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制度之下,大量的迁移现象将不会发生。新迁移理论指出,在发达国家,家庭的风险通常由保险公司或者政府项目得到保障,但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完善、成熟的保险市场,这使得家庭不得不通过将劳动力配置在不同的市场以分散风险;同时,发达国家拥有相对发达的资本信贷市场,家庭获得投资启动资金的代价较小,可能性较大,而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或不能轻易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诸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比如,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无法了解到发达地区某项产业的发展状况,那么,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有了迁移的欲望。

4.决策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收入与一定的群体相比较,由此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或者失落感。新迁移理论认为,家庭决定其成员的迁移,不只是为了提高其绝对收入,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减轻在某一参照系内的相对贫困感。人总是有与周围的人作比较的心理,如看到邻居迁移到城市后致富了,自己也就有了迁移的动机。

新迁移经济学试图以上述四个前提为基础解释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该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更广阔、更复杂、更真实的背景下讨论迁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主要思想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户通过家庭成员的迁移,克服了家庭改造、升级生产技术中的两个主要的障碍,即投资资金的匮乏(信贷市场的约束)及风险规避工具的短缺(保险市场的约束)。解释了家庭这样的主体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会发现最有利的时机,在若干市场上采取战略性的行为,并在这些市场间进行劳动力分配,使其行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

二、新迁移经济学四大基本前提的合理性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

上述新迁移经济学的四大基本前提,与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比较吻合。

(一)关于迁移的决策主体

新古典迁移理论或者模型都将迁移者个人作为迁移决策的主体。这种假设前提,往往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新迁移经济学与其他迁移理论不同的关键点就在于它认为迁移决策不是由孤立的个人单独作出的,而是由相互联系的人所构成的较大的单位(如家庭或家户)作出的。不同迁移决策主体的假设,对于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政策的设计和政策的实施效应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在现实中,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决策通常是由转移者和非转移者群体(其他家庭成员)联合作出的。而转移的成本和收益是按照转移者和非转移者群体之间隐含的契约安排中所规定的分配规则在二者之间被共担/共享的。例如,家庭转移成员转移需要的车旅费以及生活费都是家庭非转移成员提供的,而转移成员获得收入后常以汇款的方式寄回家。新迁移理论的出发点由独立的人变成相互联系的人,即它将迁移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战略”,而不是一种绝望的或盲目乐观的行动。

将家庭而不是个人置于迁移决策的中心是一个比较新的思路(当然这不一定非得意味着家庭成员全部迁移)。这种理论并不是忽略迁移个体行为,而是把个体迁移行为作为分析的基础置于迁移框架之内。家庭可以被看作是某种“联盟”――一个由面对周围的世界彼此承诺采取统一行动的单位。而家庭成员的迁移可以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力的宣示:用空间或范围经济替代限制相互保障能力提高的规模不经济。

由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可知,把相互联系的人(如家庭或家户)作为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决策主体在我国更具合理性。这些特点包括:第一,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普遍有强烈的传统家庭观念。第二,我国农村地区的强化了农户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地位。第三,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其留在农村地区的家庭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当中,82%的人定期给农村家庭汇款,95%的人每年至少回农村家里看望一次(蔡,1996)。第四,根据近几年许多新闻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参与乡城迁移或转移的农民工在城市地区工作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积蓄、学到相应的知识或技术后,纷纷返回家乡创业。这些特点充分显示了转移到城市的农民个人与其在农村的家庭之间密切的生产生活联系,也证明了农户作为决策主体的正确性。

(二)关于迁移的动机

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仅仅是预期收入最大化吗?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家庭里,人们集体行动以求不仅最大化其预期收入,而且最小化其风险并缓解与除劳动力市场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市场失败相关联的各种约束(Stark and Levhari,1982;Stark,1984;Katz and Stark, 1986;Lauby and Stark,1988;Taylor,1986)。如果迁移者仅仅是追求其预期收入最大化,那么,当城市预期工资收入与农村工资水平之间的差异为零时就不存在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

在我国现实中,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工资收入的差异,还存在着其他能够引起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因素,转移的目的也是为了分散家庭风险,使其风险最小化。正如投资某个项目一样,人力资本的分散投资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从严格意义上说,当个体是风险厌恶型时,他通常宁可接受当前某一确定的工资也不愿意接受与当前收入数额相等的一个含不确定的预期收入,于是工资零差异可能带来农民由城市到农村的回流;而当他是风险中性或者偏好时,并且他对闲暇附加了一定的价值,那么,即便城乡工资差异为零,迁移仍有可能。简单地说,给定一个农村部门的工资水平Wr和一个更高的城市部门的工资水平Wu(假设从事城市部门工作的概率为p),并假设在两个部门中的标准工作时间都是S,更具体地说,假设在农业部门工作S天可获得Wr的收入,而在城市部门工作S天则可获得Wu,即便pWu-Wr=0的情况下,农村部门的闲暇与工资搭配(0,Wr)则取决于城市部门的闲暇与工资搭配的状况[(1-p)S,pWu],从而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就会发生(Stark,198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预期收入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最小化家庭风险。

(三)关于市场制度、金融制度与迁移的关系

新迁移经济学第三个假设前提告诉我们如果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是完全的且完善的,大量的迁移现象将不会发生。我国市场制度和金融制度的不完整、不完善是目前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完整、不完善对于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使用上、从而对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上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看:

1.农作物保险市场

无论什么时候,当一个农户家庭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播种某种作物上时,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其投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产品的形式得到补偿,他们可以将这些产品卖掉换成现金以购买其所需要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将这些产品用于农户家庭的消费。但是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恶劣的气候因素有可能会导致农产品的减产甚至绝产,从而使得农户家庭面临收入减少甚至难以维持生计的风险。同样地,新的农业技术的引入(诸如高产良种或者新的耕作方式等)也可以改变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如果农业技术专家的意见是正确的,使用新的改良种子可以增加农民的产出;如果农业专家的意见是错误的,农户便面临着将来食物或收入不足的风险。在发达国家,这一类的主观和客观风险是通过正规的保险体系来解决的。在这种保险体系下,农业生产者向保险公司或政府机构交一定的费用获得相应的保险,以求在将来农业生产遇到损失时获得相应的补偿。一旦将来在生产过程中农户遇到诸如干旱、洪水、新技术推广失败等风险,保险机构将按照所保险的农作物市场价值赔偿农户的损失,从而确保农户的经济福利不至因此而降低。如果农作物保险无法得到,农户就会倾向于通过将一个或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保障,以确保在即便出现收成下降的情况下家庭收入不致降低。

2.资本市场

许多农村家庭除了追求现金收入、经营收入最大化外,同时也希望增加其资产的生产率,为此他们首先需要获得用于追加投资的资本。比如,农户会希望灌溉农田、施用化肥、购买良种、购买机械等,但他们可能同时缺乏用于购买这些投入要素的货币。非农民家庭会希望投资于家庭成员的教育或培训、寻求获得资本品用以生产某种能够在消费品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但是他们也可能缺乏用于这些方面的投入的货币。在发达国家,投资要么来源于私人储蓄,要么来源于借贷。储蓄也好,借贷也好,都取决于你能否顺利进入一个健康的有效率的银行系统。如果收入有波动,借贷还可以帮助抵御消费风险。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储蓄制度是不稳定的或不发达的,借贷也是很困难的。这或者是因为农户家庭通常缺乏获得贷款的担保,或者是因为借贷资本的短缺,或者是因为银行系统的服务范围有限等。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家庭来说,唯一的能够获得贷款的渠道通常是来自于当地的高利贷者,这种高利贷由于交易费用高昂而令人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再一次被视作获得资本来源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渠道,以求通过它积累资本用于改善生产效率、稳定消费水平。因此,处在这种处境中的家庭此时具有很强的将其某个家庭成员转出农业生产领域、迁移至城市地区以增加储蓄并通过往回汇款的方式将资本转移回家庭的强烈动机。

3.期货市场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农户在播种时总是期望所播种的作物在将来收获后会按照一个理想的、足以能够获得养家糊口甚至改善家庭福利状况的收入的价格出售。但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却始终存在着农作物价格跌至期望水平以下,从而导致家庭歉收的风险。在发达国家里,价格风险是通过期货市场加以控制的。通过期货市场,农户可以按照现在确定下来的价格在将来出售其全部或部分农产品。如果未来价格跌至约定价格以下,则投资者承担损失;如果未来价格升至约定价格以上,则投资者获得盈余。许多发展中国家要么不存在期货市场,要么虽然存在但低收入的农户通常无法进入,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就提供了一种农户自我保险、抵御由农产品未来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收入风险的机制。

4.社会保障

无论是农民家庭还是非农民家庭,都靠家庭成员的收入维持。如果当地的经济状况恶化、就业率下降,家庭的生活状况就会由于收入的减少而受到威胁。在许多国家里,政府设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护劳动者及其家庭免遭这种风险。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里,这种针对失业者和伤病者的保险体系往往是不存在的或不完整的,这同样促使农户家庭将其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地区以求实现自我保障。而在我国,农民几乎享受不到真正的社会保障,这一因素对于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不可能不产生任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就使得农民减缓了这一风险。

(四)社会环境与迁移的关系

新迁移理论认为,家庭决定其成员的迁移,不只是为了提高其绝对收入,同时,也为了提高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减轻在某一参照群体内的相对贫困感。即RD(relative deprivation)动机,即相对剥夺、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相对贫困(蔡、都阳,2002),以下都称做RD。农村家庭之所以将某个家庭成员送出所在的地方、加入迁移的行列,其目的既是为了增加其绝对收入,也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降低其与其他参照群体相比的相对贫困程度(Stark,Taylor and Yitzhaki,1986;Stark and Yitzhaki,1988;Stark and Taylor,1989,1991;Stark,1991)。以Stark为代表的新迁移学者首先提出并完善了农村乡城转移的RD模型。他们认为单位i的效用如下:Ui=U(Yi,RDi),其中Ui表示其效用,Yi表示其绝对收入,RDi衡量其因收入低于一定水平而带来的相对失落。由效用对绝对收入、相对贫困的偏导可知,效用随着其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RD的增加而减少。假设F(y)为累积收入分布, 而h[1 - F(y)]代表一个家庭在y收入水平下由于不能得到稍高于y的收入水平(比如说是y +Δ) 而产生的不满足感,那么,该家庭在收入水平y下的相对贫困程度便可概念性地表示为:

RD(y)=h[1-F(x)]dx,令b=yh

在h[1-F(y)]=1-F(y)的特殊情况下,这一表达式等同于以下两项的乘积:收入水平高于y的家庭的比例、这些较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与y之间的平均差距(额)。

RD模型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收入给个体带来的效用不仅在于绝对收入是多少,也在于该收入在特定参照群体内的位置,即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收入与特定群体内的他人的收入比较。该思想更贴近中国的实际。

为了进一步理解相对收入这一概念,我们假设富裕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如果贫困家庭的收入不变,那么贫困家庭的相对贫困程度增加。如果家庭的效用与相对贫困程度呈负相关,那么,即便贫困家庭的绝对收入和迁移后的预期收入保持不变,只要通过其家庭成员的迁移可以改善其在所处参照群体中的相对收入水平,该家庭参与迁移的动机依然会增强。由此可以说,由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的变化,该家庭参与迁移的概率会增加。制约了贫困家庭增加收入的机会的种种市场失败也会增加迁移对贫困家庭的吸引力,因为此时通过迁移贫困家庭可以改善其相对收入状况。

相对收入(贫困)因素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也能够找到相应的佐证。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虽然农村地区各类家庭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参与转移的农民工中,在参与转移前其家庭在农村中处于低收入水平的人占了大多数。这说明迁移与原本农民家庭在农村的相对收入水平是有着相当明显的联系的,也说明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地区转移时在其转移动机中是有着较强的对家庭相对收入水平(或相对贫困状况)的考虑的。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看,新迁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与我国农村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吻合的。在这些前提下,沿着新迁移经济学的思路来分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应该说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理论和逻辑障碍。

三、对待新迁移经济学分析思路应有的态度

在运用一种理论分析我国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它采取科学的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态度。最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势头较猛,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或者模型致力于解释这种行为。而新迁移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引起了国内外迁移理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根据以上新迁移理论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我们在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有如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明确的:

第一,新迁移经济学与新古典迁移理论关键性的区别有两个,一是迁移决策主体的不同,二是迁移动机的不同。其他各方面的差异包括政策含义的不同都是由这两点衍生出来的。其中,迁移动机的假设不同,是导致新迁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迁移经济学理论流派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新迁移经济学在理论前提、相关假设方面与我国国情的高度吻合决定了它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它并不是为中国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时,不能照抄照搬,只能以新迁移经济学提供的分析方法为指导,对我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不能包罗经济世界的全部现象,新迁移经济学也不例外,我们在用新迁移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实践时,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其他迁移理论的科学方面,将此结合起来,用来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Stark,Oded (1991) The Migration of Labor. Cambridge an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 Stark, Oded and D. Levhari(1982)“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D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hange 31:p191-196.

[3] Stark,Oded (1984) “Bargaining, Altruism and Dmographic Phenome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Review 10: 679-92.

[4]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6)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The EconomicJournal 96: p722-740.

[5]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8)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Using the Extended Gini Index”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8: p309-322.

[6] Stark,Oded(1982)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Surplus Labour: Reservations on Bhatia.” Oxford EconomicPapers 34:569-73

[7] Stark,Oded, J. Edward Taylor, and Shlomo Yitzhaki(1986) “Remittances and Inequality” The EconomicJournal 96: p722-740.

[8] Stark,Oded and Shlomo Yitzhaki(1988) “Labor Migration as a Response to Relative Deprivatio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 p57-70.

[9] Stark,Oded and J. Edward Taylor(1989)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mography 26: p1-14.

[10] Stark,Oded and J. Edward Taylor(1991) “Migration Incentives, 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01: p1163-1178.

[11] Taylor,J. Edward (1986) “Differential Migr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and Risk”. in Oded Stark (ed.) “Rsearch in 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Vol. 4,Migration,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Greenwich,Conn.: JAL Press, p147-171.

[12] 蔡.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春季卷):120-135.

第8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引言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最早起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还是较为年轻的学科。由于与现实问题联系较为密切,在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关工作,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已经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很多经济学刊物都开辟了“区域经济学”专栏,学者出版和发行了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人数也在迅速攀升,很多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并设置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在我国已经进入良好的发展时期。

1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虽然该学科的教学地位和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认同,但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却越来越受到关注。

1.1学科自身发展上的不足

1.1.1学科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

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均有大幅度增加,但教师资源紧张,导致教学质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加之部分高校研究生学制的缩短,使得必要的研究性教学大量缺失。另一方面,还存在教材建设和课程大纲建设滞后等问题。

1.1.2学科的多重血统使得课程设置参差不齐

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差异很大,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角度。比如地理学系的区域经济学设置以区域经济规划为基础,而经济学系的设置则缺乏空间分析的基本课程,公共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公共管理特点。这种教学点分布于不同的单位,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突出地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上就是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自成体系,人人都想自己建立区域经济学的大厦,结果反而影响了全国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1.1.3课程体系未和国际接轨

大多数高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未和国际接轨,主要表现在国际上著名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很少被采纳和使用,这种课程体系的自我封闭性质很大来源于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偏差。依照国际惯例往往将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并列,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EL分类将此称为城市、农村与区域经济学,而我国学位评定时则将城市经济学去掉并变成了区域经济学下属于二级学科。这种舍弃城市经济学的做法无疑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造成影响,因为作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城市经济学的作用没有被正确的认识。

1.2认识上的不足

1.2.1对学科性质认识不到位

历来经济学界都较为注重西方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研究,而对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空间运动规律、区域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等研究有所欠缺。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新兴学科的多视角特殊性,导致了对其学科属性的认识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

1.2.2学生对课程意义的认识不到位,知识准备相对不足

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究其原因还是对区域经济学的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好的案例教材,致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清。

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知识准备相对不足。因为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受一般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其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先修的经济学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即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这就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建立恰当的区域经济计量模型,以经验分析的方法揭示区域经济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然而,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区域经济学只是而向经济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根据学科专业四年的培养计划,并没有涉及过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方法课程的开设,加之课时限制更是难以开展全体系内容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对内容进行的精简和取舍。

1.3教学环节上的不足

1.3.1实践教学发展不足

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好的案例教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于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清。

1.3.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区域经济学教学应该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方法围绕一本既定教材进行课程的讲授,不但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综合性,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影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简单地、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教学方法的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能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探究性学习。

第9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美)桑内特 著,李继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一版

本书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所著,全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一版

林毅夫教授1986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2008年2月4日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并于同年5月31日就任,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也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林教授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以此概念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来重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正确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

将世界甩在身后

(美)刘易斯 著,刘宁 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本书可以被当作小说来读,它与《说谎者的扑克牌》同时荣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称号,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无愧于“美国描写资本的桂冠诗人”的赞誉,他在本书中的精彩描述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也可以被当作传记来读,传主吉姆・克拉克堪称硅谷最富盛名的商业怪杰。这位略带神经质的天才擅长于洞察未来世界的趋势,由此诞生

硅谷图形公司(SGI)、网景公司(Netscape)和永健公司(Healtheon)使其成为连续创建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公司的第一人。

本书还可以被当作史诗来读,作者用18个月的贴身采访,将目光聚焦于创意横行财富飙涨的硅谷沸腾年代,生动地再现了以互联网为首的新技术如何以席卷之势整合传统行业,重构社会格局的宏大图景。

思考的技术

(日)大前研一 著,刘锦绣 谢育容 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在充满危机与冒险的新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唯有改变既有的思考模式,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恋,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方能导出正确的经营思路。

思考力的差距,会造成收入的差距,而对知识怠

惰的人,在未来将因没有竞争力而无法生存下去。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以过去三十年的个案指导经验,在本书中探讨了新经济的意义与来龙去脉,提出逻辑的、非线性的全新的思考方式,为商务人士指明了在新世界生存下去必需的商业思考方法。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英)沃尔夫 著,余江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目前正值全球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放缓,反全球化的声浪空前高涨,国际势力阴谋论滥觞,民主主义者大肆鼓吹关起门来搞发展。但人为地割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关心如何让世界经济有效运转。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各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场。

沃尔夫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并担任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讲师,20世纪70年代曾是世界银行国际贸易部门的高级经济学家。正如前美国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所说,任何关心发展中国家的未来乃至全世界未来的人都该好好阅读这本书,沃尔夫的著作对市场导向的全球化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曾经德隆

王世渝 著

新华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本书是“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面对“败局”所做的一番高端思考与记述,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王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财富的盛宴

杨辉 著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杨辉博士曾就职于德意志银行环球市场部、中信证券,现为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监,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债券市场发展与投资策略研判、利率与信用衍生产品研究等。

本书研究了央行政策的变动、市场流动性变化

以及利率可能的动向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投资操作建议。应该说,这些内容不同于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师,也不同于行业分析师,研究定位似乎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因此研究视角与其他分析师也是有所区别的。

医疗改革的经济学

(日本)俞炳匡 著,赵银华 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