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育特点

第1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一、读书背书不讲实效

古人很重视读,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篇,如果能有意识、有目的、有侧重地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对于语音读不准、文章内容难以理解、语言贫乏等问题的解决是有帮助的。所以,朗读应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它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初步感受课文,领悟文章内容,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朗读,首先要读准确、流畅、通顺,读出语气来。其次要读懂文意,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塑造人物、谴词造句等方面的妙处,最后要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读出文章的内在精神来。

有的老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算少,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试问:不喜欢的内容还要不要读了?不喜欢的阅读形式还要不要学生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技能。一段课文只让学生背一两分钟,就指名背,让学生“展示”,显然是不现实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静读中完成。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地,或朗读,或轻读、或默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二、课件展示随便滥用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色并茂的优势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特别是参加评优课,课件是不能不用的。于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示课件,以此来体现自己运用了电教手段。整堂课老师想着该什么时候展示精美的课件,而学生则像在看电影一样,殊不知这样的滥用课件,会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把电影《》制作成了课件播放,是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但学习语文的根本丢失了。这部电影可以让学生假日到影剧院看,课件制作只取其中与课文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时间不能过长。课件制作的再精美,也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会使学生心领深会。板书同样如此,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对话、互动的过程,课件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教师板书的示范、感染、熏陶的作用。最近听了特级教师支玉恒讲的《太阳》一课,整堂课没有使用一次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整个教学设计让人感到亲切而舒服,从中感觉到整节课的简单、清新和流畅。所以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三、合作学习形式严重

第2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索

1.引言

小学是学生开启文化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在此之前学生接受到的一般是来自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说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启蒙,但是没有真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还是要进入文化知识学习的正轨。小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启蒙有师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和专业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2.1规范学生的语文基础。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虽然在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的耳濡目染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和没有规范化的教学,学生往往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从基础上了解语文。对于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教育落后,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好就非常容易带偏学生,特别是方言,小学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后面就很难改过来了。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关,让学生在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也是一个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从小接受规范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好文化基础。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语言是教育与学生之间传输知识的桥梁。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喜欢营造幽默风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有的教师擅长带领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真谛,丰富学生的心灵。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教师语言教学的特点,为的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小学生是非常感性的,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会从心理拒绝,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3.1规范性。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从汉语拼音、笔画顺序、标点符号,再到句子的主谓宾顺序,都是一个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基础,上课都是在跟随老师、模仿老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严格的规范,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教师的语言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对老师进行模仿,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的话,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推行,教师也明确规定普通话要达到国家普通话标准的二乙水平,但是还是会存在有个别字发音的不正确,比如南方地区容易出现的平舌、翘舌不分,n、l不分;北方地区的儿化音。在实际的教学中来看,教师中确实还有很多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促进各地区之间更好的交流,要推行普通话,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普通话,学生在正式场合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用普通话。除了发音,也存在一些表述顺序不正确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口水话,也会影响到我们语文学习的规范性。总之,规范性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2生动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语义的表达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评判标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采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这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小学的语言教学也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言语要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声行并茂,善于将教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合起来,符合课文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讲,绘声绘色,用最动情最真切的语言来讲述,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让替他们感受语文之美。

3.3精确性。小学上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跟课堂无关的内容,或者怕学生没有理解透反反复复强调,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反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语言教学的精确性,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有精确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有了这些,在带领学生的时候能够更开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剩下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讨论,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3.4真实性。真实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互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评语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可以对学生是表扬多,批评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顾及到学生幼小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能取得进步。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对表现好的要给与鼓励,不好的要及时改正,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的道理,做的不好并不丢脸,也不代表是一个差学生。

第3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一、牧区藏文学校学汉语文教学环境差在异的几个基本特点

1.母语环境差异

我州牧区低年级学生初入校园时,大部分来自基层牧区,由于从小在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再加之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对汉语文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根本都听不懂汉语。因此,教学授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障碍。

2.学前教育差异

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牧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严格滞后,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低,学前教育除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州、县所在地开展外,乡、村一级基层教育根本就不存在学前教育,汉语文教学就缺少了学前基础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汉语学习的起步基础不同。

3.教师能力差异

牧区民族教育由于汉语文起步基础水平不同,也就决定了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授课的特有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用民族语言翻译和诠释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但这必然要求教师要较强的双语授课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目前教师水平和能力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教学水平有限。

4.教学条件差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必然导致文化教育滞后,对基础教育投入非常有限,教学设备和条件难以更新,像诸如多媒体教育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新的教育器材,难以在教学实践推广应用,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5.接受教育的差异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少年儿童,学前教育启蒙时间和各种环境信息接触面,均要少于内地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的学生对母语还在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就又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存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从我州目前教育环境来看,这些矛盾和差别归根结底是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和缩小这些差异,有赖于以下条件的改善:

(1)是要依靠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为果洛的教育振兴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州”战略,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覆盖面,切实把教育工作作为地区党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教育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为教育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自身,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想尽办法,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条件,争取国家、省、州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关注支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和各项教学实验活动,探索有益于教育长远发展和适合州情的教学模式。

三、牧区汉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及体会

牧区藏文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来自基层的牧民家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汉语文教学环境差异的几个基本特点非常突出,因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别于常规教育模式。

(1)对新人校的小学新生,应进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高低分别班组,汉语文基础较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从任课教师和课程安排上,以双语教学法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以培养汉语听说能力为重点,读写为辅助,不作过高的要求。

(2)初入校园的低年级学生,在新环境下行为举止都会有一些异常, 再加之语言障碍,表现对学校的环境和谭堂约束极不适应,在汉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因材施教,势必造成学生听不懂、概念模糊,滋长对汉语的压学情绪。因上,就要求任课老师多用其熟释的母语开导,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交流感情,因势利导。

(3)在民族旗开得胜汉语文教学中,完全的汉语授课,对学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加入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并可采用在小学低年级以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为辅,分阶段逐步加大汉语授课比例的教学办法。

第4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规范性;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情感性;艺术性

语文教学,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能够对他们发挥启蒙示范的作用。小学语文相比其他学科,其教学语言具备鲜明的特色。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

1.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要深刻把握

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会将教师当成自己模仿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这一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并且他们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往往小学生都会模仿教师的言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修养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例如,一些教师平翘舌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将“lo shi”说成了“lo si”,学生一旦模仿,就会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很难纠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普通话练习以纠正不规范的读音,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习语言。此外,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语调要适中。

2.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深刻把握

科学性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所教词语的准确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主要包括语言的感彩和语体色彩。如“小明不认同小华的观点,我觉得是正确的”,这样一句话就会产生歧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明确地表达出语言的语义。此外,在对语言准确性加以考虑的同时,还应该做到言简意赅,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趣味性和生动性

1.对趣味性进行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乌鸦喝水》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人需要借助手才能喝水,那么,没有手的乌鸦该怎么喝水呢?学生会对这一问题展开想象,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导入《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利用趣味性语言将话题引入,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生动性进行把握

小学语文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生动性,这主要是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课本中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较多,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促使作品中的美全部散发出来,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如,教师在介绍较感人的故事情节时,应该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描述该故事情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讲述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和提高。

三、情感性和艺术性

1.把握情感性

情感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课本中抒感的作品有很多。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使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使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应该对课文的内涵进行深刻把握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课文中包含的情感。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写一首比较浅显的诗歌,并有感情地在课堂中将其朗读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把握艺术性

口语的艺术性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多种表达技巧进行充分利用,运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大致来看,可以将语言的美分为语境美、语音美、流程美以及内容美等。语言拥有的这些美除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知识之外,还可以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艺术性、情感性,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备演讲语言的雄壮、相声语言的风趣、小说语言的形象、散文语言的优美以及诗歌语言的简练等特点。

第5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许多关于语文学习的理论,其中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就是最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孔子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教育思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语文学科也走入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将其和数学理化等学科等同看待。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和修辞学知识的引进,我们将语文看作是一门科学课程,我们也是按照科学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来从事语文教学。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这些知识就成了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语文课程也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一路前行。但是,科学化并没有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明显的效果。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人们开始反思语文教学,开始反思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原因。

真正对语文科学化提出反思的是韩军老师。他的出发点就是从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他以为人文性与语文的科学性相对立,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像其它科学课程一样去施教,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韩军老师的论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但是,后来,人们对韩军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他们以为语文课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语文课程确实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韩军老师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教语文,而应该重视人文的因素。但是,后来人们在对人文性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人文性内容为单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进行严格的语言的学习,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对教材人文精神的发挥与拓展。课堂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素养。新课标把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教学中的混乱局面。那么语文教学回到语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显然不是。的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习语言需要同思维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而思维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人在面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是需要心灵化的。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认识的特点,这种主观认识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学习语言既有对语言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才能学到手。那种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学好语言的,也是背离语言的特点的。

因此,学习语言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要真正理解语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学生就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学生使用语言却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认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们在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深刻。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过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教育之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认识为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当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学,却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郭思乐教授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放牧学生的生命,关键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在的东西。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同频共振的效应。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的例子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阅读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语文教学的阅读就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东西,力争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他们自己的认识,在超越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受、一种认识、一种语言的能力。

第6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第7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关键词 特殊学校;儿童语文;语文教学

一、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智障儿童语言较好地发展,使他们的语言缺陷得到部分补偿。相反则会妨碍儿童的言语活动,使智障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因而语言比家庭教育重视的孩子明显落后,如:我班的孙××与李××相比,孙××智力相对比李××好,但语言发展却落后于李××,这是因为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于这些孩子,在学校,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一,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平时说话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符合语法规范。第二,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多练习说话,多问些“为什么”,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第三,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说话。第四,适时引导家长创设宽松、愉悦、语言味浓的家庭言语环境。只有这样,智障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找准病因,分析情况,进行矫正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我们应该为每位孩子备好个人详细档案(包括从出生到入学的病史),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汪××由于脑瘫语言障碍,能理解和表述单字、单词、单句,并能说完整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含糊不清,不分四声。我就为她制订了一份个人计划:(1)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她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的,有故事、歌曲、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2)发音器官训练(包括舌操训练、发音训练和拼读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为此,我每天要求她做两次舌位操,使她舌头灵活,经过训练有一定的效果,她的发音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汉字构造规律和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

听觉识字教学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因此在教学时要掌握方法,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识字教学方法要考虑到汉字构造规律与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

(1)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进行教学。最初的汉字来源于“图画”,随着汉字方块化结构的需求和汉字认知功能的演变,汉字逐渐成为抽象的语言符号,特别是在汉字隶变后,字形已脱离了“图画”。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人主要通过相似联想来完成汉字的符号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相似联想的不同方法出现了构字的不同规律,即所谓的六书。在对听觉障碍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更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联想,掌握识字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同一偏旁的字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比如“马”字旁,作为形旁,表示马类动物(驴、驹等)或与马有关的行为(驰、驾、驶等),“马”字旁作声旁,可以提示字的声音。识字教学要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掌握好偏旁部首,运用偏旁部首大量识字。

(2)根据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汉字识别过程接近图形识别,它具有整体识别先于局部识别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先整体后部件,先轮廓后内含,先上部后下部,先左部后右部,先熟悉后生疏。因此,教师在字形教学时,要根据这种特点运用一些方法重点讲解和复习汉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例如在学习新字时,将容易出错的部分用彩笔等突出出来,重点练习,特别要注意汉字的内部(包围或半包围结构)、下部(上下结构)、右部(左右结构),以及学生不熟悉的部件;复习时将一些相似的字进行比较,防止错误的发生。此外,由于整体识别优于局部识别,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后,识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从通过笔画记忆字形过渡到通过部件记忆汉字,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有研究显示,汉字的笔画和熟悉度是影响听觉障碍学生汉字识别的重要因素。当笔画数增加时,识别的难度增加,识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汉字的熟悉度同样影响到汉字的识别,对于熟悉的汉字识别快,因此识字教学应识写分开,对于一部分常用的但写起来比较复杂的字,可以要求学生会认而暂时不要求会写,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早展开阅读,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反复遇见这些字,会增加对这些字的熟悉度,从而降低将来书写这些汉字时的难度。

三、教学氛围愉快化

第8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衍生、发展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的辅教学手段,它能够轻易、便捷地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创设和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强化氛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完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感情上掀起一个。例如,课文《月亮上的足迹》中宇航员打开登月舱,踏上月球,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场景都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和想象宇航员的行动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呢?教学这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辅以语言解释。学生在亲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转睛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正理解了"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学生在听得见、看得到的过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听、读、观察、理解、想象等综合素质。

第9篇:语文教育特点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范式,当其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阶段时,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和技术主义,即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创造了条件,在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方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一)网络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Internet的急剧发展。Internet实际上是遍布全球的网络的集合,体现在因特网身上的这种远程、宽带、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肯定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二)多媒体化。“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它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它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这包括:高保真度的声音、达到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甚至是活动影像,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

(三)更有利于创造意义建构的情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为人的学习创设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和家庭化,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现代教育技术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可将全身心情感和理智投入进去的教学及学习的外部情境。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构建新型教学环境的促进

多年以来,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教学环境设计这一方面。即仅仅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硬的一面,而缺乏软环境的应用。

就教学环境的设计而言,由于和硬设备有关的环境(如教室和实验室等)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选择,所以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不少人对教学环境设计都存在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以为教学环境设计只是盖校舍建机房,而对教学模式的设计则从不考虑。事实上,从教学环境的设计要求来看,其重点应放在教学模式的设计,而不应把重点放在硬件设备的建构上。硬件设备是死的,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重视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就可以在一定的硬设备条件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对新教育技术的应用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所能提供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不仅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身二任,就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既是学生又是教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上班工作,下班学习的界线被打破,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在你工作或学习感到疲劳时,可以从电影资料库中随时调出你所喜欢的任一部电影或从音乐资料库中调出你所喜爱的任一首交响乐来欣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自由;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息之间完成,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的全民教育。

在这种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即可以开展集体讨论或辩论),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的,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完全为学生构造了一个随意学习的优良外部环境。

四、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培植了一片沃土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建构主义强大的技术支持

首先,从教育和技术的层面上简述一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技术特征,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教育层面上看,教材的多媒化、资源的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教育技术变了,教学理论也要跟上。建主义的兴盛,无疑对教育技术是一极大的推动。

(二)建构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建构主义恰恰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外部条件强有力的支撑对此可发挥到极致。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中,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时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为目的的信息资源,完成建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学习外部环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师生观被打破,师生间的关系已由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转变为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互学互助的关系,真正做到了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