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第1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和楼宇经济高地,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心商务区,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总部企业和楼宇运营商数量明显增加,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形成规模。力争到2011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016年达到9%;税收直接贡献率2011年达到10%,2016年达到18%。

3、发展重点。坚持“产业第一”的发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主要途径

4、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城西港区和浔阳区高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采取大型企业独自成幢式、多个企业联合成幢式、行业集中成幢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在中心商务区内营建总部大厦,鼓励产业相关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运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5、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使我市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企业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聚集地。鼓励县(市、区)引进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商务区,凡由县(市、区)引进的总部企业,其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给引进总部企业的县(市、区)。

6、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总部。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积极鼓励市内大企业大集团不断优化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业务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积极开发异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7、鼓励和引导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城区内的写字楼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展楼宇经济。

三、扶持政策

8、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标准。参照国内外的通行惯例,总部企业是指国内外大企业(至少包含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运营机构)在我市以独立法人注册、办理税务登记,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

(1)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

(2)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2个(含2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3)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

(4)在*新注册的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总部(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总部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

9、设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年起,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的设立,以及对*企业异地设立服务机构的必要资助,主要采取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也要安排适当资金进行扶持。

10、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套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住宅(公寓)用地,总部企业分配给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满五年后,可进入市场交易。

1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新入驻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总部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在地(区)政府给予“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期满后,延长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总部企业发展项目推介会,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总部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13、积极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服务。为商务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长期居留以及临时来本市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总部企业人员定点医院就医,并建立门诊"绿色通道"、电话预约专家坐诊或上门就诊等制度,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1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楼宇集团人才。加大总部企业、楼宇集团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相关人员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优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办、市卫生局、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建立专人联系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制度,不定期研究推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

16、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类别,分别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按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设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信息平台。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向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

18、加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健全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计分析体系、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2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一)有利于实现我国市场贸易的多元化

就当前来说,我国实施对外贸易的渠道并不多,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有限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周边城市。如美国、欧洲联盟、港澳台地区以及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市场广阔的拉美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中欧地区等基本上处于空白。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单一性,使得我国贸易市场容量有限,贸易规模也不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成为了贸易发展的瓶颈。自2006年以来,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贸易额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并占据了我国总贸易额的重大比例。上海对周边城市贸易额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市场贸易多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少数国家的依赖。

(二)加快了上海和周边城市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也成为了当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上海作为国际城市,只有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给扩宽外贸带来更多的机会。就目前来说,虽然上海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从国际上来看,上海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为了实现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要在继续扩大对外贸易范围,实现经济中增长的同时,也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资金自由流动和国内外经济的融合,为建设开放型的经济体制积累经验。和周边的国家签署双边和多边的自由经济贸易协定,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合作的一种新途径。上海加强和周边城市经济合作,也是积极参与多边贸易的重要体现,是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上海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②。

(三)进一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升级

上海和周边城市外向型经济经过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以后,需要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相当于把国际市场直接搬到了上海市上海市周边城市可以直接搜索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直接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也大大的缩短了周边城市进入国际市场的距③。周边城市获得国际企业、国际资本以及国际人才的渠道也更加便捷,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更好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周边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减少了周边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交易成本,更好的促进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周边城市自由贸易区对上海经济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上海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上海市应该加强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自身对产业机构实际需要,对一些适合周边城市的产业,但不适合上海市当前产业机构需要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城市或者周边国家,并给周边城市和国家让渡一部分市场,鼓励国内从事这一产业结构的企业加强对该产业的投资,加强对周边城市和周边国家的投资,扶持该产业的发展。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首先需要坚持结构调整的原则,做好和产业合作、投资以及贸易相结合,运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者引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充分的利用当前国内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节约经营;其次,要加强对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力度,实现贸易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最后,对上海的产业机构调整,要立足周边城市和国际的分工来开展,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顺应时展的需求④。

(二)加强和各国多领域、多层次合作

要实现全面提高上海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水平,就要实现多层次、多形式以及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这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基础。当前上海对此提出,要根据上海和周边城市的优势,结合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信息通讯以及农业开发和投资与湄公河开发,这是当前上海贸易区开发的重点领域。对于今后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合作,还要向环境、能源、金融以及旅游业等领域拓展,加强和中小企业的合作。

(三)积极参加周边城市地区论坛的多变安全对话

上海亚太安全政策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加强和各国的交流,和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对话和合作。近年来,上海在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合的形成和发展后,上海周边各国也认识到了提升产业机构、增强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竞争的核心就是对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要拉开产品差异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因此,面对当前国际竞争压力,企业要加强创新,实现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实现贸易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在不断扩展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贸易的同时,也要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相互之间建立信任。

参考文献:

[1]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2]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19:179-181.

注释:

①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②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③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19:179-181.

④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第3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港口;城市经济;发展

一、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1、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宜宾港口经济的发展,宜宾港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已逐渐发挥作用,宜宾港不仅带动了宜宾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银行、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生产业,以及旅游、餐饮、商业、会展等消费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宜宾港已与宜宾市以及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了“港兴城兴"的良性互动,港城实现了共同繁荣和发展。

2、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港口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引进新兴技术,调整优化城市投资结构,从而促进规模效益的形成,也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3、促进了城市GDP增长。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随着宜宾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增加,旅游餐饮、信息技术等行业随之发展,这就推动了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GDP也得到快速增长。随着宜宾港的快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拉动了宜宾市内需,而宜宾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能力,与此同时,与宜宾港相配套的金融保险、贸易、服务等相关行业也得到发展,近几年,宜宾市GDP也在逐渐增长。

(二)城市经济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

1、城市经济促进了港口产业群的发展

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经济腹地,城市作为港口设施发展的载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依托。宜宾市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活力是宜宾港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决定着港口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当宜宾市经济高速发展时才有利于促进港口产业群的形成,而产业群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宜宾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的基础建设

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来,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因而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差,再加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减少,使得资金短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因此这就需要依托于城市的支持,目前宜宾市为大力发展港口建设,不断加大对港口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宜宾港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3、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规模经济的形成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港口经济规模效益的形成相辅相成,城市经济发展了,相应的在人、才、力方面的资源更加丰富,从而能为港口经济提供更多的资源,在资金及技术方面可以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而港口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合理了,那便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二、宜宾港发展存在问题

(一)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高

宜宾港于2009年建立,201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起步的时间较晚,从目前来看,宜宾港的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性项目较少,且目前入驻宜宾港的企业较少,因此未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另外,宜宾港工业化功能未充分的发挥,在物流、信息等方面现代化程度不够,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较大,同时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优势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二)宜宾港规模经济未形成

港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宜宾港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足,同时,由于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够,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及资金 的匮乏,影响了创新性项目的发展,加之,目前宜宾经济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城市的经济效率依然低下,城市功能发挥也不够充分,故制约了产业群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宜宾港口优势发挥不明显

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应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几年,宜宾港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川南地区中小港口较多,且产业具有同质性,因而宜宾港优势作用发挥的并不明显,另外,宜宾港在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上尚未有所突破,故未发挥其在带动城市高新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四)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宜宾港推动宜宾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树立“以港带市,港市发展”的观念

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港口经济提供了支撑,因此在港城发展问题上,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即港口的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城市经济要为港口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要广泛的宣传,加强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港城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进一步推动“港城联动”,完善港口功能

港口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需依托宜宾港的现代化来完成,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群的形成,完善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港城”共同发展。另外,要完善港口的功能,港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系统,港口不仅要发挥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还要发挥其辐射功能,即在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因而宜宾市要围绕港口城市发展需求,来进行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港口发展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方向,形成合理的港城发展的架构。

(三)转变政府职能,协调发展港市布局

政府在港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应加大对港口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还要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在港城规划中要整合各种资源,合理布局。在制定政策 时,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港城协调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协调、沟通和交流,在港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因此,宜宾市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协调的职能,促进港城协调发展,另外,还需积极探索,建立港城发展的协调机制,为港城协调发展提供法律方面依据。(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张爱龙;青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第4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分析

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定时间段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支付能力的物与人的位移需求,其本质是一种衍生出来的需求,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货运需要和人员进行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旅行需要。城市经济是我国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在经济学中,我们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I(国民生产总值)共同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下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业是我们城市经济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和先驱,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也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布局提供经济依据。

并且,交通运输上的需求的特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过去,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百姓注重运输的费用。现在,在“时间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时间观念强烈,客货运输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运方面,人们对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把运行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择运输工具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货运方面,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货主为了抢夺先机或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对于货物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稳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铁路旅客列车都反映了人们对运输快捷性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的矛盾分析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很突出,滞后的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落后,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滞后又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建设。

就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交通总量不足。但是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困难”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我国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交通运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以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较之以前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显著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也大力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贡献分析

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建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主要指标―国民收入净增值 国民经济评价

附加指标―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力

其他社会效果―文化,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

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主要指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创造的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以我所在的浙江湖州为例,长期以来,在综合交通网络中,湖州运输方式构成存在一定的失衡:公路一直居于主体地位,约占整个综合交通网络里程的84%,承担98.9%的客运量及39%的货运量;而铁路的交通运输相对滞后,铁路所占综合交通网络里程比例仅2.2%,承担1.1%的客运量及4.6%的货运量。但是随着湖州高铁“三线一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铁路对于我市经济生活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铁路路网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增加运输能力将进一步得到优化,“铁公水”联动的大交通格局必将提前实现。在2008年12月,杭宁高铁在宜兴正式动工,2013年7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与沪杭、沪宁高铁共同构成沪宁杭“金三角”快速交通通道。湖州将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较之以前湖州人民的人均GDP上升明显。

参考文献:

第5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关系;前提条件;促进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多个方面,交通、通信、医疗、公共设施等都可以算作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外来资本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外来资本在投资决策上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其会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投资决策。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仅反映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也表现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涵关联与影响,从而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影响

(一)宏观层面的关联影响

在宏观层面,要对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联形成有效认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产出、生产率与基础设施存量之间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是政府公共财务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据研究发现,在通信、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直接的正相关,但是与私人投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基础设施的产出与支出之间,存在一个弹性系数,对其关系进行了衡量。

第二,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刺激效果并不一样,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在偏远的大西北或是等地,即时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但是其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并不会很明显。而对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即便再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相反在中等发展地区以及周边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反而更高。

(二)微观层面的关联影响

从微观层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多个方面,其可以从更加细小的环节为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首先,基A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负担。比如在基础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房地产开发区域,若是政府提前规划了菜市场、超市、学校等基础设施,那么企业在兴建住宅的时候就不用考虑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也就节省了这方面的成本。再比如城市绿化,若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了对绿化的建设,那么不少企业、小区等都可以节省绿化方面的成本。此外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相应减少经济活动在这些方面的成本支出。

其次,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一体化促使贸易活动成为了跨国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发,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成为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在通信、交通、仓储技术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使得相关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和全面,企业经济活动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如此就大大提升了经济活动的竞争力。

二、城市经济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前提条件

(一)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资本的进入,想要获得外来资本的青睐,就必须着眼于投资者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针对性展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要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降低本地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从而减少其经济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外来资本。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基础设施在满足投资者需求后可以提升其使用率,从而增进产业和资金的流入。

(二)协调相关的因素

城市经济增长是在多方力量作用下完成的,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相关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效用存在很大差别。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对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深远的内涵,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混杂,职能存在重叠,这就容易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只有事先协调好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相关问题。

其次,协调需求者负担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可能被需求者直接消费,也可能作为中间产品进入到再生产过程,进而被消费者消费。在被消费者消费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对消费者潜在福利的侵犯,降低了其消费能力,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平衡需求者负担结构。

(三)选定资本进入区域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资本进入的区域上应该合理选定,确保其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长。在西方学者眼中,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吸引资本集中在选定区域,并且将会引导工商企业在产业上实现重新布局,从而实现高品质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就应当明确资本进入区域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从而合理引导,强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必然问题,但是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资本往往集中在工商业的活动当中,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在国内外工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就更加明显。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不具备较高的资本系数,其附加值比较低。因此如果将大量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那么就会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

在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在发达地区、如北上广深等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因此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根据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形势来看,基本上每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周期是接近的。具体可以归纳为: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需求提高基础设施瓶颈收缩经济增长回落被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瓶颈缓解经济增长回升。从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周期性相对变化的规律,据此就可以科学合理制定基础设施发展的模式。即让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需求相契合,展开长期预测和规划,根据投资需求和投资周期的差异,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最佳时机,削减中间环节,促使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同步。

(二)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他方面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除了要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一,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良好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秉承高水平、高质量、高技术、高便利的目标,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大、人口流动复杂的城市,更需要加强环保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应该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能够扩大城市需求、优化城市环境,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属于一种投资行为,会引发其他的济活动或是投资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城市在拥挤、污染方面的治理成果被抵消。

第二,加强对私有资本的引入,让私有资本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支持。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私有资本的引入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复杂化,容易产生一些意外问题。对此,在私有资本的引入上,就应该对“度”合理掌握,尤其是在参与环节、参与角度以及参与程度等方面要严格把控,避免资本进入过深,导致基础设施表现出某些私有属性。具体而言,在私人资本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应该大加鼓励和引导。而对于私人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则应该由政府为主进行投资。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等方面的新技术,提高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附加值。目前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少项目都存在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导致资本不愿意进入。因此需要加强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基础设施的附加值,使外部资本原因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实现经济发展。

第四,需要严格审慎对待外部资本的进入,对外资的利用应该关注对技术的共享利用,而并非单纯的建设数量。只有掌握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技术,才能在经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结束语: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在宏观与微观层面都具有紧密联系,在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同时还需要从私有资本引入、加强技术创新以及严格对外资等方面做好管控,以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切实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土地抵押 信贷扩张 风险 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土地和信贷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土地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信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来源,二者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宏观调控的两大“闸门”。

根据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中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有12.95万宗,抵押面积和抵押贷款分别为25.82万公顷和35300亿元,抵押面积和抵押贷款同比增长19%和36.3%。土地抵押贷款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根据2013年的《地方债务审计报告》中显示,全国各级政府的债务余额一共为178900亿元,其中土地抵押贷款债务占总债务的37.23%。然而,根据国务院在2014年3月7日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在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到达60%,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融资来带动。

随着土地抵押融资的增加,其弊端逐渐显现。国家开发银行预测,我国的城镇化融资在未来三年的需求量会达到250000亿元。这么多的融资量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而土地抵押贷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土地融资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一旦宏观政策调整,土地市场降温,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减少而不能偿还债务,以新债偿还旧债,这样的方式无疑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虽然一系列规范土地抵押融资的政策逐渐出台。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土地抵押融资环境。但是,2016年2月23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和银监会《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表明地方政府不得向银行举债储备土地,无疑加大了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压力。

二、土地抵押、信贷扩张:基于文献的分析

土地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土地金融的主要方式是土地抵押融资。胡斌、李建伟(2013)选取土地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我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研究土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他们发现1999-2005年这期间政府将征收的土地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用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2007-2012年由于土地金融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房价泡沫,从而导致政府、企业等负债规模过大、货币购买能力降低、经济下行甚至金融危机的发生。丰雷、李莉等(2010)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土地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地金融也会影响经济波动。此结论与胡斌、李建伟(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袁崇巍、雷国平(2010)指出了建立有效的土地金融政策的必要性。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既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也可以让过热的经济稳定下来甚至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发展生产力。另外,他们还指出了当前我国的土地金融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土地金融市场、促进土地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十分重要。辛波(2015)通过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产生的后果责任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促进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就可以同时实现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结果造成风险的产生和扩大。陈霄(2013)提出有效利用和管理土地的必经之路是建立健全城镇土地金融制度,使政策性土地金融能够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稳定土地交易市场,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的国内文献可以得知,土地资产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土地资产的过度发展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而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过高,通过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用来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很有可能威胁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土地抵押与信贷扩张现状及问题

(一)土地抵押与信贷扩张现状

土地抵押金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土地抵押金额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涨。从抵押金额、年末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三者在1999-2008年的总体是上升的趋势,并且抵押金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指数增长,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呈线性增长。同时,该图附加了土地抵押金率折线,在1999-2007年呈增长的趋势,2008年下降。另外,从土地抵押金额占GDP的比重来看,在1999-2007年逐年上升,在2008年下降。可见,土地抵押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二)土地抵押与信贷扩张问题

1.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土地抵押融资、房地产企业开发融资和企业重组融资等利用土地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进行融资具有长期性,属于中长期贷款,资金回笼长。目前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过高,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了极大的流动性风险。并且,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竞相争夺融资贷款项目,使得贷款结构不合理,擅自扩大放贷比例,降低贷款门槛,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雪E加霜。

2.地方政府。抵押土地质上是地方政府预支了土地未来产生的收益。土地市场行情上涨,土地价格上升,地方政府的土地抵押的财政收入就会上升,从而增强偿债能力,一旦土地市场行情下滑,那么土地价格就会下降,依靠土地抵押收入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对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3.控制变量:In_social_wholesale、In fix invest、In_govn_out、In_foreign_act、In_emp_n、chzhh、factory分别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对数值、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对数值、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对数值、就业人数的对数值、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国家的工业化水平,u为随机干扰项。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1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采取逐个增加变量的方式给出了基于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模型1只包括解释变量,模型2运用收入核算理论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和外商实际投资作为控制变量,模型3、模型4和模型5在模型2的基础上依次增加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就业人数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控制变量。最终从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其一,大部分变量都能通过t检验;其二,控制变量的运作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三,就业人数的对数值的回归结果为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其四,土地抵押作为土地交易中的主要方式,它的运作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土地抵押融资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土地抵押金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增加0.0246。土地抵押融资增加,一方面政府可以用来投资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越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公司和其他企业通过土地抵押获得融资来继续自身生产,从而进行后续的贸易活动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但是,较高的土地抵押融资导致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政策建议

1.金融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之前要严格审查抵押人的建筑物产权证明以及土地使用权证明,并且要求政府部门协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审查,保证抵押人的产权信息真实;同时还要检查抵押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信用状况确定信用等级以及贷款’额度,一旦不符合贷款条件,坚决不对其放款。

第7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环境保护

引 言: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并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开展环保工作的建议。

1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环境保护工作

1.1 日本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环境厅为核心的环境行政体系,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产业废弃物处理为重点,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主要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1]。

1.1.1 加强立法工作

90年代,政府的环境管理理念由经济优先转变为经济与环境兼顾,政府颁发了环境基本法、节能法、再循环法,推动了日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1.1.2 采用经济手段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些用经济手段奖惩的措施及国家补助规定以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1974年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法》明文规定,“国家应努力对烟尘处理设施的修建改进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建议及其他援助,以促进烟尘处理设施的整顿,防止大气污染”[2]。在《废弃物处理与清扫法》中规定国库应当按总理府会的规定,为市镇村修建垃圾处理设备及粪尿处理设施所需费用,以及处理因天然或者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费用,提供部分财政补助;对修建一般废弃物处理设施,产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及其他废弃物处理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和其他援助。

1.2 美国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做法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1.2.1 强化法律手段

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突出强调法律的规范作用。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先后制定和通过了油污染法案、水污染控制法案、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环境政策法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洁净空气法案、噪声控制法案和固体废弃物管理法案。

1.2.2 强调经济手段的运用

在美国,环境保护工作普遍而充分地运用了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激励政策或者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市场信号来改变企业行为,诸如通过污染物控制水平或方法等直接的行政命令来改变企业行为更加有效果。包括:财政援助及补助金、补贴;税收刺激;排污交易政策[3]等。

1.2.3 自愿合作计划

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愿合作计划,促使环境管理模式逐步从强制性转变为鼓励性模式,以更灵活而有效的方式鼓励企业超越现行的环境规定和标准,取得更佳的环境表现和社会效益。典型的自愿合作计划包括33/50有毒化学物质削减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绿光项目、绿色化学项目、为环境而设计计划等。

1.3 德国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做法

德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欧盟的指令、法规和标准为指导[9],其实施的基本手段包括环境法和规划手段、环境命令和控制手段(如禁令、许可证、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等)、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财政补贴)、志愿协议、生态审计等以及其他的环境政策手段,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信息交流和环境教育等[4]。

2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我国目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建制市总数666座的17.7%,其中大多数城市已相继进入资源开发的鼎盛期或衰退期,这些城市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城市稳定发展和持续生存问题,所以有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5]。资源型城市遗留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境问题,是城市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而城市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环境管理、将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2.1 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从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时通过加强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工作在促进城市结构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 促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壮大环境保护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利用共、伴生及“三废”资源,鼓励矿产资源、工业和建筑业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持续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研发并推广环保产业技术,逐步形成以环保研发、环保设计为龙头,以环保制造为基础,环保检测为补充,环保产品、设备、成功展览、交易等大型活动为延伸的环保产业链条,构建起一个涵盖环保技术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工程与服务、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四位一体的环保产业体系[8]。

2.3 实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

污染源治理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直接方法,是改变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结合城市环境保护现状,实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污染物治理技术改造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杨兴,谢校初.美、日、英、法等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5(2).

[2] Rautenbach R,Wwelsch K.Treatment of landfill gas by gas permeation—pilot plant results and coMParision to alternatives[M].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4,87:107-118.

[3] 霍海燕.西方国家环境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0,(7):39-42.

第8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二、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结语

第9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501

1 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满足人们一定需求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对此概念的说明是:首先,将城市综合承载力所承载的对象最终落在“人口数量”上。这一方面体现了“承载力”的核心本质,因为在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对资源环境的需求等,因此也就谈不到承载力问题。另一方面,将城市综合承载力所承载的对象最终落在“人口数量”上也便于量化研究,使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可计算性。其次,城市人口承载力直接由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水平所决定。其中,资源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状况和发展水平。人们的需求水平是指对前述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水平,如人均用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需要量等等。第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应界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因为经过人们的努力,每个城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资源和发展条件是可以改善或变化的,同时人们的需求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或提高的。

2 沈阳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毗邻渤海,以沈阳市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其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50.8%,总人口2359万人,占全省总量的55.6%。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39.8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2.7%,固定资产投资9921.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5.9%。沈阳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化工业发展基地之一,是我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提高沈阳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3.1 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增强经济区整体竞争力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东北乃至全国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加强。但是经济区重点突出沈阳市的发展方式或8城市各自为战式的发展不能满足沈阳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区域的一体化建设,整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力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区整体的竞争力。

3.2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今后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第一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从思想上,改变对资源的粗放利用观念;第二通过合理规划,控制市辖区的扩张速度,加强对现有市辖区土地的深度开发,提高市辖区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内部提高土地的单位效益,使土地开发由粗犷型转向集约型;第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污水的再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耗水,加强营口等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的深度利用;第四建立奖惩机制,从制度上推进对资源的节约集约意识。从而在现有资源状况下,使城市承载更多的人口。

3.3 注重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应结合本身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沈阳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注重与沈阳市发展的协调性,为沈阳市提供辅助支持。通过沈阳市大跨步发展,辐射整个经济区,带动其他7城市的发展。各城市发展过程中,着重发展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规划》加强对本溪、鞍山、抚顺等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带点,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进而提高城市经济承载力。

3.4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一方面反应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从侧面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同时,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过程当中,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提高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完善城市道路以及公共交通设施,针对沈阳经济区8城市,要着重提高阜新等城市人均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完善老城区改造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生活生产配套设施,提高本溪市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阜新市城市燃气普及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

3.5 加大对社会发展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生产质量,需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城市社会承载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所以针对经济区各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需加大抚顺、铁岭两市医疗机构投入,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密度,提高医疗机构承受能力,降低居民就医压力。加大沈阳经济区8城市对教育、科技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并吸引高新技术落户经济区,以高新技术改良现有产业,贯彻《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此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