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护理;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慢性胃炎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饥饱过度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胆汁返流、胃酸缺乏、营养不良等,本病与精神神经有关,在情绪紧张、忧虑、愤怒、抑郁等中枢神经不稳定状态下,易使胃粘膜发生营养障碍而导致胃炎、急性胃炎,长期久治不愈就发展为慢性胃炎。本病临床症状起病缓慢、长期反复发作,按病理特点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各型慢性胃炎无特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等。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除此还有免疫、十二指肠液返流等其他因素。临床上以药物治疗和护理为主,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笔者回顾分析本院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0年以来本院50例慢性胃炎患者资料,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5岁,平均45.51岁。所有病人均由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嗳气、恶心、呕吐、中上腹嘈杂、饱胀、胃脘部隐痛、上腹胀痛、食欲不佳、反酸等症状,病程迁延。严重者有呕血和(或)黑便,少数患者有呕血与黑粪,吞咽食物时有烧灼、不适感等上消化道症状,自身免疫胃炎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常伴贫血。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
1.2 药物治疗方法
1.2.1根除幽门螺杆菌给予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2次/d,7d一疗程。
1.2.2保护胃黏膜服用硫糖铝,每次1g,3~4次/d,饭前1h及睡前服用。
1.2.3调整胃内酸度低酸或无酸者,服用1%稀盐酸,每次2~5ml,3次/d,饭后服用。
1.2.4解痉止痛用于减轻痉挛性疼痛,但不可长期服用。服用复方颠茄片,每次口服1~2片,3次/d。
1.2.5增强胃肠动力伴有消化不良者可服用多酶片等助消化药,多酶片口服,每次2~3片,3次/d,饭前吞服。
1.3疗效
判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好转或范围缩小1/2以上。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2 护理
2.1 饮食护理
慢性胃炎多由于饮食所伤,包括饥饱失常、饮食寒温不适、食物不洁、嗜食辛辣、饮酒等,故应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要定时,这一点是基于胃的生理功能提出的。胃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在正常三餐时达到最佳水平,此时进食能充分消化。提倡少食多餐则违反了这一规律,反而加重了胃的负担。其次要定量,不能饥饱失常和暴饮暴食,需要饱中饥,一般进食七八成饱即可。同时需要细嚼慢咽,一方面,食物通过充分咀嚼,能磨成较细的食糜,促进吸收并能减轻胃的负担;另一方面,充分咀嚼能促进唾液、胃液的分泌。还要忌食辛辣饮食、辛辣食物、酒能直接损伤胃黏膜。饮食宜软、宜烂,慢性胃炎的患者胃功能较差,软烂食物能减轻胃的负担;饮食宜清淡,肥腻之品难以消化,增加胃的负担:饮食宜多样化,充分摄取各种营养,防止营养不良。
2.2 静卧护理
通常患者采用的只是一般性休息调养,没有任何要求,采取静卧护理可避免患者过劳,俗言“病者三分治,七分养”,说明休息对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静卧能使血液重新分配,尤其是餐后静卧有利于胃肠道的血液供应。我们通过对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初步观察,表明静卧护理对其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胃病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2.3情志、心理护理措施
2.3.1服务热情,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对新入院的患者,我们热情接待,和蔼可亲的向患者表示问候,并把病区、病房的环境详细地给患者介绍,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日常生活用品方便可取,使之感到温暖,进入病房有一种家的感觉,从而在治疗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2.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科学评估,调整心理平衡:在平时应多了解病人的病情,兴趣爱好等,在巡视病房时多与患者沟通。由于病员的主观症状常有夸张色彩,护士应结合临床检查,科学地分析,不可完全被病人的谈话内容左右,以免影响制定护理措施。特别对老年患者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床号和姓名,要用尊称如“首长”或用“姓+职务”称呼,取得心理配合,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2.3.3走进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富有同情心的个体化健康教育,与慢性胃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本病,阻断心理因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帮助患者调整情绪。针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对其多讲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对疾病的恢复和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告诉患者不要因本病而恐惧,而应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不快,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2.3.4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发现,家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疾病的预后。我们在患者住院期间,适当延长亲友探视的时间,减轻病人的孤独与寂寞感,让亲友成为患者的精神之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不良习惯的禁忌
吸烟对胃功能的损伤很大,其中一些有害物质能使胃黏膜血管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同时还能使胃黏膜损害因子分泌增多,降低胃的自身保护功能,使胃黏膜受损,可出现炎症,吸烟还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含有碱性物质,包括胆汁,其能直接反流到胃腔,对胃黏膜造成严重损害,故慢性胃炎的患者不能吸烟。
2.5 合理服药的指导
许多药物有刺激胃肠道的副作用如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痛、炎痛喜康、某些抗生素、制霉菌素等,应避免使用。其他许多西药及部分中药也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作用,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尤其要注意许多抗感冒西药对胃刺激较大,故建议慢性胃炎患者感冒时要尽量服用中成药物。
3 结果
本院5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及护理人员的悉心护理,治愈4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疗效。
4讨论
慢性胃炎属心身疾病,药物治疗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倾听、心理疏导,同时要向病人介绍胃炎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帮助病人确认易导致胃炎产生的食物和饮料,并鼓励病人避免食用这些物质。嗜烟酒者应帮助其认清烟酒的危害,与病人、家属一起制定戒烟酒的计划并督促执行。告诫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坚持治疗,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告诫患者饮食卫生和有规律的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慢性胃炎中经检查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应嘱其定期门诊随访,告之定期检查的必要性。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和强调规律进食,使生活规律化,去除病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学会自我护理,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Ohtani M,Azuma T,Yamazaki S,et al.Association of the
HLA-DRB1 gene locu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 Japan
[J].Digestive & Liver Disease,2003,35(7):468~472
【2】王玉飞.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症中的作用.中国误诊
学杂志,2005,5(3):585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疾病,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损害,以致粘膜组织发生改变。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1]。其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减退和餐后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可加重或减轻。近年来发现慢性胃炎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除了上述消化道症状外,常伴有抑郁、焦虑、失眠、消瘦、体重下降等,且病程越长,越易出现精神症状,常易在心情过于紧张或是A型性格的人群中发病[2],常规的抑酸、保护胃粘膜及促进胃肠蠕动等治疗方法对相当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慢性胃炎症状迁延不愈,这往往是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对慢性胃炎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及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72例,病史均在3年以上,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其中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 31―65岁,平均年龄41岁。72例患者大多有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抑郁、焦虑、失眠、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将72例患者随机分配成A组3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B组36例(常规药物+心理干预及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组)两组,两组间年龄、 性别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周期为2周。
2 治疗措施
72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促进胃肠蠕动、助消化等治疗。B组患者除了接受上述治疗,还接受以下治疗:
2.1 心理帮助
医护人员经常耐心倾听病人述说不适症状,反复向病人讲解慢性胃炎病因、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因素,解答病人的疑问,告知病人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恢复。与病人家属一起,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好家庭负担、事业压力及个人情感问题,解除病人负面情绪,消除其焦虑、恐惧、抑郁心理,调动病人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地治疗疾病。
2.2 饮食指导
告诉病人清淡饮食,保证有规律的一日三餐,每餐不可过饱,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等;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慎用各种药物,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2.3 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忧解每日1片口服。
3 疗效判断
显效: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病人无不适主诉;好转:焦虑、抑郁症状减轻,病人主诉偶有上腹部不适,无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无效: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病人主诉仍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
4 结果
5 讨论
慢性胃炎属心身疾病,临床观察其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当患者有抑郁、焦虑及紧张等不良心情变化时,常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尤其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影响病程,所以在治疗此病时心理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对慢性胃炎合并焦虑及抑郁的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心理帮助,采取倾听、心理疏导、教会患者饮食调整等,同时口服抗抑郁药物,结果显示治疗后B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应注意此药不可长期应用,抗焦虑、 抑郁药物能有效‘地控制焦虑、抑郁情绪,缓解部分躯体症状,但不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3]。所以当心理治疗有效后,应尽早停药。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细心观察慢性胃炎患者病情,当发现患者有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早进行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异常心理及影响患者健康的不利因素,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达到恢复健康和减轻疾病痛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清.慢性胃炎治疗的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0,16(15):19-20.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上腹疼痛、饱胀、烧心、反酸等,被列为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疾病之一,因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病变恢复有重要价值。氩等离子束凝(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术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已经被消化界接受并应用。我科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消化内镜下应用AP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83例,疗效满意,一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83例典型VG(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究讨论会共识意见》[1])在胃镜下实施了APC治疗。83例临床上多有程度不同的上腹痛、泛酸、腹胀等症状,其中男性51例,女性32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胃镜表现:隆起病灶直径0.5~1.0cm,边界清,疣状隆起顶部稍有糜烂、凹陷。83例中每例疣状病灶数目均在2处或2处以上,多的达数十枚。其中,71例为胃窦型,12例为弥漫型。器械:OLYMPUS-160电子胃镜;(济南玉华医用电气有限公司)APC发生器300型装置。APC专用导管探头(内镜1.5mm,外径2.0mm)。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病人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患者禁12小时,禁饮6小时。内镜检查发现疣状病灶先近镜观察,明确病变。按氩气刀装置操作要求,打开各项开关,酌情调节好氩气流量0.3~2.0L/min,功率:40~50W,连接好氩等离子束凝固器导管,镜外测试正常后经内镜钳道插入导管,导管伸出内镜头端6~10mm,至病灶上方3~5mm处,直视下多次短时启动施以APC治疗。单次启动使用时间2~3s,直至隆起病灶基本除去,表面泛白,治疗后病灶周围黏膜会暂略肿胀。每次APC治疗的次数视病人当时状态、病灶大小、烧灼程度决定,如病人耐受、镜下观察无明显出血,一般以内镜下所有病灶灼除为止。操作过程中,若胃内气体较多,可拔出氩气刀导管,负压吸出部分气体,避免了影响视野和病人腹胀不适。
1.3 治疗结果 83例病人行APC治疗后,疣状隆起均基本消失术。几无出血,其中7例诉轻度腹胀、腹痛,自主嗝气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并发症。治疗后随访到48位病人,均得到明显改善,24例行胃镜复查,治疗前的隆起性病变均已清除,黏膜基本平整,个别处留有浅瘢痕且几无复发,效果十分满意,其他病例尚在随访中。
2 护理
2.1 术前、术中护理 (1)密切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按医嘱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2)嘱术前天12小时禁食,禁饮6小时。(3)让病人将活动的义齿取下,以免义齿松脱发生窒息危险。(4)协助患者取左侧抱膝卧位,松解腰带,双腿自然弯曲,颈部放松,头略向下倾斜,避免胃内分泌物回流致病人呛咳,放入一次性口垫。(5)备好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以便在治疗中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抢救。
2.2 术后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6小时,一月内避免剧烈活动。术后禁饮食24小时,第3日给全量流质,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遵医嘱继续给予抑酸、补液治疗,如出现腹痛、腹胀,因密切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请示大夫给予对症处理。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有黑便或便血应留取送检并通知医生按医嘱进行处理。
2.3 出院指导 如患者术后3~5天无明显不适,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出院。详细讲述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生活有规律,适当运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2)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3)发现异常情况,如腹痛、解黑便等症状,及时来院就诊;(4)术后1-2个月来院复诊,复查胃镜,观察病灶治疗后恢复情况及有无复发。
3 小结
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有癌变的倾向。以前我们多采用激光、高频电、微波等在内镜下对其治疗,它们均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达到治疗作用。不足处或是反复多次、或是不宜使用、或是安全性差等等使之受到一定限制。APC治疗不引起触电,无电磁场、微波场,对操作者、病人没危险,对环境又无害,病人的耐受性也很好[2]。通过我科对83例VG应用APC治疗证实,护士在术前、中、后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护理以及与医师的密切配合,极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认为,氩气刀治疗VG疗效肯定,APC术是目前治疗VG最有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满足慢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8例、52例;患者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7.2±11.4)岁;病程为4-31天,平均病程为(16.2±4.2)天;31例患者为肝胃气滞证,35例患者为脾胃寒虚证,34例患者为胃络瘀阻证。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不能进食不易消化、油腻和生冷的食物,戒烟戒酒,注意休息,生活应保持规律,防止胃部受凉,发病时应对胃部疼痛的程度、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并发症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①饮食调养:告知患者饮食应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不能暴饮暴食,避免胃胀而引起胃痛;不能过度进食燥热的食物,避免胃热而导致胃痛;多进食软烂和冷暖合适的食物,进而来对胃部进行有效养护。②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针对患者的病情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缓解;加强患者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诉,对患者进行积极开开导,让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③起居护理:中医研究发现,过劳伤脾、久卧伤气。脾主四肢,如果劳累过度,则可能损伤脾;卧床时间较长则会导致气滞瘀滞,进而对脾胃运化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对于胃脘痛患者来讲,在静养的同时,还应进行合理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1.3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为[3]:胃黏膜症状、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均彻底消失则为治愈;胃黏膜症状、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均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则为显效;胃黏膜症状消失超过50%,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有一定缓解则为好转;胃黏膜症状、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重则为无效。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结论
中医护理是现阶段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护理模式之一;中医护理方案从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起居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对中医护理行为进行规范,能为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提高技术操作模板和健康指导。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而且效果理想、范围广、器械简单,患者认可度较高。选择中医护理方案,能让护患之间的交流加强,让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进而让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中医护理方案能对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完善,对护理内容进行丰富,进而让护理质量提高。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
总之,在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能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含峰 单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媛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胃脘痛病人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13(13):1208-1209.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中,中西医结合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护理 消化性溃疡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号: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07-02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是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病之一,发病原因与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屏障作用破坏有关。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同时药物、环境、精神及遗传因素也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腹痛呈周期性、季节性,并与饮食时间有关联:胃溃疡疼痛为餐后0.5―1h发作,至下餐前缓解,疼痛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为餐后2―3h发作,持续到下次进餐后缓解,亦可发生于睡前或午夜(夜间痛),疼痛规律为空腹-进食-缓解。同时精神因素,过劳亦会诱发或加重腹痛,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本病临床上以慢性周期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特点,本病属于“胃脘痛”、“胃气痛”、“胃痛”的范畴,中医治疗可分为:(1)脾胃虚寒型,治则为温脾健胃、益气建中,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2)肝郁气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3)火郁伤阴型,治则为养阴柔肝、消火解郁,代表方为化肝煎合一贯煎加减;(4)血瘀型,治则为化瘀通络,代表方为失笑散合海浮散加减。笔者根据不同病例特点,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对2005.05―2009.05收治,经胃镜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的65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31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溃疡37例,复合性溃疡2例;入院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强调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服药指导、消毒、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临床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部病例症状缓解并治愈出院。
2 病因和病理
溃疡常发生于与胃酸接触的胃及十二指肠部位,而真性胃酸缺乏则不发生溃疡,提示本病的发生与胃酸的消化作用有关。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屏障有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并不引起溃疡,因此,胃酸分泌过多和局部黏膜防护机制降低可能是发病的根本环节。胃肠道分泌、消化运动等功能及其血液循环是由大脑皮层和丘脑通过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调节,中枢性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张力增加,影响黏膜防护机制,导致溃疡发生。此外,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抑郁等神经、精神因素,对溃疡发生和复发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胃酸和胃蛋白酶并不引起胃黏膜损害,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膜脂蛋白层能阻止胃内氢离子逆向弥散而进入胃壁,使胃壁不受胃酸侵犯,故称为黏膜屏障。但多种原因可损害胃黏膜屏障,如未充分咀嚼的粗糙食物,过酸及辛辣食物或过量饮酒等,可引起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咖啡和浓茶刺激胃酸分泌,利血平和组织胺类药物增加胃酸分泌引起溃疡,又如阿司匹林、酒精及十二指肠反流液中的胆盐、胰液破坏胃黏膜上皮,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黏膜下血管扩张、渗出,从而促进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形成。另外,长期大量吸烟、饮酒易引起溃疡,也不利于溃疡愈合,易引起复发。
3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慢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季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此外还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的无并发症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其疼痛性质具有以下特点:(1)慢性:多起病缓慢,病史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并有反复发作的过程。(2)部位与性质:胃溃疡疼痛的部位在剑突下或腹部中线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在剑突下偏右,范围较局限,疼痛常为灼痛、隐痛、胀痛、饥饿感,或剧痛等,能为碱性药物所缓解。(3)节律性:疼痛的发生和消失与进食有一定的关系。胃溃疡常在饭后半小时内发作,经1―2h胃排空后开始缓解,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缓解是在胃内容物排空后出现,故患者不愿多吃希望疼痛少发或轻发;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疼痛,多为饭后3―4h发生,许多患者夜间疼醒,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能迅速缓解,故患者常喜欢增加餐饮。(4)周期性:发病多与季节有关,气湿、季节剧变易引起复发,秋末冬初是发病最多的季节。
溃疡病在缓解期体征可不明显,病情发作期可有上腹部压痛,多和溃疡存在部位相一致,可能由于内脏交感神经感觉纤维有脊髓内与体表局部感觉神经的交通支,因而使体表局部敏感性增强而形成压痛点,舌象在溃疡病亦有一定的特点,胃溃疡时舌苔多为白腻,偶有片状剥脱性改变,十二指肠溃疡时,舌质多平滑鲜红,舌苔却少。
4 护理措施
4.1入院宣教。患者入院时病区护士对消化溃疡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对消化性溃疡有充分熟悉,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溃疡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讲解规律的生活和饮食调理对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告诉患者要坚持执行医护人员制定的各项措施,讲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点。要求患者合理安排饮食,科学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社交,把握情绪调控的方法。我们通过与患者交谈,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及一些与疾病有关问题。
4.2一般护理。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应除去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感染灶,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及药物,戒烟酒等。饮食宜节制,不宜暴饮暴食,要适当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忧伤。
4.3心理护理。生活精神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劳逸的结合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和加重病情,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因病疼痛刺激或并发出血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胃黏膜保护因素减弱,损害因素增加,使病情加重,故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同时多与患者交流,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诱发因素,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增强了治疗信心,克服焦虑、紧张的心情。
4.4疼痛护理。通过对患者资料的收集,了解病人腹痛的特点,如有典型的节律,可按其特点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十二指肠溃疡的空腹痛,指导病人预备制酸性食物在疼痛前进食,服用抗酸性药物防止疼痛发生。定时进餐,使胃内经常保持食物存在,起到稀释胃液、中和胃酸的作用,对活动期溃疡要非凡注重休息,避免过度疲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腹痛部位、程度,对突发性的腹部剧痛,应注重有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中医方面可采用针灸止痛或局部热敷止痛。
4.5服药指导。西药方面,假如Hp,多采用抗感染治疗,我们给予洛赛克20mg(2次/d)、羟氨苄青霉素0.75mg(2次/d)、灭滴灵0.4g(2次/d)的抗消化性溃疡三联7d疗法。选用羟氨苄青霉素,首先应询问用药史,非凡是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本疗法起效快,症状缓解明显,用药时间短,并发症少,治愈率高,但本疗法偶见恶心、腹泻、便秘、喉痛、皮疹等症状。护士要督促病人按时服药,以充分发挥药效,并询问病人病情,对症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向病人解释停药后药物副反应会自然消失,使病人能坚持服药确保治疗效果。假如Hp(-),则多采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和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中医方面则辨证施治,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分为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火郁伤阴型及血瘀型,采用不同方剂治疗,如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和一贯煎、失笑散和海浮散等,中药的应用,同时可以减轻西药的副反应。服中药时,脾胃虚寒者宜温服,并在疼痛发作前服药;虚热者,宜稍凉服,可多次分服或在服药前用鲜生姜擦舌面,丸药质地较硬者,用温开水化服。
4.6消毒。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证实,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人类是Hp的唯一宿主,其传播途径有人与人之间的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根除Hp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当重要。护士告诉患者Hp具有传染性,要注重家庭预防[1];病人饭前便后要洗手,注重个人卫生;病室内的洗手间及便盘要进行消毒处理;当接触Hp病人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要立即洗手,并用消毒液浸泡手部。患者吃剩的食物、用过的餐具、呕吐物等都先消毒后处理,以免成为传染源继续播散。
4.7情志护理。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行为传情法和疏导移情法、以情胜情法,对那些对生活和疾病缺乏信心者,要特别注重疏导、教育,告诉患者消化性溃疡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对社会、生活布满信心。通过情志护理,使患者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正确熟悉疾病,使患者熟悉到消化性溃疡是多因素所致的,其中情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告知患者情绪反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展与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告诫患者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并给予病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保持精神舒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情志刺激,使肝气条达舒畅,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使促进病情康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求平时做到于是不怒,不急不愁,保持心情舒畅,气血平和。
4.8饮食护理。胃痛与饮食的关系极大,饮食失调,进食无定时,饥饱不均,或过食生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常可诱发和加重疼痛,而饮食护理适当,有助于药力的发挥,饮食护理的总原则应以患者食用后感到舒适或疼痛缓解者为宜,以食后加重疼痛者为忌。(1)饮食应以细、软、稀、少食多餐为原则,粗糙硬固,过咸,过酸,生冷油腻等食物能刺激脾胃或进一步损伤胃气,不宜食用。土豆、红薯等食物易致肠道气胀,上干于胃,使胃气壅阻更甚,应慎食。(2)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3)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的消化活动节律。(4)急性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天进食4--5次,即可。(5)饮食应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6)夜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零食。(7)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肉汤和辣椒、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黏膜的药物。(8)坚持吃早餐,因为早餐离前一天时间相距太长,胃壁特别容易受侵蚀而造成溃疡,早餐应以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质为主。
4.9出院指导。本病由于现在抗Hp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已大幅提高,但仍有不少病例复发,故出院后应注重精神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注重劳逸结合,戒烟酒。告诉患者不但在发作期间积极治疗,努力发现和消除发病因素;而且在缓解期间也应注重预防复发的措施,包括戒烟酒、加强饮食卫生、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忌用或慎用对溃疡发病有关的药物;对年龄偏大的胃溃疡患者要定期回院复查,防止癌变。
结果
我们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对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治愈率达95%,并大大降低了复发率,在复发患者中,绝大多数是不服从服药原则,未回院复查。
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很多,人们一直以饮食护理作为消化性溃疡的重点,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精神调理亦很重要,此外,根治幽门螺杆菌亦是治愈此病的关键。因此,改变以往的护理方式,建立全新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念,总结为三条:(1)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本病的病因,服药原则,卫生消毒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排泄容易播散,所以排泄物应先消毒后再处理,患者的餐具要单独消毒,不可公用,以减少传播机会;(3)积极治疗,合理调养,定期检查。
结论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病因为多因素,西医治疗以根除Hp作为治疗本病的重点,多采用抗消化性溃疡三联7d疗法,偶有副反应,亦有一定缺陷。中医则注重饮食调护,中医中药的应用可减轻西药的副反应,但难以从根本上去除病因。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国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者经过不懈努力,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工作,在慢性胃炎的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为探索多种常见证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面,突破了以往认为胃粘膜腺体萎缩、重度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可逆转的束缚,已摸索出一些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显露出可喜的苗头,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普遍趋向于接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临床症状改善较快,而且病理形态的消退,也较西医治疗更为明显,充分显示了中西医结合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护理中互补不足,有一定的优势。
我国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9],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老年人各器官机能下降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运用有效的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保证老年患者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日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我科2008年5月~9月收治46例髋部骨折老年病人,护理效果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1~87岁,平均71.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髋臼骨折5例,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2例行动力螺钉内固定,8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46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6例,2种12例,3种6例,4种3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慢性胃炎、痛风、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 老年人健康评估
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经济状况等5个基本内容[5]。
2.1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老人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与心理,躯体健康有关,而且还决定老人的社会功能。了解日常生活功能是确定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评估老人健康的最重要的领域。建议选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见表1):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设计的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康复护理阶段应根据ADL评分表评定ADL能力有目的的制定具可行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和目标。
2.2 躯体健康评估:这是贯穿整个围手术期的重点,全面的躯体健康评估及护理干预是手术顺利进行有力保障和促进病人顺利康复。
2.3 心理健康评估: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认知评估[8]。
2.4 社会健康评估: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评估。
2.5 经济状况评估。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3.1.2 重视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有:①指导病人取舒适。②亦可指导病人使用FG-1型功能锻炼器进行吸气肌训练。③指导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力咳嗽的有效咳痰方法:患者先缓慢吸气,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需反复演示,咳嗽训练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3]。指导病人避免着凉,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原有疾病,入院常规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3.1.3 营养支持。老年人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一般下降10%,护士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使机体处于术前最佳储备状态,评估病人每日出入量,每餐进食情况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请营养师会诊和按医嘱给予输红细胞或白蛋白。
3.1.4 术前禁食禁饮:临床术前禁食仍沿用至1946年的标准,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长时间禁食可以引起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血容量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后果[1]。手术是一种创伤,这种创伤协同上述不良后果导致肌体消耗进一步增加,造成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消弱了防御感染的能力。
3.1.5 术前备皮:外科择期手术前1~3d进行剃毛备皮是我国历年来的护理常规之一,但近年国外许多研究报道术前常规剃毛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左爱英等在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中指出:术前术野剃毛不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推荐彻底清洁后只剪去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不必进行常规的术野剃毛[6]。
3.1.6 术前宣教及功能锻炼指导:通过对病人术前通过宣教,让每个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细节、过程和有关注意事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指导病人患肢踝泵及股四头肌锻炼方法。医护患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不但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还可减少相关治疗费用。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加上手术的创伤,病情变化快,因此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是护理的重点。术后予常规心电监测,每30~6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低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或以上。
3.2.2 伤口及引流管观察护理:本组病人有37例术后放置了伤口引流管,术后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对预防伤口感染至关重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干洁,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指导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及脱出。
3.2.3 患肢的护理及专科观察:本组病人2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肢的护理对预防术后脱位起关键作用,指导病人避免内收﹑外旋﹑内旋及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尤其是内收外旋或内收内旋的合并动作。保持患肢外展15~45度中立位,必要时给予皮牵引制动。观察病人的患肢的皮温﹑足背搏情况﹑足部背伸蹠曲活动功能﹑足趾活动功能。患肢有无肿胀﹑疼痛﹑麻木等不适。
4 临床路径的护理运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疾病或手术所做的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护理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
5 总结
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手术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它包括术前检查、健康评估、实施麻醉手术期间的监测、术中意外防治、术后观察、检测以及对并发症防治等环节的处理。每一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健康评估和运用临床路径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护理专科水平,保证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现状探讨.上海护理,2003,08(3)355
[2] 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屈波,张明学,杨明玉.系统早期活动方案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7,11(11),965~968
[3] 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09(9),836~838
[4] 汤泓,汪四花,林芬.9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应力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08(8),689~690
[5] 贾在金.老年病诊断:老年人检验参考值和健康评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vol.23.No.3
[6] 左爱英,林媛,孙巧妹.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315~317
关键词:治未病;脾胃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685-03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刘凤斌(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病。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于疾病防治原则的最高概括,对于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治效果意义巨大。随着当今社会竞争与压力日益增加,疾病谱以及医学理念亦随之发生改变【sup】【/sup】[1-10],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sup】【/sup】[11-14]转变,人们对疾病的要求由单纯治愈向更高健康层次发展,“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如何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便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古代医家提出的疾病防治原则,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伤寒杂病论》及《难经》等亦对其有着具体的阐述,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对其加以深化补充,如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等阶段,清叶桂《温热论》有关“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均对其作出了精辟的阐释。总而言之,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个人理解,“治未病”思想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 扶正御邪
疾病的发生总离不开一定的病因,对于疾病的病因,《灵枢・百病始生》记载有“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也”;《金匮要略》中亦有“千般难,不越三条”的描述;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说”更是明确指出了病因在发病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亦不能忽略了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未病先防”即是要求我们遵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教导,主动避开有害的致病因素,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加强身体锻炼,主动地全面地调摄形与神,以期身体健康,正气充足,足以抵抗病邪。
1.2 见微知著 及早诊治
疾病发生之前常会有一些先兆的症状表现,如金元医家刘河间论治“中风之发生多以拇指麻木为先驱症状”等。在日常生活中,见微知著显得格外重要,譬如说某些传染病,一旦我们及早察觉到其早期表现,完全可以通过保护易感人群或切断其传播途径来达到防治的目的,如“非典”时期的对已确诊或可疑者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其传染给他人的几率,同时进行积极地早期干预以延缓病程的进展和改善病者的预后等。《内经》中:“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正是“见微知著”重要性的真实体现。
1.3 既病防变 防邪深入
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可循的,所谓的“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均是其经典的诠释。比如临床上感受温邪的病人,最初往往表现为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的卫分证,或以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及尿赤等为主的气分证,若在此时及早给予疏风宣肺清气之品,则往往病解而向愈,不仅可控制病邪的蔓延,而且亦可避免正气过度耗损,以利于正气驱邪外出,机体恢复健康;反之,若因循失治,则病邪步步深入,进迫五脏,导致正气衰败,病情恶化。因此,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如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提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正如《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言,何愁疾病不愈。
1.4 病后调理 以防复发
《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即是明确指出了疾病向愈之后调理的重要性。譬如说临床上痰饮病的论治,遵“当以温药治之”后,病即有向愈之象,但仍缠绵难愈,究其原因不外乎病后调理及护理不当;痰饮之形成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同时水为阴邪易伤阳气,加重此病理过程;因此只有时刻注意穿衣避风寒等以顾护机体之阳,禁食生冷寒凉之品,避免伤害机体已损之阳气,宜食温和暖胃之品以健运中焦之气,以利于机体行气化水、阳复湿化,疾病痊愈而解。总之,病后机体多正气极虚,邪气未尽,合理饮食,调理脏腑,以达阴阳协调,是防治疾病缠绵难愈及复发的必然选择。
2 脾胃与“治未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胃与“治未病”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脾胃为后天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之生,全赖五味所化之精气,而脾胃之运化吸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资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供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所用;其次,脾胃主运化水湿,可与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相配合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再次,李东垣《脾胃论》所言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邓铁涛教授之“内在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等观点,亦强有力地体现了脾胃对于机体的重要性。总之,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之正复驱邪,疾病向愈意义重大。
2.2 人以胃气为本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有“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清叶天士“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均指出了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应以顾护胃气为要。胃气是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旺盛又是疾病康复的关键所在,即所谓“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脾胃若能健运,病者则可吃药和进食物,方可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以充足,以利于机体驱邪外出;病后初愈,症状多消失,但大多正气虚弱余邪未尽,此时如不小心顾护胃气,极易病复,缠绵难愈。
3 “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在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健运脾胃、顾护胃气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治未病”对脾胃疾病防治的思想,现就以下疾病举例说明之。
3.1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症,主要表现是胃肠道的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同时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而且确无器质性病变。该类疾病临床上非常常见,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而且对医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我们在社区和临床实践中以“治未病”思想指导该类人群,将会极大地减少其发生与复发。首先在饮食上,要饮食有节,《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云:“因而饮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即是指平素饮食不可过饱过饥,抑或过于膏粱厚味等以致五味太过或不及而发生病理现象;更要根据“顺时养生”,春季属肝,主风,应该慎食辛辣发散之品;夏季为炎热之季,可食少许解暑之物,但不可过于寒凉,以防败胃;秋属燥,宜食甘凉生津之品以资胃阴,不可过食煎炸之物;冬季主寒凉,宜食温热之品,以温运助脾行运化之职。其次在情志方面,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等,要求个人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贪求妄想等;同时要顺时调畅情志,如春天宜条达舒畅,夏天当充实,秋天宜内收,冬天宜藏而不露等,以使七情不可太过,以免伤及脏腑而发生疾病;最后在劳作方面,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正如《内经》所言:“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亦可运用中医传统之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强体之术,以抒发机体阳气,帮助脾胃运化功能。
3.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多以胃部受寒、饮食不节和情志不畅引起者多见。又因其常病情反复,病程较长,据中医学“久病多虚,久病入络”之理论,可知该病多兼见虚证和瘀象。因此临床上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于该类疾病的论治,要时刻注意保护正气,不可过于攻伐之法,以免更伤正气,加重病情,同时对病久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以防病邪深入血分,以期使病邪在卫气分而解。另外,对于胃部受寒患者要时刻注意保暖,春秋换季之时更应注意着装以保暖,同时少吃瓜果生冷之品,如若稍感胃寒之感,可即饮生姜水等温胃之品;对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的患者,首先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宜进食清淡容易消化之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高粱厚味、生冷等食物。对于情志不畅之病,要着重调摄情志,方中宜加大疏肝理气解郁之力;对已或未现虚象或瘀象之慢性胃炎病人,可酌加四君子汤以益脾胃之气,或三七、丹参、蒲黄之品以活血化瘀;适度活动亦不可或缺,具体而言类似与上文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之法,不再赘述。
3.3 脂肪肝
我国人群中罹患肝病者众多,而其中脂肪肝更是常见。中医学所论之肝与西医在解剖学上无差异,如《医学入门》云:“肝之系者,自膈下着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于膈膜相连也”;但在生理功能而言,二者差异颇大,其中西医认为肝属消化系统,主要参与三大代谢,而中医更加倾向于消化吸收功能主要与脾有关,肝有主疏泄而助脾之健运之功能。临床上脂肪肝等病人往往表现一派脾虚不运之象,如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等,亦有胁痛不舒等肝经症状,因而可认为脂肪肝多为肝脾同病,又以脾病为重。临床上对于肝病的防治,最早见于《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病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亦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亦明确指出肝脾多相关发病,因此“治未病”思想在肝病诊疗中的地位显得更加凸显。肝脾之关系具体可理解为:肝主疏泄以助脾运,脾主化源以资肝体。具体而言,肝主疏泄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土得木而达”,肝木得疏有助于脾土之健运,脾土健运则肝血充沛、疏泄正常。若脾虚不运,湿浊内生,湿邪郁久化热,肝胆疏泄失常;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之阴血亏虚,血败而不能华色;或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脉络受阻,结而成块;久病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若肝气瘀滞,木旺乘土,或肝木虚弱,不能疏泄脾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湿热病邪反复消长、缠绵不清,出现倦怠乏力、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淡无味、甚至全身浮肿等表现。由此可见,肝病发病多肝脾相关,如能在肝病的治疗与调护中,时刻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把握肝脾相关原则,健脾运脾以养肝,疏肝柔肝以助脾运,则收效甚佳。脾虚存湿,当健脾运脾,但切忌过于滋腻、急于求成、急于峻补,而应以平和之药缓图之,同时还要注重消导和胃,可用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等健脾消食和胃。山楂味酸入肝而不敛,既可消食运脾,又能活血化瘀,且化瘀不峻而不伤正气;麦芽消食健脾和胃并有疏肝养肝之效,而无柴胡劫肝阴之弊。由此可知治疗脂肪肝等需重视“实脾”之法。对于肝病患者,实脾可以提高病人之正气,防治疾病进一步传变;同时,调理脾脏可以促进精微化生,以资肝体助肝用,促使疾病向愈。因此,“实脾”之法实为脂肪肝诊治中“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邓铁涛教授对于“肝病从脾论治”【sup】[15]【/sup】亦是强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3.4 肿瘤化疗术后
目前,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sup】【/sup】[16-17]。其可使许多敏感肿瘤,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等获得长期缓解或治愈;但抗肿瘤化疗药物缺乏特异选择性,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作用,最为常见是胃肠道反应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等,二者均可给病人带来次生痛苦等,严重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使化疗不能顺利完成,延误了患者治疗时机,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而对于此类副作用的表现及病因病机,笔者认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大便稀或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弦紧等,其主要与某些化疗药物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气机郁滞,腑气不通,脾胃运化失司有关;造血机能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面色无华或苍白、爪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其主要与恶性肿瘤患者无论新旧发病,多虚多淤,化疗药物致使虚者越虚,尤其以损伤脾胃,使其生化无源,后天不足,不能营养于先天,先天无养于骨髓,骨髓无以生血,以致血虚,血虚不能充养于肌肤有关。鉴于此,笔者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结合临床,笔者提出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强,药毒伤正犯胃,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气机阻塞,胃失和降,气逆而发恶心呕吐。该病病位在胃,证属浊毒犯胃。《圣济总论・呕吐》曰:“呕吐者,胃气上逆而不下也。”《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言:“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治疗上当以紫苏梗宽中理气、降浊止呕为君药,《药品化义》云:“紫苏梗入脾胃肺三经,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唯此纯良,病之虚者,宽胸利膈。”《本草崇原》云:“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化湿和中,生姜性温为止呕之圣药,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共为辅药。甘草补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能宣畅和中降逆、醒脾开胃止呕,切合病机,故可取效显著。《内经》亦指出“血者,水谷之精,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虚则血之生化无源;“肾主骨、生髓”、“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肾虚则髓海不得满,血不能化,故造血机能反应主与脾肾有关,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为法,方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紫河车、黄精、山茱萸、补骨脂、熟地黄补肾,升麻升提阳气而补脾。综上可知,如能就化疗病人酌用宣畅和中降逆、醒脾开胃止呕之药,佐以补肾健脾之方,于化疗术前后服用之,必可极大地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促使化疗过程的顺利完成,不贻误最佳化疗时机,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所包含的未病先防,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病后调理等内容,对于临床脾胃系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更好的去传承与创新,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现代人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福康,骆云丰,杨永,等. 名老中医杨春波脾胃病科研脉络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80.
[2] 张雷,谷松.《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179.
[3] 胡振斌,邱华,毛德文,等. 论"治未病"思想在肝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180.
[4] 吴俊琦,吴俊涛. 浅析亚健康治未病及运动养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20.
[5] 赵贵军,李品明,韩如刚. 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
[6] 陈党红,杨志敏,黄培新. 中医"治未病"的机遇与挑战并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71.
[7] 梁健,李璇,邓鑫,等.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与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02.
[8] 王丽,翁惠. "治未病"思想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03.
[9] 吴淑娴,张继泽. 张继泽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炎临床试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86.
[10] 封玉琳. 王霞芳谈小儿脾胃病研究的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14.
[11] 梁贤栋,刘龙民. 刘龙民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临证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140.
[12] 马聪懿,马红珍. 李学铭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肾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35.
[13] 张伯礼.“治未病”与健康产业发展[J].环球中医药,2008,1(2):5-6.
[14] 王琦.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J].环球中医药,2008,1(2):5-6.
[15]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3-55.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肝、胆、胰、肠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是临床上较多常见的病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就是常见的一种。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病情来势凶猛,可在短期内危及患者生命,不仅如此,即使经医生抢救,暂脱险也会因大出血给机体各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使病情复杂化,如缺血后的脑水肿、肝昏迷、腹水加重、水电解质紊乱等。即便医生抢救措施得力而护理措施跟不上,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故消化科的护理人员,应做好医生的辅助工作,为病人解除痛苦,不断利用理论知识提高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质量。现就上消化道出血这一疾病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基础护理
:大出血时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略抬高下肢,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或窒息。
心理护理: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及时清除呕血或黑便的血液或污物,减少不良刺激,及时准确完成各种治疗抢救措施,关心安慰病人,大出血时陪伴病人协助全部生活护理,从而消除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配合抢救处理:①动态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变化,大出血时根据病情,一般每0.5~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有条件者可行心电血压监护,发现大出血、休克应立即配合抢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立即配血,按医嘱迅速补充血容量进行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来调整输液量和速度,避免引起急性肺水肿。肝病病人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准备好药品和器材。②观察呕血、黑便的颜色、次数、量、形状,估计出血量及程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出血的估计主要根据血容量减少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果病人由平卧改为半卧即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则表示出血量大,有紧急输血指征。③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病人血压、脉搏稳定在正常水平,大便转黄色,提示出血停止。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如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暗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转为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提示再出血。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应暂缩小,如不见脾恢复,继续肿大提示出血未止。
饮食护理:大量呕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这对消化性溃疡病人尤为重要。因进食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有利止血。出血停止后逐渐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急性期应禁食,止血后1~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纳和蛋白质摄入,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和加重腹水,饮食不当是诱发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且应细嚼慢咽,防止损伤曲张静脉再次出血。
健康指导
向家属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配合,并协助医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察便辨病。老人常有一种旧观念,所谓“写字不描,拉屎不瞧”,不愿意或不关心自己大便的性状,这是一种谬误。且不说习字要从描仿开始,单说对自己排便的形色气味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非常有害的。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察看粪便颜色的变化是惟一能自己发现出血的方法。并可根据粪便颜色判断出血部位和多少,如大便呈深褐色,表明出血量不大,可查便潜血;若便呈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如果粪便呈紫红柏油状,可能出血量大而急,应速去医院就医;便带鲜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
帮助掌握有关病症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呕血黑便切忌惊慌,正确的做法是先安静卧床,把情况告诉家人。如果家里没人,可告诉邻居,再给单位拨个电话。如果出血量大,感觉有些心慌、憋闷或头晕,应直接拨打“120”,千万不要自己慌慌张张往医院跑,那样容易出意外,更不能向家人隐瞒,自欺欺人。
警惕老人隐匿出血,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前多有腹痛、上腹不适、呃逆等消化道紊乱症状,无症状者仅19%;而老人由于感觉不灵敏或反应迟钝,39.8%的人上消化道出血之前毫无感觉,没有任何先兆。即使有些不适也说不准确,等到出血积累到一定量,突然发生呕血或黑便时,病情已十分严重。所以对老人的轻微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甚至不安烦躁等情绪改变,都不要轻易放过,要注意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蛛丝马迹。
应避免粗糙食物,以免加重食管静脉破裂;不可服稀盐酸、食醋或其他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免使溃疡加深,难以止血;更不可腹部热敷,以免胃肠充血而加重出血。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准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1-01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脑出血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37~80,平均年龄53岁。全部患者均进行开颅手术并进行全面性护理。治愈22例,好转30,死亡6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其中因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肺部感染呼吸衰竭2例,应激性溃疡出血死亡1例。
2病情监测
2.1入住病区重症监护室。连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每0.5~2h测量、记录1次,每4小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规律。
2.2观察排泄物颜色、性质、量。记录24h出入量小便失禁者留置尿管,每日会阴护理2次,定时翻身、拍背,按摩肢体。
3观察与护理
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是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急性期应严密观察,每0.5~2小时观察评估1次GCS评分值的下降和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射灵敏情况,如昏迷病人、昏迷程度逐渐加重或转清醒过程中昏迷突然加重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1]。本组2例脑叶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由嗜睡逐渐转入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立即报告医生判断为脑疝形成转神经外科治疗,及时应用脱水剂,症状改善,控制病情发展。
3.1心肺功能观察及护理。
3.1.1急性期24h动态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ECG的图像的变化,是监测心功能重要手段,在护理中掌握每日输液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心脏负荷过重,对甘露醇用量每次不超过125ml速度不超过120滴/min,避免兴奋、激动等外界因素刺激,软化大便,排便通畅,防止心衰的发生。
3.1.2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浅度,护士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当闻及痰鸣音时,及时给予排痰护理。连续监测SpO2的变化有实际的意义,SpO2
3.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3.2.1临床资料表明:脑出血比脑梗死更易发生肾功能衰竭,脱水剂甘露醇药物如果应用不当,也可引起肾中毒。为了减少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临床已将甘露醇单剂量减半应用即125ml应用次数改为每12小时1次,滴速以10ml/min为宜,间隔时间应用甘油氢化钠或甘油果糖交替输入,减少甘露醇用量以防止急性肾功能损害,用药期间,护士要加强肾功能监测,每日记录尿量颜色,尿常规,并记录24h出入量,如出现少尿、无尿、血尿应及时停用,定期监测肌酐、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各项指标。
3.2.2泌尿系统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病人,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尿管通畅,每日用0.5‰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2次,每日更换尿袋,引流管应定时开放,以利于膀胱功能恢复。每日清洗外阴、1~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
3.3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脑出血部位靠近丘脑或脑干区域者,或年龄超过55岁,既往有过慢性胃炎病史均是发生应激性溃疡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呃逆及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观察大便颜色、性状,昏迷病人早期置入胃管,监测胃液性状,有条件最好每日监测胃液pH值,当pH值在2以下时则为将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先兆,对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或黑便时要记录量、色、性状及出血时间,定期作隐血试验,同时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4心理护理。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日常情绪表现。
3.4.1抑郁性症状。①心情不好,心境悲观,自我感觉很坏。②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或早醒。③食欲减退,不思饮食。④兴趣和愉丧失,对任何事情均动力不足,缺乏活力。⑤生活不能自理,自责自罪,消极想死。⑥体重迅速下降。⑦低下,甚至没有。
3.4.2焦虑性症状。①持续性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②同时有心理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声音敏感和容易激惹。③同时有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胸闷、呼吸加快、烦躁、坐卧不宁等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多尿、胃肠活动增加而致腹泻。
对患者心理护理过程中,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结语
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且来势凶猛,并发症多,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综合患者情况不同而对症护理,护士的系统护理、病人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都直接影响疾病的愈后。疾病的愈后又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总之,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再出血。让患者定期复查,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熊艳丽.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干预[M].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