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关键词] 主题餐厅 个性化 生命周期 对策
主题餐厅概念源自国外,大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主题餐厅在中国大陆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在消费者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就像“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
一、主题餐厅的独特性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往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餐厅在环境上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装修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国内第一个明确打出主题餐厅招牌的是禅酷餐厅,该餐厅按照监狱风格设计:铁栏杆做门窗、铁链子做门帘,门口有头戴钢盔的“卫兵”把守,服务员身着狱卒服饰,整个餐厅内没有绝对封闭的用餐包间。通透的铁窗似的栅栏把整个餐厅打理得疏密有序又互不干扰,错落有致的地形隔离出不同风格的用餐环境,柔柔的灯光营造着静雅与安逸的氛围。只有身穿囚衣脚套铁镣的偶人塑像和用做装饰的金属链条及一道一道酷似监狱的铁栅栏体现着监狱主题风格。主题餐厅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独具匠心的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糕点、服务员独特的着装和服装等差异化是主题餐厅手中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题餐厅,作为一股新势力,崛起在餐饮界。它们使食客在就餐之外,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使“吃”这一单纯的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然而,由于这些餐厅的投资成本低、利润大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业内业外人士纷纷投资开办了主题餐厅,致使主题餐厅初现峥嵘之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无论餐厅的名字如何,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失去了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合格的餐厅,更何谈成功。然而,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对于一个餐厅的顾客来说,吃饭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形而下的温饱,就没法享受形而上的文化消费。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
2.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它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或温馨或神秘的氛围。常见的主题有电影、怀旧、漫画、武侠、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从严格角度讲,目前有规模且“主题”突出的餐厅还不多,有的餐厅起了一个有特定主题意义的名称,但实际却名不副实。作为主题餐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餐厅的环境装饰来认识其倡导的主题文化的,而进入主题餐厅所得到的特别享受,多数来自餐厅的美妙环境。
3.不选或误选宣传方式
主题餐厅在宣传方面一向不屑于像传统餐厅那样,走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路线。因其一向标榜品位,所以行事较为低调,主要依靠顾客之间的口碑宣传,凭借自己的信誉赢得顾客的“点击率”。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利在于,因其稳定的品质,使回头客较多,且客源稳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开业时间较久,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餐厅;弊在于,经营模式类似于守株待兔,局面十分被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业的餐厅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难熬的岁月。
4.定位不准,主题不当
主题餐厅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自然十分关键。可供选择的主题也很多。普通一点的有书屋、电影吧。小资一点的有玩偶餐厅、漫画餐厅、烟斗餐厅等。也有在造型上更有味道的船餐厅、火车餐厅、马桶餐厅等。主题无所谓好坏,只有对与错的选择,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主题都可以做,有一些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很大程度是玩耍性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比较冷门的主题来经营,在他们眼中,赚钱与否并不重要,主要是为“同好者”找到一个随时可以聚会的场地。这些主题餐厅常常会吸引一些媒体关注的目光,会在短时间内积聚一定人气,但其他经营者则要注意了,这绝对不是市场主流,切忌盲目跟风。以免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没赚到钞票的悲剧发生。主题餐厅要有绝佳的创意,但脱离了消费者的创意在商业上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
三、主题餐厅良好发展的策略建构
要想让一个主题餐厅既符合其创办意图,又迎合时代的发展,合理化的策略建构是一个主题餐厅成功的必要前提。
1.菜品要力争多样化并展现出其文化内涵
菜品要定期更新,要对流行食尚有高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改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永远走在时尚的前端,因为主题餐厅的主力消费人群是白领,时尚和流行对他们永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虽然新菜品价格高,但他们仍会慷慨解囊。此外挖掘主题文化的底蕴,除了菜品的多样化之外,菜的文化内涵的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展现其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就是主题餐厅环境的设计,比如一间以藏巴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几件藏袍、几个带有藏族特色的银首饰、一些印有藏族文字的装饰画,民族风情附带的文化内涵便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2.一定的商业策略是稳定顾客源的必要前提
实行会员制,将前来就餐的客人发展成为餐厅的会员,给他们制定会员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或折扣,这样首先就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源;其次,通过口碑宣传,老顾客又带来新顾客,新顾客又成为会员,这样的滚雪球效应,是任何一间餐厅老板都喜欢看到的。除了对顾客的优惠之外,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网络宣传。现在网上有很多美食网站,一些大型的BBS上也有美食板块,那里面聚集了大批的美食爱好者,他们不仅在网上切磋技艺,而且还会定期聚会,向他们发放电子优惠券、餐厅简介、图片展示,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写字楼、高级公寓里派发优惠券、宣传手册,在一些免费的DM直投杂志里做广告,既能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目标消费者,而且还不跌主题餐厅的优雅身份。何乐而不为呢?
3.主题餐厅地理位置的选则是成功的关键
有投入自然就会想要高的回报,所以就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更易为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的主题来做。要根据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人群特点、市场潮流等因素来确定主题。如学校周边可以做漫画餐厅、电影餐厅,周边社区多的可以做怀旧餐厅,写字楼周边可选择的主题就更多了,很多主题都会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与肯定。因此选择那些虽然不是黄金地段,但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商业圈的地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样既缓解了租金压力,又减少了初期投资金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源后,收入并不比黄金旺铺差。轻松、随意本就是主题餐厅的主要基调,如果经营者整天为租金而烦恼,就失去了它的本意。主题餐厅走的一般都是中高档路线,在选位置时,那些靠近商业圈、写字楼的地段往往成为首选。但选择黄金地段最大难题是:房租占了相当大的投资比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紧缩其他方面的投入,这往往会使餐厅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以撑门面,而使菜品质量、服务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4.提供的服务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主题餐厅要能提供一系列与其主题有关的服务。如一些电影餐厅,在那里就餐的顾客可以免费观看店里珍藏的影碟,可以买海报、买碟,买到有明星签名的剧照、书籍;藏吧餐厅,可以卖一些来自藏区的商品,如小饰物,刀具,刺绣等;漫画餐厅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日本原版漫画;摄影餐厅,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摄影知识讲座;旅游餐厅,可以请“驴友”、“大侠”来与食客进行互动交流……服务员的素质也是主题餐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员不仅是做些点点菜、结结账、递递纸巾之类的简单活计,他们是“主题”的执行者与食客的指导员,他们需要对餐厅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与食客进行充分、准确的交流。
俗者食味,高者怡情,只有吃出食、情、意三者的绝妙交融,才能真正品味到美食深处凝练的精髓所在。文化因美食的延伸而更加鲜活,美食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具深意,也许主题餐厅的魅力就在于此。借着美食的翅膀,附丽于主题这个华丽的形式和外壳,顾客周游在食、情、意的绝妙交融中,的确是赏心悦“口”的一件美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实体经济, 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美欧国家正在重新建起自己放弃多年的制造业,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审视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和重要支撑”再成共识。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控制物价涨势,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而发展实体经济,我们决不能再走老路,而是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路。创新驱动下的实体经济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发展创新驱动下的实体经济,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主要标志就在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资源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投资于劳动力能够激发更多的发明创造,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拥有高素质人才。人才高度决定产业高度,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发展高端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把抓人力资本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舍得在人才培养上花精力、花财力。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力量主导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推行股权、期权激励,突破阻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瓶颈,推进院校所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科研人员的氛围,以人才立国。
着力培养创新型产业。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其核心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推进产业突破。欧美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比重,而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工业产业链,打造新的高端制造业。新的产业革命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必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将改变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我国的实体经济长期面临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我国要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竞争力,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强自主创新,跟上新的产业革命步伐,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转变,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以创新为核心,向各个产业高地攀登。没有创新支撑,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最终只能被固话和锁定在低端环节。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二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三要努力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以创新驱动,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四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农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升交通、电信、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
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创新型经济下,企业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尤其重要。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拥有良好创新管理和文化、技术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的苹果、波音、微软、英特尔,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德国的大众、西门子,韩国的三星、现代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本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创新。要培养新型企业,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要为创新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从整体上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降低创新型企业税费负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四放”: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企业前置审批;放宽,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平,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放行,降低物流成本、宽带信息成本、通关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能力也要提高。一是要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二是要有先进的商业模式。三是要有高水品的管理。四是要有自己培养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政治经济;问题研究
1.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政治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统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问题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国外因素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由此形成区域经济结构中重化产业的较高比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承载力与支撑力的经济政治综合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前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以外,其内涵还包括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应当综合分析如何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转变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下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以及政府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应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积极运用各种规划计划、金融、财税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更大程度地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区域消费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构建区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积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的各项投资规模,同时注重规模的合理化,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三农”的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公共事业等民生事业倾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体制改革,逐渐使得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政府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当前,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仅仅唯GDP是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了看GDP之外,还要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失业率、人均收人水平、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医疗卫生状况以及诚信程度。总之,要在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对“三农”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和巩固“三农”的基础。
要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1]陈启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2]马 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08
[3]周叔莲,刘戒骄.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理论视点,2007.12
关键词:经济社会;大幅提升;采取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2016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原州区人民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转作风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2016年下半年,原州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委的决策部署,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财政收入困难等问题,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切实巩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1.3倍、2.3倍和1.5倍。
1.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高标准建成4个万亩、6个千亩示范基地,带动全区种植蔬菜26万亩,通过农超对接、冷链保鲜、设立外销窗口等措施,产品打进广州、成都、香港及中东等国内外市场。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粒,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培育发展规模养殖园区56个、养殖专业村123个,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5万亩,全区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83万只,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2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流转土地总面积29万亩,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469家和72家。预计2016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1亿元,较2012年增长31%。
2.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力度,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依托清水河和圆德两个省级园区,先后引进招商项目105个,投资103亿元,25家企业跻身规上企业,打造了“亚雪”“金糜子”“庆原春”等一批宁夏著名商标,入园企业累计达到116家,实现产值17亿元。预计201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4亿元,是2012年的1.3倍。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加大旅游硬件设施投入,须弥山景区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沈家河水库湿地公园、姚磨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旅游重点工程。引进红宝宾馆、新华百货等大型企业9家,石嘴山银行、津汇银行落户我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1个县级、11个乡级、140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站),扶持润农电子商务等40家电商企业线上运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三营物流市场基本建成。预计201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9.6亿元,是2012年的1.5倍。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真落实“1+21+153”脱贫规划,着力抓好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8个整村推进村脱贫“销号”,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的重要任务。
2.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投资置业环境,狠抓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投a达效。不断健全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力促马铃薯、冷凉蔬菜、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3.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互补、基础设施改造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建设三营、黄铎堡2个小城镇和张易大店、开城和泉、彭堡姚磨3个美丽村庄,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市区共建共管”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重民生抓统筹,确保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民生计划,扎实推进创业带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卫计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全面推行“134”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促进我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5.坚持改革发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全面落实“两个清单”制度,推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服务机制,打造“两优”发展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规范的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争取中央专项基金、债券、PPP等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激活民间投资,最大限度满足融资需求。落实去杠杆政策,试点开展“三权”抵押业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扩大农村土地股权分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范围,完成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市场经营主体,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收等方式,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理顺市、区共建共管体制和卫生、旅游、工业园区等管理体制。
6.加快产业升级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物质支撑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固原市“3+x”产业发展模式和原州区现有产业基础,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抓好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助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全面提升全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西部地区;后发劣势;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沿海地区已经从初级工业化阶段迈入高级工业化阶段,而西部内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了12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却没有带来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同比增长,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只有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这说明,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比是比较低的,最有竞争力的还是珠江三角洲。同时也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可是依然无法缩小东西部差距,从根本上改变东强西弱的事实。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是后发劣势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后发劣势”概述
“后发劣势”之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发展较迟,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包括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后来,美籍华裔经济学家杨学凯对这一学说作了进一步解释。
二、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问题
后发劣势问题除了会在落后国家出现之外,同样适用于落后地区。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强西弱的现状下不难发现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
(一)技术创新水平低下
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划导向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应该是轻工业,而农牧业由于受需求和生态两方面的制约不能再成为西部的主导产业。东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应从轻工业转向住房、公共交通和信息产业。但从区际贸易的结果看,由于东部产业结构还未进入一个大的调整和升级的时期,西部发展本地区的轻工业受到东部“先发优势”的巨大压力。另外,东部先发地区出于竞争等方面的考虑,即使向西部地区让渡一部分技术,但往往是相对过时的技术,甚至是本地资源环境不愿容纳的技术。这样,作为受体方,西部后发地区虽然享受到使用成本较低的甜头,但由于转移和让渡的技术资源在性能和时效上存在的偏差却锁定了后发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轨道,使其只能“跟进”(模仿),却无法赶超(创新)。
(二)重视技术模仿,忽视制度学习
这就使得西部地区企业落后的制度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杨小凯认为,落后国家在向发达国家模仿学习时,由于制度模仿比技术模仿困难,落后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且技术模仿是快速的,而制度学习和转变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样,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可能会使经济出现暂时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制度的滞后以及制度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后发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困难,从而出现后发劣势。在企业层面上也存在这种问题,西部地区的后发企业在向东部先发企业模仿学习时,更多的是引进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而忽视了对其先进管理制度的引进吸收,并且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引进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样,通过模仿学习,大多数西部后发企业虽然能很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没有相应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制度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与技术发展相适应,最终导致引进的先进技术难以在现有落后的制度模式下,被有效地吸收和转化,其自身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提高。
(三)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期结束,东部地区的成功难以复制
众所周知,东部地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是建立在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仅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中西部地区的简单劳动力也明显供给不足,并且要求较高的劳动报酬,国内很多公司纷纷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或基本持平的泰国、越南、印度等地建厂。这说明西部地区要想重复走东部从“廉价劳动力”身上赚取钞票的传统发展捷径已经不是那么通畅了。
(四)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制约着西部
很多资料表明粗放的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并没有得到改善,更甚至,一些在东部地区已经被逐步淘汰的增长方式,却在西部找到了新的市场。“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曾讲过一个例子: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乡开发了很多矿藏,每天运出去的矿值约40万元,开矿的大老板每年给乡政府提供的税收不足50万元,但来来往往的运矿车辆给路面损坏带来的维修金却高达150万元.回顾历史,西部地区曾经靠政府的计划性资源配置而取得与东部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初始条件、生产力的特定布局等客观条件以及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等主观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西部地区发展的滞后。在此期间,西部并不是没有发展机会,而是其内部的创新机制没有启动,即使有机会、有支援、有帮助,也无法利用。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说明“后发劣势”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三、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要克服后发优势,实现追赶目标,就要排除各种困扰。这不仅要依赖于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与驱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自身要寻找、创造和改进吸纳各种发展要素以及形成内生技术资源的领域、渠道、条件和方式。
(一)技术引进要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技术引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不可能实现超越,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自主创新是经济保持永久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克服后发劣势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引进先进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可以在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上提高自主创新,抓住主动权。
(二)加强向先发地区先进企业学习管理制度
西部企业向东部进行模仿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模仿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忽略了吸收对方先进的制度模式,造成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制度相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西部企业花费较大代价引进来的先进技术在落后制度、管理模式下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西部企业长远的发展,甚至最终形成杨小凯所说的后发劣势。而加强向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制度的学习力度,有利于加快西部企业向管理现代化、制度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缓解并最终改变我国西部企业在创新上所存在的制度劣势问题,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企业的后发优势,使得技术和制度协同进步,最终避免后发劣势问题。
(三)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问题
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西部地区能否走出后发劣势的关键也在人才。
缺少人才导致的知识贫困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知识溢出效应,消除知识贫困,缩小与东部先发地区的知识发展差距。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西部现有科技人才的活力,提高西部地区生产知识的能力
根据西部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应鼓励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或公司化改组;应促进民营和外资科研机构的发展,增加全社会对科研机构的投入;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人员的潜力和作用,提高专利发明人的个人收益比例,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研究与开发,加速成果转化。
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西部地区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
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溢出效应。西部发展教育应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政府主要是保证教育的公正性,适度的市场化则可以提高办学效率。应采取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初级阶段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需求;应通过目前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合理地发展西部高等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和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军.从后发劣势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武汉电力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2]杨玉秀,杨安宁.后发企业创新劣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8).
[3]王洁.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新世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牛飞亮,黄庆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知识经济时代西部地区的制度创新与人才战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徐倩.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0(13).
[6]黄庆华,牛飞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因素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6).
[7]陈才.西部开发6年再反思[J].新西部,2006(10).
关键词:铝熔体净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对铝熔体净化应用的分析与认识
目前对铝合金熔体洁净度的要求主要以氢的含量来衡量。其一般是国内先进水平为0.15ml/100gA1;国际领先水平达到0.l0ml/100gA1,而世界创新水平在0.08ml/100gA1以下。根据铝合金品种和用途的不同,对熔体纯净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其通常从氢含量、非金属夹杂和钠含量等几方面来控制。
a、国内铝合金净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在熔剂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许峰等为了改善铸造铝硅合金的组织和性能,采用含有Na、K、B的新熔剂,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白世鸿等采用几种熔剂净化Al-4.5%Cu合金熔体,获得25℃-60℃的过冷度,并得出采用80%BaCl2、20%MgC12粘性熔剂优于其它配方的结论。
b、我国铝合金净化的行业现状
通常铝熔体中含有0.4ml/100g Al-0.8ml/100g Al的氢。铝熔体除气处理后的氢含量一般都在0.1ml/100g Al-0.2ml/100g Al。而飞机零件氢含量有时要求不超过0.1ml/100g Al,而目前国内铝熔体除气的先进水平能达到0.lml100g Al左右。此外,液态铝的精炼还有ALPUR法以及真空处理法。
二、依靠技术进步,以促进铝熔体净化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1.铝合金熔体的净化处理
a、铝熔体中的气体和夹杂物
(1)气体和夹杂物的形态。铝合金熔体中的气体主要是氢气(体积分数约为60%~90%),其次是氮气、氧气、一氧化碳等。氢气几乎不溶于固态铝。但在液态铝中的溶解度很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每100g铝液在固相线上下的含氢量分别为0.65ml和0.034ml(在0.1MPa条件下)。而实际上,铝合金一般要求每100g铝液含氢量为0.1ml-0.2ml。航空用铝合金要求每100g铝液含氢量低于0.06ml。
(2)铝合金熔体中气体和夹杂物的来源。铝合金是在一定的炉气中熔炼而成的。高温状态下熔体与炉气中的N2、O2、H2O、CO2等接触,在接触界面上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化合、分解、溶解和扩散等过程。
b、铝熔体净化技术及净化原理
熔体净化方法有吸附净化、非吸附净化和过滤净化三大类。
吸附净化的原理是,向熔体内吹入气体比如氮气、氢气、混合气或加人熔剂,通过其与铝液的反应,获得气泡,然后利用这些小气泡在上浮过程中吸附氢气和夹杂物,并带到液面实现除气和去渣。
c、铝合金熔体净化工艺的分类
铝合金熔体净化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按以下3种方法进行分类:按工艺节奏可以分为在线式和间歇式;按净化位置可以分为炉内和炉外净化;按工作原理分为吸附净化和非吸附净化两大类。这3种分类方法各有特点。其有时相互交叉,互相补充。
2.铝合金熔体传统净化工艺的改进
a、吸附净化工艺
吸附净化是指通过铝合金熔体直接与吸附剂(如各种气体、液体、固体精炼剂及过滤介质)相接触,使吸附剂与熔体中的气体和固态氧化夹杂物发生物理、物理化学或机械作用,从而达到除气、除杂的目的。
(1)气泡浮游法。气泡浮游法又称吹气法。其是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铝合金熔体净化工艺。其主要用于除氢。其是将具有惰性性质的气体通入铝合金熔体内部形成气泡,而熔体中的氢在分压差的作用下扩散进入到这些气泡中,并随气泡一起上浮至液面而被排除,从而达到除气的目的。
(2)过滤法。过滤法是让铝合金熔体通过中性或者活性材料制造的过滤器,借以分离悬浮在熔体中的固态夹杂物的净化方法。其主要包括玻璃丝布过滤、刚玉微孔陶瓷管过滤与陶瓷饱沫过滤等。
(3)熔剂法。熔剂法就是在铝合金熔炼过程中将熔剂加人到熔体内部,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达到除气除杂的目的。
b、非吸附净化工艺
非吸附净化是指不依靠向熔体中添加吸附剂,而是通过某种物理作用(如真空、超声波、密度差等),改变金属气体系统或金属-夹杂物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气体和固体夹杂物从铝合金熔体中分离出来。
3.铝合金熔体净化新工艺的发展
a、旋转脉冲喷吹工艺
气泡浮游法的效果取决于惰性气体的性质和纯度、气泡的大小和气泡在熔体中的分散程度等多种工艺参数。如何进一步减小气泡尺寸和改善气泡在熔体中的分布是提高气泡浮游法除气率的关键。
b、超声波净化技术
超声波净化是一种环境友好且相对便宜的工艺。其即使用高密度超声波振动,也能在铝合金熔体中产生振荡压强。
c、电磁净化技术
传统的过滤净化技术只能有效清除微米级大小的夹杂物,而且过滤效率很低。近年来,电磁净化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利用非金属夹杂物与液态金属之间导电性的巨大差异实现两者的分离。
a、要研制出适合工业生产的合理的熔体净化工艺。首先其需要进一步加强熔体净化工艺基础理论的研究,即以物理化学、材料化学为基础,研究氢以及各种夹杂物与熔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为净化工艺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b、考虑到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因素,对目前各种铝合金熔体的净化工艺做进一步改进;要探索新的铝合金熔体净化技术,从净化方式、净化参数和净化设备出发,设计新工艺实现气体以及夹杂物与熔体的分离,以适应新的要求。
三、结语
近几年由于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铝合金铸件(尤其是大型、复杂的铸件)和压力加工制品在这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铝合金铸件的质量直接取决于熔体质量的好坏。而加工制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铸坯。铸坯质量的高低同样直接受到熔体质量的影响。因此,铝合金熔体处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