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五、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的发展方针,充分依托“两港”优势,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总体完成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各郊区县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2亿元,增长26.8%,增幅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06.9亿元,增长28.1%,其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5亿元,增长28.9%;引进合同外资(新口径)5.5亿美元,增长59.3%,其实际到位外资3.6亿美元,增长30.8%;出口创汇完成18.8亿美元,增长51.7%。
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93.5亿元,增长23.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9个百分点。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9亿元,增长36.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104亿元,增长8.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作用更加明显。二、三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比例分别为54.5%和4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8%和60.2%。
二产方面,主导产业拉动作用加大,汽车、医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41.7%、41.9%和155%;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8.7%。
三产方面,港口拉动效应显著增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23万标箱,带动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6.5亿元,拉动全区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22.9%。
(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重大工程项目方面。东大公路、宣黄公路、沪南公路绿化景观、天然气压管网、大芦线航道北岸整治等工程提前竣工;周祝公路、横新公路、沪南公路东延伸段等项目推进顺利;区行政心完成预定的节点任务,现已结构封顶;变电站工程、机场高速污水管道和南芦公路污水管道完成年度计划。
重点产业项目方面。昌硕科技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杰西博工程机械、神火铝箔等一批大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西门子医疗器械已启动建设,年可正式投产;国电信信息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慧成显示、爱尔爱斯发动机等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四)临港新城开发成效显著
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4亿元,增长17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7亿元。
基建项目快速推进。临港大道主城区段、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一期工程竣工;深水港芦潮辅助区、南滩产业码头完成节点目标;两港大道二期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芦潮港车客渡码头积极推进。主城区展示服务心、临港产业区管理心等首批标志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海事大学一期基本建成;国航海博物馆进入结构施工。
产业集聚高地雏形显现。一批事关临港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完成重点产业项目投资29.7亿元。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苏尔寿机械等项目厂房基本竣工;集制造、瓦锡兰、卡尔玛正式开业;临港普洛斯一期、卡特彼勒顺利运营;船三井、德国伦茨、浙江开山、马士基等项目成功落户。
(五)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和谐局面
科教文卫体全面推进。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临港新城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高地相继启动;与华师大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学、闸北八协议托管三灶学工作启动;加快推进4个镇社区文化心建设,全面建成18个居委社区心,网络电视用户超过原计划的一倍,康桥镇汤巷村成为首个交互式网络电视村;区医疗卫生心主体建筑即将结构封顶,区卫生局与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周浦医院;成功举办“临港新城环湖健康跑”活动,全民健身体育运动蓬勃兴起。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27834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546元、增长9.9%;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50%;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年末,有24.8万农民纳入镇保、新增7.6万人,农保13.9万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12.3万人;清洁家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
二、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区委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财政收入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
——工业总产值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
——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出口创汇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
——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上述预期目标的安排与确定,注重与全区“”规划目标相衔接,综合分析宏观形势与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体现了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统一。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2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预期今年增长目标时,要在近年来全区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好求快、优求进”。
第二,预期目标兼顾实现的可能性。年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四个心”建设的关键之年,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开发建设规模空前的特定时期,“两港一城”效应将推动全区的经济增长。
第三,我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洋山港对我区经济总体拉动效应不稳固,且尚未系统展开增值率较高的深加工结转、集装箱拆拼箱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面临增幅下降的趋势,预计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降低;受能源紧张、出口退税率调整、汇率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二)关于节能降耗的预期目标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这一指标体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节能管理的成效,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期间各区县和开发区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市经委、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市“”工业节能降耗指标的通知》明确要求,区“”期间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率必须达到40%。
(三)关于财政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考虑了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以及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
(四)关于工业总产值的预期目标
年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5%。
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趋势,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预计今年全国工业增长将继续呈小幅调整态势。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主导产业发展情况、重点企业增长预期以及自然增长因素。
(五)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目标
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有所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从全国看,由于投资惯性和货币宽松条件的影响,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左右。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五方面考虑: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投资安排、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临港投资以及社会投资。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宏观调控紧缩“地根”、“银根”,客观上使我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显,预计今年新开工项目在数量和投入上有所下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六)关于合同外资的预期目标
合同外资作为一项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作成果的指标,对经济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我区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招商引资保持适度增长对提升项目质量、优化全区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年完成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七)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预期增长10%。
近年来我区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为我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做好“三农”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将发挥积极效应,预期今年农村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对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要大力发展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二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将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我区。三要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保税港优势,加紧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项目的储备和建设。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支撑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重点抓好72家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三要加快品牌建设,依托康桥工业区、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等重点园区,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发展,培育更多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二)聚焦临港,全力推动临港新城整体功能开发
加快推进临港开发建设。继续按照“两个100”的工作目标,以构建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实现“主城区出形象、产业区出规模”。继续加快道路、水系、供电、天然气、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区行政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等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加快远、海、马士基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电气起重机、风力发电、超高压变压器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深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方案,明确首期开发区域的控详规划、产业布局、开发主体,争取年内正式启动建设。
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区政府搬迁到临港新城的各项工作,为海事大学和水产大学的搬迁做好服务,进一步强化“举全区之力建设临港新城”的效应。开展城市综合管理,维护和利用好已建成的各项公共设施,构建高效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做好动拆迁、新社区建设、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实现临港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先行区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新场、六灶、老港、大团等镇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启动书院先行区二期建设;新建3-5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2-3个“一区一社一品”项目。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开展征地留用地试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入股投资标准厂房、商铺等不动产项目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区财政拨出的1亿元专项资金,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
推进心村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整体改造、传统保护、宅基地置换试点等途径,以工程带动型、生态保留型、宅基地置换型等形式,稳步推进书院、新场、航头三镇的3个心村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年内全区50%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达到样板村创建标准。
(四)构建“和谐”,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完善城乡教育合作帮扶三项制度,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性示范性高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完善基本医疗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村、居委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平均报销比例提高至54%,区一级大病统筹结算点下调至3000元;基本建成区医疗卫生心,正式启动周浦医院建设,推进迁建临港医院相关工作。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8个镇社区文化活动心建设,其建成开放4个;完成8个居委社区心的建设。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挥就业援助、劳动用工监督和就业信息三支队伍作用,统筹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着力帮助“双困”人员就业;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新项目”等各类培训,认真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7000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以征用地人员为重点,逐步推进镇保;稳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从100元提高至120元;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维护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转型、财政增收、经济繁荣为目标,按照“引导投资方向,加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制造,规范专业园区”工作思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先行、企业服务、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培育品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开创耒阳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工业总产值: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完成1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实现248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工业增加值80亿元,同比增长20%。
2.工业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完成技改投资56.4亿元,同比增长23%。
3.工业税收: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25%。
4.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重点工作
1.抓项目建设。一是突出抓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要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把握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引进高税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如it软件、生物制药等项目,集全局之智慧,动全局之人力,实现新突破;加强与央企、上市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联系,在引进符合耒阳实际、带动力强,易形成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实现新跨越。二是着力抓一批中小企业项目。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富足优势,积极引导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煤炭老板等进行“二次创业”,培植一批机械加工制造类项目,壮大中小企业群体。三是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调度。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局职能作用,适时跟踪项目进度,及时了解项目前期的工作、建设、投产等情况,及时调处项目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做到已签约的项目早开工,开工的项目早投产,投产的项目早达产。四是不断策划一批好项目。按照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超前规划,策划出一大批好项目,对接招商引资,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镇地处叶城县西沿,全镇以南北走向条形分布,南北走向18公里,东西走向平均1.8公里,横跨315国遣与棋盘路,与依提木孔乡、萨依瓦克乡、依力克其乡、夏合甫乡、乌古热克乡5个乡镇毗邻,是喀什到和田地区叶城地域第一站,有叶城窗口之称。本镇辖14个行政村、1个园艺场,计6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万亩,人口1.66万人。其中维族人口16254人,汉族人口327人,其它少数民族19人,2002年人均纯收入1210元。
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我镇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即“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两条路,一个市场”的作用,突出特色,重点实施核桃基地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作贡献”。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种植业方面
在原有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增加科技含量,实施立体种植及多熟制,全面推广良种及套种技术,确保农民多渠道增收。
1、粮食种植:采取多熟制,在适当减少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小麦全部进行良种种植,并在管理上下功夫,力求年底小麦单产达436公斤;同时抓好麦田套种,套种玉米、大蒜、豌豆等经济作物,夏季复播多穗玉米,玉米单产可达550公斤,全镇小麦面积1.4万亩,按此计划,粮食种植每亩可得产值678元,总产值949.5万元,除掉机耕费、种子费、农药费、水费等费用,人均纯收入达250元。4年后,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小麦单产可达550公斤,大蒜可达30公斤,玉米单产可达660公斤,每亩毛收入达831元除掉机耕费、种子费、农药费、水费,面积每年减少500亩,总产可达997万元,人均纯收入300元。人均增收50元。
2、棉花种植,实施减面不减收,全面推动良种种植.今年预计棉花单产100公斤,总产达2万担,除去种子费、水费等各项费用,加上小茴香收入,人均纯收入400元,4年以后,我镇将重点以中棉36号为主,加大棉花投入,单产可达150kg,面积减少到6500亩,总产达2万担,总收入达10m万元,除掉各项费用,加上套种小茴香收入,人均纯收入450元。
到2007年,种植业总产值可达2200万元,人均纯收入750元。
二,林果业方面
我镇有叶城窗口之称,同时占有2条道路优势,极具发展园果业的优势,今后我镇将以经济林为主,重点发展核桃基地建设。
1、核桃种植:全部按照矮化密植,以4乘6的标准,中间套种桃树的方式实施。目前,我镇已有核桃15820亩,计427140株,挂果核桃17400株,核桃总产达34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7元。今年,我镇将在13村外的所有土地及林带中种植核桃,核桃总面积达3.5万亩,按4乘6为标准实施,每亩种植27棵核桃,总量可达687280株,每亩间种27棵桃树,总量可达2977株,按今年种植,2004年嫁接,2005年挂果,到2007年每棵核桃树平均产果8kg,产果率按80%算,总产可达5400吨,总收入达3240万元,按每株核桃每年水费、农药费、肥料费、土地占用费等费用按25元计算,每年人均纯收入可达896元;桃树按每棵产果20kg,总产可达580万元,每棵桃树农药费、水费、肥料费每年按10元计算,人均纯收入可达170元;杏树2007年达到13.36万株,按每株每年水费、农药费、肥料费、土地占用费等费用按10元计算,总产值180万元,人均纯收入154元。
2、葡萄种植:今年秋季计划在我镇2村到9村拜西拜格路旁渠道边全部种植美国红醍、青醍葡萄,间距1米,全长8公里。葡萄种植4年后为丰产期,可产20000kg,产值达20万元。同时,在12村大力扶持种植大型葡萄园500亩,全面采取立体种植,葡萄架下种植中药材、豌豆、黄豆、绿豆、草莓或花茹等,按保守估计每亩产值2000元以上,去除育苗、搭架、施肥、引种等费用每亩合计285元,总产值可达100万元,发展葡萄人均纯收入可增加60元。
3、红枣种植:今年计划在本镇13村全面发展红枣业,引进良种面积达700亩,按3乘4的比例种植,共计40000棵,4年后按70%挂果,每亩去除各种费用250元,总收入可达70万元,每亩纯收入75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32元。
三、养殖业方面
养殖业在我镇目前不是优势,我镇现牲畜存栏1.7万头(只),人均占有1头(只),但我镇的市场具备畜牧产品转变成商品最大优势,尤其是发展家禽及牛羊育肥占尽了地利条件。我镇将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引导发展畜牧业。
1、家禽养殖:拟定2村、6村为家禽养殖专业村,主要以鸡、鸭、鸽子等为主,今年按每户500只,重点扶持100户家禽养殖专业户,年底出栏可达5万只,产值达100万元,每只费用12元,人均纯收入20元。4年以后,扶持户250户,出栏20万只,产值400万元,人均纯收入125元。
[NextPage]
2、大小畜养殖:7村以品种牛、羊为主,今年已经为7村争取畜牧贷款75万元,主要是西蒙塔尔牛,重点培养专业户30户,每户年存栏5头,产值可达50万元;8村作为品种羊养殖小区,重点扶持30户,年出栏达1000只,产值可达200万元;9村作为品种牛、品种羊养殖专业村,年底出栏羊500只,存栏品种牛150只,产值750万元,4年后,7、8、9村养殖技术及养殖产业日渐成熟,存栏数可达6000头(只),产值达1500万元,按牛每头1000元纯利润,羊每只80元的纯利润计算;人均纯收入可达158元。
3、育肥业:以5村为中心辐射到3、4、5村,重点发展育肥羊,今年计划50只以上的育肥户达50家,100只以上的育肥户30户。4年后,50只以上的育肥户达200户,可创造产值30万元,人均纯收入16元。
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收入
1、加强小城镇建设,扩建市场.我镇又名“赛仙”巴扎,为全疆第二大农村巴扎。为进一步提高农牧产品的商品率。规范市场,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我镇在315国道旁已划100亩地用于建立活畜交易市场、果品销售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并将原市场已建成门面房60套,并已经开始出租。良好的商业环境必将推进我镇的二三产业,此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有投资能力的人在我镇建木材加工厂,废塑料加工厂,干果加工厂,扩建砖厂等。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中,我镇还进一步发展种蛋场。目前,鸡场建设已接近尾声,月底可望进鸡,贮鸡量可达10000只,按50%产蛋率每天产种蛋5000只,单从市场、木材加工厂、种蛋场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8万元。
2、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首先,利用我镇7村擀毡业历史较长的优势,重点扶持擀毡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与集体办厂的形式开展。目前,7村有个体擀毡户28户,而懂擀毡技术的人员不少于100人,计划本月在7村建厂,集体购置擀毡机器15台,为懂技术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计划年产毡子达20000条,创价值达20万元,此项产业既壮大了自己,又为畜牧养殖户提供了创收机会。
3、将目前6村、8村停滞的面粉厂改建成饲料饲草加工场.以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每年各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万元。
4、在1村、2村、13村发展渔业。充分利用提孜那甫河边下潮地挖鱼池,每年各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万元。
5、在2村、3村、4村、5村利用水利资源养鸭。每个村养鸭500只以上,从今年秋天开始实施,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000元。
6、在8村、9村、10村、11村、12村办村办养殖厂。规模具有10头以上的西蒙塔尔牛,年集体收入可达1.5万元。
7、9村、13村开展集体养蜂。每村规模在200箱以上。年集体收入可达1万元。
8、将3村至5村之间路两旁的空地规划种植玫瑰花、葡萄。集体收入可达5000元。
按以上计算,各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在我镇全面消除空壳村。
五、设施农业方面
今年,我镇农民已从设施农业方面尝到了甜头,农牧民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的积极性明显高涨,今年计划以两条公路为依托,在312国道旁,2村、5村桃园两边连片建设大棚220亩。棋盘路两旁8村、9村建设大棚310亩。充分利用广告效应,大力发展茄子、辣子,主要以“结对子”的形式开展,由一户汉族菜农带10户民族菜农,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南疆的辣子、茄子基地,按每亩2000元算,每亩投入4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26万元,人均纯收入62元。
另外,在两个大棚基地,今年年底在辣子、茄子中间定植矮化密植的反季节油桃、幡桃,在2村、5村主要以油桃为主,面积220亩,4年后丰产,按每株5公斤算,产值可达49.5万元,按每亩400元计算,人均纯收入24.5元;在8村、9村以幡桃为主,面积340亩,3年后挂果,4年丰产后,每亩产值按45乘5乘8计算可达1800元,总产可达61.2万元,按每亩300元投入,人均纯收入37.3元。今年,我镇将投入15个具有保温设备的大棚进行温室育苗,确保来年春天600亩大棚的苗圃供应。
六、大力推行劳务输出
今年来,我镇自行集体外出打工人员已超过40余户,创造价值在30万元以上,今年秋季,将集体派出到外地摘棉花人员1000人,按每人挣1000元的标准可创造价值100万元,今后,我镇将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外出务工,力求4年后劳务输出创造价值达15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90元。
七、主要措施
确保农民增效、农民增收,就务必按照发展南疆农村经济会议提出的“五高”要求,坚持不懈,狠抓落实。
1、增加农业投入。务必按照“新产品、高投入、高回报”的要求,加大投入标准,尤其是在园果业、畜牧业方面力求高起点,棉花种植在以往基础上每年在增加50元,核桃每年每棵投入要达到30元,力求种植业减面不减收,核桃提前挂果,农民提前收益。
2、增加科技含量。首先,落实技术服务责任制,要求基层技术服务部门的收费、技术人员奖金与各村的经济效益挂钩,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其次,着力培养三支队伍,印:农村经纪人队伍、科技明白人队伍、农村技术员队伍,要求每个村都有5―10名农村经纪人,每家有1个科技明白人,每个村民小组有10名农村技术员,确保今年的园果业建设和管理,畜牧业的发展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3、充分发挥我镇招商引资办、科技信息服务部、瓜果销售协会的作用。指派干部到外地推销产品,对每名干部制定具体的销售任务,结合农村经纪人队伍,确保对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4、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全镇设5个畜牧业服务点,配套建设300吨以上的青贮窖5个。同时,将减少的种植业面积大多用于饲草种植,为畜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估计,今年国民生产总值可达3638.7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4年后,按本规划,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8600万元。其中,种植业可达2200万元(包括设施农业545万元);林果业4000万元;畜牧业可达1875万元;二三产业及集体收入可达375万元;劳务输出150万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达到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农民平均增收300元的奋斗目标。
一、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实力XX建设
(一)重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促进农业品牌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特色现代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水稻、蔬菜、油菜、葡萄等传统优势产品集中连片生产及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二是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紧密结合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加大对梅里和莲台产业服务集聚区的盘活力度,争取在2019年有实质性进展,税收任务突破3千万。
(二)抓项目,大力推进城乡发展。
一是招商引资有的放矢。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看准看实落细,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型、引领型、补链型产业提升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二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以城镇发展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夹江河治理、边缘村道路扩面延伸、污水处理厂、3P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XX河航道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三是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将“五清一改”与中心村建设有效结合,加快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打造人居美、环境优美丽乡村,人文环境整体提升。
二、强化城镇管理,推进生态XX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制定村庄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增减挂进程,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全域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日常监管与考核,保障垃圾及时清运。拟建梅里、高岭集镇农贸市场,让流动商贩有地方营业,彻底解决提篮叫卖、占道经营现象。抓好道德超市运行。组织道德评议,把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主动实行“门前三包”、讲公德守礼仪的文明户评议出来,兑现道德积分。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将普庆村打造为“XX省森林村庄”。加大查违拆违力度。加强巡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抓好河长制工作,改善水质环境。
三、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幸福XX建设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持续创新、提升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县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思路,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圆满完成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6.3亿元,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0.1亿元、76.3亿元、29.9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2.2:55.9: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4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同比增长13.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投资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上台阶。引进省外资金36亿元,新开工项目72个、总投资142亿元。重点在建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82%;5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23%,其中谷夫食品年产40万吨谷物食品饮料、中鹤品鲜年产20万吨速冻调理食品、贝迪塑业年产8万吨塑钢等项目竣工投产,年处理100万吨小麦深加工、聆海家居年产6万吨整体家居等项目主厂房建成、正在安装设备,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园、御生堂年产1万吨中成药、捷恩家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新谋划项目170个、总投资622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持续提升。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7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达到105家,工业用电量3.74亿度、增长7.2%。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8.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6家,总投资130亿元,新开工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66亿元,被评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具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连续5年获得省政府表彰的3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针对原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情况,历经半年时间,多次与上级部门申请对接,成功将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为家居用品制造产业,形成食品加工和家居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县粮深加工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8家,总投资35亿元,中鹤集团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优秀民营企业,逐步形成粮食就地转化和后续精深加工基地。农业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粮食高产创建面积34.3万亩,在粮食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实现夏粮生产的十一连增,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23.2公斤,总产54万吨;玉米平均亩产597.3公斤,总产49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103万吨。12万亩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3.7公斤、768公斤,继续保持全国同面积单产纪录,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67家。畜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1个,新增规模场户22个,实现畜牧业产值28.87亿元,畜牧加工业产值13.5亿元,分别增加5%、5.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发展节水面积6.3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2万亩,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红旗渠精神杯”十九连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我县。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新造林62500亩,农田林网建设31200亩,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18%和10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民俗文化节,展示了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发展,客流量稳步增长,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8.3%。《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得到省旅游局批复,正式将我县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县段申遗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启动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古城墙、县衙、西城门、角楼、古运河橡胶坝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东大街、浮丘山广场、城隍庙广场、怀禹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使用。《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新增物流企业1家、达到11家;新开业商贸城3家、酒店2家、宾馆3家。宏基商贸城和浙江商贸城相继投用,城市活力进一步彰显,现代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
(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乡总体规划》、《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县空间发展规划》、《县卫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4项规划,为城市科学建设提供了依据。卫河路北段、霄河路南段等5条道路通车,初步形成“5纵6横”城市路网。城区绿地率19.5%,人均占有绿地3.2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网1.2公里,完成民用入户1108户、商业用户11户。州公园一期投用,文化艺术中心、教育园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黎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县城面积拉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城镇化率35.7%,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全县16个在建社区,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开工建设住宅楼542栋,入住群众1100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竞争力较弱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很大,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县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抓住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市打造两个构建升级版的机遇,以改革创新求突破、务实重干促提升为总基调,以建设活力、文化、生态、幸福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务实重干,奋勇争先,力争在全市新一轮转型升级、提升发展中走在前面,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建设拉动、开放招商带动、载体平台支撑,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抓好开放招商,提升招商实效。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分地区、分行业制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引进方案,力争取得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内百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下大力气引进一批行业龙头、知名品牌和高科技含量、高成长型项目。在推进工业招商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服务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招商,拓宽招商领域。重点抓好联合利华食品工业园、滑热电联产、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城区集中供热等40个在谈项目,争取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年内确保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0个,引进省外资金41亿元以上,境外资金7400万美元以上。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行县领导分包和联审联批,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50个,竣工投产项目30个,确保总投资427.1亿元的51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服务好闽台工业园休闲食品、兴鹤食品调味剂、聆海整体家居二期等17个签约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对古城保护开发、鹤快速通道、六和至真工业园、御生堂工业园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明确节点,督促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见效,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在全市的先进位次。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我县主导产业,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支撑项目,确保全年新谋划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交通公路、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发展等拟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库,尤其是总投资15亿元的中鹤新城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等对县域经济支撑力强、带动力大的好项目,明确专人,盯死看牢,确保全年争取上级资金8亿元以上。
(二)着力调整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做强工业、做亮农业、做优服务业,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外延向绿色低碳转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着力做强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确保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0亿元,税收收入完成2亿元。围绕主导产业,依托谷夫食品、中鹤品鲜、捷恩家食品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高中档面制品和速冻调理、快餐休闲食品。重点推进总投资8亿元的捷恩家食品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总投资5亿元的超汇食品年产20万吨烤肠、总投资5亿元的利华厨乐年产12万吨休闲食品等项目建设进度。发展壮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聆海集团、贝迪塑业、万华生态板等企业,加快发展高端家居用品制造业。重点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聆海家居年产190万套整体家居、总投资3亿元的贝迪塑业年产4万吨节能塑钢型材、总投资2.9亿元的万华生态板业年产14.4万立方米环保秸秆板等家居项目。建成全国重要的家居用品制造基地。粮深加工园区,争取总投资3.3亿元的中鹤铁路专用线项目上半年开工,总投资9亿元的年100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年内竣工,争取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3个。着力做亮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巩固农业优势地位。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工程,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再夺“红旗渠精神杯”,继续引领全国高产创建水平;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建高标准粮田13.4万亩,全面建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重点抓好谊发牧业、百联花卉苗木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档次、增效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壮大中鹤、益民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良种和集种养、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提升集群规模和发展档次。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以上,家庭农场5家以上。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以农业信息化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重点支持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港项目建设,搭建绿色农产品物联网平台,建立农产品二维码追溯体系,建成省首个食品安全溯源物联网集成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做优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和新型物流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全面启动浮丘山4A景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力提升景区环境和服务品位。加大游览环境整治,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功能设施,拉大浮丘山景区旅游沿线。依托第六届民俗文化节,对庙会活动进一步策划包装,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做好“浮丘山寿庆文化周”、“七夕节”、“重阳节”、“八月古庙会”等节庆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加强与国旅集团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联系,统筹推进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积极推动总投资54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强力推进古城保护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完成西城门和县衙复建、城墙维修、县前街改造和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等工程,启动南城门、北城门、庙前片区改造、西城门广场整治等工程,大力发展民俗体验游、古城观光游、运河泛舟游,打造全国重要的古城?民俗文化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抓好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中原综合建材城、总投资10亿元的新大陆物流港、总投资1.6亿元的麦多购物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批发购物、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用信息化嫁接提升传统商业,鼓励支持现代金融、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优质高效、有机连接的服务业体系。
(三)着力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走“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生态宜居”的路子,科学有序、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县新城建设。以县卫水湾片区整体开发为重点,依托鹤快速通道,向西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扩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州大道西段、黎阳路西段、科技路北段、金城路西段、淇河路等11条城市道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单位外迁,启动4个城中村改造,逐步将老城区、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口向新城区转移,力争年内县城建成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积极谋划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南水北调水厂一期等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用,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建设县至鹤壁新区快速通道,确保年底前竣工通车,实现与新区的高效连通。加快推进永定线改建、大海线升级改造等干线公路项目,确保永定线改建、南线东延、东上线改建等项目竣工通车。加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投资238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努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王庄镇为重点,依托中鹤新城,在健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城镇,树立城乡一体化样板。继续加快推进16个在建新型社区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入住条件,确保全年竣工住宅楼203栋,完善已建成社区配套设施,引导群众2300户搬迁入住。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调整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健全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清除户籍、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权益等方面障碍。扎实做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依托新丰社区,高标准实施总投资2900万元的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居住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镇。加强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美化。
(四)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守生态和环保底线,持续抓好生态建设、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环境整治层次。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重点抓好干线公路、城区主干道、产业集聚区、“两山”、农田防护林网等重点区域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内河治理工程,持续搞好非煤矿山绿化和生态开发,让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切实抓好循环低碳发展。落实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和审查制度,把好新上项目节能环保关。以鹤壁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抓好秀田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得邦利达废旧木材综合利用、万华板业年产144万张环保生态板材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升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完善循环型城市这一薄弱环节。依托环燕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废旧轮胎年产3万吨高附加值橡胶板、给力软管有限公司年翻新10万套工程轮胎、大成橡塑年利用废旧轮胎生产5万吨高强力再生胶等项目,打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年内确保总投资5亿元的火龙岗风力发电项目竣工发电,总投资2亿元的中鹤2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县”。切实抓好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定期监测制度,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空气、水源、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优化环境容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五)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将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开展“改作风、转职能、优环境”活动,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医药卫生方面,探索推进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善堂、新镇、小河、王庄4个乡镇为试点,探索按病种付费办法,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构建合力分级诊疗模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金融、科技、教育等改革。强化要素保障机制。资金方面,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完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分专题、分区域开展融资活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争取全年新增融资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土地方面,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人地挂钩试点,促进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人才方面,加强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主动深入服务企业,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应用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鹤集团与西安交大、兴鹤集团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汇报
通过一系列优化经济展环境的举措,干部职工党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第一竞争点”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保护区形象”的理念正在树立;干部队伍中谋发展、抓项目、优化环境的劲头在加大,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形象明显改善。我们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促优化。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处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工作。并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定期研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切实把优化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二)强化服务促优化。当前社会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服务。为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深入开展,紧紧抓住“优质服务”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环境建设的层次,增强环境的竞争力。
1、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发放联系卡,听取呼声,解决困难,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
2、快速、及时、高效解决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在我单位不存在投诉的热点、难点,也没有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如果一经出现、发现我们会对待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问题能独立解决的决不推脱,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配合的及时协调、快速解决。赢得大家的赞誉和信任。
(三)教育整顿促优化。优化发展环境,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优化发展环境,需要全民都参与,上下齐努力。因此,教育整顿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线,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群众中开展讲文明、讲诚信、讲法制,关心环境,建设环境,维护环境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采取电化教育和集中讨论等形式,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的宗旨、党性观念和永葆先进性的教育,培养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整顿。通过学习教育、集中整顿、完善制度等措施加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力度。达到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的目的。
3、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干扰保护区运营的行为。我们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针对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大局稳定、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为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专门成立了治安巡逻大队,开通了投诉举报电话(0457—3617711)。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以__市为例,截止到20__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403.58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4.64亿元,农用拖拉机达到22.36万台,全年农机服务总收入18亿元,传统的三大农作物生产中,小麦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__年花生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82.7%和81%,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机收率达21.9%。林、牧、渔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农业机械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围绕如何促进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事业大发展的问题,我们近几年来以__市的农机化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__农机发展的“五大战略”和“五个结合”即:农机城郊化战略、农机基地化战略、农机加工化战略、农机知识化战略、农机信息化战略以及安全创建工作与专业的结合、创建工作与推广的结合、各类管理人员的结合、不同农机运营体制的结合、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可以说,“五大战略和五个结合”已初步构建了以__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发展的总体框架。随着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力度的加强,特别是《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购机补贴”等利于农机化发展政策的出台,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现今一家一户的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如何发挥农机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成为我们目前在农机大框架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加快农机的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基础
开展农机的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源于区域的自然和人为基础。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发达。以__为例,农村人均耕地仅1.58亩,农村人均纯收入可达7737元(20__年)。因此,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小块土地经营,要求农民购买仅用于一家一户生产的大型多功能农机具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要有一支专门用于服务农户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实现农机的集约化服务,才可有效解决矛盾。特别是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开展,更能体现其优越性。二是源于农机部门自身的发展基础。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机对农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日益加强,特别是随着以小麦机收为代表的跨区作业的成功组织,已为农机的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资金的增多,以及农业生产对农机的现实需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农机在经济创收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良好的跨区作业效益使人们尝到了从事农机服务的甜头。近几年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以__为例,其中农机总值过二十万的1000多个,过千万的5个。实践证明,他们在提高区域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作基础。四是随着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工业化生产,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必然为农机的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五是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会越来越多,大量具有综合性能的大型先进农机具将成为首选,这就必然推动农机的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使其更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六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看,进行农机的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能够实现农机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了盲目购机造成的浪费,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农业劳动力,使更多农民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七是随着农机作业成本的下降,农机作业价格明显低于人力价格,农民更愿意使用农机来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这种现象也符合马克思的“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的劳动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的论点,即具备了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服务的经济前提。
二、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内涵
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内涵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首先,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农机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够实现大型先进农机具的有效购买,避免了一家一户购买力不足和机具浪费的问题,既实现了先进农机化技术的有效推广,也解决了农民的农机需求矛盾,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二是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机会的增多,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能够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技术操作,使标准化生产得以实现。先进农机化技术的应用仅靠农户个人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要以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过硬的服务做基础,进行农机的规模应用和集中服务,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机化的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三是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是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关键。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不仅体现在周到细致的作业服务,还要紧跟农机、农艺发展状况以及市场走向,适时地调整作业方向,扩大服务范围,主动提供生产上最需要的服务,以服务的不断深入、优化来推动农机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其次,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够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一是随着跨区作业等农机服务的不断深入,从事农机服务的经济收入比较可观。以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例,1台8万元的联合收割机当季收入可达4.0万元,该数字远远超过农民的人均收入,投资回收期短且汇报率高。二是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小麦机收为例,机械作业比人工作业可节省生产成本一半以上。生产成本的降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总体收入。另一方面可使大量农村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增加劳动收入。
三、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基本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__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已形成雏形,但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相差一段距离,突出表 现在:一是农机产业发展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虽然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但大多存在装备简单、机具单一、综合作业能力差等问题,如果进入全国农机服务的大市场,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该区域目前农机跨区作业项目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如小麦机收等专一项目,其他作物生产环节的产业化服务尚处于萌芽状态。作业区域也仅限于周边地区或单一作物服务区,作业时间很短,以小麦的跨区作业为例,整个麦收作业时间仅40天左右,机具的闲置率高。三是农机服务的比较效益低。仍以单一小麦跨区作业为例,其服务收入虽远远高于普通农民的收入,但与一些大型综合性跨区作业服务相比,差距就非常大。仅以南方稻麦收割机为例,其作业时间一年可达200天左右,作业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是普通小麦联合收割机的五倍。四是农机的社会化服务尚缺乏成熟的组织管理。当前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跨区作业主要依赖于中介组织和中介人的牵线搭桥,不仅造成了作业成本的提高,而且由于中介组织、中介人规模小(大多是个人行为),势力单薄,服务水准低,提供的作业范围窄,使随队农机外出作业的风险非常高。因此,作业市场急需成熟的农机服务组织来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作业水平,增加作业收入。
针对目前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拉长作业链条。首先,要在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积极开拓视野,密切关注区域外的农机作业市场,加大作业市场的拓展速度和范围,使跨区作业区域由省内扩展到省外,由单一的作物跨区作业扩展到多种类、多项目的跨区作业,使农机作业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其次,必须加强综合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力度,为多项目的跨区作业提供可能。大型综合性农机具具有三大优势: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功能相对齐全,适宜更多生产环节;作业时间显著拉长。以__农机局引进的大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为例,该机具就可实现跨区作业区域和项目的有效扩展,作业时间的显著延长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密切关注农机、农艺的发展状况,适时地调整机械结构,使跨区作业与实际生产不脱节。近几年来,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农艺的发展要求,加快了农机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了大型多功能农机具的引进比重。例如__市近几年引进推广的先进机具如多功能旋播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对发展多领域的跨区作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必须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随着跨区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服务项目的显著增加,要想实现农机产业化的大发展,树起社会化服务的优质品牌,仅靠中介组织、中介人的牵线搭桥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必须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建立合理搭配、有序调度的规模化市场运作机制,才可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机资源,提高作业的比较效益,抵御市场风险,创建跨区作业的服务精品。三是要充分利用好农机相关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对农机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及“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为农机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实践中必须要把握好、贯彻好、利用好。首先,要以“农机化促进法”为指导,密切结合农机作业市场,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新技术,加快本区域农机的产业化发展速度。其次,充分利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积极筹措资金,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购买既利于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机的整体发展水平,又适于多领域跨区作业的大型综合性农机具。四是要加强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进程,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要在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把握、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生产与作业市场信息收集与,以及服务质量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提高本区域农机整体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五是农机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渐成趋势,利用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引导他们组建农机作业公司,对其“订单”的农业生产基地,实行机械化作业,不仅利于所需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辐射周边区域开展跨区作业,实现经济创收。__市农机局引导文登鹏程公司利用自身资金优势,购置集玉米收获、青贮和收后耕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玉米青贮机,不仅解决了鹏程基地自身的玉米青贮需要,而且也开展了有效的玉米青贮跨区作业,使机具的作业量显著增加,作业效益大幅提高。实践证明,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优势有三点:其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资金势力雄厚,具有大型先进农机具和大量配套农机具的购买力。其二是带动作用强,龙头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基地的扩大,农机的作业区域必将有效扩大。其三是龙头企业组建作业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利于机械的合理购买与调配,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交通工作会议。刚才,伟明同志传达了省、市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冠雄、越铭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客观、认真地总结了去年全县交通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很具体的安排,我完全赞同。待后,振云书记还要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全面把握我县交通建设形势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人民生活的保障。今年春节的冰雪灾害也让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意识到了对交通建设重新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我们*来讲,交通建设尤为迫切,大家已经意识到交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年是我县交通建设的丰收年: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投入交通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完成省道改造8公里,县道改造7公里,行政村公路改造23个村225公里。特别是启动了省道S242**至苏区段路面大修工程,河紫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二是行业管理有序开展。汽车养路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交通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50%;非法营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交通规费稽查执法取得新的成效。三是公路养护成效明显。省道平均好路率达92.5%,优等里程190.8公里,占养护里程63.2%;乡道养护上了新台阶,完善村道标志牌1800块、示警桩5000多条;新开通10条农村客运线路,途经9个镇41个村,人民群众行路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交通公路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全体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表示敬意和感谢!
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十分滞后。一是运输结构单一,完全依靠公路运输,缺乏水路运输,没有铁路、航运、管道等运输方式。二是路网结构不够合理,仅以两条东西走向的省道S120、S242为主骨架公路网。南北方向未建成交通主干线。三是公路技术等级低,我县是全市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县,一级公路仅有17.8公里,占0.7%,二级公路325公里,占12.7%,三级以下公路2200多公里,占86.6%。四是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艰巨,农村客运发展还不够快。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必须把交通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当前,我县交通建设面临着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主要是国家今后将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山区,我省在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资金上都会倾斜和支持。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一场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攻坚战。从我县自身来讲,河紫高速公路有望提前动工建设,一批省道、县道列入今年开工建设改造计划,所有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以县城为中心、镇村为结合点、辐射周边农村的客运网络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通过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交通大会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士气,激发了群众的热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培育了一批务实的一线干部队伍。这些有利形势,必将成为推动我县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把交通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热情、以更大的投入打好交通公路建设攻坚战。
二、全力以赴抓好交通设施建设
我县交通建设工作,本届政府的任务目标是:今年年底前要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2010年前要完成省道、县道的大修工程;2011年前力争完成河紫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过境公路南移工程。至于我县今年交通公路工作的重点,冠雄、越铭同志已经作了详细安排。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是,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全力以赴,有效推进我县交通建设大发展,确保今年交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一)要加快全县交通路网规划修编。市委建华书记去年到交通部门调研时明确提出,要加快修编交通规划。现在市委、市政府对交通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从交通政策选择、网络化交通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全市“三纵四横”和市区“六纵十三横”干线路网,加快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规划建设连接珠三角轻轨的构想。我县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时,也提出了“五纵三横一线”的规划。我们要在结合市提出的规划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编我县交通发展规划。规划、交通部门一定要从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做好规划的修编工作,站在全市打造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新格局的高度,围绕科学发展,放眼全面,力争把我县交通纳入粤东乃至全省交通发展的规划,把我县建成为珠三角、港澳地区连接粤东地区乃至华东各省、市的重要运输通道,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力求修编后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前瞻性。
(二)要全力推进河紫高速公路建设。目前,河紫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武汉中咨公司已派出工作人员到我县积极开展工作,省公路局已派出省路桥管理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工程科长进驻我县开展前期工作。各镇、各部门一定要配合好、支持好、服务好这个项目。国土部门要在公路建设前调整好农田保护区;林业部门要对涉及生态林、水源林部分提前办好相关手续;各镇要加大对建设线路沿线的巡查,防止出现乱搭、乱建、抢占、抢种现象。在编制单位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中,国土、水务、气象、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必须义无反顾地服务好他们,用最高的效率准备好所需要的资料。县交通公路部门要全力以赴,积极主动与高速公路业主单位衔接,加强与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交通集团等单位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确保尽快立项动工建设。
(三)要打好通村公路建设攻坚战。
一要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把公路修到农民兄弟的家门口,最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事。县委、县政府已明确,今年要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并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件实事”之一。据调查统计,全县目前仍有12个村90公里村道硬底化任务未完成,这12个村路段的主要特点是线路长、投资大、人口少、筹资能力低,是全县所有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建设最困难的线路。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扶持包括我县郊田村、洋高村、龙塘村、大鲁村、黄竹塘村、榄溪村等6个村在内的30个村250公里的特别困难路段建设。对被市列入重点扶持的6个特别困难路段,除省、市、县按原标准每公里补助21万元外,由市负责筹措每公里增加4万元的资金补助。县委、县政府也决定对12个村每公里再增加2万元的补助。为加强对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力推进困难路段的改造建设步伐,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振云书记担任组长,我和敬生常委、伟明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相关挂线领导为成员。同时,对12个路段实行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挂线负责制,安排了相关单位为挂线部门,负责做好挂钩村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的宣传发动、跟踪督促工作,并协助解决缺口资金问题。
今年的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虽然增加了市、县的资金扶持,加强了组织领导,但这些线路的建设资金缺口还很大。因此,要完成今年的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更重要的是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今天把各镇的镇长以及有建设任务的12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都叫来,目的就是希望有任务的镇、村要切实负起责任,克服“等、靠、要”思想,动员、发动好群众。村道的建设主要靠村民,只有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进来,工作才容易做。要发动群众集资,多少不要紧,只要他们出了钱,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在以后的道路维护中也会尽心尽力。因此,要转变观念和作风,把“要修路”变为“我修路”。这是硬任务,无论如何要确保4月底前做好准备工作,5月份开始动工,争取10月底前全面完工。今年,县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将不定期进行检查、通报情况,明年1月份将开展全县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工作验收考核。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运。通村公路硬底化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农村客运,解决农民出行问题,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今年,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争取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上班车。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加大农村客运站及候车亭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客运站建设经营管理机制,明确管养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切实发挥建设效益。要把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发展农村客运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路、站、运同步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
(四)要加快省、县道改造。今年我县省、县的改造项目较多,改造任务十分艰巨。正在建设的省道有S242*至苏区段、S340义容至古竹段,县道有X197板茅线、X169下吉线、X157九龙线热水至在南段以及计划动工改造的S243蓝多线、X003合洋线、X157九龙线官田至龙窝段、环市路*段等,总里程130多公里,计划总投资超过1个亿。县交通公路部门一定要精心组织,加强管理,派出足够的力量,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有限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对于资金不足问题,要想方设法争取上级支持,增加补助资金。县道方面,十多年前我们的道路建设在全省处于先进行列,但当时要求低、质量不高,历经十几年的使用,现在已经落后了。现在要重新改造,造价大大提高,需要数目不小的资金。为了争取省交通厅对我县道路建设的更大支持,经县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对县道改造每公里增加1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在此基础上,敬生常委、伟明副县长以及交通、公路部门通过努力,争取到了省再增加每公里30万元的补助资金,按每年30-40公里的改造目标,我们一年就增加了100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大大减轻了投资负担,为我县加快县道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着力构建群众满意的和谐交通
和谐交通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交通,就是要构建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就是着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文明友善的交通。
(一)保障通畅能力。交通建设是发展,管理和养护也是发展。保障公路的通行能力,关键靠养护管理。近几年来,省养公路通过大道班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推动了省养公路养护水平的提高。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路养护效益的提高。县镇公路养护也在积极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公路养护管理的新办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改革的步伐仍不够快,县道的路况仍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村道养护监管还不够到位,一些新硬底化的村道养护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等。为此,公路部门要围绕上级改革的思路,树立向市场转变的观念,逐步建立符合我县公路实际的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制定好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操作办法,明确相关责任,全面落实公路的养护责任,多渠道落实公路养护资金,做到建、管、养并重,保证公路的畅通能力。
(二)强化安全监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交通运输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必须把交通安全作为交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交通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汲取各类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教训,克服麻痹思想,时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严防各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根据有关规定,公路两旁的建筑物必须在控制范围内才能建。现在有些地方建筑物离公路很近,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希望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好关,对违法违规的要坚决制止。
(三)提供文明服务。交通行业兼有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文明服务是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体系,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整合运输资源,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做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运输单位要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泽州县是全省综合实力强县,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期实现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结合当前实际,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一、处理好“守”与“进”的关系
就是要解决好全县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的“看摊守成”和“开拓进取”问题,不要“看摊守成”,要“开拓进取”。
泽州是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和丰厚的资源禀赋,全县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小康建设在全省独树一帜,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但是,煤铁在创造经济发展辉煌的同时,现在却成为了加快发展的制约。煤铁兴,百业兴;煤铁不兴,百业不旺。一些干部群众长期躺在煤铁怀抱里,发展经济唯煤铁是问,敢于打拼的资本唯煤铁是夺。有资源的农村干部小康即满,小富即安,满足于办煤矿、给群众办几件实事,无资源农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由于看摊守成,错失了许多加快发展的良机,和先进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县市差距不断拉大。20*年在全省排在第2位,20*年第3位,20*年倒退到15位。
一个人、一支队伍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只能代表过去,若想保持领先,靠吃老本不能持久。同样,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来讲,看摊守成,躺在昨天的成绩上,只能是落伍。对当前的泽州来讲,守就是退,完成任务就是落后。因此,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大势,面对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的重任,全县上下必须破除看摊守成的煤铁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争先意识。首先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牢固树立开放的思想,自觉把发展的目标放在全省全国去定位;要牢固树立包容的思想,只要有利于泽州的发展,不论东西南北、海内海外,都要博采众博,兼收并蓄。特别是要虚心向周边县市学习,如高平的县域经济发展、阳城、陵川的农业产业化等;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彻底破除只看优势不谈差距、只守摊子不图创业、只步后尘不为人先、只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思想障碍,立发展之志,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求发展之效,全面加快泽州经济发展。要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坚定发展信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和谐社会构建等发展重点,在全县上下努力形成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创造性工作。围绕冲刺百强的奋斗目标,县直单位要在优质服务、创优环境上做文章,乡镇干部要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村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富裕群众上。
二、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快”与“慢”的关系。
美国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钱伯斯说:在新经济时代,大公司不一定能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新经济与工业革命的不同点之一就是,速度会转化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这就是告诉我们,现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纯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问题。企业发展如此,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泽州经济在发展速度上要“快”不能慢,慢就是退,安于现状也是退;要以“快”治“快”,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泽州集聚了开化大气的人文优势、较为雄厚的基础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为快速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经过狠抓开放引进,全县新上了一大批项目,特别是20*年全县新上各类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达150亿元,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全县上下干部群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思发展、谋发展、争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焕发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热情,为快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快速发展,使各项工作都有新举措、新跨越。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慢”。就是引项目、上项目,要科学论证、广泛调研、慎重决策,要“慢”些,切忌盲目决策、浮躁冒进,否则只能欲“快”则不达,事倍功半,劳民伤财。但只要项目选准,就要快速推进,快速达效。
三、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
就是要解决好事关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问题。
环境决定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近年来,泽州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之所以有王坡、福盛、晋煤煤炼油、兰花1501等一批项目在我县开工建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持续不断地优化发展环境。比如,近年来我们狠抓了饮水解困、村村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行政审批中心,扎实开展了行政效能建设,全面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但是必须看到,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要继续按照“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竞争力工程”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全县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努力使泽州成为吸纳投资的“洼地”、聚集人才的“高地”、兴业发展的“重地”和客商发财的“福地”。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重点解决好土地和工业用水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县开工和即将开工项目共需土地近7000亩,除了少数几个项目落实用地指标外,土地缺口还很大。为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土地,一方面要本着“占补平衡”的原则,加快土地复垦和造地步伐。同时还要积极盘活废弃项目和企业用地。在工业用水上,要抓好丹河、长河和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全面抓好巴公、周村两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七通一平”,以环境吸引更多客商入驻。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全面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政务改善服务优化环境的意见》,进一步创优服务、提高效率。要全面推行无缺位工作制,确保企业请办事项任何时候都有人办理。要强化工作结果的反馈,县委县政府安排布置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办结时间和反馈时限,办理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给予反馈。要加强对环境建设的督查,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行政滥作为的人和事,发现一起,从重从快查处一起。
四、处理好“冷”与“热”的关系
就是要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与加快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针对固定投资过热和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如财政、产业、环保、金融等,全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初步抑制,经济保持了既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但就目前泽州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不是“热”,而是“冷”。全县项目建设开工不足,民间投入不足,尤其是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在全县先后关停取缔120座小煤矿、1200座小高炉的情况下,有的小煤矿主、小炉主到内蒙、东北等地重操就业,继续挖煤炼铁;有的到市区投资,还有的联合投资新上了铸造项目,如大阳的晋圣华机械、晋庙铺的宇鸿铸造等,但大量的民间闲散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使全县农民就业难、增收难的矛盾进一步显现。今后发展中,要在认真贯彻好国家宏观政策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激活各种民间资本,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切实增加群众的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升温造势中努力开创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五、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就是要处理好新上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协调发展关系。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与“小”是两个不同的侧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偏废。大项目是强县的支撑,小项目是富民的根本。泽州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和“小”同样重要。正是有“五小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五个轮子”一齐转的崛起,才有泽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才有泽州农村小康的今天;正是有了“十五”期间王坡、福盛、晨晖的一批大项目的引进,才有了“十五”期间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两手抓”,既要抓战略性项目的引进强县,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像兰花1501、晋煤2510、福盛钢铁等对县域经济贡献大的项目;也要抓中小企业项目的培育富民,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在全县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谋事业”的生动局面,努力使二者有机统一,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六、处理好“外”与“内”的关系
就是要全力实施“外引内启”工程,处理好启动内资和引进外资的关系。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搞好对外开发、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主发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要全力实施“外引内启”工程,通过一手引资引智,一手启动内资,实施两翼联动战略,带动泽州经济发展。要全方位启动内资。经过多年的挖煤炼铁发展,泽州培育了一批能人大户,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村、大村,民间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民间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银行存贷差达50亿元以上。在“*”发展中,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营大户和经济强村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把多年积累的资金启动起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要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住世界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采取项目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我县落户,投资创业。
七、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
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地上”和“地下”的关系。
泽州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大县,在全县经济格局中,煤炭产业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随着这几年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的趋势,煤炭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这种主导产业单一的矛盾,对一个地方经济运行来讲是极其不利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煤炭是一把“双刃剑”,短期不能丢,长期靠不住;既是加快自身发展的“护身符”,更是制约经济转型的“紧箍咒”。只有加快地面产业的发展,才能决定泽州的未来。
所以,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做优做强煤炭产业的同时,靠煤炭企业资金积累优势,加快培育地上产业,实现全县经济由“地下”向“地上”的转变。煤炭产业,要全力抓好王坡二期150万吨扩建和车山300万吨井田建设;继续关小改中建大,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抓好20个30万吨矿井的新建或重组,确保全县煤炭产量保持在1800万吨左右。同时,全面实施好“一矿一业”工程。全县所有30万吨以上煤矿,要按照“稳定‘地下’、发展‘地上’”的方针,积极培育地上新产业。地上产业发展要按照“四产八业”、“四大园区”、“三大方阵”的经济发展框架,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型、制造型、加工转化型项目,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一是加快建设百万吨中高档铸件基地。抓好春晨管业、世纪管业、清慧制造、东方实业、金工铸造等企业的发展壮大,力争到“*”期末,百万吨铸造基地初具规模。同时,全力抓好福盛轧钢三期200万吨钢材项目建设,确保全县的冶炼产业优势。二是发展新型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电力、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新型产业,力争尽快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要抓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实现煤炭大县向煤化工大县转变。目前,我县已有兰花1501项目、晋煤2510项目、天泽晋城化工迁建项目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要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煤化工成为全县新产业的重头戏。三是开发高新产业。要结合郭台铭晋城工业园区的扩建,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八、处理好“南”和“北”的关系
就是要加快协调发展步伐,解决好我县西北部有资源乡镇和东南部无资源乡镇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问题。
泽州版图较大,受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有资源乡村与无资源乡村、山区乡村与平川乡村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据统计,西北部的巴公、高都、下村等北部8个乡镇,国土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总人口占全县的55%,经济总量、提供税收占到全县乡镇总量的75%;而东南部的李寨、南岭、柳口等东南部9个乡镇,国土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二,总人口占全县的45%,但经济总量、提供税收仅占全县的25%。全县前十名的东四义、山耳东等经济强村,全部在西北部乡镇。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最高的川底乡达48*元,最低的柳口镇仅3012元,相差近20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前10名村有8个分布在西北部乡镇。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泽州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今后发展中,要按照构建和谐泽州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南”与“北”的关系,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北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在产业结构上先行一步,促进接续产业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东南部山区乡镇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作为重点来抓,切实加快山区乡镇经济发展。要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山区农民外出务工,努力做到“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致富一批。”要加强富裕乡镇与山区乡镇之间的产业联系,富裕乡镇建龙头,欠发达乡镇建基地,形成区域间产业良性互动。
九、处理好“高”与“低”的关系
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效益“高”与“低”的问题。
脱胎于煤铁资源型经济和“五小工业”的泽州工业经济体系,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营的路子,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企业整体素质偏低,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县新上了一批如福胜轧钢、王坡煤矿、晨晖管业等重大项目,工业产品粗放化的状况也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仅仅是破了题。在今后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高”和“低”的关系,既要注重量的扩张,又要追求质的提高,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煤铁产业的发展上,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煤炭产业要以加工转化为方向,积极在煤变肥、煤变醇、煤变电等方面下功夫,变输出原煤为输出化肥、甲(乙)醇、电力等产品。冶炼产业要以铸造、钢材为方向,全力打造铁--铸造--钢材的产业链条。尤其是要发挥好福盛轧钢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县冶炼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积极推广东方实业公司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使全县现有一百立方以上高炉走上清洁高效的发展路子。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要把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新上项目的发展上,要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坚决避免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县经济实现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十、处理好“老”与“少”的关系
就是要处理好老企业家和年轻企业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