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对对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正如过去三十多年发生在各个领域里的变化一样,中国总是被分隔在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经常对立的两个世界里。
在流行认知中,城乡二元的身份识别从来就没有因为改革而消失;“价格双轨”曾经让中间人居中大获其利;企业被分割为国有和民营;九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下海潮”,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越发明显;新世纪近十年,上述矛盾已经集中起来被称为“官民对立”。
所以,有人简单地指出,想看“官方”去“新闻联播”;想了解民间,就上“微博”。
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简单。尽管“新闻联播”和“微博”之间距离甚远,但它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在官方与民间各自话语环境中最为极端的代表,它们总是通过夸张的宣传和表演实现与对面喊话,并希望最终可以在双方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微博是个幸运之星。民间,长期没有可靠发声筒的悲哀局面终于有所改观;而在官方这里,微博有令人讨厌的一面,但同时,微博也帮助官方了解了与对面的距离,做起事来更容易掌握分寸。
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这与投资有关系吗?在与很多投资者交流后,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通过微博扭转他们一度被“新闻联播”控制了的判断。令我深受启发的是,其中一些成功的投资者,他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两个世界的差距,并以此找到合适的心态。
在这里我要说,我严重同意“聪明的投资者”是一群善于把握机会、控制风险的人。他们不愿意决策、更愿意“投票”。投票本身就是选择,显然,如果让他们选择“新闻联播”或者“微博”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得到他们的“选票”。幸运的是,中国的事情确实是发生在那二者之间的某个地带,聪明的投资者告诉我,“趋势确定,事件推动”。
这就是策略,但你要选择方向。方向有多个,一种是变好向上,一种是变坏向下;还有一种是从“新闻联播”转向“微博”,另外就是从“微博”转向“新闻联播”。我的理解,如果你选择向上的方向,很多负面事件会给你带来空头利益,反之亦然。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要求我做出方向的选择。我有些为难,因为明确地告诉你我的看法确实有些风险。但我还是想说,我会选择向上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新闻联播”和“微博”之间确实会发展出一种超越的形态,用很多外国观察家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属于中国的奇怪的政治体系”。
显然,发端于三十五年前的改革,让中国从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文化艺术和平民生活的“铁板一块”,裂变为“基于相当多共同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官民两块”。裂变发生后,自然会碰撞,碰撞之中就会相互改造。
我不敢在此断言改造将发生于何处,但我清楚地知道,官民之间有些东西还是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比如,人民想极大程度地“致富”,国家也想;人民想获得尊严,国家也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想幸福,国家也想太平。
因此,毁灭财富、相互残害、动荡不安的社会并不是官民两端的最优选择。在这个国家里,聪明人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办法总会被找到。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对策
从目前一些消防工程的设计与相关产品生产的样本设计图来看,火灾过程中自动报警器与探测器之间存在着一种“混接”现象,即二者同属于一支信号的总线上,并且都是采用的水平布线的方式。个人认为,这种“混接”现象是与国家的先行规范相违背的,同时在安全性能、检修施工、合理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着二者应该分开布线,并且在高楼层建筑中应该采用竖直的布线方式,而非水平的布线方式。
一、“混接”布线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可行性的依据
在国家对消防联动设备做出的技术要求的规范中,它仅仅是在联动控制这一方面给出了具体数量上的规定,但是并没有涉及到火灾探测器这一方面,其设计模块究竟需要多少才合理还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因此,对数量这一层面的思考,大多设计方还是并没有很好地去掌握。
2.与国家现行的规范是相违背的
从国家现行对火灾联动系统的设计规定来看,他对火灾的联动控制与报警信号之间的布线的规格是两种不同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方的设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来执行。所以,就目前而言,“混接”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应该分开来布线传输。
二、水平的布线格局所存在的问题
1.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这种水平的布线格局中,将火灾联动控制系统与火灾探测系统混搭在一起,从客观上看,它是把相对成立的两个物件混同于一般了。这样做的后果是,大大降低了消防控制的重要性的等级系数。因此,这样的水平混搭在实际操作中显然是不恰当的。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种水平布线的线路上,它的每一个设备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故障点。在各种工程设计布局的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火灾探测器的布局,在数量和广度上是非常密集的,这样的话,它出现故障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大部分的火灾探测器都是布局在容易被火灾烧毁的顶部,而联动控制系统则与之相反。由此可见,“混接”所造成的影响就是,把大多潜在的故障都集中到了消防的重点位置,即消防的联动控制系统这一线路上。假如某个探测器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消防系统瘫痪。
2.大大提高了运营成本
正如前面所介绍,国家现有的规范对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线的布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报警器这条线路来看,使用硬质的塑料管即可,但是,如果是“混接”的话,就大大提高了报警器线路布局的标准,来迎合控制系统线路布局的需要。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经济的。
3.增加了施工方的难度,影响工程进度
这种“混接”的布局,对技术的相求很高,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加了,所以,施工进度也不可避免就慢了下来。比如,在建筑吊顶上安装消防探测器的时候,原本就可以使用轻便,易弯曲的塑料管,但是如果进行“混接”的话,不仅必须采用金属管,而且还要添加防火漆,这样就无形地增加了工程的实施难度。此外,实施“混接”之后,大多消防的报警线路基本上都是依照控制线的线路来布局,这样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工程量。这样下去,施工的进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
四、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可靠性的策略
1.把“混接”布线改为分别布线
上述文章也谈到了“混接”布线的一些问题与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采用分别布线进行传输的方式。什么叫做“分别布线”呢?就是把火灾消防报警系统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进行区分开来,对它们实施分别布线。分别按照各自的技术要求来布线传输,这样,相对上述的问题而言,无疑能够在安全、经济和施工等各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较大的工程设施来说,比较适合的就是从开端就进行分别布线传输。而对于较小的工程设施来说,也可以在连接消防探测器之前就将二者分开来,这就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中的水平布线改为竖直布线
个人认为,从不同种类的消防设备或者器件,在高楼层建筑中大都处于相同的竖向位置的这一分布特点来看,采用竖直的布线传输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据了解,只要是按照竖直的布线方式去布线传输,截至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现过异常情况。
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优化后的竖直布线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在防烟和排烟两个层面会有两个增加,可以手动,可以连锁开启;第二,采用连锁的点亮应急照明的方式,及时电源突然关闭,它也可以及时点亮,大大提高了投资生产的效益。第三,做到独立的布线格局,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针对现在的消防探测器并不防火的这一特性,“混接”的这一布线格局,还不能满足国家规范对控制线布局的要求,它并没有明确的可行性依据。
同时,“混接”这种水平布线传输的方式,它的安全性能不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这种做法也大大提高了运营成本,对实施的难度也增加了,拖长了工期,给施工造成了不便,是非常不经济的做法。所以说,这时是适合采用“分别”布线的形式,其效果会更好。
再则,在高楼层的建筑体中,水平布线的传输方式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应该结合楼层的布局特点,采用竖直的布线传输方式。与水平布线相反,它可以在安全性能、施工成本、施工进程等方面取得跟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颖敏.提高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八项措施[J].科技信息,2011(12).
[2] 宋光珍,刘彬.消防用电设备的联动控制及供配电设计[J]电气应用,2008(23).
关键词: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技创新;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引起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巨大的变革。对于钢铁工业而言,钢铁市场的需求向深层次、宽领域拓展、个性化。实践证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型设备、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达到高产、高效、节能降耗和低成本的有效办法。
一、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连铸是直接将钢水通过连铸装置铸成各种规格钢坯的过程。同时也是连接炼钢和轧钢的中间环节。因此,连铸生产的正常与否,不但影响到炼钢生产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影响到轧钢的质量和成材率。此外,连铸技术自身的发展还会带动冶金系统其他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简化和优化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节约能源提高成材率的重要措施,而且实现了炼钢浇铸的连续化、自动化,减轻了劳动度,改善了环境。
连铸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现场各种电气元件、智能仪表秘交流传动装置等组成,这些设备与PLC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提供现场测量参数和接受控制参数等。
铸流区域负责板坯连铸机运转方式的选择,结晶器在线调宽,结晶器的振动装置控制,扇形段压下及压力控制,扇形段的驱动控制以及弓|锭杆和板坯的跟踪控制,这些都是连铸机电气系统中关键的技术,控制系统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板坯质量的好坏,因此铸流区域的电气控制系统是连铸机最核心的控制系统。
仪表控制系统主要是对连铸机生产过程中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毫无疑问,能使连铸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测量和控制连铸参数的仪表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对于产品质量和产量要求特别严格的板坯连铸机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
二、创新的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
以工业技术改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走出一条靠技改带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好路子,尤其是钢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要强化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意识创新
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钢铁企业连铸机技术改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钢铁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把连铸机技术改造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二)要明确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方向创新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前沿,立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掌握竞争主动权;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壮大科研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标杆,通过连铸机技术改造,改善钢铁质量、提升钢铁档次、提高企业效益;坚持以提升为目的,在技改中努力提高企业的工艺、装备、产品、管理和销售等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三)要突出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点创新
紧紧抓住钢铁重点工艺,企业积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改造提升钢铁行业先进技术工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牢牢抓住钢铁重点产品,企业要积极大力开发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高效益的产品,带动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四)要强化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措施创新
坚持钢铁企业主体,钢铁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加大连铸机技术投入,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市场机制,推进连铸机技术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外资、民间投资、风险投资;坚持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切实用好省级连铸机技术改造贴息资金,认真落实国家对连铸机技术改造项目税费支持政策,为连铸机技术改造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要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型人才取得成就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乐于奉献。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搞研究、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
(六)要创新其他配套制度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不仅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同样,要在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上不断创新。
企业自主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的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与之相匹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三、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重要性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下,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节能降耗、提高铸坯质量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其次,提高了综合成材率,连铸从钢液到成坯的收得率达到了95%左右;再次由于省去了开坯环节,每吨连铸坯综合节能约130k标准煤,节能降耗用显著;然后,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最后,扩大了钢种范围,提高了产品质量。
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改是钢铁产业升级改造的战略选择,从而提高钢铁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把钢铁企业打造为资源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四、结尾
当前,国家各个行业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发展。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构成,对国家经济建设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力。钢铁企业作为工业化产业链的主要构成,在发展过程中需从多个方面改善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连铸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使有限的钢铁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水罐; 底吹氩;自动对中;应用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48-02
1 前言
钢水罐吹氩技术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简易的炉外精炼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脱气、合金微调、温度调整、夹杂物上浮和成分、温度的均匀化[1]。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炼钢厂120t钢水罐采用底吹氩,单线吹氩。钢水罐底吹法的透气砖安装在钢水罐的底部。
从转炉出钢开始到处理结束全程对钢水进行底吹氩气搅拌;同时LF精炼炉、RH真空脱气装置在处理钢水时都需要底吹氩。
韶钢炼钢厂钢水罐底吹氩设计时没有选用底吹氩自动对中连接装置,氩气阀站的氩气胶管通过软管卷筒或电缆滑车连接到钢水罐车,当钢水罐放至钢水罐车上后,操作工爬上钢水罐车,通过钢水罐车上带有手动快速接头的金属软管与钢水罐上的快速接头进行连接,然后打开控制阀门,即可进行钢水罐底吹。底吹完毕在吊走钢水罐前又要爬上钢水罐车,拔掉快速接头,排气阀用于插、拔快速接头时管道的卸压以便于快速插、拔操作,见图1。钢水罐每吊运1次,人工接、拔快速接头1次,既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影响生产节奏,同时也存在钢渣喷溅烫伤的安全隐患。
2 采取的措施及改造内容
2.1 设备选型
根据调研及钢水罐、钢水罐车的具体情况,选用的自动对中连接装置如图2所示。
该自动对中连接装置由导向套装置、吹氩装置以及金属软管等组成。该对中连接装置为球面接触,允许吹氩装置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偏摆而不会出现泄漏。
2.2 安装位置的选择
自动对中连接装置安装在钢水罐车上西北角,主要是便于配管及吊装时观察。
2.3 安装基准的选择
炼钢厂在用钢水罐共37件,其型号、规格相同。选1个表面相对干净的钢水罐作为标准罐。其导向套装置安装在钢水罐下部环形筋板的下方400mm位置,与两耳轴连线成49.9°。具体定位尺寸见图3。
导向套装置的底座安装情况如图3所示。吹氩装置安装在钢水罐车上,与两罐座中线成49.9°,离钢水罐车中线距离为1340.8mm。吹氩装置的底座离导向套装置底座的距离约为610mm,见图2所示,底座现场焊接。
2.4 钢水罐车罐座的优化
钢水罐由于吊臂下部及罐座导向部位均为梯形,而且罐座导向部位的高度较低,从而吊臂的导向距离偏短,在钢水罐放至钢水罐车过程中导向套装置与钢水罐车上的吹氩装置由于相互错位易发生碰撞而损坏。为此,在钢水罐车的罐座北面各增加1件导向板,见图5。在放置钢水罐时,吊臂要尽量靠近导向板一端。在钢水罐车罐座中心连线方向的内侧也各增加4件斜板对钢水罐进行导向。
2.5 底吹氩管路优化
将自动对中连接装置的进、出气管分别与原有的钢水罐车及钢水罐上的底吹管并联,并在各支管上安装手动球阀,当自动对中连接装置出现变形、泄漏或损坏等异常情况时,可关闭自动对中连接装置支路上的球阀及拔掉该支路上的快速接头,恢复原先手动拔接快速接头操作,仍可确保底吹氩气管路的联通,见图6。
3 效果
该底吹氩自动对中连接装置的应用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底吹连接的准备时间,基本消除了人工拔、接钢水罐底吹氩气管存在的安全隐患。
4 结语
钢水罐增加底吹氩自动对中连接装置以来,使用情况良好。已推广应用到韶钢130t钢水罐。
参考文献
[1] 冯聚和等.铁水预处理c钢水炉外精炼.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45-146.
关键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专项技术训练;内容安排
专项技术训练包括水池跳台训练(以下简称水池训练)和雪上跳台训练(以下简称雪上训练),是指助滑道选择起点――助滑――上台起跳――空中――着陆(着水)的全过程。专项技术训练内容是指水池训练和雪上训练的动作和跳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备战第冬奥会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依据备战的比赛动作,将运动员分2组,1组徐囡囡、李妮娜、王姣;2组刘丽丽、郭心心。比赛动作是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来选择的。
本文对基础动作、准备难度动作、高难动作做以下界定:基础动作是指为适应跳台,在起跳技术、空中技术、着陆技术等方面相对简单的动作,也是初学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动作。准备难度动作是指有助于高难动作掌握的动作。高难动作是指运动员冬奥会比赛准备使用的动作。
2.1 水池阶段专项技术训练内容安排的研究 第一组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基础动作比(直体后空翻)、bF(后空翻360o)、bLT(直体后空翻接团身后空翻)、bLL(直体后空翻两周);准备难度动作bdF(后空翻720o)、bLF(直体后空翻接360o)、bFT(后空翻360o接团身)、bdFT(后空翻720o接团身)、bdFL(后空翻720o接直体);高难动作bFF(后空翻360o接360o)、bFdF(后空翻360o接720o)、bdFF(后空翻720o接360o)、bLDF(直体后空翻接720o)。跳次分配比例见图1。从3组动作的比例差别看,并不利于快速有效地掌握高难动作,具体分析如下:
1)基础动作此时期的训练任务是适应雪台。由于bLT和bLL动作作用相同,从难度系数看,应选难度系数低并且对进一步发展三周台难度动作起准备作用的bLT动作。
2)准备难度动作跳次比例还应增大,就现有准备难度动作比例分析,bdF和bLF动作占准备难度动作总跳次的83%以上,徐囡囡甚至达到93%(图2),这有利于掌握比赛动作。因为bLF动作难度不大,起跳较容易控制,并且着陆前是转体技术,所以既可以训练运动员的空间知觉,又有利于掌握比赛动作的着陆技术。特别是bdF动作,它是掌bdFF动作的准备难度动作,对bdFF动作的起跳和第一周转体技术的掌握起最积极有利的作用。
3)此阶段运动员已经掌握bFF和bFdF动作,只有bdFF动作是需要学习的动作,作为储备动作的bLdF动作此阶段也应该适当进行练习,这需训练中比赛动作的比例增大。
第二组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基础动作bL、bF、bLL;准备难度动作bLT、bLF、bFF、bFT;高难动作bLTT(直体后空翻接团身接团身)、bLTF(直体后空翻接团身接360o)、bLFF(直体后空翻接360o接360o)、bFFF(后空翻360o接360o接360o)、bFdF。动作跳次的比例见图3。分析如下:
首先,郭心心bLL动作跳次为110跳,几乎是刘丽丽(57跳)的2倍,由于比赛动作主要是在三周台上,bLL动作对此组动作技术形成作用极其微小。所以此动作在这种难度组合的训练中不宜选用。
其次,动作的选取合理,因为bLT是bLTT和bLTF的准备难度动作,bLF是bLFF的准备难度动作,bFF是bFFF和bFdF的准备难度动作,它们对比赛动作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因为三周台危险性大,无论是水池还是雪上,一旦出现危险,其后果就较为严重,要过渡到三周台,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准备难度动作比例大是合理的。
最后,储备动作bFdF比赛使用机率较小,同时造成运动员过多的信息承载,影响掌握其它比赛动作。另一储备动作bFFF相对于bFdF动作是以增多空翻周数来增加难度的,难度系数大,其动作的360o转体技术相对720o转体技术较为简单,可以充分发挥以难取胜的优势。而且bFFF动作在比赛中使用,一旦成功,制胜的把握较大。图3中比赛动作所占比例较大,但从比赛动作分配比例看,两周的bFdF动作占整组比赛动作跳次的60%左右(图4),这使三周比赛动作的实际比例降至11%和8%。这样看来,此种比例分配有些主次颠倒了。
2.2 雪上阶段专项技术训练内容安排的研究 第一组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基础动作bL、bF、bLT、bLL;准备难度动作bLF;高难动作bFF、bFdF、bdFF、bLdF。动作跳次分配比例见图5。基础动作跳次所占比例最大,除王姣准备难度动作比例大于比赛动作比例外,其他两人比赛动作比例大于准备难度动作比例。准备难度动作只选bLF动作,比赛动作以bFF、bFdF动作训练为主。从掌握比赛动作的角度分析,bLT和bLL动作的主要作用是适应雪台,重点是测速和着陆,对掌握比赛动作作用小,所以应选择难度系数低,而且对发展三周动作有利的bLT动作。而同在二周台上的准备难度动作bLF兼有测速,练习起跳、空中知觉、着陆的作用。所以应增加bLF动作的训练跳次,才更为合理。另外应增加bFF动作的跳次,因为bFF本身即是比赛动作,起跳和着陆技术都与转体技术有关,对bFdF动作的掌握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增加准备难度动作和比赛动作的跳次。
第二组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基础动作bL、bP、bLL;准备难度动作bLT、bLF、bFF;比赛动作bLTT、bLTF、bLFF、bFdF(储备动作)。动作跳次分配比例见图6。准备难度动作比例最大,比赛动作仅占4%和3%。此时期准备难度动作比例大是合理的。因为bLT、bLF、bFF动作既可适应雪台,又有利于比赛动作掌握。而郭心心比刘丽丽基础动作比例大,主要是bLL
动作多跳了118跳,这就影响了郭心心做三周动作的时间和跳次,所以bLL动作不应选用;再者比赛动作比例少,主要因为三周动作危险性大,没有足够的把握,教练员和运动员都不能贸然做三周动作,这也说明应增加准备难度动作的跳次。
2.3 水池阶段与雪上阶段专项技术训练内容安排分析 第一组运动员的动作成功率和跳次情况见表1。从跳次和成功率看,bdFF动作作为比赛动作无疑需要大量的跳次积累,才能达到熟练运用。bFF和bFdF动作,水池训练完全成功率在72%―83%之间,着陆成功率在87%~97%之间;雪上训练完全成功率除王姣bFdF动作为13%外,其他人在44%~61%之间;着陆成功率除王姣bFdF动作为44%外,其他人在60%~82%之间;全年训练中动作跳次,bFF动作在393-740之间,bFdF动作在312~448之间,尽管在跳次数量上较多,但动作的完成质量不高,要想雪上比赛取得好成绩,还应增加训练的跳次。bLT动作主要是为了适应跳台和练习着陆,其跳次在226~558之间,与其承担的任务相比跳次过多。bLF动作此时期已经完成了掌握比赛动作的任务,雪上训练完全成功率在62~77%之间,着陆成功率在75%~85%之间,跳次在269~662之间,动作完成质量较高,在下一年训练中此动作跳次可以相应减少。
所以,此时期水池训练和雪上训练的后期能够采用模拟比赛的训练课。
第二组运动员的动作成功率和跳次情况见表2。从全年训练中各动作的总跳次看,除刘丽丽bLTF动作做88跳外,其它动作均在50跳以下,做为比赛动作跳次的积累量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些动作的成功率,除bLTF动作水池训练完全成功率分别为66%和83%之外,其它动作的完全成功率均在60%以下,动作完成质量较差。雪上训练刘丽丽bLTF动作的完全成功率只有22%,着陆成功率为53%,郭心心bLTF动作的完全成功率仅有27%,着陆成功率为47%,这些表明要熟练运用比赛动作,增加比赛动作跳次刻不容缓。准备难度动作bLT、bLF、bFF全年训练跳次在384~682之间,除bLT动作雪上训练完全成功率分别为61%和64%之外,其它动作雪上训练完全成功率均在55%以下,这说明动作完成质量较低,但这些动作除郭心心的bFF动作雪上训练的着陆成功率为31%外,其它动作均在78%以上,着陆的稳定性较高。要提高这些准备难度动作的质量,就必须增加训练跳次。运动员各自带*号的动作是训练时应增加跳次的重点动作。
所以,此时期应增加准备难度动作和比赛动作的跳次。在水池训练中可以适当采用模拟比赛训练。
3 结论与建议
1)在奥运周期第三年及第四年的备战训练中,国家集训队女运动员均不宜使用bLL动作;刘丽丽和郭心心不宜选bFdF动作为储备动作。
关键词:铀; 空心莲子草;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中图分类号: X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553-03
Absorption of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to Uranium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t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SUN Bin1,2,HU Shang-lian1,2,LU Xue-qin1,2,CAO Ying1,2,REN Peng1,2,DUAN Ning1,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 State Defense Key Laboratory of the Nuclear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Securit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Dynamic accumulation of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to uranium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0,40,80,100,120,250 μmol/L) and dynamic changes of SOD, POD, CAT of root, stem and leaves at the uranium concentration of 120 μmol/L were studied under water culture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and adsorption equilibrium point of the different part of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to uranium varied. A majority of uranium accumulated in root of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 whereas only few accumulated in stem and leaves. The peak of uranium accumulation in root was found on the fifth day of uranium treatment. While the peak of uranium accumulation in stem and leaves were found on about the second da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D, POD and CAT activities were different under the uranium treatment of 120 μmol/L. SOD activitie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when the accumulation of uranium in roots, stem and leaves were largest; POD activities all appeared at the second peak of its dynamic changes, but the changes of CAT activities in roots and leaves were different.
Key words: uranium;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superoxide dismutase;peroxidase; catalase
铀矿开采以及核能的利用过程是铀在环境中富集并产生污染的重要途径。不适当的堆积或处置这些废料就会导致铀通过流失散布到土壤表面,经风蚀进入空气,或者通过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此外,铀矿冶大量的放射性废水不断地排出,也直接污染了天然水体和土壤[1]。国内外学者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治理费用低,现场扰动小,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好,正受到广泛重视[2]。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植物在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和生物富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水生环境中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是在土壤环境中的数倍。研究发现许多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葱、稀脉萍、浮萍、香蒲、眼子菜是潜在的重金属清洁者,可用于废水净化[3-5]。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遍布世界各地,取材方便,代价低廉,并且具有繁殖能力强、生物量大、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等特点,研究发现空心莲子草对Cd、Pb、Zn和Fe的富集效果较好[6-8],另外对Ni的富集也有研究[9]。前人对Cd、Zn胁迫下的空心莲子草的生理响应做了研究[10,11], 而铀在空心莲子草体内的积累及空心莲子草抗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以空心莲子草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其对铀的富集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空心莲子草吸附铀的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为空心莲子草应用于铀矿冶废水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所用的空心莲子草采自西南科技大学校园。
1.2方法
1.2.1空心莲子草培养选取无病、无虫、长势一致的空心莲子草,截取约30 cm,用霍格兰营养液预培养15 d,长出茁壮的根用于试验,使用塑料盆(长×宽×高为31cm×17 cm×8 cm)进行培养,每盆20株(相当于384株/m2)。
1.2.2试验设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用于U6+含量测定的空心莲子草培养与处理。试验U6+设为6个处理浓度,分别为0、40、80、100、120、250 μmol/L(分别以CK、U40、U80、U100、U120、U250表示),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一重复6盆,每盆20株,分别加入2 L不同浓度的U6+溶液。光强3 200 lx,温度24℃,光照时间14 h/10 h(白天/夜晚),共培养7 d。用C4H6O6U配制不同浓度铀水溶液。
2)用于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的空心莲子草培养与处理。120 μmol/L铀溶液处理条件下,不同时间(0、4、6、8、12、24、48、120、168 h)处理空心莲子草,每个时间处理3次重复,每一重复20株。
1.2.3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用于U6+含量测定的样品采集和制备。对不同U6+浓度处理的空心莲子草分别于1、2、5、7 d采集其茎叶与根部样品,根部用0.1mol/L Pb(NO3)2冲洗10 min,以置换根部表面粘附的铀,用于金属富集能力测定[12]。采集的样品于105℃下杀青30 min,65℃烘干至恒重。研磨成粉末,称取0.2 g茎叶混合样,0.1 g根部样置于100 mL锥形瓶中,利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法[13]消化样品。
2)用于酶活性测定样品的制备。分别在0、4、6、8、12、24、48、120、168 h取样,将根与茎叶分开,分别用锡箔纸包好,于液氮中速冻,后保存在-80℃冰箱中用于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2.4指标测定
1)铀的测定。植株铀积累量的测定参照张丽华等[14]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2)酶活性的测定。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15], SOD 活性测定采用NBT光还原法[16],CAT 活性测定采用贝尔斯-西策尔斯法改进型[17]。
2结果与分析
2.1铀在空心莲子草不同部位的动态积累
由图1可以看出,铀在空心莲子草体内的积累表现为根>茎、叶。除对照外,铀在根部的动态积累总的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均在第五天时达到吸收高峰,其中以U120效果最好,其吸收铀的量为942.77 mg/kg,所有处理组都在5 d后铀积累量开始下降。在铀处理1 d 时,铀在空心莲子草根部的积累量均在282.65 mg/kg以上。
铀在叶和茎中的积累量很少(图1),几乎为根部的1/100~1/250。铀在叶和茎中的积累过程,除CK和U80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处理2 d时铀的积累量达到最高峰,其中以U250处理最高,而后开始急剧下降,U100和U80处理在5 d时降低为0 mg/kg,其他处理在7 d时降低为0 mg/kg。
综上所述,空心莲子草对铀的富集主要在根部,在茎部和叶部的富集量极少。通过动态积累分析,发现在铀处理5 d左右时,根对铀的富集量最高。
2.2120 μmol/L铀处理下空心莲子草SOD、POD和CAT的动态变化
有报道表明,铀矿冶的废水中最多含有30 mg/L(约120 μmol/L)的铀[18]。因此,试验选择120 μmol/L铀处理的空心莲子草为研究对象,研究空心莲子草SOD、POD和CAT的动态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120 μmol/L铀处理后,空心莲子草根部和茎、叶部的SOD、POD、CAT活性动态变化趋势不同。未经铀处理的空心莲子草根部和茎、叶部的SOD、POD、CAT活性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基本上保持不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铀处理的根部SOD活性在前6 h内呈上升趋势,均高于CK,6 h达到高峰,活性为141.304 U/(gFW),后其活性开始快速下降,约在8 h后低于CK,处理120 h(5 d)时,降低为65.217 U/(gFW),与168 h (7 d)的64.722 U/(gFW),无明显差异(图2a)。茎和叶的SOD活性在6 h前的变化趋势与根相同,同样在6h达到高峰,其活性为140.000 U/(gFW),6 h前酶活性均高于CK,6 h后开始迅速下降,至12 h达到低谷,活性为65.714 U/(gFW),处理12 h后,酶活性开始回升,到120 h(5 d)时的酶活性为120.0 U/(gFW),与168 h(7 d)的酶活无明显差异(图2b)。结合空心莲子草富集铀的情况来看,根部在5 d时富集铀最多,茎、叶在2 d时最多,而此时根部SOD和茎、叶SOD活性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POD活性在根部和茎、叶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都出现两个峰值,在根部的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铀处理后的4 h和120 h(图2c),在茎、叶部出现的两个峰值分别在处理后的6 h和48 h(图2d)。结合铀在根和茎、叶中的积累状况来看,根部POD活性第二个峰值出现在铀处理120 h,活性为104.500 U/(gFW);茎、叶部POD活性第二个峰值出现在铀处理后48 h,活性为32.250 U/(gFW),而此时正是根部和茎、叶部富集铀最高的时期。
CAT酶活性在根部和茎、叶部动态变化过程中,处理初期CAT活性与CK相同,其余时间处理的CAT酶活性均高于CK。根部CAT活性首先呈上升趋势,处理4 h时达到第一个峰值,而后活性下降,6 h后又开始迅速回升,8 h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至处理120 h时降到最低,活性为125.000 U/(gFW),而后略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图2e);茎、叶部CAT活性在处理0~2 h呈直线上升,处理48 h达到最高峰,活性为24.350 U/(gFW),然后又迅速下降(图2f)。从CAT酶活的变化来看,铀在根部富集最高峰时(5 d),CAT活性处于动态变化中一个较低的值,茎、叶部富集量最高时(2d)CAT活性则是其动态变化中最高的一个值。
综上所述,铀在空心莲子草根部和茎、叶部富集量最高时,其SOD活性均表现为比CK低,而且处于一个较低的值;POD活性均出现在其动态变化中的明显高于CK的第二个峰值;但对于CAT活性而言,根部CAT和茎、叶部CAT变化不同,前者在根部铀积累最多时处于较低值,而后者酶活性在铀积累最多时则高于其他所有时间。
3结论与讨论
Charles等[19]和Srivastava等[20]分别报道了铀对稀脉萍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和黑藻对铀的累积及生化响应,但有关空心莲子草对铀的动态累积及其受胁迫后SOD、POD和CAT 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
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对铀表现出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对铀的积累主要在根部,在茎、叶部的累积量极少,是根部积累量的1/100~1/250;研究发现,铀在根部的积累量2~5 d内呈增长的趋势,到第五天时达到积累高峰,5 d后开始下降,而铀在茎、叶部的累积量1~2 d内呈增长的趋势,2 d后开始下降,表明铀在空心莲子草不同部位的累积量和吸附平衡点不同。詹杰等[21]发现空心莲子草对As5+的积累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主要积累在茎部;蔡成翔[22]研究发现Cd2+在处理2~5 d的空心莲子草体内的积累量基本不变,且主要在根部积累,而对Zn2+的累积则表现为增长的趋势。由此表明,空心莲子草对不同重金属的吸附、累积部位和量、吸附平衡点各异。
正常情况下,生物细胞内的抗氧化酶与自由基形成动态平衡,不会造成损伤。但在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体内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发生过氧化反应,生理代谢紊乱[23]。Ding等[10]研究发现,在不同浓度Cd2+处理2 d后,空心莲子草叶片的SOD、POD、CAT活性有所变化;黄永杰等[11]研究发现,Zn2+处理14 d 后空心莲子草叶片的SOD、POD活性出现不同的变化,而CAT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他们的研究都是在某一固定时间下,研究空心莲子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而有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试验结果表明,无铀胁迫条件下空心莲子草细胞内的POD、CAT、SOD活性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比较稳定,铀处理后,随着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部SOD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0~6 h内SOD活性明显提高,6 h以后SOD活性急剧下降,8~168 h内,SOD酶活性均低于CK;茎、叶部的SOD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高的趋势,其酶活性的两个峰值出现在6 h和120 h,12 h时酶活性最低,在120~168 h内POD酶活没有明显差异。茎叶部的POD和CAT活性在胁迫期间表现出折线变化,二者均出现两个活性高峰,第二个酶活性高峰均在处理2 d时,但第一个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CAT出现在处理2 h时,POD出现在处理6 h时;根部POD随时间呈现先升后降再升高的趋势,在铀处理5 d时酶活性最高;根部CAT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酶活性在8 h达到最高,在120 h时活性最低。这可能与SOD、POD、CAT共同组成了植物体内一个有效的活性氧清除酶系统,三者协调一致的共同作用有关。综合SOD、POD、CAT活性和空心莲子草对铀的富集能力,可以看出在根部和茎、叶部铀积累最多时,POD活性最强,SOD活性较低,而CAT的活性变化较复杂,这可能与酶自身特性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有关[2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 潘英杰,李玉成,薛建新,等.我国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现状及对策[J]. 辐射防护,2009,29(3):167-171,198.
[2] 丁佳红,刘登义,储玲,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生物学杂志,2004,21(4):6-10.
[3] GREGER M, KAUTSKY L. Use of macrophytes for mapping bioavailable heavy metals in shallow coastal areas, Stockholm, Sweden[J]. Applied Geochemistry,1993,8(2):37-43.
[4] ABBASI S A, RAMASAMI E V. Biotechnological Methods of Pollution Control [M]. Hyderabad:Universities Press,1999.168.
[5] KADLEC R H, BEVIS F B. Wastewater treatment at the Houghton Lake wetland: Vegetation response[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2):1312-1332.
[6] 顾 超,李 蕾,何池全.喜旱莲子草及鸭趾草对重金属的富集实验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6):626-629. [7] LIU J G, DONG Y, XU H, et al. Accumulation of Cd, Pb and Zn by 19 wetland plant spec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7:947-953.
[8] DENG H, YE Z H, WONG M H. Lead, zinc and iron (Fe2+) tolerances in wetland plants and relation to root anatom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ROL[J].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5:353-362.
[9] WANG X S, QIN Y. Removal of Ni(Ⅱ), Zn(Ⅱ) and Cr(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biomas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6, 138:582-588.
[10] DING B Z,SHI G X,XU Y,et al. Physiliological responses of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ret.) Griseb leaves to cadmium stress[J].E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7:800-803.
[11] 黄永杰,杨集辉,杨红飞,等.锌对水花生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160-164.
[12] 刘耀华,杨文武. 硝酸-高氯酸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茶叶中的硒[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2):80-81.
[13] RUFYIKIRI G, WANNIJN J, WANG L, et al. Effects of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uptake of uranium and nutrients by plants grown on soil derived from uranium mining debri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41:420-427.
[14] 张丽华, 宋 游,刘焕良.分光光度法测定高放废液中的铀[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4(1):130.
[15] 彭永宏.荔枝采后果皮褐变机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8,6(1): 81-86.
[16] PADEEL A A. Lo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hloroplasts and pigment determination in roots[J]. Physiology Plantarum, 1962,15:130-146.
[17] 施特尔马赫B.酶的测定方法[M]. 钱嘉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18] 张新华,刘 永.铀矿山“三废”的污染及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30(3):30-33.
[19] CHARLES A L, MARKICH S J, RALPH P. Toxicity of uranium and copper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to a tropical freshwater macrophyte(Lemna aequinoctialis)[J].Chenosphere,2006,62:1224-1233.
[20] SRIVASTAVA S, BHAINSA K C, D’SOUZA S F.Investigation of uranium accumulation potenti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an aquatic weed Hydrilla verticillata(L.f.) Royl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2573-2579.
[21] 詹杰,黄毅斌,郑向丽,等.砷元素对水花生生长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95-97.
[22] 蔡成翔. 水花生对锌、镉离子的净化作用研究[J]. 百色学院学报,2008,21(3):79-81.
[23] OKAMOTO O K, COLEPICOLO P. Respons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to pollutant metal stress in the marine dinoflagellate Gonyaulax polyedra [J]. Comp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 Endocrinology, 1998,119:67-73.
关键词:运动疗法;治疗;预防;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8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64-04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Stretching and Strengthening Shoulder Muscles on Shoulder Posture of Swimmers
LI Li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
Abstract:Imbalanced shoulder muscles might cause poor posture in swimmers, which may cause injury and disease of swimmers. With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training method adopted by the research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forward posture of shoulder so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coaches and swimmers.
Key words: exercise therapy; therapeutics; prevention; athletic injury
游泳肩是游泳运动员的常见损伤,对游泳运动训练和比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研究表明:肩关节内、外旋肌群的肌力失衡是引发“游泳肩”的重要因素。肩部的稳定性是有赖于肩关节周围肌肉特别是旋转肩袖的协调运动来达到盂肱关节的动态的稳定,对于游泳运动员而言,肩关节内、外旋肌群在为盂肱关节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游泳运动员肩关节周围维持稳定的肌群出现力量失衡,会使盂肱关节动力性稳定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的倾向,促进了撞击的发生,进而引起“游泳肩”的发生,肩部姿势前倾[2]。
对专业游泳运动员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其肩关节的内旋、内收肌与其对抗肌相比明显的强壮、肥大。之前的学者研究后发现这种肩部前群肌的力量不平衡会导致肩关节前倾形成一种被拉长的不良体。人们怀疑游泳运动员的肩关节的疼痛与其肩关节的前倾和肩胛骨的拉长有关[3]。另外,Pink[4]和Tiboned[5]的研究也表明,肩关节的被动伸展拉长的姿态可能使得游泳运动员的肩关节的受伤的风险加大。
对于专业游泳运动员来讲,肩关节是一个最易受伤的关节[6]。国外进行的大量研究来确定游泳运动员肩关节受伤的机率,在研究得到的结论中发现受伤机率的范围从低的3%到最高的80%[7-8]。这令人吃惊的多种结果的部分原因是在研究中缺少对缺少对“肩部损伤问题”的精确表述。对肩部疼痛做出了精确定义,即干扰训练或妨碍训练的进度的疼痛,并指出有35的%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受到这种疼痛的困扰[6]。有关研究说,游泳运动员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些解决的办法的疾病90%是与肩关节有关的。[8]
在竞技游泳比赛中,四种泳姿中的三种(自由泳、蝶泳、仰泳)划水前进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肩关节的内收肌和内旋肌的收缩来完成的,大量的训练和比赛将会导致其这些肌群与与对抗肌群的力量不平衡[9]。对专项游泳运动员肩部肌肉的分析发现,内收与外展肌肉力量的比率为2.05:1(一般人为1.53:1),内旋与外旋肌肉转力量比为1.89:1(一般人为1.35:1)[6]。肌肉的生理性适应是游泳训练效应的结果。肌电测试表明,岗上肌和岗下肌在游泳划水动作中起很小的作用,产生主要作用的是肩部内收肌和内旋肌[10]。据报道对于大强度训练的运动员,与对抗肌相比,主动肌对于增加的激活动用的适应出现在高水平和低水平不同层次运动员中[11]。由于上述神经肌肉和力量适应的原因,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我们常见的头部前伸和为向前的头和圆形的肩关节[12]。这种现象可能由于是通过更有力的内旋肌和内收肌力量过强,而外旋肌和外收肌的力量较弱,从而导致内旋肌和内收肌牵引锁骨和肩胛骨向前移动。[4]
肩部受冲击的伤者证明了在肱骨上升期间肩胛骨后倾程度的减小,这是一个可以减小肩下空间的因素[12]。这看起来是合理的,强壮的前群肌肉,尤其是胸小肌,在这种现象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Kendall, et al[13]和Sahrmann[14]的研究表明拉伸紧张的肌肉,加强对抗肌群的力量可能是纠正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引起的错误姿势的最佳干预措施。如果这种肩关节向前的姿势能够通过于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来改善,那么肩关节受伤的危险便可以降低。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6周功能性肌肉拉伸和加强力量训练方案是否能够减小年轻的高水平专项游泳运动员的中减小肩部向前的不良姿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从中学和大学两个年龄阶段的专业运
投稿日期:2009-11-26
作者简介:李良明,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动员中选出39名高水平运动员(男性14名,女性25名)。A队(24名:男性10名,女性14名;年龄16±2岁)定为实验组,B队(15名:男性4名,女性11名;年龄16±1岁)定为控制组。小组的分配是按教练的要求下进行的(参照局限部分)。这个研究中,要求被试健康状况良好,水中和陆上训练没有受到肩部疼痛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计 游泳运动员的肩部姿势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特别是旋转肩袖在运动中协调运动来达到盂肱关节的动态的稳定,对于游泳运动员而言,肩关节内、外旋肌群在为盂肱关节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前,研究专业游泳运动员的肩关节姿势主要包括肩关节前倾方面,起因较多主要包括肩关节的柔韧性不佳、肌肉体积力量不均衡、不正确的身体姿势等,本文研究的关键点在能否在运动员静止时对肩部姿势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设计所选的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肩部轻微前倾现象,且这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存在肩部疼痛现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肩部姿态的测量是通过双曲尺完成的。被试背向墙壁站立,测量出双肩肩峰到墙壁之间的距离。采用两个位置进行测量,自然放松状态和军姿立正的姿势,前后间隔六周时间完成两次测试。被试被分配到不同的两个小组,为自变量。控制组进行常规游泳项目训练,实验组完成肌肉拉伸和力量方案。
1.2.2 测试步骤 受试者在完成6周的伸展和力量训练方案的前后对双肩进行姿态测试。用双曲尺来量化被试的肩部前倾姿态。双曲尺由一个40 cm长的曲尺和在其相反位置的添加上的另一个曲尺构成。该装置用于测量墙壁到肩峰前端的垂直距离。确定被试左右肩峰前端的具置后,在其皮肤表面进行永久标记。然后要求被试脚跟靠紧墙壁,军姿立正站立。将双曲尺安先放在左肩先前标记的点上,使其中的一个曲尺齐平顶住墙壁,调整另一把曲尺直至其碰到之前早已标记好的左肩肩峰的前端点。读出双曲尺上的三个刻度并记录。然后将此过程准确在被试的右肩重复。接下来要求被试放松姿态站立,然后在这种姿态下完成上述测试。确定出被试的肩峰后,把这个位置在受试者的皮肤上做上标志。之后,要求受试者的脚后跟离开墙壁并且做向上提的姿势。在这点上,双测量角器被安置在受试者的左肩上并且一个紧靠墙壁。第二个量角器直到使为它触及到受试者左肩肩峰标记的点上为合适。完成三种测量后并记录下,然后指导被试恢复正常的姿势。采用军姿态立正姿势是为了确保受试者不会在测试过程中随意地改变他们自然放松的身体姿势。
将三种姿态的测量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对于两组的所有被试来说,测试采用的是相同的工具设备,并由本研究中的相同的测试者完成的,以此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测试要求的同一性。所有的测试都是在上午的训练期间进行的,测试地点都是相同。
开始前进行了一个实验性的研究以确定双曲尺的内部可靠性。将所有的测试程序完整地在4名被试身上进行,同一个测试者完成两次测试,前后间隙为4 d。两次测试进行比较以计算出组内相关系数(ICC),左右两肩的测量值的可靠性很高,相关系数为0.99,两侧的标准差为0.1 mm。之前采用双曲尺、相同的步骤的研究报道具有很高的内部可靠性,相关系数高达0.89。
1.2.3 治疗训练方案 完成训练前的原始并完成记录后,实验组的被试开始进行6周的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被试在每周固定三个上午训练中进行完成该方案的训练。训练开始之前,被试要在游泳池中做20~30 min的热身活动。按照教练的要求,为了不打乱被试的专项训练节奏,该实验训练方案的训练时间被控制在15 min内。完成该治疗方案后,被试继续进行专项训练。在第一阶段中,给受试者介绍了不同水平的弹性带训练。这些弹力带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力量对抗级别。之后,研究人员向被试详细阐述每个力量联练习(表1)的性质。把被试以前所掌握的力量训练经历看成他们测试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区别鉴定被试的力量水平,让他们做弹力带的每个级别进行尝试,每个级别重复5次。当被试进行尝试测试训练的同时,研究人员对被试的最佳技术进行评价。然后被试完成第一周里规定的力量训练任务:每个动作3组×10次。
训练结束后,询问被试是所选取的该级别弹性带的训练强度是否太大(他们不能完成完整的3组训练量或完成量时技术已经变形),或刚好(最后的3~4次的重复要尽全力,但他们依然能保持最佳的技术动作),或者太小(完成训练任务时刚到不费力)。在被试的反馈和研究人员对被试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对被试的训练强度的级别进行调整,使用符合自己能力的弹性带。如果被试报告说训练强度过大,那么就选用弹性系数较低的弹性带;如果一种训练强度的刺激不够大,那么下一个阶段的训练就选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性带。具体的训练进度参照表二接下来进行拉伸训练,要求被试按照身高和体型配对。
表1 弹性带训练内容
目标肌群肩胛骨内收肌群肩关节外展90°在肩胛面内,肘关节曲90°,前臂与地面平行,两手抓握皮筋,间距与肩同宽,然后肩关节做内收动作,拉长弹性带。保持在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曲90°姿势,然后控制慢慢回到起始位置。肩关节外旋肌群起始姿势上臂肩关节处外展90°肘关节水平弯曲90°。前臂起始与地面平行,而后肩关节外旋最后达到前臂与地面垂直处停止。然后控制速度慢慢回到起始位置。在该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弹性带的末端最佳固定位置为被试体前,高度在腰部中心。肩关节屈肌群双臂前伸与肩关节成90°,肘关节充分伸直,掌心向下,抓握弹性带向后上方用力,直至与手臂与肩关节成180°即竖直,然后控制速度慢慢回到起始位置。在该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弹性带的末端最佳固定位置为被试体前,高度在腰部中心。表2 拉伸训练内容
目标肌群动作要求胸大肌动作要求被试采取仰卧姿势躺在直径为15 cm的瑞士球上,以此来限制背部肌肉的收缩。被试的搭档要用手固定好被试的双肩并慢慢地垂直下压直到被允许停止,然后持续静力下压30 s。该练习在每次训练中要重复完成两次。胸小肌要求被试在背向搭档的成跪姿并且手指交叉放于脑后,然后搭档双手从被试的肩前经腋窝下最后交与肩后,将被试牢固地的抱紧,搭档向被试躯干的上方和后方的对角线的位置拉伸,直至要求停止。然后静力拉伸持续30 s,每次训练中重复两次。表3 弹性带练习进度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重复次数3×103×153×20*3×103×153×20 *在第三周末被试的训练强度加大,弹性带的阻力会更大。
研究人员应向被试阐明每个拉伸练习的本质。第一个拉伸练习是进行前面的胸大肌的拉伸,要求被试采取仰卧姿势躺在直径为15 cm的瑞士球上,以此来限制了背部肌肉的收缩。被试的搭档要用手固定好被试的双肩并慢慢地垂直下压直到被允许停止,然后持续静力下压30 s。该练习在每次训练中要重复完成两次。第二个拉伸练习是进行肩关节内旋肌的拉伸,要求被试在背向搭档的成跪姿并且手指交叉放于脑后。然后搭档双手从被试的肩前经腋窝下最后交与肩后,将被试牢固地的抱紧,搭档向被试躯干的上方和后方的对角线的位置拉伸,直至要求停止。然后静力拉伸持续30 s,每次训练中重复两次。
被试同他们的搭档配合互相完成拉伸练习,研究人员对被试的最佳拉伸技术进行评价。在被试进行上述六周的训练时至少有1名研究人员和1名教练在场进行监督并对正在进行的训练方法进行评价指导。
1.2.4 数据统计处理 用双曲尺对双肩前倾变化的测量值(变化=训练后值-训练前值)进行统计处理。为了确定实验干预的有效性,要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肩部姿态的测量变化值进行检验比较。采用混合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检验,显著性水平P≤0.05。
2 结 果
表4是两次测试肩部姿态变化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在任何测试位置,组间及组内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放松姿态的测试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1.37=11.4,P
表4 训练前后的两组被试的肩部前倾的变化值
控制组(n=15)平均值(M) 标准差(SD)实验组(n=24)平均值(M) 标准差(SD)军姿立正姿态右0.62.7-0.93.7左-0.23.3-2.28.9放松自然姿态右-4.213.3-9.47.7左0.22.4-9.87.5
3 分析与讨论
3.1 拉伸和力量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肩部姿态的影响 肩关节前倾在专业游泳运动员身上发生的机率相当高,起因较多主要包括肩关节的柔韧性不佳,肌肉体积力量不均衡,不正确的身体姿势等[7]。这次研究的焦点是确定6周干预性训练能否静止时肩部姿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的被试都是刚入队进行了1 a左右的专业运动员。所有被试都有不同程度的肩部轻微前倾现象,这就是专业游泳运动员的特征。已有的研究表明35%的在此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存在肩部疼痛现象[4]。在这次研究中的一部分被试提到以前有过肩部疼痛现象,但是研究进行期间没有任何人存在肩部疼痛现象,而且即使过去存在肩部疼痛现象的,也没有影响到他们整个大周期的正常训练。本研究显示,参与6周的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的运动员的立正姿势都很充分,在训练后的测试中肩峰与墙壁之间的距离缩短。基于以上的测试结果,我们认为本研究中选取的治疗训练方案有助于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被试个体的变化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被试的身高的影响,高个和矮个间的25%的身高差异的变化就会导致有差别的线性变化,原因是他们的锁骨长度不同。另外,被试最初体态好的前后测试就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最初的体态就不佳的被试前后测试的变化就比较大。
早期采用不同的被试群体,采用不同的力量训练手段进行的研究证明,被试的肌肉力量有所增长,但是却不能支持改善肩部姿态的观点。直接监管所有被试进行力量和拉伸治疗训练的游泳队管理兼研究人员可能会对本研究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说明解释。其实专业游泳队的教练员深谙加强肩部后方肌群力量来克服肩部疼痛预防肩部损伤的关键。因此,多数游泳专业队都安排了本研究中的所包含的对相同目标肌群的力量练习手段作为其陆上训练的主要形式。最近有研究称,参与功能治疗性力量训练方案的实验组游泳运动员与控制组的被试相比,肩部疼痛的机率明显地下降[10]。目前我们研究中的几个训练手段与上述其他所参照的研究的训练方案是相似的。因此,可以肯定力量训练是伤病预防中的是一个积极因素。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经过监督的拉伸训练对本研究中的研究发现的影响最大。可能是将对过度肥大的肩部前群肌肉的拉伸与对肩后薄弱肌群的力量训练相结合才对肩部姿态产生了显著性的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之前有研究证明对绳肌持续静态的30 s重复两次的拉伸方案能增长肌肉的长度。也许这种被聚焦旨在拉长肩关节内部的内旋肌和内收肌的拉伸方案,结合力量训练手段是起到影响肩部姿态变化的关键,这是前人研究中所不曾发现的。
在这次研究中,另一个对本研究发现所起到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说就是被试的配合程度。每次训练中,至少都有一名研究人员和一名教练在现场监督。另外,在本研究中参加训练的两个组都有严格的出勤要求。本研究中这两个组的出勤率,根据教练们的报道分别为实验组(A队)87%,控制组(B队)89%。这么高的配合程度使研究人员和教练能够对被试的技术和尽力程度进行紧密地监控肌。当被试因故不能参加正常时间的训练时,教练要求被试在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上午补上落下的训练内容。在的研究中,被试在家进行要求的部分训练内容,研究人员每周通过电话对其联系进行监控。而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每个训练程序都进行紧密监控,通过现场对技术等错误和失误的及时集中纠正就能够确保每个训练手段、每次训练的最大效用。
3.2 研究的局限性
3.2.1 伪随机抽样分组 与所有的研究一样,任何研究都会存在不足,最终就可能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为了召集到这次研究中必须的被试数量,我们特意专门选择了两个专业游泳队。真正的随机抽样来划分实验组和控制组是理想化的,这不符合教练的要求。两个队的教练不同意将自己的队员打乱分组进行训练。为了便于教练的管理,我们只能进行伪随机抽样来进行分组。
3.2.2 训练量相似 两位教练训练哲学都是十分类似,而且过去还在同一队执教过。在6周的研究训练期间,两个组实际的训练距离是相似的。控制组的队员平均游泳49 974 m/周,实验组队员平均游泳51 966 m/周。然而,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细微的差别是否能够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3.2.3 组内男女被试分布不均匀 在训练前的测试中,实验组的左右双肩的测试结果与控制组相比较起来有点大。但是我们不能对其进行清楚地解释。重新来看被试的构成,我们发现集体回顾了在数据分析期间显示了控制组的女性比例为73%,实验组为58%。因此男性被试较多的组的测试数据相对较大,这看起来是合理的。但组内男女分配也不是故意的,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男女比例平衡的样本。
3.2.4 测量方法、工具不精确 对文献的回顾显示对肩部姿态的测量没有权威性、较可靠的测量方法。Peterson et al[10]研究了测量肩关节前倾姿态的四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他们用侧面拍的X光片比较以确定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所选用的双曲尺法也是是Peterson et al 过去所用的方法之一。尽管他们不能证明这四种方法的有效性,但四种方法被发现具有较高的内部可靠性。另外,他们总结到双曲尺法以及其他几种方法,如果能够检测到受伤队员的肩部姿势的变化,就能说明该方法的实用价值[11]。本研究所采用的双曲尺测量法虽然具有较高的内部可靠性,并能检测到肩部姿态的变化,但是但是依然存在几种不能控制的影响因素。第一个影响研究的因素就是被试脚跟靠墙身体成保持正常姿态的能力,本体感受器对墙壁的感觉会导致身体的姿态的变化。双测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用于这次研究中具有很高的效用性和检测变化,但是还有几种变量依然存在。在这个研究中会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受试者在脚后跟紧贴墙壁站立时呈现正确姿势的能力。Peterson et al对此也表示关注,并努力对此进行说明解释,消除该影响因素的措施就是采用军姿立正姿势。这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被试在最大直立姿态下,肩峰前端到墙壁的平均距离测量平均值要比在自然放松状态小25 mm,这证明放松站姿接近最自然的站立姿态。上述研究说明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军姿站立姿态在整个研究中的测量变化值最小,说明这个姿态的测量数据可以作为被试的一个永久性的参考。
3.2.5 心理影响 另一个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潜在因素就是被试期望自己能力提高的心理因素影响。观察发现当向一组被试施加保持身体姿势的语言提示时,他们的站姿就更加标准,是不是被试的内心期望能促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保持标准立正站姿吗?但是我们没法确定该因素对本研究的影响。
3.2.6 用手习惯的影响 之前包括肩部测量来评价肩部姿态的的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被试的一个肩膀的测量,通常来说就是右肩。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完成了对双肩的测试,而本研究中右肩肩峰到墙壁距离的测量平均值要比左肩大,而且训练前和训练后的两次测量数据中都能证明。也许这是由用手习惯所引起的,因为在39名被试中有36名是惯用右手的。尽管没有找到文献能够证明它对肩部姿态的影响,但是用手习惯与肩部姿态之间的主要关系已经被研究过了。Raine和Twomey[15]的总结到,尽管有建议表明肩部姿态的不平衡与用手习惯存在某种关系,但他们的结果不能强有力的支持用手习惯与肩关节在额状面的高度相关的观点。他们同样也发现在用手习惯与肩额角度(肩部向前的姿势)之间不存在联系,而且他们研究中的被试也是随机抽取的一些男女不是专业运动员,因此用手习惯和游泳的划水方式跟研究的结论存在某些联系。
3.3 研究前景 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变化的趋势还是令人振奋的,它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所必须的证据。今后的研究将增加样本的数量,设置第三组,这一组只进行一种训练手段的练习,这样将会进一步揭示静力拉伸训练的效果。另外,把整个实验的时间延长至一个训练周期,将会进一步确认这些训练手段的疗效。另外,确定完成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治疗训练方案后是否能够减少肩部疼痛的现象或改善自身的体态的新研究,将会使我们进一步来对认清训练手段的本质。毕竟,如果改善肩部向前的姿态不能使运动员获得功能性的利益,那么肌肉拉伸和力量训练的手段就没有必要运用在训练中了[1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对肩关节前面的内旋肌和内收肌肉、软组织的的拉伸,以及对肩关节后面的外旋肌和外收肌肌群的力量训练,游泳运动员肩部的不良姿态得到了改善。
2)被试的左右肩之间的姿态之间的差别也被鉴别出来,证实了今后的研究中对双肩进行分别测量的重要性。
3)身体姿态、肌肉力量不均衡、关节灵活性不佳等因素已经被证明会到引起肩关节伤病的发生。因此本文的所用的治疗手段是常规训练之外的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4.2 建议 1)游泳运动员的常规训练之后,一定要注意对肩部前群肌肉的拉伸,拉伸时间30 s。
2)力量训练一定要重视肩部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要求强度不能太大,小量多次,注意完成动作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河.人体肩关节屈伸肌群等动向心、等动离心、等长收缩肌力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46-51.
[2] 何勇.游泳专项训练引起的肩关节旋转肌力变化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46-348.
[3] Birrer P.The shoulder, EMG and the swimming stroke[J].Swimming Res,2008,2:20-23.
[4] Pink MM.The painful shoulder in the swimming athlet [J].Orthop Clin North Am,2007,31:247-261.
[5] 黄湘湘.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肩部疼痛[J].体育科研,2007,28(6):71-73.
[6] Rupp S,Berininger .Shouldre problems in high level swimmers-impingement,anterior instability ,muscle imbalance? [J].Int J sports Med,1995,16:557-562.
[7] Weldon EJ,Richardson AB.Upper extremity overuse problems in swimming:a discussion of swimmer,s shoulder[J].Clin Sports Med,2001,20:423-438.
[8] Greenfiekd B,Catlin PA.Posture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 overuse injuries and healthy individuals[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5;21:287-295.
[9] 赵晓青.如何发展游泳运动员的柔韧性[J].游泳季刊,2006,4:31-32.
[10] Peterson DE,Robb JB,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four objective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forward shoulder psture [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7;25:34-42.
[11] 廖桃玲.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身体形态的专项化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 McMaster WC. A survey of interfering shoulder pain jn United States competieive swimmers[J].J Swimming Res.Am J Sports Med.1993;21:67-70.
[13] Kendall, D. C., G. F. Yi, A. M. Gaines,G. L. Allee,J. L. Usry,M.Steidinger, and W. Cast.. Evaluation of the lysine requirement for 11 to 25 kg barrows. In: Abstract From Midwest Animal Science Meetings, Des Moines, IA., 2002.
[14] Shirley A Sahrmann. Moving precisely? Or tak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Physical Therapy, 1998, 78(11): 1208-1218.
关键词:举重;上肢不稳定练习;体能;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112-04
举重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心理、技术和战术因素,运动员的自身素质才是重要的。而在众多的素质中,力量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在训练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所有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上肢力量的加强是全身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走访及资料显示在以往举重运动员的上肢力量练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在训练中较多地重视上肢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而相对的忽视了深层小肉肌群在力量训练,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21世纪初随着国际先进体能训练手段的出现,提出肌肉力量训练时应注重平衡训练的理念,并在欧、美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得以广泛运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国内一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康复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训练效果显著。但在举重高水平训练及康复中的运用还是一项空白,本文结合举重项目训练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针对上肢深层小肌肉群采用几种不稳定的练习手段,用以辅助传统专项力量训练,使专项力量训练更全面,从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为完善举重力量训练手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不稳定练习对女子举重运动员上肢力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检索和收集有关运动训练基础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及国内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面淡,收集目前国内、外在力量举重训练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实验法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处理。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器材
实验研究所采用的器材极为简便实用,主要是举重训练常用的杠铃、哑铃(5kg),还有普通的篮球和健身用大平衡球。
2.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全部为黑龙江省女子举重队运动员,样本N=4,均为省级优秀运动员,训练年限均在4年以上。通过测试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体重和上臂围度)及上肢力量(实力推、坐推和卧推)指标作为实验对比参考数据(见表1)。
2.3 实验方法
实验为期16周,针对4名实验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8周的时间,采用举重较为传统的上肢力量专项训练,主要手段是以实力推,坐推和卧推为主的练习,通过量和次数的变化来刺激上肢肌肉,每周4次,每次约40min。运动旦.每次6-8组,每组3-5次;强度:根据测试对象的个体差异决定,约为50%-80%。第二阶段用8周的时间,在举重传统上肢力量练习为主的基础上,附加上肢不稳定力量练习,用以达到上肢肌肉的均衡发展,一种是采用两个篮球为训练器材,将2个篮球放在地上与肩同宽的位置,两只手放在篮球上,两只脚支撑在地上,以两臂为支撑,身体从头到脚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躯干配合稳定下进行俯卧撑练习,下落到肘关节90度角,起来时注意肘关节不要超伸。随着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难度,每组次数以控制不住篮球结束(因队员能力不同所以次数不太统一),每次4—6组,每周2次,初始阶段就只能做6~15次左右,上肢力量较差的队员,6—10次不等;二种是采用健身大平衡球,身体趴在健身球上双手持哑铃练习飞鸟动作。每次4—6组,每周2次,开始阶段上肢力量较好的队员持重在5kg壶铃基本上也就只能做6--8次左右。上肢力量较差的队员,5—7次不等。
2.4 实验测试
分别在实验前3天和实验后3天,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指标(体重、上臂围)及反映上肢力量指标(实力推、坐推、卧推)的数据进行测试,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以确保测试数据的有效性。
2.4.1 身体形态测试
(1)体重测试。对每个实验对象采用一个测试设备,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体重测试,共测3次,求出平均体重值,再求n个实验对象体重的均数作为实验人员的体重测试数据,测试地点为省举重队测重室。
(2)上肢围度的测试。对每个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前、后上臂围度利用皮尺进行测试,共分3次完成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较实验前后每种实验方法上臂围度的变化,测试地点同上。
2.4.2 上肢力量的测试主要以能够反应上肢力量的三个主要指标(实力推、坐推、卧推)为测试数据,分实验前、传统训练方法8周后、辅助不稳定训练方法8周后,分3次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求出测试对象3个测试数据的平均值,用平均值除以体重的均值所得的值作为上肢力量的测试数据,测试地点为省举重队训练馆。
3 研究结果
3.1 不稳定训练模式
不稳定训练模式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训练时采用遵循渐进式难度递增模式,力的作用点基于不稳定的支撑平面上,不稳定的支撑条件加大了训练的难度,提高了参与工作肌肉的投入,加大了对机体的刺激,尤其是深层小肌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进而促进运动员肌肉的均衡发展。能够激发上肢小肌肉和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提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肌肉收缩是神经与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系统对力量的影响表现在肌肉的协调工作方面。
不稳定练多在不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不稳定支撑需要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运动员在多次重复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保证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输出,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从而更好的提高运动能力。国内、外专家经过短期的不稳定练习实验证明,对不同层次的运动员均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3.2 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前后实验对象身体形态的变化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前后实验对象身体形态指标监测显示,体重变化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举重项目来说,3-4个训练周期(23天/周期)的身体训练过程中50kg体重变化在1kg之内,100kg体重变化在2kg之内都属正常变化,对举重比赛没有影响,实验前后数据对比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上肢围度的变化在1cm之内,变化不明显,实验前后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辅助不稳定练习手段后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不明显。
3.3 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对实验对象上肢力量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出,采用传统上肢力量训练方法经过8周的训练,测试结果显示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所加强,在单位体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3 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前、后对实验对象上肢力量的影响
通过表5可以看出,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针对上肢稳定肌群经过8周的练习,测试结果显示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明显加强,单位体重增加幅度都在14%左右,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4 分析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国内外举重训练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发现国内有基础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概念和有关训练理论、方法、手段等,绝大多数都处在90年代较的水平上,大多数是教练员长期训练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具有普遍意义并以达成共识。经过长期的举重训练和比赛证明以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但和国外竞技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少许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在举重训练的科研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针对上肢力量训练的研究,只是针对大肌肉群训练方法较多,忽略了深层小肌肉群的练习。直接造成上肢力量训练结合专项时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其实在训练中真正对杠铃起到控制作用的是深层稳定肌群为主,也就是现在体能训练范畴中提到的核心稳定性,而不稳定训练是提升身体核心稳定性主要的方法,所以我们采用体能训练中较为灵活的不稳定训练手段,加强对上肢深层稳定肌群的刺激,已弥补上肢力量训练的不平衡的现状。
4.1 不稳定训练模式的理论基础
稳定练多在不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不稳定支撑需要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运动员在多次重复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保证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输出,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从而更好的提高运动能力。不稳定训练模式是体能训练中较为灵活且便于开展手段之一,训练中根据人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及运动负荷,完成一些普通训练手段达不到的训练目的,从而实现运动员身体能力质的改变。
4.2 不稳定训练提高训练效果的机制探讨
力量训练较为基础的因素包括肌肉和神经两个方面,为了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重复练习组数和次数的最大用力方法是最恰当的。举重传统上肢专项训,主要手段是以实力推,坐推和卧推等为主,通过量和次数的变化来刺激肌肉维度的变化,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这些方法基本是以浅表大运动肌群的肌肉练习为主,对深层起稳定作用的小肌群刺激的相对较少,实质上达不大肌肉力量训练的平衡要求。不稳定训练手段以刺激上肢深层稳定肌为主的上肢肌肉耐力练习,较好地辅助专项力量训练,为上肢专项力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4.2.1 不稳定训练手段对身体形态的影响经过实验对比发现,采用不稳定练习辅助传统上肢力量训练,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明显。体重测试指标的变化在1kg以内,对运动员比赛没用影响。主要原因是训练时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的加强,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基本达到摄取与消耗的平衡。上肢围度有所增长,但变化不显著,增长在1cm左右。所以可得出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身体形态影响不显著,不影响举重比赛。
4.2.2 不稳定练习手段对上肢力量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沿用传统上肢训力量练方法,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所加强,在单位体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提高幅度不大,训练效果不够理想。采用不稳定练习手段辅助传统训练后,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大幅度的提高,单位体重增加幅度都在14%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训练效果突出。实验证明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解决了现阶段国内举重上肢力量训练无法有效突破的瓶颈,为国内举重力训练手段的丰富做出了新的尝试。
【关键词】 多功能艾灸仪; 耳穴埋籽; 腹部手术; 肠蠕动恢复
腹部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由于手术刺激和物的应用可引起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使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肠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1]。如何有效安全地提早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一个重要环节。若术后数天患者不能自主排气就会产生腹胀,重度腹胀时患者会感到极度不适,会出现呼吸困难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的临床表现,而且腹胀对肠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如何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早日恢复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探讨的课题。临床常见的方法有术后禁食水、及时补钾,使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本科根据中医理论知识,在常规采用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多功能艾灸仪配合耳穴埋籽在促进患者术后肠蠕动早日恢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1年8月-2012年6月在本科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共40例,女17例,男2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39.5±9.7)岁。其中胃部手术11例,结肠手术9例,阑尾手术8例,胆囊切除术12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20例,女11例,男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36.5±8.7)岁。对照组20例,女9例,男11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37.5±8.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生活环境、入院时间、手术种类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嘱患者禁食水,遵医嘱及时补钾补液,使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术后6 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开始床上运动,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低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术后第2天根据患者情况鼓励下床活动。观察组在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使用多功能艾灸仪联合耳穴埋籽治疗目的、意义及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除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禁食水、及时补钾,使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外,术后6 h采用多功能艾灸仪艾灸双侧足三里穴,每日2次,每次30 min,在施灸过程中加强巡视,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发生烫伤,灸疗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灸头与专用隔热垫紧密结合,不要错位以免发生烫伤。在使用多功能艾灸仪时我们还配合耳穴埋籽(取穴肝、脾、神门、交感、皮质下),隔日1次,指导患者每天按压3~5次,每次1~3 min,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按压,用力均匀,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损伤局部皮肤,潮湿脱落后要及时通知护士更换胶布固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SPS 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0~48 h,平均(25.2±5.9)h;对照组为14~72 h,平均(38.8±7.2)h,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9,P
3 讨论
多功能艾灸仪根据传统艾灸的原理,结合现代计算机和磁疗技术,将无烟艾绒制成专用艾柱放置在具有发热元件及磁疗装置的艾腔中,将灸头直接用松紧缚带固定在穴位上,艾绒被加热后,它的有效成份和挥发物就通过穴位经络作用于机体,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磁疗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此法可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拔毒消肿、回阳救逆[2]。使用多功能艾灸仪这种实用现代艾灸疗法继承了传统艾灸疗法的理论、疗效等优点,且无烟尘无污染,四穴同艾效率高,可控温度,操作方便[3]。笔者选择的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4]。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5]。使用多功能艾灸仪艾灸双侧足三里穴,通过气血经络的运行而作用于胃肠,从而调整胃肠功能,增加肠蠕动,使患者早日排气,防止肠粘连,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使患者早日进食,早日恢复体能。此操作方法简便,还可根据患者感觉随时调节温度,患者感觉舒适。
耳穴埋籽是耳针的一种[6],是将王不留行籽贴附于耳廓的穴位及反应点,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通过经络传导,有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的功效,从而达到的调整胃肠功能,增加肠蠕动,促进患者早日排气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多功能艾灸仪联合耳穴埋籽对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作用显著,此法在传统艾灸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和磁疗技术,操作简单,效率提高,温度可控,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静.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7):103.
[2] 陈海燕.灸疗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0,1(7):82.
[3] 应学,俞慧仙,张莹.耳穴压豆促进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30例临床观察 [J].浙江中医杂志,2010,7(45):525.
[4] 苗林.木香顺气汤加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96例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45-46.
[5] 叶浩然.甘草芍药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48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