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政府要与公共管理环境变化相适应。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公共管理系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谋求与新环境的动态平衡。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政府的工作,使之成为专业化管理的政府。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政府如何运作,将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职能相分离,政府主要承担管理职能,通过绩效评估而不是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管理者。第三,企业化政府。基于管理具有共通性的共识,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政府部门和人员进行量化绩效管理等。第四,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把需要服务的公众视为政府部门的顾客。通过调查、倾听顾客的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做出承诺以及赋予顾客选择“卖主”的权利,以实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第五,注重能力建设的政府,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作为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意义重大,探讨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等问题。我们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在如下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
我国在基础设施行业的公共服务领域,长期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合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鉴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完全照搬新公共管理以企业式为取向的政府组织改革是不可取的。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应在继续完善原有管理方式的同时,合理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
3.关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市场化实际上是在政府公共服务处于困境的时候,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有益尝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它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4.关于顾客观念的价值导向,顾客的满意度是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治理理论;公共管理改革;管理方式
一、治理理论基本概述
治理理论最早由詹姆斯N罗西瑙提出,他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认为治理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支撑的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政府,国家没有权利强制实行。因此,可以但从理论上来区分治理与政府统治,前者的内涵显然要更加丰富,既治理既包含了政府,也包含非正式或者政府机构。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俞可平对治理理论延伸到“善治”层面,认为治理理论包含了五个基本特征:第一,治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提升公共利益;第二,治理的对象是公众在日程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活动;第三,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区域政府还包括一些集体组织,比如行业协会、慈善机构、学术团体等,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提高治理的质量;第四,治理的的机构具备相应的权利,为了保证治理责任的落实,应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第五,治理的方式与单纯的政府号召与权利运用不同,更多强调理念的灌输,使民众能够警醒,并自觉遵守,通过各组织或者机构的合作,不断创新治理方法与治理技术,以便更好的对公共事务或者活动进行控制与引导。这充分表明治理理论在制度上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以协商、约定等友好的方式,达成实现地区经济繁荣的目标。
二、治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启示
新形势下,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以及治理理论来支撑我国公共改革,对提升公共管理质量与管理实践成效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具体实施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修正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目标,转变传统管理模式
治理理论强调善治,善治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利益。而善治的本质在于政府与民众的联合治理,并非政府的一手管理,因此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将以往单纯的政府统计变为塑造政府与公民关系上。在政府职能转变上,一定要区分职能转变与职能削弱两种理论,不能将职能转变理解为职能削弱,而是通过优化政府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政府处理政务的能力。同时在政府行为上,要设置合理的边界,将政府不该自己办或者自己不能办好的工作交由社会机构进行管理,将权责转移,实现权责分担,通常而言,社会机构往往具有更高的民众基础,在处理一些事情上远比政府强制处理效果要好的多。在公共管理改革中,要强调公共权利是分散化与多元化的,但是并不意味这政府权利的权威性缺失,而是权利分属政府与社会机构当中。通过公共权利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并且在权利诉求上具有同等的地位,这样保证在经济差异下,人们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在社会福利上,保障残疾人士、失业人群以及老弱病残等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基于治理理论的公共管理改革,还要求政府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将传统管理方式主观转变为从控制到服务、从规则到协调、从法制到回应上的转变。
(二)国家资源不应被政府垄断,而是在社会群体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保证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不被政府垄断,能够有效方式官僚主义的发生,并且将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使市场竞争更加合理,并且逐渐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益与质量。因此具体做法为,首先,要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以及民间组织力量加入到公共管理事项中,通过项目招标、租赁以及公私合营等方式,最大化的提高政府管理职能,以满足公民的需求;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革与优化资源配置;再次,要实现权力下放,避免主要部门一手抓的情况,是下属机关人员能够有充分发挥的机会,通过层层管理,使领导决策更加合理;最后,要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工作人员的创新管理精神,以期逐渐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三)发挥社会多元合作的优势,强调公共管理的平衡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加强社会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治理理论的体现,对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具体实施上,首先要培育各种非盈利组织、社区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其它社会志愿团体等,鼓励政府与社会组织公职;其次社会组织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再次,要承认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民间组织真正独立为一种公民组织,为百姓解决实事。在我国行政管理上,一直强调政府管理职能大于社会组织,这对公共管理不利,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应形成民间组织与政府独立的态势,使两者能够相互约束,最终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关系,使公共管理走向善治的道路。
结语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治理也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良好的渠道,促进社会民主自治,也强化了政府的责任。公共管理适用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质量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通常指产品的质量,广义还包括工作的质量。
2、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它反映了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作用。
二、工程质量的含义
工程项目是一项拟建的建筑产品,工程质量的特性包括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和环境的适宜性等。
三、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项目按照设计者规定的要求满意的完成,建设符合规范、标准的建筑产品,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
2.质量管理的有着重要意义。
a.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
b.从小的方面讲,质量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是企业竞争举足轻重的筹码。
c.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生命财产的安危,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
四、项目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项目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即4M1E,指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它们形成一个系统,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进行项目质量管理就必须了解这些影响因素。
五、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体系是质量控制的组织保证,进行质量控制必须按照GB/T19000(等同是用ISO9000-2000)建立系列质量标准体系。
(一)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现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的功能,就是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话质量管理职能,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体系的要素:①施工准备质量;②材料采购质量;③施工过程控制;④工序质量控制;⑤不合格的控制和纠正;⑥半成品与成品的保护;⑦工程质量的检验与验证;⑧回访与保修。
企业通过建立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支持质量部门独立地、有效地行使职权,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目前适应施工企业的多为“直线式”组织和专业线管理,为质量监督部与专业质量人员二级管理模式。
(二)质量技术文件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包括:工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以及本地区及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管理标准有:GB/T19000(等同是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及有关质量工作规定、合同文件、施工组织设计。
(三)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内容,在合同环境下是企业向顾客表明质量管理方针、目标及其具体实现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体现企业对质量责任的承诺和实施具体步骤。
1.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a.工程特点及施工条件文件:合同条件、法规条件、现场条件。
b.履行施工承包合同的必须达到的工程质量总目标和其分解目标。
c.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及资源配置计划。
d.为确保工程质量的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程序。
e.材料设备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f.工程检测项目计划及方法。
2.施工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其设置是施工质量计划的重要组成内容,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行重点控制。
3.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要根据项目施工管理的基本程序,结合项目的特点。如“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可列出地基处理、工程测量设备采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地下室防水;而多层住宅可列出:外墙裂缝、屋面防水、厨卫防水、砼楼面板裂缝、变形缝。
4.对施工质量控制点进行动态管理,随着工程的展开、施工条件的变化及时间的推移,进行控制点范围的调整和更新,始终保持重点跟踪的控制状态。
六、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包括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验收质量控制。施工方作为质量自控主体必须全过程、全方位加以控制。
(一)要因控制
影响项目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所以施工质量控制首先必须从影响项目质量形成的五大要素着手:
1.加强人的质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人的质量能力。加强对项目的作业者、管理者的质量培训和岗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2.严格控制材料、半成品、工程用品、设备的质量,做好检验试验工作。
3.加强施工工具、模具、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从劳动手段上确保项目施工的良好状态。
4.加强技术保障,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提高技术措施的水平。
5.搞好现场施工环境:作好降水排水、气象、照明、通风、安全等工作,保证良好的作业环境。
(二)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1.质量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终身责任人,必须做好项目管理计划,明确管理目标,进行质量目标分解、交底,认真审批质量计划。
2.质量岗位责任
a.质检员:行使质量否决权,进行质量交底、岗位监督检查、工序交接检查。
b.施工员:落实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进行技术交底、岗位交底、工序交接。
c.材料员:材料性能检验测试指标与设计标准相符合,进场程序与文件资料齐全。
d.预算员:做好质量成本测算核算、分析及核算。
e.资料员:质量保证资料、技术相关资料整理真实、齐全、有效。
3.质量交底制度: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作业技术要领、施工依据、工序关系、控制的重点与难点。它包括项目经理对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对各作业班组交底。
4.“三检”制度:坚持工序自检、互检和专检,有利于施工流程的顺利进行,消除质量隐患,避免不必要的返工,节约质量成本。
(三)过程控制
1.三阶段控制
三阶段控制分为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它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a.事前控制: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企业不能“以包代管”,坚持对分包方的资质、项目经理、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工种按规定持证上岗。项目经理应做好项目管理实施规划,认真组织制定和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择优录用劳务队伍,合理组织项目管理班子,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b.事中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通过全面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对质量产生过程中各项技术作业活动操作者和管理者在相关制度的管理下的行为约束,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水平,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
c.事后控制:是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
2.三全控制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的。
a.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工程(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对施工方而言,是通过作业质量保证工序质量,通过工序质量保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从而达到单位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b.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对施工方而言,主要过程有: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控制与计量过程、检验试验过程、工程质量的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过程、工程回访与保修过程。
c.全员参与:使质量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让每一个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质量职能;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计划实施的活动中去。目标管理是全员参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PDCA循环原理
“计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 处置(Action)”的循环原理是包含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主体间,是管理实践的基本理论方法。
A.“计划”是指各相关主体根据任务目标和责任范围,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资源配备、检验试验要求、质量记录方式、不合格处理等具体内容和做法。
b.“实施”是对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展开项目作业技术活动。使管理者和作业者明确要求,掌握标准,规范行为,步调一致地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c.“检查”是指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检查,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不执行计划的原因。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d.“处置”是指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
在应用PDCA循环原理展开控制的同时,必须注重控制点的设置,加强重点控制和例外控制。
七、施工质量验收方法
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的检验,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1.工程质量验收分为过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a.工序质量验收: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文件
b.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后,应在施工单位自行验收合格后,通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验收,重要的分部分项应请设计单位参加验收。
c.单位工程交验: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检查、评定、符合标准后,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方面人员进行单位工程验收,明确验收结果,并形成验收报告。
2.施工质量保证资料
项目施工必须配备专职的资料员,使质量文件传递受控,确保质量保证资料的整理真实、完整。
对于施工全过程的技术质量管理资料,重点包括原材料、施工检测、测量复核及功性能试验资料;涉及结构安全材料及施工内容,应有按照规定的材料及施工内容进行见证取样检测的资料。
3.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并重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管理
【 abstract 】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directly influenc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the three elements: ready, strict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ss measures in place, and were launched in detail.
【 keywords 】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导语建筑给排水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筑施工的整体。随着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生产工艺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提高,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随之增大。在设计方案合理的前提下,充分的准备、严格的过程管理和到位的质量管理措施是给排水工程管理的要素。
一、加强施工准备工作的管理
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是提高执行力,从而保障管理有效的关键所在。对于给排水工程施工而言,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首先,要通过经营例会,传达项目施工招标情况和投标者竞争情况,最终由本单位中标的原因,标书中已考虑到哪些降低造价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合同条件等情况。以便使相关职能岗位掌握这些信息;引导各岗位共同进行该工程管理方针、目标和措施的进一步策划,从而使以前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于该施工项目的管理中。也有利于深入展开合同评审,掌握合同条件和要求,明确各项目经理和各岗位对履行合同所承担的责任。合同评审的重点是:评审合同的各项要求是否明确;与投标时不一致的要求是否取得解决;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等,都应搞明确并达成共识,以便正确履行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这一环节在整个施工项目管理流程中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其次,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这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而“两制”建设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它未建立起来,项目经理责任制就留于形式。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他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再有,就是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同时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另外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
具体的工作重点是:
1、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项目所有技术资料和图纸,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和技术交底工作。尤其要核对各种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有交叉以及管道排列所占空间是否合理等设计中涉及具体施工的因素,及时调整或做好解决的预案。
2、对施工队伍进行筛选和培训。在施工过程中,有合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少于总人数的50%。对各专业施工班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质量、安全、效率意识,确保各分项工程有条不紊的稳步推进。
3、建立符合具体工程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进度要求等的质量体系管理措施和相关易操作性制度,并依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相关制度和措施,形成分工明确、办事快捷、程序有效的良好管理局面,这是加强施工管理的有效制度保障。
二、严格施工过程管理
在施工中,管理人员应在现场对所有给水排水安装项目的进度、质量等进行不间断的全面跟踪,做好协调和检查。
1、做好施工协调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协助业主提前与当地水务部门及消防部门等单位协调好施工组织、施工要求、施工时间、施工费用等有关事务;还可能出现多个工序交错进行,合理安排工序和人员组织也很重要。
2、做好材料、设备的管理工作。在这方面,主旨是要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保证质量控制。材料管理的关键是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保关和使用关。工作中,应依据相关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材料的几何尺寸、强度和密封试验,杜绝使用劣质施工材料;采购材料应按设计要求核对其材质、型号、规格,并进行外观检查;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应逐项开箱检查。设备管理的关键是协调好其存放、调配和使用,以确保工期。
3、把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划分、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施工日期、施工地点、施工人员、质量检验等事项,并加以落实。对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统一协调管理,促其如期完成各自承担的施工区域内的任务,确保准时完成整个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
4、把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加强现场安全教育工作,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在施工现场危险区域采取保护措施,并挂明显的标志牌。严格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执行。关键是要杜绝违章作业;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是否有效落实;统一规划埋设临时施工用水管网,管线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在施工用水主管网每100米长度按规范设置消火栓1个。
5、以施工质量控制为中心,安排管理工作。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设置质量控制点、停止点,且应分清主次,重点控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高层施工中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要求通过监理工程师隐蔽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第二,会同监理人员监控、督促承包商坚持实行工序施工活动前的操作技术交底,使所有参与者明确施工质量要求,自觉维护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水平。第三,密切注意施工准备前各阶段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变化,以及工艺与操作情况是否始终符合要求等情况。第四,通过对每个质量控制点进行自检、互检等手段进行有效管控,经检验符合相关要求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工序施工。
三、确保质量管理措施到位
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在给排水施工工程中应始终坚持的原则是:控制好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具体的管控重点是:
1、严格把好各道工序的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发现质量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立即进行补救、整改,在未得到解决之前不得继续施工。
2、以开展创优活动为中心,加强质量管理,做好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查,坚持自检、互检和专检结合的“三检”制度,并做好记录。抓好“质量通病”的对照检查,如管口麻丝过长、水平度差、电管未套护口、开孔截料用气割等常犯通病,并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通病制订保证工程质量和消灭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加强对特殊工艺的过程控制;把“QC”全质活动小组设在施工班组,针对施工质量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利用全面质量管理手段分析、处理,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3、严格管控隐蔽工程验收程序。隐蔽工程验收应提前两天通知建设、监理及有关单位,验收后,做好签证、归档工作。例如:凡试压、试漏、接地电阻测试等均应经建设、监理单位签证认可。
4、抓好“五防”工作,即防倒坡、防接错、防松动、防堵塞、防渗漏。
5、加强调试前的综合检查,并补充各班组因赶工而遗留的零碎工作或相互交叉,分工不清而漏做的施工项目,保证整个系统在调试前完整无缺漏;加强对安装工程的试运转工作,确保系统工作正常,达到设计的功能并符合国家规范。
四、结语
在建筑工程中,对给排水的施工管理优劣直接影响对总体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做好给排水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做好充分的技术、制度、和人、材、机的准备工作,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并确保施工质量措施到位,从而提高和加强给排水施工管理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册)建筑给水排水》(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人员素质;传统管理;电子档案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的制度、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档案管理的办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校档案每年递增,档案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信息载体日益多元,管理手段日益先进,档案资料的归集、管理与查阅、利用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因此,建立健全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专员素质,实行档案科学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对于推动学校档案事业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强化档案管理制度的意义
1.1,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档,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新形势下对档案工作的迫切要求。
1.2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是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必要条件,是实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1.3加强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推行档案整理标准、统计标准、服务标准、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如果相关档案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各搞一套,自成体系,那么档案信息网络就无法畅通,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
二、当前学校档案管理急需完善的相关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是学校的工作制度,特别是档案归档制度,必须要认真落实。制度制定容易,挂到墙壁上容易,但要落实就不容易,必须认真执行才能出成果。
2.1立卷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
2.2档案保管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安全保护和库房、设备管理措施。
2.3档案保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保密措施和对档案人员的保密要求。
2.4档案利用制度,主要包括利用范围、方式、要求、批准手续。
2.5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主要包括每个档案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考核和奖惩措施。
三、档案管理员与档案管理的关系及素质要求
3.1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随着学校的档案业务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同时还要掌握档案信息化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信息的安全性。
3.2档案管理员素质决定档案管理的质量。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业务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因而对档案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3档案管理影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业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由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档案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这是从法律的高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的要求。
3.4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坚持依法治档,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能够严守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具备多元化知识和技能。
四、传统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差异
4.1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这些档案如果只是随意存放,使用的时候常常找不到,传统档案需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也繁琐。
4.2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的分类存档同样重要。在工作中,电子文档在查找过程中比传统档案的查找要快速的多。所以日常工作中对电子档案的分类存档不容忽视。电子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其相关资料。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在云计算时代,电子档案大部分采用云存储方式,其电子档案文件即可以存储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中,也可以存储在云端的网络空间,比如360云盘,学校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将分类编目好的档案可以存放在云盘,方便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科室各个工作人员查阅使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5.1严格档案计算机管理。计算机管理档案可以为学校档案发展提供快、准、全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可实现档案自动编目和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以及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实施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计算机全面覆盖,能为学校各部门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提供硬件保障,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1.对施工材料的检测
建设工程检测要对工程进行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以及其他的材料进行检测。对于这些材料的检测首先要在进入施工场之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合格后才允许进入施工场。在进入后还要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对一些新材料的使用也要保证检测通过之后才能推广使用,严禁盲目运用新材料。
2.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测
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检测,对机械设备的维护要依据“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治疗”的准则来进行。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才能实现工程的顺利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测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将专业化与系统化相结合,以实现工程建设的设备最优发展。
3.对施工质量的跟踪检测
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工程项目的规定和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对每一项分工程进行试验检测,这便是对施工质量的跟踪检测。跟踪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道路中心线的检测、压实度的检测、路基路面的承受能力的检测、水泥混凝土的检测等方面,这每一步的检测都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严格检测要求,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都达到要求的标准,继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
二、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积极对策
1.完善有关建设工程检测的法律法规
在建设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违法作业、无视法律法规的建设行为,主要是建设的施工单位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经济效益,降低工程的成本投入,就想办法搞关系、走后门,所用的施工材料含有不合格的成分。由于建设工程的检测部门又是控制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单位,自然就成为施工单位主要贿赂的重点对象。因此检测时也就流于形式,做表面上的功夫,豆腐渣工程也就会时常出现。因此有效约束双方的行为,使其明确责任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建设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应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改与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定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检测。
2.优化配置建设工程的检测人员与检测设备
资源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了实现建设工程检测工作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检测人员来说,为了确保其工作能力满足要求,就应该做到充分使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能够受到重视。首先为了加强检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训练他们的实践检测能力,可以定期对检测人员经行专业化的培训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从整体上提高检测人员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检测人员的岗位分配情况,可以根据每一位检测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分配岗位,保障为每一位检测人员提供发挥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优化人员的配置情况。对于检测所需要的设备,也要考虑在施工现场的安排情况。首先应该对工程的规模和周边的环境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设备和检测室的有效安置,从而保证能够及时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地检测,及时做出正确数据的记录,指导施工过程。另外,还要对检测设备与检测室进行有效地维护与检查,确保做出的检测是科学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
3.提升建设工程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建设工程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检测人员掌握足够过硬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以便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工程检测中十分重要。目前,我国仍然缺少专业的技术检测人员。现有的技术检测人员中存在一部分浑水摸鱼的人,解决实际遇到工作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由于加强工作人员能否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提供一个正确、科学合理的检测结果是一项重要而且较难的工作,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检测专才,就需要向高校招聘更多专业技能强且高素质的毕业生。对现有的检测人员而言,为了保障其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建设工程检测人员的专业质量水平,进而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4.建立联管机制,实施信息化管理
长期以来,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中,作为现场监理或者是工程质量监督的有关监控单位,狭隘地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把不合格的原料运出施工现场就好了,并不关心这些不合格材料如何处理的问题。导致这些材料有的被浪费了,有的又转投进其他建筑工程当中。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联管机制,并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和各种现代技术的联合,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各项检测业务实施综合化的管理。采用这种信息化的联管,既可以全方位保障检测数据的真实和公正,也可以出具具有较高可靠性的报告。以此作为评定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也可以实现检测数据的存档,能够为建设工程以后的改造建设等提供依据。
三、结语
关键词:公路工程;改扩建施工;加宽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156-01
1 高速公路桥梁改扩建的设计原则
按照现有道路构造物自身存在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高速公路桥梁改扩建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旧桥的竣工资料、设计以及地质资料进行收集,对原有桥梁构造物全线实施现场调查及归类分析的方式,促使合理的研究及论证得到有效实施,从而对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落实。
②根据舒适、安全、美观、经济及环保的原则对桥梁构造物的改扩建工程进行运用。因地制宜,尽可能对原有构造物进行利用,促使新旧桥梁设计规范实施灵活运用。运用和原桥相同的结构形式及跨径,促使桥梁拼接加宽得以实施,从而大大装配化、标准化及一致外观的效果。
③逐一对老桥进行验算、检测及分析归类,进一步将加固施工方案得到利用,促使其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④在对桥涵构造物加宽就方案进行确定时,应对结构的可靠性及耐久性的要求进行充分注重,同时还要注重施工的方便性及实施性,进一步将后期养护成本得到尽可能降低。
⑤在对桥梁改扩建方案进行确定时,应对实施的技术方案及施工中的交通组织进行统筹,促使施工方案与交通组织方案达到相同,从而实现施工中不会有交通中断的现象发生。
2 路桥工程新旧路基中存在的差异及作用
2.1 路桥工程新旧路基中存在的差异
①老路基由于对多年行车荷载作用及自重得到长时间承受,地基的路基压缩变形及固结沉降已基本完成,而新路基施工结束之后,会有路基压缩变形及固结沉降现象出现。
②不同的路基填料或压实度会导致新老路基存在回填模量的差异。
③该类因素的存在都是造成道路扩宽工程中新旧路基存在的显著不同。
2.2 新旧路基中存在的相互作用
①在扩宽改建施工中及施工之后,通过老路边坡,新路基填土会对部分荷载向老路基中传递,造成老路基出现压缩变形及二次沉降现象。
②当新路基有沉降发生时,新老路基界面产生的负摩擦力也会导致老路基有变形产生。
③老路基出现的变形通常在路基顶面进行反映,促使老路路面结构中有附加应力存在,都会死的老路路面有结构损坏发生。
3 新路基的设计及施工中受到老路基的限制和制约
老路基存在的边坡类型及断面形式对新路基的施工场地及拓宽方式造成制约;老路基对新老路基结合位置处理技术造成制约,例如:开挖老路边坡的台阶、铺设钢筋材料等;对新路基排水设施进行设置时,应需运用改造及衔接的方式对老路基原有的排水设施进行利用;结合部新路基填土及压实的难度相对较大,无法对压实度进行控制;当地基下卧层有较差土质存在时,应对拓宽路基范围内地基进行处理,此时应对导致老路基受到影响的施工进行关注;为了使老路的交通状况不受到影响,会对新路基的施工造成制约。
4 道路桥梁拓宽的方法
①在路桥拓宽改造工程中最为简便的则是对钢筋混凝土悬臂挑梁进行增设,也可结合其它道路加固补强法相互使用。当老桥存在完好的桥墩、基础及桥台时,且能与拓宽及提载要求相满足时,可在主要承重结构的上部结构为孩子进行提载及加固处理,将两侧栏杆及行车道悬臂板进行增设,并对人行道板和栏杆进行重新安装,促使桥梁拓宽达到有效的目的。该类桥梁拓宽方法的运用,通常在拱式桥及梁式桥中得到适用,一般在双侧进行拓宽的旧桥拓宽中进行运用,其施工中存在较小加固工作量以及无需对桥墩进行拓宽的优势。
②单边新建桥梁。在改建中将公路路线原有的形式进行单表扩宽的运用。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有交通中断的现象发生。当原桥有使用价值时,对荷载标准降低的方式进行使用时,通常运用对老桥一侧实施桥梁新建的方式,促使通行能力及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效果。
③边梁或边拱的增设。当一侧人行道板及栏杆进行拆除之后,运用边梁施工的方式,促使路桥达到扩宽的作用,新增边梁通过与原主梁进行的衔接,只能对人行道恒载、自身恒载以及人群恒载得到承担,却无法对原主梁传递的剪力进行承受,且无法与荷载横向分配得到参与。对该方法进行路桥拓宽时,应先对桥墩顶宽度进行测量,看其是否能对新增的拱肋或梁进行放置,当出现不够时,则需采用墩帽的方式进行拓宽处理。
④主梁或拱肋增加的方法。通常在需进行俏脸拓宽且承载能力提升的旧桥上进行使用。该方法的特点是,与旧桥相比,新增的主梁或拱肋的刚度相对较大,促使原桥主梁或横肋中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得到减小,从而在桥梁拓宽的过程中,实现桥梁承载力的提升。
5 基底的处理
①对有机土、地表植物、种植土及未能与规定要求相符的原土进行清除,随后即可实施压实处理,并进一步检验其密实度,促使与施工检验标准及工程验收规范相符。
②在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确定时,应严格按照软土厚度、道路性质、路堤高度及路况等因素进行参考,禁止出现一概而论的现象。应从地基强度着手,对软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实现隐患得到有效解决。通常在低路基新拓宽路基部分软土地基中仅采用透水层处理,能够促使原状土解雇强度得到尽量运用,促使下卧层软土层不出现扰动,使得硬壳层的整体作用得到维持,若在对路基填土路段或旱田段前进行碾压时,应采用40 cm石渣进行填筑。采用软土地基特殊处理及路基反压护道增加的方式,促使高路堤新拓宽部分软土地基得到综合处理,同时还应对路基填土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促使沉降观测及分析得到加强。运用抛石挤淤、粉体搅拌桩、碎石桩、砂桩以及塑料排水板等软基处理的方式,促使高路堤拓宽进行施工。
③对槽底板体采用石灰土封层的方式进行运用。例如,当施工路段土质属于粉质轻亚粘土时,塑性指数为12,具有较强的毛细作用。当槽底实施暴露开挖之后,大多数都会有湿土产生,其含水量通常处于24%~28%之间,无法进行施压,因此,应采用拖拉机与双犁耕进行处理,不仅能够对开沟降渍得到运用,而且还能与日照蒸发相结合。运用消解后的消石灰对低于最佳含水量四个百分点的土基天然含水量进行运用,将底槽土有20 cm的厚度作为计算单位,在底槽内采用5%的消石灰进行撒布后采用耕翻、耙平及碾压的方式,促使土中水分得到快速吸收,从而达到成型效果。若天然土中具有较大含水量时,不能对石灰进行掺入。由于水灰掺入后会使得石灰土得到膏状,导致毛细孔出现鼻塞,水分蒸发的难度逐渐加大,造成结果往往无法到达预期目标。当在适当含水量中对石灰进行掺入时,运用耕耙实施细匀,碾压达到密实状态。促使槽底有石灰土板体封层存在,在该条件下进行逐步回填处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6 结 语
在新旧路拓宽施工过程中同样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能够进一步将新旧路基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使拓宽工程的经济性及使用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政府管理 改革 启示
从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就相继进行了政府改革,这场改革被称之为“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家政府”、“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等。西方国家这场政府改革的目标其实就在于用政府管理新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模式取代旧官僚制。当前,新公共管理已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其涉及到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等以往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这些新专题进行学习和借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论介绍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涵盖如下内容: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于“掌舵而非划桨”。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管理的职能中负责“划桨”的成分多过“掌舵”,政府被困在具体的事务中难以自拔,甚至有时候政府既在“划桨”也在“掌舵”。“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管理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公共政策化”,目的在于让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存在的效率低下、冗员过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和顽疾。第二,管理方式应注入企业化管理方式。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部分因处于垄断地位,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危机意识、效率意识不强,政府在管理中也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状况,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一直比较低下,质量也不高。再加上在人事管理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一直采取的是终身任职制,工作人员缺少危机感的同时也缺少了积极性,不利于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在各公共服务部门中采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改变过去只管投入,不重产出的现状;在人事管理上也应效仿企业,摒弃终身任职制,改为采用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提高效益。第三,行政文化应提倡“顾客导向”。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中,行政文化上以自己为主,以服务对象为辅,提供的服务不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的,因此与时代的步伐已经有所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政府的“顾客”,政府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而提供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即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新公共管理”这一“顾客导向”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公共行政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转变为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顾客”。第四,管理上应采用授权或分权方式。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一直坚持采用长期以来的集权管理方式,集权管理方式作为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现代政府管理中,如遇到突发事件,还是只采用集权管理这一种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注意到传统公共管理的弊端所在,因此极力倡导用分权、授权的新管理办法替代落后的集权管理,以便应对外界急速的变化。“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授权或分权的机构具有诸多优势:更灵活、更高效、更具创新精神等。第五,目标控制应引入绩效策略。传统公共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缺乏目标控制意思,对于目标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一直备受诟病。“新公共管理”在目标控制上倡导引入绩效目标控制策略,放松行政规制,采取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策略。即在具体的工作中,和组织、个人签订明确的绩效合同,确定好具体目标,考核的时候根据绩效目标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使组织从“任务驱动型”转变成“规则驱动型”。第六,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传统公共管理中公共产品全部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集经营权和所有权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已经面临诸多困境。“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消费具有的普遍特征,政府完全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分离部分公共产品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对部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共产品实行消费低收费制,以便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以便减少或减低公共产品可能带来的外部性。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都比较程序化,缺少灵活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非常重视,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视可以提高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用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以提高效率。
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政企分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应逐步退出,政府对市场活动的调节应改变过去处于错位或缺位的状态,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是转入宏观管理、公共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应有的作用。参考各国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改革。
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等历史遗留问题。计划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等深层矛盾已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有利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区分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当前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应下决心精简行政机构,合并重叠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精干高效、减轻财政负担。经济综合部门应改组为宏观调控和协调制定公共政策的部门,指定的公共政策应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力度,更好地健全并完善市场体系。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当前,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政府规模缩小、信任危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管理“政治性质”的启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
第三,关于“顾客导向”观念的启示。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经过城乡水利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达标等有效实施,部分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质量隐患已得到治理,但仍有不少水利工程存在不同程度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总之监督不到的情况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工程容易出现险情,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人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建设单位中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的安全,质量意识淡薄,导致工程质量低下,达不到设计标准,若遇突发灾害,安全事故极易发生。第二,由于水利工程规模较大,数量较多,使其安全生产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使其安全生产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更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第三,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学位对工程的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水平不高,工程质量先天不足,对当地的地质情况了解不够透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质量问题目益景观,施工时降低设计时所达到的目标,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第四,各水利施工单位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之部分企业的大股东们急于收回投资,导致安全,质量经费投入不足。第五,施工作业人员除工种队长和少数工种的个别业务骨干是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以外,其它全部是临时雇用的农民工,他们不考虑工作安全质量,一味追求的是工程进度和效益。第六,工程施工中出现分包或隐形分包,导致以包代管,甚至只包不管成为施工过程中的主要不安全、质量不达标因素。第七,缺乏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和高质量管理体系,轻视事故前管理和检查。事故来临手忙脚乱,引起重视,但事故过后,依然如故,领导也不强调和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无人问津,为此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第八,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确,工作推诿,监管缺乏力度,出现事故互相庇护,你好我好大家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二、加强水利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具体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是百年大计,民生的根本,因此应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体制顺畅,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有效机制,使水利工程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利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施工方领导向工程人员以及农民工做好安全、质量等宣传工作,增强工勤人员意识,使之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成为主人,逐步实现从让我安全,要我质量到我要安全,我要质量的思想跨越,是一步升华到全员安全意识的高境界。第二,施工方指派业务骨干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性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由外行转为内行,成为施工方的主力军。第三,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以预为主,严格地把握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关,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终身责任制,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安全质量旁观体系。并在观场设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质量管理权力,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第四,在施工过程中,一但发现任何大小安全质量事故隐患和苗头以及违章操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立即停工整顿,追究责任制,进行相应的处罚。第五,健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安全质量管理体序,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上,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形成“安全质量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第六,对在施工过程中,完成任务情况好的集体进行表彰,对在职的个人进行优先进改,对农民工进行物质奖励。使他们相应的都过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