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语文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德育;情感
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将其发展,当代学生面临的课题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是责无旁贷的。
1 情感投资,以爱结情,用知识点亮心灵。
情感是世上最美的一种感情,它像美丽的鲜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教师付出真情,学生就会回报真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共同感悟学生的成长历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与同学们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时间久了,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你说,发生了争论请你评判。对于你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方能见真功夫。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而且语言神态,举手投足更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用他那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在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用新鲜的活水浇灌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如“语言、品质、交往、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都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诱发学生情感,抓住生活感受,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每一步成长经历,拨动学生心弦,引起情感共鸣;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力求做到巧妙安排,精心构思,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主动吸收知识,增长才华,接受教育;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语文课变为“心灵塑造工程”,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身受益的。
2 提高自身修养,彰显人格魅力。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啊,“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古人为教师定下的职责范围。为人师多年经历使我感受到,教师的职责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中,身体力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此,孔子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为人师者的真谛――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想和道德教育只能是空谈。教师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言行一致,为人正直,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征服学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现代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教师要改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注意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讲写基本功,还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努力做到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和指导。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由此要巩固自己形成的威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严于律己,用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己的威信,言行一致,不断进取,身正为范,做学生的榜样。
3 教书育人,重在德育。
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使人作善”的活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学生虽有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但他们的共同心里是向上的,是愿意成才成人,并乐于奉献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正视青少年这种努力向上,学好成才的愿望,诱发他们的积极性,利用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环境和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学会把外部的良好形象通过内化的过程,变成积极向上的力量,控制、排除不良的影响和干扰,使自己在健康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1.引言
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规范教育的起始点,加之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本,怎样保证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是当前相关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创建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基于此,应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
2.创新小学语文教育途径的意义
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事业。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课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重心应转移到素质教育中,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沿用老旧的教育观念,会发生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3.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
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在发生了很大改变的同时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依然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水平欠缺、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4.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创新途径
4.1 创建有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有了充分的兴趣爱好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就相当于帮助学生好好学习,如果老师能清楚意识到这一点,让课堂教学充分乐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语文是一项十分开心的事儿,就好像游戏一般让他们乐此不疲。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的方式来丰富语文课堂,例如在教授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片段来导入到课堂当中,小学生能够在教师所营造的场景中深刻的了解到课文中的内容。在这种轻松且新颖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4.2 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的综合能力。想要有效、有序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强的教材分析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自身对语文基础教材的认知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所以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4.3 大力采取引导与启发模式开展教学。小学时期的学生犹如一个新生儿刚接触世界一样,对小学时期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采用创新的方式与手段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人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4.4 创建情境教学氛围开展语文教学。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优质的学习场景,从而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之后通过自己的表达或同学合作表达知识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思考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创设背景,利用现有的生活理论常识,通过多媒体、演绎推理等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常态化。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如问题太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扩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做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感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和反复实验,终于出台。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的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予以贯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新教材通研,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达到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实施,语文教师在教育舞台上的历史定位发生变迁,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一名开放型教师,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明晰的教学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传统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作为开放型教师必须拥有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改方向的先进教学思想: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学基本素养的综合性训练;营造民主、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得在教学中切实转变过去的一些做法,如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解轻感悟。要创设民主和谐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教学当作教与学二者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学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充满真情、激情,让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是创新语文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由国家制定,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统一性。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忠实而有效地传授课程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成绩达到考试要求。这样,语文这个本应最富有灵气、活力的课程走向了封闭、僵化,走向了难、繁、偏、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整齐划一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使语文老师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了死胡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因此,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角色到了非改不可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创新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了多样,语文课程不再是“课本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就是课程之一,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问的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问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宰。语言课程创新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语文教师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学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这里有教育观念的原因,更与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有关。
语言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涉及古今中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人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
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有钻研精神。因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课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研究教材时要有创新,不要只看教参,要以自我研究为主,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钻研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和语言特色,使教材的思路成为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处理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训练目标,大胆取舍,合理地使用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富有探索实践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教学能力
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中重要的因素。教师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其次,应该充分地了解和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再次,应该不断提升自己。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以更快速度更新。师生之问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成为一潭活水,应该永远新鲜、充沛而不枯竭的创造之源。
课程创新将教师的自由空问扩大了,教师对教材有了自己的处理和开发的权力,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的甄别、选择、重组、改造、开发能力。
课程创新要求教学追求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自由不等于散乱,开放不等于无序。教师在创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如体验学习,教师就必须具有预计、判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能力等等。
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生认识汉字,从而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在学习语文之初,老师应该向小学生讲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及重要性,让学会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并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小,因此,在讲解语文的作用时,不可以进行理论的说教,应该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好语文;比如,小学生喜欢阅读故事读物以及科普读物等,依据学生的喜好,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说,学好了语文,就可以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就不用求妈妈整天给你讲故事了;小学生喜欢科普知识,而且经过调查很多小学生在小学时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根据小学生的愿望追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好语文,就可以看懂更高级的科普书了,就离科学家的愿望近了一大步!通过这样具体事例的引导,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了解语文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语文,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
(二)老师要做一位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
根据调查,小学生对学科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与任课老师直接相关,虽然这是因为小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接受这个现状,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小学生如果喜欢语文老师,就会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和兴趣。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修炼”,做到让学生喜欢;可以通过以下策略,首先,语文老师应该有极强的耐心,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低,对一个问题的认知可能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因此,学生不懂时,老师应该一遍遍强调,并改进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第二,老师的态度应该和蔼,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安心讲课;第三,老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像朋友那样彼此交流,交流学习,交流生活,不要那种上下级性质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走入学生的心灵。第四,要关爱学生,小学生的年龄小,在语文学习上缺乏主见,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做好以上四点,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建立了和谐的感情和关系,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并“爱屋及乌”的喜欢语文课。
(三)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小学生喜欢得奖,喜欢老师的夸奖,这是小学生群体的共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夸奖学生,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和优秀表现应该进行及时地鼓励,让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是十分高兴的,这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他们会暗下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待,更加努力地取得更优异的成果。对于学生成果的物质奖励,不必太昂贵,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就足以博得小学生的欢心,让他们很有荣誉感。
二、 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创新语文课堂
小学分为低年级阶段、中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策略的运用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低年级阶段注重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语文老师应该合理引导,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可以在课前十分钟设置一个演讲题目,让学生来说;第一个阶段,不管有无逻辑性,学生只要能进行与之相关的表达,就值得鼓励和表扬;第二个阶段,就要追求合理性;第三个阶段,要求学生将主题完整地表达清楚。需要循环渐进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一般从“看图说话”开始,因此说和写是不分家的;说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会有进步。
(二)中年级阶段要求进行准确而清晰地口语表达,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
中年级处于过渡段,有个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作文,要求的字数增多了,不再是看图作文,而是话题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该多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
(三)高年级学生要求口语表达和写作要生动丰满、具有思想价值
高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已经成熟了不少,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一定的数量了,因此,口语表达和写作已经不再“幼稚”,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应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应当追求语言表达的思想性,毕竟语文除了是一种语言工具之外,还是一门人文类学科,思想性是语文要求的一部分。学生应该通过口语表达或者作文来体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有独立思维的意识。
三、总结
以上从两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课堂,希望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创新语文教学的积极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应佳.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
关键词:新思考;新课改;新语文教学
为了使学生们能在精彩、灵活、有趣的语文教学课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得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摒弃以往只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创新教学手段的思想,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语文的综合运用与实践性入手,研究语文课堂教育的革新。
1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
只有教师放下权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思考,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新课改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角,教师的所有“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成服务者。只有教师转变成服务型的角色后,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老师一起去创新、探索。这样的转变就得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较科学的教案,想学生所想、难学生所难,在备课中做到一备教材、二备教法、教具,三备学生。这样才能改变往常教学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与见解,只能跟着教师走的模式,这样的改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主动性,而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根本无从去谈学生的创造与主观能动性。所以角色的转变实际就是让教师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伙伴,教师不只是良师也是益友,从而营造出民主生动的教育环境。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改变成自主、合作、探讨、创新的学习。对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他们构筑新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方法、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促使学生们不断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进行挑战,这是教师应该有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教学氛围,轻松、和谐,民主自由,在教学中经过阅读与思考,使全体同学一起互相协作,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课改中的课堂教育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程的设计、评价的方式和对教材的处理,都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采用一些更好的方法,以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在课堂实践中应充分使学生的手、脑、眼、口等解放出来,有供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不普通股的自己探究过程、自主学习过程,这样的主体性突出出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堂上帮助解决疑难杂症的人,学生已然懂的就不需要死搬教条再讲,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无需点明,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引领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发展。
3展开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只利教材与课堂教学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组建兴趣阅读、写作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方式,以讨论、讲座、参观访问等多样组织形式,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学习语文知识,让他们充分利用假日和课间休息时间,合作、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并积极提高写作水平,努力使其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刊上发表,甚至发表在权威的刊物上,在成功喜悦下,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并积极运用语文知识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这样,学生们在这个可以愉快合作、充满想像、放飞自己的语文学习中,在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学学习中,既有了知识又有了能力。
4重视结合现代教育和技术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与内容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是语文新课标的明晰表示。因为幻灯片、电脑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身处其间进行身临其境的体会,给教学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思维。因而能拓宽教学领域,让语文教学更快乐、生动,学生在媒体播放中理解更深的涵义,学生在学习描述景色的文章中也能体会领悟到其中的美妙和精彩。所以,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拥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理念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思维,于不断创新与完善的其础上,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国欣.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学刊2004年02期
[2]张学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观的几点认识[J].现代语文2005年06期
[3]辜晓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学刊2006年18期
一、忽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下,“满堂灌”和“填鸭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新课改提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扮演好启发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交往关系,提倡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误区,认为语文教学不再需要背诵和记忆,只注重调节课堂气氛,任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学习训练,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学为例,该课文是经典诗词之一,诗人以湘江橘子洲的景象为背景,影射出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年胸怀国家,满腔抱负的壮志豪情。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只是一味地调节课堂气氛,忽视对经典词句、段落、描绘的听说、赏析和诵读,将很难把握住文中作者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流露的豪迈情感。
二、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训练
“听、说、读、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体,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教师将四者看成独立分离的个体进行单独训练,认为只要各个击破,听、说、读、写能力便自成一体了。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上都单独安排专门的视听赏析、阅读和写作课程,疯狂进行“听、说、读、写”单项训练,大补某一能力,这种分离训练,没有真正搞懂四者的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犹如人体的眼、耳、口、鼻,其中任何一个器官都无法代替全部整体。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发展。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实现新课改强调的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就必须让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听、说、读、写”的关系,把四者当成整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体训练,偏废其一都将偏离新课标的
要求。
三、忽视教师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行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促成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再提高。甚至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已然经历过专业、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具备了扎实的“听、说、读、写”功底,够用了,没必要再折磨自己,花专门的时间去重新炼狱、重新学习。
“学高为师,身为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识和能力也日渐提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生需求相脱节是很正常的。新理念对于“听、说、读、写”也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更应积极摄取新鲜能量,更新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此外,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词汇新现象。比如,网络新语等,学生对于这些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学习,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准方向。
四、只重训练,不关注效果
新课改推行下,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不再反复诵读课文,不再强调背诵记忆,教师不再讲授解析,学生很少提笔练习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采用的一些新方法,更有教师把自己当作“甩手掌柜”,一个问题抛下去一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没有点拨、没有解析、没有总结、没有作业,美其名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这是对于新课标的误解。
比如,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的学习,课文内容都是剧本,篇幅长且难以找到切入点。于是,不少教师就找到了播放视频这一轻松且自我满意的方法。基本采取看视频―自主讨论―学后总结的模式,即一个课时观看视频,一个课时学生就内容合作探讨,一个课时学生写学结。乍看起来,课堂不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紧跟新课标要求,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基本都有,但教师在其中完全成了“甩手掌柜”。如果说教师是掌柜,那么这些教师对于自家店铺的经营和管理实在有些失职。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出发点,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并不是可以放任课堂不管不顾。学生虽然是教学关系的主体,但仍需教师适当的引导。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整个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思想向语文学科渗透,促使我们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语文教育俗套。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注入语文新鲜血液,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1.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方向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在新课改中的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新的变化是:在性质上增添了人文性一面,在语文教学任务中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2 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课程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性质,更有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性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要求。
2. 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有待改变的语文学习现状。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程度参差不齐,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课前不预习,不会听课,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阅读写作能力弱,不善于语文学习的积累,文字阅读量少,懒于动笔写作;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初中各年级还有各自的重点问题,起始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八年级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化,学习能力弱。九年级学生,视野不开阔,看问题肤浅,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不能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情况与新课标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2.2 有待建设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又比较浅,不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不大,同时影视漫画等快餐文化充斥学生视野,那么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殊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为了生存和升学的压力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双基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落到实处,对丰富的语文资源熟视无睹,压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实语文学习的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课题。
2.3 有待提高的教师自身的视野、知识和能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对一代新人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这代新人的先锋。现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重,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随着教学时间的累积,开阔视野的理论阅读越来越少,提高文学修养的大部头书籍越来越薄,知识储备缺少源头活水,教学能力走到一定高度就停滞不前,缺少创新的思变活力。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任务不断加重,可是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投入不够。怎样协调好调动教师自身进步的觉悟、学校的帮助督促、社会的扶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多方合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2.4 有待解决的语文学习评价与现实的矛盾。新课标提出“语文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可是现实还是以一张书面考卷的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是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3. 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3.1 因材施教,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首先教师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真诚关怀每一位学生。其次要认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三,踏踏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由成语,警句,古诗,美文到名著阅读,多层次熏陶、积累。在写作方面,由片断练习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小练笔,直至大作文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循序渐进。第四,对学生根据知识、能力的不同分出层次,布置梯度作业。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进步。第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2 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教师应不断启发并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寻找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使学生“理解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以开展以下活动:课前背诗,写名言警句,一分钟演讲,钢笔字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办手抄报,读报活动,课外读物讨论,资料摘抄展示……在这些语文活动中端正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成为现代社会新一代的先锋表率,教师就必须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要更新理念,不断充电,挤时间找机会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启蒙角色,教师要给与学生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就必须自己先拥有。这样学校也应该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和要求,对教师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更需要平等的对话和亲切的人文关怀。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固本求源,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样的教师才是创新型教师,才才会有创新型教育。
3.4 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心理生理特点、学习需要,备课过程中首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教师要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多元的反应,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语文学习的环境。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共同构建、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课堂 教学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93-02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而实现对中职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学。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有两个明确指向:一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是学生提高各项技能的基石;二是使学生具有流畅的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书写能力,都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由于主观与客观因素,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面临不少困难。因此,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
对于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当前学者普遍认为涵盖三个方面:一是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二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显著问题,包括学生听课的行为问题以及教师授课等问题;三是由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以及问题所导致的后果,即学生语文水平、语文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主流思想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即传道授业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授课主旨在于将教材内的知识点阐述解释,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放于有关课程内容的教授;而大部分的教学模式遵从老套的知识传授模式,对教材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划出重点,以说教为主。语文课堂的管理模式较为混乱,部分教师在确保课堂纪律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也有部分教师甚至任由学生出现种种不良的课堂行为继续教学。总之,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相对老套陈旧,由此出现多种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因而在培养方案中出现重技能轻基础知识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少,关注低。中职学校中语文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课时设置相对少,而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显著。中职学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行为失范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挑战教师权威,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睡觉、聊天、打闹、玩数码设备,甚至于课堂中请假取快递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观问题,普遍反映出“重实践,轻知识”,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导致其内心的茫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无兴趣,学习自觉性很差。而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的能力偏低,对于学生出现课堂失范行为表现为无可奈何,往往放任自流;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有待商榷,在面对接受能力差、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时,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表现出的态度比较消极,导致了教学热情度下降。
(三)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语文水平能力之间的差距。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并能够掌握较为熟练的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文科生而言,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在将来学生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对于文字辨识能力以及书写能力都远达不到高中教育水准。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关于生僻字辨识以及成语俗语的理解都相当不乐观。中职学校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熏陶,依赖于寻找问题的“标准答案”,依赖于老师所给出的“唯一答案”,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能力较差。在书面表达方面更是令人担忧,逻辑关系混乱、语言匮乏、错别字连篇。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引起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者的重视。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对策
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高技术的劳动者,但一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成才不仅需要智力和技能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情商的培养,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情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管理创新即包括对于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方式、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教育质量。
(一)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首先,进行诊断性教学评价,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它是开展有效的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订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横向和纵向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根据当今学生的价值观与理念,适时革新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放下架子,摒弃老套教学理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与可接受的方式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例如,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是“95后”,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较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与喜好,教师可以采用较为潮流的话语与学生沟通,形成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如此的改变能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根据对于某种特定问题的提问,提点学生对于某种特定问题个人的观点,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讨论式教学将课堂作为一个辩论场,鼓励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观点与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课堂的活跃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并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最主要是颠覆以往课堂的模式,不是一对多说教式关于知识的传播,而是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交流平台。
(三)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关于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机制。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尊重学生主体,承认学生差异,扬个人之所长避个人之所短,充分尊重学生。出现失范问题时不是老师大声呵斥或教导,而是让学生产生自我端正自己的语文学习态度,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是引导与交流,不能不断地强调与威胁,而是有一个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奖励机制,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
(四)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评判教师优秀的标准应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从学校层面来看,应加强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性课程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中有一定的体现。并重视对教师听课制度的建立,形成奖励机制。构建多元评估教学的方法,包括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授课热情、对学生的关注度等方面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
总之,要想解决目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方式、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中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方向群.职中专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6
[3]李朝华.试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J].教育界,2011(27)
[4]苑晓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探究[J].职业技术,2014(1)
[5]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9)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不正确。传统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保障学生在应试中取得高分,把字认准、把题作对、写文章投阅卷者之所好就是成功的教学。因而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能就是对照着课本范文一遍遍念,对生字生词一遍遍督导提问,在这种机械固化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为学而学,丝毫体会不到语文本身所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只将其作为识字的工具冷漠对待;其次,教学方法较单一。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应着力于引导,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去学习体会,而现实中,教师侧重于“教”,只要把备课内容完完整整地灌输给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相应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绝对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机械填鸭的过程,学生只能因循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然后得出教师所预想得到效果,整个过程缺乏创造性和互动性。第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的发表演说,学生则在下面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发呆、打瞌睡,总之,教师讲他的,学生干自己的,无论课程多么精彩,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处于某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本应由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成为教师的“单向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沉闷、封闭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孤立、更加被动、更加不积极。
二、中学语文教育创新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从传统的“知识说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共同合作者”或“共同参与者”,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讨论、研究和促进的过程。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下,学生乐于跟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将自身地位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合作,独立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所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学生的兴趣提升来了,课堂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此外,互动性教学更能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课堂教学的效率则越高,二者呈正相关。
(二)情感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语文学科的特性也决定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情感式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式教学法,对于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优势,实际上,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优秀文学作品本身即是最佳的情感教育素材。诗词、散文、小说、戏剧,学习这些作品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接受过程,倒不如说是一种情感或情怀的熏陶与培养过程,当我们带着情感去学习这些文章时,无疑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深度交流。
(三)体验式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探索创新语文授课方法,增加课堂实践的机会和内容,并在情境设计中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一种个性化的经验世界。如在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现代白话文剧本,并组织学生出演相应的角色,还原蔺相如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与敌人勇敢机智斗争,但对朋友却团结谦让、维护和谐的场景,最终老将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脱下战袍,背负荆条主动到蔺相如门下请罪。借助该课文的学习和场景模拟,学生体验之余,不仅能从中学到良好的意志、谦让的品格,而且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润物细无声”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顾全大局、爱憎分明、醇厚正直的民族个性。
(四)审美式教学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去发现美、感知美、体悟美、创造美。具体而言,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语文作品的美丑进行思考和批判,进而对其中的美学意义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并作适当延伸,让学生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如宋祁的《玉楼春》一词,其中一句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先生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将春天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色挥就无余,其中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解释,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笔触,体验作品的内涵,捕捉作者的感情,发现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的美色,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