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公共关系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关系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关系的性质

第1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中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的特点

根据FAS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有关分析,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活跃市场(即可观察,交易是大量而持续的,价格随时可以取得)为基础。公允价值的真实含义是客观、中立。对价格来说,由市场决定的,特别是由活跃市场上市场参与者共同决定的开放市场的标价最能代表公允价值即公平的价格。

2.以假想交易或现行交易为对象。假想和现行交易可以是:①交易未执行,但在买卖双方之间已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确定承诺的协议,形成协议日即初始确认(计量)日;②交易在执行中,但买方的风险与报酬未完全转移给卖方,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公允价值仍处于变动之中,后续计量将会形成损失或利得;③在以上基础上形成的价格只能是估计价格。

3.以估计为前提。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估计价格,分三个层级估计。第一层级的公允价值是有活跃交易市场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第二层级是经过适当调整后的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是利用价值评估模型评估的价值。从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中我们可以知道前两个层级中公允价值使用活跃市场报价,公允价值是可靠的。第三个层级,需要依靠公允价值估价模型来估价。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由于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同于美国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我国的基本准则没有提公允价值一定是没有体现现实交易的一种估计计量属性。按照我国公允价值的定义,只要基本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可以对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业务运用公允价值。实际上,我国的公允价值就是指能够取得的市场价格或双方自愿达成的价格,而且要保证金额可靠。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1.财务报告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相关性:基于决策有用观的分析。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价格持续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量。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将会与其市场价值严重脱离。而一些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因缺乏历史交易价格信息而难以在账上得以记录。在利润表中,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波动引起的持有利得。这样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将大打折扣。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大特征。相关性是指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者事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潜在影响,或者证实、更正以前的评价,从而导致决策差异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的、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可以采用两种措施:一是在现有的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披露;二是改变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前者我们称作信息观,后者我们称为计量观。在信息观下,历史成本属性被作为主要计量基础,并依靠全面披露来增加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有用性。但是,信息观的运用是基于市场充分有效的假设。如果市场有效意味着对投资者来说历史成本会计将是有用的。证券价格也会对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做出反应。然而,支持决策有用性信息观的基础似乎并不存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没有原先所认为的那样有效,即使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也只能算是弱势有效。

投资者整体上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市场效率理论假设的那样老道,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不是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观并不能向投资者则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者必须依赖专业的会计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更公允的价值信息,这是导致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产生的根本原因。计量观强调应较多地在财务报告中使用计量方法来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

第2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个国家相继进行政府改革。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质疑,到PerryHicks提出整体性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正在逐渐被整体性治理所取代,整体性治理使政府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残缺走向整合,整体性治理模式不断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整体性治理产生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对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作一个浅要分析,以期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分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国就相继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于是在美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新公共服务。其代表性人物RobertDanHate认为,新公共服务才是真正的公共行政模式。而在英国,英国学者和管理者则对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批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整体性治理,其代表人物是Per-ryHicks。目前,整体性治理正在成为政府治理的新趋向。本文将对其进行简单地介绍和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的衰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十分强调分散性。通过将权力大、结构庞大、等级高的部门分散,使其在内部达到一个各部门相平衡的结构,然后重新对各部门进行信息和管理系统的规定,从而以不同的控制形式对各部门加强管理。第二,注重内部之间的竞争。对于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公共结构中,购买者和提供者是隔离开来的,从前的等级式的资源分配被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所取代。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源的供应开始多样化。第三,注重激励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中,激励机制被广泛的应用,在分散的公共服务和专业精神上,进行具体的绩效奖励,多劳多得得到了有效的实践。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新公共管理的不少运作方法已经被停用,新公共管理的分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已经造成关键部分停止运转,政府内部变得分散和无序。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数字时代的来临,作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第二大背景,信息技术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下公共服务系统理性的重要环节,以及现代化变革的中心。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还在公共管理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第一,电子信息系统改变其人才结构。政府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管理,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各项信息记载。最初,工作人员以纸质记载为主,发展到如今的以电子信息系统记载为主。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二,信息技术改变其组织结构。以往的政府机构以等级官僚制进行结构架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的政府的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第三,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信息技术对于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做决定的能力,从而使政府工作效率更高。第四,信息技术影响政策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功能,通常一旦信息技术系统发生变化,那么意味着大多数政策也会发生变化。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重新整合。

在整体性治理理论中,重新整合是与新公共管理相对立的。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新整合主要涉及到七方面。第一,部门之间碎片化。即将功能相似的部门重新进行合并、整理、组织成一个全新的部门,重视微观层面的地方机构,新的政府结构以社区为基础。第二,大部门式的集中治理。管理的集中性是重新整合的一大重点。对于一些大的部门及重要部门来说,分散管理使机构内部之前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有利于改变分散管理所带来的情况。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集中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第三,政府重新化。这思想,主要是将私有收归国有,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比如,美国对两万八千名机场安全人员的公共部门活动,从曾经外包的私人承包商手中,将此权利重新交给公共部门联邦文管系统。第四,加强中央秩序。新公共管理模式使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变得分散以及无序,整体性治理思想强调加强中央秩序,有利于改变由分散和竞争导致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第五,压缩行政成本。整体性治理降调集中性,因此,大大的减少了行政支出和花费。第六,重塑行政服务链。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行政服务工作中,能够对公务支撑功能、处理事务的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第七,网络简化。现代政府通过网络的高度连接,使其在内部结构中更加精简和完善,在与外部的联系中也更加紧密。

(二)整体性治理。

第一,信息的搜寻和提供。整体主义是以需要为基础。政府的信息系统就是以此基础建立,能够满足公民和企业对政府机器中的措施,表达出来以及提交相关报告。而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还可以自动根据公民的需要和兴趣,提醒工作人员对其做出整体性的调整。第二,组织重建以公民和功能为基础。第三,一站式服务,将分散的服务功能集中起来进行不同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公民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四,数据库的统一,在新公共行政管理中,不同的信息掌握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中。而在整体性治理中,强调数据库的统一性,使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和预测公民需要时,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第五,灵活的政府结构。对于一个灵活的政府结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监视预报系统和预测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能够及时对意外发生事件进行考虑。这有利于政府在进行决策和实践时,注入灵活应变的系统,增强其灵活性,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三、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简要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体性治理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正。新公共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站在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治理模式。然而,西方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从原先的生产者社会到当前的消费者社会转变。这样的改变,使其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整体性治理则需要站在技术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其治理方式和运作方式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要求管理功能能够越发集中化、整体化、整合化,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被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取代。整体性治理立足于政府内部的运作和部门的整体运作两方面,主要解决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碎片化管理和政府空心化问题。整体性治理能够提供比新公共管理更有有效的公共服务,并且用极低的成本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整体性治理的整合概念还集中体现在,整合不同层次的治理、整合内部功能的协调性、整合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通过从层次、功能、部门三方面入手进行整合,从点到面,整合手段从平面延展到空间,理念也越发趋于多元化。从而使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体性理论比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另外,整体性治理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官僚机制为组织载体。而新公共管理则不是以此为基础。完善的官僚机制是行政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官僚机制为基础,还有利于建构现代化的官僚制,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才能更加符合现代化行政的要求。结束语:总而言之,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政府公共职能的管理。我国社会正在进行全面转型,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难,政府要结合整体性治理模式,对政府内部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集中治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整合,让公共服务的外包工作透明化,让公共服务朝着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第3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挺起了行政改革的新一轮浪潮。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表趋势。而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适的行政模式,只能是官僚行政的纠错机制。官僚制模式因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控济社会条件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它日苴受到人们的批评也说明引进新套共管理模式等纠错机制的矗要性、紧迫性。因此,公共行政的制度设计不应立足于新舟共管理模式与官僚制模式的不相容选择,而应立足于二者的相容、互补。实现新公共管理模式与官僚制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理性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无论是英美、欧洲大陆国家.还是在地球另一边的澳大利亚、新酉兰和日本,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起因、过程、战略以及改革的范圈、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这就是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竟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眼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或新公共管} ( NPM: New Public Management〕纲领。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而传统的官僚行政模式由于在长期运行中高度成熟并带来其弊端的充分基露.因而成为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众矢之的。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在公共对“官僚”的厌恶与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期望下,新公共管理模式大有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取官像制而代之的态势。

从理论上看,官僚行政的主要倡导者马克思·韦伯在极力挺朱官僚制的同时,对民主行政采取了否定的立场,他把民主行政“仅仅看作是类型上的边缘状况”,认为它只适用于地方组织或成负数最很有限的组织,而“凡是存在共同体的地方,直接民主的行政管理处处都是不穗定的。’.“凡是涉及到群众性的行政管理的地方,‘民主’的概念特别明显地改变了它的社会学意义,使得想在那个总名称下寻求相同的东西,变得十分荒唐”。与此相反。以新公共管理为导向的民主行政的倡导者之一欧文·休斯则认为,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已经过时,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有效地取而代之。这种变化表现为从宫僚制的行政模式向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的典型转换,后者与私营部门的模式密切相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思想家都认为新公共管理棋式与官僚制模式之间只能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不相容选择。然而公共行政的实践不能证明这一主张,因此分析新公共管理模式与官僚制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关系.在理论上很有价值,而且对于推进我国行政改革也有着十分童要的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模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普适的行政模式

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指导的西方新公共管理实践棋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新西兰通过系统化的行政改革,其经济被认为是管理得最好的经济之一,也是腐败最少的国家,达到了高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法国、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低于荷兰的失业率。可以说,相对干官僚行政的机械、呆板、冷漠而言,新公共管理模式在保证行政活动对民众的服务性以及决策的民主化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但它也有着明显的内在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毕竟是一种处于发展之中的新理论,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因此,以新公共管理为主要摸式的西方行政改革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和质疑。主要有: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否有根本区别。新公共管理模式认为政府应完全借鉴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行政改革。但是公共管理的市场化趋向不等子完全市场化,两者的主体、客体以及职能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异。公共管理与企业管埋相比,从评价标准看,前者是多元的,而后者是一元的;从目标看.前者既追求效率又兼顾公平,而且效率的含义也是多元的,后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从涉及的范围和产生的影响来看.前者宽广.后者相对狭窄。

2.市场化能否解决所有公共管理的问题。虽然政府干预并不一定能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也可能失败,还可能要运用市场机制去纠正‘.政府失灵”。但历史和实践都已说明市场并非万能。一些间题如纯外部性问题,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一些市场规则的维护等,还必须有某个权威性的组织—政府的干预才能有效。即使市场机制能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而且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其多元化的目标并不一定会导致高效率,反而可能会引起混乱。

3行政监怪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即“监督缺位”间题。政府通过民营化、承包、合同出租、委托等形式将公共服务职能交给私营企业、中介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只注重结果而无法对过程加以控制。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后缺乏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监份制约保障机制,极易导致各竟争主体的行为失范,是否能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就令人怀疑了,更不用说保证公开了。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完全相反的十条原则。

三、官放行政的生命力

官僚行政作为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种行政模式,有其产生、存在、发展的客观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官僚制得以孕生,而一且这些条件不复存在.官僚制也将为人们所抛弃。对于官僚制形成、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前提条件,韦伯曾作过详尽阉释。概括地说这些条件主要有:1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统治者能以固定的货币报酬代替对官员的实物报酬,这对官僚组织取代封建组织产生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要求规范的、以明确的规则而非以个人好恶与主观意愿为依据的行政管理。2.行政管理任务在数且上和质量上的扩张。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官僚制的重要政治基础。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扩展及相互间竟争的加剧,其内部管理任务在数盘上和质量上大幅度扩张,对行政管理的统一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些客观上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的官僚制行政管理。从历史上看,“正是官徐体制最发展的政治机构,最终摧毁那些基本上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之上的馄杂体”。3.官僚制具有其它行政管理方式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这是官僚制产生、发展的决定性的原因。“精确、迅速、明确、精通档案、持续性、保密、统一性、严格的服从、减少摩擦、节约物资费用和人力,在由训练有素的具体官员进行严格官僚体制的、特别是集权体制的行政管理时。比起所有合议的或者名誉职务的和兼任职务的形式来.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官僚制的法制化、程序化、效果的可预见性、把职务工作和私人生活明确区别开来的非人格化管理是现代民主法制对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在行政管理上以法治代替人治的具体体现,适应了现代民主政治对依法行政的追求,因此“官僚体制组织是现代群众民主的不可避免的傍随现象,。。就当代世界的容观情况来看,上述官僚制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国家被要求承担起调控经济运行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公平以增进人民福利等等许多的职贵,国家职能由此而大大扩展。随着国家职能从“守夜人国家”、“譬察国家”向“福利国家”的转变,国家行政管理的任务无论在云上还是在质上都空前扩展,这必然对官僚制行政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英国学者约翰·基恩曾不无优伤地指出:“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都生活在全是专业人员的官僚主义机检不断延伸的阴影下”,“官僚主义的支配和服从关系盛行于当代生活的一切领域”。在《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基恩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的。然而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在一个特定的或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这种情况,则一定有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因素。也就是说,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造就全面取代官僚制的历史条件,宫僚制在总体上仍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酉方发达国家对官僚制的批评不绝于耳、声势极为浩大,但官僚行政依然在西方公共行政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官僚行政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四、官像制镶式的缺陷与新公共管理棋式的纠错

第4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商标人 工作价值观 适应性绩效

1.研究背景

中国在2002年的时候,要成立商标机构,商标人的数量必须有3名以上,当时全国正式备案的机构只有147家。2003年5月,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新规,今后商标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政策,商标人资格考试、注册资本等限制条件几乎全部被废止。从这之后商标行业似乎获得了空前的活力,中国商标局官方网站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各地有7047家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备案的商标机构,数量在10年间骤增48倍。按照每家机构人员数量最少5人,最多不超过500人的规模,保守估计每家机构平均约有15人的规模,那么中国商标机构的直接从业至少也有10万余人,商标人的数量在激增,他们的工作价值观是什么现状,在面对不同情境的工作任务时他们的适应性绩效表现如何,这都是亟待了解的问题。

2.工作价值观与适应性绩效的相关文献资料

2.1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通俗的讲就是工作价值观或择业价值观,就是员工对于自己工作内容的认识,包括工作倾向、工作需求以及工作道德等。吴铁雄、刘佑星、李坤崇、欧慧敏等人(1996)通过大范围研究并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理论将工作价值观划分为两大类七个维度,第一类是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取向、自我成长取向、自我实现取向);第二类是工具价值观(包括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社会互动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休闲健康与交通取向)。本研究根据吴铁雄等人(1996)的维度模型制作工作价值观构面时发现该模型的覆盖性很强,这充分说明了吴铁雄(1996)等人当年在制定该工作价值观量表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因此本论文最终采纳该工作价值观量表来研究商标人的工作价值观。

2.2适应性绩效

Aliworth和Hesketh(1999)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绩效二维模型“任务绩效+情景绩效”的基础上增加了关注职员应对变化的“适应性绩效”,“适应性绩效”指善于学习,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工作任务等,在工作中表现为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应对不同情境下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该研究进一步延伸了绩效的结构模型,绩效二维模型因此而演变为“任务绩效+情景绩效+适应性绩效”。适应性绩效更多地反映未来的绩效,更适合在变革中的企业和个人中运用。王重鸣、陶祁等(2006)的研究以Pulakos(2000)等人提出的八维度理论为基础,将八维度模型中的各个维度通过整合,合并为四维度,例如文化与人际促进是由文化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的适应性组合而成;压力与应急处理是由应对危机事件的适应性、应对工作压力的适应性、应对不可预测工作的适应合并而成;岗位持续学习由学习新任务、技术和程序的适应性转变而来;创新问题解决是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适应性转变而来。

2.3工作价值观与适应性绩效

通过文献综述,本论文发现还没有关于“工作价值观”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深入研究。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通过对自变量工作价值观的六个维度(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尊重、社会互动、组织安全与经济、休闲健康与交通)和因变量适应性绩效的四个维度(文化与人际促进、压力与应急处理、岗位持续学习、创新解决问题)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方法的设计是:(1)调查问卷,从北京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商标机构中随机抽样其中的300名在职人员进行无约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2)调查问卷分别设置两个量表:自变量“工作价值观”分量表包含26个题目,因变量“适应性绩效”分量表包含19个题目,分量表中的问题经过初试、矫正后正式发放并回收,论文在分量表制作期间听取了导师大量的宝贵意见。

4.数据分析与结果

论文采用频率描述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皮尔逊(积矩)相关性分析等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研究数据表明:(1)自变量维度自我成长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自变量维度自我实现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自变量维度尊重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自变量维度社会互动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5)自变量维度组织安全与经济与适应性绩效之间为弱到强的相关性;(6)自变量维度休闲健康与交通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处于弱相关性(即不具有实质的研究意义)。

5.研究成果及建议

本文以中国商标机构的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文献资料将自变量“工作价值观”分成了六个维度: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尊重、社会互动、组织安全与经济、休闲健康与交通,而因变量“适应性绩效”则分为了四个维度:文化与人际促进、压力与应急处理、岗位持续学习、创新解决问题。根据数据分析与结果对比,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5.1 自我成长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成长型工作价值观能够直接影响适应性绩效。商标机构应该在工作中创造条件给员工提供最大限度融入组织的机制,并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处理紧急事件时可以有自己精确的判断力。例如可以定期举行例会,创造一种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业务经验、服务经验的机会;公司高层则可以定期展开对中下层员工的工作培训;也可以通过邀请业内的权威人士对公司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总之,商标机构如果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那么员工的适应性绩效就能得到较大发挥。

5.2 自我实现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实现型工作价值观可以影响适应性绩效。商标机构应该为有抱负的商标人员提供其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一定要重视具有自我实现型的从业人员,因为他们对于自己能够融入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与同事共同工作方面会比较重视,并且在面对压力和危机时能够冷静和创新处理,因此,自我实现型职员往往会在适应性绩效方面会有出色的表现。

5.3 尊重

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型工作价值观对适应性绩效有直接影响。商标人员对于上司和同事能够极大肯定自己的工作成果抱有很大的期待,因为这是他们在组织内的声望、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在组织内部地位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其融入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学习新知识、创造性解决工作难题。商标机构内部一定要做到有好的表现就应该获得口头或物质的肯定和奖励。商标机构应该在组织规章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放权,使从业人员能够拥有充分的支配权或是授权,从而较大限度的激发从业人员创造绩效的热情,反过来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肯定。

5.4 社会互动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型工作价值观对适应性绩效有直接影响。商标人员对于与上司的沟通渠道顺畅看的非常重要,并且希望同事之间能互相照顾、彼此关怀。商标机构作为人际交往的“小型社会”,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否顺畅,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可能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的。商标机构应该创造条件使从业人员有较好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融入能力,比如在谈判、会议、培训、聚餐、家庭等情境中增加社会互动能力,要尽量减少在社会互动方面的困惑,这样才会便于创造提高适应性绩效。

5.5 组织安全与经济

研究结果表明自变量维度组织安全与经济与适应性绩效有较强的影响,即组织安全与经济对适应性绩效也有影响。商标人员对于组织能提供的薪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以及组织是否有完善的制度比较重视,但对于组织提供安全感以免与焦虑不是很重视。具有组织安全与经济型工作价值观对于适应性绩效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商标机构可以不重视,因为这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最基本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组织只有满足这个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去满足“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尊重”“社会互动”等工作价值观对于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商标机构务必要不断深化和健全公司制度,做到薪资的公平合理分配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只有这样再去谈工作价值观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才会有意义。

5.6 休闲健康与交通

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健康与交通对适应性绩效有影响但不明显,也就是商标人员对于组织能提供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从事休闲活动以及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工作等因素对于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6.结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认为商标机构应该重视商标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尊重、社会互动、组织安全与经济等工作价值观,并创造积极有利于商标人的环境和条件,使商标人的积极动能有效的转化为适应性绩效。

参考文献:

[1]陶祁、王重鸣.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心理科学,2006

[2]吴铁雄,李坤崇,刘佑星,欧慧敏.作价值观量表之编制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96

[3]Elizabeth Allworth,Beryl Hesketh.Construct-Oriented Biodata: Capturing Change Related and Contextually Relevant Future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1999

第5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和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认定等极少数问题外,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在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项具体准则中,分别有19项具体准则和12项具体准则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有14项具体准则在信息披露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也提出了同时保证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新会计准则中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兼顾,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支持,这也为研究我国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是否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价值相关性,尤其是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了契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有用性究竟如何,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基于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

价值相关性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就是指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准则制定目的的研究,判断会计数据的有用性或潜在的有用性。价值相关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并非相同的概念。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杜兴强,2005)。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特征,是在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特征,而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则是基于准则制定角度对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是否有用的判断,是通过分析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后,信息使用者的反应来确定的。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可能从准则制定的角度看对信息使用者具有价值相关性,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一定是具有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的。

会计信息立足于我国国情分析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就要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入手,判断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的,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质量特征中也更侧重可靠性。我国长期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视,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受托责任观的要求,并具备了可靠性,但在相关性方面有所欠缺。新会计准则同时强调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个目标,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注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若要具备价值相关性,就需要相关、及时、可理解并且还要满足投资者对透明度的要求。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必要条件,我国投资者近年来对资本市场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显得尤为重要,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不成熟,又要求会计信息要有充分的透明度并易于理解。唯此,信息使用者才有可能对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才真正的“有用”。

三、新准则颁布后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和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基本集中于1991年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公布之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的价值相关性和信息含量,这些研究多数选取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在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颁布前,Merrill Lynch(1992)研究发现,披露公允价值可以帮助投资者识别业绩较好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股价会受影响,企业管理层的行为模式也会因此发生改变。Barth(1994)选取1971年至1990年间银行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估价模型和收益模型,来判断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和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Barth发现,在对投资证券的账面价值进行了控制之后,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与银行的股价是相关的。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估计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显著提高对股价的解释能力,但历史成本却对公允价值没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当运用计量误差模型后,在反映股价方面,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的计量误差要小。此时,Barth研究的结论对于证券的利得和损失是不同的,而公允价值超出历史成本对股价解释能力的显著程度则取决于估计等式的规定。运用计量误差模型得出的结论能够证实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利得和损失的误差是大于历史成本的。Barth认为,在对银行权益估价时,尽管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估计对投资者来说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但公允价值证券的利得和损失却没有显现出可靠性和相关性。Barth对其研究结论进行了解释,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公允价值估计误差较小,故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但是采用两年估计的公允价值计算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时,复合的估计误差使公允价值损益不具有信息相关性;另一种更易被接受的解释是投资证券的投资损益可能被其他没有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相关损益影响所抵销。继Barth(1994)的研究之后,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也从其他角度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和信息含量进行了分析,结论以支持Barth结论的居多。

我国学者也对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邓传洲(2005)研究了1997年至2004年我国B股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应,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显著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或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他认为得出此结果的原因是公允价值存在着计量误差,而投资者也能看穿这一计量误差。张烨,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研究了香港遵循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能否增强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均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谢荣,赵春光等(2007)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半年报数据和第三季度数据展开研究发现,半年报中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三季报中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在逐步认识到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并在投资决策中加以运用,但他们并未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路晓燕(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额相关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邓传洲(2005)得出的结论类似,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额及净资产对股票收益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样本的选取

会计盈余数据决策相关性的研究是通过定价模型,以股票收益为被解释变量(报酬模型)或以股价为被解释变量(股价模型),将盈余数据同股票价格联系起来。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多借鉴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因为此模型能够将股票价格用净资产和盈余来解释,以检验通过改善计量方法是否能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Ohlson(1995)模型为:

Pt=BVt+αXt+βVt(1)

在模型中,Pt为公司的价值(公司的股票价格)、BVt为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Xt为公司当期的超额盈余,Vt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其他因素。

另外,在较为典型的研究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文献中,如Barth(1994)和Nelson(1996),研究所使用的模型非常适用于美国上市公司,但其中涉及的变量并不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

Barth(1994)研究中所用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为:

MVEit=β0t+β1tBVE+β2tBINV+β3tFINV+μit (2)

Rit=β0t+β1ΔEbit+β2tRSGLit+β3tFSGLit+μit(3)

Rit=β0t+β1Ebit+β2tRSGLit+β3tFSGLit+μit(4)

其中,MVEit为普通股市值,BVEb为扣除证券投资后的普通股账面价值,BINV为根据GAAP计算的证券投资账面价值,FINV为账面投资的公允价值,Eb为扣除证券持有利得(损失)的盈余,RSGL为根据GAAP计算的证券投资持有利得(损失),FSGL为证券投资持有利得(损失)的公允价值。

三个模型中证券投资的账面价值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要求披露,但我国上市公司并无强制披露要求。同样Nelson(1996)的研究模型中也包含了各项投资证券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等变量,这些是在我国公司年度报告中难以全部获得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选用Ohlson(1995)的剩余股价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借鉴其他对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进行检验的相关文献,本文选取股价模型(5)检验公允价值信息对公司的即期股价是否有价值相关性。

Pit=BVit+αXit+βVit(5)

其中:P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普通股股价,BV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账面价值,X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超额盈余,Vit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其他因素。

选取收益模型(6)以检验公允价值信息对公司的某期收益是否有价值相关性。

Rit=EPSit+αXit+βVit(6)

其中:R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回报,X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超额盈余,Vit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其他因素。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两基础模型扩展为:

模型1 Pit=α+βBVit+γEPSit+κLNA+λYEAR+ε

(7)

其中:P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普通股股价,股票价格Pit采用上市公司公布年度报后,第一个交易日的经复权处理的股价(多数为当日股价),经过指数调整至5月5日的股价;BV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净资产;Δ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超额收益;LNA为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规模的自然对数;YEAR为年度,2007年赋值为1,2008年赋值为2。(LNA和YEAR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

模型2 Rit=α+βEPSit+γEPSit+κLNA+λYEAR+ε

(8)

其中:R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回报,采用数据库中的年回报数据,对于在年度中期上市的公司(或进行债务重组改变行业的公司),采用上市后月份至12月的每月回报计算年度回报:Rit=∏(1+Rim)-1,m=1,2……12,m为月份;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收益;Δ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的每股超额收益;LNA为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规模的自然对数;YEAR为年度,2007年赋值为1,2008年赋值为2。(LNA和YEAR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

本文拟选取我国沪深两市全部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因为金融类公司具有投资行为大致类似的特点,投资的同质性可以消除样本行业差异的影响,使研究结论更为准确。另外,金融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最为广泛和普遍,并且金融企业在各行业中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额和比例最大,具有典型性。相关数据取自WIND金融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及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

(三)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

在2008年和2009年4月30日,我国上市的金融类公司2007年、2008年均为27家(以财政部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分析的划分标准为依据)(见表1)。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中包括14家银行、3家保险公司、两家信托公司和8家证券公司。

27家上市金融企业2008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略有下降,而衍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增幅都超过了10%,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中,衍生金融负债同比增长106.11%,交易性金融负债同比下跌27.66%。(见表2)

各上市金融企业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差别较大,由描述统计可见,各会计科目的最大值均远远大于各公司的平均值。在各个项目中,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和2008年的平均持有量变化最小,而2008年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值由2007年的5.54亿元减少至-10.94亿元。(见表4、表5)

(四)模型回归结果

对基础模型扩展后的股价模型和价格模型中的部分变量,有以公允模式计量的部分也有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部分,本文拟采用分步回归的方法,逐步对相关的变量进行拆分,以获得准确的回归结果。

1.股价模型的分步回归结果

首先,本文运用扩展后的基础模型进行回归,模型为:

Pit=α+βBVit+γEPSit+κLNA+λYEAR+ε(9)

(回归结果见表9)

而后,将每股净资产拆分为两部分: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模型如下:

Pit=α+βNBVit+δFVit+γEPSit+κLNA+λYEAR+ε

(10)

其中NBV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每股净资产;FV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回归结果见表10)

最后,在将每股净资产拆分的基础上,对超额每股收益进行拆分。将超额每股收益拆分为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2007年为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全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为非预期的损益,2008年非预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差)和由其他原因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模型如下:

Pit=α+βNBVit+δFVit+γFEPSit+νNFEPSit+κLNA

+λYEAR+ε(11)

其中ΔF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价值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ΔNF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含公允价值损益的超额每股收益。(回归结果见表11)

2.收益模型的分步回归结果

首先,本文运用扩展后的基础模型进行回归,模型为:

Rit=α+βEPSit+γEPSit+κLNA+λYEAR+ε(12)

(回归结果见表12)

其次,将每股收益拆分为三部分: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收益和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收益,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纳入研究范围。

Rit=α+βBEPSit+δFVPSit+ζAFSPSit+γEPSit

+κLNA+λYEAR+ε(13)

其中,B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收益;FV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收益;AFS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每股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回归结果见表13)

最后,在将每股收益进行拆分的基础上,对超额每股收益进行拆分,将超额每股收益拆分为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2007年为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全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为非预期的损益,2008年非预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差)和由其他原因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模型为:

Rit=α+βBEPSit+δFVPSit+ζAFSPSit+γFEPSit

+νNFEPSit+κLNA+λYEAR+ε(14)

其中,ΔF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公允价值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ΔNFEPSit为上市公司i在t期不含公允价值损益的超额每股收益。(回归结果见表14)

(五)回归结果分析与结论

由表9至11可以看出,在股价模型中,扩展后基础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调整后R2为73.8%,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和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系数显著为正)的回归系数显著,超额每股收益的系数不显著。在将每股净资产变量进行拆分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调整后R2为77.4%,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每股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其中由每股净资产拆分的两个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超额每股收益的系数不显著。在进一步将超额每股收益进行拆分,调整后R2达到78%,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每股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变量的系数显著,但由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和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两变量的系数不显著。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每股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对股价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系数符号与前一模型相同,每股不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和每股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净资产对于股价来说都具有价值相关性。

由表12、表13和表14可以看出,在收益模型中,扩展后的基础模型调整后R2为68.1%,拟合优度较好,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和超额每股收益变量的系数均显著,超额每股收益的系数显著为正,而每股收益变量的系数不显著。拆分每股收益后,调整后R2为65.4%,系数显著的变量为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和超额每股收益(超额每股收益的系数显著为正),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每股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系数不显著。拆分超额每股收益,进行模型的调整后R2为64.7%,系数显著的变量为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和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系数显著为正),每股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每股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由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超额每股收益系数不显著。可见,年度、资产总额自然对数和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这几个变量对年度回报率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而其他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弱。在与公允价值信息相关的变量中,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超额每股收益对年度回报率有显著的解释能力,系数显著为正,具有价值相关性。

四、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实证研究部分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分步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信息含量。但从回归结果中也不难看出,并非所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变量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相关信息本身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也有可能是由回归模型和所选样本本身的局限造成的。相信在未来,当我国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为熟练,运用时间也较长后,相关的研究会更进一步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扩充。

我国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财务体系并不非常完备,而且投资者也不够成熟。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于我国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可喜的是,从2007年和2008年的情况来看(根据2007年和2008年财政部的《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新会计准则的情况总体较好,大多数上市公司也能合规应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得到了验证,但也有若干问题需要上市公司或相关监管机构注意。

第一,上市公司取得公允价值的途径多是通过活跃市场报价获得的,经济危机到来时,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报价难以取得,上市公司对金融工具的估值能力就显得不足,相关部门应提供给上市公司详细的估值办法指南,便于上市公司参照操作。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会计工作的功能现今已从簿记转向管理职能,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再是净利润、净资产等几个数字,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上市公司需要引进熟悉会计准则并能灵活运用会计准则的高素质人才。另外,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培训。

第三,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直接援引会计准则中列示的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原文,并未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公司本身的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列报规定和金融资产减值判定方法,相关信息的披露也没有一致的格式或算法,使得在经济危机中金融资产大幅减值的少数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分散披露重要信息或避免披露金融工具的取得价格,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这些问题仍有待相关部门出台管理办法,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Ball R J, Kothari S P. Security Returns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1(66):718-738.

[2] Barth M 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69):1-25.

[3] Barth M E, Beaver W H, Landsman W 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514-537.

[4] Bernard V L, Merton R C, Palepu K G. Market-to-Market Accounting for Banks and Thrifts: Lesson from the Dan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33):1-32.

[5] Easton P, Hariss T.Earnings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Retur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29):19-36.

[6] Eccher E, Ramesh K, Thiagarajan 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22):79-117.

[7] Harris T S, Lang M, Moller H P. the Value Relevance of German Accounting Measur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4(32):187-209.

[8] Nelson K.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No.107[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161-182.

[9] Ohlson J A. Ungarbled Earnings and Dividends: an Analysis and Extension of Beaver, Lambert and Morse 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9(11):109-115.

[10]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11]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81-85.

第6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危机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数据包络分析 有效性评价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一)投入指标

“科技管理思想”以及“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是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因此,本文围绕这两方面内容设计投入指标。具体如下:

1.科技管理意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指在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邮电设施、交通设施、环境设施、防灾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应对公共危机的强有力保障,是预防公共危机发生的前瞻性举措。高耗能行业投入与工业总投入比:高耗能行业的投入一方面反映工业投资结构是否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是否科学,另一方面反映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害程度。在我国,高耗能行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燃料加工等六大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额:反映以知识、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科技含量的增加是减少公共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一种途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是能耗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用于考核一个地区节能降耗工作效率。高能耗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又破坏了环境,而环境资源的损害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投入,是资源环境保障能力的直接体现。通过增加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得到控制,不仅减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机率,而且为公共危机预防提供重要保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入: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体现,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直接投入,能够有效地为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提供最直接的物质保障。

2.科技研发服务体系,包括:公共危机领域研发项目:反映公共危机领域科技研发活动的开展情况,而科技研发活动的开展是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核心内容。公共危机领域科技人员:是从事与公共危机相关的科技人员数量,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本文选择煤矿、药物、地震、资源勘测、交通安全与控制、矿业安全、食品安全等6个与公共危机密切相关的科研领域,统计从事上述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中的科技人员数目。公共危机领域研发资金:是从事与公共危机相关的科技资产的数量,反映科技财力资源的规模。本文选择煤矿、药物、地震、资源勘测、交通安全与控制、矿业安全、食品安全等6个与公共危机密切相关的科研领域,统计从事上述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中的科技资金投入。安全技术交易额:指登记合同成交总额中,明确规定属于安全技术交易的金额,是公共危机领域科技成果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技术市场化中,成熟的、具有应用前景的安全技术通过技术转移、促进,经过成果转化、推广,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 产出指标

公共危机的实际水平就是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的产出,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因此围绕这四方面选择指标。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森林火灾是危害性大、发生面广,处置救助都极难的自然灾害,不仅与全球气侯变暖、与旱情严重有关,还与公众防火意识缺乏有关,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自然灾害状况。亿元GDP死亡人数:一定单位国民经济收入下,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人员死亡的数目,反映事故灾难状况。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传染病疫情,我国将发病率高、流行面广、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社会安全案件数: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几类。选择有较大影响的属于社会安全的刑事案件数量来反映社会安全状况。

分析方法的描述

(一)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的,在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问题具有绝对优势。

1.C2R模型。C2R模型是用来研究多个DMU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DMU分别有m种类型输入和s 种类型输出。

其中: xij指第j个DMU的第i种投入总量,Yrj指第j个DMU的第r种产出总量,i=1,2,…, m; j =1,2,…, n; r =1,2,…, s。

各DMU的投入与产出用向量表示为:

Xj=(x1j , x2j ,…, xmj)T

Yj=(y1j , y2j ,…, ymj)T

模型如下:

(1)

其中λj(j =1,2,…, n)为n个DMU的某种组合权重,λj Xj和λj Yj分别为按这种权重组合的虚构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Xj0和Yj0为所评价的第j0个DMU的投入与产出向量。模型(1)的含义是找n个DMU的某种组合,使得其产出在不低于第j0个DMU的产出的条件下投入尽可能的减少。

DEA有效性包括规模和技术有效两种。C2R模型意义下的有效性为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综合(乘积),也就是可以同时检验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

2.C2GS2模型与技术有效性。C2GS2模型为:

(2)

各变量的含义同C2R模型。

DEA有效性(C2GS2)是说,对于产出量y0而言,投入量x0不仅不能按同一比例θ0减少,而且也不能将其中的个别投入分量减少。一般地,当产出为y 时,如果相应的投入x不可能再减少时,这样的生产过程称为技术有效。可见,在C2GS2模型下的DEA有效仅是技术有效的,而不一定是规模有效的。所以,不同模型具有不同评价作用。对同一组DMU将C2GS2模型和C2R模型结合使用,可进一步弄清每个DMU的规模和技术有效性问题。

DEA被广泛运用于投入产出分析中,但存在指标问题,如指标遗漏、指标重复、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混用等,若增加或减少敏感指标,会导致研究结果相差很大,人为减少变量又会失去DEA方法的优越性。因DEA存在不足,本文在进行DEA分析之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优化。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通过对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果关系的研究,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指标,从中选取几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优点在于能够实现指标项权重的客观性,避免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干扰。

设有p个原始指标x1, x2, ……, xp经过标准化后构成p维随机向量,对其作正交变换,得到新指标F1, F2, ……, Fp可由原指标x1, x2, ……, xp线性表示,即:

(3)

且满足u2k1+u2k2+…+u2kp=1, k=1,2,…, p其中uij由下列原则确定:Fi和Fj不相关;F1是x1, x2, ……, xp的线性函数中方差最大的,依此类推。

根据该原则确定的综合变量指标F1, F2, ……, Fp分别称为原始指标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分析时可只挑选前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

(三)指标一致化处理

根据指标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综合评价指标可分为三种类型,逆向(指标的数据越小越好)、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和适度型指标(指标值适中最好)。本文进行DEA分析时应以正向指标为评价基础,所以需对逆向产出指标一致化处理:设有n个要素。

xi f1(x), f2(x), ……fn(x)令max fi(x)=fi max(x), min fi(x)=fi min(x)

逆向要素的无量纲化隶属函数为:

(4)

实证分析

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是以河北省境内的11个地级市作为对象。因为受条件限制,没能得到河北省某一特定城市的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投入产出的统计数据。又因为河北省内的11个地级市,从人口规模上它们全部属于大中城市。因此,选择以不同年度的“河北省”代替“城市”作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这样的处理符合研究对象的界定,同时也能够保证研究质量的要求。

(一)变量与数据

根据上文指标的构成选取变量和数据(见表1)。在投入指标中,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城市公共危机领域科技人员和城市公共危机领域研发资金,是以从事煤矿、药物、地震、资源勘测、交通安全与控制、矿业安全、食品安全等公共危机领域的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科技研发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这两个指标的数据;对于城市公共危机领域研发项目,以河北省公共危机领域省级研发项目的数量作为该要素数据;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高耗能行业投入与工业总投入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入6个变量的数据来自于“河北统计年鉴”,城市安全技术交易额来自于“河北科技统计年鉴”。在产出指标中,反映自然灾害状况的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数据来源“河北统计年鉴”;反映事故灾难的亿元GDP死亡人数,数据来自河北省国民经济和河北省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反映公共卫生状况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来自河北省卫生厅的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公告;对于反映社会安全状况的社会安全案件数,河北省人大内司委、省高院与燕赵都市报(网)已连续七年开展“推进河北法治进程十大案件”的活动,在每年的这十起案件中选取涉及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社会安全案件数量作为该指标的数据。

对于4个产出指标的数据则为2006-2010年的数据,后文决策单元的年度就是以产出数据的年度来表示的。

(二)投入指标降维优化

本文选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多个相关性很高的投入指标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比原始变量个数少的几个新变量。利用SPSS软件计算,对为逆指标的产出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三)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

上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投入指标进行降维,得到X1和X2两个综合因子,以这两个指标作为投入,以一致化后的4个指标作为产出,进行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运用LINGO数学软件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技术有效性的实证结果。利用C2GS2模型计算得5个决策单元,也就是5个年度有效性系数θ*全部为1,说明对于河北省公共危机状况这个产出量而言,投入量不仅不能按同一比例减少,而且也不能将其中的个别投入分量减少,即技术有效。虽然技术有效,但并不等于规模有效或DEA有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DEA有效性分析。

规模有效性的实证结果。利用C2R模型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DEA的C2R模型,得出5个年度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和规模综合有效性系数,2006-2008年的θ*=1且S*-=0,S*+=0,即DEA有效; 2009年有效性值为0.5429,2010年为0.5612,这两个年度都是非DEA有效,并且有效性系数表现出稍稍上升的趋势。

“三鹿牛奶”事件发生后,河北省开始重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了与城市公共危机相关的各种投入,投入力度在随后的年份里开始迅猛增长,而产出状况在1-2年的短期内不可能迅速见效,于是就会出现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投入产出不是有效的,且有效性系数是大幅度降低的情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性系数会逐步增长。

DEA有效性实证结果分析。根据DEA的C2R模型,得出5个年度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和规模综合有效性系数,现将这2009、2010两个年度的DEA无效原因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从2010年的情况看,在2个松弛变量中,X1有投入冗余,X2没有冗余,具体松弛变量和投入冗余率如下:

S1-=5.7278,α=Si-/Xi= 34.21%

综合因子X1投入冗余率34.21%,表明在10个投入指标中,除了“高耗能行业投入与工业总投入比”、“公共危机领域研发项目数量”和“公共危机领域研发资金”三个指标外,其他7个指标投入相对过剩。即河北省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在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危机领域科技研发人员以及城市安全技术交易额共7个投入方面表现出相对过剩。

在4个产出变量中,有2个指标有产出不足。具体的剩余变量和产出不足率如下:

S1+=0.3940,β=sj+/yj=0.3940/0.9803= 40.19%,

S3+=1.0113,β=sj+/yj=1.0113/0.2597= 389.41%。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对于自然灾害产出的不足率为40.19%,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不足率高达389.41%,这表明河北省各城市在自然灾害,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仍要积极采取措施,下大力量改善。

第二,从2009年的情况看,在2个松弛变量中,X1有投入冗余,X2没有冗余,具体松弛变量和投入冗余率如下:

S1-=2.0171,α=Si-/Xi=2.0171/8.2396= 24.48%

综合因子X1投入冗余率24.48%,比2010年低,表明在10个投入指标中,除了“高耗能行业投入与工业总投入比”、“公共危机领域研发项目数量”和“公共危机领域研发资金”三个指标外,其他7个指标投入相对过剩。

在4个产出变量中,有2个有产出剩余率。具体的剩余变量和产出不足率如下:

S1+=0.3328,β=sj+/yj=0.3328/0.8660= 38.43%,

S3+=1.2609,β=sj+/yj=1.2609/0.1=

1260.9%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对于自然灾害产出的不足率为38.43%,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不足率高达1260.9%,这表明河北省各城市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率比2010年高3.2倍,所以有关方面要重点关注城市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状况。

第三,综合分析:首先,对于冗余率和不足率较高指标的分析。针对第一个投入综合因子,应该强调的是7个方面的投入只是针对当年的产出是相对过剩的,并且这种过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投入的突然增大产生的过剩;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投入结构的科学合理性,投入结构的不完善会导致产出的“缩水”,而表现为投入冗余。公共卫生事件的产出不足率极高,说明近两年公共卫生事件在河北各城市比较多发,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管理不够完善的现象,同时也表明投入的急速增长和投入结构的不尽合理也是导致产出没有随之同速增加的一个原因。

其次,对于2006-2008年投入有效的分析。由于DEA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对于投入产出分别为(100,100)、(5,5)和(1,1)的三个决策单元,在DEA模型看来,其都是有效的,并难以区分这三种有效的实际含义,而在现实的公共危机中科技工程的投入产出中,这三种有效具有明显的不同含义。第一种是高投入高产出情况下的有效,第二种为一种平均水平式的有效,而第三种则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情况下的有效。对于这3个年度的河北省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的投入产出而言,基本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有效,即相对来说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模式下的有效。

再次,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一是河北省各城市近年对诸如环境污染治理等公共危机投入开始重视,投入开始加大,特别是在2008年“三鹿牛奶”事件发生后,河北省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了公共危机领域各种投入,但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投入尚需不断改善;二是近年河北省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危害加大,如靳如超恐怖爆炸案、三鹿牛奶、白洋淀红心鸡蛋等公共危机事件,说明河北省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科技支撑体系综合水平仍需提高。

1.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0

第7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028-02

1现代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现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核心目标是生产率与员工职业生活质量,而工作满意度是企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心理指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有效分配,都离不开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型员工,他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大量研究表明:员工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组织的忠诚度越高,其工作积极性也越大;反之,员工对工作满意度越低,则其对组织的承诺度就会相应地减弱。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来监控组织状况,对症分析,进行组织管理的改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更好地发展,从而收获的是良好的工作绩效,促进企业未来良性发展。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却往往差强人意。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员工管理上频频出现问题:高员工离职率、低绩效表现等,这些都制约着一个企业未来的良性发展,如何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如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就现代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工作满意度。

2现代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困惑及成因

根据胡蓓基于实证的研究,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工作条件、工作自以及管理政策;次要因素有:组织文化、工作内容、组织内的集体活动和工作时间。将这些因素归类为以下三大类进行分析。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组织内的集体活动。同事之间的相处是每天必须要经历的事情,恶性关系使得员工的工作状态不佳,情绪低下,容易产生较差的工作绩效。一个好的上下级关系会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尊敬,上下级的有效沟通也会使员工在工作上获得支持,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并交付好的工作结果,相反,上级对下级的忽视,会使员工得不到该有的帮助和重视,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内的集体活动会影响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集体活动在员工间的失调使得员工产生懈怠,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2工作本身

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自。工作内容与员工的匹配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让不同的员工做适当的工作,工作难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难度过高会导致员工努力之后所获结果仍不佳,而过低的难度则会让员工无法追求到个人能力的充分施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更追求自,认为保持工作的自是企业对自己的尊重以及能力的肯定,但是企业如若对员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干预,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由此会产生低的工作满意度。

3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组织文化和管理政策。知识型员工在获得薪酬的基础上,还相对重视自身的工作条件,工作条件若使员工产生反抗心理,则员工工作时充满懈怠,造成低工作满意度。较长的工作时间使员工身心疲惫,无法以更好的姿态进行工作,长期以来则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每天高负荷的工作时间,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则相对较低。员工在一个组织文化与自身愿景相对契合的企业中工作会产生愉悦的心理,而若企业文化与员工自身价值观相悖,员工则无法长时间的在企业中待下去。管理政策也是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因素,管理政策的公平性、有效性、合理性都会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可,而相反,则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3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有效措施

1薪酬制度力求公平

薪酬是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当然,高薪酬并非必然导致工作满意度提高。根据双因素理论,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低薪酬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而高薪酬带来的是没有不满意。同时,公平理论指出,当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与他人相似,才会感觉到公平,也就是说,薪酬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不是一个人的绝对所有,而是相对收入。因此,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2按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作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为薪酬分配、培训、人员调动与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相联系,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认为努力做出成绩可以得到期望的好结果,于是就会产生较大的满足感,努力工作行为受到了正强化。因此,绩效结果的科学分析与正确使用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严格按照绩效结果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3提供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知识型员工最需要的就是公平竞争,使员工在企业中公平竞争。在这样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员工施展自己的才华,更能够发展自己,更有益于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公平的企业可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使员工能够专心的工作。

4创造关爱知识型员工的企业氛围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追求自身的发展是个人需求之一,现在的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对薪酬的追求,同时也追求精神的归属和自身的发展。对于员工来说,自身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了他们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关爱员工的企业必然会令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而组织提供的培训也成了选择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培训使员工在工作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应该提供给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在工作上的支持,要适当地鼓舞员工的士气,对高绩效的员工给予肯定的评价,提升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同时,企业要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5营造积极追求进步的企业氛围

积极追求进步的企业环境可以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型企业和务实型企业。企业给予员工足够的支持和信任,重视企业的发展,重视员工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能带动员工积极地学习与提高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为企业提供高绩效。

6创建自由开放的企业氛围

知识型的员工都希望企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员工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流观点,交换相互的想法,促进员工间关系,使得员工在得到企业一定的支持和信任之后,可以大展身手,积极地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企业应该促进员工与上级的交流,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参与意识,促进工作任务更有效地传达,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7整合企业文化价值观,营造共同愿景

企业应该整合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共同的目标,打造共同愿景,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卓清谈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管理[J].改革与开放,2009(12):120

[2]胡蓓,陈建安脑力劳动者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3(4):139-144

[3]葛培波,高天云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途径[J].山东经济,2002(5):60-61

第8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质量 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加快,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正基于此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对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变得日益突出。施工企业为求生存,占有市场,不惜压低价格,以微利甚至亏损的价格来获得工程,更有一些施工企业为达到盈利的目的,偷工减料、精制滥造。因此,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起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作用。

1. 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质量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承发包阶段,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把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达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使用,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工程质量,是指竣工的工程应达到图纸的技术要求,从工程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2. 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质量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是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建设工程造价不仅与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建设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建设者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外部条件有联系,而且还与工程质量目标控制密切相关。工程造价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途径,要想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同时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合同当事人想用最小的投资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渗透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工程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如果工程造价管理在哪一个环节减弱或者失控,就可能造成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问题。若价格高于价值,就会影响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若价格低于价值,就会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如一些建设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就缺乏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没有一个明确的控制目标;有些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规范设计,不注重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又如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在招标投标过程中随意肢解工程,多头发包,任意压级压价,甚至还自行指定建筑材料,使合同价款控制流于形式,并出现“阴阳合同”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薄弱的表现,说明了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质量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质量的优劣。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不可避免的会为工程质量带来一些问题,埋下隐患。

3. 正确处理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处理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必须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证工程质量目标,又要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以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这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深入分析工程的功能,合理确定质量控制目标。即对建筑产品的唯一性进行深入的功能分析,确定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功能是次要的或过剩的,以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弱次要的功能,去掉过剩的功能,补充不足的功能,使产品功能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更好的保证质量目标。也就是说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方能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3.2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建设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招投标这一有效手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缩短建设投资的回报周期。

3.3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控制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使产品达到质量标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为了保证及提高产品质量所增加的费用和因未到质量标准所造成的损失及处理质量缺陷所发生的费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应重点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设计变更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方法,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再者,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材料价格。据测算,一般建筑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用占60- 70%左右,且不断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选用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满足材料合格的前提下,应努力争取最低价,掌握建材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制定材料价格的管理措施,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灵活可靠、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对资金占用额大、采购较困难的大宗材料重点管理,使材料总费用降到最低。提前做好材料供应计划,掌握市场行情,尽量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

3.4加强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管理,择优选用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加强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管理,择优选用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各承包施工企业应在保证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设计多种施工方案,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选定最能合理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且使造价最低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窝工、浪费工时的现象,对各个工种要做到合理调配,并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进场、退场的灵活调度,避免台班费的浪费。

结束语

一系列的“豆腐渣工程”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对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途径,要想严格控制建设工程质量目标,就必须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着手,运用建设工程内在的经济规律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内在联系,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地进行调节,挖掘建设市场的潜在价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期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瑞.工程造价对工程质量影响的分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第9篇:公共关系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北方园林工程;施工;合理管理;组织形式

1 园林工程的施工类型

园林工程施工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基础性工程施工,其二是建设施工主体。

1.1 基础性施工工程

基础性施工工程包括六大类,一是土方工程施工,是园林工程建设首当其冲的工程;二是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其与园林工程建设密切相关,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工程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三是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多应用于园林建筑的小品的景观建设中;四是园林供电工程施工,主要是指照明用电的布置和安装;五是给排水工程及防水工程施工;六是园林装饰工程施工。

1.2 建设施工主体

建设施工主体包括四类,假山与置石工程施工、园路与广场工程施工、水体与水景工程以及栽植与种植工程施工。

2 园林工程施工的管理特点

园林工程施工的管理特点有以下3点:

其一,在工程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实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编制。施工程序的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拟建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使用功能以及施工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固定程序上的客观规律和计划决策人员的主观努力所决定的,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组织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就要认真严格地贯彻执行施工程序的安排原则,这一原则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实现的重要原则;其二,作为施工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施工现场管理,对园林工程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园林工程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提供造价和工期合理,并且质量有保障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一条发展之路。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保证施工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能力有重要决定作用;其三,管理施工成本要注重科学性。工程成本管理是由成本的确定、控制以及降低措施构成的,项目成本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项目成本的降低措施。

3 合理施工管理组织形式的选择

所谓项目管理组织形式,指的是施工项目部所使用的管理组织机构,由它决定项目管理层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选择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就要遵循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六原则:整体效率原则、权责一致原则、专业分工与协作统一原则、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合理原则、弹性结构原则以及精简高效原则。根据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六原则,确定出职能式组织形式、直线式组织形式以及矩阵式组织形式三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这3种组织管理的形式根据其使用范围不同,有不同的效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管理组织方案。

3.1 职能式组织形式

职能式组织形式划分部门的基础是职能,强调专业分工,职能部门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在本职能范围内对下级有直接指挥权。职能式组织形式以较强专业分工,将职能机构的专业人才以及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解决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存在政出多门的缺点,导致项目部人员受到项目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难以协调双重上级的指令矛盾,所以这种形式只适用于专业面较为窄的中型园林工程。

3.2 直线式组织形式

所谓直线式组织形式,指的是自上而下形成直线控制的权力系统,下级只接受惟一指令,有利于上级的统一指挥。由于组织机构简单,所以部门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能够迅速开展决策,但是项目部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导致专业分工较差。对整个工程项目协调、组织以及指导工作负责的是项目经理,只有具备较强的技能的人员才能胜任项目经理。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这种组织形式应用是较为广泛的。

3.3 矩阵式组织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矩阵式组织形式广泛应用于大型工程管理中,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有机地结合多个项目以及职能部门。矩阵式组织形式一方面,在一个项目部内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既可以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又能够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管理决策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够站在高层管理的角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及项目的责任与权力,有利于项目部的优化组织和动态管理。矩阵式组织形式尤其适用于大型园林综合性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