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来我县2年多工作经历,结合近期到有关乡镇、部门、企业走访调研的情况,就如何实现工业兴县,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总的看我县民营企业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期我县民营企业就开始起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没有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但是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企业布局相对集中,形成三区两带一城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本土企业家,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一批特色产品。
下面,就如何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提几条个人建议。
建议一:进一步提升对现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在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不要忽视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引导它们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技术革新,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比较容易抓到位的,也是比较容易见效的。对现有企业支持,政策优惠要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避免“引来女婿走了儿”情况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引进,往往是以商招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本地同行企业界人士的相互宣传和引路,本地企业界人士对投资发展环境的“口碑”,是引进企业、资金和技术的第一窗口,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一要培育产业龙头。在六个行业中,根据3年内的税收情况,每个行业筛选出1-2个龙头企业,集中给予税收、资金、用地等政策倾斜,促其做大做强。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六个行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向上、向下拉伸、拉长产业链条,带动配套企业发展。肉食品行业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现状表现的十分突出,需要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新建养殖企业。三要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企业的规模、质量。一方面要加大合法经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假冒伪劣产品。不打掉伪劣产品,就是对合格产品的不公平。不打掉违法企业,合法企业就无法成长起来。肉食品行业的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两次大的集中整治,生产单位由原来的56家,变为现在的十几家,砍掉了一批小作坊,数量少了,行业规模、效益却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建议二:进一步加大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力度。不只停留在规划和口头上,要切合实际的做起来。一要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征求企业经营者意愿,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档次和品位,提高集中区的承载能力。二要优化集中区的软环境,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诚信的服务。对于县城工业园区的启动,第一步主要是吸引一、两企业入驻,为其他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建议三:切实破解“瓶颈”问题。在企业座谈时,谈及最多的两个问题仍然是土地和融资。这是在所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也是最难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因此,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为企业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一)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积极破解土地“瓶颈”
1、切实加大转用指标争取力度。一是加大争列市以上重点项目力度,大项目争取纳入省重点项目盘子,使用省控指标;对中小项目实施打捆包装,力争市级立项,使用市控指标;督促项目单位加强与发改、环保、建设、和国土部门的沟通,尽快完成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环评等前期工作,为用地预审、规划调整等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及早达到用地组卷报批要求。二是加大跑市进厅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人脉资源,反复申明理由,争得各级理解和支持,为争取用地指标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推进土地置换。充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将部分废弃砖窑(全县约有600亩)立项复垦,验收合格后,与农用地进行置换。
3、认真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全县现有停产、倒闭的123家企业,闲置的700余亩土地,按照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采取制定优惠政策、使用权流转、合股联建、租赁等措施,积极安排一般非生产性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二)转变思路,加强引导,积极破解资金“瓶颈”
1、加强“银企”、“民企”对接。一是实行银行和企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信息,争取金融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二是组织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三是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实现民间资本与企业的对接。
2、不断探索新的招商方法。一要打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甘当配角,挂大联强,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在提供服务中求发展,在加快联合中求发展,在产业对接中求发展。二要提高招商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政策渠道、业务渠道、网络渠道、企业渠道等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在项目跑办上做到“专”,出去跑项目,小团组多批次,有目的的进行,可以上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产业。
3、引导联合经营。针对部分企业规模小、散、乱的实际,积极引导,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捆绑资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盘活民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关键词:科技支撑 县域经济 安徽省
近年来,县域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肖志颖 吴润青,2013),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县域地区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收入偏紧,且支柱产业多依赖于地方资源,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破资源与技术约束,对于提升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究竟如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需求如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与县域经济的关系也进入了我国部分学者研究的视野。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在对福建省县域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孙自铎(2007)通过对安徽省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宁国市经济发展的实地调查,也同样提出现阶段安徽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的基本思路。禹晋卿(2008)指出河南省县域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岳顺之(2011)则指出淄博市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山东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总结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可以说,关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县域科技支撑能力如何评价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县域层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资料和数据的支撑,从而使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的研究很难深入进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利用2011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数据,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提供一些设想和建议,从而达到科技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评价指标与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是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与评价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科技促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的四个二级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成果转化数、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等11个三级评价指标,从而构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详见表1。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根据各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以二级指标权重设定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两两比较,确定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参照1~9标度体系来确定相应的aij值,得到二级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记为A,计算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评价结论,可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总体来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个县(区)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县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达62.5%。可见,安徽省科技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2)安徽省各县域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别较大,科技支撑能力综合指标值最好的宁国市与最差的蒙城县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缩小个县域之间的科技支撑能力差距,对于提升安徽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3)从评价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科技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大多获得了上级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相对而言,排名靠后的县域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县级本级财政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下,提升县域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还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科技发展的各种支持,包括政策和项目倾斜等。
(4)我们在分析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几个县域的情况时,可以发现,这些支撑能力较弱的县域对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们在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弱势造成这些县域整体科技支撑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些县域来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是如何在科技推广与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孙自铎.中部地区振兴县域经济必须以科技为支撑[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晋卿.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
1.1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赤峰县域形成了有色金属、能源、农畜产品加工3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风电设备、矿山机械、农牧业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煤化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纺织、制药、建材等传统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克什克腾旗旅游业和煤化工业、喀喇沁旗铜冶炼和特色种植业、宁城县的玉米加工产业和设施农业、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规模化养殖和节水人工种草、敖汉旗规模化蛋禽养殖和林产业及贵金属采冶、宁城县玉米深加工和蔬菜产业、左旗有色金属冶炼和辽文化产业、林西县有色金属冶炼和氟化工产业、巴林右旗煤电一体化和规模化肉牛养殖、翁牛特旗机械加工和马铃薯加工等已经基本形成了特色化、专业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自然优势赤峰市处于大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天然的集聚地表水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集中度较高.境内有大小河流330条,水库82座,地表水水资源量25.91亿立方米,其中北部六旗县地表水水资源量17.0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66%.此外,“十二五”期间拟建的东台子水库、琥珀沟水库都集中在北部旗县,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对赤峰市北部旗县发展工业特别是煤化工产业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支撑.近期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发挥电力优势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云计算等产业的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自备电厂,鼓励火电企业利用存量机组或拟建发电项目与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联合重组,按企业自备电厂实施直供电,这对赤峰市北部旗县进行水煤合作,发展煤化工、煤电冶等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3人力优势赤峰市县域户籍总人口337.9万,常住人口295.72万.既是人口大市,也可以变成人力资源强市.此外,71.6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已经完成了资本、技能等方面的积累,开始返乡创业,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已达1.3万人,带动就业7.8万人.
2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
2.1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够均衡2012年,县均生产总值130.8亿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8亿元;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亿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5亿元.9个旗县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到139.7亿元,最低的仅为58.2亿元,相差78.5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最高的达到17.4亿元,最低的仅为4.2亿元,相差13.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达到6955元,最低的仅为5958元,相差997元.
2.2与先进旗县差距较大在全区101个旗县区中,赤峰市生产总值最多的红山区仅排在18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林西县排在76名;财政收入最多的元宝山区仅排在19名,其他均排在20名以后,最少的巴林右旗排在77名.
2.3特色优势不明显大部分旗县发展定位不准,发展重点不明确,没有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形成特色突出、具备规模优势和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
2.4缺乏资本、高端人才等要素农村牧区的耕地草牧场和宅基地还没有活起来,没能转变成支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资本.高端人才缺失,高技术、高科技行业人才引进困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2.5城镇水平不高赤峰市农村牧区面积大、人口多且居住分散,仅靠中心城区带动推进城镇化困难重重,既不现实、也很遥远,城镇化水平与全区、全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2.6经济发展落后赤峰市县域人口数量多、比重大,9个旗县中有8个国贫县、1个区贫县,贫困人口基数大,在确保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按期完成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等方面难度仍然很大.
3加快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3.1财政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对财政困难旗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增强县级政府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是采取贴息、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以奖代补、风险补助以及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大对旗县专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通过减免税收、加大补贴等,加大对赤峰有色金属特色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内蒙古有色金属基地建设.
3.2土地管理方面一是建议自治区追加建设用地指标,对自治区重点项目要求单列专项下达用地指标,或在省级内消化用地指标,不再占用市县用地指标,减轻市县建设用地报批压力.二是建议自治区下放并扩大对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村企联营用地的审批权限,对重点工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依法有偿使用农民集体土地.三是建议对建设用地转为耕地的,可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四是继续实行和进一步探索建设用地置换、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用地等节地措施.
3.3金融方面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条件、财政税收和收益补贴等方面出台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办金融机构及网点.制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工作制度,通过正向激励,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增大支持区域经济工作力度,有效提升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新疆;二元经济结构;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31-03
在5月,中央召开了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相继出台了新疆地区分税制改革和招商引资等多项优惠政策,以大力推进新疆经济建设,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疆正在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抓住机遇,实现新疆繁荣稳定,县域经济大发展就成为先决条件。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缩小新疆城乡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穷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更是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关键,它对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新疆地域辽阔,除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个地级市以及自治区直辖的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之外,其余84个县(县级市)都属于县域范围,约占全疆国土面积的91%,居住着87%以上的人口。2008年,县级(不含县级市)国民生产总值约1 210.72亿元,占全区的28.8%;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总额717.96亿元,占全区的37.18%;农村居民社会消费总额295.52亿元,占全区的15.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县级财政收入约97.41亿元,占全区的26.98%,均低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43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 5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由于新疆不少县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衔接较差,科学性依据不足,缺乏可持续性,加之基础性工作薄弱,人才、技术、资金引进效果不显著,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变尚不充分,使得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呈现出“农牧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特征。
二、新疆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疆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集聚辐射功能差。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县域人均收入水平低、“强县不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规模较少等方面。新疆的城镇规模远远小于能发挥积聚和辐射作用的城镇规模,这一方面造成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联度差,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另一方面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疆很多县(市)工业化程度低,呈现出以农牧产品、矿产及其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所凸显的问题是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县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等。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还很大,常规农业耕作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不高,导致产品、产业趋同,产品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很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第三产业发展更为滞后。
3.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尚未成为发展主体。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主要和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但新疆民营经济并不发达,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和主体作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激发出来,适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在信息、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等措施还不到位,软环境建设同百强县相比差距较大。
4.科技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新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地方财政收入不多,绝大多数县域基本上属于“吃财政饭”,虽然认识到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苦于经费困难,无力增加投入,这种情况在全疆县(市)中具有普遍性。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缓慢。另外,适合企业和农民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企业和农民科技创新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致使县域科技陷入单纯依靠政府而政府又无力投入的尴尬局面。
5.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农业规模不合理的扩大和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绿洲荒漠化程度加剧,水资源进一步匮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与生态环境的脆弱对新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发展绿洲经济,防止荒漠化,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干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干旱地区,是以绿洲为单元的内陆封闭地区,绿洲仅占其面积的4%,并被荒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空间距离遥远,经济活动被限制在呈点、带状分布的绿洲内,这严重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另外,由于区内水资源短缺,生物生产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低,环境调节功能差,又加上人口剧增和人们对水土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流域)开发的不协调、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等因素,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2.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新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并固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前工业化战略的客观必然。这种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导致的后果就是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加大,重工业的发展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最为明显的现象是,我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工业主要以石油、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为主体,与农业的联系甚微,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运作模式,导致产业之间相互脱节,从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3.制度因素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度创新,只有在制度的保证下,技术、知识和资本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我区县域经济落后于发达地区,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的落后、制度创新能力差,制度的供给和需求的不足。只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才能加快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4.知识贫困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源因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知识贫困,引进知识(利用外地知识)和生产知识(知识创新)的能力低下,他们一直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长期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模式和生产习惯及单一传统种养业或单一的粮食品种种植,科技应用程度低,实力脆弱,社会联系狭窄,市场信息闭塞,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抗风险能力以及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很低下。知识贫困使这些地区不能参与创造和分享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文明的成果,成为落伍者和边缘化地区,最终,无力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
三、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1.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振兴新疆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落实中,新疆要抓住向西开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全国19个省市在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发展外向型互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大发展。一方面,利用好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向内开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参与跨区域产业分工,做好超常规招商引资工作,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在跨国经济合作中,要进一步提高新疆县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实施“东联西出、西去东来”的方针,开拓国际市场,壮大外向型经济实体,真正使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国外发展的大局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新疆农业现代化步伐。多年来,新疆农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而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为加快新疆农业现代化步伐,新疆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搭建外销平台为首要战略任务,以区内、区外、国外三大市场为战略方向,以名优特新、精深加工农副产品为战略重点,突出抓好统一规划、搭建平台、产销对接、规范管理和建立长效机制五项重点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形成“顺畅有序、配送灵活、保鲜供应、四季销售”的外销模式,推动新疆林果、棉花、畜禽、特色农产品等长期稳定进入国内外市场 [1]。
3.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竞争力,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和现代化。所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2]。新疆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利用国家刺激经济增长,加强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投资为契机,力争得到国家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我区油、气、煤炭等优势资源,加快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扎实推进以石油天然气、石化与煤炭、煤电、煤化工为两翼的优势资源转变战略,多上、快上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促进我区传统行业通过技术引进、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等手段进行改造提升。另外,还要重视引导产业集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发展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是企业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增长极[3]。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新疆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指导民营企业正确选择和构建企业产权结构、治理模式和监督机制。二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对企业的科技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其做大做强。三要认真落实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放手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切实放宽领域、创优环境 [4]。
5.消除知识贫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知识是当代经济和社会转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知识贫困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一方面要普及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培育农村文明新风,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5]。
6.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新疆县域经济应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要把经济规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生产等环节上进行“生态化”监督和管理;要逐步形成经济结构合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布局,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刘仲康,董兆武.2009―2010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4.
[2]陈延宏.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J].农业经济,2009,(5):16.
[3]刘全忠.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6,(19):45.
基本情况
·自然条件
地貌特征本区域位于榆林市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从西到东依次为风沙草滩区、白于山区、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区内地势高峻,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地表支离破碎,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34—169天,四季分明。区域内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92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片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3.64亿元和12.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0和4701元;城镇化率31.4%。红枣产业成为片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煤炭、岩盐开发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榆林吕梁片区七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榆林市政府决定安排振南专项扶持资金总规模达3.9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资金2.4亿元,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及续建收尾工程。
贫困面大集中,返贫率高。区内7个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9.1%。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56.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6%,分布在18.7万个家庭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
金融支持连片区县域发展的瓶颈
·资金体制性外流严重
随着榆林市辖内吕梁片区七县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明显,然而贷款增幅相形见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贷差逐年扩大。县域资金净流量呈现“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
1、资金存量分析:以2011年末为例,榆林市特困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5.27亿元,有92.82亿元没有用于县域经济流转,占存款的49 %。将近一半的县域资金外流。
2、增量资金分析:2011年末,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0.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2.68亿元,有7.63亿元新增存款没有参与县域经济循环流转。
·基层营业网点撤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基层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与县域经济多样化快速发展形成反差。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致使县域金融机构逐步退化成为吸收储蓄的机构。
金融支持吕梁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全方位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长期科学、务实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和反馈信息,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抑制资金外流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各资金主体与资金资源活性配置的基础,所以,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抑制资金外流的有效措施。深入贯彻人民银行指定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当年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提升信贷规模,做大信贷总量
一、继续深化完善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全市企业改革工作要继续以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为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企业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1、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市90.8%的县属企业和73.2%的市属企业已完成了改制任务。今年要继续推进国有、集体资产由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步伐,以调整和完善产权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行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严格国有产权转让程序,确保企业改制规范运作。到年底,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要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市属除极少数企业外也要完成。要重点抓好市属6家困难工业企业的改革。轴承公司、锅炉公司上半年要争取完成改革任务;其它4家企业也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工作进度,力争下半年完成改革任务。德棉集团、石油化工总厂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研究深化改革方案,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适时推进企业改革。粮食企业改革要按照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下半年组织实施。
2、切实搞好改制企业的规范完善。要指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相互制衡的作用。按时做好公司组织机构换届工作。完备各项法定手续,规范职工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改制企业的指导监管,加强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党群组织,使企业依法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3、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指导企业以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为重点,以分配制度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配套的内部运营机制。
4、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市政、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稳妥地搞好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经营限制,允许外商和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参与改革与发展。上半年重点抓好燃气公司的改制工作。要认真研究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近期重点抓好市中心医院等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
二、加大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
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我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大力培植上市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快运作和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并争取在境外上市融资方面实现突破。
1、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现有股份有限公司的争取上市和再融资工作。目前我市有股份公司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拟上市公司2家。今年重点抓好并确保德棉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上市;华乐股份有限公司9月份完成上市辅导并积极做好推荐上市的各项工作;抓好山东华鲁恒升股份有限公司增发新股再融资工作。对水兴橡塑等已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具备上市基础条件的企业,要尽快聘请有资格的券商进行上市辅导。
2、以上市为目标,积极组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企业上市的基础工作。对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所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国家或省同行业中各类指标处于前列,有需要投资发展项目的重点企业,要以上市为目标,选择券商和中介机构帮助制订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方案,按发起设立方式或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方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完成改制后要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抓好发展项目的立项争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行为,以尽快达到上市条件。重点抓好山东照东方造纸集团公司、山东乐悟集团公司、禹城龙力生物科技公司、乐陵泰山集团公司、庆云中澳集团等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3、加大上市资源培植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上市融资。对目前暂不具备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条件,但产品科技含量高或在同行业中所占份额较大、成长性较强的企业,要作为上市资源进行重点培植,鼓励其积极争取发展项目,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尽快达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多渠道争取上市融资,或通过与上市企业联合重组等方式间接上市融资。重点抓好平原沪平永发有限公司、山东保龄宝生物科技公司、山东通裕集团、山东贺友集团、*晶华集团、*扒鸡集团、皇明太阳能集团、山东谷神集团、*亚太空调设备公司、山东中大空调集团公司、武城中南集团等企业。
4、积极探索各种境外上市途径,在境外上市上搞突破。根据当前国内证券市场正在调整规范时期的特点,要在抓好境内上市的同时,突出抓好我市企业到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境外上市政策性、专业性强,工作程序与境内上市也不尽相同,要选择有资格、信誉好的境外中介机构合作,选择适宜境外上市的重点企业,精心运作,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争取在境外上市上实现零的突破。
5、积极引进外地上市公司来我市投资合作,做大做强我市企业。目前,莱钢股份、华芳纺织等十几家外地上市公司已在我市投资建立了12家企业,2004年共实现利税12.1亿元,有些已成为我市的重点支柱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上市公司具有实力雄厚,融资渠道多,产品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牵线搭桥,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优良的环境,引进更多的上市公司来我市投资合作,带动我市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6、研究制定我市鼓励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为进一步调动我市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借鉴兄弟地市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我市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为我市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认真搞好欠发达县工作,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
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有关会议精神,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把积极争取省直部门、对口强县的帮扶与欠发达县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有机结合,用好外力,激活内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争取到年底,5个欠发达县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的排序中至少前移2个位次。
1、结合实际用足用好上级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每项政策的积极效应。立足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在不偏离上级政策大框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灵活具体的帮扶政策和措施,给予县一级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5个省欠发达县认真分析研究上级政策,把省、市赋予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用足用好,提高政策的使用效益,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
2、进一步做好帮扶项目和资金的争取、落实工作。争取项目和资金是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加强与省直帮扶部门的沟通联系,摸准省里的扶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确保提报项目和资金落实到位。对已经确定和签约的项目,要明确责任,靠上去做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各欠发达县要抢抓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增强发展新优势,争当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积极主动做好与省领导、省直部门和强县的对接汇报和沟通工作,充分利用省领导和省直部门联系、强县带动的优势,积极争取省领导和省直部门的支持。定期筹备召开对口帮扶座谈会和“三方”联席会,通过多种形式,及时解决欠发达县重点难点问题。要利用强县优势培训各种技术人才,进行劳务输出,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上项目,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省直对口帮扶部门与欠发达县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定期向省直部门汇报我市县域经济工作情况,积极争取省直部门对我市和欠发达县工作的支持。要积极为省直部门和强县市区的挂职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省派挂职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县域经济更好地发展。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贯彻落实好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决定和确定事项,搞好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协调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配合省搞好对欠发达县的检查考核;督促各5个欠发达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定期调度加快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传递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确保我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好参谋。
关键词:县域经济 政府行为 省直管县 安徽省 竞争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中国式增长奇迹”。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无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994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地方政府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上进一步与中央政府保持相对独立,经济自主性地位不断提高,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诉求。
二、相关文献回顾
作为地方决策的主体力量,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着多种影响途径,政府行为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众多学者对此都有过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现举出一些学者代表性的观点。张卫国等(2011)依据1994―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现阶段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而且绝大多数省份行政垄断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地方政府投资具有正U型影响,且二者关系处于正U型下降通道中。就现阶段而言,地方政府投资及地区性行政垄断均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并且二者具有明显替代效应。长远来看,地区性行政垄断不利于全国整体市场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政治租金的获得伤害了经济效率。陈敏等(2007)通过中国省级数据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开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分割。国有企业的就业比重和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是加剧市场分割的因素。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有激励采取市场分割的政策,而越是发达的地区越倾向于市场整合。
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既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分析省市级政府行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对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县域经济差距做了实证研究,但针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究竟在县域经济竞争和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并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安徽省实施省直管县改革后,用改革前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对比来合理的评价政府行为究竟在县域经济竞争中起到的作用,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安徽省的改革情况和数据说明
(一)安徽省县域扩权工作进展概况
安徽有105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56个县、5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相互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现行各市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我省县域管理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权责不对等、管理权限弱、发展自小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我省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1.推行财政直管。2004年,我省对57个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4〕8号),按照维持现行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权责统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省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促进财力分配向县级倾斜。改革内容涉及收支划分、财政收入目标直接下达和考核、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债务偿还等11个方面。
经过5年多的运转,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有效调动起县级发展积极性,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建立起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新框架。
2.开展扩权试点。2006年,在省内选择宁国等12个县,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的原则,赋予这些县部分省辖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26号)。
2008年,根据地方要求,又重点选择了18个区位条件较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县作为第二批扩权试点对象,省政府以皖政[2008]3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将蒙城等18个县(市)列为第二批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的通知》。
3.全面推开扩权。2009年,我省在总结近年来县域经济扩权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61个县(市)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以皖政[2009]73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政策提出: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原由市审批或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均由县(市)自行审批、管理;需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均由县(市)直接报省审批;对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委托或授权等方式予以下放。
根据文件要求,2010年3月,我省在原来下放县级1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二批144项扩权的意见。
(二)主要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下,各县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近14%,高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2009年县域财政总收入399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4%,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1.9%提高到26.7%;凤台、肥西、宁国、繁昌等12个县(市)的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肥西县突破20亿元。
2.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25.6%提高到2008年的35.4%,年均提高3.3百分点。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6370户,是2005年的2.3倍,当年新增企业超过1500户,占全省新增企业总数的64.5%。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优势县和一大批产业集群专业镇。
3.是对外开放明显提高。2009年,县域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54亿元,是5年前的8.5倍,年均增速超过50%;有14县(市)利用省外资金超过50亿元,招商引资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园区经济初具规模,实现了县县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目标,建成区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重要平台。
4.是投入规模明显扩大。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754.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93.3亿元,3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46.9%,有32个县当年投资额超过30亿元。随着投入力度加大,有效改善了县域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有有望于今年如期实现,绝大部分县城和相当一部分重点镇、省级开发区实现了半小时上高速。
5.是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学校标准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32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26个县市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
四、结论
通过上述安徽省省直管县前后的县域经济运行状况的前后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徽省强县扩权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其县域经济的竞争和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为安徽省下一步政策的提出起到了支持和引导的作用。但也显示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制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础层次,而山区县域经济是整个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位于山区的县(市)占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56%,大约5亿人口生活在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9%,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这里。山区县域经济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策略应与一般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内以山区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旬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域经济类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调查,发现长期制约旬阳县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面的制约
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涉及南水北调工程,为保证旬阳境内的水质不被污染,上级政府对旬阳有硬性的环保要求,不允许其发展产生污染的工业,致使旬阳县的工业基础长期十分薄弱。同时,受农耕文化影响,县及乡镇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农业的知识掌握得多,经验积累得多,对发展工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发展矿产加工、水泥等适合本县的产业与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是否产生冲突把握不准,不敢承担相应责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旬阳县的工业发展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停滞不前的。
此外,旬阳县农业经济以烟草、畜牧、蚕桑、黄姜四大产业为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是烟草产业。调查显示,旬阳县80%的山区居民种植烟草,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保障。众所周知,对于烟草,国家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对于烟草进行统购统销,只能有特定的烟草专卖部门进行收购。根据旬阳县山区居民的特点,居民居住的比较分散,农民卖烟必须到县城指定的收购站,路远的农民为了卖一筐烟叶要走很远的山路,在县城的收购点往往还要等待1~2天,因此农民卖烟十分困难,类似的情况也制约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山区的特定地理环境制约
交通不便是制约所有山区县域经济的共同因素。以旬阳县为例,旬阳的气候适合烟草、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受制于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不畅。外来的收购车辆要走很远的盘山路才能到达旬阳,这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旬阳县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区,地势高,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集约化经营,也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缓慢。山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以及田土的不连片、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造、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也依赖农业机械化,因此由山区自然环境造成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桎梏。
三、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
山区县域经济受制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基础设施也一般相对薄弱。具体到旬阳县基础设施薄弱的表现为:
1、道路交通条件差。山区内外交通网络仍不完善,区域内路网的联网程度低,低等级路较多,这些路段整体质量不高,抗灾级别比较低。虽然旬阳有着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有着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交通的不顺畅,旬阳的招商引资十分困难。通过访谈了解到,旬阳县之所以没有大面积地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业,主要是交通不便从而没有投资商愿意投资造成的。旬阳县的县乡各级政府每年都在招商引资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干部为招来一个项目跑坏一辆车的情况。
2、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薄弱。部分海拔高的地区居民用水用电尚不能保证,给山区居民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极大困难。山区的行政村普遍缺乏学校硬件建设,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特别是缺乏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难成为普遍现象。基本的生存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就很难谈到发展,长期以来广大的山区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四、农民科技素质的制约
无论是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还是普通的粮食作物生产,使用的都是世代相传的传统农耕技术,农产品的加工也基本以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很低。因此,旬阳县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品附加值都相对较低。旬阳县很多山区信息闭塞,有的行政村还没有完整覆盖广播电视信号,更不用说互联网的使用。前述由于山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之山区农民居住分散,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布,导致适龄儿童入学困难,辍学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造成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低,制约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通过大面积的调查发现,旬阳山区县域内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体系中,科技产品、科技知识、科技手段的普及还是相当滞后的,农民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旬阳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针对上述旬阳县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问题,结合旬阳县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的具体对策实践,提出可供借鉴的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制约的具体对策:
1、针对本地区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多数的山区和旬阳一样有着环境保护的任务要求,要有效地保证山区地区的环境不被破坏,又不能一味地只向国家伸手要补贴,既要谋发展又要兼顾长远利益,面对这样的矛盾,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就成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抉择。总体上说,应该因地制宜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目前旬阳县已经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为大旗,开启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旬阳努力在增强工业支撑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利用本地特有的矿产资源,开展深加工相关产业。针对本地区物产丰富却销路不畅,农民增收缺乏保障的局面,旬阳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同时,突出做优产品,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经过一系列努力,旬阳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截至2008年底,旬阳区域内已有加工企业2,570个,从业人员6,546人,实现营业收入44,93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381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31%,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2%。
2、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和障碍,克服制度和客观条件障碍,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发展策略。发展山区县域经济要打破条块限制,拓宽发展思路,将发展中面对的限制因素合理消化,甚至转变为优势因素。比如,针对本地农民卖烟草难的问题,旬阳县政府一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补贴措施,对于到县城卖烟的农民提供伙食和住宿补贴;另一方面县政府积极与县烟草专卖局进行沟通,制定经烟草监督局审核的有效的烟草收购方案。
针对山地很难集中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问题,旬阳县积极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并根据本地山地生产的基本经验,向有关的农机公司建议开发适合山地作业的更加实用的小型农机具。同时,健全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流动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推动了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旬阳乡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旬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旬阳县政协还成立了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布局、城乡社会服务与管理及综合四个调研组,深入乡镇、部门和村组社区,通过实地考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了“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提升;狠抓烤烟、畜牧、蚕桑、魔芋、黄姜、林果主导产业,农村产业进一步优化;提等改造县乡公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等进一步发展旬阳经济的战略。根据这些指导意见,旬阳继续兴修公路,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教育和医疗投入,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于偏远的山区居民还积极鼓励其移民下山聚居,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延展性。合理规划、发展规模村镇,极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使得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4、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感,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心往往决定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应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责任心。为领导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其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合格带头人。同时,对于领导干部还应当加强相关责任机制,增强其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以近几年旬阳的实践看,旬阳县在推进工业强县的过程中,掀起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变革,陆续开展的各种领导干部的思想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旬阳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农民的基本素质也决定着本地区发展的快慢,特别是广大山区,由于地域特色,制约因素多,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具备更高的科技素质。针对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旬阳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包括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本区域的区域经济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宏彬.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评价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