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西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5] 丁小萍.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价值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就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它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P.20)。(2)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8](P.50)。(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9](P.130-134)。(4)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9](P.174)。(5)从个体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8](P.50)总之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实现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1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有关人的发展作用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论研究上,至于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还是比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来看,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5](P.206-216)张耀灿、郑永廷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9](P.184-185)(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功能来看,“其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需要,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2](P.77)目前我们所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以上观点去考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它具有个体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又具有社会价值。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

思想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5](P.187-188)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即经过教育者改造过的被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物的原有价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价值的消费,不仅他自己原有的价值不会消失,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3](P.74)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质做了相同的论述,代表了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课题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会在这一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指导下,在这一政治信念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P.75)项久雨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有三种,一是根本途径,二是基本途径,三是具体途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主要是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网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5](P.272-282)以上几种观点中,项久雨的观点比较全面、具体,现在理论界大都比较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也因该必须与时俱进,需求更多的实现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较少。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3).

[4]武云虹,季泽军.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精致化指将科学化管理模式与人本化管理模式进行相互融合,将其有利因素合理保留,排除各自的不利因素限制。具体要求如下:需将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考虑,即注重管理过程的总体把控,也不能忽略管理细节,需要追求细致入微、周到全面。精致化的教育理念目前已得到教育机构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教研机构热门课题。精致化教育模式要求教育过程尽量周到全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用细致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当今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管理问题

第一,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的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日常事务繁重,有所束缚,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发和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管理也沦为形式。迄今为止,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仍在大部分高校广泛存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主要依靠思政理论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也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度追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忽略了思维方式的开发和引导。造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参与性低,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和领会能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第三,思政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从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思政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繁杂。因此,绝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都被各类繁琐的一般性工作占据,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拓和创新。专业人才偏少,多数思政工作者创新开拓意识不足,对于新型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细致化思想政治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需求。第四,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传统报纸报刊等文化传播媒体,成为现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与传播途径。互联网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获取方式简便,是大学生之间或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当今多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仍不够了解,缺乏对大学生生活现状、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无法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为高校内实施思政教育工作造成阻碍。

三、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教育实施方式分析及建议

(一)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是辅导员,其专业教育水平与工作态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决定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成果。我们要合理依照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队伍的现状,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整套高校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机制,提高思政教育队伍水平。

(二)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

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起到促进思政工作效果的目的。

1.家庭的作用尤为重要。家庭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理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传承与改进的重要桥梁。

2.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学生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课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完善的计划性,传播我国普遍的政治思想理念,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加强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联网的使用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

一、新媒体介绍

(―)新媒体的界定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 1998 年 5 月的年会中提出:继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之后,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依托第四代媒体进入了大众传播行业,称为新大众传媒,也就是现代大众传媒,也可以叫第四媒体,也即现代新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特点

1.信息内容

(1)海量化

突出体现在信息内容几乎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企业、等信息内容都在网上可以查询,信息数量之庞大,涉及到了社会的热和一个行业。

(2)实时性

实时性是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特点之一。新媒体条件下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甚至都可以以秒、来计算,信息的第一时间,有利于人们迅速、及时、便捷的通过现代了解一件事情的动态。

2.信息传播

(1)信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新媒体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多种优势,声色俱全、图文声茂、动静结合,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心情选择不停的信息表现形式,拓宽了我们的自主选择空间。

(2)信息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现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全球信息共享的时代。。新媒体通过其独有的网络平台充分打造出了一个可供全球人民交往的平台――中国社交网站的微博、微信、美国的社交网站facebook、ins韩国的社交网站twitter等均为各国人的沟通提供了跨国界的方式。

(2)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交互性是互联新媒体最大优势所在,它不同于电视、报纸的呆板、单项的信息传播,新媒体青睐的是一种人机互动的信息交互式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户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进行信息阅读。

(三)信息价值

1.价值本身的增值性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创造价值的短期性、时效性,Internet上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无限度的查询,新媒体的信息可以通过人们不断的观看,充分的彰显出了信息的无限增值。

2.价值投资的经济性

新媒体时代,由于节省了报刊的印刷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通过新媒体来打广告,渐渐成为了个人和商家的首选。

3.价值实现的感官性

新媒体不是报刊的静态的文字或图片描述,不是电视的几十秒短短心能的介绍,只要观众想看,厂家可以通过其自拍的精彩视频来使大家对产品有一个全方面的感触。

二、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角度

从新媒体下我国网民的数量来看,我国十年间互联网经济的年均增速在60%以上,是中国GDP增速的5倍以上。这十年中我国网民数量增长了15倍之多。从2002年的4580万,再到2005年突破1亿大关,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掌握更多更全同时也更为复杂、未经过滤的消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见新媒体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必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

从具体的数据特点来看网民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中年轻人的数量10-19岁、20-29岁网民比例占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对我国的青少年加以正确的引导,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因此,必须加大对网络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力度,对新媒体传播的消极信息妥善解决,给青年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三、探寻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1.传统媒体有向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诸多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都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如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微信平台,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的电视网站等都充分说明了传统向新媒体的积极转型。这不仅拓宽了其本身的信息传播数量,更加突破了传统媒体本身的限制,又像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2.新媒体不是和传统媒体毫无关系的。新媒体的发展是基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并在对传统媒体的融合中发展自身,不断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新媒体兼容了报纸媒体的静态性、广播的视听性、电视媒体的动态性,融入了自身的发展中去,不断的故其根本,强化自身。

二者的相互融合并不是以任何一方的消亡为代价。二者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新媒体代替传统媒体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传统媒体要想突破自身,必然要借鉴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固守陈规、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必然的一个结果无疑是自身的最终灭亡。而新媒体作为新生的事物,要想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然要借鉴旧事物的发展经验,从而为自身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准入、问责和引导机制

1. 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不受法律所约束的信息只会如断线的风筝,失去了根本,找不到自己应有正确方向,达不到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关于新媒体的立法、并加以实际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新媒体准入机制,是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空间、传播积极思想的必由之路。

2、优化舆论导向,大力传播主旋律思想

新媒体由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之广、信息的接受者必然存在素养、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性。现在许多网站有自动屏蔽违法言论的功能,这是比较正确的一点,有利于纯净的思想政治环境的形成,从根本上遏制了一些不良人士破坏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各网站置顶一些专业人士观点这一举措也必不可少,这是我们在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化影响

现代社会,拒不完全统计,是上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上网占40%,对网络的依赖性,使人们的现实生活添上了越来越多虚拟化的色彩。人们过分的依赖网络从而导致现实中交往能力、搜索能力的下降,情感的虚拟化等都成为了新媒体影响下信息传播带给人们的消极的影响。

(三)顺应时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1.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要破除出传统媒体条件下旧的过时的思想,除了建立实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也是必需的。网络上,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偏颇的言论,由于问责机制不健全,很难发现信息的传播者并加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了不良言论的传播,直至星火燎原无法控制,做成了很多人也出现了相同的偏颇想法。因此,及时加强网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这就需要充分的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了。所谓榜样,是一种典型,同时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主观自我。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因此,尤其是在网上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条件下,更需要我们加强网络思想政治人才培养,并且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以影响更多的人,传播正能量,鼓励人们向榜样积极靠拢并最终成为榜样。

(四)依托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打造专门化的奖赏平台,鼓励好人好事行为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良好的物质生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支持,幸福的精神生活同样也不能或缺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今天在大力鼓励好人好事的同时,关于好人好事的立法却迟迟不见成效。新媒体条件下,政府可以打造专门的奖赏平台,使奖励不仅通过证书等实体的形式来展现,上传、点播、评选好人好事视频,并最终赋予其物质的激励,是政府鼓励好人好事的新时代行为,有利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成。

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沟通优势,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

如网上的专家咨询,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很好的手段。人之所以对一件事表现出过激的想法,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网络专家可以及时、有效的开展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利于破除咨询者的心理障碍,同时很好的保护了隐私,实施起来又方便快捷,节省成本,实现了新媒体下有效的人机互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朱云.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的建构[J].现代管理科学,2012.8.

[2]杨茂钟,兰岚.新媒体技术在校友工作中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科教导刊,2014,12.

[3]吕忆松,李莹莹.发挥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为例[J].科教导刊,2014,3.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对策研究

经笔者研究,目前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均不理想,归根结底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抽象性,且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比较有限,对于哲学模块学习难度比较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据此教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将分别从: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则、生活化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现状

我国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方面仍然是根据课本知识进行,甚至有的教师单纯的照本宣科。在多媒体应用中也只是教师把课本内容电子化而已,并没有对如何讲解以及呈现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识时,感受十分枯燥,同时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尽管学校积极地建立各种论坛、QQ群,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有的成为了师生间问候、聊天等渠道,更有许多群是无人问津。由此新媒体并没有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好发挥积极的作用,许多学生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而主动地学习其他的内容,例如有的学习语言知识、分享心情、参与课文阅读以及探讨娱乐等,通过分析可知,这些内容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不仅因为它们适应了学生的喜好,而且在内容以及形式呈现方面都十分的新颖,从而受到了大量学生的关注。因此,学校在思想教育中也需要积极地创新形式、优化教学内容,进而能够为学生在思想方面进行引导,使得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不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误导,避免学生出现扭曲、消极以及不思进取的想法,严重的情况下,有的学生还可能会走向迷途由此可知,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在新媒体指导下,一方面是加强思想政治内容传播途径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创新传授的形式,提升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发展性的原则要求教师应用和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教育作用的发挥,能否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教学方法选择目的就是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需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手,合理选用教学的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直观性的原则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需要严格遵循直观性的原则。直观性属于当下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中的主要原则,要求教师全方面了解教学的内容,同时针对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的情景。在教学中加入抽象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真实性的原则在相关标准之中将理论性的观点阐述放在社会生活主题中,同时在课程教育之中融入理论逻辑、科学知识和生活现象等,有机结合生活逻辑、生活现象与理论逻辑,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认识社会与适应社会,进而有效感受文化、经济与政治各领域应用政治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此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实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合日常生活、时事新闻与社会热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一)应用课外的活动形式,设计教学情景由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生化至关重要。董存才说:课外活动属于课堂教学加深、延伸与扩展,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的主要路径。很多实践中表明:课堂教学体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与理论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还要综合应用学科知识与实践锻炼,为学生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同时发展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教育时,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重视哲学和生活间的关系,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而且要在课外生活之中体现,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应用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应重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整体性与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同时加设实践教学,以便学生充分感悟与体会哲学的理论,并加以应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课堂辩论形式,设置思辨的情景思想政治教师应用应用辩论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南宋时期,朱熹就比较重视学术的辩论,并且在教育学生时也经常使用讨论式方式。在《朱子年谱》有言:先生穷己之力,治理军事甚劳,在晚上还会和学生交谈。设置思辨的情景教学是,需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自主性与积极性。在组织辩论赛之前,学生需要主动整理相关辩论稿与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反思与独立思考能力。其次,需要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设置辩论赛时需要冲突也要独立,要合作也要统一,通过设置思辨的情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与集体主义的观念。最后,要提高学生认知辩证思维的能力、认识水平与综合分析的能力。不能只让学生学习纯教授性与纯理性知识,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提升学生自身综合水平与学习能力。如: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一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景:某个儿童在滑冰过程中,不小心落水,这可以考验现场每个人。A、旁人幸灾乐祸与冷眼旁观;B、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叫人人们过来救命;C、与求救的人讲价格,付出金钱才可以救人;D、立刻跳入水中水中救人,在救出儿童以后悄悄离开。教室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学生赞同观点时,教师实时引出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会因人而产生差异。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如果角度不一样,则价值评价也会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个问题,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出现不同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冲突。

(三)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设置探究的情景英语中探究一词可以译为inquiry,其意思是指向的问题。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定义:探究属于多侧面活动,要全面观察与提出疑问,同时查找各种信息资源与查阅书刊,同时涉及研究方案与调查方案,采取各类方式解释、搜集与分析数据,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告诉别人。通过建设探究的情景,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交流与沟通,互相讨论知识,经比较与分析方式,把原先深奥难懂哲学知识简化。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充分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够拉近师生关系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主要指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把学生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团结协作、主动探索与勇于创新的能力。如:在进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课教学与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三个综合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第一个综合探究:国内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就主要包含什么;第二个综合探究:仔细自考国内航天事业是否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第三个综合探究:在国内航天事业之中,主要包含哪些失败例子与成功例子,彰显出什么样的哲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彼此之间查阅的资料,讨论的过程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结束语综上,笔者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做出了解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巩固理论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陈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26,31.

[2]黄娜娜.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0-72.

[3]赵慧芳,田金华.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84.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tion of 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anch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 Wenzhong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s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also its laws between spou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ier branch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isciplines,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breaking the paradox of education.

Key words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ouse; inter-subject

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理考察

配偶又称“夫妻”。合法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互为配偶,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即夫妻之间的对称规定。现代社会,配偶及其发展受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普遍关注,共同展示了以人为本,关心和促进配偶双方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与内在属性。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是指在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主导下,在配偶关系中的两性主体之间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在配偶双方交往互动中促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实践活动,是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共生教育形态。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统领、引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对等交往关系。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定的主导力量、教育者对配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配偶两者之间一者对另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狭义仅指配偶双方之间的相互教育。

2 学科理论基础

(1)科学体系。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要用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以及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2)人际心理距离论。一般说来,配偶是基于比较相互认同、动态协调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两性结合,其共同私人生活排除了一般人们交往中必有的思想沟通屏障,因此,能够在最小心理距离、最大心理引力实现思想融通、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理性意味着,在人类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存在彼此理解的可能性,存在着在有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价值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存在着互相宽容和求大同存小异的可能性。”①

(3)光环效应理论。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是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全盘肯定此人的一切。一个人的优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并主观地掩蔽或消弭其缺点。“爱屋及乌”就是这种现象。光环效应尤其对有着比一般人更多认同感的配偶建构一种“去障碍”的思想教育通道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4)配偶爱情学说。就一般意义而言,配偶是基于特定情感关系即以爱情为纽带的主体构成,这种特定情感是配偶双方心理情感、精神情感和社会情感的综合体。配偶之间的承诺、亲密和激情形成的非理性认同是激发配偶双方教育活力与自觉接受的重要主体机制。理性与非理性的总体认同是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接受效果的双重内在动力。

(5)发生学原理。所谓发生,揭示了事物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过程。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为实现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向“新质”转变的“发生”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配偶作为基于物质生活和爱情纽带的两性共同体,它反映了双方构建私人领域契约和公共领域参与、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两性思想与行为的“新质”产生过程。因此,发生论为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即这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根源、规律、动力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线索和方法。

(6)主体间性范畴。主体间性是指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协调、对等的交往关系规定性。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提升和修正,使单子式的主体性发展为总体性的主体性,其实质在于扬弃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主体――客体”的模式而重建“主体――主体”的关系形态。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②主体间性是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核心范畴。

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架

3.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与配偶双主体的实际状况的矛盾以及配偶关系中一主体与另一主体思想品德的要求和期待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主导性与主体性、教育与接受、思想与行为、自我与异性、家庭与社会存在不相协调又能趋于协调一致的对立同一关系以及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理论张力,决定了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方法和艺术。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中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素质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壮大,生源的复杂性、学生素质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对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对于个人品性的完善、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主流健康向上

目前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普遍有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他们对真善美有着强烈的渴求。这一代从小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思想活跃,更有经济头脑、创新精神。他们身上独立意识更强,更有个性,不再轻易地盲从和轻信,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多中职生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多才多艺,熟悉乐器、舞蹈、书画等。

2.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

有些学生读书漫无目的,纪律很差,缺乏自我约束,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收效甚微;有些学生抽烟、酗酒、赌博、吸毒、早恋同居,屡教不改;有的学生上网成瘾、打架斗殴、违法犯罪;有的学生责任感淡薄,良知泯灭。

二、中职生思想偏差的原因

1.中职生生理心理特点是造成其思想偏差的内因

青年初期的时间段为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中职生正好处在这样的年龄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一个心理上存在巨大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也是一个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多发的时期。这一时期比较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青春期生理发育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得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二是情绪的易变性、冲动性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和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出现;三是自我意识虽然增强,但自我评价能力有限,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现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性意识觉醒早,社会欲求觉醒早,但是道德水平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2.中职生所处的环境是造成其思想偏差的外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真是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溺爱娇惯使得孩子好逸恶劳,极端自我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心理素质差,面对挫折压力自暴自弃。也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梦想未实现的所有寄托,对孩子极其严厉,为孩子的一切做好了设想,孩子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便对孩子实行肉体折磨或心理折磨,这使得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发自本能地爱自己而是因为自己考了个高分或者满足了他们的面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自卑,性格懦弱,不敢表达内心的真正欲求,表面温顺、内心纠结,甚至产生自虐倾向或倾向。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还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教师的重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边缘化。漠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很大。有些教师本身素质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对富人的孩子关怀备至,对穷人的孩子漠不关心,做不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孩子敏感的心灵会备受打击。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教师常常单纯地灌输,而不是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理论阐述生硬枯燥。课本是教学的载体,有些课本知识本身没有说服力或者老土过时,教师难以讲解得合情合理、生动有趣,学生对其观点也模棱两可、内心排斥。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理论和实践关系处理不好,做不到自身素质过硬。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西方文化观念的糟粕也进入我国,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官员,如重庆文强案牵涉人数众多,这些国家硕鼠助长社会邪恶风气,损害善良人的合法合理利益。

三、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爱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必行,行必果。”教师要学识渊博,要有人格魅力。教师要做到得学生心、暖学生心、稳学生心。要注重班风学风教育、竞争发展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学生工作要细心“望”其表,耐心“闻”其声,真心“问”其想,准确“切”其脉。不爱学生的人是没有资格做老师的。

2.学校家庭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要适当地提高家长的素质。要将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家长会以及其他机会传达给家长。要利用电话、网络、邮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3.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每个人都有优点,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不可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表扬一个人,最好用公文;批评一个人,尽量用电话。教师应该在公开场合表扬学生。如帮老师擦黑板,教师不该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在班级里口头表扬。学生间互相帮助,教师也该在公开场合表达出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赞同。有某一特长的学生,教师应该表现出对这一特长的尊重和赏识。有的学生有礼貌,教师也该报以赞赏的笑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正激励会使行为不断强化。

6.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免费开放革命圣地、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陶冶情操。公安部门要维护社会治安,监督部门要维护政府廉洁,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得好,学生必然会受到感染,其思想政治素质自然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寝室文化的作用

寝室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环境造就人,同时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习惯。那么,寝室文化这个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群体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具有影响。

(一)积极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寝室文化是寝室成员每天都会接触的文化。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每天生活其中,并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被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方面,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态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寝室文化亦师亦友,给他们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帮助他们更好的判断是非,从而使得他们在前进的路上顺利前进。另一方,积极向上的寝室,其成员之间必定也会是互帮互助的。室友间会为彼此互相鼓励学习;悲伤、焦虑时,室友也会想尽办法帮忙排忧解难。因此,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利于大学生的生活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调节。

(二) 积极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任务。爱学习、勤思考、乐助人的寝室氛围, 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向上的寝室环境往往是寝室整洁、有序;成员具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兴趣爱好。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追赶,一起学习、一起加油。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部分成员学习优秀,表现良好。在这样氛围的寝室中,成员间的影响也会很大。寝室爱学习、爱思考、乐助人的氛围使得彼此间相互学习,这对于寝室成员间相互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是社会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动物,大学生生活也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这个群体就是与寝室成员相处。积极的寝室文化使得寝室氛围融洽、寝室成员间和睦相处、寝室成员如同家人一般。这样融洽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融洽、和谐的环境易使得人放轻松。积极的寝室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积极的寝室文化使得我们焦虑不安、进展的心理得到放松;和谐的寝室文化中的成员间也会是相互体贴的,这无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寝室文化的特征

寝室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包含差异性和融合性。

(一)差异性

寝室是一个群体组织,那么寝室文化必定也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的群体文化。在寝室文化中,各种相互碰撞的文化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寝室成员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也会大相径庭。这必定使得寝室文化具有差异性。

再者,不同的寝室也会有不同的寝室文化。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寝室区别于其他寝室的核心标志。

(二)融合性

寝室文化的形成是寝室全体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寝室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等的成员。虽然,寝室成员各有个性,且来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但是在长期的相处、生活、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也会被其他成员所具有的文化气息所潜移默化的感染,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并使得寝室文化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寝室成员自身多具有的文化气息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寝室成员。使得寝室成员在文化气息、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趋同。这就是寝室文化的融合性。

三、寝室文化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一)学习氛围日益下降

寝室是大学生除了教室、图书馆的学习场地。但是随着经济条件和网络生活的普及,寝室的学习氛围日益下降。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寝室环境越来越安逸,各种基础设施日益齐全,但这并没有为学习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反而使得部分同学赖在宿舍,尤其是网络生活的普及,在寝室上网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并在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尤其是男生寝室,游戏成风,更有甚者,全体寝室成员一起打游戏,这大大降低了寝室的学习氛围。

(二)卫生环境日益堪忧

寝室是寝室成员公共生活的场地,但是,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爱好习惯。寝室卫生环境也成为寝室问题之一。虽然有些高校寝室管理中会有卫生纪律,但是大学生都认为寝室是个人生活的隐私方面,学校无权干涉。更有甚者,寝室脏乱不堪,衣袜堆积,垃圾满地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寝室卫生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三)和谐问题日益突出

寝室本来就是一个多成员的组织,对于中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寝室都会有至少是三个成员。而且寝室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所哟,寝室的和谐问题也就表现出来了。近些年来,由于寝室成员间不和频频发生事故,这使得寝室和谐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四、面对寝室文化问题的对策

(一)举办寝室学习活动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精神。大学生是寝室的主人,理所应当承担参与寝室管理活动的职责。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大学生将寝室学习氛围的建设作为一项自觉任务。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营造更加优美温馨的寝室学习环境。

(二)进行寝室卫生评比活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卫生问题

首先,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卫生制度体系,强化值日职能和效果;其二,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卫生建设标准,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学生宿舍卫生建设活动的形式常态化,继而保证寝室卫生的质量。并对寝室的卫生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公示,奖励优秀,鼓励中等,督促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