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安全套 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50-0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rrect use of condom
WANG Xiao-lin
(Baoshan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proper application of the condom.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300 residents extra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or six times one year, an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homemade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condom applic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ndom; effect
据WHO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报道,在全球范围内,性和生殖卫生服务的不足导致女性性传播疾病(STD)包括艾滋病(AIDS)的感染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公共健康教育是改善人们性知识、态度、预防性病的有效途径;安全套是现有避孕方法中既能有效避孕,又有起到防病作用的一种避孕方法,已被证实可在性病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即使国家免费发放安全套,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应如何正确使用,因此笔者在街道和居委会的支持下针对社区居民开展了有关安全套应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安全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参加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健康教育讲座的居民中,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3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年龄20~45岁,本街道常住居民,知情同意,本人自愿。其中男150人,女150人。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 方法
自行编制安全套应用知识问卷,共7道问题,内容包括安全套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大小的选择、如何储藏、购买渠道等,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完善题目的表述。由社区护士担任问卷调查员,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讲述调查意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员核对无缺项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
健康教育人员由社区护士组成,统一制作宣传资料和PPT课件,授课护士进行专门授课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一年内分6个专题进行宣教,内容包括爱滋病的危害,优生优育知识,科学使用安全套,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全套如何获得等。每次讲座为1 h,教育形式主要为健康讲座,辅以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印有安全套使用知识的扑克牌等,从而提高居民的知识接受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干预,安全套能预防性病及可以免费领取安全套两项答对者的比例为100.00%,安全套选择、使用、保管答对者的比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表2)。而不同性别居民对安全套使用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爱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和重要途径
曾毅[2]认为在目前还没有疫苗进行预防和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和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和最有效的措施。安全套既可有效避孕,又可在性病、艾滋病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安全套应用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提高居民安全套应用知识知晓率及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指导居民合理避孕也有一定的意义。
3.2 安全套正确使用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的居民干预前的知晓率为70.33%,但是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知晓率不尽如入人意,成为爱滋病防治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通过多年的艾滋病、性病及计划生育教育指导,居民对安全套能够预防性病已有一定的知晓率,但对于安全套如何正确使用因为种种原因还并不清楚。而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居民对于正确应用安全套的知晓率明显上升。国内外研究也认为,应当倡导正确、坚持及全程使用安全套,必要时可推广新型女用安全套[3,4],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宣传安全套的使用能够预防性病,也要长期开展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的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的起到避孕、预防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如山, 韩秀霞. 国际社会关注性和生殖卫生问题[J]. 国外医学情报, 2006, 11(8): 223.
[2] 曾毅. 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1): 1-4.
[3] 张玉凤, 武俊青, 赵洪鑫, 等.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使用状况调查[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 6(29):453-456.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慢性胃炎;护理;健康知识掌握率;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病患者通常会呈现出反酸恶心与胃痛等系列症状表现,未经及时治疗任病症发展后,最终患者存在癌变的可能[1]。本次研究将针对慢性胃炎探究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运用于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以对慢性胃炎患者康复状态提升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表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护理策略;比照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为(46.89±2.65)岁;实验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为(46.92±2.69)岁;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经过分组后,护理人员于胃黏膜保护、胃动力增强、幽门螺旋杆菌清除以及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此外配合对生活以及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实验组具体为:
1.2.1对患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后,遭受的疼痛折磨时间具有显著性特点,从而抑郁以及焦躁等系列心理压力难免出现,更为严重对于临床治疗会表现出抵触心理,对于系列治疗以及医嘱均无法积极配合,使得胃炎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就慢性胃炎心理特征表现给予针对性了解,之后采用专业心理干预知识展开对应性操作,以对其不良情绪的顺利疏导以及成功排泄做出保证,对其心态开朗平和加以保持,使其对于医护工作的配合性明显提升,对其早日康复明显促进[2-3]。
1.2.2对患者展开健康知识教育干预:就慢性胃炎疾病的出现以及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主动讲解,并且就慢性胃炎的治疗凑是以及疾病复发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就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病情表现出的系列损害加以讲解,并且针对患者积极做好答疑工作。就患者疾病抑制错误加以了解,对应展开纠正干预,以使其内心疑虑担忧感充分消除。此外,确保了解通过提升自身疾病知识认知程度,对于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得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以及饮食习惯获得冲充分改变,使得疾病自我防护能力获得显著增强,对于医嘱可以做到自我遵从,对于用药可以按时按量进行,对于复查可以定期入院展开,确保对于病情状况可以正确清楚掌握[4-5]。
1.2.3对患者展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教育干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对应完成科学生活方案以及饮食方案的制定,确保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做到自觉改变以及约束。在对饮食原则充分遵守的条件下,需要通过适当运动锻炼,使得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以及体质获得充分增强,以促进慢性胃炎疾病的快速康复[6-7]。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1.4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分别对应展开自主设计问卷评定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均属于0~100分评定范围,结果同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均存在正比关系[8]。
1.5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干预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健康知识总掌握率)、计量资料(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各以n(%)、表示,各行χ2检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总掌握率对比:
实验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总掌握率(98.57%)高于比照组(81.16%)明显(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比:
实验组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情感职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躯体疼痛评分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见表2。
关键词:普外科;围手术期;焦虑;抑郁;健康教育
手术是普外科治疗主要手段,而手术焦虑反应激烈时,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造成影响,甚至致使手术中断,而术后疼痛,包含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复杂机体反应,心理因素如焦虑、惊恐、认知水平低下可能加重疼痛反应[1]。围手术期予行健康教育,通过系统教育活动改善患者行为、情绪,保障手术效果,保护患者身心健康,提升护理满意度[2]。笔者探讨普外科围手术期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02例,患者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精神异常、文盲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46.6±11.3)岁;体重45~80 kg,平均(63.6±11.2)kg;术式:阑尾炎切除术16例、胆囊切除术11例、胃癌根治术9例、疝修补术8例、甲状腺结节切除术7例;观察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45.8±10.9)岁;体重46~80 kg,平均(64.8±10.6)kg;术式:阑尾炎切除术17例、胆囊切除术10例、胃癌根治术10例、疝修补术9例、甲状腺结节切除术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术式、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按医嘱进行常规护理,采用普通宣教形式。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包括:①收集患者的资料,评估患者需求,明确护理诊断,②根据患者实际实行个体化的评估及健康教育,制订适合患者健康教育计划,③根据健康教育指导情况,评价教育策略和教育内容是否适合,修订教育方案,④教育模式上,采取一对一模式开展,通过小组讲解及研究讨论,语言和书面教育为主,配合模拟训练,⑤编写健康教育小手册,发给患者[3-4]。
两组患者于入院当日及出院当日进行焦虑、抑郁、疼痛症状进行评价;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1.3评价工具 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3个因子按1~5级(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评分。②手术后疼痛评估采用马盖尔(McGil1)疼痛评分量表,量表由78个描述词组成,共20项,分4大类:感觉类、情感类、评价类和其他类。对量表结果进行计分,得出3项数字:疼痛指数(PRI)、选词总数(NWC)和现痛强度(PPI) 。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抑郁、焦虑、躯体化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干预后抑郁、焦虑症状评分均较干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疼痛感明显减低,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在术前心理情绪应激明显,情绪焦虑显著,目前研究指出[5],对患者情绪状态影响较大的是患者对于疾病及治疗认知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患者的术后疼痛会加重焦虑情绪,影响患者康复,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相关行为,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满意度[6]。研究发现通过护理干预,观察组干预后抑郁、焦虑症状评分均较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赵卫红.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在医院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4,28(1):337-338.
[2]于文兰,高文霞,刘利.全面细致的健康教育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83-384.
[3]陈晓娟.程序化健康教育对普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97-99.
[4]刘岩.运用护理程序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4.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 健康教育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脑卒中在临床一直存在有较高的发生率,多出现在中老年群体中。虽然脑卒中的救治方案被持续进行优化与完善,该症的致死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1-2],但在病症的影响下,患者各方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为确保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康复护理工作,为促使该方面护理干预更加高效地执行,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形式展开康复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6岁,平均(68.18±1.38)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2~75岁,平均(66.27±1.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在我院确诊患者,非外院转入;(2)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3)愿意存在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精神类病症;(2)有不遵照医嘱治疗的行为。
方法:⑴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护理的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形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完成不同阶段康复护理训练,包括早期肢体被动训练等,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针对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持续进行完善。同时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在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⑵观察组则需要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展开对应护理工作,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PDCA循环教育:a.对教育计划进行拟定:在展开对应健康教育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同时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系统性了解。在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拟定,确保后续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b.实施阶段:在进行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开,包括集中进行讲解或播放有关病症资料视频等,帮助患者对自身病症进行了解与认识,明确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c.检查阶段:在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后,可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评估患者对应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后续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确保对应护理干预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与有效性[3];d.处理阶段:在评估完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后,护理人员需要持续对干预措施进行纠正、改善,并纳入到下一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中。(2)健康教育: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方面内容:a.心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等,此外部分患者认为在恢复早期不应该过早展开康复训练,以免出现神经症状恶化的情况,故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对应心理疏导工作。同时需告知患者尽早展开康复护理对于促进恢复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更加放心的展开对应康复训练。b.康复护理:对于出现软瘫期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方面操作不会影响到对应救治工作,更不会促使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对进行摆放,可以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以及肢体按摩护理。在患者病症基本稳定后,则可以帮助患者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对于出现痉挛期患者,则可以指导其及时展开肢体功能锻炼工作,可以进行翻身、左右活动身体等操作,此外可以在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的情况下进行起坐练习。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以不使患者产生劳累感为佳。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将PDCA管理法进行运用,分析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症状并及时进行处理[4-5]。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状态以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而生活质量则借助生活质量(ADL)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分)
两组患者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对照组为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01)。
讨论脑卒中病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且会出现肢体偏瘫、语言功能损伤等情况,对患者预后生活存在有一定影响。为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展开对应康复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受损功能可以尽快得到恢复。
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较高实施率,通过四个阶段循环分析,干预前探究问题,拟定实施计划,再结合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摸索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充分保障各方面护理干预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对于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及时展开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对于自身的病症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促使患者走出认识误区[6-8]。结合本次观察可以发现,按照PDCA循环管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帮助患者受损功能迅速进行恢复,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总之,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9-11],可以按照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为患者迅速恢复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吕雪.PDCA循环模式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照护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19,(16):201-202.
[2]张婷,闫文婷.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111-113.
[3]房杉.PDCA循环联合健康教育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5):34.
[4]杨纯,李金蓉,毕嘉文,等.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9):140-142.
[5]刘良英,张希,李迪飞,等.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提升关节置换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23-926.
[6]刘瑞,郝艳丽,张梅.PDCA循环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护理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2020,(5):284.
[7]闫晶.PDCA循环模式健康教育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评价[J].保健文汇,2019,(4):230-231.
[8]任学娟,张玉琴,耿翠琴,等.PDCA介导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9,26(3):179-181.
[9]曾冬苗.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7):180-181.
关键词 性病/艾滋病 流动人口 健康教育 干预研究
为研究针对流动人口群体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不同方式健康教育的效果,2010年对辖区内6家工厂、企业中的流动人口开展了STD/AIDS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资料与方法
辖区内外来务工者主要分布于建筑工地、工厂、农贸市场、车队、餐饮等行业。本研究整群抽取流动人口聚集较多的6家工厂、企业,对其流动人口进行性病/艾滋病的KAP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调查对象无年龄、性别限制。
方法与内容:对6家工厂、企业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65人,采取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了STD/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获取流动人口相关知识的基线资料,作为干预前的对照组,再根据各单位的条件许可,分别对以讲座(194人)、手册(87人)、录像(184人)3种方式进行单一形式健康教育干预,作为干预组,其中录像组在1次录像后再进行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联合干预,作为综合干预组,45天后采用相同方法,进行KAP问卷调查,根据干预前后KAP的变化来衡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调查问卷以自填问卷为主,调查员面对面调查为辅。调查员经过培训,并有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质控。
统计学处理: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双人双轨录入数据,运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答对一题记1分,答错或不知道或不回答为0分,知识、态度、行为的个人满分53分、15分和5分。主要统计指标是平均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q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结 果
研究对象的干预前后的一般特征比较:本次调查抽取辖区内6家单位流动人口465人,其中干预前讲座组194人,手册组87人,录像组184人。干预后接受调查371人,随访率79.8%。其中讲座组156人,手册组51人,录像组164人。综合干预后接受调查144人。不同教育方式组干预前后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务工时间等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各组干预前后人口学基本特征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不同方式干预前后KAP比较。
发放的使用情况:干预前,在被调查的已婚的流动人员中,有34.4%的人从不使用,30.6%的人偶尔使用,而大多数时候或每次使用者只占到12.2%,其余为拒绝回答此问题。在使用的人群中,他们认为使用的首要原因是避孕(59.7%),其次是预防性病(27.3%),再次是预防艾滋病(19.9%)。而在未使用的人群中,大多数认为采用了其他避孕措施(59.5%)。干预后,社区发放的使用率上升,不使用的人数仅19.8%。
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来源:调查显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知识的来源首要是电视(74.5%),其次是报纸(66.5%),同伴告知40.7%,杂志50.2%,收听广播28.8%,而主动找医生了解只有9.5%,热线电话只有3.7%。
讨 论
流动人口对于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本研究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为青壮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未婚人数相对较多。这个特征与王等的调查结果相符和[1]。干预前,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多,对于其发病症状、治疗及预防等信息不够清楚,这又与叶旭军等的研究结果相符合[2]。说明在流动人口中加强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后效果评价:比较结果显示,单一方式健康教育干预后流动人口KAP状况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在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该群体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行为改善。这点与韩雪等的调查结论相符合[3]。可以根据不同工厂、企业的生产运转特点、场地和设备条件/员工文化水平等,灵活运用讲座、发宣传册、观看宣教片等手段都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综合干预KAP得分进一步提高,提示综合教育效果比单一的健康教育效果更好。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预中,可以根据各自所属地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干预,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流动人口使用的评价:在目前缺乏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推广使用是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主要策略之一[4]。本次调查中,在排除经济条件因素的前提下(社区免费发放),流动人口中使用情况较低,有接近半数的已婚被调查对象在中不使用,可见,流动人口中,自我保护的意识不高。这点,与张金玲等的调查结论相类似[5]。
流动人口对于性病/艾滋病知识来源的分析:调查显示,对于STD/AIDS的知识来源主要集中于电视、报纸杂志和同伴告知。由于其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而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业余时间少,因此,医学知识相对匮乏。应通过多种渠道,在流动人口群体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才能增加干预的效果。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王,李彦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与建议[J].中国性科学,2004,13(3):30.
2 叶旭军,施卫星,李鲁.进城民工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5):316.
3 韩雪,凌培敏.外来流动人群预防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3):373.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fessiona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the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Method: Green mode was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then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lack, there were no system,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goo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ystem.Conclusion: Using green mode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it,then formulate a targe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The preven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o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7]。不仅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发挥和人格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迫在眉睫。我国的许多教育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较为系统的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尚未见到报道。
健康促进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识获得和行为变化发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应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找出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而进行实施与评价[8]。该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识的补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为上的干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教育评估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个基本步骤,该模式指出在进行健康促进时要综合运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针对性识别问题和评价干预效果,见图1。另外,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
本研究尝试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从而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本研究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问卷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总结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普遍压力大:有81%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其中新教师、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低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2)存在职业倦怠:有67%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倦怠。(3)存在人际关系问题:56%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绪体验:调查显示焦虑、抑郁是教师主要的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情绪尤其在新教师中尤为显著,而抑郁情绪往往发生在教师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如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或者在各类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时未达到既定目标等情形。(5)出现躯体化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26%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表现,如失眠、头痛、食欲减退、心跳加速、头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运用格林模式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评估
2.1 社会学评估 通过以健康促进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系统问卷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和文献[9]回顾,发现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比男教师高,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人际敏感、偏执比较明显。
2.2 流行病学评估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运用格林模式构建系统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质性访谈等,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最优先问题为心理压力大。中学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同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日趋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从预防和干预角度看,中学教师群体应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对象。工作倦怠是比较突出的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压力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2.3 行为环境评估 通过文献[10-12]回顾、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学校各项政策制度和工作环境、家庭的支持系统是影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的“工作-家庭”冲突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关键。
2.4 教育生态评估 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影响目标行为的相关因素,将其分为3大类,即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倾向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个人心理因素、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以及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师可获得并利用的各种资源,如学校是否定期开展职业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有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是否定期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建档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强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国家、单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评估 通过管理政策评估确定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3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 倾向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师个体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认知、个体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 促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目前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仅有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心理健康仅仅是其中设计的小部分内容,行政部门也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职业卫生领域中职业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匮乏。
3.3 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 强化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单位和家庭支持系统。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讳莫如深,不能正视,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
4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的对策与建议
格林模式指出应同时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策略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问题的干预,据此,对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来预防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在美国,有国家投资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计划,有心理治疗的保险项目。我们国家也应该制定关于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如从法律的高度规定单位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购买心理保健保险和心理咨询项目,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 针对倾向因素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内容可包括教师的职业定位与特点、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等。邀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根据教师心理特点和工作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3 针对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行组织干预 (1)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努力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首先,应帮助教师解决在工作方面潜在的消极问题,包括减少行政性会议的时间,例行会议要言简意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职责,尤其是与教学安排相冲突的额外职责等。另外,对工作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正面引导,包括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创建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加强教师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完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学校应创建并完善教师心理健康保健体系。配备专业人员(如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专门小组,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监测系统,以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等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公共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交流平台;建立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机构支持,校内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当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能早期进行疏导,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娱活动,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13]。
5 讨论
5.1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中学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一类群体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文献[14-15]回顾结果一致。来自升学的压力尤为突出,另外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面对形形的学生个体,由于不能满足每位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师的身心极易疲惫和受挫,心理问题的隐患比较大。
5.2 提高教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依从性 教师应首先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积极地去调适自己适应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自我发展中应重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坚定寻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从而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5.3 应综合运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策略促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强调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的针对性,通过系统评估充分认识目标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开展教育生态评估,即分析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提倡运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相对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更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倾向因素,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立立,缴润凯.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0(12):54-56.
[2]张金秀,李义安.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图.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韩明明,万红,赵作龙,等.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1):1515-1518.
[5]衣新发,赵倩,胡卫平,等.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12-23.
[6]陈志明.罗定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172-173.
[7]尼玛卓玛.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J].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F,张涛.基础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学周期对不同岗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5):385-386.
[12]刘志哲,刘静.我国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3):29-30.
[13]张少卿,侯江渊,汤印超.体育锻炼对河北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161-163.
[14]杨东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89-91.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德育;智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23-03
教育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保证。
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学习的目的。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技术化道路,才能强有力地推动这一目的的达成。多年来,我校一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工程。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发展的突破点
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求,使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科学高效的教育振兴之路。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不愿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想学习,但管不住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溜号走神;有的学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存在应付甚至抄袭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自学,自学时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总想玩;有的学生抵制不住外界诱惑,或者沉迷于网络,或者有早恋的倾向;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家庭、师生矛盾或学习烦躁、低效等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此等等,使学校管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德育疲软,教育低效,成为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教育发展的难题,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呢?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要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规范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学校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渠道。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阻碍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放飞学生的梦想,营造学生高效学习的氛围,才是学校教育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根基。思想教育低效的问题,应该由心理学来解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承担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探索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保证,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内容
心理学不是医学和物理学,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它多门多派,有精华亦有糟粕,有实用亦有无用,不能全盘接纳,必须去粗取精。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所谓“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经过艰难的求索,我们终于结识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杠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该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历经二十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等目标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我们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衡量教学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的取得主要靠德育管理来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严格管理和批评教育上,表现为有时貌似强大却苍白无力、缺乏实效的软德育。探索中,我们发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塑造优秀学生的科学高效的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它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化的道路。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道路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就是要组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掌握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化的手段进行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借助心理学技术,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排除心理问题干扰,唤醒学生原动力,塑造高效学习品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功能,建设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中,我们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培养学生高效学习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之路。
(一) 完善管理机构,保证其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保证,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基石,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旗帜。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顺利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化实验基地,聘请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和市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玉荣主任及金教授的4名优秀研究生组成了顾问团队,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成立了以校长孙兆礼为组长、副校长常正群为副组长和5名心理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制定严格的保障制度,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二)设立课题研究,保证其科学、规范、高效落实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的稳健开展,我们申请了市级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做到了研究步骤具体与目标明确。
第一阶段: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一步,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步,前期准备,完成初步调查分析;
第三步,前期动员,提高师生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认识。
第四步,开始实施,进行团体讲座和个案研究,制定整体和个案辅导计划。
第五步,建设环境,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培训活动,家校结合,营造塑造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支持环境。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实施。开展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活动,进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推广;建立21名学生跟踪档案,研究其心理变化特征,进行优生塑造工程。
第二步,形成模式。进一步探讨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学规律,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探索元认知干预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对21名学生跟踪调研,形成经验总结的书面材料,摸索形成研究模式,编辑论著,提升研究成果。
第三步,拓展成果。将相关研究渗透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元认知心理干预的教育模式,强化德育,让研究得到升华;探索出高一高二开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为推进学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工作奠基;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探索家校结合助教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继续跟踪、总结推行阶段
第一步,继续培优探究。内化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关注,深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第二步,总结课题。对参研师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分析、评价、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推广家校结合助教经验;汇编研究论文及总结研究成果,完善全部研究工作。
第三步,应用推广。对元认知心理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建立保障体系,构建快乐和谐高效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负担,创建健康向上校园;形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强化德育,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三)强化技术操作,保证其专业化、技术化、操作性
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操作,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高效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修正自己,塑造优秀人格,进行高效学习
我们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学生做到了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评价、监控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实现了“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低效、磨蹭、走神等习惯和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消极潜意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自我控制。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掌控自己的行为,塑造优秀学习品格,进行高效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属于一种高级自知力。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自己认知过程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我们通过让学生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使之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适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从而达到了塑造优秀学习品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行高效学习的目的。
3.推广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
2011年,我校对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21名学生进行试验,结果令人惊喜。高三在全市一模没有学生达到一本线的情况下,打造出了7名突破一本线的学生。二本上线人数由去年的66人提升到94人。从而我们探寻出了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塑造优秀学生的有效途径,实践和推广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体会与收获
(一)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把学校教育理解为一种技术
教育艺术之路是难以传播的,大师教艺充满了个人的智慧色彩,别人不易领会和掌握。教育技术之路,却人人可掌握实质,人人可领悟操作,人人可实现效果;学生也能自行掌握其要领。而教育艺术则无此功能。
学校教育是科学化还是艺术化,都存在着别人不易学的局限。艺术的直觉性、模仿性、感悟性和低成功概率都使其存在着低效性。技术却具有既可传播,又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特点。
学校教育技术化,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
(二)学校心理健康变成了硬任务
我们引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目的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观――全面、整体地看待学生。我们认为,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科学的潜意识思想会导致歧途。那么,科学潜意识到哪里去找?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潜意识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应用,我们构建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使德育工作指标化,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打造最优的教育教学质量,变德育的软干预为硬干预,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从而强化了德育,形成了模式,引领了教学。
目前,我校已被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评为“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示范校”。
(三)学校智育不能不干预潜意识
学生的潜意识是客观存在,不干预它,它会顽固地起作用,抵消我们的思想教育和智育的作用。不干预潜意识或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什么是潜意识?金洪源教授认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潜意识核心的和关键的因素。他把这种潜意识心理现象形成的过程表述为S-E-R,S代表特定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动形成的情绪,R代表情绪升起后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等。处在某一情境,条件情绪自动产生,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这一过程是自动实现的,是我们的意识控制不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E变成积极的情绪,促成积极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科学的潜意识观,它能直接干预学生的潜意识层面,立竿见影,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的。
(四)校本科研、校本师训有米为炊,大有作为
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普通高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市级课题的个案研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省级课题的课堂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指导,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的技术研究,提升了学生学业成绩,塑造了学生优秀人格。
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使我们以心理学为突破,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研究品位,建设了研究型技术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使我们大有所为。
高校当中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强调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病理性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恰恰与之相反,它所提倡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并加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积极力量上,让学生通过积累或发展自己内在的积极力量将心理问题摆脱,也可以抑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通过积极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积极取向增强,并着重对接受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了强化,逐步使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策略所具备的积极价值得到了扩展,使高校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积极,源于拉丁语positism,有着潜在或实际的意思,此处既包含内心冲突,也包含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较为完善且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类的潜在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新的里程碑,它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有学生提出了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生活意义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二战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停止,在战争当中及战后,心理学主要的任务就是治疗战争当中的精神疾患以及治愈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紊乱进行研究并找到治疗与缓解的具体方法。积极心理学,是可以促进心理学发展的新兴理念,它作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思想,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与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可使人们重拾积极人格力量的观点,注重个人调试心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个人积极的心理潜能,重塑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而培育高校广大学生具有这种潜能与力量,通过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必须应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达到思政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的。
(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测量对于认识个体心理状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心理辅导顺利开展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积极心理学,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制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测量量表,并得到极为客观的筛查与评估、判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大大增加,可以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更具针对性、更深入地开展。主观幸福感虽然是积极心理学大力倡导的一项心理测量指标。但是也强调了其他各项指标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专注与安适、意义、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测量指标及技术。针对高校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测量技术,能够使高校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后期的科学辅导奠定基础。
(二)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全面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充分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也形成了一种不利于高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局面。像美国等一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高校的学生非常喜欢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教育也取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我国高校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中心,重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此,高校必须从教育形式、教材等方面着手。由于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学者所提倡的一种理论、方法,我们必须将先进的积极心理学教材引进,将其内化并建设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的积极心理学教材,使其适应我国高校学生的发展。而教育形式上,我们也大力提倡跨学科渗透式的教育形式,有意识的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渗透到高校各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当中。
(三)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针对高校学生开展人生意义教育
人生意义是决定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学生产生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第一,学生在为自己目标而奋半的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的意义感。第二,为他人奉献时形成的意义感。第三,学生个体同世界相联系时形成的意义感,为了国家与社会树立宏大的且有重大意义的个人奋斗目标,能够使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充分联系到一起,并逐步使学生实现人生意义。
(四)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
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自私心较强的心理,而且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与感恩,抗挫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较容易冲动、自卑。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宽容与感恩教育是培育高校学生具备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措施。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提高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对于高校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非常有利。对高校学生的感恩心态进行培养可以从感恩沉思、感恩记录、表达感恩等行为方面着手。宽容教育同感恩教育极其相似,通过有效的宽容教育,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从大局上来说,可以减少社会人群的怨恨情绪,有利用社会矛盾的缓解。在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时,开展各种不同的宽容干预教育模式,使高校发生矛盾的学生当中的被冒犯者可以快速的从矛盾与怨恨当中平复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心态宽容对方,从而拥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可使高校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并用积极的思想与态度去面对社会生活。
(五)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干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学生个体或整个群体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心理问题以及思想品质形成影响作用。高校传统的心理干预都是将问题作为中心的,大多都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的进行事后干预,而心理干预工作中却将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忽视,而积极心理干预主要强调了心理干预工作中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各种不同文化条件下逐步形成个体的不同能力而导致的冲,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积极心理干预引入,重视心理干预过程中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充分激发学生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积极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针对高校学生的五阶段心理辅导,这也是积极心理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观察并保持距离、深入调查、分场合加以鼓励、语言表达、扩大目标这五个阶段。此种心理辅导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促进高校学生主动激发并调动自身内在的美德与潜在的能力,使自身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不断增强,并逐步将心理问题或者抵制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摆脱,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品质。第二,针对高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叙事心理辅导。这是积极心理治疗非常重视的一种辅导策略,通过为患者叙事故事,使其联想被大大激发,为患者提供处理问题及冲突时的补充观念及反观念,使患者能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重新的审视。同时,通过叙事故事也能够在治疗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认同,使积极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持久。在积极心理干预过程中,注重患者积极人格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逐步培养并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四、结束语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行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异常疾病,会伴随患者终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有很大威胁。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将功能有机结合运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去,尤其值得关注。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本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社区常住人口85974人,2014年本社区有糖尿病患者数2144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4.9%,其中1579人糖尿病患者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登记,2014年新增39人,其建档率为73.6%(1579/2144),其中1055人患者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的配合下处于规范管理状态,管理率为66.8%(1055/1579)。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社区的糖尿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其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餐后血糖浓度超过11.1 mmol/L,患者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情况,同时生活均能自理[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7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在46~85岁,平均年龄为65.5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在47~86岁,平均年龄为6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体制的症型的确定,然后结合患者的四季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为患者设置相应的个性化中医治疗方案;在用药指导方面则要患者合理、自觉遵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同时进行糖尿病病症的针对性防治[2];在饮食指导方面尽可能少食多餐,同时控制饮食,另外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热量;在运动锻炼方面则要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计划的制定,鼓励进行慢跑、太极拳以及快步走等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患者每次锻炼时间不超过1 h同时患者每周锻炼不足5次[3];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同时尽可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足部护 理[4],另外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从而结合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进行方案调整[5];患者每15d进行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的集中讲解,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不同健康教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体重指数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以及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中涉及营养调理、药物控制、运动治疗以及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控,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健康教育质量相关的几项内容[6]。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素质的改善中结合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能够更为全面保证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本研究中,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以及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参考文献:
[1]胡秀芬.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02(04):238-239.
[2]苏春燕.中医分期辨治提高糖尿病肾病达标水平及改善肾小管损害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熊晓荣.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01):71-72+79.
[4]毕月萍.糖尿病患者社区中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