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育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第1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通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之后作比较,进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也可以通过查证工具书来区别。三是要注意关键词语的隐藏含义,即言外之意,有可能是褒义贬用,也有可能是贬义褒用。

第2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将叙事化手段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是教学的某一环节也可以是教材中课文的某一段落、某个语言点。运用叙事的方式设计教学并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在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叙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活动生活化和艺术化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叙事教学法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还包括教学的具体方法、过程和技巧。综上所述,叙事教学法是思想、方法和技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叙事教学法的理论

基础叙事教学法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叙事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类思维理论。人类学家布鲁纳把人类思维分为范式思维(即科学思维)和叙事思维。人类自古以来就习惯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习内容重新编码内化为自己容易理解并方便记忆的知识,这符合学生的惯用思维。二是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是一个故事化的过程,人类习惯通过故事表达思维,只有通过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实又生活化地传递人类文明。

三、叙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三是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叙述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注意叙述性话语,所以掌握叙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习得语言。四是叙事理论。认为讲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叙述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是语言教学的价值,叙事教学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阶段和程度的语言教学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由此可见,叙事教学法从人类的思维、心理、语言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上。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一课的若干个单词组成故事,也可以利用一个叙述故事讲述某一个单词。这个过程不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词汇教学的某个环节。使用词汇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复述复述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简单复述,另一种是相对复杂的复述。简单复述是学生将所学的新课文中的某一段用自己的话再叙述一遍。相对复杂的复述是学生将整篇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相对复杂的复述所叙述的故事更复杂,这要求学生思维要更加严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进行复述,学生反复使用自己已经十分熟悉的词语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活动不能使学生反复操练所学新词,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所以教师安排复述活动时一定要要求并引导学生使用新词汇。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复述活动也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安排复述活动。目前为止,我国仍然使用班级授课制,班额较大。教师在课堂进行复述活动不能涵盖全部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叙事教学法提倡在课外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复述,利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弥补课堂锻炼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复述的方式认知、掌握所学新词汇。熊沐清教授提出观点:使用叙述方法可以有效地记忆知识。叙述是将我们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认知加工,使这些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组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方便记忆。在初中英语词汇课堂上,通过参与复述活动,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词汇的方法,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叙事思维。

2创建或改编故事复述要求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将已学内容加工改造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复述过程中由于已经有一定的模板,这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更加完善叙事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叙事教学法进一步提出了创建或改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内涵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自由地创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和自由想象,学生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故事中创造自己喜欢的故事。学生自由选择故事的题材和体裁。宗旨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单词。与此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认知成长。

3创设情境,角色参与

我们知道单词通过反复使用最容易被记忆。叙事教学法倡导教师在课堂词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灵活运用所学单词。这样不仅达到了记忆的目的,更使学生知道单词如何使用。这种交际情境可以设置学生喜爱的形式,例如话剧、采访或小品等形式。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要对表演者进行点评。教师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中要注意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不要流于形式。结语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复述、创建或改编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词汇。叙事教学法促进初中生习得词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这样的叙事活动中,学生根据新学的单词创造或改编故事,将单词内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更有利于灵活运用单词。

(2)叙事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将本来枯燥单调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习效率更高。

第3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2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相对于专业技术科目来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和就业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足,一些中职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语文“职业味”知识,在就业工作中碰到一些非专业的技术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失败或工作能力降低。本文试就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就业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中职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有效教学途径,以供同行借鉴。

一、从学生就业工作中看中职语文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中职毕业生而言,除了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大体上要做好以下就业准备程序:

1. 面试。面试的核心是考核毕业生的综合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组合头脑里储存的知识,用嘴巴把它们表述出来。所谓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试和语文有很重要的关系。

2. 简历报告的撰写。中职毕业生就业面试的同时还准备有个人简历发展报告。个人简历发展报告撰写水平体现一个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中职教育语文同义务教育语文有所不同,侧重于学生就业技能表达的培养,侧重于应“付”实践工作生活。

3. 工作中的语文知识需求。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中职毕业生会要求上交工作计划、总结、商业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工作材料,这些材料的结构是有固定格式的,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一般会贯穿有这些知识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革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这些知识。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职业味”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毕业生工作的职业特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抓住毕业生工作职业中常经历到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多年学生实习工作的带队教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味”。

1. 通过练“读”,锻炼提高学生的“说”。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为人低调,不够大胆。上课时,教师提问不敢回答或不敢说好。在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面试时,笔者曾经发现有些学生上台面试时很拘束,说话时停时断,导致面试失败。究其原因,平时练“说”功夫不强,心理素质差。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说”,教师应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读课文,中国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有意识地锻炼这些学生的朗读,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朗读的情况下,逐步锻炼学生“自说自话”,“说”自己的家乡、亲朋好友的事、“说”学习上的事等自己熟悉的事情。笔者的做法是:(1)根据班级人数,用纸条写上序号,把所有纸条放到空盒里,每个学生轮流抽签,按照自己顺序轮流上台说话;(2)确定50道学生易说的说话题目。由学生抽签,抽中哪道题目就说哪道题目。公平、公正抽签,提高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良好。

2. 作文课内容倾向于学生的就业实践需要。中职毕业生在校时间短,一毕业就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在就业工作之后,经常性的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因此,在教学当中,作文课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和勤工俭学,然后学习撰写各种应用文文种如商业合同、市场经济调查等,作文课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内在知识素质。

3. 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语文文字输入效率。在任何工作岗位中,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输入语文文字,就不能胜任工作,这是时展需要,也是中职学生的职业内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的“写”包含有职业味颇浓的语文文字输入能力,通过思考的同时,能够同时书写,形成文章。写得好、写得快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非常欣赏的。

4.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有不同的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旅游专业和商务越南语专业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与旅游服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访凭祥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边贸点后,由学生扮演导游身份给游客(学生)讲解旅游景点或边贸点;而对商务越语的学生侧重于中文和越文写作的转换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言传身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对写作比较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做演讲,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加强教学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教学缺陷或漏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反省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反映等等,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3. 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师在学生就业后,跟踪学生就业去向,多和学生沟通,了解自己语文教学知识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可以不教哪些内容,应该增加哪些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职业味”,以适应时展和学生需要。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措施对于很好地实施中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创新,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从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成长中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做法。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才能不断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和心灵的碰撞。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展示语文的无穷魅力。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和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就体现在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和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

探究性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语言的优美。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煽情;激情;培情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任务。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用语言来煽情

天真活泼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越是在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越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有时候学生的创作激情是在非正规的教学场景中迸发出来的。如高声喧哗下的激烈讨论,手舞足蹈的比划,成功后的高声欢呼等。有时候为了尽可能地营造出这种活跃、富有激情的教学场景,教师的语言可以在有趣的基础上,大胆地、适当地加进能够使学生“火一把”的激情语言来“煽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忘我中感受文学作品。

实验证明:语文教学中,单调、刻板、枯燥、索然无味的语言必然会破坏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极为肤浅的,甚至片面、错误的理解上。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煽情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用内容来激情

农村初中学生平时接触书籍、报纸和杂志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文章的把握不够熟练,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小说比较感兴趣,但对课本中的小说却不感兴趣,若提起某些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些学生能滔滔不绝地道来,但若提起课本中的某些小说人物、情节,甚至连最简单的都不知道。正是由于阅读兴趣的缺失,“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于这些农村学生似乎成为一纸空文。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搞好阅读教学,最重要之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关于阅读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使他们感到读书是一生的需要和乐事。”我们语文教师要先向学生推荐一些叙事类作品,而叙事类作品有一定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只要引导得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用想象来培情

阅读常常有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或者诗词中所描绘的人或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阅读巴金的《繁星》,由从前在家乡联想到三年前在南京,再联想到如今对繁星的不同感受,便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第6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策略 有效性

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被认为是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而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又占有十分重要的统筹地位,阅读是对事物形成理解的途径,也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信息阅读、搜集与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整体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良好的成绩,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还是比较倾向于“知识服务于考试”的理念,而并未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教师灌输于学生的模式,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的同时,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语文阅读方面,阅读材料不够精确,初中生的阅读量普遍不够,知识面比较狭窄,这也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甚至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就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因此,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足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灵活采用多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点攻克阅读教学,搭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的语文水平与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探析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在此期间有效开发、培养其阅读能力,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存在,教师则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之中,应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促使其真正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此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阅读,才能对文章的信息与主旨形成深刻的把握,理解并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加强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合理增加阅读量,关注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联系,促使其不断得到启发,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写作能力等。

(二)教师应善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学生能够完成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的更多的便利与帮助,比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将学生引入阅读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等保险形式,也可为学生营造最佳的阅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阅读的内容,感受文章的魅力和情感,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同时有效增加其知识量。

(三)合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拓展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综合提高其自主阅读、探究、感悟、思维创新能力。比如:《星星变奏曲》这篇文章,其内容与形式都很精致且优美,所以教师就可以采用朗读或文字欣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其境界;而《范进中举》这样的叙事性文章,则可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将“范进中举”的画面表演出来,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的同时,还可促进其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形成良好的掌握。

此外,教师也可利用文学作品 “留白”而促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填充,培养其善于拓展与创新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与欣赏。例如:《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他的长衫怎么不见了呢?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拓展其思维空间。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贯穿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始终,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更对语文的学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效率与水平,致力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值得引起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并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础 发展 提高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之友(B版), 2007,(03)。

[2]黄桂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硅谷,2009,(16)。

第8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现存问题;优化措施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的策划和开展,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耳目一新的名著探究体验,而且能从总体上优化名著阅读教学流程和形式,切实增强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自主阅读意识。因此,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细致分析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引入先进思想和举措创建更为完整的名著阅读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名著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锤炼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文学名著的探究和教育价值。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板块和内容,高质量的名著阅读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也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和思想教育。然而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名著阅读有效性达不到预期水平。经过细致的分析总结,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学生参与语文名著阅读的热情不够高。大部分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时间都比较短,思想认识局限在单篇文本之中,缺乏丰富的整本书阅读经验。一些学生认为文学名著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深奥、复杂,因而在名著阅读态度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名著阅读活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阅读能力承受着双重考验,这也使得学生参与语文名著阅读的热情不够高,需要教师创新名著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第二,教师沿用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是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探究的领航者和启蒙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将名著阅读和创新教学思想、手段融会贯通,才能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兴趣。然而分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可知,教师沿用的名著阅读教学手段普遍存在单一性、滞后性等问题,对学生名著阅读兴趣、阅读思维、智慧潜力的引领和开发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也直接降低了初中语文名著教学的水准。第三,家长没有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发挥辅助作用。家庭教育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名著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保持积极的文学探究态度,所以家长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综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家长普遍认为名著阅读教学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职责,而且教师也并未精心策划有关名著阅读的家庭教育项目,导致家长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和家长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甄选名著阅读素材,增强名著阅读教学资源质量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看似复杂,实际上只要教师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和完善。高质量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始于对名著素材的科学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题材、种类繁多,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名著阅读经验,为学生甄选针对性更强的名著阅读素材,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顺畅进行名著阅读探究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来也能增强名著阅读教学资源质量,从而保障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分析效果。教师在为学生甄选语文名著阅读素材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向学生推荐的文学名著难度要适中,书籍内容要积极健康,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经验,同时满足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需求。如教师可以将“新课标”必读名著作为主要的名著阅读教学素材,这些书籍内容文质兼美、思想旨意深远,阅读难度也不大,是适宜初中生开展名著阅读探究的优质读物。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阅读认知能力,扩大名著素材的选择空间,如一些近代文学名著、乡土文学名著都具有趣味性和时代特征,也可以作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重点名著资源类型[1]。第二,教师向学生推荐的文学名著应该和教材阅读文本相对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长篇文学名著的节选,教师在为学生甄选名著阅读素材时就可以从这个思路入手。如结束某篇名著节选的课文阅读教学后,向学生推荐对应的名著作品,这样不仅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对名著书籍阅读探索的积极情绪,也可以促进学生从短篇文本阅读顺利向整本书阅读过渡,通过课内外联合的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阅读文本的内容和题材,为学生推荐相似主题的名著素材。如果课内阅读文本的内容主要是写人叙事的,那么教师所选择的名著也应该在写人叙事方面具备突出亮点,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提升学生的课内阅读基础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经验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创设名著阅读情境,激发研读名著的期待和热情

上面我们谈到,学生对参与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的热情不够高是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现存的突出问题之一,这看似是学情问题,实际上可以管中窥豹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模式上的不足。所以,教师想要突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这一困境,必须基于学生对名著阅读学习的兴趣期待,加强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名著阅读情境,这样一来可以营造充满活力的名著阅读教学氛围,二来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研读名著的期待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名著阅读探究活动的主观意识和积极心态。语文名著阅读趣味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多媒体音画情境。多媒体音画情境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特征,声色俱佳,能够吸引学生的思维感官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探究学习活动中。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名著都有其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周边资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可以从互联网资源库中为学生搜集和名著内容相关的歌曲、动漫和影视片段,创设画面唯美、歌声动听、具有情节冲突的多媒体音画情境,使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起名著阅读与探究的兴趣。第二,生活化情境。文学名著的创造灵感也来源于日常生活,其思想旨意也是为了传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虽然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经验还不够完备,但是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完全可以作为教师创设名著阅读教学情境的突破口。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教师可以根据文学名著的主题和内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应的生活场景,或者将某个生活事件作为名著教学的导入话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感知名著中所具有的生活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名著阅读体验和自主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学名著的思想旨意和其中的生活元素[2]。

(三)重视设计名著导读案,引领自主探究性名著阅读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改目标,追求的是培养学生对名著的自主阅读和探究能力,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新时期的教改精神。教师想要切实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能力和意识的养成,必须基于教学主导职能,重视为学生设计名著导读案,帮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流程和思考探究方向,引领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名著阅读,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分析能力和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名著导读案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该以微课形式为学生呈现名著导读案。首先,教师在微课导读案的开头部分,可以应用图文结合形式对名著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简短介绍,使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内容产生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可以在微课导读案中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直观地规划和设计名著阅读流程,如将名著每一章、每一小节的阅读探究重点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井然有序地对文学名著开展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第二,教师应该将问题导学贯穿于名著导读案设计中。学生对文学名著精髓的内化理解大多源自思考,教师在设计开发名著导读案时,应该在每个阅读流程的前端设置启发性问题,如:“主人公的行为意图是什么?”“主人公这段时间在想什么?”“名著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这样的思考性问题,能够使学生跟随导读案的指引,带着问题开展探究性名著分析,通过破解一个个阅读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思维张力,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渗透名著阅读方法,形成个性化名著阅读学习模式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授人以渔”,教师毕竟不能时时在学生身边指导,想要消解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真正实现对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名著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研读文学名著的基本要领、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名著阅读学习模式。有效的语文名著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批注法。渗透这种名著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名著中将一些存在疑惑的词句或者故事情节标注下来,留待教师在名著阅读交流反馈环节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也能更为精准地帮助学生攻克名著阅读难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名著的每个章节后批注总结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批注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习得正确的名著阅读批注法。第二,摘录法。文学名著中的文辞亮点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作为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来源。教师在向学生渗透摘录法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名著中的精彩词句分类摘录下来,如描写人物形象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或者感悟人生的警示名言等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摘录法开展名著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能切实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能力[3]。

(五)进行随笔训练,锻炼名著语言精华运用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联系紧密的板块,针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来讲,在初步突破阅读目标后,教师有必要引领名著阅读向随笔训练迁移,构建以读促写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学名著语言精华的运用能力,也能利用随笔训练为学生搭建一个表达名著阅读见解和感想的平台,从而升华学生的名著阅读感悟,完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针对语文名著阅读的随笔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文学名著中的精彩段落,鼓励学生根据段落的语言风格开展仿写训练。如果段落主要内容是写景的,教师在学生仿写中应该强调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段落主要内容是写人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仿写重点落到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上,从而实现学生对名著语言精华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写作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在名著阅读中产生的个性化感悟,开展不限话题、不限题材的随笔训练,使学生将名著读后感和自身的个性化观点融合,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观点鲜明、具有思想内涵价值的微作文,同步增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引入家校共育名著阅读模式,培养名著阅读习惯

上面我们谈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家长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既和生活化教育思想相背离,也会削弱名著阅读教学质量。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形成三方面的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初中生对文学名著的自主阅读意识与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入家校共育名著阅读模式,使家长也能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职能,从而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在具体的策略实施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和家长设计开发亲子阅读任务,然后在课堂教学上交流展示阅读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每天抽出睡前和晨起的半小时时间,和学生一起研读文学名著,这样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从而推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来自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三个方面,阻碍了学生名著阅读学习有效性的提升。针对这些现存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甄选名著阅读素材、创设名著阅读情境、重视设计名著导读案、渗透名著阅读方法以及引入家校共育名著阅读模式,对滞后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和优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名著阅读的热情,高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容.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1(68):43.

[2]刘其振.试析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J].课外语文,2021(24):140.

第9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在文言文、说明文、诗歌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

1.文言文教学

刚毕业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聋生到初一学习文言文时,如何记笔记,是一大问题。很多同学把译文密密麻麻的写在原文的字里行间。最后复习时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老师在讲课时用口译(打手语),学生记笔记。有时老师要重复几遍有的同学还听(看)不懂,记不下来。用多媒体课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课文打在课件上,行与行之间拉开距离,重点字词的解释一个个出现在原文的下边。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老师讲起课来省力又方便。例课件《木兰诗》一文。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优势是讲完课文后将通假字、词的活用、古今异义及重要词语归纳梳理,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省空间、省时间、便于聋生对课文的掌握。

2.说明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果说散文中的图片是为了生动、形象,那么说明文中的图片就是为了给学生知识。例《看云识天气》。文中介绍了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阴天标志的云……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纸上谈兵,这些云什么样谁也讲不清楚,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绝对的优势,把各种天气的云归类展示出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还有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松鼠》等事物说明文我们同样把它们制作成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电脑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沧海》用flash制作登山望海的情境,领略曹操人至暮年,壮志不已的豪情。

(我教的学生由于是听力有障碍的聋生,所以在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方面,在配背景音乐朗读方面不能向健全孩子那样满足他们的听觉等感官需求,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每周设两节上网浏览课,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上网浏览的必要。名家名篇要浏览作家情况,作品背景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学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就让学生走进网络去了解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读一读他的其它诗作:《致大海》,长篇叙事诗《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兄妹》、《雅内式王子》。学习鲁迅的《风筝》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看看电影《祝福》,在讲《邓稼先》一文时看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介绍邓稼先的电影片段。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语文学习好比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在旅行中,你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旅行中,你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培养了聋学生搜集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