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已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拥有1587个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部数50万人,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12万人。国家、省、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20多个,推广服务人员工17万人。农业大专院校84所,农业中专等专业学校496所。约有10多万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活跃在广大农村,涉及到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100多个门类,会员达300万人左右,科技示范户500多万个。
当前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按行政区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与农业地域性的矛盾,导致机构重叠、课题重复。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体制及其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矛盾突出,涉及农业科技的计划、规划多达20多个,导致多头管理,研究课题分散、重复,突破性成果少,第一线科技人员少。三是农产品扰乱短缺时期确定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以及优先领域、关键技术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适应,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质量献率低等问题。四是科学研究偏重于论文导向与经济发展产品需求的矛盾,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很突出,生产中缺乏急需的技术,科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五是农业科技地域性强、周期长、服务对象分散、技术物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改革难度大,进展慢。六是农业待续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巨大需求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有限资金,分散使用与集中经费出大成果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农业科技必须深化改革,重新构筑创新体系。
未来15年的优先领域
594份专家问卷对农业科技优先领域进行了排序,得票数量最高的10个优先领域依次是:种植业(571)、畜牧业(560)、农业高新技术(557)、农产品加工(542)、渔业(522)、林业(506)、持续农业技术(503)、农用工业(495)、国土资源开发(462)、农业水利(96)。优先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种植业、畜牧业仍然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领域;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排位比“九五”期间明显前移;国土资源开发与农业水利用建设方面的技术,由于农业技术持续发展的近切需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未来10年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
594份专家问卷预测共提出300多个项目,选择排在前面的100项技术作为重点技术。100项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农业科技成果,而且能够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切实解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最紧迫的技术问题。如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综合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可节水平面400亿立方米以上,节水量的潜力相当于是1.4条黄河的有效供水量;农产品深加工增值技术将形成农产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的潜力可达3000多亿元,将成为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将使我国一熟地区粮食\饲料作物每公顷产量达到1.5万kg,二熟地区达到2.25万kg,三熟地区达2.7一3.0万kg。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种好0.6亿公顷养活16亿人口的潜力”;超级稻育种2003年前后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增产幅度在于20%以上;采用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每5年育成100个优良品种,使我国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达到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农业技术以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为重点,开发节水、节肥、节地、节能、节饲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发农业环保产业。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肥1000万吨。多熟种植技术将能提高复种指数10%,相当于增加0.13亿公顷播种面积。农业生物技术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抗虫棉花、耐贮西红柿、转基因猪、转基因鱼等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将逐步应用于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研究与开发将取得重大突破,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
未来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大方向
一是农业生物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得到开发,并形成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是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业技术高新化将成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将加速农业信息化。海洋、航空航天、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集成,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行业,形成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样板区、试验区、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带动全国农业技术全面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将形成一大批农业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统筹安排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农业各个环节技术水平协调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形成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五是农业科技将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工作。以海洋、南方草山草坡、北方草原、荒山、荒坡等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重点,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新的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生长点。
六是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将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复合肥料、控制肥料等新型化肥,三制高效低毒微量新型农药将得到普遍应用。
七是工厂化农业将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设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促进农业的工厂化。工厂化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全面发展,并逐步成为高效农业主体。
八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农业技术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将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新型灌溉技术及其设备将得以研究,形成灌排设备企业与企业集团。改革灌溉管理制度,依靠政府与企业两种力量,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革命。
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的影响表现为利弊两方面且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气候变暖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农作物生育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沿淮稻谷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冻害几率减少。不利的一面,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旱灾、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导致作物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的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暖湿天气也导致安徽省病虫草害加剧,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气候变暖易使水质变化,导致巢湖等湖泊藻类爆发频次和规模加大,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渔业生产。相关学者进行了未来安徽省气候变化的模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二十年,全省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皖北地区稍明显。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高排放情景下,全省降水逐步减少。此外,农业生产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亦是“肇事者”,农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据测算,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集中于能源、建材、农业和钢铁等领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20%左右[2]。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挑战
安徽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一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农业生产难度加大,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整体不足。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边界问题仍不明确,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概念交叉错位的问题,现有技术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性缺乏科学评估。三是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框架下,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的技术措施聚焦不够,区域共性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四是应对气候变化多领域交叉研究开展较少,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关系密切,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技术研究开展较少。五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集中于工业节能减碳领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生产减碳潜力仍待发挥。
3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3.1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定位
一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性地位仍需强化。粮食安全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农业适应和减缓技术的前提是保障农业粮食生产的稳定。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由于中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生态脆弱区内的农民更易由于气候变化影响造成贫困,应制定政策实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公平性[4]。三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布局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适应与减缓关键技术。四是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将抗逆性强的优良动植物品种、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等知识培训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体[5]。
3.2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加强农业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在抗逆品种选育、粮食丰产技术、农业灌溉节水、农业污染防治等领域实施农业适应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在农林废弃物利用、增加农林碳汇、新型环保肥料施用等领域实施低碳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到2020年,农业领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减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量化指标包括: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肥料、农药等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节粮型畜牧业比重提高至30%。
3.3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3.3.1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特色农产品选育继续加强粮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高产低耗抗灾型耕作技术。继续加强安徽省具有产量潜力大、品质好、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稳定粮食生产,壮大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支持耐热、抗虫、抗病毒、抗倒伏、高产等高抗性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棉花、油菜、番茄、辣椒、茶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畜禽类农产品选育技术发展。
3.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根据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方式,建立区域性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在江淮丘陵地区推广水稻节灌溉技术,在渠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技术,在淮北平原地区推广大沟蓄水水资源调控技术,在城市周边郊区推广大棚蔬菜微灌、输配水自动量测控制技术,在皖西、皖南山区推广自压喷灌技术,在缺水地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微喷灌技术。
3.3.3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循环生产方式重点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控失肥、缓释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大宗作物、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积极推广生物质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加快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在农村的使用。
3.3.4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测研究、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农业减轻自然灾害综合技术,结合暴雨、洪水、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监测、预警技术,开展农业灾后应急处置、综合减灾等技术研究。研究农业减轻生物灾害综合技术,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建立农业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模型。
4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
通过充分收集和总结现有文献,重点调研本地区具有优势水平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结合技术实现的研发基础、技术应用的产业基础、技术应用的经济成本、技术实现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贡献程度等评估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关键技术框架。
5安徽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技术实现途径
5.1制定适应与减缓技术清单
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结合本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需求,凝练本省技术与项目资源,评估并优选现有成熟技术,吸收领域内最新研发趋势,制定本省农业领域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技术清单,加快工程示范性好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与推广,引导地方行业内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5.2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以丰富的数据支撑开展农业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模型,建设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监测系统,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尤其是负面影响的系统评估,明确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是进行顶层设计辨别技术需求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5.3广泛争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资源,协同气象、农委、环保行业等专项支持,尽可能争取本级财政支持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等资源的支持,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市创投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等金融工具的支持下,引导并扶持本地农业企业开展适应技术与低碳技术研发与生产。
5.4建立区低碳农业示范园区
低碳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科技攻关、示范推广、规模生产、协同创新为一体化的产学研组织形式。安徽省在节水灌溉、粮食丰产、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已布局一批示范工程,可进一步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向示范园区内集中整合形成综合配套技术,建立一整套包括排碳减量化、废物再利用及能量再循环的低碳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地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
5.5开展农业科普宣传活动
农业领域内适应和减缓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受众主体农民的接受程度,宣传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农民接受新型农业科技有着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建议利用专项培训班、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手册、田间教室、现场观摩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讲低碳农业科技知识。
6结语
一、全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了全县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等项工作,始终把推动全县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全县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并步入全省农业科技进步先进先列。
一是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率高。
按照良种良法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针对全县农业技术需求,引进了具有国际专利的尖端技术产品——硫包膜缓(控)释bb肥,全县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年化验土样8000个,配方施肥面积每村100亩;引进生物防螟技术,全县年推广应用80万亩;引进主要用于蔬菜、花生等农作物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全县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引进黄牛冷配技术,至如今,基本实现了这一先进技术在我县的普及应用。据统计,目前,全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综合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械旋耕、施肥起垅、复式作业应用面积已上升至30%,玉米精量点播普及率已达85%以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近100%。
二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幅度大。
我县主要采取送科技下乡、冬春农闲季节科技培训、农业信息平台服务、专家电视讲座、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平均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5次、开展冬春科技培训近20场、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农业技术普及的电视讲座6场、发放农业技术资料50万份、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每年为农民提供全面丰富的农业适时技术信息达5000余条。通过以上措施,培养起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科技骨干,这些科技骨干在各自所在的乡镇村屯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有力、有效地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了“四会”,即:良种会应用、施肥全配方、生防会操作、化控会应用,全县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热情愈来愈高涨,促进了全县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全县农业科技开展情况
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施玉米高产课题项目,全县玉米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玉米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不断提高我县玉米产量和生产水平,我县连续5年实施了玉米高产课题项目,取得了玉米产量的连续增长,,不但实现了一年恢复灾前水平,而且玉米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40万吨,在全国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今年,在确保课题项目顺利实施上,我们在春播前及时召开了全县课题项目落实工作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明确了承担任务乡镇及部门间的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在全县突出抓了“三区、两方、一田”建设,核心区面积亩;示范区面积16万亩;辐射区面积达150万亩。在弓棚子镇弓棚子村抓了千亩方,在肖家乡白面铺抓了百亩方。
(二)推进全县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作用。
几年来,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上,我们狠抓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不断丰富了平台功能,使平台集自动语音查询信息、农业专家答疑、远程教育培训、子系统智能触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农民查询信息。在春季备耕、播种阶段及秋季农产品销售阶段发挥了很好的信息服务、信息咨询功能。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搞好专家大院建设
几年来,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选派了三批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队伍已达52人,在扩大特派员队伍规模的同时,我们注重从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三方面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效果。目前,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共承办领办各类项目40多个,幅射带动全县6万余农户。
截止目前,我县已建设国家级专家大院1个,即永平乡玉米新品种示范与推广专家大院;省级专家大院1个,即弓棚子苜蓿草产业化示范专家大院;市级专家大院4个,即扶余玉米大豆科技专家大院、玉米超标准良种化工程专家大院、四粒红花生专家大院和利民种业优质玉米品种研繁项目专家大院。
(四)加大防震减灾的科技投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在二中院内建设强震动数字化监测站一处,在永平农科站院内建设打宏观数字化地下水观测井一眼,对地下水温水位等异常变化进行自动化观测,并通过地震监测仪把数据直接传输到国家和省地震系统数据库,有效提高了我县防震减灾预警和防范能力。
上述科技工作成绩的取得,应该肯定地说是,与科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不开的。自以来,县科技局连续5年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可以说我们县的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在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如人意。我县恢复县制之后科技三项经费一直为零,,县人大视察我县科技工作之后向县政府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财政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以来每年都拨出三项经费8万元。但仍属于杯水车薪,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二是农业信息平台满足不了“三农”需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与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平台功能建设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对科技信息的需求。
三、今后农业科技工作的安排与设想
在总结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工作初步做了统筹安排,着力抓好三项建设:
一要继续抓好玉米大项目建设。玉米大项目的实施明年是最后一年,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按照玉米大项目的实施方案加大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措施的实施,切实保障春订各项指标的全面达标,为明年该项目的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强项目引导和服务,激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热情,推进项目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效果。
三要搞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我们为了提高平台服务功能,向省信息产业厅申报了平台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得到省、市信息产业部门高度重视,但由于某种原因,项目最后被搁置下来。今年我们准备继续向上级申请项目建设资金,把平台功能提高上去。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目前,全省科技示范区的实用技术入户率已达到95%,实用技术到位率达到80%①。再次,多种传播模式的调动优势提高了对农民科技传播的效果。省及各级政府部门在经费、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传播效果,促进了吉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吉林省农委与吉林省电视台共同开办了《农业科技大讲堂》栏目,系统宣讲和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全省遴选重大技术和农业政策共24个专题,组织24位专家每周一讲,从目前已制作播出的15个专题看,由于大讲堂内容紧贴“三农”实际需要,加之形式新颖活泼,深受农民欢迎和好评②。最后,在科技服务方面,由吉林省政府统筹安排科研资源提供农技服务。全省集中组织了34个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全省60个县(市、区)进行技术包保,每个单位包保1-3个县市区,确保实现了省级科教资源能够有效地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吉林省农业科技的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很难承担农业科技传播这一重要角色,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吉林省农业从业人员为938.67万人,乡级农技人员4754人,乡级农技人员人均承担农业从业人员1970人(见表1)。吉林省耕地面积8300多万亩,乡级农技推广人员人均承担耕地面积17458亩,人力明显不足。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全省农技推广系统中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决策层对现阶段乡镇政府机构人员设置的基本判断是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因此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精简机构和人员。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⑤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三、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
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有效整合各种传播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农技推广服务所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导致其消费活动的双重性:农民对农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进行的消费构成直接消费,农产品消费者则构成农技产品的间接消费。在整体提高基层科技传播系统的传播能力同时,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和长远目标应该是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通过扶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乡村科技传播事业。尽可能在短时期之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领域形成合力,把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技术外部产出的受益者中,除了消费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受益者,那就是国家与社会:农业的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大功能。因此应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项目建设(诸如新农村建设、高产创建、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世行、亚行等项目)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活动。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与农技信息传播结合起来;要将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在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实农技队伍;要引导涉家企业,结合经营活动加大对农技信息的传播力度。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对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15年达到70%,以2010年为基年,2012年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3%,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了规划的进度要求。此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按规划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性研究得到强化,现代种业体系扎实构建;农技推广应用服务得到提升,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建设顺利展开;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新进展。
但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科技兴农战略”实施的问题与不足: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联合攻关能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还比较缺失。
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还难以满足都市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对技术推广服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和方式比较传统,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未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职能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编制与机构不够合理,承担了较多农业行政事务。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匮乏、队伍老化,结构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农技队伍整体业务能力还不强,大多学历不高,文化层次偏低,具有农业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多,专业培训较少。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低、条件艰苦,人员招聘引进困难,后继乏人,部分镇级机构人员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此外,本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不够明晰,重点不够突出,资金投入项目分散,长效投入不足,产出率不高,与政府预期还存在一定落差,大部分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保障,真正用于鼓励科技项目创新的不多。
为下一步扎实推进和切实完成上海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科技兴农战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农业与农村委建议: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本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要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项目研究,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开展科研和服务,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田间。对立项的科技兴农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分析,特别是对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作分析预测,防止研究与推广应用脱节。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使更多科技成果为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
基层农技队伍是为农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强化编制管理,探索优化技术职称评聘办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收入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改变农技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现状。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地广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相对贫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耕地集中化”成为现实,促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的集中规模加工的可操作性提高,为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的全面监控提供了实施条件。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以强大的资本投入作保障,以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土、农机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发展,逐步由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小农业发展成为农林牧副渔交错发展的大农业,继而发展成现代涉农综合产业系统。美国与日本根据资源禀赋,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进步道路。美国的资源条件是土地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短缺,走的是以节约劳动为特征的机械技术进步优先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逐渐发展为现代农业。日本的资源条件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走的是以节约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进步优先的道路。日本政府对品种技术、操作技术、栽培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等特别重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随着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速了农业技术的高新化,推进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
加强优良农业品种培育应用,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培育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达2600多个;5年来超级稻已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新增稻谷400多亿斤;选育并推广了一大批优良畜禽水产品种。
稳步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进一步查清了棉铃虫等多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开发出有效的防治预警技术;成功研制和应用了一大批畜禽水产疫苗药物。
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开发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了新型种养殖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并大力应用玉米、冬小麦、南方蔬菜丰产高效无公害等技术体系,西部干旱地区节水技术及产品开发推广,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等有新突破。
不断增强农业资源环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草原保护利用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取得了新型作物控释肥、农田污染综合防控等一批重要成果。积极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强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形成
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体制逐渐形成。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从2007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产业技术链。到2010年,共建设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218亿元。
实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推动了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围绕不同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力量,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共同编制行业科研专项立项规划。2007年~2010年,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共立项187项,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超过35亿元。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81-03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产业化,历经探索起步、发展完善和创新提高阶段,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相脱节,农业产业化基本以生产贸易型为主,科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因此,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愈显重要,成为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1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对此,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产业化是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有利于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确把握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内涵,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1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社会效益的大小,农业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以创新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为主,如种子、农药、化肥、加工技术等;第二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公益型农业技术创新,以生态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如资源与环境、耕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产业化主要是指第一类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
1.2坚持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
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连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2]。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高新技术商业化是贯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主线。2005年,农业部科教司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联合对全国29个省(市区)的187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124家,占调查样本的67%,与科研单位、大学联合设置的有47家,占25%。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创造更大的市场收益,已经成为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普遍选择。
1.3坚持以企业为产业开发主体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从事农业科技产业开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生产贸易型企业。国际上对科技型企业有三项公认的标准,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3%,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大于10%和创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大于50%作为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指标。虽然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以农业科技开发为主业的农业企业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这一企业发展方向却是势在必行。
1.4坚持用高新科技和现代产业组织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科技产业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同时,随着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各个环节及关联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增长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变[3]。因此,农业科技产业化不仅是技术创新和转化问题,它与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密不可分,也只有在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条件下,农业高新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收效果。
1.5以建设创新型现代农业为目标
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都反复证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4]。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5]。当前,我国应结合中国实际,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6]。
2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方针,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这一发展思路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2.1企业主体
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比例很低,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农业科技产业化最终必须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因此,要把培育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转型。
2.2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从节约研发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提高组织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加强资源互补、防止恶性竞争、创造协同效益、构建竞争优势等内部驱动因素出发,必须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以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民间协会等,在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有效机制将多元化创新主体按照技术商业化的规律将它们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价值不断增加的共生共荣的农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7]。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大规模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多元组织节点链条集合体,通过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上中下游所有组织节点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从而达到科技产业链系统中的所有组织节点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促进科技成果沿着科技产业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8]。
2.3技术跨越
从理论上讲,技术跨越是指技术后进者以非连续性飞跃式发展的方式,赶超先行者并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质变形态[9]。具体地讲,技术跨越发展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跨越农业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产品,进而形成农业科技产业后发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2.4产业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以生产贸易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创新产品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低,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比例低,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就是说,要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加是农业科技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系统创新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3.1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
必须坚决打破旧体制产学研相分离的体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战略,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首先,要增加对重大关键性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的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培育其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10]。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加农民收入[11]。政府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持续创新能力强、管理科学、产品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2建立统筹发展协调领导机制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统筹协调领导全国和区域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筹协调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调动全国涉农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3.3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重点项目
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链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集技术、资金、人才等多种创新要素综合纽带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链接杠杆[12]。以技术跨越、产业提升为目标,选择一批影响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扶持技术高、效益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高新科技领先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4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交流平台
技术转移交流平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到促进技术信息在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快速流动、快速升值的作用。应抓住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时机,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信息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技术的网络信息交流和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信息对接和技术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成果转化。
3.5构建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基地
中试基地在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处于技术孵化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中试孵化基地,构建高水平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和配套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支持技术研究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项目。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器,培育农业科技中小企业集群。促进各类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成长,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13]。
3.6制定农业科技产业优惠政策
有关产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多元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剂,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免税、减税和低税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企业在税前按销售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基金,并把实际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相关费用抵扣税金。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允许部分购买费用抵扣税金。对投资或再投资于高新农业科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适当延长所得税优惠年限。要充分运用财政支持、金融信贷、引进外资、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解决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黄钢,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6):1-5.
[3]蒋和平,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万宝瑞.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J].求是,2008,(4).
[6]黄钢.新时期中国农业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变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27-130.
[7]黄钢,徐玖平.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8]黄钢,徐玖平.论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与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5,(4):1-5.
[9]潘伟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企业跨国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王玲.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及协同创新[J].四川农业科技,2008,(2)
[11]卢江勇,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8,(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杭州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2015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同样需要科技作为强大的支撑动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必然途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发展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必然,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以杭州为样本,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农村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样本及数据选择
1.1杭州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发展概况
近年来,杭州市科委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面启动杭州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突破主导产业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培育,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在农业“两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帮扶与服务深入推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104个,面积37000hm2,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5个,面积18587hm2。经过多年的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杭州市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68.35亿元,增长6.4%。杭州市科委已累计认定286家农业科技企业、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试点)84家[1]。
1.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主要有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发展两方面数据。农业科技投入采用科技部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即科技三项费用中涉及农口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历年农业科研攻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种子种苗、科技扶贫和重大科技创新等5类项目拨款经费整理统计得到;新农村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07—2016年杭州市科技统计年鉴。新农村经济指标的选取基于相关文献研究[2-5]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等5个指标的人均值来反映新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即人均农林牧渔产值(元)、人均粮食产量(kg)、人均棉花产量(kg)、人均油菜籽产量(kg)和人均淡水产品产量(kg);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kW)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来反映新农村的投入水平;选取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反映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1),以实现数据指标间的可比性。
2结果与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其不可观测,即不是具体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6]。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在0.3以上[7]。本研究所选取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有9个,要研究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则必须对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简化。因此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新农村经济的主成分,以便进一步分析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9软件,对9个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的相关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多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0.6以上,0.3以下的为少数。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主成分因子进行提取,从而减少新农村经济变量的个数。对新农村经济指标量表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大,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KMO>0.5时,就适宜进行因子分析[7]。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本研究中新农村经济指标的KMO值为0.599,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lettTestofSpherici-ty)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它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如果巴特利球形检验的统计计量数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反之,则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可能是一个单位阵,不适合做因子分析[7]。本研究中,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596(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sig为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通过对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因子F1和F2,其贡献率分别为60.3%和35.1%,累计贡献率达到95.4%,超过85%的要求,说明F1和F2解释了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F1在粮食、棉花、油菜籽、淡水产品、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指标上载荷较高,说明F1解释了这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2则解释了农林牧渔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这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1和F2同时解释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的部分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根据该矩阵的数据,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数。F1=0.036ny+0.17ls+0.168mh+0.219yc+0.235ds+0.135dl-0.065tz-0.133xf-0.119srF2=0.317ny-0.012ls-0.014mh+0.141yc+0.249ds+0.361dl+0.194tz+0.084xf+0.113srSPSS软件自动根据上述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样本相应因子得分SF1和SF2(表6)。
2.2农业科技投入与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关联性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农村经济指标后,得出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SF1和SF2,代表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2006—2015年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和新农村经济主成分因子得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1的相关系数为0.698,显著性明显;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2的相关系数为0.658,显著性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即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新农村经济各项具体指标关联性分析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对农村生产投入和农民增收起正向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性也在0.85以上,这主要原因是杭州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广泛应用,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这类传统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这也正说明了杭州新农村经济建设鼓励以“一村一品”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如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发展铁皮石斛特色产业,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发展莲产业等[8];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日益减少和农村居民抛荒现象更为突出,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生产面积直线下降;再者,近几年农村经济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致传统农业发展减弱,所以不论科技创新投入如何提高,其产量都在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则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和自然禀赋决定了杭州市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在某个年份达到顶峰后又持续回落,形成一个倒U型抛物线。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受养殖面积刚性下降、“五水共治”行动等因素影响[9],因此会出现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关性不显著的结果。二是杭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也决定了杭州农业不能大规模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不大.
3结论与不足
运用因子分析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得到2个新农村经济发展主成分因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以及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的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明显。(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也在0.85以上;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在考量新农村发展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主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新农村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侧重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新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还需深入探讨。
4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从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科技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科技、农口等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等资源配置上向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倾斜,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政策、最新进展和典型等,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等院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对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和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落实农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将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3加大智力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智囊队伍建设体系
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地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互联网知识的跨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创新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4.4引导投融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研发,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4.5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措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破体制障碍,明确在职农业科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均可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真正让“第二职业”成为正当工作、工资外收入成为合法收益;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创业之星”“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效益明显的专家或团队给予重奖;完善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创业。
参考文献
[1]2015年处室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汇编[R].杭州: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