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物流工程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工程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工程行业分析

第1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行业特色高校 物流专业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其中不乏行业特色高校的积极参与。这些行业高校大多由过去隶属中央部委行业部门到现今划转归地方政府或教育部管理,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在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功能上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市场化”的特点[1]。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78所本科高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在经历如此快速增长的学科发展趋势同时,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培养正呈现较大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物流专业相比,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缺乏独有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同中寻找不同、在专业中凸显特色,成为行业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讨论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行业特色,以期对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二、气象行业背景与物流专业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素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由中国气象局管理40年后于2000年划归江苏省管理,其行业背景是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气象事业。在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气象行业与物流专业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物流流程,其主要物流操作环节如运输、仓储和信息技术都与气象密切相关,即一个物流运作方案的完美执行需要气象知识的支撑[2]。

1.实现物流的运输环节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低云、浓雾、雷电等气象条件会制约航空运输,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会威胁水路、公路和铁路运输安全。因此,既要注重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获得较准确的天气预报,又要坚持以安全经济的原则拟定合理运输线路,选择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2.气象条件在物资的仓储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湿度。如高温高湿常会引起物资的霉变、虫蛀、老化、融化、串味等损伤,需要根据专业气象预报服务,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防止物资的质量、使用价值、性能或可靠性遭受损失。

3.物流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交通系统等领域,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采用GPS来定位运输车辆。而值得注意的是GPS卫星不是同步卫星,易受气象影响,如云层、雨雪、雷电都会干扰GPS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国外一些专业物流公司非常关注极端天气的影响,如联邦快递就组织气象专家成立专门团队致力于天气状况分析,并依照所获气象数据提前设置物流优化路线。这个气象分析团队提供诸如货物途经香港时是否会遭遇台风、台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输业务,以及应该采取哪些物流应对措施等辅助决策信息。综上,物流与气象行业密切相关,在气象行业特色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两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使物流专业学生具备基础气象知识背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三、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将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物流专业为主、气象学科为辅,培养具有扎实物流管理理论和气象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气象勘测和制定物流决策的能力,可胜任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气象分析或气象部门物流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进入物流领域的气象学科特色毕业生,在本科高校学习的总八个学期里,可推行“1331”的教学课程体系:即所有物流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仅进行《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至第四学期间开始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与大气基础课程,同时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为期2―4周的一次实习活动;第五至第七学期逐步深入接触物流管理与气象专业方向选修课,其中可在第六学期重点设置两学科交叉衔接课程;最后第八学期,要求学生自主进行为期2―4个月的工作实习。

除“基础课程+物流专业课程+大气基础课程+交叉学科衔接课程”这个课程体系设置外,物流专业也可结合气象行业背景建立独特的专业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气象物流经济等学科,以鼓励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气象领域工作。可引导物流专业学生选择五门(中国气象局要求非气象专业进入气象领域工作的学生必须培训的五门课)或十门(南信大发辅修证书)气象类课程,形成“气象+物流”的综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教学资源

(1)教材选择

在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物流专业课程方面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在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主流教材的同时注意适应我国社会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气象相关课程方面可依托学校优势,采用学校气象专家自编的教材,通过灵活施教更有利于提高气象知识教授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物流与气象两学科交叉课程,可选择性组织资深物流专家与气象专家共同合作编著教材并进行定点试验,也可参考借鉴国外部分教材和最新研究进行筛选重整。

(2)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优秀的、有特色的学生,必须有一支特色化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应由物流与气象专业两学科教师组成,双方专业教师都须完成对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即气象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需进行基础物流培训,同样物流教师也需接受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应组织任课老师分期、分批到物流企业或气象部门实习,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掌握物流和气象行业的新动态。同时可选择性聘请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深人士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

(3)教学设施

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涉及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和气象观察实践环节:关于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应注意侧重围绕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和物流技术设备的操作、优化和管理,设置一些演示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制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等等[3],可以秉承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经济性与方便性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同一地区的其他高校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立物流实验室或物流模拟基地;有关气象类课程实验,可依托学校自身拥有的先进气象设施优势,与气象类专业学生共用实验设备,也可将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融进物流实验室的整体规划中。

3.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

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等[4];注意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案例讨论等。另外,由于特色专业的本身是物流与气象的结合,故应该注意两学科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借鉴,双方以长补短、相辅相成,实现气象优势学科带动物流普通学科的特色发展并快速形成竞争优势的目的。

(2)重视实践

一切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实践课程的编排与开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当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学校气象行业背景全面系统地考虑,避免“空洞型”、“肤浅型”实践课程的出现。可采取将实践环节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相脱离的流于形式的课程实践现状。

(3)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未关注气象分析,这给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机会。凭借气象行业特色,积极主动地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尝试与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平台。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可以采取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特色物流实训基地,如运输过程气象分析室,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而且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理论培训,最终为企业培养定制专业方向的特色人才、为社会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四、行业特色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广

各行业特色高校间天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优势,如行业特色高校均是由过去的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保持人才培养在行业中优势和特点的同时迫切要求学生具有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可在同类高校做适当推广。

1.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原先化工部门划归地方管理的以工为主的省属高校,其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优势学科,而物流活动与各种化学材料息息相关(物流运输离不开包装,包装的质地、重量、抗压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物资的品质),故南工大的物流专业可依托行业背景积极培养材料物流特色人才。

2.原隶属于农业部的南京农业大学于2000年划归教育部,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学科,其主干农业学科接近或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的农业背景知识可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操作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如若知晓某种农作物在仓储时需要干燥的环境,则在物流仓库选址时就会注意避开有地下水上渗的地区。故南农大的物流专业可重点关注农产品物流,着重培养农作物物流的交叉学科人才,有助于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南京邮电大学也是由过去隶属的邮电部被划拨至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一所行业特色高校,其以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学科为鲜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重要影响。而我国现阶段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工程人才非常匮乏。所以南邮大也可以依托信息系统学科优势开展物流专业特色教学,培养出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程的特色物流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各行业高校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物流人才的同质化现象,又可在行业特色学科的推动下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使物流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市场和美好需求前景的新型热门专业。然而,基于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其教学活动中不断探寻合适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实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阅江学刊,2011,(1):12-18,23.

[2]章澄昌.产业工程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第2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交通工程机械;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交通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将导致工程中断,物流部门能否及时供应服务备件至关重要,因此服务备件物流是售后维修服务的重要保障[1],优化服务备件物流网络有助于直接提升企业售后服务水平。机械行业多数产品的服务备件由国内生产供应,然而交通工程机械不同,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国内技术水平等因素,多数服务备件尤其是核心备件依赖进口,相比其他机械产品的国内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交通工程机械的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更复杂,其物流网络的优化活动存在明显的特殊性。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类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项目大规模开工建设,国内对交通工程机械的需求显著增长,众多交通工程机械企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售后服务成为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的新手段,对提高客户满意度非常重要[1-2];为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交通工程机械企业对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进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回顾

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是服务备件物流管理的核心活动,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在国内,崔益明等(2004)探讨了在备件库之间以信息化为联系纽带建立两层备件网络[1],陈娟等(2008)提出了根据服务备件物流服务水平的目标进行网络配送中心的规划[2],戴勇(2010)则探讨了成本优化、客户满意优化与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结构的关系[3],马汉武等(2011)使用双层规划建立了服务备件二级物流网络的设施选址、运输路线安排、库存控制模型[4]。在国外,Liu等(2003)基于备件单级物流网络,设计了一种解决选址、车辆路线安排的两阶段启发式方法[5],Cohn(2006)针对低需求、高成本的服务备件库存存储和选址问题提出了基于复合变量的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方法[6],Mehmet(2007)围绕一定的库存成本预算下实现整个网络较高的服务水平,研究了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库存设施选址[7],Lonardo(2008)以库存成本节约为核心设计了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优化模型[8],国外研究以库存问题为核心提出了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若干方法。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鲜有文献对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进行探讨,针对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的分析极为罕见,围绕进口服务备件物流关键需求优化物流网络的研究很少。本文从进口服务备件的视角,阐述了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某大型交通工程机械企业为例(出于法律方面的考虑,本文以A公司代替该企业的真实名字),分析了其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全面提出了物流网络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机械行业各类企业优化设计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支持。

2 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分析

相比机械行业其他产品的国内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交通工程机械企业的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更复杂,物流网络的优化存在特殊性;需首先分析交通工程机械进口服务备件及需求的特点、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及其特殊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立物流网络优化的原则及目标,确定物流网络优化的内容与步骤,选择物流网络优化的方法与工具等[7-8]。

2.1 交通工程机械进口服务备件及需求的特点

交通工程机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施工与养护机械、混凝土机械、压实机械、桩工机械、凿岩机械、起重机械、隧道施工机械、其它专用机械等[9]。一方面,由于我国交通工程机械行业零部件生产商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生产商对配套零部件的研发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聚焦在主机上,造成国内零部件技术水平不高,多数零部件依赖进口。在售后维修服务中用于替换原有进口零部件的服务备件,由于国内尚无较好的替代产品,为保证机械整体性能,同样依赖进口;核心及关键服务备件对进口的依赖更是全面性的,包括液压元器件、发动机、控制元器件和传动系统等,液压件的进口依赖问题最为突出,进口比例在70%~80%,其中国外品牌占据国内挖掘机液压油缸70%以上的市场份额[10]。

交通工程机械企业进口服务备件的需求特点与进口零部件不同,进口零部件的需求主要由产成品生产计划拉动,但是进口服务备件的需求取决于机械故障产生的具体状况,需求时间、需求量和需求种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这种备件物流网络面对的是时间、数量、种类均不确定的备件需求,与进口零部件物流网络在结构、结点、路线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本文以提升交通工程机械企业售后服务水平为主要出发点,集中于进口服务备件(而非零部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研究。

2.2 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

交通工程机械企业进口服务备件与机械行业其他产品的国内服务备件物流网络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包括运输、物流中心选址、通关及关税、库存等方面。这些差异构成了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详见表1。

以上特殊性分析表明,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需满足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国际干线运输路径最短化、区域物流中心与进口口岸位置可重合、口岸通关效率高、关税政策有利、物流中心库房具备保税与非保税双重功能等。

2.3 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物流网络优化必须事先确定需要遵循的原则[11]。首先必须充分考虑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才有优化目标达成的现实性;其次应满足客户需求,即客户对订单响应时间、订单满足率等方面的关键需求须得到满足;再次必须考虑企业(包括合作经销商)的服务成本和收益;因此,在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企业内部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是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需遵循的总则[12]。基于这个总则,优化活动的主要目标包括:(1)缩短客户订单响应时间:从机械产生故障发出服务备件订单的时间算起,限定普通补货订单和紧急补货订单响应的最低速度,确定两种订均响应时间的具体目标;(2)提高补货订单满足率:须限定普通补货订单和紧急补货订单最低满足率,确定两种订均满足率的具体目标;(3)确定服务备件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节约控制的具体目标。

2.4 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内容与步骤

根据物流网络优化的主要理论,一般物流网络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网络结构优化、物流设施选址优化、运输模式优化、运输路线优化等[5];紧密结合A公司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现状(下文3.1部分将具体分析),本案例物流网络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中心选址、物流中心库型、物流网络结构、运输路线、运输供应商遴选等方面,其中物流中心选址及物流网络结构优化最重要[6],因为只有在这两者确定后,企业才能根据周围环境、外部资源和企业自身能力进行库型优化、运输路线优化、运输供应商遴选等工作;总体而言,前两者与后几方面的关系恰如战略与战术的关系。物流网络优化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优化目标及优化方法;(2)分析优化需求;(3)采集业务数据;(4)应用专业软件工具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优化理论方案;(5)根据实际情况评估修正理论方案;(6)提交最终优化方案[7-8]。

2.5 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方法与工具

影响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静态和动态因素非常多,在实际工作中需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需在技术层面上对物流网络设计深入开展定量研究,现实工作中,单纯应用数学工具、建立模型优化物流网络难以符合实际需要,应用专门的软件工具优化效果及效率更佳[5-6];目前主要采用CAST和T-Mod两种专门软件。CAST(Computer Aided Strategy & Tactics,计算机辅助战略和战术设计)是Radical公司开发的物流网络优化设计软件,使用时将企业内外部各种业务数据包括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基础设施等环境信息输入系统,主要功能是给出物流中心设施选址建议、提供物流网络结构优化方案等。T-Mod是i2公司推出的一个运输模型分析软件,它可以通过模拟运行,设计出一个优化的运输路线方案,适用于从物流中心到客户群体的运输方案制定,是战术层面优化设计运输网络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还需紧密结合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对物流网络优化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展开全面的定性研究[7-8];前面关于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几方面特殊要求:国际干线运输路径最短化、区域物流中心与进口口岸位置可重合、口岸通关效率高、关税政策有利、物流中心库房具备保税与非保税双重功能等;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海关政策、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运输供应商服务及成本等方面。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物流网络的优化方案才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效性[11-12]。

3 交通工程机械企业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以A公司为例

紧密结合考虑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以大型交通工程机械企业A公司为例,深入分析其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现状,围绕内外部需求制定物流网络优化目标,遵循优化内容和步骤要求,借助专业软件工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制定解决方案,优化区域物流中心选址与库型选择,优化物流网络结构、配送运输路线以及运输供应商遴选,并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1 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现状与问题

A公司多年来业务规模位居国内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前列,不但是国内市场产品销售品种最齐全、最大型的交通工程机械企业之一,其产品还出口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超过1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8%。A公司在交通工程机械的主机方面优势明显,但产品中很多核心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成本约占出口价格的30%;在售后维修服务中用于替换原有进口零部件的服务备件同样依赖进口,尤其是液压元器件、发动机、控制元器件和传动系统等核心、关键备件,形成了与机械产品营销网络配套的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同时A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产品营销体系及售后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一方面,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交通工程机械市场之一,行业竞争加剧,售后服务作为新的竞争优势被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随着A公司国内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原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缺陷日益明显,逐渐不能满足客户对售后服务的更高要求,因此,对物流网络进行优化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图1所示,A公司运行多层的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备件供应路径为:国外供应商备件区域物流中心(新加坡)进口口岸中国四家经销商总公司库房经销商各分公司库房。

区域物流中心(新加坡)通过国际运输从四个报关口岸向中国供应备件;普通补货与紧急补货的运输方式分别为海运和空运;补货先运至指定的四个口岸,普通补货不能直接运抵各经销商分公司库房,而是先运到总公司备件库房,再进行二次甚至三次转运;紧急补货则由各口岸直接转运到经销商分公司备件库房。因此,原物流网络的运行绩效相当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补货订单响应时间长。根据客户需求与交通工程机械行业售后服务标准,普通补货订单响应时间不超过7天,紧急补货订单响应时间不超过48小时。A公司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绩效现状为:普通补货订均响应时间为15.1天,紧急补货订均响应时间为4.2天,远未达到客户需求和行业标准,势必导致售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低下、产品综合竞争力减弱。

(2)补货订单满足率低。交通工程机械的服务备件需求种类多、数量大,由于A公司的补货订单响应速度慢,补货提前期(lead-time)过长,导致各经销商各级库房难以保障各类备件的订单获得较高的满足率,缺货机率较大,普通补货订单满足率只有86.1%,紧急补货订单满足率仅为91.4%;然而根据客户需求与行业标准,普通补货订单满足率为95.0%,紧急补货订单满足率则须达到99.7%。

(3)运输和库存成本高。由于区域物流中心设在新加坡,运输路径并非最短,最短路径应该是由国外供应商直接运往中国,原网络多余的转运大幅增加了运输费用;国内各经销商指定不同的进口口岸,明显提高了区域物流中心的运输管理难度与费用和进口口岸的操作成本;由于补货提前期过长,为确保备件供应,各经销商库房不得不持有大量备件库存,库存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产品价格竞争力及盈利。

综上所述,原物流网络的区域物流中心位置、物流网络的结构、物流运输路线等方面亟待优化;服务备件补货订单响应时间长和订单满足率低导致售后服务水平低,同时备件运输和库存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已经成为A公司持续发展、赢得竞争的瓶颈,对原有物流网络进行优化势在必行。

3.2 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总目标

基于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在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企业内部需求之间获得平衡,是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需遵循的总则。基于这个总则,A公司设定了“立足并超越行业售后服务标准”的方针,深入分析客户需求,确定优化活动的主要目标为:(1)大力缩短客户补货订单响应时间:从工程机械产生故障发出服务备件订单起,普通补货订单和紧急补货订单响应的最低速度分别限定在7天和48小时内,两种订均响应时间目标分别为5天和36小时;(2)显著提高补货订单满足率:普通补货订单和紧急补货订单最低满足率分别限定在95.0%和99.7%,两种订均满足率目标分别为96.0%和99.8%;(3)进口服务备件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降低30.0%。

3.3 区域物流中心选址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国内建立区域物流中心是物流网络优化的首要任务。充分考虑进口服务备件网络优化的特殊性,确定优化目标,采取正确的优化方法和工具,区域物流中心选址遵循前述6个步骤:

(1)确定优化目标和优化方法。物流中心选址决策因素较多,一般性因素以运输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和运输成本(满足自身及经销商需求)为主;特殊性因素则要求与国际运输高效衔接,充分研究物流中心与进口口岸的位置重合可行性。物流中心选址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物流中心再选址,达成前文所述的客户订单响应时间、订单满足率及成本节约总目标。优化方法一是技术层面的定量分析,主要应用Radical公司的CAST软件和数据表分析手段,二是对外部条件即候选城市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

(2)优化需求分析。由于区域物流中心再选址是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成败的关键,其优化需求必须与前文所述的物流网络优化总目标保持一致,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选址既要满足客户的订单响应时间、订单满足率等关键需求,也必须达成企业自身及经销商的物流成本控制目标。

(3)采集业务数据。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技术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数据采集途径主要是信息系统记录、客户及经销商直接提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经销商所有备件库房地址,供应商及客户群分布状况,上一年的订单详细数据(包括重量、配送频率、运输成本等),当前的运输市场运价水平等。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借助CAST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优化理论方案。基于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国际运输、区域物流中心位置、进口口岸通关及保税操作、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物流中心候选城市必须符合的前提条件是:既是沿海大型国际港口城市也是国际航空枢纽中心;由于经销商的备件库房分布在全国各地,根据沿海城市的发展现状,确定天津、上海和广州为候选城市,他们分别是中国北方、东部和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口岸城市;将采集到的业务数据输入CAST系统,得出各候选城市为物流中心的进口服务备件运输成本模拟数据,见表2。

结果显示,以上海为区域物流中心的普通、紧急补货订单运输成本均最低,广州次之,天津最高,因此先把天津排除,进一步比较上海和广州其它方面的情况再决定。

(5)进一步评估理论方案。全面展开两个城市的环境分析:针对普通补货订单,从业务规模现状和发展潜力比较两地的港口和机场条件,以及两地到各经销商备件库房的卡车运输时间;针对紧急补货订单,关键是评估两个城市的空运航班资源,从出发航班的频率、数量和最晚起飞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要求,重点比较两地在国际运输、进口口岸通关及保税操作等方面的条件。综合评估的结果是:上海最优。

(6)提交最终报告。基于技术分析和实际环境综合评估,上海作为A公司中国区域进口服务备件物流中心的所在地,在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最具优势。

3.4 区域物流中心库型优化

为了达到客户订单满足率目标,A公司在区域物流中心持有库存种类繁多、价值高,如果所有库存进口到中国时就缴清关税,数额巨大,公司将面临沉重的现金压力;同时,由于公司产品出口销售到世界各地,根据集团的服务备件全球共享政策,当国外其他区域的备件物流中心或用户有特殊需要时,中国区域物流中心必须调拨备件到国外,因此如果备件在中国进口时就已缴付高额关税,则使备件成本显著增加,库存共享能力势必严重下降;因此,中国区域物流中心选择保税型库房是唯一选择。

保税型库房主要有保税区库房、保税物流园库房、区外保税库房三种,各类库房的运作条件各有优劣,但同时还必须满足备件物流服务的两个重要要求:(1)保税库房内可设置非保税区域,因除保税功能外,区域物流中心还需接收从国内生产、采购的部分服务备件和经销商返回的多余备件库存,因此库内非保税区域必不可缺。(2)备件出库可采取快速的集中报关模式,以及时完成备件配送。在此情况下,只有第三种库房符合条件,因此中国区域物流中心必须选择区外保税库房。

3.5 物流网络结构优化

物流网络结构由物流结点和运输路线组成[10]。一方面,优化活动重点调整了关键结点的位置,将区域物流中心由新加坡改为上海,将进口口岸结点进行“四合一”,上海作为接收国外供应商补货的唯一口岸,优化活动通过撤并高层结点精简了网络结构;考虑到当前底层结点(各经销商总、分公司库房)存在与布局的合理性,现阶段不进行撤销或合并;另一方面,备件的配送运输不再经由经销商总公司库房转运,原则上从上海运至各备件库房,关于运输路线的优化将在后面具体阐述。通过物流结点和运输路线调整,优化后的物流网络得以瘦身,新的物流网络结构呈扁平化,减少了结点层次,缩短了运输路径,简化了配送渠道,如图2所示。

根据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理论,在调整物流设施布局数量时,要在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主要包括物流中心运作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之间寻求平衡[7-8]。为支撑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产品营销,多年来A公司构建了全球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中国区域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结构将缩短客户订单响应时间、提高订单满足率、降低运输成本,然而随着中国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A公司全球网络的区域物流中心由4个增加到5个,势必增加物流中心的运作成本及其库存成本,那么物流网络总成本的变化如何?从成本角度出发,物流网络优化的合理性怎样?分析A公司中国物流网络优化后的全球物流中心总数量与全球物流网络总成本变化的关系,经过全面的业务数据统计后得出,如图3所示。

分析A公司全球物流网络总成本曲线,当区域物流中心总数量在4~6个时,总成本最优。A公司优化中国物流网络后的全球物流中心总数量为5个,全物流网络总成本控制仍处于最低水平。

3.6 物流网络运输路线优化

A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紧急补货订单与普通补货订单业务量比例约为3∶1;紧急补货的配送运输路线相对单一,由于时效要求高,从物流中心到经销商各库房采取点对点空运配送的方式,一定时期内不需优化;普通补货订单量比重大,时效要求较低,普遍采用公路运输配送,则需针对原配送运输路线(4个口岸4个总公司库房各分公司库房)的速度慢、成本高等问题进行重点优化。

应用T-Mod专业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各备件库房上一年订单的详细记录,研究在规定的运输时间要求内采用更少车辆进行集中运输的可行性。该模式的关键是采取“送牛奶车模式”,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卡车装载送往不同目的地的货物。应用T-Mod工具时,首先必须明确现实限制条件,包括承诺客户的配送时间、物流中心和客户的工作时间、各地不同路段的平均运输速度、装卸所需时间、允许司机连续驾驶的时间、车辆载重量和容积限制等;然后输入业务数据,包括物流中心、备件库房及客户的地址、运费表、货物信息、现有运输方案等。应用T-Mod优化前后的配送运输路线如图4所示。

3.7 物流网络运输供应商遴选优化

物流网络运输供应商遴选也是优化活动的重要决策,选择资质良好的运输供应商是物流网络高效运作的保证。遴选供应商的步骤一般包括确定候选供应商名单、问卷综合调查、财务能力审核、现场访问、完整询价、资质综合评估及谈判签约。其中资质综合评估是关键环节,在此作重点分析。候选供应商资质评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为SCORE CARD计分法,是按评估项目对供应商的得分高低进行取舍。另一种为PUGH MATRIX对照法,是按评估的项目在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选择资质最佳者;由于评估项目难以量化,第一种方法的分数易有偏差,第二种方法采取竞争者之间的资质对比,更能作出直观准确的判断,因此本案例中A公司采取PUGH MATRIX对照法评估遴选运输供应商,见表3。

评估时首先依据物流网络运输要求制定评估项目,按照各项目的重要性确定权重值;然后选择一家熟悉的供应商YS作为基准,各评估项目如果优于基准则为“+”,反之为“-”,相同为“S”;最后统计优劣项目个数、权重值和各供应商的总评差值,若差值为正则说明该供应商资质优于基准供应商,差值越大优势越大,如表3所示DL和SK两家供应商最优。

4 优化方案综合评价

优化方案综合评价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为优化活动的各项目标,涵盖了客户服务改进和成本控制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客户订单响应时间、客户订单满足率、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的绩效。方案提交后进入方案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成效开展方案定期评价活动QBR(quarterly business review,季度业务评价),根据一年共4次QBR的综合评价,A公司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后KPI改进状况见表4。

综合评价总结如下:(1)优化后的新网络与原网络相比,各项关键绩效得到提高,其中普通补货订单的响应时间明显缩短了10.3天、订单满足率提高了10.1%,紧急补货订单满足率提高了8.4%,年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降幅超过30%;(2)新网络绩效与行业标准相比,各项KPI均有一定幅度的超标表现,其中普通补货订单响应时间超标2.2天;(3)新网络绩效与目标绩效相比,除了紧急补货订单满足率刚好达标,各项关键绩效均超过预定目标,其中年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降幅分别超标5.8%和6.2%。总体而言,优化活动显著提升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充分体现了“立足并超越行业售后服务标准”的企业宗旨。

5 结 论

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优化是一系列决策分析的过程,需要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优化方法。交通工程机械企业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优化涉及国际运输及进口通关等复杂因素,应充分考虑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优化的特殊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设定优化原则及目标,遵循优化的主要内容及步骤要求,借助专业软件工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优化方法。区域物流中心再选址需兼顾物流中心与国际、国内运输的高效衔接,分析物流中心与进口口岸位置的可重合性,并综合考虑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运输成本、进口通关和保税操作的便利性;为达到缓解关税压力、全球共享库存、保税与非保税双重功能、快速报关出库等目标,区域物流中心须采用区外保税型库房;在此基础上优化物流网络结构,撤并进口口岸削减中转环节,可使物流网络扁平化;采取“牛奶车模式”可有效优化配送运输路线,应用PUGH MATRIX对照法可有效优化物流网络运输供应商遴选。

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对进口服务备件物流网络的重新规划,优化区域物流中心选址与库型选择,优化物流网络结构、配送运输路线以及运输供应商遴选,可缩短服务备件订单响应时间,提高补货订单满足率,从而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增强竞争优势;(2)优化活动有效降低了服务备件运输与库存成本,由此在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使企业在满足内外部需求之间获得平衡。

参考文献:

[1] 崔益明,朱道立. 服务备件物流研究[J]. 物流技术,2004(3):14-16.

[2] 陈娟,肖国建. 工程机械服务备件物流管理的探讨[J]. 物流科技,2008(3):51-52.

[3] 戴勇. 服务备件物流绩效:基于管理技术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2010(2):152-158.

[4] 马汉武,朱晖. 基于JITD的服务备件二级分销网络集成研究[J]. 工业工程,2011(6):76-80.

[5] Liu S C, Lee S B. A Two-phase Heuristic Method for the Multi-depot Location Routing Problem Taking Inventory Control Decisions Into Consid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3,22(11):941-950.

[6] Amy Mainville Cohn. Composite-Variable Modeling for Service Parts Logistics[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 2006.

[7] Mehmet Ferhat Candas, Erhan Kutanoglu. Benefits of Considering Inventory in Service Parts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Problems with Time-Based Service Constraints[J]. IIE Transactions, 2007(39):159-176.

[8] Lonardo P, Anghinolfi D, Paolucci M. A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ervice Parts Optimization[J]. 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8(57):441-444.

[9] 卜昭海. 工程机械[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168.

[10] 黄政平. 核心零部件受制国外多年[N]. 中华建筑报,2013-01-18(11).

第3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第4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系并不是一个“花架子”,尤其对于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蜕变的公司而言,物流信息化建设更是当务之急,但对于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仍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

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关于开展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目前已开展第一批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

“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的信息化,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整合、优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还要解决诸如物流与生态环境、物流与国家安全等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系统的支持非常重要。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就是从科技角度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规划。”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阐明了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定位以及发展规划。

三大因素引发五大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以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优化流程两种应用为主。据有关统计,第一种应用占80%左右,第二种占15%左右,剩下的5%的应用已经属于供应链物流范畴。三个部分的应用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市场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所占比例的悬殊,则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分析我国近年来影响物流信息化的因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技术的普及、企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戴定一认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其次,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一方面巩固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规范其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给流程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 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另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已经提升到供应链管理的层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戴定一把物流信息系统比喻为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协同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供应商与采购商,是供应链互利机制的技术保证方案。

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戴定一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混乱,彼此难以互通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了物流市场的整合;开发商难以盈利;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进展缓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缺乏发展战略的外部显现。由于国家战略规划的空白,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商长期处于“跟着现状走”阶段,缺乏对市场长期的战略性考察和布局。国家出台的“规划”就是对物流信息化作出的布局。

方向勾勒信息化蓝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对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支持方向有八个方面:

方向一: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工程:这个方向的重点在于选择有影响力的主制造商,以点带面,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优化产品从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分销配送、售后服务、再制造直至报废回收整个周期的管理水平,缩短物流相应时间,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率和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主要聚焦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和国防工业等行业。

方向二: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推动电子口岸、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仓储等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面向全国各经济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或交通枢纽的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方向三: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该方向的重点领域包括石化、钢铁、煤炭、矿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农资和农产品、粮食、棉花、食盐、烟草等。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一方面能提高其采购、生产、营销和质量保障水平,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能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方向四: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工程:该方向为不同行业量身打造了一个方案,在煤炭、钢铁、粮食等行业,推进其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的健康发展;在服装、出版物、小家电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开展网络购物与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建设试点;在农业种养殖和农产品营销,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集成试点。

方向五:军民结合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该方向的重点是“军为民用”,将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到行业中,达到技术共享的目标。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城市和行业,开展应急物流平台和物流监管平台的军民共建试点。

方向六: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工程:推行“一票到底” 、“无缝衔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全程信息服务,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并推进多式联运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提高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5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字】海外EPC项目;风险控制;工程承包;物流;设计

海外EPC项目的风险贯穿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投产及管理过程。企业的海外EPC项目由于跨国、跨文化等原因,在采购、运输、劳务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不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成本,甚至整个项目的成败形成影响。因此对EPC项目各环节风险性质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风险控制方法,是改进海外EPC项目现状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海外EPC项目的设计风险分析与控制

EPC项目的设计涉及到项目工程的采办、施工、投产等各个环节,设计的质量也必然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采办、施工和投产整个过程,同时对项目的进度和项目成本也会形成极大的影响。可见海外EPC项目的设计环节是决定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加强项目的设计管理,渗入分析海外EPC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具体的设计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EPC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项目设计的概算漏项产生的风险及风险控制

在设计过程中,先由负责各项设计的设计人员根据项目工程的概算指标及相应指标预测出工程量,再由专门的概算人员利用相应的软件及指标计算工程费用。概算漏项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和专业人员在施工设计未完成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初步设计做出概算,概算中的很多项目仅是根据大概估测,而没有足够的资料辅助概算的进行。这样所完成的将概算很容易发生漏项。加之企业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行业标准或惯例不够了解,就更容易导致概算漏项的发生。

有效避免设计中概算漏项的方法是在进行设计概算时先对海外类似的工程项目的项目概算及实际工程量分析、借鉴。

(二)工程设计与图纸不吻合

在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时不仔细或太匆忙,导致设计方案与最初的工程图纸不吻合。如果在设计审核阶段未及时发现与图纸不符的问题,就会导致项目后期大量的错误施工、无用功,甚至有害工的产生,使整个项目失败。

控制设计中图纸不符风险的方法是在设计阶段和审核阶段,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设计和设计审核。

(三)设计中对可行性、方便性欠缺考虑

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施工及投产的实用性、可行性和方便性,会给施工过程造成不利影响,且增加施工风险、增加项目成本。

应在设计前期对相关案例和以往设计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和分析,加强设计中对施工可行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

(四)流程不合理、不规范

由于设计及人员对流程设计欠缺考虑、对施工规范的疏忽、对原料和施工特点不了解或与业主未有效沟通,造成不合理、不规范的设计方案。

设计时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此项工程所属范围及相关标准、规范,以及相关的案例等,并组织专家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审查。

二、海外EPC项目的工程物流风险及风险控制

海外EPC项目多是复杂的大规模项目,项目所需的物资要经过多环节、长距离和多种方式的运输,期间还有报关报检、再加工、仓储等多种物流活动。我国企业在大型、复杂、长时间的物流活动上处于劣势,项目中的工程物流风险相对较高、较复杂。对EPC项目中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是我国企业在EPC项目中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海外EPC项目中工程物流的风险分析

1、工程物流的质量风险

EPC项目工程物流中,由于所选的物理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问题引起的物资不能按时到达、物资运输途中信息不明、货物本身或包装异常没有发现或上报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运输途中发生货损或意外、期间发生的纠纷难以追究责任。

2、工程物流中的操作风险

由于相关文件的编制、填写、审查和申报等发生错误,未对有毒、危险、放射性货物做规范的保障处理和贴标识,为物资配备的运输工具、吊装工具和货物拼车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有毒、危险品货物事故,报关、清关不能通过,运输工具超载或配载不足造成运力浪费等问题。进而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工期延误、海关追责、与政府或承运人的法律纠纷,甚至合同终止、项目失败的结果。

3、工程物流中的安全风险

由于物流活动中服务商对工程材料缺乏了解或自身素质问题的违规操作、错误物流方案,企业缺乏与服务商的有效沟通和对服务商工作的有力监管,或运输途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货损货差、运输事故、人员伤亡,进而导致工期延误、项目成本增加、法律纠纷等问题。

4、物流服务商选择和管理风险

由于企业未选择合适的、有资质的物流服务商,未与物流服务商针对物资性质、工作要点及双方权责进行具体、明确的沟通商定,对服务商的物流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项目成本增长、物流服务质量低下、服务商漫天要价的问题。

(二)海外EPC项目中工程物流的风险控制

1、工程物流的有效风险预防

承包企业应通过集约管理、专业掌控的方式针对物流中的易发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发挥承包商的物资规模化优势,加强对物资的集中化管理,将物资的分层管理委托于物流服务商和承运人,及时、有效地对各服务商的物流质量和总体状况进行了解和调控,实现承包商对物资的弹性管控。

在服务商的选择和管理上要特别重视。可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公平、合理地综合选择有资质的服务商,并加强对服务商的管理、约束,是服务商有充分的决策权,又承担相当的责任。

2、有效风险转移

在物流合同中着重考虑风险条款,将不必要的、不确定的风险尽量转移给物流服务商。

在物资采购环节要熟悉不同贸易术语下的双方权责,尽量选择对企业有利的贸易术语进行采购,将风险转移给供应商,以降低自身风险。

在采购和运输等物流环节要合理预测物流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选择购买合理的险种,并选择有过合作的、可靠的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有效转移给保险公司。

在签订总承包合同时要明确物流中的各种风险的承担者,尽量将物流中的不可测风险转移给业主。

参考文献

[1]王云福.国际工程项目EP合同模式下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2]李华洋.国际工程EPC示范合同项下承包商风险分析与应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3]孙俊.国际EPC项目合同文件及其风险分析[J].江苏建材,2010,(4):59-62.

[4]杨秀梅.EPC总包方如何规避项目风险[J].建筑,2011,(23):39-40.

第6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cale of the logistics park is stated. Then taking the Hongqiao Airport aviation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scale of the aviation logistics park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关键词】航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典型案例分析法

【Keywords】Aviation Logistic Park, Plan, Construction Scale, Typical Case Analysis

1引言

物流园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决定了物流园区的规模一般较大,否则就无法承载设施集中和服务企业集中的重荷。此外,由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区域的物流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物流园区在规模上也相差较大。从总体上看国外物流园区用地多在7万以上,最大不超过100万。对于为航空货运服务的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国内外更是鲜有计算标准。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对同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物流园区建设规模确定原则

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以客观分析物流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据,同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用社会各行业的统计数据,对物流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分析不同空间范围、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量有助于对物流的分布及流量和结构有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确定物流园区规模提供可靠依据。

二、与市场需求相协调的原则

市场需求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物流园区的规模。通过对需求层次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类别的功能设施及规模。

三、内部和外部系统性原则

物流园区规模的确定要坚持对内部的功能区进行合理的系统化布局,在流线合理的前提下结构紧凑,减少用地占用;同时根据服务的经济区域内运输、配送距离、产品结构和货物种类所决定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的总数来确定最佳的每个物流园区的规模。

四、适度超前原则

物流园区属城市或区域内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则很难变动,因此应具有适当的超前性

3 物流园区设施规模确定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的程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经过不断的信息反馈和修正,利用定性定量结合,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最终得出结果。

3.1 社会经济分析与业务量预测

通过广泛收集区域(城市)内物流相关行业的基础资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分析现阶段物流各相关行业的经济特点,预测各物流功能要素未来发展状况,并按照对物流处理过程的特性(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过程的共性和个性)分类,从不同角度把握物流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

以虹桥航空物流园区为例,建设虹桥航空物流园区对于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以及促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虹桥航空物流园区的业务量预测,根据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基于西货运区的货运业务,物流园区的主要业务将是对虹桥机场西货运区的货运业务进行配套服务。虹桥机场在2015年货邮吞吐量将达到100万吨,西货运区处理量将达到80万吨。虹桥航空物流园区的业务量目标应当与西货运区的业务量相匹配,以满足西货运区发展的需要,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功能设计与战略定位

根据城市或经济区域物流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结果,结合具体进入园区的企业及服务对象企业对物流服务的客观要求,设计物流园区的具体功能,划分物流园区内部不同功能分区;根据功能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研究物流园区发展战略定位、园区业务经营定位等。

虹桥航空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基于虹桥西货运区的货运业务。结合虹桥机场西货运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参照国内外航空货运的发展趋势,本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如下:对内、对外的货物集散功能,提供货源组织、中转、装卸、仓储、配载等综合服务;物流加工及包装、分拨、配送、信息反馈以及积极配合落户园区客户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实现等现代化物流增值服务;提供集货主、货运、航空公司、机场等为一体的航空货运一体化服务;覆盖全国、亚太地区乃至连接全球的物流商务平台,提供网上电子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服务功能。

3.3 规模初算

通过对未来发展预测中不同特性物流量分解,结合功能设计要求,参考国内外物流园区的工程案例及数据指标,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初步计算各功能区的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

(1)欧洲物流园区的统计数据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论园区面积的规模大小如何,其入驻企业(物流企业)面积占园区总面积的比例均为50%左右。

表1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指标

(2)中国三大机场的统计数据

通过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通关基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设施(不包含西货运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大具有代表性机场的相关货运设施规模面积进行数据归纳统计,可以看出以机场货运站的面积为基准,货运仓库的面积约为货运站面积的1.2~1.8倍,快件中心的面积约为货运站面积的0.3~0.4倍。

表2中国三大机场货运设施面积统计表

(3)国内物流园区工程实例

工程实例之一――首都机场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

首都机场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是对机场扩建范围内的货运用地,以及顺平路以南、机场扩建范围以北、京密路以东、小中河以西范围内的用地开发建设而成的首都机场物流园区。该物流园区占地185.6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83万,建筑密度约为40%,容积率为0.8。

工程实例之二――北京星光国际物流园区:

北京星光国际物流园位于首都国际机场北侧,西距市区15公里,是北京市唯一的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该物流园区占地约6.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8.6万,建筑密度约为50%,容积率为1.2。.

综上分析,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统计数据及工程案例,结合虹桥机场西货运区的发展规划,2015年货邮吞吐量达到80万吨,届时航空货运站面积约为10万,货运站与货运仓库面积比按照1:1.5,货运站与快件中心面积比按照1:0.35考虑,物流园区物流设施建筑面积约为18.5万。物流设施建筑面积占园区物流企业占地面积按40%,园区物流企业占地面积占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按50%考虑,则虹桥航空物流园区总占地面积约为46.25万。

3.4 方案设计与规模确定

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规模初算结果,为物流园区正常运转设计合理的内部工艺流程;然后在工艺流程的指导下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的基本位置、建筑工程方案及作业空间布置等。

第7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是以推广和发展制造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为目标的多专业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工业智能化单元、系统集成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研究领域有:制造业信息化ERP、企业计算机综合应用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自动控制与应用工程,包括系统与集成、网络与通讯、制造过程控制与管理、柔性制造系统、车间级物流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技术和自动检测;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用工程;机电一体化非标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工程。

记者:北自所成功实施了很多制造业物流项目。以你们的经验,制造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做物流系统的优化或改善?

匡永江: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制造是主业,物流是辅的工作,它的作用是助生产一臂之力。因此,很多制造企业都是在生产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物流升级优化的需求。以我们曾经实施过的一个项目――某大型板材加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为例:该公司由于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机床能够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但是原有的生产物流系统不是全自动系统,无法匹配高效的自动化生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配合生产需要,在生产车间设立自动仓库系统,与自动化的生产机床对接实现按需自动上下料和信息管理。这样就满足了该公司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的需求,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除了被动地改善物流外,制造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建工厂时往往倾向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包括物流系统,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我们的一个客户,是一家知名的家具生产企业,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品牌。他们在国内外、行业内外调研了好几年,最后下决心建设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智能工厂。新工厂具有鲜明的“智能制造,按需生产”的特点:生产从客户需求开始人手,根据客户的房型设计产品,然后客户可以按照房型选择该公司的成熟产品模块,并形成最终方案,工厂定制生产家具。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不许动、不落地、不返修高效生产。我们给该公司做的生产物流系统规划和建设,具体包括WMS、WCS、智能堆垛机、AGV、RGV、全自动输送线、货架等等。

总结来讲,制造业物流就是把各个生产环节串联起来,物流系统与生产线、生产节拍紧密配合,各种先进的物流装备都是这个综合性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实现高效生产。只有物流合理顺畅,才能提升整个工厂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物流不顺畅,就会影响生产。

记者:制造企业物流系统改善项目的难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哪些?

匡永江:相比较其他行业的物流建设,制造业物流建设更加复杂,因为制造业包含很多不同的子行业,而且各具特点。这也造成了不同的制造业物流系统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性。

从制造方式来分,制造业可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的典型行业如化工业,这种制造的特点是生产与物流融为一体,连续生产必然要求物料配送是连续进行。而且这个行业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生产,在生产车间建设规划时,需对生产和物料配送规划得十分充分、到位。因此,这类制造业的物流反而是成熟、清晰的,并没有太大的实施难度。

对于离散制造业,还可细分为产品生产量大的制造业和产品生产量小的制造业。生产量大的典型代表如汽车制造行业、家电制造行业。这些行业由于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生产模式、物流组织模式,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生产。因此,这些行业的物流体系也有了很多成熟的、可借鉴的模式。而对于一些单品产量很少的制造行业,如重型机械加工,这种行业的流程、工艺都十分复杂,而且很多大型或超大型装备的制造还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因素,技术领先的国家往往封锁技术的外泄,因此我们也很难有借鉴、模仿的机会。这都造成这类型制造业物流规划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很多时候需要专门立项研究。

制造业物流从制造生产的流程上来分,还可分为生产(线边)物流和通用物流两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通用物流建设,也就是建设用于存储原材料、辅料、成品的仓库,和其他行业的仓库建设大同小异,因此也是比较容易规划和实施的。

比较难的部分是生产(线边)物流的规划和实施。不管是全新工厂的生产物流系统建设,还是改造项目的物流优化和改善,都和生产工艺紧密结合,首先要做好工艺分析,按照生产流程先规划设计物流动线,再考虑生产设备布局,采用正确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多数国内制造企业对物流并不了解,因此往往先建工厂,购进设备,再考虑物流。这就造成物流系统建设面临很多限制条件,难以做到最优。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记者:您认为造成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破解?北自所的优势在哪里?

匡永江:由于我国原有体制的原因,制造企业在建设项目的时候,都是要找各自行业的设计院去做上厂的设计规划。对于这些设计院来说,设计规划的重点不是物流,他们首先会去考虑厂房(土建)和生产工艺等,由于缺少规划意识,物流规划也是他们的弱项。我国长期以来制造业物流水平比较低,和这方面有一定关系。现在各个设计院对物流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随着项目的增多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已经建成的工厂由于企业经营或者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都需要进行物流升级优化。

因此我最近就在考虑,北自所能否与设计院强强联合,把物流规划设计纳入设计院的业务范畴,共同提高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建设的能力。其实在国际上,物流规划设计通常由专业的物流咨询公司完成。但是我认为,设计院相比咨询公司的优势是有设计能力,能把概念细化和落地。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就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就更有竞争力。

其实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北自所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我们有深厚的底蕴。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内最早从事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和自动化立体库建设的单位,国家科技部指定的全国推广应用物流仓储技术依托单位。其次,由于制造业物流与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能力很重要,而北自所在这方面有优势。我们致力于制造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客户提供包括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及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北自所拥有ERP、MES、物流、装配线等一系列项目实施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综合优势。

记者:请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一下北自所是如何帮助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系统的。

匡永江:我们通过对一些行业生产工艺的透彻研究和分析,研发出适合该领域生产特点的物流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全新的物流运作模式,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制造业物流案例。如我们为纺织行业开发的“全自动落丝系统”,由自动落丝机、辅助运转设备、机器人、设备运行调度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采用了激光定位技术、激光安全防护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无线以太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调度优化算法。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自动落丝机与卷绕机自动对接后完成自动落丝,并将丝饼暂存于车体中心棒上,丝饼随自动落丝机运行送往平衡间,并转运到辅助运转设备上,再由机器人直接抓取并放置在丝车空挂架上。该系统以机械化设备完全替代人工实现落丝、装车和转运自动化作业,能够满足同时多品种生产按单一品种装车的需求,并自动完成丝饼产品信息的跟踪及标签打印。这套系统符合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发展方向,为纺织企业减少劳动力人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带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成功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

记者:制造企业实施物流系统改善项目能收获哪些益处?

匡永江: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物流优化实施项目,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能改善企业的现场环境,提升企业形象,甚至解决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例如我们实施过的另一个案例,某电气开关生产企业,之前的物料配送和管理模式粗放,物料管理部门使用叉车为生产部门配送生产备件,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都不能做到精准。这使得两个部门经常为零部件账物不符而发生矛盾。该企业实施了物流优化项目,用AGV配合生产节拍实现物料的精准配送,不仅以上问题迎刃而解,还带来很多附加效益。首先,物流运作模式改变了,AGV配送物料取代了叉车作业,减少了人力,也更加安全可靠。其次,原先叉车送料单批次数量巨大,大量用不完的零件堆到生产线边,管理混乱,现在是需要多少送多少,生产线边更干净,物料管理不混乱。还有,按照生产计划把必要的零部件送过去,不用的储存在库里,物料账目清楚,而且账目与货物存放位置对应上了,可以清楚掌握物料消耗情况,减少重复采购造成的物料积压和仓位占用,也减少了资金占用。

第8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物流工程 发展

一、前言

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在现代化物流的工程中,逐渐应用系统化与现代化物流技术、管理理念,同时通过现代手段与理念对物流网络、系统进行规划,以提高国内物流发展水平。但由于国内物流起步比较晚,很多流程都不完善,导致物流业的发展受限,因此,需要对物流技术与相关机制进行创新,进而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

二、物流工程结构

物流系统的工程具有一定结构,因此,要想对物流工程的技术进行创新,首先要充分了解物流工程体系,按照物流工程结构与组合,进行技术的创新,而物流工程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工程管理一般包含落实物流工程的管理工作与理论系统两个部分。物流管理理论系统主要指通过用户的需求带动的管理制度执行,这种管理制度是从上到下的进行管理;物流工程的管理工作主要包含财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与人员的管理。

(二)物流技术的工程

物流技术工程一般体现在物流信息的采集管理与物流设备的技术工程两方面。其中,物流设备的技术工程主要包含物流设计规划中的技术创新、相关基础设施;物流信息采集管理的技术一般指物流信息创新、采集、检索与分析等过程。

(三)物流的基础工程

物流的基础工程主体就是国家政府,而物流信息的网络是物流生产力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物流信息的网络可以把物流工程体系中基础劳动者、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集中在一起,实现集中化与统一化管理。

(四)物流营运的工程

物流营运工程一般是指企业对于物流的需求,通常物流营运可以给用户提供信息捕捉与物流运输服务。但是物流营运的工程包含高端营运与低端营运,其中,低端物流营运一般包含小型物流的经营部与快递公司,主要目的是给广大物流需求者提供物流的运输,能够进行大批量接收运输,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使用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也有部分使用空运,一般不会使用管道运输与水路运输,而且这种运输服务比较普遍化与大众化。而高端物流营运一般是给公司提供运输的服务,基本是成批量运输高端机密文件或者是物品,主要使用管道运输、航空运输与水路运输,例如:汽车生产企业运输,一般使用水路运输方式,国外汽车配件与汽车,首先都是通过海运运输到国内,到达港口以后再通过铁路或者是公路运输,这种营运服务的水平比较高。而且高端物流的运输物品较为贵重,对于物品运输的要求较为严格。

(五)物流的硬件工程

(1)物流包装、搬运设备管理与设计。物流运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物流搬运,现代化物流搬运的设备要求低损坏率与高效率,也就是必须在该环节做到节约物流的运输成本与时间。此外,物流包装设计的管理涉及内容比较多,主要包含装箱包装、真空包装与集装箱等。

(2)物流设施的设计规划。物流的设施设计规划经常需要充分考虑物流接收、物流输出与物流运出部门情况,按照三者的具体特点,在三者间组建网络设备与运输流程等,如:石油运输,石油的运输主要使用管道运输的方式,因此,物流设施与设备需要按照沿线管道的特点以及管道沿线的企业特点来建立,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各部门间的合作与联系,而且能够保证物流运输路线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

(3)物流运输的工具与储藏设备。物流运输的工具一般包含管道、汽车与飞机等,在物品运输过程中,储藏设备要按照不同运输物品制定,如:蔬菜运输则要制定保鲜储藏的设备;玻璃品需恒抗压工艺,两者都需要在确保运输完好基础上,降低运输的成本,加大经济收益,进而实现发送者和物流公司之间利益的平衡。

三、物流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工程技术的创新

要想推动物流发展,必须重视与加快物流技术的创新。就目前而言,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给物流工程技术创新带来诸多新机遇与有利条件。在进行物流技术创新时,需要明确技术的创新要点,具体包含技术的跨学科、高度集成与高科技的含量三方面。首先,因为物流工程具有综合性与一体化特征,这就需要网络工程的技术具备高度集中的特点,在技术创新时,需充分彰显物流技术和相关领域之间的关联性。其次,由于网络工程的技术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有效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需要应用各种先进物流的技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与质量。最后,由于物流工程中涉及各种学科知识,在各科知识创新过程中也会应用物流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物流发展。

(二)物流管理的途径创新

在物流的活动中,运输配送、储存保管与搬运等经常会应用到各种工具,主要包含联系设备、仓库、包装搬运的设备等。而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物流的协同管理,需配置先进物流的技术,尽可能满足物流的活动要求,满足一体化、统一化管理要求,从而提高电子的数据交换水平。电子化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数据交换安全保密、数据传输存证、增值服务与数据查询服务等都是电子化数据交换体系的重要功能。此外,企业竞争也就是信息化的技术竞争,可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大多数企业现状就是可以分析、收集、统计与处理库存、采购材料等的信息,但并不能实现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与计策管理一体化与统一性。这就需要有效借助信息化的技术,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例如:电子数据的交换系统、时制管理与销售时点的系统等技术普及应用,提高了物流管理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分公司间的联系,同时提高了设备材料采购过程可见度,有效保证物流畅通性。

(三)安全机制的管理

(1)对安全技术进行创新。在物流技术应用过程中,为避免企业重要信息泄露,射频识别(RFID)的读写器在读写标签时能够使用授权的读取方式,这样没有授权的阅读器就不能识别出RFID标签,也就不能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可以按照相关需要将EPC的标签服务终止,也就是在即将完成商品的交易,进入到消费环节时,在信息加密的基础上对指令进行终止,一些售后需要服务的商品,可以通过客户的中心解码,服务终止以后,可以恢复到保护的状态。此外,需要严格控制好网络访问的权限,不仅仅要安装病毒查杀的软件与防火墙,还要构建及时加密的通信渠道等。

(2)对信息的安全监管系统进行创新。也就是制定规范物流运营经济、法律、行政与政策等手段,对物流技术中的缺陷进行调节,改善物物流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弊端,更好的为物流业服务。此外,需要对监管系统中执法主体进行明确,同时对当下多头多重的管理现状实行改变,以及有针对性地管理各个不同物流体系中的信息网络,促进物流业更好的发展。

(3)对访问与认证控制机制进行创新。也就是要对用户访问的网络资源权限实现访问控制与多等级的认证,如:设置、更新与鉴别用户访问的文件与目录权限时,需要控制网络的设备配置权限。此外,进行通信前节点和节点之间身份的认证,需要设置新密匙协商的方案,这样即使部分节点已经纵,不法用户也难以获取节点的信息。

(4)数据加密的完善。加密技术可以确保信息不会被窃听或者是破译,只是加密技术还要一个灵活的管理方案,加之密匙管理的方案需要具备容易部署与适合有限感知节点的资源等特点,这就需要保证操纵部分节点以后不会破坏到物流网络安全性,并保证加密算法与快速节能计算的需要相适应,在物体与人相对运动以及资源受限环境下提供可靠与高效保护。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业发展与出现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市场的需求,对物流的科学技术进行完善,促进物流行业发展。此外,还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完善,主要从物流行业的制度、物流工程的教育与物流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着手,对物流工程各环节进行改革,从而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物流工程行业分析范文

刘琴(1990-),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企业管理。

摘要:物流装备技术水映物流产业现代化程度,也是物流系统效率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SERVQUAL模型量表,设计物流装备技术水平调查问卷,从流通加工设备、智能化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10个维度构建物流装备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珠三角某市物流装备技术水平进行度量。结果表明,该市物流装备技术发展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物流装备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模糊评价

1.引言

物流装备是指开展各项物流活动所必需的成套机械、器物(潘安定,2006)[1]。物流装备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事业的快速发展[2]。供应链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我国物流服务行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周秀雄,2013)[3]。许多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二维码技术在各类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兰龙辉等,2013)[4],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张其荣,2013)[5]。尽管物流装备总体数量明显增加、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提高[6],但在物流领域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过于强调物流管理而忽视物流技术与物流装备水平提升[7]。因此,本文以珠三角某三线城市物流企业为主要样本,开展物流装备水平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对物流企业装备技术应用质量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2.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Parasuraman等[8, 9]1988年提出了一种能够用来评价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量表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问卷时在现有SERVQUAL量表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物流装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特点设计的。问卷题划分为82项,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企业物流装备技术的应用水平。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e),分别依次赋值1~5分,所在题项得分越高表明该设备或技术的应用频率越高,普及范围越广。

2.2 样本统计信息

本次调查问卷样本主要选取300家珠三角地区企业。调查历时一个多月,共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6.32%。其中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占到56%。被调查的企业中,51.2%的企业经营规模在500万元以下,调查样本以中小物流企业占多数。

3.物流装备技术因子分析

3.1 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α信度系数来考察量表中各个层面研究内容的可靠性,该调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为0.953大于0.80,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对样本数据做KMO和Bartlett’s 检验。KMO统计量0.869,高于0.7的临界标准。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s 值为13275.36,显著性概率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0以上为萃取因素的标准,经过25次迭代,获得20项公共因子。同时,为了保证量表各个层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Cronbach'α取值至少应大于0.70的标准,各因子所对应的题项载荷值须大于0.50且至少其中两项的载荷不得同时大于0.50 ,否则予以剔除该题项。

基于上述分析,同时满足载荷和信度要求的公共因子共计11项。(见表1)

其中,流通加工设备、智能化系统、仓储货架技术位于前三,累计方差占33.550%。从分析中看出,流通加工环节的地位在衡量物流装备的整体水平中上升;条形码技术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所以智能化系统,信息处理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逐渐增多。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用Smart-PLS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除了包装材料其他因子所在载荷均满足0.40的最低要求。考虑到包装材料并不是物流行业专有的,对物流装配水平的改善与提升作用有限,所以删除这个因素。因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只有10个因子来反应物流装备及技术水平,且各题项满足因子载荷要求,所有因子与其指标变量之间的载荷以及权重均通过p

表1PLS路径模型各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指标

潜变量AVEComposite ReliabilityR SquareCronbach's Alpha流通加工设备0.5800.9060.879智能化系统0.6820.9150.883仓储货架技术0.6130.8870.842包装技术0.7050.9050.859计划管理系统0.7500.9000.832大型吊装设备0.7470.8980.831信息处理技术0.6130.8630.788包装设备0.7330.8910.818运输设备0.6690.8580.751条形码识别技术0.8350.9100.804物流装配技术水平0.5280.9350.9999950.929

4.物流装备技术模糊评价

由于物流装备水平评价问题的多目标性及物流装备的涉及面太广,很多指标难以量化和测量。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模糊层次分析中主观性较强、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增强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4.1 确定评语值指标集

参照表1和表2的分析结果,构建物流装备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集B=(B1,B2,B3,B4,B5,B6,B7,B8,B9,B10),分别表示相应潜变量,二级指标集U=(Ui1,Ui2,Ui3…Uii),其中i取值为1,2,3,…,10,分别表示10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各具体观测变量。

4.2 确定评语等级

为了较好地克服层次分析中主观判断偏好等对物流装备先进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5级评语集:V=(V1,V2,V3,V4,V5)=(没有使用,较少使用,一般,较多使用,经常使用),根据其使用频率,其对应百分制的折算点设定为(50,60,70,80,90)。

4.3 确定模糊判断系数矩阵

分别统计各个评价指标在不同评语上的频率,得出对应指标在不同等级上的判断系数值。最终得到10个一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系数矩阵C,现以流通加工设备为例计算该指标的模糊判断系数矩阵C1。

C1=0.1110.0830.1180.1220.1390.1010.1390.6420.6320.6940.6940.7010.7390.6700.0830.1040.0870.0900.0730.0700.0900.1010.0870.0660.0420.0590.0550.0770.0630.0940.0350.0520.0280.0350.024

4.4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物流装配技术整体水平可以用流通加工设备、智慧化物流设备系统、仓储货架技术等10个因子来构建物流装备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mart-PLS2.0软件,计算各因子以及物流装配整体水平与各指标变量之间的权重值,并对模型中的路径权重关系进行T检验。各因子即一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用Wi表示,i=1,2,…,9,10。将模型中的路径权重经过标准化处理以后,得到本文所要研究的评价指标不同层次间的权值。

W=(0.15395,0.15635,0.12993,0.10708,0.08250,0.07325,010348,0.07647,0.06384,0.05315)T

W1=(0.15395,0.15635,0.12993,0.10708,0.08250,0.07325,0.10348)T

4.5 评价结果

由Bi=Ci×Wi得出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现仍以流通加工设备为例,B1=C1×W1=(0.1161,0.6809,0.0853,0.0701,0.0475)T。同理,可计算得出其他各物流装备技术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0.11610.15610.10260.10300.23640.09660.17690.05550.04050.13940.68090.55560.63490.41000.39250.65290.38930.35170.27880.36160.08530.13410.10240.12290.12630.11670.10900.12470.10060.10780.07010.07220.07670.16430.11000.06720.14930.20540.18150.16280.04750.08200.08330.19990.13480.06650.17540.26280.39860.2284

由此可以得出当前该城市物流装配水平的模糊评价得分矩阵为:

P=B*W=(0.1258,0.5025,0.1125,0.1150,0.1442)T

将该评价得分矩阵,按前所述规则转化为相应的百分制标准,该城市物流装备技术发展整体水平得分为66.49,属于中等以下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从前述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流通加工设备、智能化系统、仓储货架技术、包装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整个物流装备技术评价指标中权重占比超过65%,是影响其物流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重视物流装备的仓储能力、流通加工能力以及信息汇总及处理能力,对于改善当前企业物流整体装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研究对策与建议

5.1制定物流产业装备技术升级的规划

推动物流业务以仓储配送为核心,向国际货代、物联网等领域拓展。支持物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智能快递箱,降低收货人重复率,同时提高安全性。

5.2制定物流装备技术升级的引导支持政策

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探索适合物流行业升级模式,大胆借鉴第四方物流、低碳物流等新理论,研发产业升级路径。

5.3 着重强调产学结合

提供人才技术培养相关支持。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教育产学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综合性人才,引进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服务。聘请国内外物流领域的资深人士组成专家顾问组,提高公司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4 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着力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与交流、人才培训、技术合作、行业评比等方面协助物流企业开展工作并提供相关服务。以广州、深圳等为目标,培育物流装备及技术的应用示范项目,以此来引导物流企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安定. 物流技术与设备[M]. 广州市: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潘湛. 刍议中国物流设备发展趋势[J]. 经营管理者, 2013(04):71.

[3]周秀雄. 现代物流运行中仓储营销的思考[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9):35-37.

[4]兰龙辉, 邱荣祖. 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9):86-89.

[5]张其荣. 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9):102-103.

[6]王箭. 德阳市现代物流装备业发展战略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 2010.

[7]韩刚. 浅谈物流技术与物流装备: 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200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