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关键词】 港口;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引进;自主开发
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应“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并提出港口行业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1 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现 状
目前,我国港口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节能减排,政府和港航企业各尽其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研究政策和法规,制定节能减排标准,指导、监督和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港航企业负责确定实施的具体办法,包括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工作人员相关技术培训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1]目前,从我国港口的节能减排技术来看,主要是设备的“油改电”及供电系统的改进,而在清洁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很不够。本文选择《港口统计年鉴2010》所列港口为例,结合各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说明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见表1)。
1.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2.1 忽视资源和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港口企业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港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淡化,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及清洁生产,致使发展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各项资源占用过多,环境恶化,社会成本增加,他人利益受损。以上海港为例,每天靠港大型船舶造成的有害物质排放达39.3 t,CO2排放达3.1万t[2],这无疑会对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在低碳港口的开发、规划和运营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缺乏引导公众参与港口低碳化建设的举措,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得部分港区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1.2.2 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化和高碳化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有比重很大,达到近70%。大部分港口在能源需求方面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的依赖程度仍较高,而对其他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很少甚至没有,呈现出能源结构整体单一和高碳排放的局面,这与我国的能源储备情况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8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次之,而水电、核电、风电的利用量虽有增长趋势,但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生产比重不足1%,消费比重不足10%),达不到能源结构优化的要求(见表2和表3)。其主要原因是煤炭易于获取且价格低廉,发展水电、核电、风电成本高且有许多技术难题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就很难扩大生产和利用清洁能源的规模。
1.2.3 技术瓶颈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港口在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上较为落后,有些技术在短期内尚不能自主攻关解决,而购买国际先进技术的资金成本太高,影响港口使用新技术降低生产资源消耗的积极性。虽然已有部分港口在探索低碳生产技术,但效果不明显。另外,一些港口的管理者急功近利,不愿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攻关,不愿更新和升级旧有设备,不愿尝试替代燃料的使用,也未能建立起激励机制以鼓励技术人员攻关和一线操作人员提高机械的操作能力,故生产中仍然存在资源浪费和能耗过大的现象。
2 低碳经济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宏观分析
首先,低碳减排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已就港口低碳发展道路达成共识。目前除英国外,欧盟、日本、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加强合作,向低碳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迈进。
其次,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将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包括港口行业的努力。因此,港口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制定节能减排指标,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宏观层面的问责而影响整体发展。
2.2 中、微观分析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不仅面临区域竞争,还面临国际竞争。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能源供应量/GDP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见表4),说明我国大陆地区正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必须加快这一领域的工作。
3 措施与建议
3.1 重视资源、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统一制定港口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港区布局,打造布局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港口;引导企业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港口企业必须加强港口环保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低碳环保的企业文化,并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培训教育员工;保障港口周边原生态环境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态修复工作,绿化环境,增加碳汇;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提高港区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运输能耗。
3.2 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
我国港口应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碳排放低的生物质能,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作为港口企业,最清洁的用能方式就是利用电能,而港口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备了比较容易获取清洁电能的优势。如福建省是海洋大省,那里的港口岸阔港深,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等发电的广阔前景。[3] 另外,应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推进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举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素,而我国对该技术的掌握落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政府控制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能起到关键作用[4],但我国目前尚未掌握该技术,这就需要引进,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组织力量,加快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中国海运集团与上港集团从2009年开始,联合开发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并于2010年3月首次试运行取得成功。如果该技术成果推广至全国港口,以 t级以上的各类船舶在我国港口靠泊装卸货物期间所消耗的燃油计,每年相当于减少CO2排放917万t,SO2 排放12.6万t,氮氧化物排放19.5万t。青岛港多年来坚持科技兴港,开发应用的集卡“最优路径”项目作为世界攻关成果,在美国向世界港口同行作专题演讲。这些均说明我国具备低碳技术的研发潜力。
3.4 加强一线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而技术的掌握和设备的使用离不开一线员工的努力,对他们进行业务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和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实现低碳生产目标的关键。如秦皇岛港工人在生产中发现皮带机的空载时间过长,电能浪费较大,通过精确计算皮带机运行轨迹,改变工艺流程,先启动上游给料设备皮带机,使得皮带机的空载时间大为缩短,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5]
总之,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将参与国际港口企业的竞争,只有实现低碳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涂建军,方平和.港口企业节能减排方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1(6):1-2.
[2] 吴逸峰.上海港:港行携手建绿色港口[N].香港商报,2010- 07-07.
[3] 黄晓科,曾静.海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2):27-28.
【关键词】英国;低碳经济;现状;经验借鉴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迅速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英国在低碳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英国模式,为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一、英国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低碳政策
英国发展的低碳路径图是现今为止低碳经济发展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依据社会不同部门对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量大小进行分类,不同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各部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能源部门
能源部门的低碳化是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英国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主要有发展新能源、核能和还有尚未被证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备受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质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选择和全新的发展路径[1]。纵观英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发展低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实施碳税或严格的排放交易方案来干预碳排放价格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市场失灵技术的发展;3.确保备用能源的更新投资。
(二)交通部门
英国地面交通是继能源部门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头。小汽车占主要排放量。英国交通部门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短期内减少传统汽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改进和鼓励驾驶员更换高效的汽车;中期内改进交通运输效率,开发新技术;如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2]。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将影响国家续加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电力需求。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温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转高排量汽车销售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但人类出行方式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地影响。
英国交通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励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税—它是英国最重要的间接税收入来源之一。燃油税有助于纠正运输的外部形态和车辆有关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它可以通过碳效率的高低而区分开来。
(三)房地产部门
建筑业和工业联合占据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业和工业排放量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经济成本甚至零经济成本下,是否存在着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争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英国能源效率提高1%,英国将于2020年工业和住宅业的非电力能源使用与2007年相比会下降23%,电力能源的使用也会下降大约13%左右[3]。中期来看,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焦点会从降低能源效率转换到发展可再生热能。
英国房地产建筑部门的政策风向让人难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除了建筑业外,英国没有其他部门的低碳议程可以看见如此多的政策试验,包括:1.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气候变化协议来避免气候变化税的负担;2.在可再生热能源利用方面,运用可再生热奖励机制;3.服务业CRC能源效率计划,主要依靠名誉效应—即通过性能排名表和价格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得以实施;4.住宅能源效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业和工业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混合使用已发挥最大效率。
(四)农业部门
农业在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大约10%左右,其中大多数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农业的碳排放与能源部门碳排放相比鲜为人知。同样地,农业的低温室气体选择也不像其他部门脱碳那样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应方面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有悖伦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例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变饮食习惯,虽然上述措施难以避免引起各界争议。但是农业减排在越来越紧的低碳任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英国农业是本国监管最严格的部门之一,其脱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赖于志愿行为。但英国通过对现有减排政策的调整为农业减排创造机会。比如欧盟硝酸盐指令和共同农业等政策。因此,农业减排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发展。比如高价格和高规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废物处理中激进的垃圾掩埋税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现象。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价机制
英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有两种通用的方式:征税和排污权交易。这两种方式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碳税政策的强制实施对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显作用,也备受英国各界政党的欢迎。碳税理论上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显著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然而,排污权交易相对碳税实施过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来规范和限制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碳排量水平[5]。英国实施的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做法主要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通过发放有限许可证的办法,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国政策制定者将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以满足政策的多样化目的和应对各个行业的压力。
(二)促进低碳创新
脱碳技术是低碳战略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关键。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研补助、创新奖、专利和税收抵免等,这样有利于激励低碳改革者不断进行低碳创新。低碳创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还是碳价格组合与研发经济支持的调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限制碳排量,他发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依赖证据,这使得对传统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创新更容易。高新技术公司发现他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他们主要关注新工艺的的生产而不是新产品本身。
(三)克服行为障碍
关于节能理论和低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识代沟、信息不对称、隐藏交易成本、管理问题、有限理性等,消除这些差异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往往先于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低碳处理措施主要有:价格激励、标准规制、信息通道、服务和专门技能通道和对能源公司供应义务等[6]。英国公司对声誉激励机制的使用通过对每个参与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对环境保护贡献大小的公开排名,以激励企业对碳排量进行限制。特别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他们就像关心成本一样关心他们的声誉。
(四)加强政策协调
低碳创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碍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增强有时互相抵销,政策组合通常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进了低碳投资措施的实行、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实施,强迫可再生能源进入减排活动以影响碳价格。
三、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英国经验,分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法律的先决条件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挑战。虽然我们初步的研究不能作为详细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见解,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实的法律基础
鉴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性和脱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政府虽然试图推迟实施具有困难的措施,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还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和短期目标,建议和监视独立机构,提出英国2023年至2027年将在商业界和金融界执行严格的碳预算法。
(二)低碳经济的高度电气化
几乎所有的脱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脚于低碳电力部门,电力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净的电力是减少经济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时,它也是挑选低碳经济赢家最有风险的技术,英国主要关注于电力的低碳化,通过技术创新、电力脱碳从而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量。
(三)低碳转型是一场革命
调整脱碳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行为将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门间广泛实施,低碳技术将成为低碳转型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的改变将对低碳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低碳化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表明,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基于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不能单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导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违法的有法律处置而不是行政撤职处分。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自觉、守法、有序的节能减排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发展路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高碳排放量。为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寻求高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结构,以逐渐减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必然的选择。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就是源于民众低碳意识相对较强,英国人民的减排意识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还包括办公等等。我国应广泛宣传低碳、加强人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走入千家万户。
(四)建设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研究和制定中国未来城市人均建筑拥有面积的限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结构紧凑型城市。各级政府也要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控制开工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对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学良,刘淑华,王晓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J].党政论坛,2010(11):2-4
[2]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9):135-139.
[3]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46-52.
[4]姜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6]F URBAN·R.M.J.BENDERS·H.C.MOLL,Renewable and low-carbon energies as mitig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J].Climatic Change(2009)94:169-188.
关键词:低碳经济 跨越式发展 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一书中,其直接目的是应对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明显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恶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以“低碳”的方式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消费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交通运输部门限制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太阳能、氢能利用技术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8月我国出口碳增长率开始放缓,而到2008年l1月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21%。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碳同比降了30.73%。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中国贸易出口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随着出口增长从2008年1月的26.58% 降到2009年5月的一26.34%,规模效应的影响也从2008年5月的21.33% 降到2008年l1月的一3.291%到2009年5月规模效应对出口碳排放降幅影响高达_24.47%。2009年1月结构效使得出口碳同比下降2.43% ,2009年5月同一数据扩大到6.25%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逐步向低碳转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望。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 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 ,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住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围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_二氧化碳、90%的_二氧化硫和73% 的烟尘都足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住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O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企业与市场为主体的渐进式减排,构建低碳交易体系
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强制性的以行政命令手段改变目前的碳排放现状。可以借鉴英国的碳基金制度,针对能源消耗状况的不同,区别的对待每个企业。以碳基金作为中介,企业根据各自情况购买碳排放额度。没有超过排放配额的企业可向碳基金出售其剩余配额部分,同理凡是超过配额的企业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这样既有利于国家整体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同时对于率先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的企业又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收益,客观上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建立低碳经济政策
制定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政策法规是基础。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碳排放标准,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碳排放的检查和考核机构,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参与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创立低碳经济试点,支持技术开发、生产实践以及成果展示。
(三)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
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第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92%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不足8%,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能源。
(四)全面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引导传统产业逐步使用新能源。整合或者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鼓励建设生产可循环低碳产品的现代企业。创建低碳经济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经济规模化优势。发展多元化服务行业,引导劳动力转向社会服务行业。
(五)推广低碳生活,重视相关教育
建设低碳城市,提倡低碳生活,限制车辆增长速度,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减免税或补贴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房屋建设提倡使用新型材料,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鼓励利用新型能源供热供暖。提高环保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注意节约生活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在争取发展和履行碳排放义务上都任重道远。低碳经济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国在全世界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生产的上游分配的下游,能源的开发也进入了瓶颈期,低碳经济给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必须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快更有效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对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出口贸易进行合理的税费补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高碳排放企业,提高进入门槛。效仿国外设立碳基金,出台有关碳交易有关规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战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风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与中国经济道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2]庄贵阳、储成山:《低碳经济选择与实践科学发展》中外能源,2009。(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
一、绿色会计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2年葛家澎和李若山在《会计研究》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文章中首次将绿色会计理论引入了中国,但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进入21世纪后,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入,才掀起了国内绿色会计研究的热潮。目前来说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大多数学者对于环境会计学的内涵及定义达成共识,环境会计本质上市会计学与环境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但对于绿色会计要素的认定,理论界尚存有差异。
2、现实研究现状
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我国已经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相对完善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4月11日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将强制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中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二、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1、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企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建立和推行绿色会计的依据,但是仍缺乏与此直接的法律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支持。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并没有明确体现绿色会计方面的内容。作为绿色会计参与者的企业,往往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使得其在没有相关法律强制规定下很难主动为避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而增加支出。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建立、推行绿色会计的主动性。
2、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不统一
学术界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形成了共识,在绿色会计目标以及假设的认识上也基本一致,但对绿色会计要素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共识。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建立与环保成本相配套的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披露方式上,对绿色会计方面的信息结合在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中披露,未单独进行处理。二是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我国目前还未对环境会计所需披露的项目、形式等做出统一的规定,使得各企业更多的是根据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方法选择性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就造成了各企业间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
3、社会环保意识和监督力量薄弱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在没有外部施压且又无法看到短期经济利益流入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并没有做到持续不断的支持环境保护方面费用的支出。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于环境会计的审计工作投入了一定的关注,并在各省审计厅下设环境处等进行环境信息的审核工作,但是这些部门的审计范围并未包含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活动。企业所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仅仅是企业自身对外做出的报告,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也没有政府的专门部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并不完全反应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甚至仅描述了正面的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或者潜在负面信息提及甚少甚至完全没有提及。这极大地削弱了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可靠性。
三、促进中国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且要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和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缓慢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整体大致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惩罚办法,但是对很多细节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常常出现模糊的地方,这使得部分企业利用法律中模糊的地方进行有利于其自身的解释,非常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另外,对于企业危害环境的做法,往往惩罚的执行力度不够,并没有完全发挥法律其应有的效力,这也使得企业并没有明确感受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更加促使了企业忽略环境的保护、环境信息的收集和披露。而企业又是发展环境会计的关键,企业缺乏动力会极大的影响环境会计的研究。所以,应该积极完善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从国家强制力方面迫使企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从而能够迫使企业改变自身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披露环境信息,从实践方面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
2、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会计界应该借鉴外国现行的环境会计方面的相关法律与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办法,补充完善现行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方法、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操作规范化、统一化,提高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的质量,使得各个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便于相关利益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的监督。
3、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建立环境会计审计体系
【摘要】现如今,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主题,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中,低碳经济成为了时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可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领域带来全新的活力和改变。其中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了相当大的行业压力。为了促使其能够加快转型步伐,使得能够健康、绿色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低碳经济。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对于目前的局势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化工企业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步入了一个急速腾飞的阶段,我们国家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民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步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廉价生产力堆积所造就的,不仅如此,由于盲目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畸形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对于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的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人们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并不相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尚未形成相应的意识。低碳经济,正是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情所提出的,为我们国家能取得可持续发展而做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能源结构上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状态,曾几何时,煤炭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一直在能源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以便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减轻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然而,迫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庞大生产力需求,专家预测,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煤炭还将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石油行业对比煤炭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同体积的煤炭与石油进行燃烧,后者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前者的0.7倍,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的战略号召,执行低碳经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作为高能耗,高消费的资源消耗性行业,石油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学习时期,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形势之下,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石油企业严格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能耗,致力于环境经济多方因素的共同调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其在行业内具有垄断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由于石油行业规模庞大,无法对行业做的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否做到行之有效,仍需要考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意味着对于石油行业的相关工艺和科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水平以及操作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仍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四、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炼化企业的能源效率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作为企业而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主,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也需做到低碳环保的经济理念。对此,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二)控制成本
作为石油行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企业自身需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和深刻的规划,通过控制企业相关的成本,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的控制,以便能够更好的去落实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寻求低碳技术合作创新
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新形菹虑赖孟然,必须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灵活运用,由于低碳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之间通过通项合作来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掌握。
(四)制定完善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长期的发展低碳经济,将其视为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需要正确了解和认识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共同关系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来确保正确实行,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之下,石油化工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随之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行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所改进行的相关调整和举措,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冯晓宇. 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出路[J].消费导刊, 2013,(10).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机遇
一、引言
自英国2003年提出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一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已经成为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全球十大国际大都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表明,35%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源自汽车尾气排放,在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压力之下,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超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1,700万辆左右的销量纪录,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创全球历史新高,当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规模总产值的6.13%,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000亿元,占整个gdp的2.5%,汽车行业从业人员378万人,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我们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的相关税收达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进一步激增,环境与能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截至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23亿吨,而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认为在未来25年石油及天然气仍是增长最快的能源。在《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超过5%,是过去18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但中国石油需求依旧旺盛,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55亿吨,比上年增加4700万吨左右,导致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高于美国的53.5%,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解决能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节能,而减少汽车的石油用量则是重中之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节能,还能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尾气的排放,因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
2008年12月,科技部提出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计划,要求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增至20个,其中5个将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试点城市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通知》还要求相关部门将大力推进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提出住宅与工作场所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配比不低于1:1,同时还提出建设快速充电网络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政策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进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根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新能源轿车总计销售为9,800余辆,市场份额只占乘用车整体的0.2%,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高达95%,而新能源商用车中,70%以上为客车产品,私人购买的数量相当少。根据国家四部委下发相关文件显示,自2009年1月起至2011年7月,在全国启动的25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完成近半,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一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一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完成每城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目标。不过,这与原来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按照25个城市示范运营的车辆最低要求计算,2012年底将至少需要建成25,000个充电桩,新增需求约20,000个;考虑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需求,估计届时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达到1.2:1,充电桩未来实际新增需求至少约为25,000只。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与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也是十分缺乏的,比如在纯电动汽车中,面临着电池充电时间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这些都会限制纯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以及动力耦合技术等技术的缺乏,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2.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缺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相当匮乏,新能源汽车对于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大,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专业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仅有60余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这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重大的不便。只有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才会更大。
3.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
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普遍较高,在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约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虽然我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但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购买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即便在享受了相关补贴后,价格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还是较高,而且同样的价格下,传统能源汽车能够选择的种类更多。
4.行业标准并不统一,市场推广难度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这会造成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会缺乏具体的指导,比如有些纯电动车的充电方式采用的是“电池式”,而另一些采用的则是“插电式”,即使是在“插电式”的电动汽车中,也会存在着不同汽车企业生产出规格不一样的电池,充电插口标准也不一样,不能通用的情况,不同厂家的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全国缺乏统一标准是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的支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经费额度,提高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相关税收或者给予现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避免由于不同厂家的零部件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的情况出现,也能够减少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2.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就能够占据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研发机构,加强全资研发机构的建设,同时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集中力量研究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加大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开发产权产品,这些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
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配套设施的缺乏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不便。各大汽车企业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充电站网络、维修服务点、电池营销网络以及服务网络等,尽早完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应该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财政支持,给予资金补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核心技术便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联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水平。同时加大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大学进行紧密沟通与联系,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鼓励各大汽车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培养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资助培养汽车人才和引进国外汽车人才。
五、总结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关键词] 低产茶园现状 存在问题 技术措施
景东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是景东县的一项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一项稳定的经济来源。国土面积4465.85km2,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小组,涉茶村民小组157个,涉茶农户达5.4万人23万人。耕地面积118万亩,海拔在986米至2248m之间,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087mm,立体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茶树种植。全县2010现有茶园面积21.2万亩,投产采摘茶叶面积16.6万亩,年产茶叶6068t,平均单产38kg,产值约19600万元,全县有低产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面积的30.7%。主要分布13个乡镇的边远村社,平均亩产不足40kg。
由于我县茶园茶树树势衰老,种植基础差,缺株断行多,管理粗放,采摘不合理,很多茶园都形成了未老先衰的茶树。单产低,严重影响我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和脱贫致富进程的推进。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名优茶,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为茶农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园改造后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对我县的茶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形成低产茶园的主要原因
1.茶园种植基础差
我镇的茶园大多是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种植的,当时盲目的发展种植面积,园地选择不当,品种均是本地实生苗,并且只是打个洞或挖个塘种下,不挖种植沟,有的挖了也不标准。
2.茶树老化、树势衰老
茶树经过几年采摘,地上部分老枝灰白,新枝细弱,蓬面出现成簇的鸡爪枝,发芽力弱、芽瘦、叶薄,节间短小,对夹叶多,采摘期短,开花、结实多。同时树势衰老,病虫危害严重,茶从枝条由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根颈处不断出现更新枝,地蕻枝形成两层树冠。茶树地下部分出现衰退现象,粗根增多,细根大量死亡,根系分布日益缩小,并在地蕻枝基部形成新的根群。茶树的生长速度和代谢水平降低,有机质消耗多,积累少,由于这些因素造成茶树生理生长衰退,茶树发芽力弱,单产低。
3.茶园管理粗放,规范化种植程度不高
很多农民没有茶园管理经验,茶苗栽下不加强肥水管理,不及时除草,不注重病虫害防治,经常遭到牲畜破坏,造成茶苗不长或长的缓慢,成活率低,再加上又不及时补植。所以茶园缺株断行多,单位面积茶树少,采摘面少,单产也就低。
4.茶园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
很多农户对幼龄茶树没有管理经验,不注意留养,培养树幅,也不进行定型修剪,到成龄茶园又不加强肥水管理,经常掠夺性早采、强采,造成茶树未老先衰,茶树树幅小,发芽力弱,芽叶质量差。
5.茶树品种混杂、质劣
过去种植的群体种茶园,很多都没有经过选育,所以品种混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芽大,叶厚,毫多的茶树;二是,芽小,叶薄,毫少的茶树。如果后者占多数的茶园,茶叶量少质劣。
6.茶园不注重深耕
由于现在除草剂应用广泛,很大一部分农户不完全知道深耕的目的和作用,认为深耕只是为了锄草,所以就通过打除草剂代替深耕,几年也不深耕一次。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茶树新生根系少,不易生长。施基肥也只是打个小坑。再加上有的茶树根部常年外露。
二、改造措施
围绕着形成茶园低产的六个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低产茶园进行改树、改植换种,补植缺塘,嫁接改良,改变落后的种植方法,加强茶园管理,来恢复树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采摘面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1.树冠改造
对茶树地上部分已经衰老或结构不良的茶园,必须采用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措施进行树冠改造,才能复壮树势,恢复茶树生机,根据茶树的衰老程度有以下几种改造方法:
(1)轻修剪。由于茶树树冠分枝层不断增多,营养分散,分枝变细,茶树生机减退,发芽能力弱、产量下降;这时要通过轻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塑造高产,优质树型。
轻修剪深度一般控制在剪去蓬面细弱枝条的5~10cm左右为宜。轻修剪时间在每年茶季结束后进行,即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每年进行一次,一般树高控制在80~90cm为宜。
(2)深修剪。对茶树的一、二层骨干枝尚健壮,但树冠上层的枝条细弱,并出现大量的鸡爪枝它输送养分困难、生机衰退、发芽能力减弱、叶片变小,厚度变薄,对夹叶增多,产量和品质逐步下降,茶树处于半衰老状态的茶园则采用深修剪的办法才能恢复,并提高茶树的发芽能力。
修剪深度一般以剪去“鸡爪枝”和“细弱枝”为原则即:剪去蓬面上15~20cm左右。时间可以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即5月中旬,这样有利于留养夏茶、秋茶轻采、秋后打头过冬。
(3)重修剪。对茶树树龄不大,虽有一定的产量,但由于管理粗放、采摘不合理,造成未老先衰的茶园。或者虽然树势比较老,但一、二层骨干枝还比较健壮的茶园,则采用重修剪的方法,才能恢复茶树的树势。
重修剪必须剪去树冠的1/3至2/3的枝条,即离地30~40cm以上均进行修剪,剪成水平型,剪口要平滑不能开裂。修剪后进行适当清枝,对个别枯死枝、细弱枝、苔藓严重寄生枝及病虫枝要用整枝剪剪去。时间可在春茶结束后,即5月中、下旬,剪后利于夏秋梢的留养。
(4)台刈。对茶树树势十分衰老,上部枝条已开始干枯死亡育芽力弱,芽叶稀少,“对夹叶”多,茶丛内部枝干呈灰褐色,苔藓地衣满树、花果多、茶叶稀少、病虫枝多,出现明显的两层式树冠,这时只有采取台刈的方法才能使茶树恢复生机。
茶树台刈一般离地5~6cm处剪去上部所有枝条,台刈时剪口一定要平滑,桩头不能破碎。否则会霉烂、坏死、影响新梢抽发。台刈时间可在冬季进行,即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
2.换种改植
原来茶园基础较差,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缺株断行多的茶园,必须采取换种改植进行改造。茶园地块划分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一块为宜,茶行长度不超过100m为宜。
茶园重新规划种植,按新茶园的要求统一规划,严格作好道路、排畜水系统,遮荫树、行道树的规划,掘除老茶树,清除茶树残根,种植沟开挖深×宽60cm×60cm,亩施有机肥1000~2000kg,过磷酸钙30~50kg,生土盖面,开挖种植沟于在10~12月进行。茶苗移栽于开挖后第二年的6月初至7月中旬,定植必须选用景东县的当家无性系优质良种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普景一号、紫娟等优良品种,茶苗必须是当年繁殖的新生袋苗,出圃茶苗必须符合苗木规格,不带病菌。种植规格:单行单株,行距165cm,株距25cm,约1800株/亩,双行双株,大行距165cm,小行距30×30cm,约2800株/亩。
3.园地改造
(1)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对于耕作粗放,土层较薄,土壤结构不良的低产茶园,通过深耕,改土、结合重施有机肥,以加厚土层,提高土壤肥力。
具体做法是:在秋茶结束后,结合冬耕对茶园进行全面深翻,深度在15~20cm,然后沿茶树树冠垂直下开挖深50cm、宽40cm的施肥沟、每亩施厩肥或土杂肥2000~3000kg、饼肥100~150kg,磷肥30~50kg。混和后分层施入沟中,并以表土翻入底层、底土盖面效果最佳,时间可在10~11月份进行。
(2)补植缺株。对于缺株断行比较严重的茶园要增加单位面积植株密度,迅速扩大采摘面才能提高单产。
①补植:就是在缺株断行处开挖深50cm、宽60cm的种植沟,施入足量的底肥,定植上优质的无性系带土茶苗(用袋苗较好)。然后进行精心的扶育管理,待茶树长大后搞好定型修剪。
②补植后的茶园每亩密度不得低于2000株,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3)整梯修坎。对有些梯坎毁坏的茶园必须进行修复,恢复成为梯地,对已形成坡地的低产茶园可进行坡改梯,并按等高线进行开沟种植。
4.蓄灌系统
根据茶园的需水情况,每100亩建立80m3的蓄水池一个,架设灌溉管道500m。园内架设的管道要以道路网络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能蓄、能灌、能排。有条件的可配上喷溉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5.低产茶园改造后的管理
通过以上改土、改园、改树、补种、补植的茶园必须加强培护管理,才能恢复生机,形成高产,优质的树型、树势。
(1)改造后的茶树可用0.6~0.7%的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施一次,以防治病虫感染为害。
(2)改造后的茶园加强管理,每年进行两次中耕,2~3次追肥,亩施尿素30~50kg,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施肥,促进茶树生长,恢复树势。
(3)勤除杂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为害。
(4)台刈和重修剪后的茶树在头年不能采茶并在次年搞好定型修剪,经改造后发出的许多不规则的新枝,本着“留壮去弱、留高去低、留稀去密的原则、保留骨干枝即可。
(5)深修剪后的茶树要留养第一轮新梢,且次轮新梢也应留二片真叶采摘,以后留一叶采摘。做到采养结合,严禁“一把抓”的错误做法。
(6)通过改造定型后的茶树,每年进行一次浅修剪,深度在头年剪口的基础上提高4~6cm,以利保持较好的采摘面,剪后树高控制在80~90cm最利于茶园的采摘等管理。
(7)合理采摘。树冠改造后的1~2年,要把采摘看作是一项养树冠的技术措施,要贯彻“以养为主”的原则,在茶树高度尚未达到70cm,树幅未超过1m时,只能采用打顶培养树冠,要采高留低、采中留顶、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产枝数量。只有当茶树树高、树幅度达到开采标准时,才可正式投产开采。如果提前开采,势必造成茶树矮小,采摘面不大、单产低、品质差,且树势很快再次衰老,结果达不到改造目的。
(8)改变哪些落后的种植方法。改变哪些只打个洞,挖个塘就把茶苗栽下去的落后方法。要大力推广培训新的科学种植方法:进行茶园规划,按标准开挖种植沟,施足底肥,选择高产优质良种茶苗种植,如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大白茶、景生一号等。种植时要抓住季节,最好就是在6月初-7月初就把茶苗栽下,栽后进行地膜覆盖,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使栽下的茶苗当年就扎根,发出新梢,只有这样茶苗才能抵抗第二年3、4月份的干旱季节,保证茶苗成活。
三、加强茶园管理
1.进行合理采摘
对幼龄茶园,重修剪,台刈,嫁接改造后茶树,要进行合理采摘,注意留养,以养树幅为主,一般只进行打顶采摘,并进行定型修剪。
2.加强土壤管理
无论是改造过的茶园,幼龄茶园,还是现在仍保持中、高产的茶园,都要加强土壤管理。
(1)每年进行一次深耕,深度一般15~30cm为宜,时间在11月,深耕能疏松土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渗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草害和虫害;
(2)开施肥沟施入有机肥,在茶行间沿滴水线开挖深宽30×30cm施肥沟,施有机肥,腐熟厩肥每亩2000~2500kg,或饼肥每亩300kg或糖泥每亩2000kg,并配施普通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15kg。在11月初~12月20日进行。
(3)对茶树根系进行回土护理,因为根系在外面不利于肥水吸收,严重影响茶树的长势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