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现代政治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1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当代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专业课,但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两门专业课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够从正确的角度认识两者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联系角度来进行分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共同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二者从不同的角度都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两者理论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持有正确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足

威廉•配第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指出:“我所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威廉•配第以来的一切这样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相反,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要服务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能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从质上进行分析,所以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又区别于重商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是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完全科学的。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古典政治经济学起源者威廉•配第在他的著作《赋税论》最早提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命题。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威廉•配第曾说:“还不确定而概括地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等量劳动来计量的。”“劳动种类的差别在这里是毫无意义的——一切只取决于劳动时间。”但是威廉•配第没有区别好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没有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仅仅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但是他没有区别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独立科学的体系建立起来。亚当•斯密指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特征,他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还认为商品价值有工资、地租、利润三种收入共同决定和调节的,现在的学者将这个理论称为“收入决定价值理论”。在亚当•斯密之后,大为•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形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写到:“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时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批判性的最后成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分析清楚到底什么劳动决定价值,使得以后的理论带有非科学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性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科学部分也有不科学的部分。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共同的来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共同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为代表的,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为其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后,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成了两个支流,一个支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合理的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另一个支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它是由英国马歇尔和凯恩斯,美国萨缪尔森和斯蒂里茨发展的经济学,经过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的发展,成为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将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棵大树,引用:将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比喻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树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中不同的理论,都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扬弃。

三、西方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来源一样,同样,西方经济学也扬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是由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构成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理论的,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理论的。均衡价格论的本质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收入决定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是由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等理论有机组合的产物。西方经济学是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无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地继承了劳动价值论,使得它们的理论体系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理论来源都是一样的。

四、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要树立正确认知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可以观看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其次,大学生要从感性和理性上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认识,大学要在学校课堂上认真听课,课下要积极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再次,大学生对两者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从实践中再获得认识。最后,大学生要能力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回归与实践,要与当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弗•谢•阿法纳西耶夫.《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第2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一、加强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研究的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是在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得以提出来的,在这过程中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二者互为因果,所以相对于生产关系来讲,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和首要性。而在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也发现,一旦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则会推动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与之相适应。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实质上就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是技术的创新,是一种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应用和生产。

技术创新是当前我国在经济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其可以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提升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同时还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益。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快快速发展下,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这就导致技术创新的理论视角开始侧重于科学技术和应用,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而且在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发展同时纳入其中,利用生态化的技术确保了技术创新商业价值的实现,使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和理论得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下,知识也在全球化得以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全球化对技术创新了有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或是国家其所掌握的技术及资源都是有限的,单独以其自身的能力去发展会受到较大的制约,无法满足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发展,创新方式以技术及资源的联盟及合作体现出来,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重点也开始有所变化,已不仅仅对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创新研究,开始向资源的合作及优势互补方向发展,在这种过程中,企业在合作中受益,拥了进行科技创新的技术和人才,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也获取到了新的知识。企业之间也有效的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和社会关系,有效的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二、在与西方经济学比较中进行创新

政治经济学要实现创新,则需要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充分的吸收其他经济理论先进的思想和精髓部分,从而使自己得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政治经济更应走出自我封闭的体系,但不能偏离的指导,从而积极的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精化的部分,经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的理解过于绝对化,将其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认为其他的东西都是错误的,这种思维过于片面,政治经济学要想发展和创新,就需要研究和汲取西方政治经济学中一个合理的理论,并为自己所用。传统的政治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相比,两者在研究对象的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政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政治经济学则研究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政治经济学更注重在一定社会制度基础上,通过提高生产率及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西方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资源相对或绝对短缺的情况下,经济效益的提升,只能依靠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社会财富,确保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快了社会政治学的发展。而政治学也研究市场经济,但其研究的并不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发展的人类进步过程中,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而且作为原动力,有效的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西方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合理配置。而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更注重将合理的对先进生产力进行运用,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相关的理论具有一致性,所以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与当前政治经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出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不仅需要更发了的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坚持,同时还要对一切文明成果进行正确的吸收和借鉴,这样才能使之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结束语

追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在无数经济学在对政治经济学的不断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从而使其得以不断的发展。所以政治经济学具有较深的底蕴,是一座知识仓库,还需要我们在研究中不断的深入去发掘,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马艳,李韵.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学术月刊,2011-07-20

第3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1.1学生在学科认识上存在偏差

传统政治经济学把整个学科体系划分为两大板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截然对立。这样的体系划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1]。可过于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热衷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简单对比,使学生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学生如果看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会使学生产生政治经济学“过时无用”的观念,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

1.2在学科的实践性方面存在不足

从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看,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性讲授形式和知识主义的考试形式,漠视了该课程价值观念渗透、内化的功能;教学过程较多地强调其知识性,而较少强调其思想性、教育性、倡导性。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非预设的学习效果;过分重视应试的教学目标,忽视对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方式的培养。由于“训练”、“灌输”取代了陶冶,所以教学内容和现实的脱节是在所难免的,教师无法对课程中的众多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无法给学生符合实际的理念导向。

1.3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不足

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部分基本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虽已根据中国的经济实践进行了一些个别理论、个别概念的理论创新,但是远无法满足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断涌现新问题的需要,而且有些创新在逻辑上还和政治经济学存在冲突,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论常出现此处否定、彼处又肯定的现象,降低了政治经济学的信服力[2]。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使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越来越难教了。

1.4在教学内容深刻性方面存在不足

教师在讲授时,仍然停留在解释学科的状态和层次,把政治经济学当成是批判的经济学来讲授。因此,多年来一种错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经济学”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或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的经济学,剥削理论和阶级观点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讲授中将紧紧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把讲授重点放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方面[3]。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与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积极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该门学科的表层,单纯给学生讲授理论,而没有深入到其本质精神的剖析,不仅使得理论说教显得空洞和枯燥,而且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很难准确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精华。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析

2.1实现政治经济学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大部分学生产生其对今后的学习和事业作用不大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纠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让其充分认识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益处,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通过提问和探讨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如何认识政治经济学的;2.通过介绍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以及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学术争论,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概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生动和形象的例子,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经济学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立场和观点,教会我们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让我们掌握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以达到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2.2不断发展和变革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我们应当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其他经济学理论中科学因素和有用成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对于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其内容,重新构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线,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学习和掌握的经济分析方法,坚信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二是以历史为切入点,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每一个重要观点与理论产生历史背景的分析,加深对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三是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传授和灌输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加深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四是运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们国家、某一个地区或某一部门的经济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

2.3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同时,与之相适应,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首创的,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4]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在课程讲授时,可提前将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案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学习内容,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基本概念与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案例内容,如情景式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政治经济学特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增强课堂感染力;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展示、教学小品、学生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营造轻松、自然、活跃的课程气氛,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学科的乐趣和益处。(2)采用“五环节导学教学法”实施全程导学。第一,目标导学。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每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学习目标尽量做到简单明了。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要设计和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具体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简单问题在课内解决,复杂问题在课外探讨解决。第三,合作探究。三五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第四,展示交流。教师预先把题目和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各小组通过课外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成果交流展示,可采用讲解、板书或多媒体等形式,鼓励其他同学提问和质疑。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第五,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点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加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性。

2.4增强学科的实践力

第4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发展而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政治经济学推进到新的高度。今天,政治经济学以揭示经济制度历史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包括各种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生产关系运动;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则研究特定社会历史形态下的生产关系运动。同时,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只要存在人类生产、存在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只要人们想认识这种生产关系运动,就需要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

坚持并发展政治经济学,有助于辨明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及相应的价值取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一定社会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规律,进而证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自产生起便把价值理论作为核心内容。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发生转移,由价值理论转变为均衡价格论,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对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论证已无特殊意义,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成为更重要的经济命题;另一方面的原因更为主要,若坚持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就会导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性、合理性的否定,这是资产阶级不愿看到的结果。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同样是价值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严格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交换价值),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价值观上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为剩余价值论奠定理论和道义基础;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造成人的“异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只是历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将与生产力发展产生根本冲突,最终被新制度所取代。

今天,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看到,中国经济取得骄人成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彰显,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矛盾重重,但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存在;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生产力基础仍不充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证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并发展政治经济学,有助于认清经济制度历史运动规律,看清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势,辨明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

只要积极回应、正确解答时代问题,政治经济学就富有生命力

政治经济学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发展,也在回答时代问题中获得强大生命力。今天,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解答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以及如何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作出了开创性的初步解答。下一步我国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公有制经济如何在不失公有本质的基础上满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公有制经济怎样形成市场交易机制所要求的严格产权界区?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恰恰是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所要回答的根本命题。

第5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一、归纳演绎教学法

归纳演绎法是从一系列具体事例中提炼、归纳出抽象概念再解析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符合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摒弃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讲授法的弊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商品概念时,作者不象有些老师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商品概念,然后解析其内涵。而是先列举一些事实,比如,农民种植的粮食、工人织的布等等,是劳动产品,如果是为了给家里人吃、穿用,不进行社会交换,我们称之为产品;如果是用于社会交换,给别人吃、穿用我们称之为商品。以此类推,从一系列事例中归纳出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演绎法进行解析,即商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人类的劳动产品,其次是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换,为他人使用。因此,土地等自然物,可用于交换,但不是人的劳动产品,因而不属于商品;为家人吃而做的馒头,为家人穿而织的布虽是劳动产品,但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交换,因而也不属于商品。这样,通过归纳演绎法,就把商品概念讲得非常清楚。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并提炼出观点和见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现实问题和现象入手,提出抽象观点和见解,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选取、组织案例教学外,也可在相关理论讲完后,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设计案例,用以巩固所学基础理论,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可胜数的案例素材。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努力提升案例教学法的比重。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尴尬经济处境是如何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为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两门课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教学中两门课的授课老师是各教各的课,相互之间不发生关联。两门基础理论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尤其当两门课针对同一个理论问题作出不同解释时,学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通过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处于不同的分析层面,不可互相代替“,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总体上,它们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共性都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成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涵、阶级立场、研究对象、观点、目的与任务等方面。在涉及同一个知识点时,比如,关于利率,政治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对此,只有运用比较法向学生讲述前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实质内容,后者讲的是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不会无所适从。因此,运用比较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理清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微课教学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理论学科,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邮箱、QQ群、微信等网络媒介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和课后复习巩固,激发学生自学。课前指导包括上传相关阅读书目,并将讲授内容的时代背景、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提示。课后以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及学科前沿观点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上传文体、音频课件,尤其可尝试微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在线视频教学活动。其基本特点,一是实用性,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一个概念、术语、事件、问题等均可以进行讲解;二是简洁性,要求结构较紧凑、短小精悍,篇幅小、时间短,一般以两至十分钟为宜,只要把主题讲清即可;三是趣味性,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组合的“快餐式”课件模块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解释、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面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解释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发生困难与牵强,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经济中,也不断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挑战和质疑。比如,包括萨缪尔森、琼•罗宾逊在内的当代西方最知名经济学家均否认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暴力革命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内,以茅与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同样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变化了的现实面前,在面对国内外经济学家质疑中,正陷入困境,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形象较为突出,许多授课教师仅满足于基本理论的介绍,既不热心搞科研,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缺少关注,也就谈不上向学生传授前沿观点。因此,教授政治经济学的高校教师负有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并在讲授基本理论时把学科前沿的相关研究观点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学科使命。

六、结语

第6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基,很多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作方式,同时促进了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在今天,政治经济学已经逐步成为非主流经济学,而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却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批判。从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进行分析,对比与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观点进一步讨论其改进与发展的趋势。

1引言

关于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现在以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对其劳动价值论进行很大程度的批判以动摇其基础。而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经济学为庸俗经济学,由于其阶级本质决定庸俗经济学家要维护本阶级利益。对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以效用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到底孰优孰劣,这样的争论一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才算结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逐步使政治经济学边缘化,而劳动价值论仅仅作为一种学说存在而失去其政治影响力。

看一种理论是否是正确的,主要就是看它对现实社会是否就有解释力。然而中国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其现实解释力的学习,并且不能完善其中心内核—劳动价值论,以至于思想僵化,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一些本来可以对现实社会有解释力的理论或者被教条僵化,或者被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所取代。以至于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步边缘化。

本文立足于回归政治经济学原本状态,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思想出发,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做出客观评述,以确定其是否对现在生活具有解释力,是不是真的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的是过时了。从而对其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文献综述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中外许多经济学家或者支持,或者反对,有很多论述,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自觉站在某个阶级立场上,这样很多就没有了事实说服力。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了了劳动价值观的缺陷:“首先,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且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它决不会顺利的起作用。”

对于熊彼特的观点,张培刚先生在《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文中写到“我们认为熊彼特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他所提出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点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如果把‘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重大矛盾’这一点作为反对的理由,那这也同样适用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其次,更加重要的关键一点倒是在于:所谓‘边际效用论’只是一种以主观评价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而‘边际效用’作为一种生活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各个消费者千差万别,变动无常,要是把它作为最终形成价值和衡量价值的客观依据,不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那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现熊彼特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表现形式,张培刚先生站在否定效用论的立场上说明,效用论并不是优于劳动价值论,然而对于熊彼特提出的缺陷却没有否认。

伍装在《理解现代马克思经济学》一文中说到:“马克思经济学提出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统一的,这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构建起来的经济学范式,这种范式从未曾被历史的经验和事实在整体上否证过,也从来没有被哪一种理论逻辑在整体上驳倒过”

这里面提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政治经济学其实并不是站在考虑个人的主观感受的角度分析社会,而是站在一个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运作,来观察社会中的形形,人生百态。所以站在个人的主观角度或者支持,或者否认都是没有意义的。

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认为中国历史的基线先后推转50。年,包括明朝,这长时间的视界使我们了解最近中国所欲困难的遮蔽,同时也看清楚好多问题互相连锁的情形。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因为它产生时的情况和我国传播时的情况很相似,发展后在我国现在依然具有解释力,甚至比西方经济学更有解释力,而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诸多文献的梳理,我们基本已经理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政治经济学该用何种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3劳动价值论及其衍生理论的优缺点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以此为依据衍生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包括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等很多方面。我们将分析以上几个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1)商品的二重性的本身是社会现实的体现。

劳动价值是由价值产生的。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是商品中有一个内核一类的东西叫做价值(value),而这个价值则是由劳动产生的。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这两点我们看出无论是价值论还是效用论都是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尽管存在一定的前提假设,无论是马克思的 完全竞争,还是效用论的理性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的,而它们反映的主要是可以代表一般情况的特定情形。而且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对于一般情况的解释中,劳动 价值论更有解释力,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唯物状态,但是效 用论却陷人了一种为唯心的误区。不过在特定情况下的解 释力,价值论就不是很好,比如特定商品如古董,钻石,以后 再沙摸中的一杯水,在这类问题上,效用论更有解释力。

这样我们发现熊彼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题,而 第二个问题的劳动力同质也不算是问题。我认为真正要解 决的是生产要素问题。

价值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 这里面确实忽视了其他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马克 思解释为资本和土地里面包括前人的社会劳动。这种解释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释力的。比如土地,这在很大程度 上是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是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中耗费了 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逆向思维,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大量 的人类劳动又如何承载?所以单纯的劳动产生价值是不准 确的,这里面应该包括其他的生产要素,我们认为是多种生 产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价值。

(2)货币理论的前提假设以及表现方式与现在实际情 况脱节。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金本位制的基础。但是其背后货币的本身便是黄金,即使纸币抑或其他东西都是一种货币符号,其实质是背后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黄金。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货币的前提假定就是黄金是货币商品。

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形,我们发现其实马克思的假设在当时的时代是有一定意义的。马克思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由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黄金大量流人资本主义国家,而纸币的发行也是以纸币背后的黄金为硬通货。这一切尽管理论没有产生,但是事实上便是这样运作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将货币的本质进行阐述,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上升为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先进的。 然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却缺乏解释力。表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否有价值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都存在这很大的争议。不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不存在劳动,也不是商品,仅仅有虚拟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特点,所以不能有价值,更不能说是货币。然而虚拟货币确确实实在当今很多领域充当着现实货币的作用,这是很难解释的。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这样两个:第一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第二是现在的经济学家没能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以及方法论将其精髓发展,而是教条套用。

当然,对虚拟货币的解释问题,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做的很好,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回避了对货币的解释问题。

(3)流通中是否产生剩余价值依然无法解释。

马克思明确表示价值,剩余价值只会在生产中产生,即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生产前C=+v变成生产后的C=+v+m,m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试生产的产物,并不是流通的产物,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我们要考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19世纪的时候,流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就拿地产来说吧,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地产公司,所谓流通,无非就是货币由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而商品则反向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流通并不产生剩余价值。(其实不然,交易费用的产生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即使在马克斯时代,流通依旧产生剩余价值。为了论证需要,这里假设交易费用为0)。

然而当今流通不产生剩余价值这个论点是很值得商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建立以后,流通包括很多内容。既有策划,市场营销,以及更多的销售网点。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包括很大的资本投人,很大的广告投人,很大的劳动以及土地投人,所以这里面产生的价值甚至高于生产产生的价值。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里都产生很多的剩余价值。

4新历史角度下的改进

站在整体观和大历史观的角度上,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批判资本主义,更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其精神内核不是19世纪已经过时的理论,而是其中的方法,内在逻辑以及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要掌握这一点,理论才会更加发扬。

与当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发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变革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劳动价值论。只有内核变革完善,并且在整体性的思想下,马克思家政治经济学才会更加显示出其优越性。

诚如前文所述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没有与时俱进,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个理论把劳动作为产生价值的唯一来源,这也许在19世纪是正确的,但是在21世纪必须要发生变革,为此我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改良中的劳动价值论,提出新价值论的观点。

我认为商品甚至物品种确实存在其内在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不是仅仅由劳动决定的,而是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决定了商品本身的价值。表示为:C=al+bk +ct,但是不同于萨伊定律,因为这里面依然强调的是劳动价值,其最终是客观表示而不是效用论。

这样很多由于现实条件变化,使理论过时的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比如虚拟货币是否有价值,由于内部的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都可以形成价值,所以虚拟货币内部有很大的资本,则虚拟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同时又有使用价值属性,所以虚拟货币可以是商品。

还有上文提及的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由于流通过程中投人大量资本,土地,根据新价值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是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然产生剩余价值。

5结语

第7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 思考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多数大学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的,而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的,其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影响其它经济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其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各种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涌入人们的视野,而西方经济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对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治经济学逐渐在大学经济课程中被边缘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要求从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用务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广泛运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纯理论的东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而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讲授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联系起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常针对即将要讲授的或已经讲解过的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背景,提出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学生能启发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比如,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问题时,由于学生在高中重点学习过价值规律的内容,如果再重复讲述,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我们就让学生先自学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以便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内容,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做铺垫。然后我们引入案例分析,给学生介绍1996年到2002年中国彩电业价格大战及影响等情况,提出问题:彩电业价格大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强调三点结论:价值规律的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和激励创新的作用。接着教师又介绍2003年彩电业复苏的情况和2004年再次降价的情况,让学生结合所有介绍和分析,思考企业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知道《政治经济学》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对社会主义宏、微观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如,在讲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基本原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联系和区别,然后引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的合并案,德国宝马公司与英国罗弗汽车公司收购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结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特点,尝试探究企业兼并出现的新特点,很好地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经济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或事件平台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确认,锻炼了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应围绕课程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其方便等特点,教师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首先,教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在制作过程中,力求幻灯片的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飞入、菱形、棋盘、展开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数据中可以找到大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适合上课用的素材,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案例可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我们找到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影视素材,学生通过视听更能了解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期间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讲清楚书上的知识要点以外,还搜集了许多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让学生看了剪辑的答记者问的视频,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引发了学生思考现实经济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以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的,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情境形式创设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并验证,这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会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主研究。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再联系中国的实际,从课程内容中学习的经典理论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潜能,找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了解中国实际状况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对于某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而且推动了他们对理论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切和研究兴趣。随后,教师需要对调查和讨论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或小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前沿,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最后,在学习理论内容、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撰写出科研论文。通常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研究题目不做规定,是开放式的,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大量阅读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不要简单地做别人已经做过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体会研究的乐趣,真正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为其创造外部促进学生学术研究的环境需要学校对学科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一般以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为评定标准)。多年来的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无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外,也要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成绩评价机制,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课程中提炼出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等,并且每种方式都给予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大学生成绩考核的价值标准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合格的大学教育。

四、加强学科社会实践环节

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1.利用假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实地考察,完成社会问卷调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经济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溪镇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让象牙塔里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2.利用课堂时间,邀请地方有经验的企业家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进入课堂,结合某一课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并且与学生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邀请贵钢的管理工作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3.将以上针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提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化了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调查。所以,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意义,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洁,刘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3]王陈军.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4.

[4]贺勤志.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和体会[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5]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第8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在学这门课以前我一直以为“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经济”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经济”,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

我还体会到:政治经济学是用概念到概念、范畴到范畴的演绎推理方法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它的概念、范畴乃至原理是对客观经济事物实事求是的反映。因此,对概念、范畴、原理的表达要求科学、准确,不应该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否则就会弄出笑话来。我就曾经惹上这样的尴尬事情——将“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混淆,却没发现自己的错误,津津乐道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惹来同学的取笑。

许多同学说“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概念、术语很多,涉及的关系很复杂,很难弄懂。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这门课程也有自身的重点乃至难点问题。所谓重点是指在政治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关键性原理,它是理解其他问题的枢纽。了解了这些重点和难点,其他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理解了商品经济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重点原理,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市场经济机制,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垄断利润等经济范畴。再例如,理解了资本有机构成的重要原理,就不难理解资本社会里的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周转、利润及其影响因素,平均利润形成、超额利润等经济问题。因此,只要深入地弄懂、搞通重点和难点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融会贯通全部课程内容。

如果要问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我想我会说是“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这一章,也许里边讲到的“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等与我自己的生活较为息息相关吧!就“商品价值”来说,它既要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又要受社会经济机制(如供求关系、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价值与价格想背离的现象。是理论而又不受理论本身的束缚,与时俱进,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学会“政治经济学原理”,小则可以解决“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碎事,节省开支;大则可以借鉴其中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为我所用,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9篇:现代政治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平均利润;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59-02

马克思因为受时代的约束,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是从体力劳动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而且随着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虽然他所说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依然存在,但是他当时所认为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今天看来可能区别也不大了。所以我们今天再对政治经济学做研究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特征才能不断完善它。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应该是按照反方向变化的,而本文的观点是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应该是按照相同方向变化的。原因是如果把c看作不变资本,v看作可变资本,那么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v是可变资本,是活的劳动力,是人,但是马克思所处年代的劳动力跟我们当今所处年代的劳动力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人的整体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跟人之间的能力差距也变大了,脑力劳动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了。马克思所考察的主要在于体力劳动上,他指的v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量上,而今天v的区别体现在质上,体现在脑力劳动上。所以在c:v的公式中未必v的数值越大,利润率就越大,我们不妨从相反的方向去研究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传统政治经济学明确指出资本部门的竞争是利润平均化的根本原因。这种竞争包括了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同一部门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排挤部门内部其他对手,这就形成了部门内部的竞争,他们依靠改进生产技术,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则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把资本投向更容易或者更有利于获得剩余价值的地方,这样就会将资本流向别的部门,于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家的唯一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等量资本应获取等量利润规律的驱使下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可以说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催化剂,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导火索,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部门之间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利润平均化。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正确的,但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从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相反的方向变化这一观点出发,故对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部门之间竞争中对资本转移流向的影响,以及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平均利润和原来各生产部门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表述不够严谨,故本文将做如下修正:

一、资本有机构成对资本转移流向的实际影响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导致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本部门之间的竞争就发生了,资本开始在部门间流动使得原本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获得大量资本,由于资本的转移产量跟着提高,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市场供求关系,商品价格因供过于求而下降,此生产部门的利润和利润率下降。但是原来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走使得生产规模缩小,产品供应量减少,产品数量供不应求,也打破供求平衡使得价格上涨,于是利润和利润率就上升了。这种资本的转移不是一次性的,它类似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反复多次的转移才使得利润率水平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价值,因此利润的数量可以不同,但利润率的高低必须相等。

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如果按照相同方向变化,那么资本的转移方向就会跟传统政治经济学相反,资本就应该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向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转移。利润平均化过程中资本转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转移,这里是跟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致的,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我们如果做出这样的修改,资本有机构成在利润平均化过程中资本的流动方向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

从现实经济生活实际出发,如果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资本是从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转移的,那么很显然,可以把所有单个的可变资本所组成的v看作是天然无差异的,这样在考察c:v这个公式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对于不同的资本家,只要满足c:v在数量关系上相等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考虑等量的v的质是否相等。但是如果是资本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生产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转移,则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这样的资本转移将比上一种情况复杂得多。影响经济体运转的因素很多,可以说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任意一个因素发生改变都会引起经济结果的不同。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手段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到一起,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多考虑一些因素进来,就好像上述推论一样,我们不能仅仅考虑v在数量方面的因素,更要考虑到当下它在质的方面的因素,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实际影响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比,我们也同意资本投放在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的数量越多,平均利润率也就越高,不同的到底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高,还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从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按相同方向变化这一观点出发得出的是: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率高低的真实影响是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投放的资本数量比较多,则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也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多,则平均利润率相应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投资数量按相同方向变化,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生产部门的投资数量按相反方向变化,这才是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高低的真实影响。

试想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还有谁会去改进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呢?当然,传统政治经济学可以通过超额剩余价值这一理论,说个别资本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却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于是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不会丧失改进技术的动力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造成整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看似有理却也不然。试问,如果凭借技术水平落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就能够很轻易地获得比其他生产部门更多的利润,谁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带动整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呢?以牺牲整个生产部门的高利润为代价,去换取暂时超额剩余价值值得吗?不要以资本家唯利是图做辩解,资本家的账算得比谁都清。部门内部竞争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利益,部门之间相比较而获得超额利润难道就不是利益吗?既然都是利益,自然是两利相权取其重。非舍弃一头不可时,自然是哪头利益大就保留哪一头。一方面需要投资改进技术,另一方面坐享其成不费分文;一方面率先创新须冒风险,另一方面因循守旧四平八稳。简单地说就是两方面都能赚钱,但其中难易大相径庭。是舍难取易还是舍易取难,资本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不是明摆着吗。通过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带动整个生产部门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只能是在整个部门技术水平提高后,或者是与原来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生产部门相比缩小利润率的差距和降低技术落后程度;或者是原来就比其他部门技术水平进步,利润率高,现在资本有机构成比过去更高从而利润也更高的情况下方能成为现实。列宁曾论证资本输出不用改进技术便可带来丰厚的海外利润,因此会减弱资本改进技术的动力而产生腐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吗。资本之所以要改进技术,从部门之间看,技术水平越高利润率越高,从部门内部看,谁动手越早利润率越高。这样的解释难道不比单纯冲着超额剩余价值角度去理解更令人信服吗?

三、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数量关系的实际影响

由于利润的平均化,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自己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已经不再相等,传统政治经济学指出平均利润与各生产部门原来的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大致有三种状况:(1)原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原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3)原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

与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平均利润与各生产部门原来的剩余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相比,我们的观点是:(1)原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原资本有机构成中等、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3)原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

利润平均化过程中部分剩余价值从技术较高的部门转移到技术较低的部门比较符合实际,逻辑上也容易被人接受。当今世界是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占领科技制高点,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理念就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技术赢取高利润是长期的、稳定的主流趋势。只有提高人的能力才能使技术提高,这样原本较多的v可以减少,但是创造出来的价值因为技术的提高也不会减少,也与现实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荣兆梓,等.政治经济教程新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