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加快发展;睢宁;县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6.51.027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前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县域经济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睢宁经济发展的实际谈一点认识。
1 睢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睢宁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是徐州都市区“一城两翼”的重要一翼,设有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五大工业园区。总面积1769平方公里,人口143万,有着4000多年文明史。牛耕图、铜牛灯皆出于此;儿童画、落子舞享誉国际;水月禅寺、白塘河湿地公园、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遍布县内。京沪高铁紧邻县境,宁徐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观音国际机场坐拥境内,三级航道徐洪河可达连云港、上海等重要港口,构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近年来,睢宁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突出重点抓招商,加快发展抓统筹,依托优势,发挥特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狠抓园区建设,使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15年,全县GDP达到465亿元,总量接近百强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68亿元,增幅全市第一;总量排名全省第24位,其中税占比达87.8%、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增长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亿元、增长13.9%;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0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59亿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1家,总数达315家,国税收入完成16.4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25家。白色家电、纺织服装、金属机电、皮革皮具“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55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58.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增长13%;睢宁县荣获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县粮食总产9.8亿公斤,实现“十二连丰”。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占比达40.2%。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本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爱若斯”商城上线运营,全县新增网店近1.2万家,总数2.1万余家,实现倍增;网销额达80亿元、增长86%,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务院副总理前来睢宁县视察电子商务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虽然睢宁县近几年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工业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经济持续增长支撑点缺乏;园区工业经济占比较大,区外经济发展中缺少重大项目的支撑。县域支柱产业中,实力雄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较少,地区影响力有待提高。
1.2 现代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副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模型小,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窄,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畜牧业投入不足,养殖户贷款难度大;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少,农民筹措资金困难;科技知识普及不足,专业技能低。
1.3 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
旅游业起步晚发展较慢,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服务业根基薄弱、比重小、发展慢。
2 今后睢宁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同时还要放开眼界,解放思想。
2.1 树立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
鉴于睢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整体工作的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以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
目前,睢宁初步形成了5大支柱产业:白色家电、纺织服装、金属机电、皮革皮具、医药化工。围绕支柱产业,继续大力开展补链强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建链招商,加强与科研院所、商会协会等交流合作,务实开展驻外招商、以商招商、招商,形成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新兴产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体。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保镖+保姆”式的工作态度,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对于已经落户的企业,要一如既往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推进企业的裂变和增资扩股。同r,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
2.2 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一是要依靠科技,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这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局、农机局、农委等部门要经常性地深入农村,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技术支农,普及良种,推广良法,推动农产品转化项目的实施;评选科技示范户,通过榜样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进行科技种田。二是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多品种、差异化农产品种植。除了继续推广杏鲍菇、葡萄、三水梨等成熟产品外,其他菌类产品、中药材、蚕桑养殖等特色农业也要加快市场调研,适时推广。三是发展农业合作社。目前睢宁已建成养鸡合作社、养鸭合作社、养猪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的成立可以争取政府补贴、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增加与采购商的谈判砝码等。四是加大涉农贷款。目前睢宁拥有润企、润水、金通三大融资平台,拥有专为企业融资做担保的兴企担保公司,这些公司要加强与政策性保险公司、农业发展银行等的合作,搞活担保和抵押的条件和程序,真正让“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贷得快”。
2.3 加快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发展服务业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睢宁的网商数量众多,应重点培育现代物流、设计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既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睢宁县要科学规划,推动其快速发展。国家4A级景区水月禅寺,国家3A级景区白塘河湿地公园,国家AA级景区的山景区和张良殿景区……都是优良的旅游资源,相关部门应广泛地与旅游网站、旅行社等展开合作,以此带动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同时,在旅游产业中融入儿童画、落子舞等文化要素,既创造经济效益又提升城市形象。
2.4 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两汉看徐州、三国看下邳”,下邳古城就位于睢宁境内;睢宁是全国唯一的“儿童画之乡”;同时,睢宁还拥有两汉文化、佛教文化、古黄河文化等历史文化……睢宁可谓文化底蕴深厚。围绕睢宁文化品牌,可以策划一系列的活动:文艺会演、儿童绘画比赛、佛教文化交流等,提升睢宁的知名度,将睢宁打造成文化之城。
2.5 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激情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县政府要抢抓机遇,积极搭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林下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模式;建议;云南宾川
中图分类号 F326.27;S75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02-02
林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林下经济的重要性。林下经济是促进林业发展、增加林农收益的重要渠道。林下经济是指以林业为依托,开展林、畜、牧、农业等的协调发展,开发林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活动[1-3]。林下经济是一种人为调控下的经济循环模式,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发展,不仅包括林业的发展,同时也包含相关业的发展。它是以林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资源,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农林复合系统”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能源短缺的问题逐渐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各国均开始重视农林复合发展的新模式[4-5]。
云南省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2―2012年10年中,由61万hm2增加到400万hm2,目前林下产品增加到560万t,产值500亿元以上。林下产品如生态鸡、林下菌、林下种植的灵芝、石斛等林下经济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国内外[6]。近些年,宾川县逐步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结合宾川县现有林下发展模式及林业发展状况,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探讨与总结,提出适宜宾川县的林下经济模式,以期为促进该县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
宾川县位于云南西部,大理州东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的美誉。宾川县属于中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9 ℃,年总积温为6 543.7 ℃,10 ℃以上有效积温为5 854.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19.4 h,无霜期为294 d[7]。宾川县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9.3%,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有巨大的潜力。发展林下经济,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生态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来进行经营。宾川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如下。
1.1 干旱缺水
宾川县是一个较为缺水的地区,平均径流量为4.34亿m3,人均占有量为1 549 m3,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2.5%,其中用于农业的供水量为2.61亿m3,而实际需水量为3.649亿m3,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宾川县发展林下种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2 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化
现有的林下种养一般都是以散户形式为主,经营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存在盲目性,对相关产业的形成有较大阻碍。通常在同一地区,不同农户的经营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林下产品,品种杂乱,毫无秩序,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在销售林产品时,很难形成一种或几种产品优势,使得产品滞销,影响了农户的利益。
1.3 科技含量低,林下产品加工层次有限
由于分散经营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以及相关技术的推广有很大困难,造成总体经营水平偏低,生产出的林产品良莠不齐,很难达到市场要求。而且生产的林产品多为原料,很少有加工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进行销售的,没能够深入挖掘产品的效益。如生产出的菌类,仅以鲜菇或晾晒后直接进行销售,林下饲养的禽类等经济类动物均未加工,仅以活体出售。
1.4 林下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宾川县的林下经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林下资源的利用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林禽模式、林畜模式等一般以林下植被、昆虫、动物为食,因为饲养密度过大和一些不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林下生态系统毁灭性的破坏,形成寸草无生的情况。这种对林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资源的可循环性造成了巨大阻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森林的自然防御能力,很容易引发大规模性的森林病虫害,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 发展模式
2.1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是利用林下空间、植物、昆虫等资源,在林下养殖禽类,如肉鸡、柴鸡、乌鸡、鹅等,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植物昆虫为饲料,产生高品质、无公害禽类产品,而禽类产生的粪便、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成为林木生长的良好的营养物质。形成了“以林育禽,以禽养林”的良性循环模式,已成为农民林下经营的重要形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行途径。林下禽类饲养密度一般为900~1 500只/hm2,年均收入4.5万~7.5万元/hm2。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生长下的林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林下饲养的禽类品种很多,但人们习惯称为“土鸡”,并且这样培养出的禽类以其较好的品质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供不应求,所以发展林下禽类养殖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此外,与林禽模式相似的还有林畜模式,在林下经营其他经济动物,如猪、牛、羊、等。
2.2 林菌模式
菌类自古就被誉为“山珍”,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其他食物较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8]。在林产品中,菌类资源是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的食品、制药、饲料资源并有极大的开发潜力[9]。我国在菌类药物加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菌类药物有20余种,如猴头菇菌片可用于治疗胃溃疡,用于免疫抗癌的云芝多糖和猪苓多糖,还有治疗肝炎的云芝肝泰等[10]。林菌模式是一种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培模式。一些稀有的菌类仅通过野外采集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要求,而且价格很高,具有很大的价值,宾川县森林覆盖率为49.3%,有丰富的林下菌类资源,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的美誉,目前已知约有600种食用菌,野生菌产量居全国首位[11]。这为发展人工菌类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和场地,林下环境光照弱、湿度高,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一些菌类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如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因此,在宾川县利用云南省林下野生菌资源,发展稀有菌类的栽培具有大的潜力。
2.3 林药模式
在林下空间利用林下郁闭条件,种植喜阴、耐阴性的药用植物。这种模式不仅管理简单易行,而且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宾川县结合自身生态条件,开展了林下种植灵芝、石斛等中草药,取得了一定进展。云南省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是一个天然的药材宝库。全省植物药资源有6 157种[12],为云南地区林下经济种植药材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4 林油模式
林油模式是在林下种植油料作物的经营模式。一般以豆类为主,具有与根瘤菌共生的菌根,具有固氮的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种植作物除豆类外一般还有花生。此外,国内一些地区先后探索出林苗、林棉、林花、林蝉、林菜、林蝗、林鸽、林兔、林下驼鸟等多种林下经营模式[13],可根据宾川县的现有状况加以借鉴和利用。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林业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以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 建议
3.1 做好技术推广
统一培训,大力促进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在林下经营生产中的比重,引导农民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提高农民对林下经济的了解,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工作,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开展技术讲座,解决农民技术、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的问题。如贺红早等[14]探索核桃外生菌根的生长机制,对美味牛肝菌、紫色马勃、鸡油菌等的研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通过种植被菌类侵染后的林木苗木,不仅达到造林的目的,而且同时可获得食用菌,是一种菌类栽培的新型技术。
3.2 科学引导,形成产业
积极引导农户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指导,同时负责林产品的收购加工,提高林下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为其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3.3 提高林下产品的加工深度
目前的林下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甚至不加工,直接以产品原料的形式进入市场,往往只能获得小部分原料的利润,没有开发深加工部分的利润。科技兴林不仅体现在林业栽培种植时,应将科技渗透于林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引进或学习先进的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促进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而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形势,也是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谢京湘,于汝元,胡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1):104-108.
[2] 吴建军,严力蛟,李全胜.发展中国家农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221-225.
[3] 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4] 贾治邦.坚持兴林富民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构建我国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林业产业,2007(9):12-29.
[5] 李金海,史亚军. 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6] 张光元.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3(2):7-11.
[7] 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料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8] 危贵茂,付桂荣,袁诚.菌类食品的功能特性及开发前景[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94-98.
[9] 林强,孙治宇,谭方河.四川省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2002,23(1):35-38.
[10] 朱珠,徐文通.无糖月饼生产工艺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4):68-69.
[11] 王学花,杨红艳.云南省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16-118.
[12] 杨红艳,张俊波.云南林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林业,2013,34(3):54-55.
【关键词】株洲市;县域外贸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县域外贸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衡量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县域外贸经济越发达,标志着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越强,从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明显。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开放型经济发展助推‘四化两型’建设和‘三个加快’的实施”,科学地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开放型经济,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步伐明显加快,成效逐步凸显。加快县域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开发型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株洲市县域外贸经济基本概况
株洲市现辖五县四区、株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云龙示范区,五县分别是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2011年,我市五县(市)生产总值763亿元,增长15%,占全市比重48%;财政总收入64亿元,增长38%,占全市比重52%,县域经济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而县域外贸经济,2011年,五县(市)外贸总量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5%,外贸依存度为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外贸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具体情况:
醴陵市: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2011年GDP332亿元,县域经济排名全省第四,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是我省传统出口强县。现有海关注册企业128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总额3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5%。主要出口商品:日用陶瓷、烟花爆竹、电瓷、箱包、服装等。
株洲县:总面积105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2011年GDP70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28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7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63%。主要出口商品:工程轮胎、棉纺织品、服装、电瓷、农副产品。
攸县: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2011年GDP217亿元,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全省第八。现有海关注册企业4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23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07%。主要出口商品:竹木家具、塑料玩具、化工产品、石材、生猪、农副产品。
茶陵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2011年GDP93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6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10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07%。主要出口商品:服装、陶瓷、化工产品、石材、生猪、农副产品。
炎陵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2011年GDP36亿元。现有海关注册企业9家,2011年,进出口额42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73%。主要出口商品:农副产品、有色金属材料、硬质合金、化工产品、竹木制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外贸经济重量较小。作为湖南省出口前三的醴陵市,2011年进出口额2.7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5%,而其他四县进出额之和仅为146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均不到1%。进出口主体实力不强,除醴陵依靠陶瓷、烟花两个传统产业,注册企业达到128家外,其他县注册企业平均只有十余家,有具体进出口业绩的企业就更少且进出口总额都不大。各县市进出口贸易额度与经济总量比例严重失调,外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大。
(二)加工贸易实力较弱。目前,除醴陵市外其他四县加工贸易基本为0,而醴陵市也仅有华鑫电瓷、达越特箱包、恒茂电子3家加工贸易企业,且加工贸易数额不大。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性不高。由于对加工贸易政策的不了解和对业务流程的不熟悉,不少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怕手续难办、怕出问题受到处罚,并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此外,许多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当前状况,对加工贸易带来的好处视而不见。二是物流成本过高。本地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平均每标箱要高出沿海5000元以上,压缩利润空间。三是各县市承接沿海转移过来的生产加工型企业缺乏对外自主经营能力。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对外不能独立签订订单,只能依靠沿海公司拉单;有些企业不具备自营进出口的能力,缺乏懂国际贸易的管理人才,无法实现自主对外贸易;有的企业只将生产环节放在本地,使用外地报关,省去报关、报检、报税等环节,客观减少了株洲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三)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除醴陵2011年有少量进口外,其他各县进口为0。二是出口产品主要为资源型产品。缺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三是产业结构不优。支撑外贸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少、对外贸易基础薄弱;本地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眼光有限,生产技术受限导致产业结构不优。四是产品层次不高,行业竞争无序。高端产品比重小,产品层次低,特色产品不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陋习过多,行业内剽窃成风,经营环境恶劣,价格内战严重,相互压价竞销。
(四)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进出口权,没有国外客户,多为贴牌生产,主要依靠国内企业分包,未产生应有的品牌附加值。例如:醴陵的烟花、株洲县的蕨菜、攸县的氟化钠、茶陵的棉纺服装、炎陵的钽铌产品年出口值均为1000万美元以上,但大部分或全部由外地外贸公司收购后贴牌出口。
(五)外贸平台建设滞后。一是外汇、退税等县域分支机构不健全。炎陵、茶陵两县没有设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外汇核销办理不便;同时,退税手续多,耗费时间长,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企业招工难。株洲县域外向型企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需求大。本地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没有形成市场,劳动力资源流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本地农村劳动力,但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多流向发达地区。因此近两年来用工成本上升,甚至超过沿海,相对沿海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逐渐丧失。三是融资平台高设,企业融资难。株洲各县市大部分外向型企业规模偏小,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靠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银行申请贷款较为困难,存在门槛高、审核严、资金到位不及时等问题。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升认识水平,转变传统意识。“观念的落后是根本的落后,思想的解放才是根本的解放。”由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能够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10%,对外贸易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内陆开放与沿海相比相对滞后,实质还是开放意识不强的问题,身处内陆的株洲人民,特别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变革内陆意识,寻求开放思想的崛起,努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拓展开放的空间。
(二)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目前各县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都只局限于引进单个企业,而无相关配套企业和整个产业链的引进,从而导致引进企业发展缓慢。此外,在突出抓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引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尤其是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企业,只有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才能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跟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株洲招商一是要进一步出台用地、用人、融资等方面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二是拓宽招商渠道,既可以通过委托招商,即委托沿海发达地区招商机构招商,也可以通过以商招商,即以专业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产业链项目专题招商活动;三是政府部门切实优化工作作风,对引进的企业加强支持指导,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招商软环境。
(三)构建发展平台,畅通进出渠道。一是引入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解决好物流瓶颈。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运输、配送、仓储等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或者参照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的做法,政府出资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全权株洲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切实解决企业业务不熟、资金紧张的矛盾。二是切实加快园区建设。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环境新变化、产业调整新格局、产业转移新趋势、投资者整合扩张转移新需求,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调整,明确定位,抓紧建设,使之成为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同时,进一步加强醴陵市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攸县、炎陵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争取上级更大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系列化发展。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解决招工难问题。四是在茶陵、炎陵等县设立政府有关外贸工作机构,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四)调整产业布局,打造集群效应。建议加强对各县市产业布局的研究指导,对本区域优势和潜力产业、企业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分类梳理、分类培育、分类引导,找准辖区内的需要扶持的重点产业和企业。在选择重点产业时,要注意是否能够促进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是否能产生集群效应。在引进企业时,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优势特色产业。比如:醴陵作为烟花始祖李畋的故乡,长期以来,其烟花生产企业数、产量、出口值都不下于浏阳,但因始终不注意自己品牌的塑造,不注重企业的自主对外贸易,近年来已沦落为浏阳烟花的“打工仔”;株洲县作为南方蕨菜的主产地之一,其品质为南方蕨菜之首,在韩国、日本已有一定知名度,年产量达到5000吨,加工企业200余家,产值达2亿元,已初步形成规模;攸县的氟化钠作用一种常用工业产品,其产量、加工企业数、出口总值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如能较好地加以引导,也可形成一个良好的优势出口产业;茶陵、攸县的生猪养殖,在全国都排名靠前,长期大量出口港澳地区,但均未在本地形成深加工产业;茶陵、炎陵的纺织服装企业有一定规模,但配套企业引进未及时跟上,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炎陵、茶陵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数量不少,但其规模、产值均不大,环保现状也不容乐观,后续加工企业也未引进,无法形成产业链。因此,各县市如能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关联或配套企业,正确引导培育,就可能打造当地新的外贸增长极。
(五)注重扶持引导,优化进出结构。加强规划引导,鼓励企业创立和推广自有品牌,创建自主出口品牌;企业有贴牌基础的,鼓励其率先转向创立自主品牌,申请境外注册商标,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建设,提高县域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型,由资源性低端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引导企业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培植外贸进出口公司,引导众多中小企业以自营进出口为主线,发展进出口贸易;引导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权力,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友良,梁多良.县域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喻寿奇.长沙“四小龙”勇立潮头唱大风——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思考[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课题组.出口信用保险助推宁波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调研报告卷)[C].2011.
[4]刘灿江,丁胜.新形势下加快贵州对外开放研究——兼与广东、内蒙古、重庆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现代经济;发展柞蚕;思考
中图分类号:S88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大力向前发展,同样也推动了柞蚕生产的向前发展与迈进。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风云变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产业、一个事业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增长点,而且更要环保和绿色,才能发挥现有的自然优势,才能站稳脚。吉林省放养柞蚕有超过100a的历史,有丰富的柞林资源,相比之下,吉林省的柞蚕生产无论是在宜蚕柞林利用上,还是发展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周边省份,待开发潜力很大,也是待开发的新的增长点。
柞蚕生产是一项环保产业,放养柞蚕不产生不良废弃物,不产生有害、有毒物质,柞树不用施肥,一般不打农药,全靠自然界的光照和雨露。用光合作用行将结束的柞叶生产柞蚕茧。其加工出的柞蚕丝、绢丝及其制品及柞蚕蛹、蛾均为纯正的绿色物品和食品。虽然柞树被吃掉部分柞叶,对其光合作用影响不大,加上柞树每5a更新1次,从而保证了柞树的营养积累和刺激新条生长,保证了柞树的生理平衡和可持续重复利用放养柞蚕。放养柞蚕不翻耕土壤,不破坏植被。蚕农爱柞、护柞、管柞和建设蚕场积极性很高。所以,放养柞蚕保护了柞树,保护了植被,保护了环境,保持了生态平衡。所以说柞蚕业又是一项环保产业。
吉林省有丰富的柞林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宜蚕柞林面积就有40万hm2,可放养柞蚕8万把。从全省放养把数看,仅利用放养柞蚕的近2万hm2,占宜蚕柞林面积的5%,开发柞林资源,发展放养柞蚕的潜力极大,还有充足的劳动力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尽管这样吉林省的柞蚕生产,始终徘徊不前,保持现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在政策上
从中央到地方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有法律效率的法规和条例来保护和促进柞蚕生产的章程,柞蚕生产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都是以地区业务部门下发的阶段性文件来维持现状,因其权力和力度有限,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而且到现在还在执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省市文件,对柞蚕生产跟本没有起到促进和发展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的产茧大国,每年生产蚕茧占世界总产量的80%之多,而国家从宏观上对蚕业生产没有保护措施和政策。
2 从柞蚕用地上看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省市政府和业务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恢复老蚕场,解决蚕场用地,要大力发展柞蚕生产,但也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只是走走形势,没有落实到实际上,使大有发展前途的柞蚕生产业,到现在出现了不进则退的趋势。
3 在产品销售方面
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蚕茧进行缫丝,生产出蚕丝用于出口创汇,副产品蚕蛹用于食用和饲料加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蚕茧自由销售,走进市场,主要是卖鲜蚕蛹,柞蚕茧不再进行缫丝,浪费了资源。直到现在,柞蚕茧仍以卖蛹为主,有一小部分用于生物防治上。削蛹后的茧壳卖到辽宁进行绢纺,使在国内外市场走俏的柞蚕丝,在吉林省无人对蚕丝生产加工的环节关心。随着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柞蚕茧和蛾在医疗、化工、保健品的生产上不断得到深加工和利用,在生物防治上正在不断扩大使用量。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柞蚕蛹只是餐桌上的一道纯绿色美味佳肴,蚕丝的利用率相比之下较低,由于人们认为柞蚕蛹就是一道菜,所以它的销售价格受季节和量的限制,忽高忽低,造成了价格不稳,导致柞蚕生产出现不稳的局面。
4 在蚕种方面
吉林省较突出的是种子质量和放养的时间问题。优良的柞蚕种,是柞蚕茧丰收的物质基础。在吉林省主要放养二化性秋柞蚕和二化一柞蚕,在无霜期长的地区放二化性柞蚕,在无霜期相对短的地区放二化一柞蚕。二化性地区柞蚕放养主要以放养秋柞蚕为主,放养春柞蚕主要是为了秋柞蚕生产提供种卵,放养秋柞蚕主要是为各加工生产企业提供原料茧。一方面,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虽然能解决放养秋柞蚕用种问题,但在春夏季出现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时,春蚕结茧延后,秋蚕制种和出蚕时间也相应延后,直接影响秋柞蚕的蚕茧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就是蚕种的质量问题,虽然国家在2006年颁布了《蚕种管理办法》,但在吉林省却没有认真参照贯彻执行,使一些不具备繁育蚕种的蚕茧经济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开始进行繁种制种。现在吉林地区省蚕业研究所的周边地区,个体的繁种点特别多,相互抢购种茧,哄抬种茧价格,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低价竞销,争拉客户,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影响柞蚕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我们正规的繁种场(点)少,繁种量大,都想要早批种子,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政策推进的重点。在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弱化等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
县域经济的内涵理解为:“1、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具有二重性;2、县域经济史典型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3、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发展方向。”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功能萎缩,数量大幅减少。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起,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规模撤并了县域金融机构。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模式,严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县(市)级支行基本丧失了实质贷款权。
县域资金短缺,信贷资金外流。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每年吸收的资金运用到县域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少。县域金融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忽略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认识,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对接不够, 协调发展方面不足。而且农村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划资金等渠道陆续被抽走, 使资金不断由农村等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发达地区,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
县域中很多企业信用度不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本息被悬空和逃废,这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再投入的积极性。 转制后,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真实,使得银行很难把握贷款企业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防范,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
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发展起步晚,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制约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发挥。银行金融机构,认为县域经济存在弱质性,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导致了信贷在县域地区的集中投入。
2.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其运行效果不佳,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供给抑制状况。他认为主要原因是:1、商业性金融供给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农乏力;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5、民间金融的“非合法化” 难以填补县域资金供给缺口。
3.信贷投向集中,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由于县域经济中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比较困难。其表现为一是县域企业的发展不规范;二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经营;三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监督;四是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四、推进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金融支持问题,应从县域经济中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
应加大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高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设县域金融配套设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
2.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配合,将各种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现有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支持县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做好“三个统筹”;稳步落实好“三个区别对待”;兼顾各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台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种互助基金,来分散信贷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难等问题。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门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4.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平衡发展
央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企业融资方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平衡发展;制定合理的县域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陈泽浦、秦宏,《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军、马雯,《关于县域金融姜缩若干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4]徐云香,《金融支持江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8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发展模式
1.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高焕喜(2005)指出,县域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狭义上,县域经济指的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孟宪江,刘福刚(2005)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区域经济。冯德显(2004)指出,县域经济指的是县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朱舜(2001)认为,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多种经济活动交织形成的经济有机体。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域经济各个层次。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性。王怀岳(2001)指出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线。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集中在这一范围内。有学者认为,由于各个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不同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存在明显区域性的特点。
开放性。陈清(2004)指出,由于县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和梯度。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与外界交往为前提。凌耀初(2005)指出,县域经济不仅仅等同于县行政区划的经济,它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区域和边界,实现经济的集聚和交流。张秀生(2007)指出,尽管县域经济使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贸易集散地或某一专业化生产中心。
过渡性。张红宇指出县域经济的过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桥梁,二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结合点。高焕喜(2005)指出,这种过渡性一方面是由行政性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受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县域经济所属的层次。在县域经济的层次中,县域经济是中心层次,乡镇经济使介于县域和村域之间的纽带层次,村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层次。(李润田,2004)
综合性。肖越(2011)指出,县域经济是集三次产业、产品和服务活动、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者们指出,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一应俱全,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和服务业经济;二是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设施齐全,其经济部门和行业构成完整;三是县域经济包含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有、混合经济。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将长期在县域经济中存在。
2.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肖越(2011)指出,在经济指标体系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明确界定评价体系的统计范围,从现实出发,代表性和综合性,注重指标的内在联系。余鲁(2004)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全方位和科学的,但从指标体系建立的角度来说,可操作性更为重要。曾智(2010)认为指标建立的几个原则包括:全面性和综合性,合理性,可行性,动态性。李首涵(2007)等学者认为的原则还包括科学性、客观系统和可靠以及可比性。
纪明(2007)指出,县域经济发展集中反映了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全局发展,包括县域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田全房(2007)指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各指标之间应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余鲁(2004)指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投入,二是经济发展的投入绩效,三是资源禀赋。曾智(2010)提出的经济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经济发展数量(GDP,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经济发展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指标(非国有经济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全面性、动态性、可比性、层次性、可行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原则。考察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资源禀赋。
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3.1 产业主导模式
工业主导模式。针对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姜保雨(2006)指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建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提高经济实力。赵伟(2007)指出,工业主导模式的经济中,第二产业在产值和就业比重都应当占据主导地位,他将这种工业化模式分为:大城市依托型,内生型,开放型。
农业主导模式。赵伟(2007)指出,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不是基于农产品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闫天池(2003)指出,农业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非单一的,可分为种植业主导,畜牧业主导和渔业主导,根据资源条件的差异,县域之间各有不同。
服务业主导模式。第三产业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指的是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赵伟,2007)。邹进泰,彭先镇(2005)认为,这种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在县域之外的范围形成较大的辐射力,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种是旅游开发模式,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3.2 资源禀赋型模式
人文资源推动模式。一是劳务经济型模式。梁兴辉,王丽欣(2009)指出,这种模式的劳务输出方是相对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到较发达地区后,积累一定的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科技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科技为突破点,发展高科技产业,进行科技的创新改革
自然资源推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特殊气候和地形条件形成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资源性工业;依靠丰富的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宋效忠,贾谋,骆宏伟,2010)。
3.3 主体推动模式
政府推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政府直接介入到县域经济领域,推动其发展。政府不仅提供基本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还会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引导投资者进入,引导外部资源和企业家的加入(梁兴辉,王丽欣,2009)。
市场推动模式。一些县域经济的发展并非靠“官方”渠道进行,而是通过民间渠道展开的。市场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选择依靠两个市场中任何一个,也可以选择二者兼顾。
企业推动模式。大型企业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这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些企业往往是一体化、集团化程度高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县域经济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陈秀山,孙久文,2005)。
4.结语
关于县域经济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其基础性地位,它是国家最基础的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动态性,应考虑其实用性,分析其特殊性和偶然性。县域经济模式的选择是县域生产力、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条件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上述经济模式的分类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也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但可能会缺乏整体的把握,难免出现交叉和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的综合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
[2]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07(4).
[3]陈清.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术论坛,2004(1).
关键词: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城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城镇建设中,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县域经济结合了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将工农业交汇在一起,以农业为基础,城镇环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水平与现代化生活为中心,缩小城镇生活差距,提高农村人民医疗、教育、养老、业余文化等整体水平。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经济,且距离在越拉越大。(2)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城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存在着城市与县城争资源、争资金等问题,城市与县城相互独立;第三,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配套关系。
2.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所拥有的先天条件较为匮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差距、生产资源的差距、交通环境的差距、人才培养机构的差距、医疗环境的差距、现代化程度的差距等。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内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他们为我国沿海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全部的青春。相反,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多村落由于人口的转移变得荒废甚至消失。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从目前来看,多数地区县域工业的发展速度慢、总量过、档次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就直接流向市场,真正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寥寥无几;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县域工业的发展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非规范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市场前景不广阔;自有资金有限,偿债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缺乏还贷意识,信誉度低。
二、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口数量,发展好县域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东南部沿海城市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国家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其生活水平好、劳动收入高,促使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涌向东南部,这拉大了内地农村与沿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差距。为此,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我们当下解决城乡差距,均衡发展的关键。要想使县域经济具有跨越性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要从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将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大农业,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整体农业特色,通过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经验,丰富产品类型,不断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链,形成县域整体农业品牌,提高产品价值,培养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2.发挥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其企业经营结构清晰,企业经营体制灵活,在市场的经济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是其发展的主体,对于中小企业的扶大做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将县域经济引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3.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县域整体经济
通过对发展较为发达的县域经济实例分析,县域经济成功之道是要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可以从县域的地理位置、产品的竞争实力出发,通过优势放大,扶强做大,突出县域经济的整体特色,以品牌树县域,以特色发展县域,打造一体化经济体系。
4.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载体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沿海城镇发展的调研分析,由城镇工业组建而成的实体经济是城镇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城镇发展形成了密集型劳动产业结构,由此带动了城镇现代化建设、城镇医疗体制的完善、城镇教育的发展,这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目的,提成了城镇知名度,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突出县域经济优势,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
县域经济发展要具有实际性和可发展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经济优势,如何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和突出县域经济整体优势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要找到县域经济的重点优势项目,再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找到项目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市场优势等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促使县域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根据市场规律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完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秀峰.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0(8):78-79.
[2]王龙军.搞活县属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J].经济管理,2009(2):38-39.
[3]李丰.贫困县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王生铁.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活力之源[J].调查报告,2011(9):4-6.
[5]陈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J].经济纵横,2007(8):53-55.
[6]齐力然.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J].中国中小企业,2006(1):8-10.
[7]吕永斌,蔡根女.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J].商业时代,2009(9):30-31.
[8]鞠正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3):69-71.
关键词 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主成分Topsis法;GIS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6)05-0001-08
Abstrac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is concern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 comprehensive way. Using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which is the typical case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an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42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rough use of PCA-based Topsis model, as well as char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of southern Xinjiang with GI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of southern area in Xinjiang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one county, Korla County,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highest level. Eight counties such as Aksu County, Kashgar County, Kuqa County and so on were second remining, twenty five counties like Jiashi County, Luntai County, Shufu County and so on were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eight counties like Cele County, Wushi County, Yuepuhu County and so on were the last.
Key words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CA-Topsis model; GI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及国家经济非均衡战略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从空间来看,主要聚焦在东中西地带间差异、南北差异、省区间差异、市或县域单元的区域差异等[2].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稳定,因此研究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造传统农业,并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理论为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4];Rozelle分析发现东部沿海省际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化[5];弗德劳研究俄罗斯区域经济极化的驱动因素[6].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研究方法和区域,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7-9]、聚类分析法[10]、Topsis法[11]和GIS空间分析[12]等;研究区域包括发达地区[13-14]和西部落后地区[15-16].近年来,南疆县域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县域[17-18]和三地州地区[19-21],对整个南疆县域经济研究甚少[22].为此,本文选择地理位置特殊的新疆南疆地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资料查阅和实际调研发现该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农牧业所占比例极高,第二、三产业都很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人口增长率过快等.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的Topsis分析法,对南疆42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阻碍南疆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以期进一步探寻经济发展策略,旨在为南疆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整理
1.1 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影响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客观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向导性等原则,并依据刘湘辉等[23-24]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掌握,构建了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目标层反映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层选取了能够准确反映目标层的特性,使用频率较高和易获得的指标.
1.2数据整理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新疆2011年统计年鉴》,得到2010年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16个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
2 研究方法
通过结合主成分和Topsis两种方法分析新疆南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25].Topsis法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中确定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以此作为评价最优劣的依据,更能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两种评价法合二为一,对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 南疆县域经济总体概况
南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等两州三个地区的42个县(市),不包括2个自治区直辖市(阿克苏地区的阿拉尔市、喀什地区的图木舒克市).与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到2010年,南疆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47.5%,县域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分别为80 340元和3 599元.库尔勒市的经济密度分别是克州、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的27.55,2.42和1.07倍,疏附县、乌什县、和田县和墨玉县等17个县域的人均社会消费总额低于1 000元,而阿克苏市、喀什市和库尔勒市人均社会消费总额分别是6 698,7 352和8 025元,并且南疆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疆312.71元,说明南疆各县域之间经济差距大、发展缓慢.由于南疆地处西北内陆,年平均降水量50~100 mm,环境恶劣,95%以上是沙漠和戈壁,人类能够生活的只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小绿洲,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该区可以利用充足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棉花、特色林果基地和太阳能产业,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和政府的投资与支持、外资的注入、加强对口岸的开发等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子.
4 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权重分析
本文通过变异系数法求得客观的指标权重,由表1可知,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权重范围在0.016 1~0.135 9之间波动,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所占权重比例最大(0.135 9),表明职工工资的高低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为人均耕地面积(0.093 8)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087 1),说明南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为此,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带动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0.016 1)的权重值最小,说明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疆县域经济指标发展
5.1 主成分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
利用新疆2011年的统计数据,将42个县域的16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表3).
对南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水平做主成分分析,由表3可见,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其分别是6.489,3.835,1.981和1.182,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483,23.861,19.775和11.180,累计贡献率分别是29.483,53.344,73.119和84.299,满足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要求.因此,前4个主成分反映全部指标的所有信息,可以描述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5.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反映各主因子对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必须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因此,利用最大方差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表4.由表4可见,第一主成分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总额、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GDP密度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变量上载荷较大,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可定义为经济综合实力的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教育事业和卫生服务的要求,可命名为生活质量影响因子;第三主成分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称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第四主成分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一变量上载荷较大,体现为在经济潜力中的作用,因此,可称为经济潜力影响因子.根据第一、二、三、四主因子的排序和性质,从总体上反映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医疗、教育事业逐渐发展,农业总体比例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
6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Topsis分析南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
Topsis法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中确定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该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以此作为评价最优劣的依据,更能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据表5中各个县(市)主因子得分数据,采用Topsis法分析,得到以下各表.
本文选择的42个样区,数据均属于经济型,因此理想方案F+即为对应列的最大值,负理想方案F-即为对应列的最小值,依据表5计算可得表6.
根据步骤(6)和(7)计算得到每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见表7.
综合表2根据划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表7南疆各县域经济综合得分的结果,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用GIS软件制出新疆南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图(图1).
第一类包括库尔勒市1个县域,截至2010年,国土面积仅占0.43%创造出429亿元的生产总值,其生产总值占全疆的7.9%,仅库尔勒市的GDP密度(0.060 4)远远高于南疆其他3地州的和田地区(0.056 1)、阿克苏地区(0.025 0)和克州(0.002 2),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因此,库尔勒县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最高.
第二类包括阿克苏市、喀什市、库车县等8个县域,第二产业发展较快,GDP密度较高,但受农林牧渔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次之.如:库车县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4.58%,乡村从业人员占33.7%,第一产业和乡村从业人员比分别是库尔勒市的3.7倍和4.9倍,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导致其人均GDP在南疆地区较低,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这些县域虽然经济总量可观,但就经济整体发展而言,与第一类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类包括伽师县、轮台县、疏附县等25个县域,受区位条件的制约,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如:伽师县、麦盖提县等县域还未通铁路,交通不便、交通线路较长,导致运输成本过高,是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中等的地区.
第四类包括策勒县、乌什县、岳普湖县等8个县域,科技教育水平落后,经济的发展缺乏人才带动;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低,而传统的农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薄弱,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收入来源渠道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南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其中,以柯坪县表现最为明显,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到2010年,农业人口比例高达73.94%,经济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农业,单一传统的农业很难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运用主成分的Topsis评价法对新疆南疆地区42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可知,新疆南疆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南疆乃至全疆经济整体水平落后.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的人均GDP超过80 000元,而南疆有21个县域的人均GDP未达到10 000元,其发展经济水平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各省.因此,为促进新疆南疆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应采取符合本地区的措施解决新疆南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有助于新疆经济的腾飞.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人口增长给新疆南疆地区县域,特别是落后县域的农牧民增收及生态承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
(2)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通过分析可知,南疆地区教育水平及思想意识落后,致使经济观念落后,科技观念薄弱,因此要转变观念意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首先,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应集中发展电力、石油和化学等工业,注重培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形成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链;三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四要发展符合南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太阳能技术、节水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等与南疆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切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4)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应以改造公路为主,加快修建高速公路,提高公路的质量和等级;打通各个县域、县域与乡镇、乡镇之间的交通道路,建立“路路通”的网络体系;加快改造道路,提高道路质量.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后果,制定切实有效的防御和保护措施.其次,制定生态环境补偿税的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27].
参考文献:
[1]杜 挺,谢贤健,梁海艳,等.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 2014,34(6):40-47.
[2]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 2011,31(10):1585-1591.
[3]洪海澜,刘 丽.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4(1):30-34.
[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ROZELLE S. P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 J Compar Econ, 1994,19(3):362-391.
[6]MASSAHISA F, HU D. Regional dispat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Ann Regional Sci, 2001,35(1):3-37.
[7]周李磊,林孝松,韩 赜,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0(1):21-26.
[8]庞 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西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与实证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12(3):1-6.
[9]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 2009,64(8):924-934.
[10]陈 娜.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4(11):37-38.
[11]史彦虎,郭莉文,朱先奇.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山西省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J].经济问题, 2013(3):125-129.
[12]许 旭,金凤君,刘 鹤.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等[J].经济地理, 2010,30(3):388-392.
[13]江 莹.天津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21(1):4-9.
[14]余鑫星,宫少颖,吴永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3):27-32.
[15]李建豹,白永平,罗 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 2011,31(3):390-395.
[16]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0(8):213-215.
[17]景 妍.新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以喀什地区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0.
[18]祖拉西・托列根.新疆贫困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 2012.
[19]秦春艳.新疆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新疆财经, 2013(5):53-59.
[20]孙亚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 2010.
[21]赵 川.新疆南疆三地州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1.
[22]唐耀宗,马力亚・艾斯卡尔.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报, 2012,33(6):21-24.
[23]刘湘辉,姬 冠,孙艳华.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3,33(10):35-39.
[24]高 婧,卢 燕,王 凯.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23(4):31-35.
[25]高志刚,韩延玲.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 2001,24(2):157-160.
关键词:山西;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9-02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一级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山西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山西省119个县中91个产煤,没有产煤县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经济转型。山西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8%,没有县域经济的翻番,就没有全省经济的跨越或发展。因此,山西省经济要全面转型,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山西省经济要真正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依托。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创新管理方法与模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局面。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小于全国平均规模;二是县域产业结构排序虽与全省产业结构排序相同,但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的特色比较明显;三是县域农业是全省农业的主体,县域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四是县域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较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五是县域财政包袱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六是县域之间人口规模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差异较大,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也较大;七是县域之间农业生产条件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实力差距也较大;八是县域之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三、关于加快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山西省县域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因此优化县域工业结构是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重头戏,必须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气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板块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结构调优;二是以品牌建设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着力把产业水平调高;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布局调好;四是以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并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竞争力布局调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重引导优势产品集中布局,继续抓好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
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合县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山西省县域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较高,但其发展水平、外向程度、科技含量等均不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应有的地位和荣誉;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块状经济
要按照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三个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可以使城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得到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块状经济将得到更强的实力。
(五)打造优质城市环境,为县域经济营造环境
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的环境。当前,城市的扩容已成为政府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压力。开发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县级政府是主导而不应是投资主体,政府应把投资多元化推向市场来吸引投资,依靠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四面八方的力量来开发当地资源。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吸引力。出台和完善优惠政策,规定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下限收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宽松、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大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力度。二是优化治安环境,增强保障力。实施“三道禁令”。即凡没有文件依据的不准罚没、收费和执法;任何部门都不准下达收费、罚款指标;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执法收费。设立投诉中心。县优化办向社会公布投诉热线,每天24小时受理各种咨询和投诉,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查。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感召力。以一流的硬件设施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县优化办以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进驻“中心”,狠抓服务,将全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四是优化人文环境,增强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盂宪江,刘福刚.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EB/OL].ww.省略.
[2] 刘禹宏,韩淑珍.东西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折[J].开发研究,2005,(5):l15-118.
[3] 仇方道,朱传耿.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04,(4):468-472.
[4] 柯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J].中国改革,2005,(12):61-64.
[5] 郭来喜.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J].人文地理,2004,(1):125-128.
Study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Shanxi
WANG Zhen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yuan 0308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