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县非公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概况
截止20__年12月,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6492户,从业人员22149人,注册资金77513万元,非公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92万元,啬值达84048万元,上交税金368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炼、能源、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娱乐、运输等14个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
经初步调查,我县的非公经济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业规模的个私企业为数很少。如煤矿企业,我县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山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对原始资源的采掘,没有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相应的产品加工配套设施。有的煤矿企业采取土法炼焦的形式对原煤进行加工,这不仅浪费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并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蔬菜种植,除能进行简单粗加工外,在没有其他手段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兴起的养殖业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养殖而没有出现有规模的加工行业。总之,在个体工商户当中,多数从事的是种植、养殖、饮食、饲料、服装、批发、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但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产值、规模和从业人员来看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不容乐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省、州、县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切实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励、引导、支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对非公经济特别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使很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引导和规划等服务工作,全镇的工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处于盲目状态。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引导,企业也就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关政策,从而错失良机。企业投资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引诱,很难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投资状态。例如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市场价格急剧飚升,仅在去年就兴建了多个洗煤厂,还有几个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厂,到现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厂,这些厂在投资兴建时,对原料供应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必将影响其产量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提高。其实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产量,只需建两至三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洗煤厂和焦化厂就已足够,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正常的筹资融资渠道。
我县有一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识。家庭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停留在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的基础上。企业职工的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老板粗暴地对待职工的事时有发生,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企业里职工流动性很大,企业里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很难适应市场的竞争。
3、安全意识不强,环保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仍然不强,环保意识的树立还有待时日。
从全县的范围来看,因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环保方面,有部分企业从投资兴建到投资生产,其厂址的选择和建设,明显不符合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周围的环境和农作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在部分乡镇投资兴建的小型铁合金厂、锰合金厂,还有煤矿企业的土法炼焦。这些都有待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好引导和管理。
三、发展措施及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绰绰战功,为使这种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强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
要使省州县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服务宣传活动,为企业反馈相关市场信息,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作好长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鼓励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的同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着眼于全县经济健康发展长远目标,利用舆论宣传及资金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个私经济企业抓质量,创品牌,树立大市场观念。
2、在经营分散、经济滞后的情况下,要想使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龙头,必须走企业联合或合并之路。
我县现在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企业从全县范围来看,在数量及其产量方面是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但没有一家能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实行家庭式经营、家庭式管理,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不能很好的向外扩张和发展,相反,却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矛盾重重。因此,要建立几家具有整体竞争实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骨干企业,必须以投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合并或联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改组,从而形成行业内部良性互动,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譬如,可以把洗煤厂和焦化厂合并成1至2家,各自以其固定资产作为入股份额进行重组,使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局面。
这种联合式合并,需要政府牵头、引导、鼓励和支持并提供帮助和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使各企业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建议可能会影响甚至损害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和整体的目标来看,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3、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会组织应该受到重视并使其发挥作用,商会组织建设应该优化,建立商会同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在经济活动中充当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角色,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通过现在__煤炭协会、红砖销售协会,旅游协会的运作效益来看,成立协会,提高整体竞争力,规范无序的市场竞争有很长远的前景,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县非公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思。
4、创建品牌意识
__的经济还处于原始积累时期,这时期各企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但正在这个时期,是品牌处于萌芽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舆论和一定政府行为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抓死抓牢,扶持出一部分有影响力、有代表力的品牌,让其发展壮大,成为__的龙头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教育,造就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军人
在干部任用上,用强人、能人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教育干部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办事,严于律己,干净干事,躬身为官,挺腰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专题讲座,从思想深处使各级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做到政府政策指导由既撑舵又摇桨向只撑舵不摇桨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由指挥者向服务者转变。适时有计划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研讨会,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让有潜力,发展前景好,并做出贡献的成功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走上讲台,走上报纸,走上电视,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造成一种舆论倾向。培育地方人的精神,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恋家不守土,走四方而把根留住,敢冒知进退,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双赢重诚信,做生意,共生且共荣,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好大家才会好。培育地方人的技能,人才无定论,长城唯"砖"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里,承认强者,淘汰弱者,这就必须培养起一大批向高科技靠拢,与高科技结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为此,各企业与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储备库,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评审机制;对于现有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取经拿宝",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摘花造林"。
6、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向外拓展市场。
一、清醒认识、沉着应对
当前,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保持工业经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地控紧、能源趋紧、银根收紧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但也要看到这次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适当,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有个滞后期,在此期间,大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将有力促进今后县域工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去年以来,各地工业投入有较大增加,这些投入存量的产出,将推动工业经济继续发展。下步,外贸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外贸拉动力将趋于增强。为此,只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县域工业经济仍将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热情鼓励
对部分企业经营者出现的畏难、信心不足等思想情绪,要足够重视,正确疏导。运用多种形式,向他们讲清这次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本质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保有压,调整结构,重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讲清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环境偏紧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引导企业经营者认清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在宏观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帮助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开展挖潜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鼓励企业经营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增强信心,再求发展。
三、抓住机遇,优化结构
宏观调控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按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一般行业一般支持、限制行业不予支持、禁止行业不予开办”的原则,把握“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加强引导、指导,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强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扩张。重点支持能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四、想方设法,缓解瓶颈
当前要把缓解生产要素紧缺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实施有序用电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鼓励企业自备电源,落实燃油供应,努力减少限电对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要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挖掘供地潜力,督促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征而未用的已供土地,要抓紧开发,无条件开发的要调剂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对优质大项目,要以解决农保田调整指标为重点,积极争取,力争早日供地。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协调,落实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的信贷资金,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总量,扩大金融租赁业务,合理利用民间资金,努力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五、转变观念,改进管理
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形势的工业考核制度,淡化某些经济指标的考核,突出经济质量的提高,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政策倾斜、资源倾斜、服务倾斜,力促优势企业、潜力型企业快速成长。对事关全局的工业大项目,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确定发展思路,列出需解决的问题,会同企业建立专门工作班子,逐项加以解决,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鉴于当前正处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敏感时期,工业发展的变数比较多,因此,要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及时了解动态,把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力争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当地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指标按照系统性、可测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选取,有利于分类指导,挖掘出当地的特色,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可以分成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如下图)。
由于部分指标量化起来讲比较困难,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综合经济实力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河北省的实际省情和经济普查获取的资料,我们特从中选取了十二个指标作为本次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GDP)、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拥有发明专利数)、X4(专利申请数)、X5(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X6(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人数)、X7(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人数)、X8(第二产业增加值)、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第三产业增加值)、X11(R&D经费支出)、X12(财政总收入)。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河北省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提高阶段,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4年,河北省县域总人口5610万,实现生产总值616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2.4%,69.8%和45.8%。与2003年相比,全省县域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1.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1.1%和15.5%。从总量上来讲,河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但是从人均方面和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偏低。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对河北省136个县(市)数据(数据来源于2005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河北省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84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知道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所以因子分析的适用性通过。表2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可知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4.912%≈85%,基本可以描述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表3
由表3可以知道,第一个公因子在国内生产总值、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总收入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都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经济资源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研发经费支出、从业人员构成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人力资源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专利申请和拥有专利数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科技资源因子。这三个因子的顺序也较好的体现了其代表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和地位,也是比较符合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和评价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采用了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根据系数矩阵将三个公因子表示为12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F1=0.238X1+0.196X2+
0.010X3-0.033X4-0.038X5-0.069X6+0.013X7+0.237X8+
0.183X9+0.213X10-0.231X11+0.035X12:F2=-0.141X1-0.091X2-
0.067X3-0.010X4+0.301X5+0.355X6+0.226X7-0.153X8-0.087X9-0.104X10+0.520X11+0.006X12:F3=0.011X1+
0.021X2+0.533X3+0.530X4-0.067X5-0.068X6-0.011X7+0.017X8-0.053X9+0.010X10+0.035X11+0.008X12。
3.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结果分析
为了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县(市)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Y=(59.740F1+14.669F2+10.503F3)/84.912=0.703F1+
0.173F2+0.124F3。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其中前二十强大都分布在唐山(7个)、石家庄(4个)、保定(3个)、廊坊(2个)、沧州(2个)、邯郸(1个)、邢台(1个)下辖的县(市)。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征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域分差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一线两厢”上。在全河北省二十强中,“一线”上的县(市)就有16个,是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走到了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面。而在后二十位中,共有16个分布在“两厢”的地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地域带上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
2.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前二十名中几乎包含了河北省大部分的县级市。这些县(市)多为省内的工业大县和农业强县,且多为工业大县。比如迁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也有农业大县,比如隆尧县,通过方便面带动了县域农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城市化、工业化合作强农业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地区内县域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由于区域内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优劣使得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这也必然影响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保定市和邢台市。在这两个地区中,既有排名二十强的县(市),也有排名后二十位的县。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内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方面会引起社会资源分布的进一步不公平,呈现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吸引的投资越多,发展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投资越少,发展越受限制,从而影响了各县(市)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
4.发达县(市)的发展指标因子不均衡
从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来看,发达县(市)的经济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是有些县(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经济资源因子、科技资源因子和人力资源因子之间并不平衡。比如迁安市、武安市和隆尧县的人力资源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后。三河市、辛集市和定州的科技资源因子也都排到了全省的最后。这说明发达县(市)应该特别注意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5.倾斜性政策是竞争力弱县发展的策动力
在全河北省136个县(市)中,处于竞争力弱县的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张家口地区,更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加快当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对于具有潜在竞争力优势的竞争力弱县,比如在人力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唐县、昌黎县和科技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景县等,尽管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低,但都有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对这些县如果实行倾斜性政策更容易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1.三大战略性原则
(1)总成本领先战略原则。成本领先要求有条件的县域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提高工业化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成本与管理费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无谓的成本费用。以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在县域竞争中形成了相对优势。
(2)差异化战略原则。差异化战略是将县(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省范围内或全市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不能形成那种“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要依靠特色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专一化战略原则。专一化战略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突出主体,抓主要项目,以便形成相对优势,靠主要产业来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战略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经济正较差的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促使全面发展,所以专一化战略可以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2.具体措施
(1)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的强弱上,因此要提升县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要敢于开拓思路,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要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的问题就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所有制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2)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县域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进行智力投资和科技投资,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兴农的培训,提升县域智力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差异 特征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从横向来讲,县域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经济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概况;从纵向来讲,县域经济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增长潜力。研究县域经济,能够更好的把握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格局与进展,进而为中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特征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演变差异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主要表现为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核心及凝滞的都市边缘、乡村工共存;在新兴的经济发展地区,核心――边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我国中、东、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突出,尤其表现在东西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目前,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明显多于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而这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体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的地区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方层面而言,各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内部发展差异表现明显。如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次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位于苏北地区。表现出县域经济集聚性特点。总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尚未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县域经济间实力高低错落分布,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总体上而言,县域经济仍呈“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局部空间演变差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演变差异,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省际、省内性差异。其中省内差异是构成全国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调控是巨大的。因而,全国各城市带有着地理空间边缘联系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表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低水平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却明显增强,形成相对固定的县域经济聚集区域;发达地区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化作用在整个县域经济作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够形成带动于辐射性作用;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差异在明显缩小,区域间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削减。
二、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由区域经济绝对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参考人均GDP相对发展率与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得出全国现有经济增长水平下,县域经济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仍然有明显差异,最高县域经济增长值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值之比为两位数;通过对最高县域经济增长体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体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则为基础薄弱的地区;各县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大致处于核心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次级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结合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功能做出合理性定位。各县级单位要在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经济发展规模与状况、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做出相应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以更好的实现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使各个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县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城市发展力度,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要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大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支柱性产业,借助于区位优势,加强城市的开发力度;对于有着特色资源的城市,可以着力开发其特色资源,招商引资,走生态产业链的经济发展道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与时间的发展差异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必须加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农村 发展
党的十七大之后,全国各地的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资金来源和财政支持,其发展壮大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如增长速度不均衡、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制约因素较多、缺乏特色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利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的各种行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各行业联系不紧密,有的重复投资,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必须靠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是根据实际,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扩大其规模效益,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扩大资源产业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源型经济,这些经济部门大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目前情况看,依托经济资源,发展壮大资源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捷径,这一方面可以就近取材,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谓利多弊少。
2.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具相对集中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发展的龙头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避开这些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优势作用的龙头产业。最明智的作法是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操作时,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产业的定位,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
3.开发新兴产业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往往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下几因素:一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有条件地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新技术加以改造,促其升级换代。三要开发新兴行业。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业、花卉业、观赏农业等新兴行业,不断拓宽县域农业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市场化带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就是要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具体来说,在操作时,要重点考虑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农牧渔林优良新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业明星企业和明牌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农业发展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大力发展农业,必须立足于特色,做特色文章。就拿小麦来说,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走向世界的优质小麦在我国又十分缺乏,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能够达到标准的优质专用面粉数量很少,我国国内市场对强筋力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分别为20%、60%、20%,做面包的强筋粉要长期依靠进口,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所以依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势在必行。各地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自身特色,或发展高效农业,或发展畜牧业,或发展林果业,但不管是发展什么部门,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个性,要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市场,促进发展。
3.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农业经济的众多部门中,加工企业下连种养业,上连市场,是农业生产的中间和中介,因此,大力培植农村产品加工企业是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占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大多在1倍左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当前,各地要根据实际,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向高、新、特方向发展,培植一批内联农户、外通市场的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加工企业,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并为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开辟出路。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要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筹措。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县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建立以地建市(镇),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
2.加快建制镇建设
目前,我国的乡镇一级建制数量多,又比较分散,造成了公务人员多,行政成本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要着手进行改革,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小城镇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县域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于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项目,有条件的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加快城区道路、供气、供热、通讯、电力和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辐射带动功能,争取以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发展县域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2200多个县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共有631个,占总县数的28.6%,而贫困县占27.3%,地方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县969个,占44%,两者合计占到71.3%。因此,我国大部分县市财政还是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条件发展经济。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走发展、提高的路子,舍此别无他路可循。
1.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财源上下功夫
解决县级财政收入偏低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要培植新的骨干财源。要按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培植支柱,注重规模,系列开发,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改善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把“蛋糕”做大。要注意从长计意,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2.要加强对县级财政的科学管理
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二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
3.要减少冗员
【关键词】金融 支持 县域经济 国际经验
一、县域经济及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提出了“两个全面”的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标志着我国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均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最基本的国民经济区域单元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县域经济的中心是县城、纽带是乡镇、腹地是农村,它把乡镇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当作其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业和农业齐头并进、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各种产业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城乡经济在县域经济处结合,农业与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处交汇,微观与宏观经济在县域经济处衔接。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超过70%分布在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必然成为决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的关键区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目前,就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县域还比全国其它区域落后得多,发展还远远不够,纵然是东部地区的县市也不能例外,因为虽然它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然较高,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失、产业结构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再加上在我国,相当大比例的农村是坐落在贫困地区的,这就越发造成了县域如下的不利局面,那就是严重缺乏一种社会活力,这种社会活力能够推动其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所助益,又有利于县域地区财政困难的缓解,同时对协调一致地发展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经济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想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强有力而高效的金融支持,没有金融支持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克服地域与时间不同的限制对各种经济资源加以优化配置,恰恰是现代金融业最为核心的功能,固而,金融在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的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县域经济情况的调查、整理、分析,厘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金融支持情况,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金融支持,以期为区域内经济融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路径。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最近一些年以来,以大量借鉴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前提和基础,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的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及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已经被提出。范闽、伍绍平(2008)在对湛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认为,研究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加以考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如下三个部分,一是体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变量,二是储蓄率的提升水平,三是储蓄中有多大的比例将会向投资转化。何广文(2011)、何广文,李莉莉(2011)认为,要想找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本土金融服务机制的有效途径,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作为出发点是首先应该做到的,并在此基础上把它的现实特点及未来趋势厘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庄岩(2011)在分析县域地区的金融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时,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地提出了县域地区的金融状况和经济基础是两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尽管包括以上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既科学又完整的一套理论框架还尚未形成,在研究县域经济时,还不够全面,深度也不够,对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国外研究情况
1993年,对金融究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进行计量的一套合理的指标经由King&Levine之手被设计出来,以此为基础,他们利用80个国家、1960~1989长达30年间的数据开展了细致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极强的结论。并且借助于这之后的继续研究,他们发现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即经济的增长是由金融的发展造成的。1997年,经过Panicos Demetriades与Philip Arestis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即在各个不同的地区或者国家里,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例如在德国这个国家,金融只有在发展到真实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后,那种单向的因果作用关系才会产生,而在美国则不然,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却会导致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2008年,MichaelK.Fung提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观点,尤其是在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弱。
三、发展县域地区经济过程中可供借鉴的金融支持方面的国际经验
从世界各国为发展县域经济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方面积累的经验来看,各个国家的国情尽管各不相同,其金融业也都采取不尽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却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借鉴,这种借鉴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有关政策意义十分重大。
一、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析
(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2002年82个旗县域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鄂托克旗达到1.91万元,不低于6000元的有23个,低于6000元的有40个,最低的只有人均2400元;人均财政收入450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满洲里市达到1325.42元;不低于260元的有23个,低于260元的有40个,最低的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0.7元;其中有4个旗县不足10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580元以上的有21人,最高的东乌旗达到4879元,不低于2000元的有20个,低于2000元的有41个,最低的只有845元。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内蒙古旗县域经济的现状。客观评价,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同域内区位、资源、土地、交通、投资及其它社会因素有关,不足以完全反映旗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人均经济总量是能够基本反映旗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旗县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牧区,这部分居民的收入从一个侧面反映旗县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实的情况是,内蒙古旗县域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薄弱。2002年全区82个旗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有8个,占全部旗县的9.7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全国平均水平为2476元),占全部旗县的18.2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全区平均水平为2086元),占全部旗县的13.41%;其余48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部旗县的58.55%,其中有21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城乡交融、谋求城乡统筹发展并共享建设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城乡分割发展的社会。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况尤其突出,这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三)整体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但从现实和发展来看,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部门连续四年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内蒙古列全国第20位之后。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始终没有内蒙古旗县入选。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是其整体经济实力,即经济规模。只有拥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才能全面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部分旗县“西部特征”明显
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从目前情况看,全区有4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全区只有3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对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特征突出。
锡林郭勒盟有9个旗县工业增加值没有超过亿元,占其全部旗的75%。从全区82个旗县工业化程度来看,旗县整体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大多数旗县工业化水平还相当低。82个旗县中,只有18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全部旗县的21.95%,其余64个旗县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仍处于农业经济时期,占全部旗县的78.05%。在进入工业化阶段的18个旗县中,县级市有7个,占总数的38.9%。在地区分布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33.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门槛。从现阶段看,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迈入工业化道路门槛仍需加倍努力,任务十分艰巨。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经济方向
广东、浙江等地的发展经验表明,是民营经济造就了一批富县强县。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是富民经济,是强县强市经济。
(二)特色经济方向
我区县域经济已经逐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特征,如和林县的养殖业和五原县的油葵产业化。
(三)园区经济方向
经济增长点在园区、发展竞争力在园区。去年我区各旗县园区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园区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且增势强劲。
(四)配角经济方向
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较少,它不可能在很大的产业领域与对手展开竞争,也很难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外部为之配套的大型终端产品和龙头企业。因此,它应更多地寻找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三、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协调,统筹谋划区域内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明确定位分工和发展方向
不仅是放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生产力、重大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重点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和布局,而且应当跳出地区谋划,置身于全区、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和统筹。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要素的供给和投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支撑
一是政策要素的投放。市县两级应对现行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不能兑现的予以取消,能兑现的明确操作部门、操作路径、确保到位,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此外,政府各工作部门还应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冲破种种不合时宜的思想阻碍,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宽政策、放活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县域集聚迸发活力,促进一切能为县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创新信贷方式,如存贷挂钩放款、授信放款等,解决银行惧贷、惜贷的问题。同时,建立各类扶持引导资金,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导向县域经济,积极向上争取“星火”、“火炬”、“两高一优”等专项贷款和贴息资金,努力缓解县域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三是人才要素的投放。这是县域经济的治本之策。目前,县域人才状况是数量极少且在加快流失,“孔雀东南飞,麻雀也在东南飞”。由于人才瓶颈,许多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项目无法在县域落户。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制定和采取更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把急需的人才引来、留住、用好,加快本地适用型人才培养,为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提供更有效的人才服务。同时,进一步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新生劳动力培训,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实现普及十二年教育,没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挂钩帮扶、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等形式,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贫困生的助学上,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提升,推动群众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本县域具有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人工状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所属较大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本县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县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但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依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人口资料,历史改革等),以及社会条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农村产业特色,人口,发展方向和规模,古建筑保护等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发展规划期限,若发生重大环境变化或规划期满时应该及时调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两者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背景下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的同时又是一种区域经济,在具备国民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又兼具区域特色。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做大市场,不能也不应该搞全线出击,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与其他地区结构雷同,产业趋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保持地区经济优势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的特色必须与符合市场需求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须以市场为根本性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考虑经济发展只从自身资源出发,而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参与资源利用竞争,不能局限于区域经济格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通过联合与合作等市场桥梁和纽带促成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须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循环中,实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循环交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任何自给自足,保守的,封闭的潜意识和经济观念势必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经济落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县域经济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性,只有以开放观念作为主导,才能有效地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高县域经济开放度。
县域经济发展须依托城镇,使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达到聚集规模。要以发展城镇为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重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秉承规模经济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才能引领企业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进而大大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互动,提高产业协调性。产业间的连锁互动依赖于产业间的关联度,如果产业间的关联度过低,将导致产业链条伸展困难,严重制约欠发达县城的经济发展。在引导和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注重产业关联性,清除制约产业互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展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沟通,寻求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新农村规划的具体内容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须形成合理村庄规模,对旧村进行改造,合村并点。我国当前大部分县域农村居住分散,农房占地多,村庄规模小,数量多等状况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状况中配套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在地域上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因此,县域新农村规划必须按照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强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邻村等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通过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村内闲置宅基地要进行妥善清理,利用村庄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旧村,在减少村庄数量的同时扩大村庄规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居住社区集聚,社区的选择必须秉承有利生产且方便生活的原则,有限考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规模。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改造旧农村,对农房进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二是以富村带动穷村,以发展快的村庄兼并过于落后的村庄,通过发展快的富村带动较落后的村庄聚集成中心村。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依托城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村镇县城体系。众所周知,工业化始于城市化,县域经济工业化需要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规模经济,发展城镇载体。县域城市化发展通常不能跟上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比较利益等原则,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和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县城作为县域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县域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且应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一方面联系城市,接收城市辐射效应,另一方面联系广大农村,能够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且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聚集生产生活资料为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建设市场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再通过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带动欠发达村庄和城镇的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县域新农村规划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工作两者的协调统一。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县域经济实际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规模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规划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服务于特定发展目标,是一种详细的具体规划。而县域经济作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农村经济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新农村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农村规划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建设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规划,它能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逐步向农村引入县域规划建设项目,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思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搞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把新农村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将新农村规划置于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之下,将两者融会贯通,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两者协调统一,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娟.县域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J].江海纵横,2008(04).
[2] 赵秋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统计,2008(06).
[3] 李健,张建诚.五个文明目标的和谐统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新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 王爱萍,韩淑芬,王立红,等.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业时代,2009(21).
[5] 王婉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以长三角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12).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本县域具有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人工状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所属较大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本县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县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但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依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人口资料,历史改革等),以及社会条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农村产业特色,人口,发展方向和规模,古建筑保护等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发展规划期限,若发生重大环境变化或规划期满时应该及时调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两者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背景下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的同时又是一种区域经济,在具备国民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又兼具区域特色。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做大市场,不能也不应该搞全线出击,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与其他地区结构雷同,产业趋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保持地区经济优势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的特色必须与符合市场需求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须以市场为根本性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考虑经济发展只从自身资源出发,而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参与资源利用竞争,不能局限于区域经济格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通过联合与合作等市场桥梁和纽带促成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须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循环中,实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循环交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任何自给自足,保守的,封闭的潜意识和经济观念势必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经济落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县域经济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性,只有以开放观念作为主导,才能有效地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高县域经济开放度。县域经济发展须依托城镇,使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达到聚集规模。要以发展城镇为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重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秉承规模经济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才能引领企业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进而大大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互动,提高产业协调性。产业间的连锁互动依赖于产业间的关联度,如果产业间的关联度过低,将导致产业链条伸展困难,严重制约欠发达县城的经济发展。在引导和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注重产业关联性,清除制约产业互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展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沟通,寻求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新农村规划的具体内容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须形成合理村庄规模,对旧村进行改造,合村并点。我国当前大部分县域农村居住分散,农房占地多,村庄规模小,数量多等状况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状况中配套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在地域上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因此,县域新农村规划必须按照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强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邻村等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通过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村内闲置宅基地要进行妥善清理,利用村庄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旧村,在减少村庄数量的同时扩大村庄规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居住社区集聚,社区的选择必须秉承有利生产且方便生活的原则,有限考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规模。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改造旧农村,对农房进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二是以富村带动穷村,以发展快的村庄兼并过于落后的村庄,通过发展快的富村带动较落后的村庄聚集成中心村。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依托城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村镇县城体系。众所周知,工业化始于城市化,县域经济工业化需要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规模经济,发展城镇载体。县域城市化发展通常不能跟上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比较利益等原则,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和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县城作为县域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县域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且应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一方面联系城市,接收城市辐射效应,另一方面联系广大农村,能够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且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聚集生产生活资料为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建设市场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再通过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带动欠发达村庄和城镇的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县域新农村规划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工作两者的协调统一。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县域经济实际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规模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规划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服务于特定发展目标,是一种详细的具体规划。而县域经济作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农村经济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新农村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农村规划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建设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规划,它能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逐步向农村引入县域规划建设项目,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思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