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课;改革
专业实训课是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短期的实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状况,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旅行社和景点,主题公园及各大宾馆酒店的一般面貌和常规工作运行过程,积累专业感性认识;可以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旅游业也必将加快其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准接轨的步伐,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了获得毕业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实战”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训的学习_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实训.努力掌握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比较全面地覆盖旅游业的有关各个岗位。其次要突出各岗位所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目前,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存在下列情况: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调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洁训练、模拟厨房管理;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项目不完整,教学重点不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待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l、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中,由于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模拟餐厅服务、模拟客房服务、模拟导游服务等相关的服务知识,而且在校练就的服务技能还应高于旅游业现行的服务水准。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旅游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却基本未变,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2、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我国旅游业进军国际旅游市场,首先要有一支具备国际服务素养的员工队伍,旅游教育行业责无旁贷首先要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国际旅游市场并不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但却要求他们从观念上接受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规范和管理思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无量的培养前途。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却不是个别的现象,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实训课教学目标跟不上新形势。旅游专业在新形势下应有培养学生的新型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专业实训课中缺少使用外语服务用语进行模拟接待训练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必须突出这项教学训练。学生通过模拟接待服务训练可以解决两个问题:(1)体会到语言服务技巧的重要性;(2)体会到员工心理与顾客心理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学生就会明确他们为什么要掌握规范的服务用语;为什么要体谅顾客消费心理,提供包括职业微笑、主动、热情、周到为内容的规范服务,并配合教师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建议
1、改善实训课教学管理体制。实训课教学管理涉及五个要素:教学计划、设施条件、教师、学生和管理制度。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建立适应旅游人才市场变化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应从改革实训课教学计划人手,完善实训课的教学条件,落实“考教分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可以成为我们立足校情、坚持改革的有效途径。我校虽然已经实行了“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完善。
2、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即将步入旅游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好就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心理调整,才能较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管理氛围。我认为,应该做以下工作:(1)搞好专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也就是要具备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说、写、做”的能力和敬业精神。(2)实训课考试应积极引进、严格执行该行业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实践课的组织水平、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准。比 (3)强化模拟服务和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管理训练。
3、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本着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训课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各类竞赛规则来制订和实施。以此来衡量培养的学生是否达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依据旅游人才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
总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又要根据木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紧紧把握影响旅游专业实训课教学管理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才能做到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现状难题;改善措施
近年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不断的被大众所追捧,进而带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样对高校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不断要求高校培育出更多的旅游相关人才。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何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是各高校不断解决的问题。
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是伴随着后的改革开放带动的经济迅猛发展而不断开设的。目前我国更加重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旅游教育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同时各个级别的院校均有相应旅游教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与此同时,各地区的高校也都有旅游专业的教育培训,带动了区域性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扩大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地域差距性。总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2、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2.1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对于课程的设置要对专业做好准确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考虑的要素较多,既要就有专业性又要符合管理的所有要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偏向于管理的理论教育,很难发挥学生的分析、交际、管理应变等实践应用能力。总之,现在各高校的旅游管理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导致教授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单一,对于培养旅游管理的多样化人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团队有待完善
教育专业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自然也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旅游阅历和经验的教师团队,能够带动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师资团队中有很多教师是跨专业教学的,也就是说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专业型、系统性的知识,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相对较枯燥,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得培养多样化的旅游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2.3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力度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在旅游业中整体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总的来说旅游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并不能满足社会的所需,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力度有待提高。与此同时,人才浪费的现象也存在于旅游专业中,有很多接受旅游专业教育的人在走向社会后,并没有从事旅游业的相关工作,而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是社会导向存在相关问题所引发的问题。总之,解决旅游业人才供不应求的想象需要高校、社会的共同作用。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3.1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保证基础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首先要准确的定位专业方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专业的课程建设思路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为依据,在尽量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水平,满足社会需求。对于专业建设的规划,要做好十足的调查,调查社会所需,分析未来发展动向。同时扩展招生标准,避免只招文科或是只招理科的现象发生,力求通过不同科域的学生思维来扩展专业的视野,增强专业特色。
3.2增加实践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的,是社会旅游业急需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当具有丰富的视野,快速的反应能力,足够的创造能力,增加实践培训对于高校培养创造力强、高精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增加学生的时间教学,要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要保证学校要给与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还要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保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以及应对事情的反应能力。对于学校来说,为了能够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平台,应当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不断提供优质人才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岗位见习的平台,进而达到双赢的状态。
3.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团队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是传授知识的首要力量,离开教师社会继续的人才几乎是无法培养的,因此合理的师资团队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师资力量。其次要建立优质的师资团队,要组建具有丰富阅历、责任心强、工作诚恳的师资力量,同时鼓励每一名教师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丰富并补充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再次学校应当丰富教师的知识,给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动态的平台,应当举办相应的教研活动,通过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信息,来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对于教师存在的不对口现象,应当采取聘用专业教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同时对教师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使教师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
3.4增强育人意识,培养综合性人才
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具有多样化、综合能力高的素质,多领域的知识对于旅游业的人才来说是越多越好,社会对于旅游业所需人才来说是多样化的。因此学校增强育人意识,培养综合性人才是适应社会所需的表现。培养旅游业人员的综合性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关于旅游要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希望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够做到细心地服务、周到地服务,同时培养学员相应的旅游知识,关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使学员能够与地域性的旅游区域部门能够做到很好的沟通,同时能够具有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旅游业相对而言是一种服务行业,服务业的人应当具有相应的道德标准,要有足够的职业道德,要能够全身心的为大众服务,因此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在保证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学习意识,养成提升个人素质的习惯,真正成为专业性强、个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
4、结语
旅游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为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旅游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对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社会、高校以及个人的团结合作,只有在社会的重视下,学校的教育下,个人自身的提高下,才能够培养出旅游业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这就对旅游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市场为教学导向,以就业为教学目标,走市场化的办学之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它对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类型作出了总体规定。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培养的学生懂经济、会管理、善沟通、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确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笼统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还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资源和师资对培养的人才进一步细分定位,使其在旅游管理的某一领域成为专业性人才。
二.完善课程设计与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学原理学习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构架起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旅游产业发展动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以旅游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分析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征,引进学科前沿成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授课教师要在涉及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章节后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旅游市场主题促销口号,请同学们评出最佳方案,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案例式教学。在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开发、导游业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能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次,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前沿讲座、专题报告等其它形式为补充的教学方法。学校或者老师应广泛与旅游管理政府机构、各类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政府官员、旅游学专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给学生作有关旅游政策法规、旅游热点问题、旅游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讲座或报告,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随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加深对某些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四.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的,由于实验室模拟环境缺乏真实性,学生仅凭想象感觉操作,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实验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使用率不高,也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完全可以走出校门,利用校外资源,通过与校外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场所。校企联合办学是国外较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既能为高校解决校内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又能促进旅游管理毕业生业内就业,缓解我国旅游高级管理应用型人才供需间的矛盾。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选好学科、专业带头人。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着眼于专业的建设,服务于专业的发展,选拔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首先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和学习,鼓励基础课教师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研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根据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引进上应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向高学历和双师素质方向发展,选拔、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
六.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以便有效降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潜流失率。笔者认为,全方位就业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全程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充分的就业前准备,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一年级新生可侧重于职业特点介绍,帮助学生充分、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用人制度与发展前景。二年级学生可侧重于专业课程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班学生可侧重于就业技能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2)一对一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就业方向,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就业指导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指导形式。旅游管理专业可通过实施“就业指导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位就业指导导师,就业指导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总之,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一直是支撑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根本智力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旅游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成为摆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领域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一、实验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旅游业相关的业务,甚至熟练操作一些具体的流程。那么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从业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学生,实验教学更应该加强。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开展民族旅游的丰富旅游资源。然而喀什地区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很好地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优势。笔者认为,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喀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是为喀什地区景区(点)以及旅行社和酒店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南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我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再加上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步伐缓慢。面对这样的形势,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就要勇于剖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为饭店、旅行社、为景点景区输送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而许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所列课程中实训与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甚至是缺失,如喀什师范学院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之比为68:10,而且10个学时的实践课只是由两名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到市内的几个景点游览,这种短时间和简单的景点串联显然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虽然从2004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一直在做调整和改进,但到目前为止,实践性环节的总学时仍不及理论课程的15%,与专业理论课的比例大致是1:5,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实验室建设的缺失
当别的高校在进行旅游实验室建设体系完善和实验教学改革时,我校旅游专业面临的是没有实验室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所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技能方面培养的一个瓶颈,迫切需要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要求能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种类也繁多,而经费问题常常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建设旅游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特点,即除了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换句话说,这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高级宴会设计师、高级调酒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导游员,或在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担任过总经理、部门经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些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高要求,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教师的挑剔,但它代表了旅游教育对于教师要求的趋势,是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愿望相适应的。但目前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旅游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与旅游教育的要求不对称现象,“双师型”师资人数离教育部要求的比例甚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制约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缺乏
过去也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导致实践教学逐渐失去自身特点,这显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在旅游类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注重实验教学手段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饭店管理实验,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属于薄弱环节,处于前面所提到的“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这一状况,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力图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尽一份力量,同时也想“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专家和学者和相关领导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从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喀什地区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综合型学科,对一些旅游必备的行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因此,必须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二)严格定位,修订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计都是有区别的,基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处于高职高专这样一个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旅游相关行业提供一线员工或基层管理人员,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依据确立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层次性,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操作到职业综合技能培养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层次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为主,使实验内容自成体系,后一层次以前一层次为基础,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不同,涉及到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要与之相适应,切实起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和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践课程的总量和环节方面要与专业理论课程并重,要尽可能使学生深入到旅游的主要环节中从事实践活动。
(三)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类实验教学基地是整个实验教学的载体。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指各类实验室和学校自办产业。实验室的建设要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经济实用原则和产学研结合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建设一个能够体现现代旅游的先进理念的和一定规模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虽然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各有特色,侧重点不同,但总体来看主要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形体(礼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依据其培养目标配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旅游专业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的重要阵地。那么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民族学生较多、汉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对旅游实验室的建设还可以再加入汉语言教学实验室这个部分。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期、分阶段进行,先建立较为重要的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和形体(礼仪)实验室,以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不断完善。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可以和喀什市知名的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促成“产学”结合、共享资源,打造我校在以上三个专业方向上实训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有利于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深造提供场所和有利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形式,除了借助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的这些企业现有的实体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和国内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的一些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l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再比如吴水田,陈平平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广州大学城广之旅实验旅行社,是校企合作下的结晶,在合作和运营中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创新了运作模式,即以“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运作模式,体现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旅游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请进来”就是邀请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这些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可以从与我校进行合作的优秀企业员工或是管理者中选出,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项目,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场地的选择也不要只局限在学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够降低教学成本,也加强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为其就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可以定期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送出去”就是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再教育,目的是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可以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到全国知名的酒店、国际旅行社或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或者是到合作企业中兼职或调研,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这种途径,有利于建立一支技术优良、专业素质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让实验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建立完善的实验制度体系
实验制度体系主要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安全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制度体系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我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有条件的模拟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校企合作以及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对学生、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的制定。
四、结束语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262-02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旅游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饭店管理与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外。美学素养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美学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美育与大学生的成长
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说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陶冶和塑造的教育活动。广义来说是指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中一切美的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反映,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和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智慧的目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构成大学生教育的整体,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是大学生缓解自身主体焦虑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处于“成人前期”的心理阶段,面对来自学业、爱情、求职、人际、自我实现等诸多压力。从而表现为一种主体的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个体的精神崩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造成自杀悲剧的发生。因此,为大学生找到一条缓解自身主体焦虑的途径尤为关键。审美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固有的情感形式,净化不良情绪,培植健康人格等,能有效地提高年轻学子的生存智慧与生存能力,具备审美的处世态度与情怀,意识到人生除了功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康和谐的心理。
第二,美育是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路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名利所扭曲,精神空虚、追求享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泛滥。美育,可以“以美储善”。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主张用艺与乐的感染和熏陶来求得人格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美育用正确的道德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精神塑造学生,不断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借助美的力量,以情感为媒介,促进外在道德的“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律”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为创造美好人生,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第三,美育是大学生智育发展的催化剂。许多科学发现都产生于刹那间美感冲动的启发。爱因斯坦一生醉心于物理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物理美的驱使,他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真、美―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育可以赋予其审美的感受,激发他们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四,美育是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能帮助大学生从以前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对人、自然、社会的欣赏等情感活动的体验来实现对人性美、自然美、和谐美的发现、认知和创造,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能、以美健身、以美促劳的效果,促使学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美育与旅游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无一不与美有关,无一不是审美的过程。
首先,旅游产品的设计离不开美育。旅游规划设计就是结合项目地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发现挖掘其独特性的过程;就是通过产品来传达和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社会美。规划设计人员自身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审美格调、美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德国美学家席勒早就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第二,旅游服务离不开美育。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游客购买并消费旅游产品,除了在餐饮和旅游生活中消耗少量有形物质产品外,大量的是接待和导游服务的消费。服务具有无形性,游客对旅游经历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旅游从业人员通过自身的形式美(仪表、仪容)与内容美(精神、道德、情操)的协调统一来传达和引导游客的审美情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
第三,旅游管理的过程离不开美育。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涉及到诸多行业和部门;同时,旅游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具有整体美、协调美的审美观,协调好各个部门、员工、环节等,确保游客的旅游活动顺利开展,保证游客通过旅游活动获得审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美感的培养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结构,由施教者、审美媒介、受教者三方构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必须根据其心理特征、专业特点等来开展。
第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美学修养。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以美育人、寓美于教,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第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计算机、旅游英语、旅游心理学等,旅游美学鲜有要求,或者只作为选修课处理。为此,要改变以前课程设置中的误区,提高美学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结合旅游规划策划、酒店餐饮服务、导游等专业知识,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把美学中的美德要素、美的理念、美的思维、美的表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情趣、审美的手法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三,营造美育的校园环境。发掘校园的美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植具有美育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先进文化、高雅艺术、课外审美活动等途径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展美育的空间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促进了审美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延展了人的视听觉,跨越了文字的障碍,将抽象的美的概念转化为审美直观形象。强烈的视听觉的审美感知提高了学生审美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十分重要,审美信息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感染性,使学生能够以悦纳心理,从动态的声画相合中,顿悟与领会美的真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
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二、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五、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七、结语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6-),女,辽宁本溪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97-02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
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J].旅游科学,2006(20).
[2]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
作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金职院已经为旅游界培养出很多人才。但是纵观这些已毕业的学生和未毕业的学生,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体现在职业素养上。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存在问题
(一)缺少职业兴趣和职业荣誉感
由于行业的原因,造成目前社会上普遍不太看好导游这个职业。很多该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服从专业调配而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身就对这个专业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再加之整个社会的一些负面评价,使很多学生对这个行业和这个职业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更不可能具有职业荣誉感。
(二)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根据笔者的访谈发现,该专业的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职业目标,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再加之社会上对导游这个职业的负面认识,使原本就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的学生更迷惘。而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虽然这些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这个行业整体有密切关系。但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因此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也有关系。
(三)旅游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该专业开设关于旅游管理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并进行导游证考试的相关培训,但是目前通过率仍不算高,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同学能通过。这就导致很多旅行社在招聘兼职导游时,没考出导游证的学生缺少一些带团机会。而导游这个职业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没考出导游证再加之课堂教学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过关。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荣誉感
良好的职业理想是学生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因此,专业老师要认真上好第一课,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可以列举一些成功的例子,使学生学习有榜样,认识到通过努力同样可以成为高职中的佼佼者,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职学习中。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德育系列讲座和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无小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合理确立求职的期望值,有利于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职业需求充实完善自我,有利于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鉴于目前新旅游法的颁布,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后社会会对旅游这个行业有不同的认识,这也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社会认可度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技能
1.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旅游专业是对服务意识要求极高的专业,树立服务意识,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旅游管理专业的服务基本的是要有流利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专业教师不仅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普通话的训练,尤其在一些以学生讲解为主的课程中,可以在课前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来讲一段话,可以是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可以是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或者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班会等活动,使学生在班会活动中锻炼个人表达。
2.把职业规范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
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应从入校之后的一点一滴小事上做起。最基础的可以从旅游行业的服务职业规范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仅要起立,平时遇到老师还要向老师问好,行鞠躬礼,上课要准时等。这就要求老师应在这些方面做到表率的作用,否则只能言传,不能身教,达不到表率的作用。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则是让班干部按旅行社的管理方法制定个人日常行为考核绩点办法,并颁布实施,使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化。
3.密切联系旅游业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及早融入这一行业之中,熟悉行业组织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是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并且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可以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跟旅行社和的景区联系,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参观了解相关的企业,使学生有机会在刚开始学习这个专业时就能较快接触到一些较大型的旅行社。通过实地参观和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环境、工作规范、经营流程、旅游产品组合等知识都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学生入校的第二学年,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旅行社的工作中去,如帮助旅行社完成一些大型旅游团的接待工作,为某些景区完成景点讲解员的工作。这些都会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这个行业,增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有助于从主观上促进学生提高其旅游职业技能。
三、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