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发展困境

第1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困境;发展路径;天水市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加大了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与转型的压力[1]。面对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形势下,特别政府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背景下,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即如何实现从“全能管理”向“有限管理”的转变是落实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重中之重。目前,由于我国体育体制机制的欠缺与不完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探寻一条适合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意义

(一)发展社会体育组织是贯彻《体育法》必然要求

我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2]。各级体育总会在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发挥作用。据天水市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调研得知,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理念创新,还是制度供给与对接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社会体育组织在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能力和作用的发挥,尤其社会体育组织自主性、独立性还不强,资源保障措施还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性以及多目标性日益突出。相对应的,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矛盾突出越来越明显,亟需社会休育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中来。

(二)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与培育是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条例》重中之重

从全民健身的开展来看,社会体育组织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调研得知,目前天水市各类体育项目协会有25个,这些社会体育组织大多数都存在“官办不分”、“政社不分”的状况、组织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组织体系还不完善、承接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人员编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组织在全民健身计划作用发挥。《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求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因此,加强社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开发、健身指导队伍建设与培养、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等,既要面向全体市民又要照顾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居民的特殊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体育健身需求,切实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在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开展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作重心和落脚点应放在社区基层,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实施。

(三)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有效载体

目前,从天水市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情况来看,尚处于成长之中,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力量十分薄弱,需要政府扶持培育。虽然前期天水市政府下发了一些文件,出台了一些倾斜政策,朝着“政社分开”、“官办分离”的改革方向迈进,但是在扶持、引导不同类型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对接,以及承接具体职能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特别是社会体育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壮大还缺乏动力,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关键,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就是做强体育公共服务。目前,社会成员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建立长效的、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惠及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关键,其中,既要考虑项目内容、硬件要求、专业化指导团队等的建设,还要考虑发挥组织要尽最大可能贴近居民、灵活等优势,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服务。

二、天水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职能承接与转化不够完善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需要一个多元主体来承接体育政府部门和市场的转移职能,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体育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毋庸置疑地成为承接政府放权和实施社会体育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日益复杂的体育健身矛盾决定了体育政府部门不可能承担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应该将组织的自我管理的权力和事项有序返还给社会,随着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将让渡给市场和社会体育组织承接。

(二)社会体育组织的能力偏弱,尚未形成良好的效果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后奥运效应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健康意识持续增强,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到位以及职能对接尴尬境界,使得利益群体和利益主体的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各种复杂的体育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政府治理的压力日益增加,政府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逐步由体育经济领域转向了社会体育领域。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一种新的治理主体,能够帮助政府分担社会体育公共事务,有效缓解社会体育矛盾。目前,天水市虽然有25个体育项目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家,其中国家级有10家,在甘肃省的同类城市位居前列。在2011-2015年期间,全面落实“三纳入”工作,搭建政府、社会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但是从实施效果可以看出,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转移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不够,社会体育组织仍然存在行政色彩,社会体育组织整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成员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另外,社会体育组织功能专门化不够,没有形成优势,组织的发展形式还比较单一,尚未形成长效的管理体制。

(三)经费严重短缺,筹资途径单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社会体育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扩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组织的公益性特征正好满足这一点需求。2015年8个体育惠民工程全部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省上补助的160万元资金全部拨付到位,配套建设资金达260万元,但是由于天水市基础设施的先天薄弱,历史欠账太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依然不足。因此,在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全民健身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的投入,增加全民健身的后劲和活力。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路径

(一)突破双重管理体制阈限,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凝聚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天水市社会体育组织呈现混乱和滞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受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改革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冲破双重管理体制的限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走出困境的根本路径。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建立“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体系,一方面弥补管理缺位的情况,另一方面缓解社会体育组织没有主管单位的尴尬,有利于社会体育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与资源共享。即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整合,构建相互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并发挥桥梁纽带、业务引领和日常服务管理等三方面的职能,其实质是改变治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组织的自主管理,淡化行政色彩。另外,重点培育一批能够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社会体育组织,使之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发展有序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使社会体育组织在总量、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天水市的社会体育发展相适应。

(二)建立有序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优先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质展开,启动社会体育组织监督与评估,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建立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将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纳入本地区体育发展发展规划中,重点培育体育行业协会、民非单位、公益类社会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团队和职业类社会体育团体等组织,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均衡化发展。再次,改革当前社会体育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放宽条件等措施,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加大对公益类和服务类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力度,为其提供必须的发展空间、人才交流、人员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并且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最后,推进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转移职能,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力度,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体系中,同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综合监督体系和整体联动机制。

(三)加强社会体育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生存能力是社会组织能力建没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社会体育组织才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足的资金能够保障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但事实上,很多体育社会组织因为资金问题阻碍了其发展。因此,要建立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奖励和资助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公益类体育组织,设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补贴标准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主动拓宽筹资渠道,消除对社会体育组织非营利性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社会体育组织的非营利性是指社会组织的收入不得在内部分配,仍要从事公益事业。二是制定适合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长远规划。社会体育组织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长远规划,如果没有一个立足于长远的全面整体规划,即使有了资金,也会因为缺乏发展方向而止步。

(四)加强自律和监管力度,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

首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保障社会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要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体育组织在改善社会治理、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认识,以各种方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奠定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舆论基础。同时,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内部自律。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内部制度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其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决策和运行;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组织评估和退出机制。除了对社会体育组织定期进行评估外还要建立配套的退出机制,坚决撤销违反制度和法律的组织。最后,创新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一套包括行业监管、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执法联动机制,保证社会体育组织依法依规组织活动。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体育组织服务水平专业化,适应评估客体和公众对评估的期许

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天水市体育社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522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向社会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3.8万余名,但是老龄化、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人才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依托天水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现有教育资源,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与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的就业吸引力,健全工作职业制度,切实落实中社会体育组织工作人员的相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档案管理、职称晋级、薪酬绩效、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政策,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社会体育组织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形中给创新社会体育管理带来了压力。这就需要深入探讨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寻找出解决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应对之策,积极培育社会体育组织,才能使之健康发展。

作者:程晖 雍世仁 王麒麟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建,杨沛龙.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J].社团管理研究,2011(9).

[2]吴明等.民政部酝酿出台慈善信息公开办法[N].新京报,2009-08-14.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4]非盈利组织问责:逻辑意蕴、困境解析与途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5]杨秀萍.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12).

[6]邓国胜.民问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6.

[7]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

[8]田小彪.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4).

[9]崔月琴.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契机及其限制[J].吉林大学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10]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摘 要】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结合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东县加快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公交; 发展困境; 应对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阻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城乡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是如东县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启动了我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镇村公交试点,城乡三级客运线路网络形成,一体化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1.城乡客运覆盖基本满足要求。我县拥有客车128辆5667座,客运线路47条,基本达到县城纵横全覆盖,县城通达所有镇(区),镇(区)全覆盖率达90%。2013年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409.37万人次。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实现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乡客运站亭144个、在建站亭81个,站牌959只,镇村公交回车场4个。洋口客运站、渭河路临时回流场充电桩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兵房客运站,新客运总站已全面启动建设。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显现。校园专线特色接送解决了学生出行难、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城市公交对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军人等五种人实行免费;在南通市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江苏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优惠,持“长寿卡”免费乘坐,目前正在组织优抚卡的发放。

4.客运行业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车型、标识、服装、服务标准“四统一”给全社会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升了行业形象。

(二)面临的困境

对照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县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1.车辆运力不足导致覆盖不广。我县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5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9%。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2013年修订)城市万人公交车≥15标台,实现程度至少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运力严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线,班次时间间隔长,对此,群众不满意,诉求不断。

2.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转换不畅。目前城区无公交回车场和首末站,临时租用的场地和协议停放场地随时面临被收回的寰常怀鞘泄交线网基础薄弱,城乡公交覆盖力度不够;无公交专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县城以外的镇(区)除新建的客运站外其他客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没有换乘节点,有的车辆只能临时停在路边,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交亏损严重制约公交服务发展。目前分类定额补贴远不能弥补县内公交连年的亏损。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呼吁制定优惠乘车政策降低票价。机动运力和驾驶员储备不足,当车辆发生故障、保养、检测等只能停班。

4.惯有出行习惯限制公交发展速度。如东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委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对公共客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中提出积极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发展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条件与市民需求的公交发展模式。

如东城乡公交底子薄,发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潜在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如东交通运输发展向运输服务提升的加速转换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需求日趋明显,城乡居民对城乡均等化运输服务诉求更加强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亟需落实。

三、应对措施

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力打造县内“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贯通融合,路、站、运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1.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加快公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三级客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交枢纽站、回车场、农村客运站、公交换乘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城、镇、村三级客运站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回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农村客运站、加气和充电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做好农桥拓宽改造以及安保、绿化工程,为镇村公交运行提供通畅、安全、优美的道路通行条件。

2.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对县内客运实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价,加强新老城区公交衔接,提高老城区通达深度,减少覆盖盲区;合理布局、全面开通城镇公交,提高辐射程度;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新建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实现节点运输。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合理安排营运线路、营运时间,合理设置首末站、候车亭、线路牌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换乘站点,强化城乡客运线路衔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镇客运站建成一批公交电子站牌等出行服务信息设施。开发公交APP软件,实时查询线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车信息、出租车服务信息等,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支付终端,通过APP扫码上车,让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规划行程、节省候车时间、方便支付费用等便捷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公交公司要不断完善公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前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考核,将服务质量与劳动报酬挂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上级专项补贴外,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按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补贴的“五统一”模式实施,确保镇(区)客运站场覆盖率100%。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合理界定企业成本,经营补贴;对公交企业亏损实行兜底补贴,按照“年初预算、季初预拨、年底核算”的办法,做到公交补贴优先审计拨付,保障公交事业发展。

4.加大公交惠民力度,努力引导市民公交出行。

第3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关系;策略

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市场上的一些金融企业满足于钱生钱的游戏,没有真正地发挥金融经济的服务作用和价值,导致不少实体企业面临着资金上的困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积极地发展内需市场,但是在新旧经济政策衔接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2016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地认识到了我国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功。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简介

金融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广义的虚拟经济指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通过交换和分配来进行,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增值,在定价上使用资本化的方式。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体经济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质,同时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产品。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关讨论

(一)实体经济决定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满足社会运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提到了物质是决定存在的基础,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资本论》中直接指出了在人类社会中,不管财富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使用价值是构成物质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马克思《资本论》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对于人类财富的发展积累的影响,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再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实体经济通过相关的生产行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例如实体经济生产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建国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地成为了制造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从金融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经济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经济的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经济是围绕着实体经济而不断地发展的,这就要求金融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否则就会产生经济上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

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例如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够帮助实体企业从市场中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能够从社会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资金,当这些资金能够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金融经济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否则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借贷,会产生比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使市场中的每个人都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银行、债券等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问题,为资金的提供者和借贷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交易风险,从而激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得到资金,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扩大规模进行再生产。

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社会融资的成本,使实体经济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资金,这也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当回报越高、规模越大时,就会进一步提高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此外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越碓蕉嗟慕鹑诠ぞ咦呓了市场,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实现对市场风险和收益进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能够满足市场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应,能够使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满足了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能够使实体经济从多个方面来获取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了资产定价的效率,从而使价格更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经济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随着金融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隔离开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实体经济缺少金融经济“活水”的支持,例如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时就难以扩大投资和生产,或者面临着市场困境资金周转不利时就可能发生破产,这就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资金在金融经济中打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中的意愿不强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误导了市场和投资者,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冲击,甚至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再加上金融经济与市场的关联度比较高,当金融经济发生一定的风险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当债券违约等金融违约事件发生时,会在市场中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而且其风险也比较大,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例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在房地产次级债券中,最后扩大到了全世界,导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其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场监管的滞后性,当风险大量积累或者金融经济过度发展时,在经济繁荣时其风险不明显,在经济下行阶段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

三、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产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面临着新常态,在告别过去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转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再加上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市场中的大量资金,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动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我国社会面临着脱虚向实的巨大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涌向金融经济,“钱生钱”的游戏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宝能与万科之间的控股大战,以及不久前宝能大力扫荡格力电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上的恐慌,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着野蛮人等困境。此外我国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税负重、政府费用多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经济比较好时企业还可以承受,当经济下滑时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最近我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关于实体经济的论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人们都在不断地思考我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隔离局面,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策略,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还将进一步地加强支持力度。在新时期下,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从而提高金融经济的服务能力。尽管国家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这种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国家应当对实体经济中的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例如对于金融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对于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实体经济应当加强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地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研究,探索二者的发展规律,从而协调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经济能够不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国家应当加强对金融经济特别是对金融产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金融经济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地了解金融经济的风险,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隔绝,防止金融风险在市场中的蔓延。通过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这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有效地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发挥金融经的长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的重要经济任务。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2016年国家在营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实体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相信201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将会有更多的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彭博.关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3:170.

[3]徐垠.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355-356.

[4]张金钊,雷凯,陈逸.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26.

第4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今年以来,“土地财政”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2013年1至6月份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高达113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京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同比大增390%,上海同比增长277%,杭州更是同比增长504%。

可见,在经济运行状况不佳,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慢,地方可支配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是通过想方设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来达到扩大财源的目的,而是再次把眼睛盯住“土地财政”,继续通过“土地财政”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

从表面看,对拉动GDP产生了快速启动效应,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数据不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而受到明显影响。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不仅房价出现了反弹,而且严重挤占了社会资源。因为,地方政府在大搞“土地财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以土地为抵押,继续从银行争取各种信贷资金支持,导致实体经济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更少。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钱荒”,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继续大搞“土地财政”、继续负债建设也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起,决策层和管理层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利的收入,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稿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从土地上获利的收入,根本就没有用于这些方面,而是继续与扩大政府负债相“配套”,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大拆大建。别的不说,仅轨道交通一项,就足以让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财政”之路上走上很多年,且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危险。

我们不禁要问,面对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实体经济长时间在低迷状态徘徊,中小企业出现严重的停产、关停产,甚至关闭歇业,难道地方政府真的一点也没有考虑过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支持和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吗?除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真的就没有其他办法和行动了吗?

第5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实体经济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它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其作用是其他经济形式无法代替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存在困难。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才能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控制物价涨势、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才能稳中求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近些年来,相当部分实体经济经营者弃主业、弃实体转而投向虚拟经济,大量资金流向期市、楼市、煤炭、古玩、农副产品等领域投机炒作,沪深上市公司“不务主业”的现象也渐趋流行,投资收益大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不一而足。资金向虚拟经济过度流动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长此以往,这样的经济体积累着大量压力和风险。实体经济和主业“空心化”有着很现实的原因,其中成本走高、税费过重、产能过剩、投资受限、融资艰难、创新不足、产出周期长、比较利益偏低等是导致实体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客观原因;当前实体经济领域自身亦存在虚假浮夸、骗贷骗补、虚假贸易等“不良虚拟化”现象,大量企业家并没有将精力集中于做出好产品和服务,而是寄望于投机暴富的捷径。而今,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发达国家在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意义,再度形成“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实业”的共识。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部分传统产业出现调整难以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第6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1.财政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影响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其机理是:通过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对处于低迷之中的宏观经济或特定行业予以支持,从而振兴实体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止经济衰退风险,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由于财政政策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具有公共属性的一致性和目标的协同性,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可以部分地实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其传导过程主要是:通过财政注资、收购或担保,改善企业或项目的融资状况,引导社会投资,盘活资产,增强经济活力,降低整体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民生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同时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银行业的发展基础;通过对企业或个人减免税费,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财政直接对银行业发挥调控作用,影响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银行业进行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或直接救助处于危机之中的银行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或改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等,使银行业能够释放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目前,各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根据巴塞尔银行协议Ⅲ探索出实现三大目标的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一是信贷中介类指标,包括资本留存缓、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杠杆率、差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市场稳定性中介指标,包括信息披露、恢复处置计划、应急可转换安排;三是融资成本中介指标,包括行业资本安排、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四是流动性中介指标,包括贷款乘数(LTV)、借人债务收入比(DTI)、流动性比率(LCR、NSFR)。这些监管政策工具的目标,在于最终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具体传导过程见图1。其一,财政通过向银行业注资、减免监管收费等,可以使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并根据经济周期情况,适当采取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防止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保证合理信贷水平;通过对问题银行进行收购、采取恢复处置计划、信息披露等措施,保护投资者和储户利益,增强市场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最终通过信贷和市场稳定两个中介目标的共同作用,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目标。其二,财政通过对银行实行利息补贴和减免收费政策,支持银行业实行行业资本安排,降低融资成本,扶持科技创新、低碳环保、中小企业等特定行业发展,作用于融资成本中介目标,最终与信贷中介目标一起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其三,通过发行国债、担保融资等影响银行流动性比率和杠杆,进而影响银行业流动性,作用于流动性中介目标,最终通过融资成本、流动性中介目标与信贷中介目标共同作用,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二、财政在银行业发挥宏观审慎监管作用的国际比较

(一)在危机期间充分发挥财政的及时救助作用,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美国、英国、巴西为了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展,降低其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财政直接向问题银行或濒临破产的银行注资、贷款、购买受损资产、提供担保、实行减免税、增发国债,使银行业能够继续获取资本金、恢复流动性、能够继续开展信贷等金融活动,避免大量银行破产造成救助成本上升,有效地防范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帮助银行业很快走出危机阴影(见表1)。财政救助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稳定市场,发挥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然,财政救助也存在道德风险,导致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进行冒险活动,成本和效率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在财政救助过程中研究解决。

(二)推动银行业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中国和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十分注重发挥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通过减免税、发行国债等方式不断扩大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使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流动性和拨备等政策措施,合理调控货币供求,从而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见表2)。从美国、英国实践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两国财政部和央行均联手对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救助。英国央行和财政部还联合推出融资换贷款计划,帮助英国银行业较快走出困境,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造成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利用具有价格稳定作用的货币政策进行回购、逆回购调节使用,防止引发资产泡沫,导致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美国从2008年11月开始推出4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力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扩大了就业和出口,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财政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思考

(一)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流动性的调节能力有限,需要财政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提供有效支持。在经济下行时期,财政通过向银行注资、减免银行税费、提供利息补贴等措施,使银行业增加或保持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能够继续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促进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在经济上行时期,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发行国债数量、不再提供担保,减少银行业回购和逆回购数量,降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和杠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和提高拨备等措施,引导银行业实行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降低银行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以促进保持物价稳定,防止经济过热,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财政政策主要是借助国家信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地区、行业和重点项目,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市场和银行资金偏紧的情况下,财政通过发行国债,培育资本市场,支持银行同业市场发展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多投放信贷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对需要发展的产业、区域和中小企业,向银行安排的信贷资金提供利息补贴、减少监管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实现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

(三)对银行危机的救助在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实行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应建立银行业危机处置制度。一是由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市场运作对于濒临倒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直接注资或收购,增加资本金,使其能够继续运行,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由一家银行的倒闭引发挤兑等连锁反映,诱发区域性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研究发挥财政信用的作用,以政府公告、担保承诺等方式提升银行信用、扩大银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在降低财政救助成本的同时,稳定金融市场。

(四)强化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意识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监管。但是,财政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综合部门和国有银行的出资人,不仅应主动积极地协同配合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而且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我国政府本身也是经济主体之一,不但可以通过国有控股企业(银行)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而且通过对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行使股东权利、注资等方式,主动支持和配合宏观审慎监管,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第二,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财政事实上为银行承担了无形的担保和兜底责任,政府信用和银行风险之间互为条件,政府信用不出问题,银行就不会出大问题;同样,银行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财政也不会遭遇巨大风险。第三,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体量大,实行分级财政制度,借鉴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经验,需要加强财政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止政府信用风险的发生及其对银行业的冲击。

(五)加强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为实现财政、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两者都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情况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因而在使用财政工具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时,要注意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搭配,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防止出现冲突或叠加效应。如,为了防止经济泡沫,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取消对银行业减免税和利息补贴等措施时,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就不应增加银行杠杆;同时,也不应提高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差额存款准备金和流动性比率的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发展产生双重的叠加作用。

(六)妥善处理财政风险和银行稳定的关系任何国家的财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财力对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发挥,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此,在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注重防止财政风险特别是政府性债务风险,量入为出、有所作为、适度作为。不能超过国家财力过度发行国债和不切实际、不加选择地对银行业进行注资、担保或减免税费,进而造成政府赤字和偿债负担过重,引发政府信用下降,甚至导致债务危机,最终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欧元区和北欧一些国家为了救市和救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重债务危机的惨痛教训,值得深思和汲取。

第7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放宽视野,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否则,我们就会与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失之交臂,丧失加快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机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又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据统计,目前制造业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财政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达8000多万。因此,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大文章。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第三产业中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这既形成了巨人的就业压力,也是我国的一个突出优势。我国拥有素质较高、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应当注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从我国的这一国情出发,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又缓解就业压力。各产业的发展都要根据比较成本原则,在保证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前提下,用劳动替代技术和资本,成本更低,就不要一味追求技术和资金密集,可以多使用劳动力。在生产关键部位和工序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一般工序则可以采取人工操作。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通常包括股票、金融衍生产品等。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既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虚拟经济发展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日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导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经济陷入困境,至今难以自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也是经济泡沫破裂所致。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虚拟经济必须稳步适度地发展,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和化解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8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09-04早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进而使美国金融危机升级、金融海啸达到空前,此时,欧洲也拉响了国家债务问题的警报。继欧美大型金融机构落难后,欧亚小国——冰岛的国民经济和银行一同卷入金融危机漩涡,整个国家濒临破产,成了被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刮倒的第一个国家。随后“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代表的中东欧多国信用评级遭到下调,外债压力骤升,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只是鉴于这些国家多为欧洲“边缘国家”,经济影响力较小,危机救助及时,其债务问题并未突显出来。2009年12月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彻底拉开了此次欧债危机的序幕。为帮助希腊走出危机,2011年5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启动经济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1 100亿欧元贷款。但外部的救援并没有挡住债务危机蔓延的步伐:2010年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3月,葡萄牙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8月,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成为受“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而倒下的“两块新牌”;2011年9月,由于IMF和欧盟认为希腊年内财政赤字控制的目标难以实现,对希腊第二轮救助一度面临搁浅,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大多成员国因维持高福利等而需要加大政府支出,被迫发行国债,给自身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相关数据显示,欧元区国家自成立起财政状况皆为赤字。虽然欧元区的债务问题突出,但并没产生大规模的危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点燃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金融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打击,还因资本国际化和美元霸权化而殃及到了其他国家,进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各国经济发展低迷,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诸如经济急剧衰退,财政收入大幅降低。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希望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不得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救市,政府支出激增,这使得本就繁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恶化,而一系列救市计划并没有使经济好转,使得政府财政陷入恶性循环,各方面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演变成了欧债危机。但是从数据来看,欧元区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均小于美国(2010年欧元区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分别为-6.2%与85.3%,美国则为-10.3%和94.4%)①,却发生了债务危机,这与欧元区联盟的性质不无关系。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实施统一的财政政策,而欧元区是一些国家组成的联盟,货币政策是统一的,财政政策却是分散的,成员国间财政转移极为有限,成员国对他国政府债务并不承担偿还责任,因欧元区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机构缺失而债务沉重的国家又无力偿还债务,由此债务危机必然发生;同时,欧元的流通使用起始就缺少对成员国的制度性约束,资本在联盟内可以自由流动,不发达成员国利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资本流入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也会为其带来负效应,在财政赤字的外部约束被削弱,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尤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负效应极易显现并被过度放大,严重时就爆发了债务危机。

基于以上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欧元区没有统一财政政策的隐患凸现并被过度放大是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

由前文分析我们可知美国次贷危机是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但它只是各种矛盾激化,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即使次贷危机没有发生,债务危机的隐患也早已存在。究其根源,实体经济空心化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高福利高消费和制度缺陷是导致欧洲债务危机必然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

1.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产生反作用。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全球化是以欧洲的生产要素即资本、技术、知识和劳动力跨越大西洋的相对全面的全球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化则是以资本全球化为核心的绝对全面的全球化,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及其推动作用,使得发达国家资本在国际范围内寻求价值增值和垄断利润,实现其对世界资源的瓜分,为此,发达国家还积极倡导并引领了贸易自由化、金融扩张化、美元霸权化和证券国际化的潮流。资本全球化又使得金融进一步得到发展,金融的迅速扩张促进了虚拟经济的繁荣,其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快速地获得超额利润,发达国家过度放大了虚拟经济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本国劳动力成本增加、保护本国资源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将低端高消耗产业转移到新兴国家,而规模不断缩小的实体经济导致其国内失业率提高,劳工工资的增长远远跟不上资本回报率的增长,国民贫富差距扩大,国内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对虚拟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欧元区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80%上升至2005年的505%。②由此可见,欧洲国家虚拟经济不断扩张,投机需求不断增大,高收益率使得资本不断从实体经济部门向股市、房市转移,高成本使得资本不断从本国实体经济部门向新兴国家转移,导致了实体经济规模缩小,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起货币购买力提高,汇率被高估,形成泡沫经济,同时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如果价格上涨预期逆转,就会导致泡沫经济破裂,引发严重的债务问题和经济衰退,最终爆发债务危机。可以说,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是引发这次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高福利高消费为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欧元区国家多为高福利国家,高福利制度确实为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使得国家公共债务日益加重。高福利制度间接导致居民惰性膨胀化,缺乏工作意愿,而高消费又使得居民要求劳动获得更高的报酬,无形之中在劳动力市场设置了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从而扭曲了劳动力市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支撑高福利所需的高额税收不仅减少了企业利润,更使得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新兴国家,进一步导致本国实体经济规模缩小。同时,欧洲各国选举的参选党派都把更高的福利作为承诺,如果竞选成功兑现承诺,又会导致债务增加。这些因素循环往复,相互影响,使得欧洲国家财政赤字越滚越大。有远见的学者早已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危机,呼吁改革,但是已经习惯于高福利的民众抗议示威,除了欧盟各国都对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以外,涉及到一些根本问题的改革则阻力重重,最终导致欧债危机爆发,至此危机国政府才意识到沉重的政府债务所带来的危害。

3. 制度缺陷导致经济行为缺乏约束。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型塑行为主体互动关系的约束,其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欧元区建立伊始制度设计安排的缺陷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首先,如前所述,欧元区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是各成员国独立实施的,使得各国在调节本国经济时只能运用财政政策,而从相关理论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调节经济运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要相机选择、配合使用的,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施主体的不一致使得各成员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捉襟见肘,难以扭转经济下滑的颓势;其次,欧元区统一的货币使得资本能够在成员国内自由流动,大大降低政府举债成本,而欧盟又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约束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导致一些财政赤字国家通过区内其他顺差国的资本输入平衡财政,更加放松对债务规模的控制;再次,制度软约束导致逆向选择,为了保证货币联盟的稳定,欧元区制定了制度以规范各成员国的行为,其中《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欧元区各国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和60%,并设立“不救助”的条款作为惩罚机制,但是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发生债务危机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近年来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大多在公约限定的范围之外,尤其是希腊(200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加入欧元区前就不满足公约的规定,在危机爆发之前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仍在持续上升,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受到惩罚,反而在危机爆发后得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不救助”条款最终被放弃,正是制度的软约束,使得惩罚机制不可置信,导致希腊等国家继续大量举债;最后,高收益使得大量资本涌入金融市场,由于宽松的监管机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高风险的投机者,同时,大量的金融产品交易又发生在不受监管的店头交易市场,这都大大降低了市场抵御冲击的能力,因此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不确定性增大是引发危机的一个隐患。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如果欧债危机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恶化,势必会对我国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和欧元贬值对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欧洲对我国经济极为重要,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我国已接近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家,出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消费减少,以致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有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增长每降低1%,我国出口增长就会下跌6%。③同时,欧债危机导致欧元持续疲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而货币的升值对出口也会产生负效应,这无异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之我国不断下调出口退税率,对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出口加工制造行业来说,更是举步维艰。我国在国际国内环境堪忧的情况下,经济已形成明显的下行压力,可以预见,若欧债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欧元贬值使得我国持有的欧元资产大幅缩水

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 1万亿美元④,美元、欧元和日元是我国主要持有的外汇储备,与此同时,2011年总理明确表示我国已经将更多新增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欧元资产,是欧洲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主席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时也表示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这表明我国持有的欧元资产还有增加的趋势。而欧债危机的发生导致欧元贬值,使得我国持有的欧元资产大幅缩水,但是由于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又不能抛售外汇储备,这将使得我国经济利益蒙受巨大损失,也给我国对欧洲增加投资增添了阻力。

(三)投资意愿降低阻碍经济发展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力就是投资需求。2010年我国利用的欧洲外商直接投资为59.218 3亿美元⑤,属于外资的主要来源,而欧洲经济的衰退使得来自欧洲的投资者的财富缩水,并伴随经济下行预期,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减少投资,虽然相对于欧债危机起始的2009年,2010年的欧洲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但是增幅远低于其他地区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同时,欧洲经济的衰退还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从而冲击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打击本国投资者信心。可见,欧债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影响,这会严重影响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投资的减少也会产生诸如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特别是欧债危机的爆发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消费主导

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政府在投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民间资本大多投资在高成本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这样的增长方式易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且资源约束压力大,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反观消费需求,多年来居民消费仅占我国GDP的30%左右,但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在几十年前就已达到本国GDP的50%以上,其中美国2010年居民消费占到GDP的80%,这充分说明消费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活力,产生了内生增长机制。因此,在未来的转型中,我国要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由投资导向型转为消费导向型,但消费导向并不代表完全忽略投资和出口的作用而一味地追求高消费,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质和量。投资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加工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消费方面,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双提高。以美国为例,其居民服务性消费占到居民消费的60%以上,体现了服务业对提高消费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适当扩大服务业规模,以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张;出口方面,对企业推出优惠政策,并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是我国大多城市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主要是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要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鼓励个人创业需要有规范的投融资平台支持,这也是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应有责任。虽然金融不等同于虚拟经济,但是金融业的繁荣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过热现象,投机需求过剩,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刚刚发生债务危机的西班牙都因为房地产的泡沫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危害,我们要防微杜渐,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不过,我们不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引发严重后果就对其望而却步,它对实体经济也有正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对虚拟经济进行调控以使其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和规模,充分发挥它对实体经济的正效应,如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由此可见,虚拟经济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能为提高消费提供动力。

(三)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消费处于较低水平不仅与人民的消费理念有关,还与高昂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提高个人对货币的谨慎性动机需求。我国要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基本保障制度。欧洲高福利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战后欧洲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也验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欧洲高福利制度所带来的高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引起欧洲制造业向外转移,使得本国实体经济规模缩小,导致政府债务加重,社会保障计划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引以为鉴,要使得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兼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渐进性改革。

(四)正确认识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确信市场能够自发调节实现自身均衡,但是经济危机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对自身在市场经济中正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度,既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干预过度就可能会出现前文提到的欧洲国家劳动力市场扭曲,而干预不及则可能出现国家陷入危机而一蹶不振的窘境。我国在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时的干预计划确实为扭转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无助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政府在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是改革的推进者,制度的制定者,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

(五)预防地方债务风险

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对信用的质疑,使得债务问题被广泛关注。我国政府的公共债务还未达到国际警戒线,系统性风险尚不存在,但是我国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多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促进经济发展,大多采取的是政府投资拉动的措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不乏一些重复建设项目,加之为了配合国家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四万亿元刺激计划也引起了地方债务规模激增,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融资也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而获得的大规模土地出让金使得地方债务问题并没有显现,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对其置之不理,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并且房地产投资也是推动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房地产的调控以及经济持续的下行压力必然导致地方税收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现如今已进入地方债偿债高峰,若地方政府出现困境,为了防止市场波动,最后买单的还是中央政府。鉴于此,我国需要建立预防地方债务风险的有效机制,引导各地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确定符合本地特点的科学的产业结构,合理定位地方政府的投资领域,监管地方政府投资走向,并进行财税改革,以使其获得稳定持续的财政收入。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研网及欧盟统计局(ec.europa.eu/eurostat)。

②王西民:《债务危机:困境、根源机器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财经科学》,2012年第2期。

③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根据历史数据所做分析。

④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⑤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陈元,谢平,钱颖一.美债与欧债——拖累全球经济的孪生兄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唐力维.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2-04-13.

[3]刘灿,李萍,等.西方经济学研究新进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

[4]和红.中国国际贸易模式:金融制度效应的分析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

[5]王西民.债务危机:困境、根源及其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12,(2).

[6]逄锦聚.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徐明棋.欧洲债务危机与欧洲中央银行制度上的缺陷[J].社会科学,2012,(1).

第9篇: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影响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鉴于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以及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似乎中国可与这场危机绝缘。但随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因出口紧缩而失业,房市持续低迷且股市信心低落时,显然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也正遭受损害。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中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的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经济增长数字的同时发表声明称:“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概括地说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首先是不少投资机构,尤其是我国金融企业对美国投行的投资,随着投行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另外,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其次,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已经十分艰难,甚至有一些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

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隐性的,就是通过不断的经济传导来实现。比方,美国政府救市和即将可能发生的美国经济衰退,将成为美元贬值的动因。汇率的变化不仅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利润的增长,增加出口成本,而且会直接导致汇兑损失。在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后两个动力都会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传导而受到挤压。

二、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则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以支持整体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体系创新、金融秩序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但必须明确,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所以,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监管和防范机制。为促进经济发展,无疑要致力于金融创新,但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努力保证金融安全。

3.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而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

4.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国内,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欧文·B·塔克李明志等译:今日宏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