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1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2013年高考安徽历史卷的一大特色是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集中呈现,在有限的11道选择题中,竟然间隔出现了3道图表型材料选择题,分别是第12题(考查安徽古代农业生产)、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第21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单从形式上看,在一套高考试卷中同类型试题的出现频次如此之高,着实令人颇感意外。但是,全面比较各题的设计思路,我们又不难看出命题者的独具匠心。命题者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命题技巧,将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多层次地表现出来,把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充分展现了命题者对该类型试题命制的技巧与自信。因此,细细品味2013年安徽历史卷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意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图表样式与包含信息各具特色

上述3题虽然同为图表型材料选择题,但是,在图表材料的呈现样式上却各有不同,由此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也就千差万别,从而避免了该类题目在考查形式上的雷同之弊。其中,第12题采用了数量统计柱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安徽在汉唐间水利兴修的次数变化,从中能够直接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汉唐间")、空间("安徽境内")、历史现象(各朝代水利兴修次数的变化趋势)等,间接信息有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由于缺少地区间的比较信息,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安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15题采用了份额占比饼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不同年份所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13年"、"1920年"、"1936年")、历史现象(不同年份各类资本所占比例的变化)等,由于上述三类资本在中国共存的时间长于图表呈现的时段,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各类资本的起讫状态以及非该时段的状态。第21题采用变化趋势曲线图的样式,反映了二战以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状况,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50-1989年")、空间("美国")、历史现象(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变化及特点)等,由于缺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所以该图表只能反映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上述图表的呈现特点与包含的材料信息既是命题者设置的考查情境,也是答题者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客观依据。

2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

对比3道题的考查目标,可以发现各题的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层次分明,难度定位的梯度差异明显,深度契合历史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第12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从整体上理解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现象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属于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因为水利兴修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征,所以由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的正确结论。第15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对不同图表中的比例特征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据此对各类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历史阐释,属于理解层次的能力要求。从图中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尽管民族资本占比逐步增加、外国资本占比逐步减少,但是,联系民族资本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知识,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的正确结论。第21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属于再认、再现层次的能力要求。图中②时段处在1970-1980年间,并且图示在7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下降,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经济呈现"滞涨"局面。从各题的难度定位来看,第12题虽为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但是材料信息直观易懂,正确结论与材料信息吻合明显,迷惑项设置因不合史实或不合题意,排除难度不大,应为中等难度题。第15题由于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图表中的历史特征不易归纳,备选项设置涉及现象描述、特征阐释、原因分析等不同的思维考查角度,思维的跳跃性加大了解题难度,应为较高难度题。第21题由于材料信息单一,呈现阶段特征明显,备选项各概念在时序和内涵等方面史实清楚,迷惑性小,应为较低难度题。由于3道题在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上拉开了层次,因此,更有利于体现整套试卷的区分度。

3史学韵味与学科素养有机交融

第2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东欧;丝绸之路;物流通道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03-02

一、引言

作为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中东欧这一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覆盖了从波罗的海到爱琴海、从亚平宁半岛边缘至黑海西岸共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和约1.2亿人口。中东欧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9月7日,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战略构想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物流通道是以起点到终点的多种运输方式线路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基础设施平台,通过物流服务组织、物流方案解决、供应链构建等相互支持和作用,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系统,其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战略规划之一,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拖动作用,因此对其环境进行分析显得极为必要,下面就宏观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国―中东欧丝绸之路通道物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

二、宏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总体上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GDP达到9.4万亿美元,GDP位居世界第二,在物流通道途经区域排名第一,增长率为7.7%,但人均GDP只有6629美元,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中东欧16国经济发展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拉脱维亚只达到4.1%,大多数国家的GDP增长率在3%以下,其中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捷克经济出现负增长。从中东欧16国的经济总量看,波兰位居第一,经济总量达到5162.3亿美元,斯洛文尼亚的人均GDP最高,达到22756美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欧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率低于2%,但经济总量相对较高,其中,法国和英国GDP达到27300亿美元和25200亿美元,位居西欧区域前列。西欧地区人均GDP普遍较高,大多数国家在五万美元左右。中亚五国的经济总量偏低,但得益于最近几年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与交往,经济增长较快,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超过20%,土库曼斯坦经济增长达到28%。东欧地区仍然以俄罗斯经济发展为主导,但整体经济增长普遍偏低。

三、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分析

中国―中东欧丝绸之路途经区域受地理环境、交通位置、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较大差异。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截至2013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430.78万公里,铁路以及公路建设在整个物流通道途经区域居于首位。中东欧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但整体来说相对落后,主要以公路运营为主。其中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铁路运营里程平均可达到1万公里以上,公路运营里程可达到3万公里以上。其余国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铁路运营里程不足1000公里,斯洛文尼亚公路运营里程仅为417公里。西欧各国途经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完备。其中,德国铁路运营里程在西欧范围内居于首位,达到48215公里,在整个物流通道途经区域内居于第三。法国公路运营里程达到900000公里,在整个物流通道内仅次于俄罗斯,居于第二位。荷兰、爱尔兰、比利时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营里程达到10万以上。摩纳哥主要以铁路运营为主,公路线路总长仅为50公里,是整个物流通道的最小运营里程。中亚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在中亚范围内相对较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600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88000公里,但相对于整个物流通道途经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铁路以及公路系统有待开发完善。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铁路运营里程仅为426公里。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物流通道内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俄罗斯,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5000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933000公里,仅次于中国,在整个区域内居于第二位。

四、对外贸易比较分析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下,2012年全球贸易呈增速下降趋势,到2013年,随着欧洲金融市场的总体稳定以及新兴经济增长体的复苏,世界贸易形势逐渐好转。中国―中东欧丝绸之路物流通道途经区域绝大多数国家贸易总额以及同中国贸易额同期增长率都为正数,全球贸易额增加,整体外贸形势由危转安,全球贸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中亚地区除哈萨克斯坦外,整体对外贸易水平较低,2013年哈萨克斯坦外贸总额达到1068.40亿美元,其中同中国贸易额233.6亿美元,占比21%,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2013年,哈萨克斯坦贸易增长率以及同中国贸易的同期增长率均为负数,贸易相对2012年递减,其余四国贸易额虽小,但对外贸易形势逐渐转好,这主要是受发达经济体延续停滞产生的负面影响,俄罗斯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经济的停滞发展对其外贸影响较大,加上2013年哈萨克斯坦多家银行资产状况恶化、银行系统负担着巨额外债、国家金融机构缺乏责任、金融管制虚弱等问题导致外贸形势走低。东欧国家在2013年外贸形势低迷,除摩尔多瓦外,其余国家进出口以及贸易总额的同期增长率均为负数,这主要是由于2013年世界经济持续缓慢脆弱复苏,发展中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能源原材料需求低迷,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东欧外贸整体表现不佳,外贸增幅下降明显,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东欧地区较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同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占比较大。中东欧16国整体贸易总额在途经区域内相对较少,然而,除阿尔巴尼亚、黑山、克罗斯亚以外,其余国家在2013年贸易总额呈递增状态,外贸形势逐渐好转,同中国的贸易量逐年增多。其中,波兰、捷克同中国贸易往来较多,与中国贸易总额均达到100亿美元以上,中国也是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对外贸易国,同中国贸易占比8%,居中东欧地区之首。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西欧仍然是外贸总额最多的区域,贸易总额均值可达10000亿美元。然而在2013年,西欧贸易同期增长缓慢,整体外贸形势出现停滞状态,同中国贸易量虽有增长,但增长极其缓慢。西欧外贸的低缓发展形势对其余区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东欧16国与物流通道沿途其他区域比较,总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增长缓慢,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总体经济增长率,与其他通道、其他区域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中东欧丝绸之路物流通道的发展。中东欧16国与物流通道沿途其他区域比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运营里程相对其他区域差异较大,严重制约了中东欧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中东欧的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东欧16国对外贸易额相对东欧、西欧区域来说,整体水平较低,但近年来中东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尤其是与中国,在2014年的1~5月,中国从中东欧16国进口达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势头强劲。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大力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了较大成果,下一阶段,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邢凯旋.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东欧合作[J].开放导报,2014,(04):36-39.

[2]高新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通道经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4,(04):92-96.

[3]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3-30.

第3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关键词:“一路一带”;陕西;新思路;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2013年9月到10月之间,主席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不久,中国政府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议程之中,并有条不絮的施以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构思是中国在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基础上,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为了加强和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各国合作共赢,实现稳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也与打造“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开展内政外交,与他国贸易往来的一个重大战略。陕西省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一带一路”战略息息相关,更应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应准确定位陕西现状,稳步求发展。

一、陕西参与“一路一带”建设的优势

1.能源优势

陕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资源大省之一,很多种类的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在《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中得到以下矿产资源信息:我省已经发现的各类矿产资源共计138种,矿产地726处,其保有潜在价值42.56万亿元,列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三分之一。丰富的能源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陕西的能源储备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优势

陕西省不但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色。陕北陕南关中自然风景各异,并且每一种自然风景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人文景观。红色旅游与黄土风情相融合的陕北风光,汉家文化与秦巴山地相结合的陕南风采吸引无数游客。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中平原,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其拥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文物古迹荟萃,有着“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美称,在西安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帝王陵寝等,述说着当年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同时,华山的险峻迤逦又不失文化内涵,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可以说,陕西凝聚着华夏五千年文明,是中亚游客旅游的首选之地。

3.工业体系完备

经过长期以来的“大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建设,陕西的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加之国家的诸多科研基地和生产基地均设在陕西,因此,陕西在很多工业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例如:航空航天方面和汽车制造方面。

二、陕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定位

“一带一路”战略给予了陕西省一个很好的发展经济,增强对外贸易的机会。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桥头堡,理应顺势而行,抢抓机遇,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发挥陕西力量,增强陕西活力,使昔日的丝路起点焕发新的色彩。

1.建立能源金融中心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得以发展的命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本身作为能源消费的巨大市场,虽然国内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远远无法满足国内能源消耗,中国对于进口能源依存度很高。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有很多能源储存量和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位列全球11位,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蕴藏量位列全球第4位,伊朗、阿塞拜疆以及俄罗斯等国更是油气资源大国。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并提出要在西咸新区建设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使西咸新区成为未来丝路经济带能源交易的承载地和实施区,这是陕西省审时度势顺应趋势所推行的相应政策,这一举措对于未来西咸新区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建立文化旅游中心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旅游业新的含义,即丝路沿线国家在政治领域的交流沟通,在经济领域的互信合作,在文化交流中的包容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文化的输出和交流,而文化的输出本身也会促进经济合作和交流。陕西作为旅游大省,更应主动抓住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陕西省旅游局响应政策,发挥自身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优势,举办各类宣传推荐活动,在国内外推广陕西丝路旅游品牌,增加品牌热度。这类活动的举行,既能招商引资,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又能传播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人员往来。

3.建设工业体系基地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很多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伴随着三星城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外资企业落户西安,西安的工业体系必将更加完整健全。同时,陕西可以依托“关天经济区”的发展布局,重点培养区域内龙头企业,通过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区域内工业产业,并辐射邻近区域。将西安的工业产业推向全球。

“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给陕西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现在陕西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实现怎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是我们必须攻克的难题。我们更应有清醒的头脑,准确把握时局,利用机会,克服困难,正视不足,发挥优势,稳扎稳打求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春,张冀兵,张雅M,田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2]王向华.一带一路的陕西角色[J].大陆桥视野2015(01).

[3]于磊杰.丝绸之路经济带_西北三省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体系布局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0).

[4]张秋生.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层意蕴[J].人民论坛,2014(4).

[5]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J].中国外资,2014(19).

第4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关键词】市场规模 会计发展 会计的标准化

一、会计发展的简要历程及会计的本质

(一)会计的简要历程

根据现在已发现的历史资料记载,会计活动最早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及古代中国的周王朝已被发现。但是,当时的会计活动均是人们出于对生产的消耗和结果的关心,而做的一些简单的记录与计算。直到1494年,意大利的卢卡·巴其阿勒在他的著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将威尼斯一带的复式记账法做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并且做了必要的理论阐述之后,会计才得以在欧洲以及全世界广为传播。其实,这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真正开始。所以,1494年被会计学家们誉为会计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当时间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这就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经济社会中生产组织及经营形式的进一步变革。也正是这种变革致使会计又一次产生了质的发展。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可以说对会计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为了保证不参与公司管理但又必须关心公司效益的股东们的利益,会计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机构。1854年英格兰的爱丁堡会计协会的成立,被誉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至此,会计的监督职能在经济生活中变得越发重要。但是,会计的理论及其实务方面的方法技巧的基本完善和成熟,却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实现的。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社会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便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客观的必要性。加上随后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会计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会被人们越来越重视。

(二)会计职能的演变

纵观会计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会计的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演变的。早期的会计,人们只是为了对自己进行的经济活动有一个全面和系统地认识,而做的一些关于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的、简单的记录和计算,其主要是为了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随之发展。尤其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使得会计在生产中不仅要行使反映的职能,还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直到现在,在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在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会计学家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他们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计算,使得生产活动得到正确反映,进而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分析过去,进行预测,进而决策未来。

(三)会计的本质

从会计职能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对会计的本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会计的具体工作就是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与核算,而会计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具体包括分析、预测、决策)的实质应该归结于会计工作的延伸。所以,会计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即,会计所做的事情就是用会计的语言把经济过程中的各个经济活动记录下来,为经济主体提供一种必要的经济信息,以供其经营和管理之需。其实,也正是会计的这种本质,造成了会计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的一种必然。

二、市场规模的扩展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的扩展

从古到今,市场规模的扩展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小规模的交易市场;第二,十二世纪左右,在欧洲的南部兴起了一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等,在这些地方经常会举办一些商业交易会,这就使得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展;第三,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使得市场的规模从欧洲扩展到了美洲,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随即陆续爆发了工业革命;第四,就是现在的金融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市场的规模扩展到了全世界。结合这市场规模扩展的四个阶段,再看一下会计发展的几个里程碑性的阶段,二者的时间可以说吻合得非常的好。难道这种吻合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其实不是的,在二者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的。

(二)市场规模对会计的影响

由会计的本质,就决定了市场的规模会对会计的发展形成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影响。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小规模的交易市场中,经济的组织和经营主体只是一些家庭个体或者小作坊,所以,会计的作用和方法对于这些经济主体来说,往往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的规模也在跟着相应地扩大,专业化的手工厂开始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这种专业化的手工厂对会计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于是复式簿记应时而生,会计理论实现了第一次质的发展。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也随之爆发,为了匹配市场规模的猛然扩展,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科学、高效的经济组织和经营形式开始出现。这种崭新的、科学的组织和经营方式不仅推动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赋予了会计新的内涵。社会经济发展到现在,金融和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会计学家不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会计在现今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他们对会计理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会计理论也正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现代会计发展的趋势

(一)会计的标准化进程

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所以,会计的标准化就变得格外地重要。现在我就针对会计的标准化进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会计准则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也是评价和鉴定会计工作质量的依据。会计准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建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和国际化时期四个阶段。最早的会计准则是美国在20世纪初产生的;而1959—1973被认为是会计准则的成长时期;1973—1989是会计准则的成熟时期;1989年以后会计准则开始走向了国际化。从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得出:会计准则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范围上都越来越标准化。

(二)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

会计在我国虽然有很早的渊源,但是,真正意义上对会计理论的探索应该是在建国以后开始的。对于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理论争论的焦点,是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理论界对会计理论认识的不足,导致当时理论界几乎一致认为,会计是具有阶级性的。建国初期的三十年,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艰难曲折,直到1962年才由顾准同志首先提出会计主要是一种经济计量系统,是无所谓阶级性的。这种论断的正确性当然也随着我们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化,而得到证实。其实,这也是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方面的一个较好例证。1978年,中国的经济开始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推动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当然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会计的发展来推波助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会计学会与1980年成立,至此,我国的会计研究才真正地进入了洋溢着生机的春天。

四、结论

会计的本质应该是,为了给经济主体提供一种必要的经济信息,以供其经营和管理之需,而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语言”的记录和反映形式。也就是说,会计是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叙和解阅的方式。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相应地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必将越来越密切,这无疑也要求会计这种语言也必须相应地越来越标准化,就像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语言的出现一样,是交流的必须条件。因此,会计不仅不应该具有阶级性,并且,会计必将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展的推动下,走向全球性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于玉林.现代会计哲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葛家澍.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4]李红琨.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学习资料[M].云南财经大学,2009.

[5]吴水澎.会计准则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基本理论[J].上海会计,1999,(7).

[6]宋小明.会计本质的确证及在会计史研究中的解释性应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

[7]杨智杰,夏文杰.经济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07,(4).

[8]傅荣.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的渗透[J].财会通讯,2004,(10).

第5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关键词:

在历史长河中,内河航运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早在4500 年前,就开始制造舟楫, 商代即已有帆船;夏、商、周时,黄河已成重要的运粮干线。春秋战国时代开凿了鸿沟、邗沟,秦代修通了灵渠,至隋代则开通了南北大运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水运的兴盛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册增添了光辉一页。建国以来,内河航运对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河航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和竞争趋于激烈,内河航运发展滞后。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内河港口、航道和船舶协调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内河航运的重要性和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全球经贸的发展趋势、国家的地区发展战略和天然的禀赋资源,都决定了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内河航运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不占或较少占用土地。据统计,在德国,内河的运输成本是铁路的1/3,在我国,从重庆到上海,通过长江、铁路、公路运输集装箱的单位运价比约为1:2:6;公路、铁路、长江干线每千吨公里运输周转量能耗比为14:2:1。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是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内河航道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主要港口遍及20个省区市,连接了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56个。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有助于实现主要资源腹地和消耗地的有效连接以及主要江河的江海直达运输,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和物资交流,促进沿江、沿河产业密集区的形成,发挥区域内主要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局交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万多条,总里程43万多公里,大小湖泊900多个,内河航运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与松花江发展航运的自然条件优越。

内河航运具有如此巨大的比较优势,为什么近年来的投入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公路、铁路呢?

近年来,内河航运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相对薄弱,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航道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国内河航道中等级航道只占通航里程的50%,等级结构不合理,高等级航道里程少,一半以上航道处于自然状态。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船舶平均吨位小,船型标准化程度低。我国内河运输船舶平均吨位(372吨)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的四分之一。内河码头机械化程度低,装卸装备技术比较落后。三是安全隐患较多。内河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两横一纵两网"中部分航段受闸坝、浅滩、暗礁和枯水季节等影响,碍航、堵航、断航时有发生,影响运输安全。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过去一段时间对内河航运认识不足,且内河航道是"水下工程"、"隐形政绩",重视程度不如其他运输方式,造成历史欠账多,总体投入不足;又有客观的原因,内河航道设施公益性强,内河航运社会效益显著,但其融资能力差,影响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与公路、铁路、楼堂馆所等其他建设工程"做加法"的表现不同,航道治理工程是在"做减法",主要内容是铲平河道、挖走泥沙,以使河道更宽、更深,能够满足更大、更宽的船舶安全顺畅通过。但是航道治理工程的成果都隐藏在水下,上级领导看不见、摸不着,普通公众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工程不能直观地体现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不是投资的重点,这是近几年来航道治理和内河航运发展速度一直较慢的根本原因。

第6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关键词:张掖;现代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6日

一、张掖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掖地处“丝绸之路”中部,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陆路物流通道,在没有水路、铁路和空运的条件下,正是这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大通道,使张掖成为商贾云集的重镇,成就了古代张掖的辉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兰新铁路、公路、兰新第二双线等亚欧大通道的开通,张掖的物流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由于长期以来东西单向的交通制约,薄弱的经济、交通基础的限制以及信息的闭塞,张掖物流处于“通”而不“驻”,有“势”无“力”的局面,物流通道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张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处于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内企业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认识不足。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企业中得到普及,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等基础层面上,物流只是货物从工厂到客户的一个费时费力的辅助环节,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化管理、公众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的效率和增值服务等现代物流业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服务与需求信息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共享、共用,企业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没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小,且物流企业总体规模与实力较小,服务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物流服务仍以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为主,物流外包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畅通便捷的交通是发展物流产业的先决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因素的制约,张掖市铁路、公路、民航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虽已初步建立,但发展物流产业所需的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此外,集各种运输手段、作业方式、运行协调、多角度需求、多体系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专业的物流园区还未建成,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优势资源的相对缺乏制约着物流业发展。张掖有良好的农副产品生产条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但种植规模较小、商品附加值不高;张掖优质矿产品资源种类不多,且大多储量有限。这些都表明张掖仅靠内部资源发展来壮大物流产业有很大的难度。

五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难以吸引来急需的专业物流人才,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教育方面缺乏现代物流相关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更是难以觅得。

二、利用通道优势,发展张掖现代物流业的对策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和省上建设张掖等地区域性物流中心为契机,争取国家投资,形成以G30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张掖西宁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以及张掖机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完善市内以县际公路为主干,通乡(镇)通村公路为节点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位于滨河新区的张掖物流园区,形成以仓储、餐饮、住宿、交易为主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以及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降低物流沟通成本,提高物流信息效率。

(二)努力培养第三方物流市场。结合区域经济的特色规划发展相应的物流产业,有选择地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物流市场格局。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顺应现代化大生产日益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以业务流程的最优化为目标,把采购、库存等环节的管理业务分离出去,交给具备能力的专业公司承担,而集中企业资源于主营业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支持和鼓励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张掖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大,品质好,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高原夏菜”等品牌在全国影响力逐渐扩大,市场需求迅速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冷链物流瓜菜由于可以长时间保鲜而受到欢迎,张掖应当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支持和鼓励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快速提高冷链物流业规模。

(四)加大与周边市州合作,提升物流外需。青海省海北州、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处高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生活资料短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与资源相对缺乏但气候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张掖市有很强的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张掖发展通道经济的有利条件。这些地区的原材料、能源、矿业、特色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对交通运输有着极大的需求,加强和这些地区的区域合作,争取将张掖作为该地区初级产品的输出运转基地或加工基地,将周边区域作为张掖瓜菜等生活物资的消费市场,推动张掖同周边地区经济合作,扩大物流外需规模。

(五)依托省内外高校,促进物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和引进市场急需的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训基地,为全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总之,促进张掖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做到虽然在发挥比较优势上起步晚,但在展现后发优势上起点高、步子快,以推动张掖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克恭.在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张掖日报,2010.l.13.

第7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摘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的跨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新丝绸之路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城市,还有利于挖掘沿线“新兴明珠”城市,更好地建设城市群与经济群。新疆要建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产业体系国际化是核心,服务业则是先导和动力引擎。本文从新疆实际出发,介绍了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并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定量、系统地分析了服务业发展对新疆经济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新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经济效应;新疆地区经济

【作者简介】闫刚,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引言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与信息网络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辐射40 多个国家30 多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新疆地处我国最内陆,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新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主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形成我国同周边国家“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格局,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意义更加深远。服务业作为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准确判断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服务业对新疆的经济效应。

目前在新疆这一方面的定量研究不多,因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新疆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另外,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新疆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之现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新疆服务业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正逐步增大。

第一, 服务业总量正在扩大, 增速加快。2009~2012 年,新疆服务业平均增长12.8%,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11.4%) 高1.4 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4.3%,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新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展经济、构建和谐新疆、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服务行业发展亮点纷呈。近年来,新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体育和娱乐业为主体的营利业得到快速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 新疆服务产业吸引投资增长强劲。2012 年,新疆服务业完成投资2604.36 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6%,年均增长24.2%,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提高4.8 个百分点,可知,未来新疆服务业发展趋势定当稳步提升。

当然,与全国相比,新疆服务业发展依然很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

三、新疆服务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新疆服务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服务业在增加值和就业总量上明显增大,在增速上有很大提高,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效地带动了全疆地区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收入效应即服务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服务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表1反映了2000~2013年新疆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大致表明了服务业在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疆服务业收入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根据表1中数据可知,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63.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360.24亿元,年均增速达13.8%。而服务业由2000 年的537.8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3125.98 亿元,年均增速为1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较低,服务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低于收入GDP的年均增速。纵观近年来新疆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9年的徘徊下降阶段且有波动,这与人们的普遍预期是不相符的;第二阶段是2010年后的持续上升阶段(从2010 年的32.49%上升到2013年的37.39%),服务业发展开始步入上升阶段。

那么第一阶段服务业比重为什么呈现徘徊下降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新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挤占了服务业比重。当然造成服务业比重下降还有其他方面因素,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价格指数差异因素、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因素等等,那么,新疆服务业发展究竟是如何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呢?本文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服务业收入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更深层次影响。根据表1中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

Yt=β1+β2Xt+μt

式中, Yt 为新疆从2000~2013 年的GDP 收入,Xt为新疆从2000~2013年的服务业收入。借助Eviews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如下:

Yt =-114.07+2.85Xt

t值(-0.7941)(31.7145)

p值(0.4421) (0.0000)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R2=0.988,D-W 统计量为1.215,说明回归系数均显著,取α=0.05显著水平, 查DW 统计表, dL=0.927、dU=1.324,回归结果中存在dL<D-W 统计量<dU 关系,说明存在随机误差自相关。因此,进一步利用广义差分科伦—奥克特迭代法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回归结果(表2)。

回归结果中, R2=0.989, D-W 统计量为1.957。模型中, dU=1.324<DW=1.957<4-dU, 这说明已不存在残差自相关,与此同时回归结果中R2、个t 统计量、D-W 统计量均达到理想水平,故可得到最终模型为:

Yt =113.19+2.699Xt

t值(0.2329) (9.9512)

由最终回归模型可知,对新疆而言,服务业收入每增加1元可使GDP大致增加2.699元。分析表明,尽管服务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处于徘徊下降或上升趋势,但从整体看,新疆服务业发展态势是上升的,对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是很重要的。

此外,从模型中也可看出,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带动GDP收入的增加并不大,说明新疆还存在着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于其他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新疆服务业收入的增加对地区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新疆服务业的发展效应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如何促进服务业发展更好地带动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如何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新疆地区经济及周围经济带的增长,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快优化新疆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倾斜。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所以,新疆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向依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协调带动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以及贡献率。

第二,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疆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中心区,要充分利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与经济优惠,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现代交通等生产业,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地位及竞争力。

第三,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新疆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发展定是在地区间团结合作基础之上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围的地区、市、国家合作,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提升新疆服务业竞争力。

第四,紧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步伐,加快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新疆这个四大文明的交汇之所。悠久的传统文化,古城、民居、公共建筑、民间工艺、音乐、歌舞、民俗、传说等等——新疆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产业往往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受资源和地区的限制,而文化产业却不同,它的发展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巨大的。相反,人们的物质需求却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文化资源,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提升新疆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2]黄小平.服务业竞争力,一个理论以及对服务贸易与零售业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王健. 现代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5]殷少明.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新疆社科评论,2010,(2)

[6]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渊源与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非凡是对中亚地区)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闻名的“丝绸之路”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教授曾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罕见的国际贸易通道,是联结欧亚大陆的动脉、世界发展的主轴、现代文明的母胎,它为欧亚广大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汉代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当时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贸易往来达到空前规模。至清朝,西北地区与中亚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丝绸之路”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55%,东部则高达48.49%;其贸易绝对额只有109.75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3.78%。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工业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矿产品占78.4%,农副加工品占12.6%,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

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

表1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地区省份国内生产从业人口从业人口人均职工平均

总值(亿元)(万人)年产值(元)工资(元)

64.53115.6756118930

四川42156464.96519.85010

贵州719.831783.2040324758

云南1491.622186.268236231

陕西1175.381762.766684937

甘肃714.181521.4646945882

青海183.57247.2074266513

宁夏193.62245.3678915635

新疆912.15——5098

西部地区8757.7314326.696112.885888

东部地区37903.223906.4115854.87229.9

全国67795688509846.86210

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

表2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

地区/省份单位工资产值(元)单位产值工资(元)

西部地区1.030.96

东部地区2.190.45

全国1.590.63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1.03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2.19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1.59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

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0.96元工资,而东部为0.45元,全国平均为0.63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

(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非凡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增加了8.3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西部地区只有4.2%。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

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非凡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

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非凡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非凡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

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假如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假如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反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

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

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非凡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

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非凡是非关税壁垒。

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非凡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靠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反WTO的规则。

3.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假如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0.43,高者达0.95。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

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非凡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究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

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王耀中主编.国际贸易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第9篇:古代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范文

一、海南省旅游发展概述

海南,四面环海,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其旅游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起步阶段(1988-1997年)、发展阶段(1998-2010年)、提升阶段(2011至今)。萌芽阶段:海南创立了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经营企业,初步开发了一些旅游设施,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地位;起步阶段: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阶段:2009年海南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旅游业发展初现突飞猛进态势。提升阶段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将不断优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如图1所示,从接待过夜游客与旅游总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旅游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发展阶段到提升阶段,海南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均不断增加,发展阶段旅游总收入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

二、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条件对比

1.旅游资源条件对比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热带自然景观地域性。海南有分隔河海最长的自然沙堤博鳌玉带滩、五指山的秀美景观等。第二、火山景观的独特性。海南省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海口石山火山口公园,具有我国最长的火山隧洞。第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珍稀性明显。海南有唯一的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唯一的金丝燕自然保护区及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第四、3s(海水、沙滩、阳光)景观的优质性。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风景区等。海南人文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特有的贬谪文化。由于海南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程度低,古代贬谪常选此,海南岛由此注入了中原文化,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多彩。第二,历史古迹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永久力量。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鹿回头、海口的五公祠、文昌市的文笔峰塔等。第三,各市县的职能清晰显著,拥有历史韵味。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第四,骑楼文化。海口骑楼老街展现了骑楼历史和海南历史的印记。

北京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季节性。北京四季分明,城郊名山香山的红叶仅在秋天的时刻具有最佳的欣赏价值。第二,增智性。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第三,医疗保健性。北京小汤山温泉便是突出体现了这个特征。第四,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至2011年6月,共有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都城皇家历史性。厚重的三千年历史文化,六朝都城的灿烂文化遗留使得北京拥有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帝王宫殿、庙坛和陵墓。第二、精神文化浓厚。京剧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燕京八景、庙宇、中轴线等为北京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厚重的学术氛围。高校云集,厚重的学术氛围,为人文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力量。第四、国际性显著。北京的旅游发展对内对外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文化资源丰富。

上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所造就的各具特色的滩涂海滨,佘山、淀山湖的山水风光,为上海的自然旅游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岛沙类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上海拥有我国第三大岛、第一大沙岛的崇明岛。第二、滨海湖泊类水系构成了上海水域风光。最典型的水域风光黄浦江是上海旅游的重要内容。第三、山地类资源丰富。诸如佘山等。第四、动植物类资源较多。如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树王“银杏树”。上海人文旅游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国际化都市为背景,都市现代气息浓厚。浓郁的都市社会风情反映了上海人的饮食习惯、穿着风格、生活情调、城市氛围。第二、园林文化的艺术性。园林文化集合了古典园林和现代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园;第三、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文化蕴涵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丰富内涵;第四、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昔日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和今日的新现代高楼,构成上海都市风光中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

总体来看,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由热带性所带来的自然资源丰富,已开发和未开发资源较多,旅游资源价值大。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在北京、上海冬天来临之际,海南成为了旅游的最佳地方。从岛屿性质来看,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的岛屿,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岸带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大,提升空间广阔。从海洋性来看,海南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这就为海南的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应当注重对海南的热带海岛边疆文化、热带海岛生态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突出对海岛生态文化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旅游资源的扩大。

2.区位条件对比

海南省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中国最南端,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和澳门,经济增长飞速的珠江三角洲影响着海南的发展;从旅游的角度看,其所处纬度带与夏威夷、巴厘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圣地相近,区位优势明显。

上海市发展都市旅游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扬子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面向太平洋,位于长江入海口使得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上海是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和世界主要的航空枢纽港,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成为经济核心并引导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是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作为环渤海经济地区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所处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联系着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的地理位置促进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省离中国的海南岛主要门户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的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经济产业条件对比

(1)经济水平对比

结合表2中数据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加强。而上海经济增长迅速,2013年,上海GDP总量位列全国第12。上海因设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综合因素的驱动与影响,为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以发达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先进的第二产业为依托,以现代化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其2012年的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第3位.

总体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201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达到3963.2亿元,占GDP的20.323%,上海旅游总收入达1400.8亿元,占GDP的6.48%;海南旅游收入达到229.96亿元,占GDP的7.3%。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2)产业体系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的产业体系也有不同(如表3所示)。海南要建设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则要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上海则要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的特点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旅游的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各自的实际特征。归纳起来北京旅游发展可以归纳为如表4所示的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已从海南、北京、上海的旅游发展的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产业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三地的差异性,同时对北京、上海、海南的旅游发展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岛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的特色文化为海南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保障。

(2)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离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但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北京、上海、海南三地在产业完善发展中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