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宏观经济展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展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展望

第1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中国经济全年探底企稳

2016年经济增速或将下滑探底企稳,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6.7%左右增幅。从工业领域来看,产能去化使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大致平稳,财务成本的下降和PPI的改善则将使工业企业利润率有所改善。

投资领域,房地产和工业投资相对平稳,但作为稳增长措施推出的基建投资很难再加码。具体来看,在供给侧改革,结合“去库存、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投资结构继续调整,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下行,基建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冲的作用,财政政策对于基建投资的增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PPP项目的增加,专项金融债额度的扩大,将共同拉动基建投资增长,投资的重点领域为:水利、交通设施、新能源、信息传输、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等。预计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基建投资增长17%。

而在消费领域,经济下行,消费增长中枢下移,预计2016年消费全年增速为10%。预计2015年消费对GDP的同比拉动为4.1%;2016年消费的同比拉动为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为61%。

此外,平安证券研究员指出,考虑到“十三五”规划和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的谨慎表态,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台不会低于6.5%,看起来未来两年将形成中国经济下滑的中期底部。不过,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强调隐含着政府放手让市场自动出清的倾向,稳增长政策的收敛可能使得2016年经济下行的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通缩压力将持续

机构预测,2016年CPI同比小幅下滑至1.3%,PPI同比跌幅收窄至4.5%,通缩状况将持续,但PPI-CPI裂口收窄,物价走势整体略好于2015年。

渤海证券研究员指出,2016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短期下行至探底需要较长周期,经济的弱需求将直接作用于物价,因此2016年物价仍有压力。不过,在其他商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占CPI比重约三成的食品成为决定CPI走势的重要因素,而猪肉价格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价格,因此,预计2016年猪肉价格涨幅有限,食品价格波动较小,难以大幅推升通胀。

对于PPI指标,平安证券同时指出,PPI主要取决于大宗商品的走势。大宗商品走势分化的可能性大于再次深度下跌。若明年美元指数温和走强而非极端强势,大宗商品避免再一轮整体性下挫的话,PPI则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明年PPI向上改善的可能性较大,跌幅将较2015年有所收窄。

第2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也许我们与欧美经济不在同一战壕,却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经济正面临最严峻的外部压力,是覆巢无完卵,还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可谓逆风飞扬,在出口失色之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已悄然浮现,下半年中国经济也仍然将“微妙”地平稳,这恰是改革开放进行到尖锋时刻的恰当背景。

“热宏观”和“冷微观”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一、 世界经济大乱局:滞胀?衰退?失速?

世界经济看来正陷入久违的大乱局中,人们喋喋不休地争论着的,不是世界经济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没有到尽头。早在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惊人之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警告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当时美国“新经济”正方兴未艾,而亚洲亦舔干了自己的伤口,出现“V字形复苏。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高股票象可怜的“自杀鲸”一样接连表演“高台跳水”,家、投资家们无不看得惊心动魄。悲观预言由此相继而来。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态,不再“兜售繁荣”,而是宣称“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新经济”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说“新经济消除了经济周期”,现在却以号称为“新经济新知”的曼德尔编辑为急先锋,抛出新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世界经济怎么了?

1、美国经济: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峡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时是谷底。以美国而言,美国商务部预期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一季度将增长2%,公布的数字却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为1.2%,而公众的预期更悲观,以为实际上只增长了0.5%而已。国际货币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已经将对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1.7%下调到1.5%,而对2002年的增长预期更从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联储的连续6次降息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两个:一是这显示出美联储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的底部在何处,降息反而恶化了市场预期;二是这显示出美国经济“长腿”变短容易(新经济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地挤出泡沫容易),但“短腿”变长艰难(“空心化”的传统产业难以重新夯实)。因此,过去8年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可能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状态,并步入“L”型中期调整。

2、欧洲经济:“从不受”到“不可否认的事实”的尴尬。在2001年初,欧盟曾骄傲地宣布:欧洲经济不受美国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乐观地宣称,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2002年将达到2.9%。然而,欧元区12国财政和经济部长目前无奈地承认,由于美日经济不断减速,欧洲经济经济增势减弱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其强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达3.4%,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经济表现却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4%,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主心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妙,德国政府已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则预计,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不足2.5%,远低于早先预计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则仅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经济:当日本的经济巨头把中国的大葱和大蒜视为生死攸关的挑战时,我们真的为日本经济担忧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容不得矫饰,对其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驾驭市场”,即政府以为自己可以俯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所谓“强政府”的“产业政策”来超越特定的经济阶段;二是“增强市场”,即政府以为市场是某种外在变量,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等奇思妙想来使得“市场机制”更锐利;三是“紧随市场”,即政府承认自己经济干预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从市场信号尽量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迄今为止,试图驾驭和增强市场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场的严厉惩罚,其中尤以日本为甚,财政已经扩张至极至;而货币则更曾达“零利率”的尴尬,但日本经济硬是毫无反映,财政货币双失灵。日本自从小泉政权亮相以来,已经坦言将在未来3-5年内不看重GDP增长指标,而全力重构日本经济,但至今则仍为“景气优先”还是“结构优先”在吵闹不休。对于日本经济,我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误区:也许我们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来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否则我们将以为其经济永远处于衰退之中;如同我们不能用新高的股市综合指数来衡量股市,否则我们将总以为现在的股市在漫漫熊市中,日本经济仅仅是洗去了铅华的常态,并且难以再回复到光彩照人的韶华之中。

4、亚洲:曾经梦想的“21世纪是亚洲世纪”已经遥不可及,谁来领导亚洲?面对已经整合的欧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经济,亚洲经济滑落到分崩离析之中。《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显示出的大势是:2005年1月1号作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国审议通过,正式生效。这样,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34个国家,涵盖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如此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三大区域性组织构成全球贸易和投资基本架构的格局将基本确立。可以预期的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的困扰、对拉美后院的传统重视、以及对APEC非制度化的清谈而不务实的失望,必然使其对充当整合亚洲经济的热情多少有些冷却,而产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内部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美国在选择贸易和投资伙伴时,会将美洲国家置于更优先的地步,对东亚国家显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挤出”。由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于欧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国对机制化的亚洲经济合作态度暧昧,利益纷争。亚洲经济,因为缺乏清晰可信的领导者,无人填补美国因启动FTAA而对APEC丧失的热情和形成的真空;无人勇于改进APEC的清谈和制度建设迟缓。亚洲似乎仍是半个世纪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似乎谁都没有看到一个经济生活和谐的亚洲。世界看到的,已是更为分崩离析、而不是更为整合的亚洲经济。

5、世界经济:是滞胀?是衰退?还是急剧失速?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有三种判断,一是从高速增长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经陷入到经济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萧条又回来了;三是我们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癌症-----滞胀(stagflation)中。在尽可能理性和冷静之后,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在急剧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则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现实性;而滞胀,则多少还有些遥远。下表显示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确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表1、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资料来源:《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证实的预言。30岁以上的人们对经济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进海里”的画面,那是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讲解中得来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纪初衰退重演,则也许天之骄子式的硅片亦将弃于山谷,类似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品过剩、需求不足情形将重现于整个世界,并成为中长期全球经济的大敌!经济衰退在若隐若现之际,通货膨胀的威胁已悄然降临。2001年5月,G7的通胀率已从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这是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通胀率从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从0.8%上升至3.4%。这使人们不能不警惕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我们尚可幸运的是: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价格上涨的,扣除能源、食品价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胀,在美国为2.5%,在欧元为2.1%,日本尚在通货紧缩之中。世界经济的大乱局,是新经济光环不再带来的全球性振荡;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阴影再度聚拢;是亚洲经济再度边缘化的威胁。此际中国经济往何处去?

二、世界经济乱局里的中国:忧思何在?惊喜何在?

世界经济乱局,迫使中国面临较之亚洲金融危机更为险峻的外部环境,尽管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也许不在同一条战壕,但无疑却在同一个经济增长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20年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型大国经济,因此,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渠道传递和影响我国。忧虑者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见,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机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而,泰国、菲律宾等经济体,则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意思。而有人则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苦苦培育内需,并没有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仰仗欧美经济之鼻息,世界经济突然失速,与中国经济,在投下了浓重阴影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抹意外的亮色。

1、忧思何在?受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扮演了我国2000年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将急剧滑坡,甚至成为经济成长的羁绊。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直接冲击是我国外贸的陡然滑坡。经济增长中,来自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在1/4左右,我们的实证表明:过去6年来,美国经济每向下滑落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将跌落0.4个百分点,而世界经济每跌一个点,中国出口就滑落10个点。由此来看,美国经济滑坡无疑将使得我国出口严重滑坡。

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而2001年一季度因为惯性订单出口勉强达到了14.7%;但到二季度就降为4%,还不到一季度的一个零头,5月份我国出口仅增长3.5%,比上月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下滑了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增长7.6%,为203.19亿美元,比1至4月份累计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79.5亿美元,仅同比增长16.5%,远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到了6月份更仅出口220.8亿,这甚至比上年同期还下降0.6%,出现近两年来的首次月度负增长。出口的滑坡给国民经济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上半年我国外贸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亿美元下降了41.6亿美元。净出口的减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放慢了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间接影响。出口的萎缩使得生产受阻,外贸出口对生产的上拉作用由去年上半年的3个多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个百分点。

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我国显然不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这样“以邻为壑”的做法来换取出口竞争力的喘息性恢复,此外,其余可以刺激出口增长的“立竿见影”的渠道也已近枯竭。如出口退税的力度已相当大,而出口信贷扶持则不可能为所有产业分享,而2001年11月前后,我国则又可能因加入WTO而加速市场准入。上述因素显示: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使我国外贸扶持手段和空间弱化,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将显著缩小,如果按照1-6月份外贸出口变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我国出口增长可能维持在5%-6%左右,基本无望达到8%的预期目标,我国外贸出口的陡然失色将是世界经济乱局的直接祭品。

2、惊喜何在?纷乱的世界经济更衬托了“中国魅力”,并引致国际资本向我加速分流的新格局。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前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2001》统计,在1998-1999年度间,全球直接投资分别为7590亿和1091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5650亿美元和878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仅为1941亿和2121亿美元,流向亚洲的直接投资分别为846亿和869亿美元。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强劲,大量国际游资都被吸引到了美国。根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的估计,美国一家就占用了全球净储蓄的72%!因此,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之前,欧盟和日本是最大的资本净流出地区,而美国则是最大的净流入地区,至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

在美国经济增长出乎意料地一蹶不振之际、美国股市已经辉煌不再、美联储连续降息三大负面因素的冲击下。长期汇聚美国的国际资本,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是否有可能分流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鉴于国际资本往哪里流,哪里的经济短期内就会迅速升温,那么亚洲经济是否会因祸得福,因资本大量内流而加速增长?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从2001年上半年的资本流动格局看,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资本净流出860亿欧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净流出为429亿欧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净流出22292亿日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出16422亿日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08亿日元,其他投资净流出4963亿日元。尽管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和股市双双跳水,但流入美国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却仍高达1718亿美元(1999年为987亿美元);流入美国公司债市场的国际资本达2941亿美元(1999年为2328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流入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资本仍达到了1550亿美元!但毕竟国际资本有从美国分流的某种迹象,例如,2001年第一季度,共同基金从美国股市抽走了越数百亿美元。因此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近格局是:美国作为国际资本安全港的荣耀有所削弱,可能产生国际资本分流,但其作为欧日资本的主要去向仍无改变。

新兴市场并不能够担当吸收从美国分流的部分国际资本的角色。世界银行2000年的《东亚:恢复及更多》(East Asia: Recovery and Beyond)中显示,东亚体系并无根本改善。此轮世界增长的放缓反而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抵御出口的滑坡,部分家隐现了新一轮货币贬值风潮。拉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已有危机征兆;而亚洲则泰铢走势明显不稳,新加坡经济疲弱不堪,经济风声鹤唳,国际投资者对新兴资本市场的重重疑虑,足以使得从美国分流的资本不可能注入新兴市场。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兴市场作为整体在引资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国却可能是重重乌云中唯一透射出来的一缕阳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1)、中国的经济本质上是大国经济,据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成长中的内需拉动因素达到了93%!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无法相提并论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投资报告2001》的披露,新兴化国家NIEs吸引国际资本仅仅是在1999年以后才有了恢复性增长,除了NIEs、日本和中国以外,南亚和东亚国家在1998-2000期间乏善可陈。而中国则明显是例外,自1995年以来,利用外资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中国具备吸引国际资本的稳定的基本面,这同样是其他新兴市场不可比拟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度亚洲发展展望的预测,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和平稳的国家,只有印度经济稍可和我国比拟。稳健成长的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乱局中,越发凸现其“中国魅力”,并令国际投资者凝眸注目。

表2、波动的亚洲经济和稳定的中国经济(单位:%)

年份/GDP%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新兴工业化国家 -2.9 7.9 8.4 4.3 5.6

亚太发展中国家 -2.0 4.1 -1.8 3.4 5.0

东亚 6.1 5.8 5.7 5.8 6.5

中亚 1.5 4.7 7.8 3.3 4.8

印度 6.6 6.4 6.0 6.2 7.0

中国 7.8 7.1 8.0 7.3 7.5

第3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从国际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春季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制约因素: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定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油价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在高位之上。总体上看,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但高油价和国际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国内环境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信贷和土地的调控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难以通过市场价格上涨得以解决,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如果国内外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格局,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左右,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略降

2006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一至八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为64.3%。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充足,有条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事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明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八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低8.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明年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放慢;一至八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93亿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初步预计,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2005年回落五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中偏旺形势

2006年消费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局面。主要有利因素是:

第一,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第二,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其示范作用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长,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第四,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的消费。中国新的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方案有望在2006年出台实施,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中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货币购买能力。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延续较为沉闷的市场形势。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初步预计,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5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约为11.79%,比2005年实际增幅高0.2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

2006年,中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一)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中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三)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数据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我们研制的CPI先行指数来看,先行指数在2005年三月份达到谷底,从四月份开始反弹;由于先行指数领先CPI指数变化半年左右,据此判断,CPI涨幅也应该在四季度有所回升。从新涨价因素来看,近期国际油价上涨幅度较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同时,近两年一些基础产品和公用事业价格上涨的压力没有充分释放,也对CPI的上涨形成压力。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看,近期M1和M2增速都有所提高,将有助于抑制CPI涨幅下滑的势头。2006年上半年将继续维持价格涨幅反弹的趋势,下半年将有所回调,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大约上涨百2%左右。

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针对经济运行中趋热、趋冷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2006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优化财政支出辖横加大 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要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两个途径,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协调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总结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

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二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符合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根据CPI、PPI走势和行业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以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旅游景点涨价幅度。

采取配套政策扩大城乡消费

一是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要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要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的管理。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监察,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第4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也许我们与欧美经济不在同一战壕,却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中国经济正面临最严峻的外部压力,是覆巢无完卵,还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可谓逆风飞扬,在出口失色之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已悄然浮现,下半年中国经济也仍然将“微妙”地平稳,这恰是改革开放进行到尖锋时刻的恰当背景。

“热宏观”和“冷微观”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一、 世界经济大乱局:滞胀?衰退?失速?

世界经济看来正陷入久违的大乱局中,人们目前喋喋不休地争论着的,不是世界经济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没有到尽头。早在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惊人之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警告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当时美国“新经济”正方兴未艾,而亚洲亦舔干了自己的伤口,出现“V字形复苏。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高科技股票象可怜的“自杀鲸”一样接连表演“高台跳水”,企业家、投资家们无不看得惊心动魄。悲观预言由此相继而来。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态,不再“兜售繁荣”,而是宣称“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新经济”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说“新经济消除了经济周期”,现在却以号称为“新经济新知”的曼德尔编辑为急先锋,抛出新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世界经济怎么了?

1、美国经济: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峡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时是谷底。以美国而言,美国商务部预期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一季度将增长2%,公布的数字却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为1.2%,而公众的预期更悲观,以为实际上只增长了0.5%而已。国际货币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已经将对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1.7%下调到1.5%,而对2002年的增长预期更从 4.2%陡降到 2.5%。目前美联储的连续6次降息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这显示出美联储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的底部在何处,降息反而恶化了市场预期;二是这显示出美国经济“长腿”变短容易(新经济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地挤出泡沫容易),但“短腿”变长艰难(“空心化”的传统产业难以重新夯实)。因此,过去8年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可能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状态,并步入“L”型中期调整。

2、欧洲经济:“从不受影响”到“不可否认的事实”的尴尬。在2001年初,欧盟曾骄傲地宣布:欧洲经济不受美国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乐观地宣称,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2002年将达到2.9%。然而,欧元区12国财政和经济部长目前无奈地承认,由于美日经济不断减速,欧洲经济经济增势减弱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其强度“出乎意料之外”。 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达3.4%,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经济表现却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4%,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主心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妙,德国政府已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则预计,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不足2.5%,远低于早先预计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则仅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经济:当日本的经济巨头把中国的大葱和大蒜视为生死攸关的挑战时,我们真的为日本经济担忧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容不得矫饰,对其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驾驭市场”,即政府以为自己可以俯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所谓“强政府”的“产业政策”来超越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增强市场”,即政府以为市场是某种外在变量,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等奇思妙想来使得“市场机制”更锐利;三是“紧随市场”,即政府承认自己经济干预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从市场信号尽量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迄今为止,试图驾驭和增强市场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场的严厉惩罚,其中尤以日本为甚,财政已经扩张至极至;而货币则更曾达“零利率”的尴尬,但日本经济硬是毫无反映,财政货币双失灵。日本自从小泉政权亮相以来,已经坦言将在未来3-5年内不看重GDP增长指标,而全力重构日本经济,但至今则仍为“景气优先”还是“结构优先”在吵闹不休。对于日本经济,我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误区:也许我们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来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否则我们将以为其经济永远处于衰退之中;如同我们不能用历史新高的股市综合指数来衡量股市,否则我们将总以为现在的股市在漫漫熊市中,日本经济仅仅是洗去了铅华的常态,并且难以再回复到光彩照人的韶华之中。

4、亚洲经济:曾经梦想的“21世纪是亚洲世纪”已经遥不可及,谁来领导亚洲?面对已经整合的欧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经济,亚洲经济滑落到分崩离析之中。《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显示出目前的大势是:2005年1月1号作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国审议通过,正式生效。这样,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34个国家,涵盖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如此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三大区域性组织构成全球贸易和投资基本架构的格局将基本确立。可以预期的是,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的困扰、对拉美后院的传统重视、以及对APEC非制度化的清谈而不务实的失望,必然使其对充当整合亚洲经济的热情多少有些冷却,而产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内部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美国在选择贸易和投资伙伴时,会将美洲国家置于更优先的地步,对东亚国家显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挤出”。由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于欧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国对机制化的亚洲经济合作态度暧昧,利益纷争。亚洲经济,因为缺乏清晰可信的领导者,无人填补美国因启动FTAA而对APEC丧失的热情和形成的真空;无人勇于改进APEC的清谈和制度建设迟缓。亚洲似乎仍是半个世纪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似乎谁都没有看到一个社会经济生活和谐的亚洲。世界看到的,已是更为分崩离析、而不是更为整合的亚洲经济。

5、世界经济:是滞胀?是衰退?还是急剧失速?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有三种判断,一是从高速增长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 slowdown);二是已经陷入到经济衰退中 (recession)甚至是大萧条又回来了;三是我们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癌症-----滞胀(stagflation)中。在尽可能理性和冷静之后,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在急剧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则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现实性;而滞胀,则多少还有些遥远。下表显示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确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表1、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2001.

(1-3) 1.3 2.0 1.5 2.0 1.7 -0.8 8.1

2001 1.6 2.2 1.6 2.4 2.2 0.5 7.3

2002 2.9 2.5 2.3 2.5 2.7 1.3 7.5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证实的预言。30岁以上的人们对经济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进海里”的画面,那是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讲解中得来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纪初衰退重演,则也许天之骄子式的硅片亦将弃于山谷,类似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品过剩、需求不足情形将重现于整个世界,并成为中长期全球经济的大敌!经济衰退在若隐若现之际,通货膨胀的威胁已悄然降临。2001年5月,G7的通胀率已从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这是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通胀率从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从0.8%上升至3.4%。这使人们不能不警惕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我们尚可幸运的是: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扣除能源、食品价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胀,在美国为2.5%,在欧元为2.1%,日本尚在通货紧缩之中。世界经济的大乱局,是新经济光环不再带来的全球性振荡;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度聚拢;是亚洲经济再度边缘化的威胁。此际中国经济往何处去?

第5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市场大起大落,投资者恐慌心理明显,人气极为涣散。基金投资者进退两难,是继续持有、加仓,还是赎回?

宏观层面的两大风险,全球性的经济减缓和通货膨胀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跌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年度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美国、欧洲和日本到今年年底的经济增幅将显著放缓,但将在2009年实现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调低了各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期。

的这一切不利因素使得投资者风声鹤唳,股市还将持续下行?基民是否应赎回基金?从金融心理学层面看,市场下跌时,大众更关注负面的风险因素,而对光明的一面却不自觉地忽视,此时产生了认知失调,感觉不安。而市场进一步下跌时,不安逐渐加强,焦虑开始产生,使得精神和肉体容易受到恐慌的袭击。群体传染了恐慌,使得个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下,导致投资者迅速地改变态度,乐观的情绪转眼间变成极度的悲观,市场更是下跌不止。但在我国目前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恐慌完全不必要,相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走势,择机选择优质基金入场。

首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全球通胀在2008年达到4.763%高位后,未来数年将逐步下降,保持在3.5%的水平以下。中金的最新报告也指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不可持续,通胀终将放缓。

其次,此次经济放缓已在经济周期的末端,全球经济周期在2009年之后则进入上升轨道。

第三,从我国实际来看,更应充满信心。市场已经释放了大部分系统风险,AH股溢价指数已是新低。截至六月中旬,沪深300指数一年期动态市盈率已经下降到16倍,进入合理估值区间。我国宏观经济短期内虽面临通胀难消,经济减缓的困难,但长期来看,依然向好。多位经济专家指出,奥运后我国经济不会出现大滑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我国未来5年的经济仍将保持9%-10%的发展速度,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应对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充满信心。

第6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随着世界走出当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截至2009年底,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经济体,产出和出口均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最近发表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中预计,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今明两年亚洲将平均增长7%,而印度和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8.8%和10%。

因受高失业和虚弱的住户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拖累,先进国家的经济活动依然不振,亚洲则更具活力。

近期内,我们预计亚洲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这一强劲增长的基础是什么?预计先进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需求复苏将在2010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促进库存重建,这将促进亚洲的生产和出口。

虽然一些国家正在逐步取消公共刺激措施,但国内私人需求应能支持持续增长。高资产价值、消费者信心提高和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前景均带动了私人消费增长;同时,产能利用率提升至更正常的水平促进了私人投资。

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这对亚洲构成风险。全球风险仍然偏下行,金融市场情况仍不稳定,这从欧洲正在发生的事件可见一斑。如果先进国家的前景向坏的方向转变,或金融市场再次出现负面冲击,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复苏就会受到影响。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可望恢复到两位数。这将是强大的私人需求,以及政府部门促进消费和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对该地区其他地方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尤其惠及商品和资本货物出口国。

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并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这在当代史上实属首次。亚洲的复苏主要由内需带动,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在以往的衰退之后,资本流入恢复缓慢,而这次则出现迅猛的资本流入。这些资本流入反映了极高水平的全球流动性,但也是亚洲应变能力提高和增长前景改善的证明。

然而,强劲的资本流动也带来风险,需加以认真管理。这些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经济过热,并易引发资产价格暴涨和暴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波动。

亚洲大部分地区的资产价格膨胀目前仍在控制范围内,但是许多经济体过剩流动性增加的确引起一些担忧。

因此,我们欢迎许多政策制定者继续采取措施,以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防止当地资产和住房市场出现失衡积累。

即使如此,如果该地区乐观的经济增长前景以及与先进经济体日益扩大的利差吸引更多的资本,将来可能还需采取更多的应对举措。

虽然各国应采取的正确一揽子措施不尽相同,但在许多国家,允许汇率弹性的适当增加可能是恰当的,这有助于遏制短期内资本流入,并有助于降低金融条件的宽松度。

在中期,亚洲面临的一个主要政策挑战是让国内私人需求成为更重要的增长引擎,并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在先进国家,按历史标准衡量,这次的经济复苏可能相对乏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需求可能继续低于危机前水平。外部需求将收缩,为推动经济增长,亚洲必须寻找一个更加有力的国内来源。

公共刺激措施不可能永远地持续下去,必需一揽子培育的私人需求,很多这类政策已经在推行之中。比如,加强和发展金融部门、改善和扩大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减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提高该地区汇率的灵活度也应是该政策一揽子的一部分,这将提高住户收入和消费。

第7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官方利率;决定

自1997 年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但到目前为止,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还比较复杂,市场化的短期利率体系和尚未市场化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存。在这种利率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学者选取短期银行间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采用历史分析法或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法来预测利率决定,以获得货币政策立场,[1][2]这些成果都有益于利率变化的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只是把观察到的利率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而没有考虑中央银行沟通对利率的影响;第二,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市场利率的变化规则,而很少有学者针对中国国情来研究官方利率(如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也有少数学者区分了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但是在估计方法上又是统一使用GMM来估计。[3]经验反应函数采用OLS和工具变量技术来进行估计银行拆借利率是合适的,但是对于研究官方利率却很少有吸引力。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当局都不会改变官方利率,即使官方利率需要改变,货币当局也是把官方利率提高(降低)0.18%或者0.27%,因而采用有序概率模型更适合。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沟通影响利率方面,Kohn和Sack发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及格林斯潘的证言都会影响金融市场。声明会影响短期和中期的利率,而格林斯潘的证言却会影响全部期限的利率。同时他们发现,格林斯潘的演讲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显著。[4](175-206)Reeves 和Sawicki利用上述同样方法,发现英格兰银行的沟通也对利率有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和《通货膨胀报告》对市场影响更加显著。同样,他们也发现演讲对市场没什么影响。[5]然而,Ehrmann和Fratzscher发现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委员会成员的采访和演讲普遍对金融市场都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朝着合意的方向变化,即当声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高的利率,当声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时,会导致低的利率。他们认为演讲对市场有不同影响的结论,或许是由于选择沟通事件的程序不同。[6]

中央银行沟通预测利率方面,Pool 和 Rasche发现美联储在1994年2月后,意外货币政策的成分有了明显的减少。[7](1-10)Swanson发现美国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对未来几个月的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能力提高。重要的是,私人部门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却没提高。这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沟通对预测有特别影响,而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率普遍的下降。[8](791-819)上述作者都认为,美联储在1994年后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是对货币政策决定进行了沟通。然而,Jansen和Haan利用欧洲中央银行官员讲话来预测利率决定,却发现它不能很好预测利率的决定。[9]

前瞻性沟通,如对美联储政策的风险权衡或偏好沟通,不仅对金融市场有显著影响,而且对货币政策的预测也会产生影响。Thornton 和 Wheelock发现在1999年5月后,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比以前更好了,他们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1999年5月之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意图只是在内部通告,到下一个会议之后才公开,而在1999年5月以后,他们会在会议后沟通这种意图,为公众提供未来政策决策的可能信息。[10](1-16)此外,清晰的沟通可以提高利率的预测能力。如Fracasso等通过对19国家通货膨胀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更高质量的通货膨胀报告通常能提高利率决定的预测能力。[11]

尽管国外中央银行沟通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但国内尚缺乏利用中央银行沟通信息来预测利率决定的实证研究,仅有的一些相关文献也只是对中央银行沟通进行定性分析。[12]

二、模 型

本文从一般形式的泰勒规则出发,来构建中央银行沟通的估计模型。尽管目前我国利率体系与西方国家(如美国、欧盟和英国)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不同,既包括市场利率,又包括官方利率(如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且央行对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管制。这无疑会让泰勒规则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实践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更何况我国已对旧的金融体制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改革,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些都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市场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公众的预期,促使市场自动进行调整,继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在具体实施方面,我国中央银行在调整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过程中,为了引导人们的预期,也逐步对利率进行微调,具有利率平滑的特征,并且在调控政策出台之前中央银行会通过采访、讲话等渠道表明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与意图,以便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引导公众预期。这些都表明我国利率与中央银行沟通能引导预期,进而间接调控经济,而这恰好是泰勒规则的核心所在。因此,探讨泰勒规则及其扩展规则在我国的实践,将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里S表示央行对通货膨胀倾向的信号值,Syt表示经济增长的信号值,且~N(0,1)。

三、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样本为我国2001-2009年的季度数据,总共36个样本数据。沟通数据和预期通货膨胀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余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期《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一)宏观数据选择

1.官方利率。选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2.产出缺口。本文根据累计名义GDP可以推算名义季度GDP。对名义 GDP 除以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得到实际GDP。再对实际季度GDP数据利用X-11方法进行季度调整,然后根据HP滤波法推算出潜在GDP。产出缺口=(季节调整的真实GDP-潜在GDP)/潜在 GDP。

3.通货膨胀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指标。目前计算通胀率的方法包括CPI 和GDP 缩减指数等方法,但考虑到GDP 缩减指数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这里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数,并以此计算出季度通货膨胀率。

4.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我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3]本文采用预期物价服从均匀分布的概率来计算我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5.预期产出缺口。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与GDP存在紧密联系,反映未来GDP走势,且只有很短的时滞。本文用他们来计算预期产出缺口。预期产出缺口=100[wln(CCI/CCI)+(1-w)ln(ECI/ECI)],CCI表示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由季度内的三项月度消费者信息指数的平均值表示;CCI*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样本期内的均值;ECI表示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ECI*为企业家信心指数在样本期内的均值;w表示他们之间的权重,本文取w=0.5。

(二)中央银行沟通测量

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花费大量精力来对待沟通。为了能迎合不同的目标群体,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沟通工具,如《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采访、演讲和新闻会等。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自2001年以来,已成为沟通货币政策信息的核心媒介。该报告包括内容摘要、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与展望等部分。报告不仅传达经济的细节,而且也描述了其对经济的评论、分析与预测,这些都代表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报告每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综合评价,然后是真实部分的具体分析。本文主要根据报告每部分的引言部分(中央银行对各部分的评价)以及预测与展望部分的经济展望和货币政策倾向,来构造沟通指示器。鉴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构造二类指示器变量:(1)真实经济活动的评价,考虑真实经济活动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会影响未来通货膨胀的决定;(2)通货膨胀的趋势以及对策。

为了使这些评论能够计量分析,我们给这二类中央银行评论进行赋值,这个数值应该能够体现价格稳定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原因在于风险越高,未来货币政策干预的概率就越高,而公众就会对此产生预期(换句话说,市场利率就会发生变化)。原因很明显,风险越高,在下一个过程风险达到更高的概率就增加,央行为了达到稳定货币币值的目的,就会引发政策干预。

总体上,我们集中注意宏观经济分析的评论部分,以及预测与展望部分。指示器采用五个值:-2、-1、0、1、2。0值是通过报告的评价,认为当前利率水平是非常合理的。-1暗示通货膨胀可能是低的,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合理的。-2表示报告毫无疑问地认为利率下降是合理的。+1则表明有通货膨胀倾向,真实经济活动偏热,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是合理的。+2则表示通货膨胀已经很高,真实经济活动已经过热。

由于评论不是精确的数据资料,利用央行未来利率的设定行为来进行排序,可能受到个人判断影响,因此不能排除在某个例子中错误分类的可能。但为了尽量减少这类错误,我们根据解释学与文本分析原理通过两个人相互独立的分析很重要的评论,以减少错误分类的机会。假如在此过程中对评论的赋值不能确定或者不同,我们随后重新来核对该评论。

四、检验结果及分析

首先采用ADF方法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表1表示了利率决定的有序概率模型的结果。第1列使用当前宏观信息(通货膨胀率,GDP)的结果。第2列表示了前瞻性宏观信息(预期通货膨胀率,信心指数)。第3列则是中央银行沟通信息的结果。

基于沟通信息的模型有很好的拟合度,R2达到0.25,使用当前和前瞻性宏观变量的模型,R2都为0.13。通货膨胀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不为零,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与预期产出缺口的系数都显著不为零。沟通信息中只有经济增长的指示器变量显著不为零。

注:在所有的模型中我们使用Hubert-White方差稳健估计。*、**、***分别表示为10%、5%、1%水平上显著。

表2报告了三种设定模型的边际效应。对于前瞻性宏观变量我们发现了比较显著的结果。预期GDP缺口增加1%点会导致利率提高的概率会增加1.75,导致利率减少的概率只会减少0.07。我们也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1%,会导致利率升高的概率增加0.09,而通货膨胀率升高1%,则会使利率升高的概率增加0.1。然而,沟通变量的影响是相当小的:对于产出缺口指示器变量减少一个百分点,使得政策放松的概率会增加0.08。

从以上结果看出,中央银行沟通变量模型比宏观变量模型的R2大很多,表明沟通变量含有的信息要多于宏观变量。但是沟通变量边际效应非常小,这或许是由于测量沟通时使用的标量相对于利率变化值偏大,才导致其边际效应很小。

与张屹山和张代强就拆借利率对预期通胀率和预期产出反应不大的结果不同,[3]本文发现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预期产出缺口对利率变化的影响都很显著。这个结果更加证实货币当局做决策时应该考虑公众预期。

那么这些估计模型中,哪些模型适合预测下一个利率变化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文利用估计模型进行预测。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利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模型都能给出较好的预测。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概率等于或者大于50%。预测模型中,前瞻性与当前宏观变量模型结果完全一致,预测情况都不是很好,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时,其预测正确率为68%,而在发生变化是,这两种模型预测的正确率都没有达到50%。而沟通模型则在预测利率上升与不变时则要好于前两种模型,在利率没有变化时,其预测正确率达到80%,在利率上行变化时也超过50%。但是在预测利率下行时不能胜过前两种模型。

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进入2004年以后,我国经济由通货紧缩转向通货膨胀。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货币当局都在关注通货膨胀压力,考虑是否需要提高利率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及控制通货膨胀,与此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与沟通信息自然也就增多。货币当局考虑利率下降的情况极少,且利率下降主要是受外来冲击的影响,比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这种突如其来的外来冲击在发生之前很难被货币当局所预测,宏观经济信息或者中央银行沟通反映这方面的信息也极少,所以在预测利率下降时效果比较差;其次,在预测利率不变或者上升时,沟通信息要好于宏观经济信息的原因:宏观经济信息只是货币当局决定是否需要提高利率的参考依据,对这些宏观经济信息如何研判,还要依赖于货币当局偏好。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表明了货币当局对宏观数据深入分析的一些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货币政策的意图和动向,表达了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信息的一些判断。所以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获取的沟通信息预测利率决定要好于宏观经济信息的预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稳健宣告经济动向,起到了适时理清问题、稳定预期和窗口指导的重要作用。公众与其利用复杂繁琐的宏观经济信息去预测利率变化,还不如利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货币当局对经济的评论,既简单明了,又能了解货币当局意图,而且其预测利率决定效果还不比宏观经济信息差。

五、稳健性检验

我们从几个方面检查了结果的稳健性。(1)尝试在沟通的模型中加入了货币政策倾向这个指示器。然而,货币政策倾向指示器系数在10%水平下不显著,R2为0.16,反而小于没有纳入货币政策倾向指示器模型的R2。而且没有提高基于沟通模型的预测能力。在这种利率环境中,我们也考虑了更多滞后的宏观变量,都没有影响我们的主要结果。(2)在计算预期通货膨胀时,我们也尝试了其它的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和对数分布,在计算预期产出缺口时,也调整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权重,再重新估计,没有改变主要结果。(3)引入利率的滞后项,例如把的滞后项引入沟通模型,得到了具有利率平滑特征的利率规则,虽然利率滞后项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不为零,但沟通模型R2仍然是0.25,没有提高,也没有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这些都表明,文中估计的模型是稳健的。

六、结论及政策涵义

通过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及政策涵义:(1)利率变化与预期通货膨胀和预期的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然而,中央银行沟通的经济增长信号和当前的通货膨胀宏观变量也会影响利率变化。中央银行沟通变量模型比宏观变量模型的R2大很多,表明沟通变量含有的信息要多于宏观变量。考虑沟通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影响是有益的。(2)当利率没有发生变化时,沟通变量模型和宏观变量模型都能很好地预测利率决定,但沟通变量模型的准确度更高。沟通变量模型在利率上升时,其预测能力明显好于宏观模型,但在利率下降时,其预测能力与宏观模型没有差别。沟通模型的预测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宏观模型。(3)中央银行沟通能够在公众与央行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制定。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拓宽中央银行沟通渠道,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比如《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多的内容,而不局限于以一个简单公告的形式发出,这些都有助于央行就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与公众交流,不仅可以引导公众的预期,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谢 平,罗 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2]王 胜,邹恒甫.开放经济中的泰勒规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J].统计研究,2006(3).

[3]张屹山,张代强.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7(3).

[4]Kohn, Donald L., and Brian Sack. Central Bank Talk: Does it Matter and Why? In: Macroeconomics,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2004, Ottawa: Bank of Canada.

[5]Reeves, Rachel, and Michael Sawicki. Do Financial Markets React to Bank of England Commun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23(1).

[6]Ehrmann, Michael, and Marcel Fratzscher. Communication by Central Bank Committee Members:Different Strategies, Same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7,39(2-3).

[7]Poole, William. and Robert H. Rasch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FOMC Disclosure Practices on the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Are Markets and the FOMC Better“Synched"?.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2003, 85(1).

[8]Swanson, Eric T. Federal Reserve Transparency and Financial Market Forecasts of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6, 38 (3).

[9]Jansen, David-Jan, and Jakob, De Haan.. Does ECB communication help in predicting its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2006,CESifo Working Paper 1804.

[10]Thornton, Daniel. L., and David. C. Wheelock. A History of the Asymmetric Policy Directiv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2000, 82(5).

[11]Fracasso, Andrea, Hans Genberg, and Charles Wyplosz. 2003.“How do Central Banks Write?" Geneva Reports on the World Economy 2. Geneva/London: ICMB and CEPR.

[12]彭 芸.试析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7(1).

[13]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

Do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Better Help Predict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repor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Li YunfengAbstract: Using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of a Taylor rule, this paper explains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and predicts official rate decisions between 2003 and 2009. This paper finds: (1) our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improve explanatory power in and out of sample. (2)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indicator of economic growth, expected macro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inflation. (3) The communication-based model performs models based on macroeconomic data in predicting change of official interest rate when official interest rate becomes higher or constant.

Key words: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Official Interest Rate; Decision

第8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一、地区内消费与投资促进2010年拉美经济强劲复苏

(一)拉美经济强劲复苏,但地区内各国差异明显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拉美经济受到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对有限。在经历2009年衰退1.7%后,2010年拉美经济将实现5.7%的增长,其中巴西经济将增长7.5%,成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拉美各国间差异看,本地区各国经济形势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依赖出口初级产品的南美国家,或者与巴西经贸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自主性较强,受欧美经济走势的影响程度较小,包括巴西、阿根廷、秘鲁和乌拉圭, 2010年四国经济增幅分别为7.5%、7.5%、8.3%和8.5%。这些国家经济增幅较快,原因在于农产品、矿石等资源品价格大幅回升,贸易条件和宏观经济外部环境大为改善,同时,全球低利率和流动性宽松,使得这些国家外部融资成本较低,融资条件更为优越,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推动了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复苏。

第二类是中美洲或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这些国家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受美国经济复苏疲软的影响较大,其中规模较大经济体包括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智利,三国均与美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其中,墨西哥经济是在2009年大幅衰退6.5%的基础上实现了5%的增长,哥伦比亚、智利2010年经济将增长4.7%和5%。中美洲小国包括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巴巴多斯、危地马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其增长率分别为1%、2.4%、-0.5%、2.4%和1.2%,这些国家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高。此外,由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国家来自美国旅游和侨汇收入大幅下降,而这两大块收入对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小国经济的影响较大。

第三类是正在进行社会变革和急剧转型的国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委内瑞拉,查韦斯政府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新探索,激进的外国企业国有化政策,以及市场经济迅速向计划经济过渡,使得委内瑞拉经济秩序较为混乱,石油产量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目前,委内瑞拉是拉美地区为数不多仍处于经济衰退之中的国家,2010年将负增长1.3%。另一个典型国家是科雷亚领导的厄瓜多尔,同样在进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其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为2.9%。

(二)地区内消费、投资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当前拉美经济是在本地区内消费和投资的推动下复苏的。2010年上半年,拉美经济增长了7.25%。其中,消费贡献了近3%的增长,投资贡献了10%,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6%。2010年,拉美整个地区的投资率将达到21.1%,高于上年的19%。在区域内强劲需求的推动下,整个地区的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增幅将达16.6%,出口增幅12.86%,经常项目逆差规模将达565.66亿美元,占GDP比例为1.2%,而2009年逆差额为219.27亿美元,占比为0.55%。从资本流动看,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整个地区2010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达到了503.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2%。其中,巴西FDI净流入为171.3亿美元,墨西哥为122.38亿美元,智利为80.29亿美元,为拉美地区前三大引资国。委内瑞拉因为激进国有化、资本管制等经济政策反复多变等因素,在继2009年FDI净流出31.05亿美元之后,2010年上半年继续净流出10.7亿美元,成为整个地区唯一的FDI净流出国。

2010年上半年,巴西国内私人消费同比增长了13.6%,投资增幅高达28.9%,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十分活跃。拉美地区的投资繁荣还体现在银行信贷扩张,9月末巴西银行信贷余额同比增长了19.5%%,达到了15460.85亿雷亚尔,阿根廷同比增幅为28.2%,秘鲁信贷扩张幅度为25.8%,墨西哥为6.5%,哥伦比亚信贷增幅也在22%以上。银行信贷的扩张,改变了拉美投资长期低迷的状况。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居民消费活跃,各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其中巴西的居民消费最为活跃,10月末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了123.1,创造了近年来的新高,远高于临界值100。阿根廷11月该指数为55.36,2008年12月金融危机期仅为37.06。智利下半年虽然有所反复,但10月末仍高达111.4,墨西哥为89.156,同样接近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总之,上述趋势表明拉美地区内的投资和居民消费处于景气期,已成为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2011年拉美经济展望

(一)2011年拉美经济仍将稳定增长

2011年,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仍将在上升通道中运行,预计增长率为4.2%,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幅将在1.5―2.5%之间徘徊。新兴经济体在“金砖四国”的带领下,将一定程度上继续与发达经济体实现“脱钩”,整个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幅将达到6.4%,其中拉美经济的增长率将达到4%左右。尽管IMF对于巴西2010年经济形势预测比较保守,仅为4.1%,但是仍不能否认巴西在整个拉美地区乃至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作用,其对拉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比预计的要大,因此许多国际机构仍大胆预测,在世界杯和奥运会的投资需求强劲推动下,巴西经济仍将维持6―7%的速度增长。墨西哥作为拉美第二大经济体,受累于美国经济复苏趋缓,2011年增长率为3.9%。阿根廷经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势在必行,因此,其经济增长率也将降至4%左右。随着查韦斯激进改革逐渐步入正轨,加上与中国高达200亿美元以上“贷款换石油”计划的实施,委内瑞拉经济也将重新步入正轨,实现0.5%的正增长。必须指出的是,智利、秘鲁等拉美中等国家,由于其宏观经济政策较为稳健,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其重要初级产品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更为显著,2011年这两国的经济增长均可达到6%以上。当然,中美洲小国因为美国经济复苏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侨汇、旅游和向美国的出口收入都将受到抑制,这些负面因素都将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走势。

(二)热钱快进快出可能引发拉美金融动荡

第9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

稳健中性是对中性货币政策的强调,但目前市场机构对货币政策取向属实质中性还是中性偏紧存在分歧。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不松是事实,至于未来是呈现实质中性还是中性偏紧,仍取决于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在多种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与历史上典型的紧缩周期有别,当前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空间有限,调整将以预调微调为主。未来公开市场逆回购、MLF等操作利率仍存上行可能,但目前来看,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四方面值得关注

央行于2月17日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纵观报告全文并结合机构解读,报告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值得关注:

首先,在货币政策操作回顾部分,央行对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及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说明。

2016年,市场对货币政策趋势的疑虑最初源自央行持续不降准的做法,但真正引发政策收紧担忧的还是三季度央行重启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对此,央行2016年四季度货币报告指出,增加逆回购操作期限、品种,适当延长央行资金投放期限,意在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负债稳定性,控制“以短搏长”造成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谈及本月初逆回购中标利率上行,央行重申,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反映了2016年9月份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有机构分析认为,央行此举有意强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市场化属性,淡化其政策信号,避免市场做出过度解读。

其次,央行明确将于今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并提到“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 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暗示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落地。

再者,在宏观经济展望部分,央行特别提到通胀预期有所上升,未来变化值得关注。此次货币政策报告中多处提及通胀,并设有专栏分析PPI。机构点评称,通胀预期上升与通胀压力上升有别,近期通胀预期上升虽引起央行关注,但央行对实际通胀压力仍持保留态度,因此货币政策也不应做出过度反应。

最后,在货币政策趋势展望部分,央行货币政策思路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保持一致,主要又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稳健中性”;其二,强调控制货币总量稳定,重提货币“闸门”,对流动性管理的定调从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调整为“基本稳定”;其三,特别提出抑制资产泡沫,防止“脱实向虚”,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报告明确提出房地产价格泡沫是央行关注的主要风险之一。

不松但也不会很紧

从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来看,宏观金融政策转向更加关注抑泡沫、防风险,为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提供了理由,而经济企稳回升、通胀预期上升也支持货币政策在边际上做出适当调整。央行指出,下一阶段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字面上理解,稳健本身就有中性的含义。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亦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性的态势,就是说不紧不松。前述货币政策蟾嫣岬剑之前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等多种原因影响,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这或许解释了当前为何要在“稳健”再加上“中性”一词,以此表明货币政策基调较此前更趋于实质中性。

不过,不少机构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是中性略偏紧。从稳健略偏宽松回归实质稳健,也确实意味着货币政策出现了边际上的收紧。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不松是事实,至于未来是呈现事实中性还是中性偏紧,其实仍取决于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在多种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目前来看,与历史上典型的紧缩周期有别,当前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空间有限,调整将以预调微调为主。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货币政策报告正式提到“货币闸门”,表明货币政策取向比之前已经收紧,但不能就此简单认为货币政策进入传统紧缩周期,因为有多目标的平衡和取舍问题。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不碍于传统的紧缩模式,要在控制金融杠杆、防范房地产泡沫、防范通胀风险的同时,兼顾经济稳增长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遵循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模式,综合运用价、量和宏观审慎工具来实现多重目标。

存贷款加息概率仍小

综合机构分析来看,如果后续货币政策需继续边际收紧,央行继续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可能性较大,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分析人士指出,在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变化后,央行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具有更大影响力。去年四季度,货币市场利率率先大幅走高,公开市场逆回购、MLF等利率随后上涨确有跟随上调的意味,但货币市场利率上涨源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本身就是央行主动调控流动性的结果。因此,此前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利率上行,应是央行货币政策意志的体现。基于此,央行强调逆回购利率上行的市场化属性,可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避免市场按照过去经验做出诸如“连续加息周期”到来等过度解读;二是暗示日常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弹性可能加大,未来类似的调整可能变得更频繁。

按照这一思路,未来公开市场逆回购、MLF等利率仍存调整可能。如中金公司认为,央行价格工具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利率,去年9月以来,回购利率、Shibor、同业存单等利率变化幅度远远大于10bp,PPI和CPI今年也有较明显上行。无论从避免套利空间还是修正负利率、继续推动去杠杆、传递价格信号等角度看,适时上调逆回购、MLF等操作利率的可能性仍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