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经济发展的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战略

第1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中国对外战略 国家利益 利益冲突 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国际局势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政治经济旧格局加速瓦解,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对世界各国来说,机遇多,挑战也多。对我国来说,主要有“三大机遇”、“五大挑战”,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实现“四大平衡”。

中国对外战略面临“三大机遇”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带来的机遇。一是新兴国家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源泉。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经济增速数倍于西方大国,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年增长6.3%,金砖国家增长8%,发达国家仅2.6%,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近80%,真正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复苏的“生力军”。而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2/3。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稳步扩大。20世纪70年代,七个发达大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总量是2/3。到了2013年,新兴国家占世界GDP的总额达到了52%,超过了发达国家,外贸占48%,外汇储备占80%。这是千年力量格局的大调整。19世纪崛起的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国的崛起是上亿级的,21世纪新兴国家崛起是十亿级、甚至几十亿级的,涉及范围广、规模大、影响深,亚洲龙、非洲狮、美洲豹都在崛起。这种大变局是前所未有的。其中,金砖国家在这一变局中影响最大:人口占世界的40%,GDP占世界的25%,外汇储备4400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2015年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35年将超过七国集团。

三是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显著提升。20世纪的政治舞台,主要表现为联合国和七国集团。随着两大集群实力的变化,这一状况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攻守易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其中,最突出表现在:第一,G20逐步取代G8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第二,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的影响力有了一定提升,投票权、话语权都在上升,新兴国家的人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任职越来越多。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争夺激烈,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第四,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非盟、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已经成为扩充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新平台。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中国借机扩大影响、拓展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只要中国精心谋划,将世界发展的机遇转化为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美国陷入东西两线带来的机遇。北非、中东经历了阿拉伯之春后,现在依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阿拉伯世界处于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寻求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期。美欧一直想主导中东局势,但是从争夺的结果来看,美欧并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埃及、也门本来是美国的势力范围,阿拉伯之春之后,美欧在埃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利比亚,美欧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是没有赢得民心。叙利亚、伊朗也没有按照美欧的意愿走。美欧要想搞定中东北非,不是一日可为。美欧在北非、中东尚未脱身,现在又摊上乌克兰问题,让美欧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面对面对抗。应该说,对美国来说,中国是潜在对手,俄罗斯才是现实对手,美欧在这一地区与俄罗斯的争夺将长期化,美国要想在东西两个方向游刃有余,难度很大。美欧在欧亚大陆、欧非大陆边缘带一时难以脱身,我地缘战略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东西两端难以兼顾,再平衡战略面临困境,美欧在边缘带的行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我的压力,同时,俄美都希望我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因此,东西两股力量在边缘地带的相持对我国有利,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周旋空间。

在国际上我国可以运用的手段增多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的实力扩展很快,我国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来对外部施加影响。GDP总量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2006年,美国是127个国家最大贸易国,中国只有70个,到了2012年,中国达到了124个,美国只有了76个。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12年已经增加到77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过去五年平均增长25%。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总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未来五年还要投资5000亿美元。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机遇,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都希望与中国的发展相挈合,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同时,市场、产品、投资、人流等等,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武器。我国除了可以通过一定的军事手段来维护和扩展自己的利益外,还可以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以利服人”。

中国对外战略面临“五大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带来的挑战。新兴国家在经历前些年的快速增长后,它们的后发优势、市场优势和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资源禀赋优势正在逐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正面临着外需疲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以及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增大的压力,很难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新兴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源动力在减弱。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策刺激,这种刺激将难以维持。美国经济复苏在货币政策逐步转向中性以后,能不能持续有待观察;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阻力很大,效果如何不容乐观;欧洲的弱复苏因为受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重债国的牵制,弹性有限。因此,发达国家也难以重新承担起世界经济增长源动力的重任。在世界经济不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如何开拓中国对外战略新局面,为中国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冷静观察,巧妙布局。

发达国家想重夺国际规则制定权带来的挑战。随着发展中国家集群与发达国家集群在已有国际组织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稳定、气候谈判等等重大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已有框架下不易调和,美欧受到的牵制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贸易投资谈判的进程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即所谓的“两洋”战略,目的就是想摆脱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建立一个新的能够为美国主导的贸易投资框架。美国的“两洋”战略如果获得成功,必然对世界贸易投资体制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继续保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贸易投资门槛,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贸易投资的竞争力,重新夺取贸易投资的主动权,这无疑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产生强大冲击,对此,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

美国、日本对我牵制力度加大带来的挑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欧轻亚的战略。随着亚洲的崛起,美国逐步调整其战略,实行欧亚平衡战略。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冲击很大。欧洲衰退了,亚洲却在不断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成为拉动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元素。美国认为,中国是9・11事件中得益最多的国家。反恐期间,美国人忙着反恐,中国则闷声发财,中国借助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拓展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势力崛起很快,美国人感到,他们在亚太的影响力受到威胁。奥巴马上台后,宣称他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先是提出美国重返亚太,后来改称再平衡战略。再平衡则平衡东西两端,平衡中国。平衡东西两端就是解决因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战略向西倾斜的问题;平衡中国就是平衡因为中国崛起引发的不平衡问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着力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控制,主要是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越南、蒙古的军事关系,保持在泰国、新加坡的军事存在;二个是强化美国对亚太的经济控制―主要是推动TPP。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面临来自美、日等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巧为周旋、趋利避害,是对中国智慧的考验。

利益冲突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的利益拓展迅速,利益冲突全方位化。世界的市场、资源都是有限的,蛋糕只有那么大,怎么分看实力,你分多了,人家都会有意见,认为你抢了他们的市场,抢了他们的就业,抢了他们的资源,或者是提高了他们的成本。所以中国与世界的矛盾,不仅是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也有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比如在贸易方面,有70%的投诉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印度、墨西哥、巴西,都是投诉大国。再如,当前我国实行发展转型,日本、美国等国都很关注,都在分析我国的经济转型对它们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我国产业升级必然会危及他们的市场。在利益冲突全球化情况下,中国对外战略面临如何科学确定战略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战略资源,实现点面结合、整体联动的难题。

对外战略面临两难多带来的挑战。我国正处于将强未强或者说是大而未强时,对外战略上两难多。对于绝对强国来说,对外战略拥有充足的经济手段、政治手段,乃至军事手段,对外战略可以以我为主,强势力量决定强势外交。弱国可以随大流、跟着走,其对外战略不易被质疑。将强未强、大而未强,既不能像弱国跟着大国走,也不能像绝对强国那样以势压人,必须在超级大国、被超越国家以及国民期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所作为,对国际社会施加足够影响,以满足国民追求大国地位的期待,又要避免过分刺激超级大国、以及被超越国家,避免让其感受过大的威胁。如果搞不好两方面的平衡,超越力量制订过高的战略目标,就可能树敌太多,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不能随着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更加有所作为,就会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平衡好两方面是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严峻考验。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实现“四个平衡”

在维护、拓展我国利益与避免过分刺激相关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维护、拓展国家利益的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度、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拓展利益的领域、地域都会不断拓宽。由于我国在陆域、海域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冲突,要维护好这些利益,必然会与相关国家发生矛盾甚至冲突。这就要求我国在维护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善于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既坚定维护国家、,又避免因领土、海域冲突影响到国家发展大局。比如,在市场的拓展、资源能源的拓展、国际话语权、定价权的拓展等等方面,对于双边而言可能是互利互赢的,而对于第三方而言,则可能不一定是互利互赢的,由此也可能产生冲突,对此必须努力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消除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和疑虑。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在满足国内期待与满足国外期待之间找到平衡。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国际国内对中国的期待都在提高,但是两者的目标不同,认知也不同。国际上一些国家和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贸易国,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是大国、是强国。国际观察人士在观察中国时,更多的时候不是看人均,而是看总体,所以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和人士认为,中国不能与发展中国家看齐,必须承担大国责任,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在对外战略上,中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须接受国际的监督。从国内来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期望国家在国际社会有更大作为,赢得更多的尊重,在国际社会有更大的话语权,要更加坚决地维护、拓展自己的利益,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强国的风范。中国对外战略必须平衡国际国内期待上的落差,既在一定程度消弭国际的负面声音,维护国际良好形象,又能够防止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保持国内稳定。

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平衡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各领域影响力显著上升。中国产品、中国投资、中国市场、中国声音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差不多影响着世界每一个家庭生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中国投资的诱惑力,日益震撼世界。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义务。在经济领域,要求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关税、汇率、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在进出口配额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外贸经营权管理、对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海关管理、外汇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有些更加甚至要求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承担发达国家一样的义务。在政治上,要求中国政府在维护国际安全、承担联合国会费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有节奏地逐步增加自身承担的国际义务与责任,比如,在气候谈判、多哈谈判等问题上,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更多的支持,在联合国发挥更加主动、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要坚持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立场,顶住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在气候谈判、多哈谈判等涉及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利益的谈判中,坚守发展中国家立场,有节制地履行、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

第2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机遇;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公示和支持响应,这是因为它所倡导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与沿线相关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意愿高度契合。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制造业工业,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便捷的交通运输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安徽省将会抓住这次重大机遇,引导金融行业加大对“一带一路”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合作,联合“一带一路”相关省市共同推进金融跨区域合作,支持并保证各市地方金融机构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服务,确保所属经济区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与周边经济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大力支持乡镇银行的设立,互设营业机构和营业网点等来推动合肥市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为主的“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合肥。在加强信贷方面的监管力度的同时支持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一带一路”金融政策的支持。针对“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基础设施项目金额大、投资回报期限长等特点,做好准备迎接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的成立,发挥亚投行及其他投资银行的服务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铺平道路。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战略,重点培养竞争力较好的优势项目、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利用“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走廊,发挥其运输及价格优势。完善信用支持体系,支持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中心等“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同时,增加对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资金帮助,引导其加入“一带一路”,发挥其在“一带一路”战略里的重要作用。对于省内资源缺乏,可通过相关渠道从资源丰富的沿路国家进口来满足。同时,新型跨境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将为金融业开放合作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既是投融资机构,也是一个新型跨境投融资机制。二者将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3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低碳经济;优劣势;战略思路与对策

0 引言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文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引进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来促进节能减排,而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能源创新以及制度与观念创新。湖北省正式将低碳经济列为重点扶持的经济发展项目是在2009年,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标志,象征着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核心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对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制度规范和战略性部署[1]。本文立足于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

1 当前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处于长江中游地带。长江、汉江跨省而过水网密布,又称"千湖之省"。湖北省东临安徽,东南靠湖南和江西,北接河南,西接重庆,三面环山,中部为江汉平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省会武汉市是我国中部横纵东西南北的"九省通衢",水、路、空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科教文化力量居全国首列。湖北省在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2)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计划的核心和支点,科教文化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湖北省拥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大学,省部属重点大学8所,本科院校32所。此外,各类独立院校和专职专科院校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例,全市大学生的总数达到118.33万,居全国第一[2]。由此可见,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于全国首列。此外湖北省拥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3)旅游资源丰富。湖北省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比如黄鹤楼、鸡公山遗址、楚纪南故墙、八岭山古墓群等,且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景区也非常丰富,比如长江三峡、三峡、古龙溪、情人泉、木兰湖、道观河等。湖北省以水资源为承载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湖北省充分发挥自身河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拓"水上游"旅游线路,将长江、汉江、月湖、木兰湖等大型旅游产品包含在内,极大地促进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

(4)低碳经济初具规模。湖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以荆州区为例,荆州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本地企业园区,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低碳经济产业园区:一是拍马纸业产业园区;二是农副产业加工产业园区;三是新型建材产业园区。湖北省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产业正逐步发展,并为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能源、材料和技术的坚实基础。

(二)劣势

(1)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目前,要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占据绝大部分,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用比例偏低,湖北省的能源总体消费结构呈现明显不合理的状态,尤其是对原油和原煤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稀少,人们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而原煤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碳排放量,是其他能源的碳排放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湖北省由于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较为严重。

(2)产业结构不完善。湖北省的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7.5:49.4:33.1,呈现"第二产业领先,第三产业壮大,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3]。但是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优化。湖北省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为稳定,但是农业经济中仍然保留传统粗放的作业方式,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产业中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以及包装造纸等为发展重点,但是新兴科学技术产业较为落后,全工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三产业中主要以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为主,而新型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3)综合创新能力欠缺。湖北省虽然拥有科教实力第一的资源优势,但是湖北省整体综合创新实力相对落后,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湖北省许多企业产品尚且处于"模仿'阶段,没有突出自己的创新竞争力,在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很少,没有自主品牌。此外,一些企业依然沿用陈旧设备,产品技术更新之后,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长期劣势的地位。

(4)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家庭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2011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湖北省机动车正以倍数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多,车流量较大,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严重危害大气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健康。加之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废水、废气、废渣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损坏了地资源、水资源,并呈现污染面广、污染物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趋势。

2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低碳经济是一种处于探索期的经济发展方式,无可照搬照抄的现成模式。因此,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详细调研湖北省的具体情况,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的层次来考虑,全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4]。政府要激励那些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或城市申请低碳经济试点,独立自主开展有地方特色、园区特色和企业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在全面试点的推动下,带动全省其他城市、产业园区以及企业加入到低碳经济队伍中来,从而促进全省低碳经济的全面有序的发展。低碳经济试点重点放于汽车、钢铁以及有色金属产业领域,从促进这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向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此外,优先扶持现代林业以及农副产业加工等行业,为造林碳汇工程积累经验。对于试点城市而言,应该以武汉、十堰、襄樊、宜昌等为主要试点城市,发挥该类城市在不同产业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开展。

(2)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

以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为主的系能源将是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湖北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大对系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技术产业,积极鼓励企业能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不通用能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作为市场核心竞争力。湖北省处于长江中段,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核电的最优位置。目前,湖北省已经建成十堰、浠水、阳新三地核电站,并在鄂东、鄂西山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同时,托丰富的水产资源建立了森林木本生物质能电产业。

(3)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行业

湖北省的低碳经济还应该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低碳型服务产业主要分为低碳型生产产业以及生活产业。低碳型生产产业以重点发展碳汇交易等低碳金融交易服务为主,是产权交易的一种新型模式,低碳型生产产业还包括工程设计产业。而生活产业主要是指旅游业,湖北省的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低碳性旅游业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3 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

(1)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念

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生产意识和生活习惯,加大绿色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湖北省基本省情为依托,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方略大会,拓展民众交流渠道,利用网络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

(2)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政府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协调各个城市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加快系能源产业和低碳服务产业的进步和完善,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产业经济发展的蓝图中,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强化节能产品的认证服务,引导社会消费方向,并未"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最后,变更以往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

(3)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和新型人才

企业要积极引进低碳环保技术,政府要鼓励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支持高等院校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湖北省各大院校要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培训,增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引进国外各个专业先进的技术型人才,以人才战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市场输送高尖端技术型人才。

4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能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资源,弥补劣势地位,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比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需要积极树立全民"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理念,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人才,这样有效促进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传清.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J].省情与战略,2010,(2):33-35.

[2]段红霞.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15-19.

[3]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3): 42-45.

第4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 科技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福建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核心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顺应世界竞争格局新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特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本质上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从外向拉动型向内外联合拉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方式转变,从倾斜型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从效率优先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方面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石和动力,它通过不断调整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引领全社会需求结构转变;通过促进要素新组合、增加替代性要素和促进要素流动来推动要素结构转变;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和丰富技术形态来改变产业发展生命周期、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2 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急迫性

2.1 经济发展已迈入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5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49.53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从18646元增加到33051元,已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3000美元的社会发展临界线。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工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新起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信号,也标志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的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知识创造与应用创新驱动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这就要更多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从而驱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增长。

2.2 产业结构演化亟待跃升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2.6∶49.2∶38.2调整到2011年的9.2∶52.7∶38.1。但相比于美国(目前约为1:20:79)和日本(目前约为1:29:70)等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显示了福建产业结构仍处于经济结构演化的较低层次。福建虽已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但确保方案有效落实的关键核心仍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此,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实现重点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和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全

*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1GXQ4D055)“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0R0001)“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省上下亟待解决的重大发展问题。

2.3 引领未来急需新增长点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变过程中,新旧产业发生替换,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然而,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是保证新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要确保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势头,谋求后危机时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选择好、培养好、发展好新经济增长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及长远利益。

3 科技创新驱动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

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和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期间,福建科技发展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机遇,把“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密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奋斗目标,体现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惠及民生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把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和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等作为重要战略导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支撑和引领福建经济社会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5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P键词:一带一路 甘肃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20-01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近5年来已完成生产总值537.56亿元,年均增长31.18%;连续成功举办22届的兰洽会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贸合作平台;去年9月在敦煌成功举办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平台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建设,甘肃省积极推进兰州、武威、天水三大国际陆港和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建设,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大通道和物流大枢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的地域优势显现出来,在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甘肃省还进一步开拓对外联络渠道,依托省外贸企业协会先后在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地区)设立9个驻外商务代表处,省贸促会53个境外商协会建立了合作机制。

由于一带一路的规划设计,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成功转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新时期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就甘肃省而言,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甘肃省立足资源、能源和产业优势,着重加强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国际贸易合作日益活跃,取得一系列实质成果。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省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加工、对外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等领域不断发力,并且在各个领域都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甘肃省还依据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在风能、太阳能、旱作农业、雨水积蓄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并且积极实行中医药产业“走出去”策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战略方针的实施为甘肃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等。例如在社会方面,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提高了服务水平,但是所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也越来越多,使得政府财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就业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导致一些岗位减小需求,从而使得工人就业矛盾增加。再比如在文化建设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相对于沿海地区较为闭塞,信息传递相对缓慢,因此导致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率不高。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方针,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其沿线的地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优势,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Abstract: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for developing airport economy in Nantong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Nantong airport economy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空港经济;SWOT分析;战略

Key words: airport economy;SWOT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26-02

0 引言

空港经济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南通空港产业园的建设而进入了南通视野。空港经济就是以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来发展具有较强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进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使得资本、技术、人力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是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产业。空港经济对于促进南通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匹配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战略改进方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通空港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发展战略。

1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优势

①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南通作为“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新兴城市,其最大的优势是靠江靠海靠上海。南通兴东机场位于南通市市区东北的兴东镇,是江苏省最早投入使用的纯民用机场。与“寸土寸金”的上海相比,南通机场可有效缓解上海机场资源压力,具备成为上海浦东机场主要辅助机场的地理区位。②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空港经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地区产业结构、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了对区域航空运输的需求。③机场空域条件好,实力日益增强。南通兴东机场净空条件良好、区位优势凸显,吸引了多家航空公司纷至沓来,目前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先后选择在机场集中飞训。由于南通机场是江苏省内不多的纯民用机场,功能较为完善,并且由于不涉及军方,管理体制和报批手续相对顺畅,具备将来大规模扩建、拓展的优良条件。

2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劣势

①航线和航班受限。截止2013年,南通兴东机场共有十三条航线,通航城市都集中在国内,还没有开通国际航班。航线航班比较缺乏,导致票价相对较高,影响商务旅客的出行便捷。从货运来看,2012年南通兴东机场货运量为1.11万吨,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三。客运量和货运量差距显著。②基础设施不具备优势。从基础设施上对比江苏省内乃至长三角各机场,不占有任何优势。③航空类人才缺乏。在南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航空类专业人才几乎难以见到。

3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机遇

3.1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南通地区航空快递包裹运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航空货运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南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2 两大空港产业园的建立 2013年4月,南通空港产业园正式开始运营,该产业园以发展空港物流业、飞机维修配套服务业、临空型先进制造业、通用航空基地及航空培训服务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筑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枢纽基地以及民用航空集聚区。南通空港产业园以兴东机场为依托,总体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一期)。目前华夏航空工程有限公司和顺丰速递已经进驻园区。另外2013年7月南通市政府启动了通州湾空港产业园的项目建设,该空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由一座4E级机场、5万吨级港口、铁路和公路融为一体的海陆空联动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这两大空港产业园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南通空港经济的发展。

3.3 国内外空港物流发展强劲 中国航空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民航总局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航空货邮周转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9%。南通空港货邮吞吐量2006年-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9.8%,超过我国的平均预期水平,发展势头强劲。

4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威胁

4.1 竞争对手的威胁 长三角地区机场众多,其中南京禄口机场发展最为迅速,货邮量和客运量均是南通空港的十几倍,而上海独特的一市两场格局,其空港货邮量几乎是南通空港的100多倍。由于上海机场的地理位置优越,与南通地理位置较近,从南通到上海机场只要2小时不到,便利的交通使得上海机场抢占了南通空港不少客货运量。

4.2 其他物流运输方式威胁 南通市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市航空货邮吞吐量1.29万吨,铁路货运量94.3万吨,公路货运量0.82亿吨,水路货运量2.67亿吨。水路货运量占了全市总货运量的76%。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货运在全市的运输能力不强,竞争压力巨大。

5 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战略分析

根据对南通发展空港物流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相应的SWOT矩阵(表1)。结合这个矩阵,本文提出南通发展空港经济的具体措施,下文具体分析几个重点策略:

①政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南通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临空经济,组织行业专家以及各职能部门对发展空港经济进行专项规划。进行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发展与空港经济区具有的共生性,避免空港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节,合理规划空港经济的定位,形成机场、空港经济区域与腹地经济三者互动机制。规划时还应与南通本地产业经济的特点相结合,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空港经济产业,塑造特色品牌。②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航空产业。航空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临空指向性,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空港经济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南通市应紧抓国际航空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向长三角公务机和通用航空市场,依托空港产业园航空器维修制造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支线飞机以及公务机等航空器维修和制造业;同时以顺丰速递南通转运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航空快递物流业,最终形成一个集空港物流、飞机维修配套服务、临空型先进制造、通用航空基地及航空培训服务等产业的航空城。③机场实施错位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南通兴东机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江苏部分机场以及上海机场,因此可考虑与周边机场错位发展。上海浦东机场主要面向国际货运,所以南通可主要发展国内货运与航空快递。首先,利用地理优势,抢占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分的货运量。其次,建立更有效率的航班时刻协调机制,有效协调空域资源,继而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放的空中走廊。④增加航线航班,改善机场交通,带动人流、物流增长。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空港经济辐射的范围,同时机场的客货运量也直接影响临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机场资源,增加航线航班,争取开通国际航班,带动客货量的增长。

总之,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国家政策对航空产业扶持的有利条件下,加上以上发展策略,南通的空港经济必将得以充分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张凤岩,范永康.大庆发展临空经济的SWOT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11:101-104.

第7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保定 区域经济 外语人才 作用

一、前言

1992年11月9日经国家科技部审定。国务院批准确立的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保定高新区)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区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保定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三大支柱产业:新能源、轻型汽车和纺织服装。现已经拥有30余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一批知名产品,长城汽车、天威大型变压器、英利太阳能新能源、风帆蓄电池等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初步形成了汽车、机械、纺织、电子、软件、新能源、轻工、化工等十几个主导行业。高新区的发展拉动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有数据表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保定经济却增长稳定。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增速全省第一,比上年前移6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66.6亿元,增长29.4%,增速全省第一,比上年前移9位。这显示出保定区域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促使现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才保障,这其中包括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对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深广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结合保定经济结构的区域特点,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保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明确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企业更准确把握选择外语人才的聘用标准,也有助于地方院校更明确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二、保定外语人才需求的区域性特点

保定地处由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太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在环渤海经济区域中占居重要地位。保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特点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形成了自身的明显特点。

2.1 岗位设置特点

高新区企业在岗位设置上从业务开展角度出发,根据自身规模设有专门从事外语工作的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占居总技术岗位设置的1%到10%以上不等。企业的外语人才岗位需求以外语文员岗位居多,占居62.5%。其它另有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岗位。

2.2 学历结构特点

企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学历要求。100%的企业要求外语人才应当具备本科学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个学历层次的比例关系为1.2:1;3.7:1.2。很明显对本科生层次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对其它层次的需求量。对于研究生的需求体现了企业需求一定量的研究型外语人才。

2.3 外语人才来源特点

企业进行外语人才选择时,从人才来源上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应届毕业生;第二,社会上的有工作经验者;第三,培养自己的员工。100%的企业首先考虑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外语人才:其中62.5%也会从社会上招聘具有工作经验者;另有25%的企业选拔自己的员工进行外语培训。

企业所需外语人才来源呈现多渠道特征,但区分出主次差别来。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要来源,但也很重视具有社会工作经验者,不足者以培训自身员工作为补充。

2.4 需求语种特点

所有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需要英语专业的人才。还有一些企业也需要来自日语、俄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德语和阿拉伯语专业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合作的多边化发展趋势,其它语种的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上升。这种需求态势反映出外语人才需求的多语种化发展趋势。

2.5 外语人才能力特点

外语人才具备多种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保定高新企业对外语人才提出多种能力要求。首先是人际沟通能力,这是开展工作的根本,是外语人才桥梁作用的所在,也是外语人才首先应具备的能力。100%的企业都要求外语人才应当具备这种能力。第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人才专业之长便是在工作中很好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交换,主要工作是语言的运用。100%企业强调这一能力。第三是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指把事情做到位的能力,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必备能力,75%的企业要求外语人才具有此种能力。第四是应变能力。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是难免的,这就要求外语人才在面临变数时能够沉着应对,顺利完成工作任务。62.5%的企业对这一能力提出要求。第五是公关能力、第六是组织协调能力、第七是文字表达能力。37.5%的企业根据本身业务特点和对外语人才岗位设定的情况,对上述三种能力提出了不同侧重的要求。第八是合作能力。某些岗位的员工可能处在与人合作的焦点上,处在合作焦点上的员工唯有发挥好合作能力,才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才能。25%的企业向外语人才提出这一要求。第九是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办公自动化标志着现代企业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因此为企业所采用。外语人才可能会面临多种信息处理和交换的问题,那么掌握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是外语人才能够顺利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25%的企业在招聘外语人才时考虑这一能力。

三、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发展的作用

促使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而外语人才则能够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促进作用。目前外语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如为企业开拓外部市场、为企业安全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法律保证、帮助企业与国外建立良好的技术合作交流关系,为企业借鉴先进的国外技术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技术资料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者应当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又具有业务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笔者认为外语人才对于保定经济的深广发展所起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外语人才在管理层面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加大,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要求高素质管理人才。这种高素质管理人才不但要熟悉我国的国情,而且要具有很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WTO游戏规则且具备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具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且能维护我国正当权益。保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势必要走国际化道路,那么,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增大。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管理人才能亲自参与跨国合作交流,把握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这对于企业在国际上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先决条件。

3.2 外语人才在贸易业务层面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其它企业一样。同样都有对外贸易业务。对外贸易承担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从对外贸易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能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对外贸易中的商务人才应当是商务外语人才,这类人才了解本国的财政、税务、金融。具有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掌握与涉外商务工作相关的知识,如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会计原理、商务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在高新产业的对外贸易中能直接用外语开展业务活动、进行商务交谈,具有从事商务口译、笔译和外语报关工作的能力。商务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够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顺利开展贸易业务,打通企业向外发展的道路,促使企业平稳地拓展国际业务,稳定和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3.3 外语人才在法律层面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保定高新企业的发展在开展对外业务时势必涉及到跨国法律业务,这就要求外语人才承担起这一任务,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必需的法律业务服务。经济法律事务关涉到企业发展的顺利程度,只有懂政治、懂法律、懂经济、懂科技、懂外语的高水平的律师才能够为对外企业提供有力的服务,帮助企业确定产权、确定经济交易游戏规则、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企业在国际法律框架下合法运营。

3.4 外语人才在翻译层面的作用

翻译人才确实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辅助力量。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外方之间沟通中起着桥梁作用,得力的翻译将有助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实现“考虑问题全球化、处理问题本地化”的经营战略方针,为企业传达准确的信息,使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商机开展业务工作,帮助企业获取先进的技术资料,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研制提供参考条件,进而为企业避免因语言差异而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因为翻译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用人单位要求翻译人才具有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保定高新技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外语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之外,还应当具备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工作能力。这是对专业外语人才的一种综合要求,也是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人才观。

3.5 外语人才在专业技术层面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尤其是把竞争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之后,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更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从多方面寻找突破口。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的着眼点之一。由于技术人才是企业产品研发的主要力量,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但同时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可以看懂最新的外文技术资料,从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高质量人才能够为企业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第8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企业的经营已经从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重视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局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重视生态经济发展为主,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这主要就是企业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型企业,这个也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一)降低环境成本、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

企业在生态经济发模式下,重视环境成本控制,为企业的发展降低环境成本,能够充分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产生的原因,并且通过合理的环境的成本控制的方式,才能科学合理的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以此为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因为决策时要考虑环境成本,这都与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的利润有关,所以说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有效科学的控制,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支持。

(二)降低破环生态环境的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经营是要在社会大众的监督范围内进行的,虽然近年来,我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加强企业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在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和预算的时候,也把环境成本放在考虑的范围内,这种对企业经营的约束,一旦企业出现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那么企业就会面临政府的处罚,面临巨大的环保治理花费,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济损失严重,这给企业的生产造成污染,企业将面临停业整顿的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所以说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避免出现经营风险,也能够降低破环环境的风险。

(三)有助于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的考核

在企业发展速度之快的影响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已经进一步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一步的约束,所以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的花费也逐渐增多,因为不能以为的追求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减少因为环境成本问题带来的企业损失,要重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对企业环境保护上的行?榻?行评估,从而使企业在环境绩效上的考核达标,更加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管理。

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存在落后的环境成本控制观念

我国企业的生产一直都是在重视经济利益大于重视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发展的,所以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差,这也是企业内部存在的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造成的,因为自古以来,人们的乱砍乱伐获取的经济效益很大,因此大家一时间很难改变以往的状态。企业的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所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做成本控制战略的时候,也是没有提供环境成本的信息,所以财务部门的环境信息披露不真实,没有放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所以说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不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战略控制观念落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落后的观念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隐含性因素。

(二)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现在企业的发展很多都已经实现现代化,但是因为企业原来没有重视环境成本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现阶段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来说,不仅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系统,依然是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还仅仅停留在对“三废”的处理中,并没有在整个企业中贯穿环境成本控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所以说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这种事后处理的方式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不利于对成本的控制,会造成成本的风险,增加成本,因为没有在源头进行制止,最终待到销售以及服务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这种问题会导致企业经营的被动情况,最终造成企业的损失。

(三)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标准不一致,缺少监督

我国现在企业的发展一般都是企业的环境成本与企业的其他成本合并在一起,没有对环境战略成本单独重视,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经常是失控的状态,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因为不重视,所以也没有有效的监督,监督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管理,因此对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环境成本控制很重要。

(四)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缺少重视环境成本的意识和责任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对于环境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需要人才和企业内部团队共同合作。但是现实情况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缺少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有意识的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这种忽视的行为,直接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无秩序,无制度,无规定,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心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度。

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

(一)增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内部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应该往环保方面看齐,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在企业中增强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从领导者开始,从企业的党员带头作用开始,在整个企业中营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氛围,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的合作,要增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的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企业的文化、宣传中融入环境成本的推广,在企业内部实行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便于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迅速的查找到原因,并且积极的应对,最终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的损失,所以说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很有必要建立。

(二)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要想做好环境成本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有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企业充分评估和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并且要分析好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才能拥有一个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做好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原则,从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开始考虑到环境成本控制,然后在生产产品、产品销售的环节,也是需要达到减少环境成本的目的,要选用无毒的材料,采用新能源,在发生环境污染的时候,应该积极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消除其环境影响,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公众形象,所以说企业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好整体规划。

(三)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所以企业应该依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个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改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标准。如果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资料齐全,可以直接选择最好的一年标准使用;如果企业没有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可以借鉴行业中发展最好的水平,作为自己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企业还应该对自己的生产进行调查和分析,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本控制结果和是否完成目?宋?准,把它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

(四)完善法律制度、重视监督的权威性

第9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关键词] 张家口生态经济社会资源区位优势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邻北京市和河北省承德地区,西与山西省雁北地区相连,南与河北省保定地区交界,西北部及北部与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接壤。总面积37463.5平方公里。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闻名于世,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视,是捍卫京畿的西北大门,又是首都通往和晋北的咽喉要道。

一、张家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家口虽然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人等指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3)经济国际化程度低。(4)财政困难。(5)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弱。(6)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短缺。(7)居民收入增长缓慢。(8)城乡基础设施薄弱。

二、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的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张家口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条件:(1)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将加快张家口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迅猛发展,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开放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张家口环京津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发挥,可更好地利用京津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4)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强的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领域。(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促进张家口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6)国家、省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将为张家口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机遇。

三、未来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建议

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和振兴东北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根据国情、资源和国际环境而不断变化而变,也反映了全国各地区共同性的根本利益,可为地区经济战略指明发展方向和道路;地区经济战略则创造性地体现国家经济战略的精神。对这种新情况,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须改变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步伐。

1.转变政府职能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虽然有很多内因因素和外因因素共同作用,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外因起者辅助作用,内因即地方政府才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家口要想发展经济首先要转变其政府职能,抛弃官本位思想,树立现代政府职能。只有转变了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体的方法有:(1)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2)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综合素质。(3)树立政府的诚信。(4)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服务功能。(5)将自己的政府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政府。(6)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7)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由传统的工业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变

生态经济是一个能维持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即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是一种圆线型的经济方式,具体指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这种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高效、低消耗、无污染、可循环型、可持续型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工业经济是建立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基础上的,是一种直线型经济方式。其最大缺点是不可循环,它将消耗掉世界上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工业中,张家口的经济是以消耗能源为基础的,这是一种单纯追求数量经济而忽视生态经济的做法。进入新世纪,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应逐步向生态经济方式转变,尽快建立起高效、低消耗、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方式。

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张家口既能够辐射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市场,又紧临首都北京大市场,还承接东北亚国际市场,是京、晋、冀、蒙周边地区有依托性的物流圈和北方现代物流业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随着山西、陕西、内蒙西部交界地区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的形成,以及国际国内市场交易的扩大,张家口将成为河北三大物流中心之一。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张家口应积极融入北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北京的快速发展,主动接受北京的经济辐射,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延长相关产业链条,扩大双方的经济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积极引进北京的产业转移项目、资金、技术和科技人才。同时,张家口也位于“首都圈”“大都市经济圈”“奥运经济圈”等经济圈内,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张家口应当为北京提供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屏障,北京应为其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市场支持,形成具有“双赢”特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因此,张家口要在促进与北京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北京的支持与合作:(1)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和北京对本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2)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将张家口建设成“首都后花园”。(3)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北京产业的转移。(4)要建成首都圈的生态保护区域和农牧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要建成首都圈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4.重点发展旅游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强劲的产业,它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入;(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4)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5)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地区差别;(6)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7)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8)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等等。

张家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它的旅游资源非常的分富。因此,张家口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5.培养优秀人才,改善人才环境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都十分重要,其中优秀人才更为重要。因此,要切实树立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要素的观念,依靠市场机制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下大力遏制人才外流现象和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激发人才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上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抓好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管理型、科技型、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现代优秀人才。同时,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推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地名办公室:张家口地区地名志(内部资料)[Z].1985,32

[2]李庆泽等:河北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237

[3]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张家口经济年鉴2000―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张家口北京经济落差越来越大,形成明显“断层”[EB/OL].http:省略2005.10.17

[5]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1

[6]郗永勤等:政府经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8

[7](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84

[8]谭成文等: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4)

[9]李现科等:京张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中)[J].经济论坛,2005(7、8、9)

[10]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实录[EB/OL]business.省略

[11]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