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语文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育研究

第1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研究;困扰与前景

语文作为学校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文学知识,还需要为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语文教育研究主要对当前语文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困扰

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教学的经验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1.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重视不足

语文是人文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不仅仅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在各门学科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情况不容乐观,语文教育研究在大部分学校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中对于语文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语文杂志,通过教师发表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研究。但是语文教育杂志中文章的数量是有限的,每一个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由于学校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到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也很少系统地研究语文教育。

2.语文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不仅需要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提高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并不高,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一方面,语文研究的领域比较小。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涉及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教育者对语文教育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难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分析

语文教育的研究对于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语文教育研究的问题可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研究需要全面系统,这样才能找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注重对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

以往的教育者对于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语文教学理念会导致教育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语文课不仅仅是要为学生讲授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教育,重视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注重语文的人文关怀,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2.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教育者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关注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写作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比较缓慢。语文教育研究需要注重写作和阅读的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提高。

4.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研究需要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

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语文教育的支持。语文教育研究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语文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从

而促进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第2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89-01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老师在授课时,也只是简单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语文教学资源中的乐趣。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1)与实际生活脱离。语文因其内容丰富、内涵广泛,本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有的学生却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语文好坏的唯一尺度,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忽视了语文自身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有的学校教育改革不彻底。一方面,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有的老师还会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致使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和推广,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方式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虽然在改革初期教学质量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改革的脚步变得滞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果不明显。

二、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阅读,培养思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些学生知识水平偏低,大量的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增加阅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情感和事件。阅读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这是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书本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感受不同生活的体验。经大量的阅读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不断联系在一起。老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与生活联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阅读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有的学生对于所阅读的知识只是浅层次理解,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书本知识的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主动走出书本的束缚,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学会发散思维,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更要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生活化中,老师扮演重要角色。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于学习方法没有完全掌握,也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学习体系。因此,需要老师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语文的奥秘,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

(4)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生语文生活化学习中,学生家长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家长在生活中要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构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将所遇到的事物与语文联系到一起,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家长在与学生逛商场时,让学生对看到的商品进行描述。这样,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影响

(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果将语文知识仅限于几本教材中,难以达到学习要求,也会使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而单纯的课堂情境教学,又难以满足语文学科内容丰富的要求。所以,语文生活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拉近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拓宽学习渠道。单纯课本知识的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有浅显的认知,没有深刻的体验,而将教育生活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3)培养多角度思维。相对生活化的知识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比较死板,束缚住了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会使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都比较呆板,没有个性活力。而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同于书本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一旦个性鲜明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学习起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要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在生活的理解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的感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这是让我满心高兴的事。

春天是温晴的世界,有碧绿的色彩,煦暖的和风,明净的阳光,更有勃勃的生机。世发先生大作的出版,为这美好的春天点染了一片嫩嫩的绿叶。

我和世发先生是多年的同事,是亲密的朋友。我们都是非常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人,都是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的人,都是与世俗无争但追求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自身的发展上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松懈的人。

世发比我约小10岁。但我们同在1997年评上特级教师,这就证明了他的实力;早在1993年,我们就共同主编、出版过《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一书,由此也可见他的研究水平。

世发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曾经有过在江苏省工作三年的经历,他在江苏省的高中任教三年,又在强手如林的江苏省评上了特级教师。大家尊称他为“双料特级”,此中的奋斗之艰苦,一定是一言难尽的。

2006年世发从江苏回到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愉快地合作了一年多。那是让人非常怀念的日子,他和我分别主持着高、初中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晚上,我们的办公室常常闪亮着灯光。

2007年我退休前,建议世发全面地重点地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问题。三年后,他主持编写的两部高中作文训练教材《高中语文作文教案》《高中作文序列训练教程》赫然面世。

现在,世发的专著《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我读他的书稿,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

全书共选编、收录62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表现出对语文教育研究涉及面宽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点,语文教师的修养,单元教学的奥妙,语文教材的特点,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作文教学的技能,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的探索,语文知识的阐释等等,都在其研究的视野之内。有不少的内容研究透彻,体味深刻,教师修养、单元教学、教材研究、作文教学等内容,都形成了研究的系列。

在这部作品中,世发先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了对语文教育、教研、教学的学术见解,如:

《呼唤语文的学科精神》一文,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学科精神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关于单元教学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论述了单元教学的产生、发展和单元教学的本质等问题。

在《语文能力层次概说》中,阐述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层次。

在《改革教学方法,探究语文课型》中,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的八种课型:情景创设课、学法指导课、讨论释疑课、自学指导课、品读鉴赏课、揣摩探究课、信息交流课、课外指导课。

《试析初中语文教材的三个特点》提出了教材编写应体现“语文的生活化、语文的人文化和语文的科学化”特点的主张。

《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提出了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四种策略:变教为学、变答为问、变统为放、变判为评。

《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文,主张建立起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表现为五种方式:自学辅导式、质疑探究式、分层递进式、点拨引导式、学教结合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加强”》一文,主张语文教学加强朗读教学,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高考备考的基本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考语文备考的基本策略: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建构序列,科学备考;加强研究,整体提升。

《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是要建构作文序列,变“无序”为“有序”,三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一文,论述了作文教学四种新课型:博览助写课、体验感悟课、思路拓展课、自主写作课;这是他对作文教学的一种独到的研究。

还有《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备考策略》《高考作文命题的四大看点》等文章,系统研究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风格与趋势,提出了高考作文备考的系统对策。

他还主张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要养成六种良好的习惯,主张教师必须备好课,提出“有高质量的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的观点。

……

品味着书中的美点,我想到了世发的处事为人。

世发低调做人,热情诚恳,珍爱工作,专修内功。他曾经这样表述过他的思想修养、工作精神和内心世界:

我的座佑铭:大爱无语。

我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中度过:人因追求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

我这大半辈子做人、做事拥有三颗心:一是孝心,孝敬父母;二是善心,善良为本,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善待自己;三是感恩之心,记得别人的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追求的本色:谦逊是美德,勤苦是本分,踏实是境界。严于律己宽待人,脚踏实地望星空。

我喜爱自己的岗位,钟情自己的事业。铁心教研,一生无悔。

我的工作信条:勤修自我,闻道践行。

我的教研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我总认为,工作的苦乐不在于客观之事,而在于主观之心。

我体会到,事业有成的经验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

句句都是历练生命、感悟生命之后的肺腑之言。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有了这样实在而高远的精神境界,何愁没有学术造诣!

我为有世发这样优秀的同事、朋友而深感欣慰。

美好的春天里,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想,世发,我,还有钟爱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同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春天里的绿叶。

第4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现实功能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8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 Based on Reality Function Perspective

LI Yaqian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dao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1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e education sector strengthens its focus on Chinese language, China is also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wave of "Chinese fever" continues to strengthen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language worldwide. However, the Chinese in college living situation began to fall into the soil on an awkward position,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needs urgently improved. Firstly,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language education under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versity display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proposals, and as a warning to ensure th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a new round of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to further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in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reality func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0 前言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 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 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 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 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 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 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 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 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 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

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 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

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其现实功能不断被削弱。我国教育部、高等院校不仅要利用多种措施来推动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改革,同时也要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任何时期均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波.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担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 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3] 汪大勇,何二元等.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实践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4] 杨兰凯.如何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探析[J].西江月,2012(33).

第5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美育目标 智育目标 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

任何教学都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的特点之一。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十分重要的辨别标准之一。语文课教学目标来源于教学大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手段,能保证语文教学不脱离教学重点。但是假若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来规划教学模式,就会导致语文课堂趣味性不高,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情况,并且也无法有效塑造学生“真善美”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对于上述现状,本文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希望得到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认同与采纳,并在日常教学当中切实体现出来。[1]

一、如何通过创新体系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善美”

1. 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出智育要素

1所谓的智育要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的主体与活动两者灵活地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智育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为日后的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为了贯彻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开发,确保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来源于实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来领悟。并且语文知识一般以文字、语法、逻辑、文学常识等形式展现出来。[1]为了达到塑造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能够从各个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能在不知不觉当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自我鉴赏能力。[2]

2.在语文日常教育当中体现出德育要素

所谓的德育要素,就是语文知识或者语文教育本身对学生思想的具体影响,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目的。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都旨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人文性教学在我国的各个教学单位时刻可见。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当重视对德育目标的把握,不仅要传授大纲所要求的语文基本知识,还应当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操。人类因为思想而存在,一个人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其每天的见闻必将导致一定的思想产生。人类不仅会根据生活中的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还会导致行为的改变。为了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全、性格的完整,教师要设法保证学生思想的单纯。[2]一个思想单纯的孩子更能保持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忱,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与我国长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小学语文“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实现方法

1. 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同的目标预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整体教学分成不同的阶段来开展。并在每个阶段当中分配适当的预期,以便构造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能满足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殷切期望,并且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契合程度较高。社会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当中。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预期,能有效体现出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不断促进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2.给每个教学目标分配一定的指向

目标提出来了,假若没有指向性,这个目标只是一纸空文。并且指向要明确,要有准确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指出一个笼统的定义。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的课堂不应当仅仅由基本知识构成,还要训练学生的具体能力以及开发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塑造特性。

3.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所谓的语文教学目标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要保证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措施易于操作,过于复杂的操作方法也会提高目标的实现难度。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同时兼顾教学进度,并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更有效率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3]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做当作了学习的主人,在保障了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更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目标的设置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也使教师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确保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学习。[3]

三、结语

因此,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肯定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的益处,并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予以实行。假若教师的教学仅仅建立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而没有进行哲学层面的升华,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实现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就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手段,着重于培养学生务实的态度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来完成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特性的改造,才能真正达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的教学氛围也最终会出现在我国各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 杨道麟.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121-126

第6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以小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的方法。教师应该适应小学生的需求,努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学生,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预习的作业,然后课上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自己搜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然后与大家分享,最后老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了解完作者后,就让小学生分组朗诵古诗,进行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朗诵完古诗,就让小学生分别说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然后进行讨论,接下来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填充。最后,教师要讲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小学生背诵古诗,再做练习题。最后,让小学生来讲解习题。在这样异界语文课上,教师只起到了组织、纠正和总结的作用,大多数问题都是小学生独立来完成的。这样小学生自己主导了语文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教师也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多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独立式教学,来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练就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堂,课堂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在课堂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安排小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比如说,在讲解课文时,一个同学读完了课文,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同学读的?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同学来适当分析一下某一个段落或者某一句话。除了在语文课上的锻炼,教师还可以每周都安排一节演讲课,让小学生在演讲课上讲故事、谈感想、谈生活等,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观察的对象,然后让小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发挥。生活中无处不是课堂,无处不是锻炼的机会,那就需要小学生和教师共同利用好这些锻炼的机会。总之,在锻炼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流畅的语言来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成功在于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怎样才算好的学习习惯呢?

1.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对这节课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着重地听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难题了。课后复习,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让小学生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要养成勤于思考和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过程中,不能总是依赖老师、依赖参考书,依赖别人给的答案,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得出答案,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但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全神贯注的听讲。

3.要养成参与课堂活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打起精神,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除了增长知识,还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能力。

4.要养成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许多小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教师所说的、教师所做的都是对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有时候也会说错、讲错。在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生大胆的站出来纠正教师的错误,其实站出来也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所以小学生要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5.小学生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第7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教学科目,语文一方面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谋求学生全面发展功不可没。另一方面,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和科学学习的基础,在九年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升语文教育教学品质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高中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述、阅读理解、应用写作及实际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和从不同角度解读语文的创造性与审美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悔人易倦”,学生“学而生厌”的状态普遍存在,教学品质的期望值也与师生预期的相去甚远。现总结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考给老师和考生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高中生语文的学习仍功利性满满,最终目的还是分数。高中语文的教学往往也忽略了知识本身,而仅仅是在一张张试卷的基础上展开,显得片面而无趣。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被束缚,语文教育教学的品质也因此大打折扣。

2.高中语文的学习做不到积累质变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关键在于厚积薄发。积累的深度直接决定了分数的高低。临阵磨枪,并不能做到语文知识“光”和“快”。因此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在短时期的努力付出后得不到明显的分数回报就“无奈”地放弃了语文的学习,并且放任这种扭曲的语文学习心a态的存在。

3.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新课改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新型教学理念,但是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存在的教学阻力严重阻碍了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顺利开展。教师只能延续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授学,学生也只能对着高中语文教科书死记硬背。

4.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更新周期长

与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相比,语文所属的汉语言文学领域在短时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较为困难,更新周期也就因此比较漫长。数十年如一日的教科书内容枯燥单调,很容易被时展的步伐甩在身后,满足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的语文学习需求。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品质的策略

1.实行开放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品质的关键在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封闭式的“传递-接受式”课堂模式中语文教学品质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要善于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剧自编自导自演等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善于“留白”,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同时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明显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公正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兼顾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创设一个兼容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2.加强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

加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十分重要。为激发学习热情,引发高中生思考,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以多彩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特点选择创新性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语言教学中语规时态、句型结构等框架的束缚,组织以一定的生活需要、文化渊源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培养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场景,准备一些合适的的音乐或者视频,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同时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也要进行革新。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建立一种创新型评价模式,权衡分数与语文素养间的比重,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并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提升。

3.借助先进技术整合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带来了便利。教师单调的言语和学生有限的想象力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拓展。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变静止抽象的文字知识为生动具体的图片动画,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增加了语文学习的乐趣[1]。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更新和扩宽了语文教科书的深度与宽度,使语文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接近实际生活。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文章词句优美,字字皆景,句句成诗。美妙的文字间弥漫着诗情画意,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是诗人郁达夫的思乡情怀。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文章中所描绘的那座秋意盎然的老北京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作者的写作心境,提升教学品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不仅仅指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还包括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其他资源。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习好网上信息技术,掌握各种学习软件并能熟练应用,整合各种有利的语文教学资源,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

4.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阅读量的多少决定了语文素养的高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极大地压缩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对学生来讲,阅读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知识体验方式。阅读材料多是一些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教师需筛选一些学习价值较高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阅读后也应写下相应的读书心得[2]。教师再根据阅读的进展和读书心得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学生既可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此处高中语文教师也要明确一点,阅读量的扩充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有计划地徐徐图之,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做到真正的“好阅读、乐阅读、爱阅读”。

第8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语文教育学的教材是学生获得语文教育学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材用书中影响较大的一部。本书是由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组织部分语文教学法专家、学者编写的一本语文教育学教材,覆盖面广、分析面全,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本书总体特点

(一)专业的语言文字

“文字简明扼要、表述严谨科学”这一基本要求对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每一本著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条理清晰,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通俗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专业学术气息。首先,书中对理论问题的论述,简明扼要,精准到位。比如说,编者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时,先给学生详细阐述“教学”和“教学过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接着再逐一论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知识点,做到了理论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其次,在本书中,每章节伊始,编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本章节的内容摘要,使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增加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同时,编者还巧用图表图示,形象可观,语言简洁但含义丰富,便于各要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众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教材的编者需要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全面的描述,并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来架构的,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而凸显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全面地陈述和统摄了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编者首先要求对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在理论层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熟悉了解教学操作过程当中具体的活动方法。具体到每一章节,从概念的解释到具体内容的分析建构,无不体现着编者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三)开放的学术视野

本书在强调对我国悠久的语文教育经验继承的同时,也强调对国外母语教育教学传统的借鉴与发展,具有开放的学术视野。编者采取“古今中外法”来研究与概括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揭示出学科发展的规律。编者学术视野的开放性突出表现:

1.语文学科教育的纵向比较

编者论述一个专题,能从历史出发,追溯其发展过程,注重历史地看待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同时,编者并不是生搬硬套现有的学科研究成果,而是用动态的过程准确地概括出理论一步步发展的状态,体现了学科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在论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章节时,编者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介绍起,接着介绍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坚持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其变化,谈古论今。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只知“果”而不知“因”带来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

2.语文学科教育的横向比较

为大力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还注重参考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多层次、多方位的叙述中给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掌握的空间。虽然各国的母语教育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但是作为语言教育的研究,必然有其共通之处。编者在阐述“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时,打破了国内传统作文“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明确指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立足于教师的教,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编者通过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同时在结合我国实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作文教学程序中处于对应关系,“对应平等”的师生观,迎合了时展要求。

(四)具体内容上的新颖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也集中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专著的意味。如今,有关语文教育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明确的框架结构或学g体系,编者一般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科自身研究实践的特点,通过相关教材来阐述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阅读比较,我们发现本书在某些专题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大语文、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最先有教材将语文教学过程独立成章,进行相关的论述研究。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搞好语文教学、办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在本书中,编者首先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历史脉络梳理,在追溯历史脉络过后,编者提出了自己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编者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诠释语文教学过程,他认为不应该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有阅读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听说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编者并没有将语文教学过程局限于简单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系统的知识作为引导,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从宏观角度着手,揭示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全貌及诸多关系,切入点巧妙,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以文为主,文、语合一”

本书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听话、说话五种课程形态的实施和评价)的时候按照“读、写、听、说”的顺序排位,避免了“听、说、读、写”的言语自然生成论。编者始终贯彻以读写训练带动听说训练的训练方法,坚持“以文为主,文、语合一”的自然科学生成论,同时也证明了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视“阅读、作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编者也并没有忽视听话、说话能力的训练,坚持“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已经在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一文,提倡当时的语文研究要正视说话教学,其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已露端倪。本书也坚持贯彻“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听话教学、说话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与其他教学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更不可割裂,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3.“真、善、美”统一

本书把“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放在整个语文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了语文智育是德育、美育的基础。编者用“美学”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只有先具备“真”,再具备“善”,最后才能具备高层次的“美”,遵循“真――善――美”逐级发展的规律。编者对三大功能论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从特点、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各功能论的形成与发展。比如说,编者在对“德育论”的阐述中,首先提出了语文学科德育的四大突出特点,接着介绍语文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详细论述实现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方式与途径。编者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由表及里,深入剖析。

结语

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学的产生、原则、测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最基本的语文教育学知识出发,使学生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学语文实际教学的一系列过程,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是一本对语文教育进行全方位探索研究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顾黄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7]杜少凡.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晴.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华生.一本有开拓意义的语文教学法新著――《语文教育学》评介[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4).

[10]曾祥芹.甘当出色的语文教育学学科的“法师”――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序言[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11]齐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成果――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评介[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教学课程版),2009,(11).

[12]何华珍.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教随笔版),2013,(20).

[13]曾祥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最新成果――评刘永康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9篇:语文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并且因为其本身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性,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育同个性培养的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共同影响。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先应该搞清楚小学语文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1.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主要为“填鸭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教育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识字和朗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3.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渗透和影响,一些网络不规范语言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

4.语文考试失范性

语文考试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的考查,对学生缺乏区分度,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

1.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个性的机会

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个性的欲望,而语文这门课程恰恰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由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慢慢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找到自信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中由于老师威严学生不敢讲话,或者讲空话、套话、假话的局面。通过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敢说敢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4.鼓励独到见解,启发求异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异议和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不设标准答案,不抹杀学生个性。

5.寻求平衡,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责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规范的平衡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同基本素养的平衡。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

6.开展良性竞争,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要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教材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和典型,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既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又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