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1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认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人们往往在不自觉地受着情境的影响。情境教学是在―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它可以合理地解决教学内部的关系,使认知和情感两厢默契。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教学需要出发,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把单调的文字知识变为饱含着浓烈情感的场景,以形象或情感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地进行,并且富于形象性和诱惑力。既便于学生领会和接受。又有效降低了教学梯度和难度,

从学科特点角度看,情境教学离不开形象,而语文教材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天然造化的自然美,倾心追求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乐观向上的时代美,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人生百态,风土人情,其古今中外人事物景,这些都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语文学科特点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上看,情境教学中,因为情与境互为因果,两相依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智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教的投入,学生学得轻松,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1 教师依据文章内容,创设出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里,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创设

语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制成课件,配以大屏幕画面,形成视频与音频的动感,这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精力集中,情感专注,比教师的一般讲解更有情趣,课堂效果更理想。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通过视、听以加快学生的熟悉和理解。又如《祝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祝福》录像片断,让学生形象、全面地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使学生的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有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有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有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有记录历史风云变幻的珍贵照片。充分利用其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渲染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深刻地领悟课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2 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由情感到境地。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有知识的,也有情感的,教师将自身的情感溶于教学中,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起其情感的涟漪,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中,从而受到感染,唤起内心相应的情感。

教师的激情方式很多,暗示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例如训练心理活动描写,教师可以通过迟到的方式去暗示,课堂稍做喧哗,学生静等老师的到来,等不来,自然要想,平时老师很准时,今天是怎么了?有多少颗心也许就有多少种想法。

当老师述说了原委,一石激起千重浪,写心理活动,学生早已经“活动”了。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用一条无形的金线系住学生的思想,“牵”着他们去感受,润物细无声,每个人都进入了情境。这样,心中有情,下笔怎能没有物呢?

3 借助教学情境与教材情境在意向上的相似性,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1)有表情朗读。即在读中使“我情我景”与文章的“彼情彼景”逐步达到合而为一。唯有情,才能进入角色,理解文章的语脉和精神实质;唯有情,才能沿作者的感情脉络读下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唯有情,才能人境,才能与文章亲近,才能最终呈现学生情与文章情“两情相许”。

第2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琵琶行》乃千古绝唱,字字珠玑,丝丝缕缕都浸染了诗人心灵深处最深沉炽烈的情感,它始终闪耀着语言、文学、音乐三位一体的真美之艺术光芒,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美趣的文本载体再好不过,因此,我设想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品味、想象、迁移等途径来达到熏陶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应是可行的教学构思。

于是,我首先读了近年有关白居易研究的一些文章,重温了白居易的诗歌,认真看了《唐之韵》等资料,以期对盛唐诗歌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影响有更新更深的感受。因为教师的文学文化底蕴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针对学生实际,我将其定位为文学欣赏课,并大胆取舍,摒弃传统的窠臼,摒弃逐字逐句的解说,而是抓住“情”与“美”,抓住音乐描写和几处名句,突出重难点,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纳入理性,让学生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化而获得美的享受。

上课时,我先在低沉幽婉的古乐曲背景中用形象深情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秋天的傍晚,浔阳江畔。秋风瑟瑟,枫叶簌簌,荻花零乱。江岸上,两匹瘦马;江岸边,一叶小船。主客两人,相对无言,默默举酒,可惜无乐相伴,真是举杯消愁愁难断!只见江水茫茫,如愁思不断;月光凄冷,令人举目伤感……这幽婉低徊、如泣如诉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让学生脑中渐渐浮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场景。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都沉浸在语言、乐曲描绘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始受到美的熏陶。创设情境这一手段荡起了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我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感受“秋夜惨别图”,感受笼罩全诗的沉郁、凄凉的气氛。有了这些铺垫,再让学生寻找诗中有关音乐的描写,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在欣赏音乐描写一节时,我用《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加深学生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的理解,比如“十面埋伏”这个历史故事的视觉形象和乐曲本身激昂紧张的节奏和情调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其所见所闻也成为了理解和欣赏的主要心理依据。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这充分说明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我与学生在乐曲声中诵读诗歌,一同进入想象的音乐空间,学生似乎亲耳听到了琵琶乐声由舒缓流畅到冷涩阻塞再到激越雄壮,最后戛然而止,这一切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琵琶女“似诉平生不得志”的情感起伏。这种借助音乐形象调动审美想象的过程对学生的情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震撼!这挖掘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同时又是审美活动,语文课的审美活动,与名画、名曲的审美活动有着相通之处,就是都必须完成二度审美。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赞美它的构思、语言、色彩、形象的美,这只是浅层次的美;当我们进而探究艺术家是如何捕捉构思、语言、色彩、形象的美,这又是一次审美活动,而且是更富内容、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就是二度审美。《琵琶行》一课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设计的可贵之处就是运用“蓄势”进行二度审美活动,不是只停留在朗诵或对诗歌语言的表层分析上,而是深入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层次中去理解作者创造审美意象的过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审美的天地。比如:开场蓄势——背景音乐,低沉、缓慢而又凄楚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凄凉、悲伤的氛围;过渡蓄势——听配乐诵读,进入凄凉、悲伤的意境;蓄势——体会“诗眼”,作者为何这样写,理解主题及作者感情。

当学生的情绪进入“愤”、“悱”状态,当学生理解到全诗凄凉、悲伤的感情基调,进而理解到琵琶女的漂沦憔悴与作者的迁谪失意是同病相怜的,这时来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何这样写”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及时抛出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体会作者何以生出此感,抓住“同”字进行比较:同为京城人,同为失意人,同为沦落人!由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摸到作者跳动的灵魂。从而使学生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把握作品塑造的美,学生的情感素养也由此得到升华。

至此,浔阳江头的琴声,琵琶女的不幸,作者的人生感慨,优美的诗句,已激起了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极大兴趣。我又将准备好的一些描写音乐的名句的资料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比较阅读,作出一定的评价。最后我布置了两项作业,要求任选一题完成。一是听古乐曲《高山流水》,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仿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二是想象在“江洲司马青衫湿”之后的情景续写《琵琶行》,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丰富的想象。结果学生欣然接受并完成得较好。

第3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分角色朗读表演,再现创造故事情景

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情境,有着较为生动的场面或者场景。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品主题,获得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需要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获得最为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讲解和理论灌输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学生只能记住一些基本内容,不能真正领悟深刻内涵,更不能内化学生的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学习课文或者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角色朗读,或者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现再现情境,表演者能够深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其他同学也能够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得到很好地的陶冶或者熏陶。如果实行分组轮回表演,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也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锻炼,语文学习也就更加生动有趣,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学习“窦娥冤”,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阅读剧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学生感到较为枯燥,也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分别扮演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等,将其中的几折戏表现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其中人物,既是对人物的深入把握,又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这一形象,表现故事情节,虽然不能唱,以表白的方式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受到感染。

二、深入自然大课堂,迈上社会大舞台

语文与自然和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融入自然,适应社会。感知自然和人的关系,学会自然的生活;从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自然即课堂,社会即学校。语文与自然、社会如此密切的关系,要求语文学习必须联系社会现实,语文教学需要回归自然社会。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从学校走向社会,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高中语文情景模拟教学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以语文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向社会、自然学习,学会观察自然,适应社会,以此更好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体验,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将课堂搬到了油菜地,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让学生能够从自然中直接获得感受,从生活中获取感悟。又比如,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景物描绘,不少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强,感受能力较差,不能真正感知画面的特点,更不能够走进诗歌的意境,也就很难领悟诗歌景物画面和情感的关系。教师如果春天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阳关明媚的日子,感知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色彩和勃勃盎然的生机与活力。然后让去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学生也就能够真正题为到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也就能够真正领悟长期颠沛流离的杜甫找到安定居所后的心情。也就能够感知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歌。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直观模拟情景

第4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文言文教学;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64-01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言无用”、“文言枯燥”、“文言难学”的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高中文言文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文言文,教师需要从课堂上为学生积极创设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进而增强兴趣。“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不仅为在学生群体中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平台。相信通过情景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成为求知欲,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对于高中文言文中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工具等多种资源制造具体可感的教育情境、创设合适的教育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流连忘返,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情感,进而乐学爱学。情境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而情境创设的强调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为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应着力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愉悦的情境,相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提升文言文教学成效。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1、问题情境,激发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学习的真正逻辑起点是从学习动机的产生开始的。“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所以,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他们产生乐此不疲,产生非学好不可的毅力,是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的重要实施策略。诚然,情境教学的途径有多样,但我却认为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其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强调系统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在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向发展,只会对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课文死记硬背,缺乏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要意识到质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正视质疑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从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引进先进的情境教学法,对课堂进行精妙设计和调整,以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环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激发学生质疑思想,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解决问题,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2、媒体情境,呈现精彩

由于认知障碍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式,结合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文言文辅助教学,以形成一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丰厚的情感体验。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巧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还原,则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鸿沟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在学到白居易用弹奏技法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高超时,倘若只是依靠教师的一张嘴进行描述,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生动、惟妙惟肖,学生也是难以领会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动画形式来播放一段琵琶行独奏曲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画面中观察“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弹奏指法,欣赏“大珠小珠落玉盘”、“ 水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绝美琴声。就这样,在唯美的演奏画面和悦耳的琴声中,仿佛把学生带进了文章中,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学生自然也能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中,对照文中语句,品味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

3、生活情境,增强感悟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历经世事烟尘而流传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那些被选入国民教育体系教材的经典篇目,都是在历代文人墨客极为挑剔的目光下“幸存”下来的作品,它们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毋容置疑的。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就是在追溯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在学习古代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当今的社会生活进行感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为此,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古文中的感悟点,挖掘文章中值得关注的感悟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悟中对古今社会生活进行思辨,以逐步提升他们的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激情。为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情境教学法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课堂精彩,进一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为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严 侠;析高中语文情境教学[J];语文学刊;2013年05期

第5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情景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1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的教学方法要求是“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的结合;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改良。而情景教学法是伴随着传统语文教学实践而产生的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课堂互动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授课形成呼应,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和作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从定义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起学生的共情。从实践教学看,其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师预先设定的情境中,进而通过暗示、映射等方法让学生受到感化。

(二)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1.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其“瓶颈”在于如何构建起客观和主观意识相联系的桥梁、纽带。而情景教学法则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天然的“心理沟壑”。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2.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适应能力。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情景教学是对生活进一步提炼加工后影响于学生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充满感情、生动的语言描述榜样人物的光辉事迹,就自然具有了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又如教师在讲解记叙文时,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亲身经历者,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让身处特定情景的人因为对话、情节而受到启发。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填鸭式”教学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定向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被动的、缺乏互动的,已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的教学任务在于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果长期沿用一种教学方法,势必在学生心中形成教师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维,这种压抑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方法必然不利于教学。

(二)挤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阅读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很重要一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阅读占据很大比重。传统语文教学更多偏向于内容的灌输,甚至连思维的引导也做的不够。这种阅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适性阅读,而是兼容更多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和诉求的新型阅读,其核心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充满极大热情和探索精神的阅读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

三、情景教学法指导语文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一)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即语文”,生活中的所有场景都可以作为情景教学的载体。最被学生所熟知的场景,最能激发主动感悟和思索热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场地限制,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自然,选取生活的某一场景作为观察对象,辅之以绘声绘色的讲解,自然将教师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传送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将课本中的场景进行“准物化”,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雨巷》时,教师可以运用电脑演示的手段,向学生展现真实的雨巷景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体验到诗人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女孩的内心情绪。

(二)音乐渲染情境

对于音乐语言的表达更容易让人走进虚幻的音符世界。情景化教学中,通过特定的旋律和节奏营造出与文本相一致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内获取感知能力。这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音乐,教师自己弹奏及学生演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要对应、协调。

(三)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主要分为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进入角色是将学生假设为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比如《鸿门宴》的项羽,通过场景重现,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而角色扮演则更多给予了学生联想空间,激发起发散思维,其模式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有助于推动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艳蕾;小说教学中的意境美揭示[J];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1年05期

第6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情境教学的类型

1情感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思想动机的桥梁、实际行为的催化剂,更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是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的。目前不少学生对语文课表现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和激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置于这种情境的氛围之中,从而把教师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使情感获得升华,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得以激发,成为学习的主人。

2直观情境

直观的情境可感可知,有声有色,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呆板为生动,化难为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漫画、图片、电影、录像及其他电教工具等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问题情境

问题是知识发生的源泉。在问题情境下学习,能使个体更好地通过“同化”和“顺化”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从而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二、情境教学原则

1以教学需要为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情境,确保情境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情境,将教学目标的实现放在首位。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妨反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赤壁鏖战中的周瑜进行想象,鲜明的形象与清晰的思路会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具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在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同时更加体现语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鉴于当前的高中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个性突出,也给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及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创设与学生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方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前,很多高中生都接触过网络游戏,尤其是男生更喜欢玩各种战斗游戏。因此,在讲《项羽之死》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与行军打仗相关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战斗游戏欲望相结合,使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

3注重情境的情感教育作用

第7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探索问题的原动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问题情境进行优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形成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魅力,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创设高中数学趣味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数学思维来完成数学课堂活动,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突破过程,从而顺利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时,笔者创设了模拟中央电视节目“非常6+1”中“价格竞猜”这一趣味活动,把事先准备的物品和学生玩竞猜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快速的猜来得到物品的价格。例如“我这部手机的价格在1000至3000之间,而且是整数,请同学们来猜它的价格,谁能准确又快速的猜出呢?”在学生情绪高涨猜物品价格的过程中,教师只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偏高、偏低或正确的提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或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愿望,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和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的认知达到新的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时,可以出示以下三种不同的运算结果让学生判断正误:

①(-2)■■=(-2)■■=(-2)■=-8

②(-2)■■=4■=■=8

③(-2)■■=(-2)■=(■)■

这样通过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教学中结合稳含在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强化。利用“矛盾式”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三、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问题的高度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该合理配置好阶梯式的问题,使所设置的问题能够对所学的知识重点、难点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8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情境设置要遵循的原则

教学要素一般包括教师、学生、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因素。教学媒体是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手段,包括板书挂表挂画、音频视频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往往能够构造好的情境,例如通过投影仪可把北方冬天大雪封山,一片肃杀静谧的气氛展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情真意切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语文教学中情境设置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贴近生活原则。语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升华自生活,并经过头脑思维加工。对于情境设置需要生活中的图片、视频、故事等,便于学生了解知识、文章背后的故事,更加直观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者情感。(2)有效设置原则。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辅助教学,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和情绪,创建认知。情境设置能做到上述要求才算有效,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深入思考内容与情境之间联系及通过何种方式设置更容易且有效。(3)有效目标原则。情境为教学服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节课根据不同的倾向,可有很多目标,情境设置要根据需要实现的目标而设置。一节课有知识和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等,针对不同目标情境设置手段、内容、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首先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基于目标实现而采取情境设置手段。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

(1)语言情境。语言情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直叙铺垫内容。语言情境构建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讲述,并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以调整语调、语速。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课时,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晰本文的背景知识,就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事件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做出简要说明。老师要向学生说明,季氏伐颛臾事件发生在“陪臣执国政”背景的鲁国,陪臣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该文入选清《古文观止》足见其典型性,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学生在老师语言情境构建之下,被激发起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知识认知。

(2)板书图画情境。板书图画情境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和传统的情境构建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及图画为学生建立起直观印象,有利于深入学习。例如,《鸿门宴》一课,该文核心为“宴”,即较为正式的饭局。平常,学生对于宴会并不陌生:外国元首来访会有欢迎宴会、神州飞船发送成功有庆功宴会等。同样为宴会,《鸿门宴》则步步惊心,暗藏杀机。在本节课情境构建中,教师可以将文中人物、阵营及人物冲突关系围绕宴席在黑板上构建出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大概认知并引起学生兴趣。

第9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范文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

1备课阶段融进情感因素

教师要想以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打动学生,首先这种情感要先能够打动自己,其原因在于情感的互通性与感染性。因此,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还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文章作者及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等,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已有生活经验,努力感悟其情感,使自己做到感同身受、情动于心;同时,教师还应熟知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学生面对不同境况时的情感表现,以便于在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中满怀激情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充分说明教师情感对于调动学生情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一位具有乐观人生态度、宽容精神和大家风范的教师,才会有对工作对生活的激情,也才能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当教师满怀激情,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时,其“情”即已传递给学生。教学还没有开始,情感交流已然进行,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亦如黄宗羲言“贯金石动鬼神”,打动和感召学生,触感,增强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入情

1设计深情款款的导语

导语是教学的开始,好的导语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给学生以思想的火花和思维的启迪。教师的导语设计必须融进自己的激情,以情感拨动学生心弦,引感共鸣,在师生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以《雨巷》教学导语为例:“戴望舒是一位正直、善良却又显柔弱、哀伤的诗人。他曾写诗给自己: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其实,戴望舒的精神深处,也有这样一支寂寞的白蝴蝶,形单影只,感伤无涯,翅膀张翕却不能翩然起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雨巷》,走进他油纸伞下的寂寞。”实践已经证明,该导语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极大引发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很好地进入了后续学习的各个环节。

2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兴趣

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经验谈。表现在教师优秀的范读上,对学生兴趣激发所起的作用极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范读的声情并茂及其节奏,能有效激情引趣,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迅速进入教学文本,与文本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即“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渐渐可入佳境”之谓。所以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范读技巧,激活文字,“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叶圣陶语),极为必要。

3以妙趣横生的讲解启迪学生想象

讲解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要准确地达意传情,仅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明、富有逻辑等是不够的,还应以其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强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一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我们用声带说话,但是却用面部表情、声调、整个身体来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要轻重相宜、顿连适当、抑扬顿挫和快慢有致,以更好地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充分地表情达意、展现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