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宫颈疾病;健康教育;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141-02
宫颈癌是国内外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一个重要的妇女生殖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每年死于宫颈癌的231 000例妇女中,80%以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妇女[1]。由于宫颈癌的发生与宫颈疾病有直接关系,因此,防癌涂片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并成为宫颈癌普查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患者对宫颈疾病及防癌涂片检查认知不足,需要护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2]。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宫颈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了普查意识,有利于宫颈癌的早发现和治疗。现将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门诊就诊宫颈疾病患者480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42岁。
1.2 方法
1.2.1 护士培训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有效地进行妇科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激发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工作热情。
1.2.2 教育对象
患者及其家属。
1.2.3 健康教育的方式
(1)个别讲解: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解答患者的疑问。(2)候诊时段:在候诊厅张贴宣传品,图文并茂,介绍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筛查技术的新进展及其筛查的重要意义。(3)随机讲解:由医生或门诊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发现不接纳行为及时纠正,对接收能力差的患者,给予反复讲解。讲解时语言应通俗易懂,态度和蔼可亲。(4)发放宫颈疾病健康教育手册。
1.2.4 健康教育内容
1.2.4.1 心理指导 对于早期宫颈癌或癌前期病变这种无自觉症状的疾病,患者疾病知识缺乏,极少数人到门诊做妇科检查,大多数就诊的原因为腹痛、外阴瘙痒、不孕、月经失调或要求流产等,让其做宫颈筛查往往不理解,认为增加经济负担,有的患者甚至有抵抗情绪,针对不同心理状态,有目的地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介绍宫颈癌的相关知识,从癌前病变到癌要十几年时间,如果在癌前病变期即发现并进行积极治疗,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治愈率可达100%,这些癌前病变可存在多年,与其他部位的癌症相比,宫颈癌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3]。
1.2.4.2 打消侥幸心理 简述由于没有普查意识,很多患者自觉有症状再进行检查时已是癌症的晚期,治疗的最佳时期已错过了宫颈癌的早发现和治疗的意义和效果。
1.2.4.3 讲解普查过程 讲解宫颈的解剖学位置,其易于暴露,便于观察、助诊及取材,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 d检查。
1.2.4.4 介绍新技术 给患者及家属讲液基细胞学的优越性及先进性。
2 结果
2.1 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普查意识
来本院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然而,宫颈癌的死亡临床显示农村显著高于城市[4]。农村患者医学知识浅薄,对宫颈癌相关知识缺乏,极少数人到门诊做妇科检查,对医生做宫颈癌筛查的做法往往不理解,有的患者甚至有抵抗情绪,笔者选择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方式,灵活多样的健康指导,使他们懂得宫颈癌完全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懂得定期到医院体检的重要性。也影响了许多患者的亲属及朋友到医院进行检查。
2.2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
宫颈疾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疾病之一,有文献[5]报道,在已婚已育妇女中发病率高达40%~60%。宫颈疾病可引起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性生活后出血、下腹坠胀感等不适症状,对患者的身心、生活及工作有很大影响。消极、有害的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降低治疗效果。通过医生和护士的健康指导,到本院门诊妇产科就诊的480例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对性生活的影响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并规范进行治疗,提高了生活的信心,100%接受宫颈防癌涂片检查,筛查出2例癌前期病变,并及时手术,消除了心理障碍。
2.3 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良好的沟通技巧可获得病情信息,采取恰当、准确的健康教育方法,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本院宫颈疾病患者满意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
3 讨论
3.1 达到了增长患者健康知识的目的
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仍是患者关注的焦点。知识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患者接收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强,宫颈癌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2 有助于患者健康信念的形成,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程度
宫颈疾病的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绝大多数患者对宫颈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患者医学知识尤其是生殖及生理知识缺乏,通过向患者介绍生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使患者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6]。
3.3 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
护士作为主要的健康教育实施者,其施教能力必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就要求护士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一年来的健康教育实践,调动了护士学习新知识、接收新观念的积极性,使本院护理人员的医学理论水平、护理操作能力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怡民,吴燕婉,裴开颜. 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预防宫颈癌[J]. 展望,2008,18(1):1-4.
[2] 绿姿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10.
[3] 郎景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 36(5):261-263.
[4] 石一复. 子宫颈疾病[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
[5] 殷萍华,李燕东,王婧.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57.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子女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趋稳定和满足,更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在不断追求快乐、幸福的同时,对婚姻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异家庭的增多,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引导家长,帮助这些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心理危机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加了汉中市“单亲家庭子女及孤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如下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
离异家庭给子女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经受过心灵的创伤,往往性格内向、自卑,总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然孤独一隅,远离伙伴群体,对社会和家庭生活失去美好的憧憬,变得懦弱、孤僻、暴躁,缺乏自信心。如果对这些青少年不及时采取心理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那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全人格,甚至会使其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各种犯罪的根源。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工作,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在这里老师不仅可以教育辅导学生,还以可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解开孩子的心结,使学生心情和情绪得以调节,从而架起了师生、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营造学生温馨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是施教者,教师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也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和富有成效,课题组全体人员多次集体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原则、方法,在不断的学习探讨中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的原则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重要作用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推动课题研究深入进行
在“单亲家庭子女及孤儿教育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深入个案家庭进行家访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准确摸清家庭及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个案家庭及不同个案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对家长及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通过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说服、引导、教育、感染暗示等方法让家长或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或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2012年,在初一开展了《悦纳自我,扬起自信的风帆》的活动课,初二开展了《我的理想和目标》活动课,在这些活动中,感化大部分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现在学校已形成了科任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排解和辅导单亲家庭子女及孤儿成长中的烦恼和心理障碍的教育机制。
四、重视“单亲家庭子女及孤儿教育问题”的研究
单亲家庭子女及教育问题很多也是属于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值得重视。两年来我们定期对这些研究个体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找他(她)们的家长进行说服、开导,谈心,了解他(她)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及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及时疏导他(她)们的不良情绪,能使学生们在关爱的氛围健康成长。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刚刚开始,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感悟,许多收获,更有许多不足,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我们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然经过辅导,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运用情感感化,有时也见效,但有时反复大,成效不持久,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当形成合力,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和心理危机的能力,为他们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祖侠,郑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2]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宏观认知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目前,我国有上千个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宏观认知教育”正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适用方法,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策略简述
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我们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想像,就可以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观、空间观、物种进化观为内容的认知结构。因重建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对象都具有“远”“大”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结构;而这种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发认知者不断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被称之为“宏观认知教育”。
(一)宏观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宏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而人类呢?其历史有多长?作为个体的人生呢?这类问题可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例如:“请思考并想像,在遥远的过去你的祖先是谁,现在何处?”“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头看你的今生,你会怎么看待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
其次是关于空间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极为遥远的太空中拍摄,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微尘”。相形之下,人类所能感知的空间在宇宙中是极其微小的,因此,有关空间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面对茫茫太空,请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儿?”“假如你处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的?你及你家会在哪儿?”
再者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断进化的物种是极为多样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这类问题也可以设计为“宏观认知教育”的内容,如:“人从哪儿来?你从哪儿来?”“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进化的?人与其他物种有何异同?”
这三方面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是引发学生产生顺应和同化过程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的关键环节。关于时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生是短暂的”的观念;关于空间观方面的内容。可让学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断;从生命的进化进程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看。可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是万千物种中的一种。学生们形成了以这些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在生活中就会趋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比如,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种,受自然规律的无条件制约,就会认识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然。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就会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态,从而积极面对人生。这不但是宏观认知结构意义的体现,也是观念改变心态的具体表现。
(二)宏观认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进行上述三类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年纪越小所设计的问题越要具体。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比较有利,也就是说“宏观认知教育”更适合于高中及以上学生。
第二,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过程的各环节中,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某方面问题的单独设计,也可以是某些问题的系列设计,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设计等;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方式呈现,在讲座过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现,还可以是在课后以思考题、家庭作业方式呈现等;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电子幻灯(图文音结合)等。
第三,认知者宏观认知结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所呈现的问题,人们的思考与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会直接产生一个固定的结论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结构。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人的大脑常处于兴奋状态,并时常与自己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许多观念此起彼伏,不断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会重新构建宏观认知结构;建立起来的宏观认知结构还会在新的感悟中不断重建。这个复杂的重建过程不是简单靠外界影响形成的,而主要是以无限的时间、空间及自然规律对人的制约等观念为内容,通过讨论、思辨、交流等方式,启发认知者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经“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一个对人生而言更为积极合理的、适应性更强的宏观认知结构。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换句话说,人们有与生俱来的不断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固有品质与善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认为,人类心灵深处确实有着积极的种子,这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要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我们必须小心、主动为它浇水施肥。因此,在宏观认知结构形成后,自然会促使人们向积极方向发展,对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进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观察认知者的情绪变化及行为表现,防止个别人因“迫切趋向”人性完善实现的力量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观认知教育”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为中学生紧张的学习减压
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可以过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钟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到很多,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现在的学习就行,对学生的陈述、讨论不作任何评价。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教师还可以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好像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是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福乐”状态。
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随着高考的临近,他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不少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压力增大,心情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通过“宏观认知教育”,学生对宏观认知问题进行思考、想像和体验,其学习压力感自然就会下降或淡化。
(二)训练中学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同学吵架、睡得迟还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学习机器”……凡与做人、做事失败有关的体验都会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宏观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正视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小蚂蚁实在是太小了;但当我们在遥远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尘时,当我们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蚂蚁都是自然界万千生命中的一种时,那么人与蚂蚁又有多大区别呢?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将自己所碰到的挫折问题、所遇到的具体困难等安排到小蚂蚁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课堂上因与同桌探讨问题而被老师教训了一顿,心里郁闷。你就可以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经历安在一群蚂蚁上。有一只蚂蚁是你,一只蚂蚁是你的同桌,还有一只是老师,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蚂蚁。你把自己受委曲的过程在小蚂蚁身上重演一遍,那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感觉并认识到:小小蚂蚁受点委屈算什么,我们人在不爽时,还经常故意用脚踩死它呢。
宏观认知结构的形成,会使人们得到人与蚂蚁没有多大区别的认知。通过小蚂蚁反观自己,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达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中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处理不好一样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个成绩不错的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一次因作业马虎而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使他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他发誓“从此不再学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这导致他后来没考上高中,成为终身遗憾之事,并对这个语文老师怀恨在心。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经常训练和学习,学会分清大事小事尤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我们把那些对自己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誉、地位)有威胁的事件称为大事。中学生常遇到的同学之间的磨擦几乎都是小事。从理论上说,人们对待小事应该抱着不要太在意、太认真的态度,然而,因为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人们不良的情绪反应,所以中学生难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学生,自己学习的事是大事,因老师的批评而脸上挂不住是小事,可他却完全搞错了。如果当初他在碰到老师批评而生气时,能把这事安到小蚂蚁身上试试,能自己思考再过100年回头来看老师的批评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认识到这是小事一桩。
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分清大事小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宏观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学生学会区别对待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特别是对同学之间的鸡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从而逐步建立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宏观认知教育”是广泛适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项目编号:FBB0602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N].中国教育报,2007-07-07(3).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德育教育 思想引导 融入教育
在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思考从德育教育的引导方式着手,加强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围绕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完善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药着重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教学中要全面创新的一种方式。
一、简述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整体作用
(一)体育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
在高校体育精神的培养上,要想构建全面化、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抗性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并且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进来,能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培养,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中懂得改善与谦让,体会到更多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坚强勇敢、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二)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上,通过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表现,甚至出现一些相对极端的表现方式,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的运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所以说,将德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添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心理层面的盲足,最终转变焦虑的心态和情绪,缓解心理抑郁问题,促进大学生群体心理负担的减轻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引导的缺乏
(一)学生参与的目的性不强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引导不够,没有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体育教育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造成整体运用的脱节。有些学生对于体育实践的参与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对参与运动的目标不明确,既是为了体现出对课程的敷衍,也是为了蛮目的应付考试,对于抱着提高身体素质、展现自我能力的目标不是很明显,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适应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表现的相对羞涩,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高
在当前的信息化经济社会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角度的层面展开的,很少有户外运动,都是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造成整体身体素质不能适应高强度、高难度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规范的短跑、攀登等项目,基本上是没有整体的概念,也没有付诸于行动,不能突出德育教育的参与效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三、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突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创新应用,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将各种示范演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形成直接的引导效果。教师形成良好的标杆作用,尤其是在个人意志、情感态度、思想表现等多方面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标准的技术动作、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优秀的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的带头表率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构建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体育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三)整体欣赏水平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不浓厚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对于体育实践锻炼中的各种规则、制度、技术运用、裁判等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带来整体技术上的严重不足,有些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体育项目的实际需要,造成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体育活动的引导,形成德育教育的引导模式,并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运用,在基本体育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教育学生要遵守活动规则,生活中也要遵守社会法则,做一个守公德、守文明的好公民。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并通过情境教育等方式,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挖掘全新的德育素材,采用正确的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反思;教学观念
一、教师反思的含义
人类一直注重反思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反思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内,第一个对教师反思予以探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熊川武教授,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生物教师反思的特征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其学科特点对教师反思的要求不同。
1.生物教师反思要具有研究性
在面对纷杂的高中生物知识时,教师不仅仅要做到熟悉教材,还要“吃透”教材。例如:在高中生物“激素调节”一节,虽然教材中明确地呈现了内容,学生自己也能通过自学获得相关知识,但是,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出现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就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这种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印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但是,如果仅凭空想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深刻的研究才能获得具有独创性的教学风格。
2.生物教师反思要具有自我性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
3.生物教师反思要具有实践性
在教学中,“对实践的反思”发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中。而实践中反思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即:实践者试图提出和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教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应和直觉,所以,教师总是要考虑这些反应以调整教学策略。
三、生物教师反思的方法
新课改后,生物教师一定要认清课改的真面目。很多人认为课改就是变换教材教书,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仅要改教材,还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如果新一代的高中生物教师不能摸透新课改的新思路,不能做到及时和切实的进行教学反思,那么,素质教育便得不到推行。
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采取教师个体独自反思,也可以形成反思实践共同体,还可以将教师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这两种方式配合使用。下面简述几种教师反思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写作反思日记
目前,教师反思运用最普遍的方式是写作反思日记。很多研究表明,独自的个体反思方法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反思日记是指教师认真思考、分析和总结自己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同时做出记录,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进行反思对话
反思对话是一般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进行的,反思对话可以分析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享好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是一种教师集体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多交流、多对话,有利于及时地反思、及时地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老教师保守自己的经典教育方法,新教师无法从其中吸收养分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情境,以支持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施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通常是指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教学的真实情况录制下来,然后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自己的教学片断,在其他教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4.建立档案袋
档案袋是包含着许多专题形式的档案。档案袋可以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专题下,教师组织、总结自己的记录、经验等,并进行深刻地反思。
反思理论的兴起,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反思理论在教师教育领域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一种运动,我们都要充分认识反思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师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进一步推动教师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实验过程。首先大学体育网球课教师要向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宣布接下来这一实验学期所要学习的所有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点,分别包括详细的网球技能学习时间计划表、健康教育知识以及相应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要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做好记录。教师要向实验组学生讲解本学期将要尝试运用小场地教学方法,并简述简易球、小场地学习的意义,明确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实验的顺利展开做铺垫。其次,教师要在进行术科教学之前采取视频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小场地、简易球教学。之所以指导学生学习简易球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的网球专项学习中,能够学习到网球的基本技术以及能够在教学时间中实现亲自上场实战练习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正确判断自身实际学习水平的基础山自主制定在本学期的网球课程学习中以及课外练习中的目标,要注意所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不可一味求高求大,脱离实际,避免所制定目标的盲目性。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身现在所具有的网球水平有一个较为彻底的了解,并明确现在的学习水平与未来将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体育教师不对学生学习网球基本技术的握拍法做硬性规定,学生可以灵活、自由选择。在学习反手技术动作时,要注意对包括单手削球、单手上旋以及双手上旋等三种反手动作在内的技术动作都要进行学习、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上手发球也需要网球教师介绍两种不同的握拍发球,大学生也同样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动作进行有针对性练习。对照班级与实验班级的网球教学计划。最后教师要向实验班级学生提供教学建议用球,橙色用球,球速降低50%,弹跳为100至115厘米,质量为46.9克,直径为6.54厘米;黄色海绵球,球速降低75%,弹跳为90至105厘米,质量为40克,直径为8厘米。在测量实验班级学生的所有专项技能数据时统一在长约18米,宽为4.115米的发球区进行。在学习每一个单项技术时,都先采用海绵球,后采用橙色球进行学习,最后选择使用橙色球击球评价最终学习效果。
小场地教学在大学体育网球课的实证结论
1实验前各项网球学习知识技能数据的对比分析经过实验前的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班级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方面没有任何显著差异,对照班级与实验班级学生的身体形态都处于同一个水平(P=0.26>0.05,F=1.17);四个班级学生在体能水平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基本属于统一水平,(P=0.22>0.05,F=1.35),满足实验的基本条件;四个班级在实验之前的网球学习水平、兴趣均无明显差异(P=0.59>0.05,F=0.82);本次实验所有参与学生均无网球学习经历,因此,这四个班级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都处于同一水平。以上所有数据均符合本次实验要求。2实验后各项网球学习知识技能数据的对比分析1身体素质方面。通过分析实验前后相关数据,发现使用小场地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身体素质差异现象。达标成绩显示:实验后对照班级的立定跳远成绩为183厘米,实验班级的立定跳远成绩为185厘米;对照班级的800米成绩为4’28±0’8,实验班级的800米成绩为4’26±0’8;对照班级的50米成绩为8.37±1.5,实验班级的50米成绩为8.46±1.5。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此次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2运动技能水平方面。对网球专项技能知识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详细见表网球专项六项技能评价。表网球专项六项技能评价首先,近距离底线抛球正反拍击球技术的测试数据表明,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差异性并不大,实验班级的近距离底线抛球正反拍击球技术成功率要比对照班级的成功率稍高;接着对照班级与实验班级都进行原地自抛自打正反拍击球技术测试,实验数据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原地自抛自打技能水平基本相同,正拍成功率稍高于反拍成功率;底线正反拍回合技术是第三项测试的数据,这一测试难度都要比实验之前高,实验班级平均完成了10.8个,而对照班级仅完成了7个。使用球速降低50%的橙色球的实验班级在这次实验中获得了很高的优势,由于橙色球质量比较轻,压强较小,使得学生很容易控制,加之小场地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跑动的范围和控球的空间都有所减少,进而击球的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反观对照班级,所采用的常用球在近距离和定点击球中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在隔网回合练习中就体现出了劣势,使得完成率较低;一网一底技术是第四项测试技术,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平均完成了6个,而对照班级完成了0个,差异性较大;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发球成功率都较低,而实验班级的自由击球明显要优于对照班级。
结语
【关键词】体验体验课程积极心理艺术类学校
一、 体验课程的内涵和目标设置
体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体验对人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艺术类学生艺术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常言道:“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智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靠认知、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思维训练获得,而智慧得依靠人生体验获得。通过一种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理性的认识,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验课程是基于体验概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领域的课程样态。重视情境创设是体验课程最根本的特征,在课堂上将符号化、形式化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现实化、具体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以一种愉悦的、欣赏的心理主动接受。因此“情境性”是体验课程的最根本特征。
体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生活性”、“综合性”、“ 价值性”,即:体验课程的内容是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关心人的内在需求和整体发展;体验课程重视在活动中对各门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反映人生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体验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建构。
体验课程的目标是把各学科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习得积极的情绪,着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构想
体验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使体验课程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二)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的学校文化。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主要是依靠可以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来传承名校精神,延续辉煌。一所学校有形的文化――校址是要变动的、建筑物是要倒塌的、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是有年限的,只有无形的学校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对于艺术类学校来说,开设符合艺术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课程,可以自然地呈现艺术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把学校体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到课堂环境的层面。
课堂中基本的硬件条件如:设备、设施、场地、教学材料等是体验课程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体验的获得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人类积极的经验。当学生周围的环境、教师和同学提供积极的支持、同情和关心时,他们最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四)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学校体验课程的开发除了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面的知识、开发利用的操作技术。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体验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是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五)提高识别学生资源的能力,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在体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资源表现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绪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意识,才能捕捉到学生资源,并将其充分地开发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并且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零起点教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前预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例如,笔者尝试体验课程教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引入一首外文诗《I love you, California》,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画面及配乐诗朗诵。视觉、听觉的效果一下子吸引了艺术类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紧接着就是在制造“认知冲突”上下工夫,围绕诗中所描写的场景进行设问,根据诗中所描写的“I love your fertile valleys; your dear mountains I adore,”和“I love your grand old ocean and I love her lovely shore.”、结合地图,简述California的地理位置;根据诗中描述“I love your summer breezes, and I love your winter rain,”体现了California什么气候特点?;“I love you, land of flowers; land of honey, fruit and wine,”、“I love your vineyards stretching far”、“I love your purple sunsets, love your skies of blue”这三句诗所描述的California的景观与气候的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听到、看到但暂时不能理解的现象,感到惊讶、疑惑,从而勃发认知兴趣。这种场合的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已有经验同未知因素之间有差别导致发生的。这种“冲突”乃是内部动机作用形成的原因。而这种“冲突”的相对“平缓”和暂时“解决”,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智力价值,这种价值体验又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动力、对知识的价值认同,是体验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运作的案例分析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法选择:模拟实验法
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木片”、“三合板”)每人2片。
设计原因:内力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不易完成连续的思维过程。
设计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为几分种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木)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木)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非常接近。
注意事项:①先看实验步骤,按步骤操作
②注意观察,并记录
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探究:
注:上表中的现象分析,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再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的。然后是宣读分析结果和相互补充。
实验的迁移:
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注:在填上图过程中,要求:
①阅读课本有关内力作用的内容以及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将竹片的受力过程和岩层的受力过程进行关联。
③让学生悟得上述“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多媒体动画的演示:
将“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进行多媒体动画的演示。2. 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思考与总结
(1)本教学案例利用了竹片、多媒体动画等,模拟了内力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现了体验课程“情境性”的最基本特点。
(2)本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不仅设计了教学活动,而且在参与和引导中调控了课堂。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本案例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利用探究的方式营造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内部条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探讨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相互启发、学会捕捉信息、学会分析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学会联想、学会迁移、学会推理、学会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悟”是一种体验,有一种说法是“只有自己体验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因此,本教学设计是对结论的过程设计,或者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在体验中悟出联系、悟出结论,在悟的境界中去“自动地”构建思维结构。因此,我们在设计中不把结论急于直白地告诉学生,将结论隐藏在环环相扣的步骤里面,设计教学的“飞白”,给学生以更多的思维空间。比如,上述案例中,在实验中体验过竹片折断后,要求学生自己绘出“水平岩层――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进行迁移和“悟”的设计。如果,这个内力作用过程还是老师自己来讲解,那么,上述实验的设计就毫无意义,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形式而已。从这一角度说,本教学案例着重通过学生的体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数体现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方法论等一般不能体现;因此,本教学案例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在知识要求上,也不再面面俱到,大胆地取舍和添加。比如“案例”中的断层,仅仅选取了“挤压断层”,并没有涉及“张力断层”,如果将其加入,反而会影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相反,倒是将后面单元的教材内容――地震和火山提了上来。因此,将注重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变为注重思维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是体验课程对如何利用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尝试和突破。
上述体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体验课程的开发,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需要和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时候;只有当广大教师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能够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能力等一道进入课堂、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学校体验课程的建设才能从表浅走向深刻,体验课程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四、艺术类学校体验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艺术类学校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如何通过课程发展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其它非专业能力缺乏关注和研究。艺术类学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蕴,对于深入学习艺术专业、挖掘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力不从心,因此,艺术类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课程的开设,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措施之一。同时,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并互相学习的理想机会。当所有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最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往往就产生了。学生可以从才华横溢的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收益匪浅。所以,体验课程的显著优点,就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完成的。
体验课程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体验努力与坚持不懈的必要,激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有利于强化艺术类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激发文化课学习的兴趣,成为一份持久的心理动力,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体验” 是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方式与专业课学习方式的结合点,抓住“体验”这根绳索来重建艺术类学校的课程,形成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符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体验课程”,从而产生艺术类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体验课程从侧重知识掌握到发展综合能力、从分科教学到跨学科整合、从优化学习内容到创新学习方式,引导艺术类学生主动融入文化课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泳洪.体验课程: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增总第13期),Vol.20
[2]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外公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Vol.23.NO.3
[3]樊文汉.浅论幼儿园体验课程[J].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3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护理
1前言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变化快、死残率高。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有效消除颅内高压,外科开颅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清除颅内血肿过程中又增加了颅脑的损伤,这就使患者术后反应更加严重,往往使手术后病死率增加。近年来微创理念的提出,新的手术方法与技巧开始应用到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该手术护理上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促进了手术的成功。
2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的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瞳孔和意识的变化,以及肢体运动的情况。对高热的脑出血患者,采用温水、头部置冰枕或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伴有炎症者,进行降温的同时还要采用抗生素。血压维持在140~160/90~100mmHg,过低者,及时告知医师,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呼吸不正常及瞳孔散大、双侧不等大者,及时通知医师,避免呼吸中枢受损及再次脑出血。另外,患者呕吐后,易误吸入气管、支气管及肺内,引起气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部分患者术后带有气管插管,随着麻醉后续作用消失而开始烦躁,此时应考虑拔管或行气管切开。
2.2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对于清醒的病人,向其简述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可靠性。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向其告知病情,说明微创术的意义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介绍相关的疾病常识、治疗方法及效果, 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思想负担。术后患者意识转清,但失语、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其思想工作,对患者的顾虑给予解释和指导,防止情绪激动致再出血。
2.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预防伤口血液外渗,及脑脊液外漏,避免无意拔掉引流管。引流袋应与头部水平或低于头颅,保持引流通畅,引流速度不宜过快,过多,避免造成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仔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色、量、状,如引流出新鲜血液,及时通知医师。搬运患者或外出检查时应先固定好穿刺针、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倒流入颅内引起逆行感染。如出现引流不畅要及时检查其原因并做出相应措施;严防引流管脱出引起气颅,一旦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穿刺处,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师处理。每天严格执行无菌操进行敷料和引流袋更换,保持穿刺部位及敷料干燥、无污染。
2.4护理
术后抬高患者头部30°,使头、颈、胸于处于同一斜面,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而减轻脑水肿。给患者翻身时动作宜轻柔、缓慢,头部尽量避免转动,血压稳定者可抬高头部,尽量使患者保持舒适。向前轻托昏迷患者的下颌角并纠正舌后坠,将患者头转向一侧,确保呼吸道通畅;伴有呕吐者采取侧卧位,以防止误吸。
2.5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呕吐物、胃管抽出液性质, 对已经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食,用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灌胃止血。对于肺部感染和皮肤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每2小时翻身 1 次,可以有效地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保持床整清洁、无杂屑。按时、及时吸痰, 意识清醒的患者, 指导其有效咳嗽。另外,还要防止关节僵直与肌肉萎缩,保持患肢功能,加强按摩,防止足下垂、关节僵直、变形及肌肉萎缩。
2.6药物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规使用脱水剂,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因此要正确应用脱水剂, 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甘露醇作用快、明显, 要求 30 min 内滴完, 定期监测肾功能。甘油果糖点滴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引起溶血。另外,患者愉快乐观,药物则易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必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甚至更趋升高。通过诱导,尽可能减少他们对药物的依赖心理,依靠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向患者报告血压的具体数值,使他们从心理刺激的被动记忆中解脱出来,积极向他们宣传情绪调节可以治病的道理。
2.6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出院时,多数患者有智力、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因此,护士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加强患者被动活动,并教会患者家属做肌肉按摩,保持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并防止肌肉挛缩及足下垂;指导患者在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沟通训练,有目的地和患者说话,多问话,鼓励多发音。嘱患者出院后1次/周复查血压,嘱其按时服药及坚持功能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和大便通畅,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3讨论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手术安全简便,损伤小,费用低,疗效显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而细致周到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质量的护理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琴仙,周南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J].重庆医
学,2004,33(4)
[2]陆立岚,张玉爱.微创穿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
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6)
[3]王秀兰.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
误诊学杂志,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