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低碳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发展

第1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1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根据对相关指标的分类,具体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因素:能源消费总量(X1)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为所有指标中的最大值.这反映出,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是导致目前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煤炭消费总量(X2)与碳排量(X0)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结合考虑煤炭在当前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碳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开发以水电、核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人口因素:城市化率(X3)、总人口(X4)、从业人员总数(X5)与碳排放量(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5、0.994,显示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产生在城市地区,从其高达0.994的相关系数可以也看出,城市化率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而人口则是碳排放的来源载体,只有通过人工的劳动和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一点也可以从总人口以及从业人员总数和碳排放之间的极高相关系数看出.经济因素:GDP增长率(X7)、第三产业比重(X8)与碳排放(X0)的相关系数(0.63、0.745)相对较低,但是其绝对值仍远远超过了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9)、GDP总量(X6)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992、0.996.这体现出以这四个指标为依据的经济因素与碳排放量间有着较密接的联系,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建设的压力.技术因素:高新科技的运用,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具体的指标来看,碳排放量(X0)与单位GDP能耗(X10)、碳生产力(X11)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2和0.97.这说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科技的发展可以开阔我们的生存空间,提供新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碳生产力来减少碳排放量.

2基于I=PAT修正模型的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原模型中考虑的是人口对环境的压力[5],故而其选取指标A为人均财富.在本文中,为了能够准确分析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因素间的定量变化,特在传统的I=PAT模型中引入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总量)以替代人均财富指标,式中,用I代表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P表示总人口;A则表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用GDP总量表示;T是指单位GDP能耗,代表技术因素.通过各因素中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在人口因素中选取总人口(X4)指标、在经济因素中选取GDP总量(X6)指标、在技术因素中选取单位GDP能耗(X10)指标与碳排放总量(X0)进行回归分析,所取样本数仅满足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因此由方程2可以看出,影响湖南省碳排放的因素按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总人口、单位GDP能耗、GDP总量.具体来讲,总人口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4.0155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506186个百分点;GDP总量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0.405073个百分点.

作者:常骞 柴志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2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一)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现状

1、GDP总量。秦皇岛市GDP从2001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8.75亿元,2013年的总量是2001年的3.75倍,2011年秦皇岛市全年GDP总量达到1064.03亿元,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产总市值平均增速在11%左右,2001年至2007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增速是近13年最快为13.4%,自2008年至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13年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近10年最低仅为7.0%。

2、产业结构。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到201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71.46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是447.5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49.72亿元,相较于2005年分别增长了119.99亿元、252.08亿元和300.2亿元。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平稳,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3.3:39.4:47.3,

(二)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单位GDP能耗。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呈下降趋势,自2007年的1.38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061吨标准煤/万元,较2007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50%,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最快达6.39%,但是近几年的下降速度有所回落。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均低于河北省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在减少单位GDP能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皇岛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的3.8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2.36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38.05%,2008年达到最大降幅为18.35%,秦皇岛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速度均高于该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并且均位于河北省的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之下,该市在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该市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均高于河北省的平均值,并且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该市在单位GDP电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单位GDP电耗方面的减排工作。

2、能源消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秦皇岛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相应的能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加。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秦皇岛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92.01%下降到2010年84.55%,但是秦皇岛市的能源消费依然严重依赖煤炭类能源,煤炭类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石油、天然气这类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消费由2005年的7.88%,0.11%分别增长到2010年的14.35%,1.10%,虽然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是所占比例却非常的小,加起来不足20%。

3、碳排放量。秦皇岛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碳排放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秦皇岛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工业碳排放量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排放量。碳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21600000T增长到2010年的37430000T,增长了73.29%,工业碳排放量2010年达到33424990T是2005年的1.76倍,工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2005年为88.13%外,均在89%以上。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疲软,农业的生产率不高,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为支撑,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小,发展较为单一。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的问题最大,由于工业自身的特有性质,其碳排放量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工业内部结构问题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最大。秦皇岛市主要工业产品中以水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钢铁等原材料加工和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为主,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中钢铁、玻璃制造和金属冶炼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上升趋势,而钢铁、冶金又主要以煤炭为动力,碳排放量很大,均属于高碳行业,可知工业结构中高碳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这都将给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进行消耗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消费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后发动力。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所以低碳经济的能源消费结构应以非化石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此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而正如1.2.2所表述的,秦皇岛市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其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虽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这会使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不足,更将影响该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1、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秦皇岛市应该根据本市农业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例如,昌黎县盛产葡萄,山海关区的樱桃产量很大,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发展观光园农业和果汁制造业,举办相关的果蔬采摘节,以此来进一步打开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2、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低碳行业,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中旅游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立足本市市情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进一步扩大客源地,立足京津唐地区,努力扩展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市场;完善交通系统,缩短其他地区到秦的时间;提高接待能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面临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增加相应的以养老为中心特色的旅游业,丰富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打造滨海度假村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产品体系。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低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1、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进煤炭使用技术,通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来减少煤炭使用量。根据各个高耗能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煤炭使用标准量,落实对应的减排责任,促进企业对落后设备的改造,提高企业对替代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单位GDP能耗。增加天然气等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快这类能源替代煤炭的速度,减少燃煤消耗量。

第3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经济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为了防止因人口或环境的破坏而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引入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发展理念的重大更新。低碳经济,不仅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以“无烟工业”著称的旅游经济也有着很大影响。尽管旅游经济曾经一度被誉为环保产业,但是事实证明旅游经济的过快发展也会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许多破坏性的影响。由此,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引入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低碳经济的内涵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海岛国家,英国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是十分关注的,这都与其国家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及至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就提出了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这既是人类对之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又是人们面临全球资源日益短缺和气候日益恶化所做出的必然选择。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识性理念,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的创新,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低碳经济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以“三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能源三个方面。

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认为,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属于“朝阳产业”。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发现一度被认为是“绿色、环保”的旅游经济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般而言,某一地方的旅游经济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一旦旅游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当地旅游环境所能够承载的底线,就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一旦某地旅游经济超出其承载能力,不仅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而且还会使得人们对旅游环境的综合体验的质量大幅度下降,进而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低碳经济更加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人们发展性的消费需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的含义在里面。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和各地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遗产,都会让人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和洗礼。低碳经济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旨归,强调的就是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并使得这种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传统的旅游观念在于放松人们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这种发展旅游经济的观念只是关注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一时的享受,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经济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人文关怀贯穿了整个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注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而且更加注重旅游产业本身对人们的全面发展和生活理念的积极影响,从而使得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具有了公益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产业经济的范畴,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倡导和推广“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旅游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动。低碳经济下的旅游观念的转变、普及和推广,并进一步深入人心,才能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动,才能使得低碳旅游成为现实。这既是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目标,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终旨归。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的旅游观念的推广活动,使得这一观念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是发展我国低碳旅游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的旅游环境。良好的环境本来就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对环境有破坏和污染性的产业的发展,给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并影响到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理念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同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也是相矛盾和冲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使得旅游经济的承载能力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适应。唯有如此,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想,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地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当地的旅游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环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游客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够保证旅游环境得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设置旅游设施,合理安排旅游路线。不仅能够使游客安全、顺利地进行游览、观光,而且使得游客数量与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运用和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广泛应用新能源和绿色材料,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经济的全过程。比如,运用环保技术处理旅游垃圾;在景区使用绿色、环保的电动车;鼓励游客骑自行车或步行等。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碳污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努力实践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第4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标志认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77-02

一、低碳标志认证的意义

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一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来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同时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支持保护环境和气候的一种方法,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努力,实施低碳产品认证是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构建

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意味着产品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的高低要明确法定显示。产品的碳排放量要依据产品生产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经专门机构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信誉,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在于应对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通过公正的认证机构对产品提供一个正确可靠的含碳量信息。对消费者来说,认证标志提示了消费该产品时的碳排放量或应付的碳税数量,为选购称心满意的商品提供了碳量信息,成为指导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指南。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认证标志提供了销往国际、国内市场的“护照”,提高了企业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低碳产品生产保证体系。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机制对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构建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有力保障。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构、被授权机构以及咨询与研究机构。(1)明确管理机构。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确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指导性原则、提出评审低碳标志产品种类建议和低碳标志产品标准草案、制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公布制度实施规则和标志样式格式、管理被授权机构、组织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监督检查等。(2)确定被授权机构。在相关部门授权下,选择或者建立被授权机构,主要负责低碳标志的注册、核验和公告工作。低碳标志认证的实施过程由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被授权机构具体承担,对每一家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产品检测等工作,并要求企业建立低碳标志保障体系,以保证产品能持续稳定地达到低碳标志标准的要求,对低碳标志标准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估,以确定低碳标志标准的有效性。(3)设置咨询与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应该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主要是为提供低碳标志认证实施情况的咨询服务,特别要建立一个使全部商品生产者以及服务提供者了解或获取低碳标志认证实施资讯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机构主要是负责选择低碳标志产品种类、起草技术报告和产品标准草案,向管理机构提出建议。

2.健全低碳标志机制的法规框架。合理地确定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对制度设计具有先导性意义和最后保障作用,并对现实环境行为以及社会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该制度效益的发挥和制度目标的实现。(1)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制定低碳标志的管理办法或专门立法是当务之急。积极制定“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全面、统一的规范。“低碳标志产品管理条例”或“低碳标志管理办法”中需要对低碳标志的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科学的法律界定,明确低碳标志的种类及范围,并且对低碳标准、产品目录、标志样式等事项做出详细规定,其中低碳标准的制定对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计划经济的特征已明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与资源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强化低碳发展的力度,为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提供现实可行的环境法律保障。完善清洁生产和政府绿色采购相关规定,以低碳标志认证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3.构建科学的认证机制。确定认证过程是整个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核心,即认证机关应对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对产品或企业进行认证的过程。低碳标志认证的基本流程可以借鉴环境标志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的经验,基本流程如下:具备申请条件的企业向被授权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书,由产品办公室初审,被授权机构做出实质审查,并根据企业申请材料、产品检验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提交技术委员会审查,被授权机构收到技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后,汇总审查意见,批准认证,并由被授权机构颁发证书并公告,才能获得低碳标志产品生产企业资格。

4.构建低碳标志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在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选择合适的监督管理方式,如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对低碳标志认证制度进行监督检查。(1)监督管理机制的内容。低碳标志认证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监督的环节。1)对企业的监督。每年对申请认证的企业都要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和产品检测等,评估其低碳指标的达标程度,以确定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有效性。2)对被授权机构的监督。为了依法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懈怠与滥用,所以通过规定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被授权机构认证权的监督。3)对低碳标志的监督。强化法律责任是保障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实施的重要一环,应分别规定对未按规定标注低碳标志、未备案低碳标志、使用的低碳标志样式和规格不符合规定要求以及伪造、冒用、隐匿低碳标志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2)监督管理的实施方式。监督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司法监督,即被授权机构每年不定期检查。被授权机构不定期地深入已通过低碳标志认证的企业实施检查,对照企业的各种低碳标志产品标准和工艺手册,逐步检查其落实情况。2)社会监督,即公众参与。由于低碳标志是一项由市场驱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低碳标志认证的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以及企业藉此获取的市场份额,因此重视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对低碳标志认证的参与。在低碳标志产品标准的审查阶段,应该及时公布审查的内容,以便公众的监督。

三、实施低碳标志认证的行动策略

1.开展试点示范。目前,鉴于中国关于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标志认证机制的真正建立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如何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方法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衡量出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为了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案,应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实际的试点工作。另外,根据产品和企业的不同特性,选择若干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产品和企业开展试点研究,试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为进一步实施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2.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从国外经验看,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支持是关键。落实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提供诸如激励、税收、补助、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的初始动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经济、计划、技术、物价及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给予经济激励,支持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推行,如对生产低碳标志产品的企业实行贷款优惠、降低低碳标志产品的各种税收、增大企业的利润留成,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全面推行。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随着市场放开程度的逐步深入,政府采购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将低碳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通过政府采购市场的巨大拉动作用,为低碳标志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3.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尽快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发展。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低碳标志产品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低碳标志的发展动态,主动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发展自己。积极加强与国外低碳标志的互认工作。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应高度警觉产品的低碳问题会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4.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低碳标志,了解低碳标志产品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行为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同意识。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与参与,把低碳标志宣传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围绕着提高公众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逐步将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努力实现中国低碳标志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龚叶萌,陈泽勇.中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认证技术,2013,(7).

[2] 黄鸣,印慧,程益军.低碳产品认证发展综述与相关建议[J].质量与标准化,2011,(S1).

第5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1机会(0pportunities)

(1)对外贸易和交流为黑龙江省引进了新型的低碳技术与经验“:2005年7月,中英合作‘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项目开始启动;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2006年1月,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印度和韩国六国在澳大利亚正式启动了‘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技术合作成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石,中国巨大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促使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技术转让[5]”。那么瞻望远景,黑龙江省可充分利用这从外引进的机会,利用先进科学的技术,以及丰富可靠的经验基础,积极开展CDM项目,以尽可能地起到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模范及带头作用。(2)全国各地对绿色食品、天然蔬菜的需求增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患心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的患者与日俱增,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转变。肉类血脂丰富的食物,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反而绿色的植物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另一方面,转基因食物的增多,人们更热衷于绿色、纯天然的食品。这些因素,自然给黑龙江省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作为黑土地的第一大省,盛产水稻、大米、麦子、高粱等粮食,葡萄、苹果等水果,以及各种绿色纯自然的蔬菜。目前有很多食品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公认为安全无毒的免检产品,绿色食品的数量、农业的种植土地面积、农业畜牧业的销量,稳居全国前列。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长和天然地理优势奠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2威胁(Threats)

(1)资源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停歇,可利用的资源量也越来越少。比如大庆的石油、鸡西的煤矿都被开采的渐渐衰竭。这些曾经为国家提供资源、赚取利润、提高税金、引以为傲的城市,不但担忧自己的未来生存,也还对我省及国家造成了一定的资源和经济方面的威胁。(2)环境污染太过严重:汽车尾气、重工业的气体排放,使我省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让我们假设有一天,低碳经济实现了,空气却不再清新,到那时想改变我们的空气,生活的空间,就会很困难。(3)低碳经济的标准、底线、理想程度没有设定:因为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导致政府、地方管理组织并不清楚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目标,难免会盲目地、没有计划、没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的开展。这无疑会浪费资源,使社会负担日益沉重。

3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3.1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将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合理地调整:重化工业方面、高耗能高产污工厂的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应大力建造新能源、新技术、耗能低的新型产业工厂。3.2提高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比如先进的可减排的交通工具、电能与光能、风能之间更好的转换,还需要提高与创新。我国技术开发才刚刚起步,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投资在人才技术的培养上。3.3合理利用能源进行能源的可利用和再利用的循环利用:资源的浪费及应用的不合理,给经济增加了负担。应建立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合理地应用及循环应用资源,尽可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普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6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7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相当严重。2012年,珠三角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珠三角河口大部分海域受到重度污染,21%的江河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比2011年的数据发现,重度污染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降水中酸雨频率达37.4%,电厂、工业锅炉、水泥、陶瓷等排放的氮氧化物的脱硝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碳政策分析

1.国家层面相关低碳经济政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使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于1992年共同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6月,我国正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决定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湖北、深圳和广东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2012年国家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碳交易活动正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2013年3月,《环境保护税法(送审稿)》启动征求意见。2.广东省及其他6个试点省市低碳经济政策比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保持碳交易基本框架的同时,各个试点有其不同的特点。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举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仪式,公布了《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广东碳交易已经从制度设计阶段全面转向实际操作阶段。根据《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产品以碳排放权配额为主,即由政府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量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益额度。政府向控排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对控排企业碳排放进行监督管理。控排企业按照所获配额履行控制碳排放责任,并可通过配额交易获得经济收益或排放权益。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广东有21个地级以上市,区域覆盖面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且行业种类多、差异大。广东版的碳交易方案,结合广东特色,尽可能涵盖主要的排放行业,并率先探索省内不同区域之间开展交易的可行性。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框架主体界定方法加入了总能源消耗量这一指标,企业纳入碳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高出北京1倍。《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中,2011-2014年任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将被纳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范围。目前,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尚处在第一试点试验期(2012年-2015年),在此期间实施碳排放信息报告的企业范围是广东省行政区域内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研究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重点企业纳入碳排放信息报告范围。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企业(控排企业)范围是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中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十二五”期末力争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相关企业纳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范围。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有关情况,广东省2010年可纳入“报告企业”范围的工业企业共1851家,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11805.41万吨标准煤,约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44.8%,约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6.8%。其中,可纳入“控排企业”范围的工业企业共827家,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11067.8万吨标准煤,约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42%,约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2.7%。

三、低碳经济政策对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

第8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粗放型;锁定效应;科学发展

十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即巴厘路线图中得到进一步肯定。低碳经济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政府的决策之中。由于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低碳经济概念立刻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欢迎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一直重视推进减排和低碳工作,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我国政府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1990~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并正在争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2012年,十报告首次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由于低碳本身是一个新事物,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摸索试探的发展过程,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摆在面前,具体来说,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瓶颈”问题:(1)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特别是要实现十提出的2020年将实现GDP与人均收入比均翻番的目标,离不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就很难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2)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产业比重严重失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第二产业在经济的比例相对较高,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世界消耗的73%。另外,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3)贸易结构的制约。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4)“锁定效应”的制约。“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一方面,表现在投资规模较大的传统产业上,原有的旧技术、旧设备不能一次性更新,这些不良的投资和过时的技术而被“锁定”。另一方面,发展初期,所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一时不能消除,这种无奈的引进也造成了“锁定”。

三、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区域经济的特点、优势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为了低碳而低碳,否则就很难创造经济效益。(1)转换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又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石化、钢铁等行业的生态化调整,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3)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大量的能源,城市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发展低碳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4)依托科研院所,加速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在技术创新,重在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相关科研的投入,加大对环保、清洁生产、能源等专业的财政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研发。同时要大力培养低碳产业人才,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基础理论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生最基础的读本,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低碳人才。重视加大合作力度,低碳技术的突破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传统实验室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建平台将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相结合,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加速低碳技术创新上的突破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喆.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0(3)

第9篇:低碳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碳关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洪涝灾害、土地沙漠化、泥石流、地震等灾难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全球气候的异常迫使人们愈来愈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低碳经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后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迅速升温,以庄贵阳为首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减少人类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他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倡导二氧化碳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同时鼓励开发清洁能源、创建绿色GDP,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强大的国际压力。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持续上升,将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据调查,到2050年温室气体含量将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升高。如果我们想降低温度,就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明确提出各国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在《哥本哈根协议》中确立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要提供资金计划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尽管在《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上没有对中国提出明确的减排指标,但是“碳排放量”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美国提出将于2020年开始对中国的造纸、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欧盟国家产品征收进口。我国出口产品中以机械运输、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都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我国在美国“碳关”政策实施前未做出减排的承诺,必将加大这些产品的成本,削弱我们的优势,最终使我国利益受损。

(二)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出路。据资料记载,1986~2010年由于工业迅速发展,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量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使我国连续出现了25个暖冬。随着热浪频袭,极端高温天气引起的死亡和疾病大幅增加,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危机,人类应该有所警醒,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另据预测,未来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平均气温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我国不采取任何措施,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三)能源需求量大,但供给有限。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但煤炭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石油、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加上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2009年能源年均消费量增加6.2亿吨,2009年达到31亿吨标准。其中,煤炭消费量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低比例。我国正处于对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工业化时期,预计2030~203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3.6亿吨,人均能源消费达2.98吨;到达能源消费零增长时我国将累计需求能源76亿吨。面对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和内部供给的有限,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1990年就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也是最早批准《京都协议书》的国家之一。我国作为具备一定责任意识的大国,于2006年底了第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在APEC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同年11月,指出要高度重视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体系。因此,政府始终确信节能减排既是世界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低碳经济取得的成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的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将上海和保定作为世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2009年底又把发展低碳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重要议题。同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重点探索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希望将深圳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典范。到2009年年底,我国GDP能源消耗比同比下降3.35%。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转型不可阻挡的新浪潮,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漫长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旧能源比重过大。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占全球煤炭储量的13%。但石油和天然气占世界人均比重较低,这种“多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征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从能源消耗角度讲,单位热量燃煤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这也使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生活中高碳排放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小汽车进入了更多的家庭,我国已跻身于汽车大国俱乐部。有专家指出:目前全国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城市二氧化碳总量的15%以上。同时,伴随着房价的疯长,功利观占据主导地位的房地产商不顾政府政策的约束,在生产过程中将过多的碳排放到城市。有一些工厂,趁无人监管时,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废气。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节能减排意识严重不足,如每逢秋收时,很多农户将秸秆燃烧,排放的废烟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3、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障碍。首先,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生产效率较低下,资源利用率下降。如果更新设备,企业资金又不足。其次,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政策法律体系仍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难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性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贷款和捐款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式,而自身成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低碳技术项目得不到金融银行的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当然,科研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根本因素之一。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道路发展。

4、发达国家的高碳转移。目前,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以碳关的方式获取其在二氧化碳排放或减排问题上的特权,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实行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又一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一种新挑战。另外,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排污的产业大量地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而工业正在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寻求暂时的利益,利用当地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特征,招商引资,引进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国工业。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预测,如果碳关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将会面临平均26%的关,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碳关的实施成为了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利器,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将是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会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还会对我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进而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条例,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众所周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力度,针对个别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提高对超标污染行为的罚款额度,并且加强对环境污染物质排放的监测力度,才能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便利,铺平道路,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发展。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能源。因为技术创新是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现阶段,我国应注重研发新能源技术,创造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产品,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技术。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上,应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争取获得发达国家的合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要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三)把节能减排和企业社会责任紧密联系,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危害,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够将减排落实到实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关注节能减排在短时间内会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培养环保意识,才能使企业赢得顾客的忠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看作是评定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高排放的行业,督促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

(四)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提高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构建全民普遍共识的低碳生态文化,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营造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展低碳经济单靠政府和企业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运用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公众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传播绿色价值观,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使得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而政府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带头践行节能,减少公务耗能,率先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现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以此为榜样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创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要减少个人的消费量,而是强调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应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其次,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的嗜好,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车,并有节制地使用汽车;第三,倡导低碳饮食,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总之,我们应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节约用水,少开私家车,购买绿色产品,拒绝奢侈品,拒绝一次性物品,随手关灯等环保行为,从我做起,为社会做出大贡献,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恶化。

五、结论

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从政府的法律条例、企业的研发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和公众几个方面入手,共同创造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建会,张宇,尹言虎.再制造: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