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 健康 体育课 渗透
高职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健康理念模式的形成是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教师只有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在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身体、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高效课堂。
一、理论依据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作为构建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主要依托如下几个要素:首先,高职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应选用“体育与健康”教材,明确体育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健康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再次,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教育;最后,帮助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理念,促进健康体育运动的广泛流行。
二、预期目标
社会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目标,个人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动力,二者的整合最终体现的仍是个人身体健康的需求。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教育是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其不仅要有面向学生大众的基本目标,还要有针对体育特长生和体育能力不足学生的发展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直接性、发展性、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一)直接性目标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体育健康理念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中着重研究如何进行健康理念的渗透。例如,在“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就是重心高,球控制不稳,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简单的体育解剖学知识,告知学生膝关节的弯曲能够在降低重心同时,让身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姿态,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原地运球的稳定性提高,增加体育与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含量。
(二)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让“终身体育”贯彻始终。发展性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到学生在校和步入社会后的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问题,让体育健康理念成为学生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倡议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田野,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体育锻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使健康理念成为体育运动新的代名词。
(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感受体育运动乐趣,开发体育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体验良好情感,铸就健康体魄,塑造完美人格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实现高职学校体育教育“育人、调心、求知、健身”的同时,让体育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时,便能够将体育健康理念带入社会,传递给身边的家人、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左邻右舍,让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条件要素
(一)基本要素
教育工作者和其要传授知识的对象构成了教育教学的主观条件,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相互交集,同时存在,其中最为活跃、最具可变性的要素是教师,所以如果需要改造主观条件,那就要从改善教师结构、优化教师能力入手。作为高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深入细致地理解《体育教育纲要》,梳理改善知识结构,从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及态度、学习风格等方面入手,让课堂教学实现有效互动,保证体育健康理念在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二)制约要素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季节气候、运动性伤痛等客观条件一直影响着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形成,所以学生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安全地从事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学会判断和处置运动性疼痛,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中因准备活动不充分,突然的快速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时会出现腹痛,这时应马上采取减慢速度、降低强度和加深呼吸的方法加以克服,因为只要呼吸顺畅,供氧充分,就会改善血液的供氧情况,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运球练习中的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等,其基本的动作要领都是重心下降,但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容易造成肌肉痉挛,需要及时牵拉或重按正在痉挛的肌肉并配合按摩,促使其放松和伸长。例如,当小腿后部肌肉或脚底痉挛时,只要脚趾背屈,脚用力前瞪,并施以局部按摩,肌肉痉挛的现象便可消除。
在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中,学生往往过于关注球,而忽视或遗忘了规范的身体姿态,极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这时应该马上停止运动,使受伤的肢体及时得到休息,为防止受伤部位出血过多形成血肿,还要采取抬高伤肢和加压包扎等措施,待48小时后方可采取热敷的方式,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血肿,渗液的吸收。
(三)效果评价
体育运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知识和技能等是评价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的标准,正确、合理的体育健康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与体育健康能力培养模式相匹配,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将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等特点作为主要内容,构建一个全面性、结构性、动态性强的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评价体系,为更好地在高职学校开展体育课健康理念渗透教育提供教学经验,使其成为一种可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必要保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丰富相关体育健康知识,不断探索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
[2]张金发,张振生.浅谈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王文楷.浅谈在篮球运球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3(26).
[4]刘新华.高校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分析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S1).
[5] 石成银,萧健,赵闯.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创新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目标管理 评价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随卫生改革而出现的一项新课题,缺乏管理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的重复性、交叉性而造成一定的推诿性、依赖性;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块是医护人员屡职(月)综合评价量表。
方法
评价表依据此表是根据“深圳市社康评估操作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评估标准进一步行为化、具体化、过程化,确保社康中心管理到位,更好地回应市卫生局系统的指令。
评价表内容评价表共6个项目,分别是:①医疗(权重2.5);②预防(权重1.5);③保健(权重2.5);④康复(权重1.0);⑤健康教育(权重1.0);⑥资质(权重0.5);⑦营销(权重2.0)。每个项目对应各自的行为方式。
医疗:①按时完成个人、家庭健康档案;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书写医疗资料;③熟练掌握并运用医疗技术;④无误诊、无医疗事故发生;⑤紧急救护及时、措施得当;⑥“双向转诊”记录规范,过程完整,无滞留病人;⑦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度;⑧正确使用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及时。
预防:①独立、规范地完成各项免疫接种工作:②明确社区健康问题,适时进行医学调查;③掌握传染病的现场处理及报告制度;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规范;⑤掌握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保健:①准确动态地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情况、专案管理;②重点人群定期随访,记录准确;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④个体健康教育与日常诊疗工作相结合。
康复:①残疾人的专案管理;②落实各项康复指导措施,定期随访:③建立、完善、落实康复训练档案。
健康教育:①经常性、有针对性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②专题讲座与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③编写健康教育资料。
资质:①严守医德医风格项规定,热诚耐心为社区居民服务;②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③严于律己、团结同事、服从统一安排;④有自身素质提升的规划与措施,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营销:①人均就诊药费;②日均医疗收入:③日均就诊人次。
应用范围 ①社康站内,由站长考核员工:②社康科,由社康主任考核各社康站及站长。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或社康站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不同,相应的指标可以调整或标化。此表用于医护人员屡职情况的月考量,连同本年度各自的工作责任目标,年末述职报告(总结),构成年度系列化的全方位评价。此表采用一评、互评和领导评价三结合方式,在今年屡职评价的总分计量中,自评和互评各占30%,领导评价占40%。年度的个人总分,全年屡职评价分占80%,完成工作责任目标占15%,年末述职报告占5%。
评价结果 表中所列的7个基本项目指向的是社康中心的主要职能、个人素质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行为方式”对应的是屡职行为准则或具体要求。评价者应以此为依据对被评价者的屡职行为和工作效绩(包括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地确定A、B、C、D 4个等级中的1个。其中,A为优异,B为良好,C为一般,D为合格,E为不合格。量化评分:A为2分,B为1.8分,C为1.6分,D为1.2分;100~90为优异,89~80为良好,79~70为一般,69~60为合格。所有评价项目中有一个E的总分就是不合格。
评价结果的校正 评价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实际反差过大的情况(如光环效应),可采取相应得统计方法特殊处理(如加权平均数、方差、集中量数等),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性。结果
2007年与2006年我社康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见表1。
从表1可见: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木的X2检验,P
2007年我社康中心与未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中心的病人满意率见表2。
从表2可见:对2007年是否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站的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P
讨论
这项目研究是作为整体改革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社康中心功能为基础的,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改善服务行为为特征的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应用目标在于打造人文环境,强化社康中心的服务功效,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工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框架式是:管理运作系统和过程监控系统。
管理运作系统包括:①一体化目标的实施;②资源社会化的打造;⑧系统与组织的优化。
一体化目标的实施指:①操作制度章程:②工作时序目标;③功能行为目标;④个体行为目标;⑤岗位职责要求。
资源社会化的打造是指:①医院文化的建构;②学习型社康中心的推进。
系统与组织的优化是指:①组织管理原则;②服务流程的改善。
过程监控系统包括:①模式控制;②形成性评价;③档案考核;④随机调控。
“管理运作系统”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目标实施。一体化的目标由5个要素构成。其中的第一、第五要素体现了职务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准则;工作的时序目标是中心年度总目标的层级分解,而个人行为目标则是它的具体体现和回应。显然这是一个纵横交融、拾级而上的目标管理网络。过程监控系统是目标管理运作的助推器,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事项,都有个“目标-达标-评价-冉达标”的基本模式控制。
社康中心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是个热门话题,正所谓“企业的成功,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执行”。社康中心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样,要使它“六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执行力是个核心因素。
1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时间要尽量提前,由于个体间的性格差异, 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此,健康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我们根据病人职业、文化背景及性格等分别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可以采取一对一的讲解或示教,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寻找适宜的时机,多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要掌握健康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护士、病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1.1语言宣教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病人。文化程度高的,可用医学术语,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一次讲解的内容不宜太多,而且重点要突出,并鼓励病人提问。
1.2书面材料教育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员,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也可以发放健康教育表达的方式进行,以及开办宣教栏,定期更换宣教栏的内容。另外推荐有关的书籍、杂志等。
1.3示范性教育
用于技术性的操作,对同类疾病的病人进行集体示范教育,如教病人测体温、测血压、测尿糖等等,并且随时解答病人的问题。
1.4工休会形式
将病人定期集中起来,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交流疾病知识,自护知识,以及对不明白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提问,由主持人作解答,通过这些来增强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1.5随机性教育
在与病人谈心、治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健康教育,这种方式可随病人个体差别,随时进行,无须照顾全体。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门诊病人常规宣教
病人来院就诊时,往往出现焦虑抑郁,因此,我们要热情接待,说明保持乐观,情绪对治疗的重要性,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详细为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并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2.2 做好家属的工作
向家属说明患者生病期间最需要亲人的关心,亲情的支持,护士通过努力的工作,使病人体会到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和亲人始终陪伴他。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心理指导
由于有些病人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人往往没有毅力坚持治疗,而对治疗丧失信心,因此,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时回答病人的合理要求,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随时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倾听病人及家属的主诉。
2.4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实施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宣教,患者掌握了缓解心理问题的方法,能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掌握医学护理知识的有关信息,并能进行自我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及时发现病情,以提高治愈率。加强健康教育宣教,密切了护患关系,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理,有效的沟通是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努力学习,拓宽视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2.5预防
①根据季节及时添加衣服,尽量远离感染人群,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②房间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避免交叉感染。③参加适当运动,病人运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年龄、身体条件和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程序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减肥、降糖、降血脂、降血压。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症状,如咽喉痛、流涕,应立即治疗。⑤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⑥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
讨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实施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概念的改变,扩大了护理学科的知识,护理工作不能局限在医院内,还应走向社会、家庭,不断地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尽管人们的保健意识大大增强,但健康教育在许多地方仍较滞后。门诊护理上有责任而且有机会广泛接触病人,了解病人,观察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门诊病人有自己的特殊性,与住院病人不同。因此,对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与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可能有所不同。健康教育对促进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我们针对门诊病人的特点,对病人采用语言教育,书面教育,示范性教育,工休会形式教育以及随机性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门诊护士应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帮助病人了解健康与疾病的有关知识,除了帮助病人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发病原因. 治疗、护理及如何避免疾病再次发作的预防措施等,还应该帮助病人掌握一些医学技能。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掌握测体温、测血压、测尿糖,维持治疗饮食等等。门诊护士要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和蔼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多观察,多了解,理解病人,因人而异地评估病人,选取各种最适合各类不同病人的健康教育方法,将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军校学员,有着军人和学员的双重身份,不仅要完成大量的军事训练,同时还要完成艰苦的学习任务,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作为保障。因此,在军校学员中着力搞好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军校心理教育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立足于“打得赢,不变质”的高度,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已经表明,军人的优秀心理素质是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心理非常健康的军人才能适应和驾驭高技术战争。因此,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立足于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着眼培养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使得军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环境在给我军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物质至上的颓废生活态度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也影响和侵蚀着官兵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官兵的心理活动日趋复杂,对军队的优良传统、官兵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造成冲击。军校学员作为军事人才后备力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中坚,今天的军校学员将决定明日军队军官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军校学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站在“不变质”的高度,从心理方面,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和军队建设工作,确保人民军队的心智、本色和作风,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良好心理素质、高昂士气和掌握现代化军事技术、懂得现代化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军事人才。
二、完善学员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健全人格是人的良好行为方式的前提,这种方式由理智所引导并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军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响军校学员成才的重要因素。军校学员大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变化较大。加之学员中独生子越来越多,干部子女比例上升,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较多。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娇生惯养是许多学员缺乏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炼,心理应激水平较低,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但自我定位往往偏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心意识”、“特殊意识”,在工作、训练和生活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竞争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的普遍加大,军校学员接受复杂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能力不足,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自身的健康成长。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很容易抵触军校严格而紧张的生活,走向极端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结合学员的个性完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员能够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和自身人格特点,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与自我调适,对心理困扰问题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培养优化人格的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军校学员勇敢、机制、灵活、果断、坚韧、冷静、自信、纪律性等适应部队发展需要的新的健康人格模式,使他们早日成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
作为通过遗传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体育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得到促进,个人认知能力与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主要靠先天或者遗传从而得出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特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及特点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需要体系。将需求的潜力作为依据,其中包含个人身体素质、体育心理、个人信仰等理智的系统性的需求。第二,认知能力。将程序潜能作为依据,其中包含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以及综合性的能力,其主要核心为心理以及个人思维能力。第三,协作能力。将人们的心理相互依存性潜力作为依据,其中包含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认同、同学之间的相互协助等。第四,主体性素质。将整个潜能基础作为依据,其中包括个人意识、生存意识、运动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敏锐感等。
体育心理素质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作为个人心理特征之一, 体育心理素质不是个人的行为、心理的表现,也不是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心理体现。但体育心理素质在大学期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有自我伸展的能力。第二,综合性。体育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个性、心理、学习过程、运动、生活当中的综合体现。第三,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活动效果,具有一定的社会评价性。第四,基础性。体育心理素质是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程度以及创造能力等行为的综合性心理的补充。
2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一,体育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是为了发现与解决学生所出现的心理上的障碍。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上的传授,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成功的感觉。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就是情绪,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出了这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感情、意识等,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第二,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方式。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考验。通过体育竞赛,学生使用大家都肯定的方法,挑战自身,超越自我,感受比赛结果,无论成功或失败,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知道如何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集体意识。
二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构建的思路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测评体制、规格的培养以及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和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素质既是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根本与载体,还是外界环境对人类影响刺激的行为的主要中介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互相影响的主要中介。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心理素质在个体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性工作就是调查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我们可以将这项工作当作培养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的根本出发点。在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合格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体育心理素质,同时要注意体育心理素质不能作为人的心理现象的独立的、孤立的部分。第二,实际反映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哪几项基本的心理素质品格。第三,在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实际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现代社会以及目前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第四,大学生既要立足于目前,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重要性。第五,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以及最近发展区域作为实际理论的发展根本,将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体育心理素质结构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三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脑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性基础,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运动训练都影响着大脑的发展。目前的教育主要对象是人,主要发展目标也是人。人的发展也是大脑的发展,大脑的发展与后天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体育运动关系密切。智力也不是唯一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条件,反而经常被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对比较浅薄,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这不仅依赖于社会环境,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学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主体为学生,对学生的心态、性格、情感的培养,在发挥体育心理课的主要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1 体育心理咨询
体育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学生在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以及家庭中父母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这些比较深入的心理问题很难在日常的心理课上、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参加到体育运动当中,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失败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负担下降,还可以利于体育心理咨询。在体育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为学生保密,和学生成为朋友,真正的替他们解决问题。
2 建立体育心理档案
在刚进入到大学校园时对学生进行一部分心理测试,例如,情绪稳定性测试、个人情感测试、个人意识测试等。根据测试得到的结果,对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及个体差异做一个了解,类似建立学籍的形式为学生建立一个体育心理档案。通过测试的结果将情绪不稳定、性格相对偏激、心理抑郁、个人意识低下的学生单独选择出来,对他们给予特别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3 成立心理协作小组
学生可以自发成立心理协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交流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小组成员共同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向体育心理学老师进行求助。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进行成员间的疏导,成员间交流的话题不限制截点,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自由、开放进行交流,从而解决每个人身上的心理问题。
4 改变教学方式
把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合适的上课时间,增加上课时间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认识。
总之,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发展学生健全个性心理素质,在目前的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一定需要个性化心理素质的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身心健康、未来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适应了目前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除此之外,在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包括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这超过了学校的体育教育,达到了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未来的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要做到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者基本的素质教育一样,改变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将体育心理教育普遍应用到教育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亮,王欣,尹斯年,等.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与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2]潘海林.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
[3]王晓.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4]王方.高校体育课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5]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曾佳.基于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0).
[7]韩慧莉.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院系实施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在传递音乐知识,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可行,又该从哪些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音乐课程自身的积极构建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而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应强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反映了当前教育的理念和要求[1]。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师生发展
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通过音乐,为自己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转移并缓解心理困惑,对自身的身心问题达到很好的调适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并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力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2]。
二、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心理学中音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医学中的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脑的机能。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并且左右两个半球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许多情绪和行为都在右半球的控制之下。而音乐又对右半球有着直接且明显的影响,大脑右半球的神经机构受到它的影响,使人的情绪得以调节,进而通过情绪影响人的知、意、行,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人的身心变化。所以,音乐能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二)音乐课程本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音乐课程主要包括音乐赏析和音乐表现,其中音乐赏析中的音乐作品,由于其自身特点可以引发赏析者发生特定的心理反应。
首先,音乐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音乐课上,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受束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联想、想象。所以,良好的音乐作品和教师积极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音乐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说学生在欣赏音乐这一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音乐课程不同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其课堂的氛围一般都较为轻松愉悦。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信息接收、知识学习以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教学活动,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音乐在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音乐课程本身有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都为音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上渗透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到,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所以在具体的学科渗透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科本身的心理学资源,例如,在上《国歌》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积极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情况设置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渗透
音乐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作品、音乐语言和音乐情景,而这三者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如果能做到精选音乐作品、巧用音乐语言、精设音乐情景,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中,不仅需要将关注点放在音乐作品的乐理知识中,还需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中,不同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所以,巧妙的运用音乐语言,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音乐情景的创设中,除了音乐作品本身以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音乐器具的摆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所上的课程呈现不同的图片,让学生直接从感官中获得音乐的气息。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三)教学过程上渗透
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层面来看,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上的渗透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和课堂管理模式的民主化上。
具体到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音乐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学生采取平等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积极地组织教材,将课堂的上需要赏析的音乐作品和作品的背景资料相结合;创设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民主和参与意识等。
(四)教学评价上渗透
教学中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注重个体性。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评价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不仅从学生乐理知识的掌握,唱歌技能的表现和乐器的使用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考察学生在课堂中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也应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考察教师是否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是否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等。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如果能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绿色心态环境,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曾忠民.中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摘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就餐者的身体健康,加强营养膳食保健和食品卫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全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质量监管部门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 食品安全 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科学发展观核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严格把关,狠抓落实,做好食品安全源头把关工作至关重要。最近频繁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从“大头奶粉”到“苏丹红”事件,从“三鹿奶粉”到“双汇瘦肉精”、 从金华火腿到血燕窝,再到今天的潲水炼油等,这些问题恰恰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漏洞。问题食品和食品安全已引起消费者自发自觉地关注,已成为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就餐者的身体健康,加强营养膳食保健和食品卫生安全至关重要。建立起“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质量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经营者法律意识不足一些食品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环境认知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目前危害中国公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肆无忌惮地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更多的一些食品生产经营缺少社会道德责任感,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择手段,包括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不能保障。
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少数地方政府和职能机构出于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错误认识,以及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等原因,没有做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破工作,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有力打击,个别监管部门和人员甚至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使一批不法企业有机可乘,肆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不正当竞争的卑劣手段抢占市场。
3、部门职责不明、责任不清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一直由多个部门分段管理,因此存在着各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有些法律保障不完善、权利义务内容不具体、 损害补偿不明确等问题。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造成一些环节监管缺失。
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路径分析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首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注重加强有关食品安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理念的教育;其次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将食品安全知识编入中、小学相关教材,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开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食品安全专门人才。同时要加大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最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明确工作目标,实行动态监管机制
全面履行区域范围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监管责任,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和布置,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动态监管。要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巡查监管责任区,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集中查处一批违法案件,曝光一批违法产品,打击一批违法分子,提升食品企业主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食品企业健全标准,使食品安全形势得到根本好转。只有这样好,食品产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这些年太多经验教训都表明,解决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必须转变原有监管模式。“瘦肉精”、“ 地沟油和染色馒头”之所以泛滥成灾,这与现行评价体系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假如能及早发现“瘦肉精”、“ 地沟油和染色馒头”污染食品影响人体健康,就可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或纪律处分措施,从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从过去侧重于政府的审批、核准、执照发放、资格审查转变到建立起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机制,并建立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控制,食品生产者应当依法生产,保障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监管部门应依法将监管关口前移、将监管重心下放、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测
4、落实部门联动,突出工作成效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是实现“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体部署,积极主动参与工作,赢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政府主动负责、职能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各界积极监督的良好局面,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运转。
三、结束语:
食品安全监管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进行长效管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各地区、各部门除要常抓不懈,防止反复外,还应当充分借用社会的力量,切实有效的做好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督,使问题食品无处藏身。
参考文献:
[1] 徐楠轩:《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现状》,《中国卫生法制》2009第2期,第07-70页。
[2] 苏方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观及其启示》,《农业质量标准》2010年第0期,第20-08页。
[关键词] 健康促进;职业防护;基层医院护士;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55-02
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性及社会精神性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良的职业卫生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慢性长期性的职业影响和急性突发性的危害。职业危害重在防护,防护的关键重在教育和外界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
健康促进是一种先进的公共卫生观念,它所包含的两大基本要素: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正是职业防护中的重点和难点。自2000年以来,虽然我国对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的研究逐年增加,但针对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的研究却不多。基层医院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限制,其护士的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本文旨在通过对健康促进理念在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中应用发展的阐述,达到保障基层医院护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使护士真正成为公众健康和职业安全的典范。
1 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据叶丙莲等[1]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注射、静脉取血及输液中戴手套率13.3%;针刺伤发生率81.7%。陈照坤[2]的调查表明:基层医院护士90.6%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我国现行的护理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尚未将医院感染护理学及职业暴露的防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也只侧重“三基”,职业防护和院内感染知识欠缺。由此可见,护理教育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
1.2 职业防护环境支持不足
1.2.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据调查,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尤其在病人多的情况下,治疗护士在连续操作过程中发生疲劳而极易损伤自己。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护理队伍人员短缺、结构单一、缺乏支持体系和继续教育等问题较为严重[3]。基层医院护士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损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
1.2.2 防护用具不到位基层医院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如为降低医疗成本,在临床上要求护生在操作前后反复洗手,而不是戴乳胶手套来防止感染[4]。此外,基层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如建筑设计不合理,未考虑洁污物品、空气净化等卫生学要求;无完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等[5]。在防护用具不到位的情况下,护士会有更多的机会暴露于职业不安全因素下。
1.2.3 防护制度不健全基层医院未建立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未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体检;未实行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报告制度,没有专门组织对职业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指导,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医院甚至连必要的上报资料及档案也没有[6]。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职业防护教育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接触。加强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2.1.1 强化防护意识护士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转变观念着手,将讲奉献和注重自身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1.2 增设学校教育,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学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树立防护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即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职业防护课程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7]。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中的特殊人群,应让她们从实习开始即能注重职业防护,使之能有健康的身体和持久实践的能力。带教老师应针对本科室的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等,还应明确告诉实习护生当发生损伤之后应迅速报告。通过校医及医院的联合监测,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对在职护士,医院可采取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技能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狠抓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使护士自觉主动地做好防护工作。
2.2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
为保障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国家在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同时,大力倡导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8]。
2.2.1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护士缺编问题的有效缓解将有助于为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7],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教授护士设计工作流程,减少无效劳动,以保持体力和能量。
2.2.2 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基层医院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改善消毒隔离条件,完善洗手和手消毒设备,购买消毒器械,配备生物安全设备,处理医疗废物等[6]。
2.2.3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包括新上岗护士健康体检制度、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总之,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士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丙莲,朱佩英.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9.
[2]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3]李红,贺美华,周玉兰,等.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29-30.
[4]梁爱华,张金华.护生岗前自我防护教育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3-24.
[5]王鲜平,郑静晨.我院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27-828.
[6]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6,12(6):507-508.
[7]柯永红,杜丹丹,陈靖.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5-606.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