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语文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一、 转变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

近几年,我们学校的教学研究重点是:延长有效教学研修链条。我们从解读教材、确定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到实施教案、上课、评课,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切实把“有效”的理念和标准贯彻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教师获得了专业化的成长。同时,我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培养学生有效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学问精神和习惯”,组织学生“兵教兵”,组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学习,打造“实力活力”(“双力”)的教学,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了减轻,学业成绩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但是,怎样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短板”,因为我们对“材”“学”缺乏“读心术”,所以语文教学的以生为本尚停留在喊口号,至多是浅尝试的水平上。为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尝试研究心理学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具体研究重点为:1.小学生认识特征及教学对策;2.小学生情感特征及教学对策;3.小学生意志特征及教学对策;4.小学生识字、写字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5.小学生阅读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6.小学生习作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7.小学生口语交际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8.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机制及教学对策。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心理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伟大而艰难的尝试!诗人艾青说过:“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地方只有一步!”心理学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语文教育的关键一步,我们学校正在跟高校合作,倾力强攻。

二、提倡研究语文教学的细节

有一天,我听了我校青年教师的课《纪昌学射》。该教师先是用比较快的速度组织学生识字、写字,扫清了障碍,接着叫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到读议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提出:“读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纪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我对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的解答充满了期待。可是,学生回答时,只能说出一点点。教师连续问了三次“还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学生才梳理出纪昌给人留下了谦虚好学、刻苦认真、坚持不懈的印象。学生读议课文没有相互纠错、相互补充的互动氛围,没有思考、回答问题“一次到位”的课堂习惯,难脱细问碎答的俗套。第二天早上,我在学校巡视时见到该教师,就和盘托出了我的想法:在今后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牢记教师的问题。然后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即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读书后的答案是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段得出这样的答案的,得出答案的词、句、段中又有哪些特别值得品味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体会。接着训练学生的系统表达,即紧扣教师的问题,结合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系统思维过的内容。最后,允许其他学生纠错、补充。这样做,才能实现课堂上教师退后一点,腾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表达和读书的目标。我一边说,一边问该教师:“你领会了我的意思了吗?”她频频点头,我感到格外欣慰。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教学都能发生改变,因为只有改变,才会更好。

三、 系统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

几年来,我总是利用每星期二的上午到班上听课,听过我们学校100%的阅读课。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敢说、很爱说,但是对生字新词、词语比较、文章结构、思想感情和内在含意的自求自得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导、扶也不够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细问碎答,特别想让学生问懂、议懂,殊不知,这样做却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反而浪费了学生相当多宝贵的阅读时间。

我常常追想自己二十多年来的阅读教学和研究实践,倍加觉得阅读教学思想对于教学,对于教学改革格外重要。于是,我给我校的两位主任提出了我的个人建议:不妨带领教师们重温关于阅读教学的最基本问题,即1.什么叫阅读教学?2.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3.阅读教学的途径是什么?4.阅读课的步骤是怎样的?5.阅读课上教师的作用怎样发挥?我坚信,解决了这些基本的认识问题,肯定更能改变阅读教学的面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当然,如果借此机会好好拓展研究一下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然更好,那就是:1.怎样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毅力;2.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3.我校学生应掌握哪些学习语文的方法;4.我校学生学习语文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去进行才最科学、最合理(即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程序设计)。这样,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品牌就能够打响。

第2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第3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在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体系设计时,要始终将学生对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开放互动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成果考核形式要科学地设计,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

大学语文;系统化;教育理念

引言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心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问题,根据教育学研究成果和语文教学实践成果,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只有教学内容达到多层级、高质量和高层次,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多元化和系统化,才能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特性。如何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教学创建一个正确科学、有效稳定的教学内容框架系统,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要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关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事业,学生拥有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够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冲击,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手段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好教学理念更新,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和社会实践需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应把汉语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基础能力、分辨词意、理解句子和阅读写作为教学目标。[1]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升华,主要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写作和阅读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听说读写基础技能上提高一个层次,做到在这个教育理念中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建。大学语文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心不动摇,同时部分内容也要与不同语言和文化相比较,通过对比语言结构、语言习惯、文化内涵、思维思想等差异,进行对比式教学掌握汉语运用能力以及提高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对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比中学的培养要求高一个层次,不再将语言运用基础能力作为目标和重点,而是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层面,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深度与广度都要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对事物理解更深刻,对语言应用更得心应手,并将语言能力与未来工作生活相结合,从而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根据语文教育学家顾黄初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载体,不仅具有字面含义与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工具的利用包含着情感、深意、理论、趣味等多元化内在因素,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者在教学中还要把语言传播载体中所蕴含的深意和隐性内涵讲述给学生,使学生透过语文字面含义透析到内在情感哲理、趣味深意等内容。[2]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选式教学,即通过在教材中精选出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方法,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种文体熟悉并熟练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的文选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人生哲理、社会变迁、历史经验和做人的道理等深层次内容,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隐和高层次功能,也正印证了学者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念。第二,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水平的任务。我们在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精神培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在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文教学的独立性,要始终将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将人文思想教育目的超越语文教育目的,不能动摇大学语文教学根本,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以汉语运用能力为核心。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编写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并没有真正突破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仍旧沿用中学教学思路进行教材编写,所编选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够吸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成长的年轻学生。大学语文教材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忽视了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环节,如写作能力、听力理解、语言表达、演讲等社会实践部分覆盖内容较少,教材缺乏此类培养内容,进而影响了语言教学思路。[3]同时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各地缺乏统一的教学方案与大纲,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内容缺乏统一认识,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要求,缺乏统一认识,整体教材编写需要系统整合,提升教材整体编写水平。

(二)课程重视度不够

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会在短期内呈现。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形式一般以基础公开课模式为主,相比具有考试和就业实践要求的专业公开课处于劣势地位,很多学生和教师用功利主义思想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对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视度不够。学生主要重视专业课程或一些学习成效立竿见影的课程,大学语文容易被其他课程挤占教学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4]目前,学校对大学语文重视度不够、科研方向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标,削弱语文教学的影响力。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大班教学的公开课形式进行,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人数较多并且与教师距离较远,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都比较困难,仍然沿袭了中学填鸭式、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为了课程进度的完成,加快讲述速度,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和发言,单纯记录和吸收,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形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热忱,难以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给学生。加之学习之后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划定重点进行复习,一般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考核,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探索

(一)语文教学内容“三部”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组成,课堂教学以语文教材学习为基础,实践环节教学以专题训练为基础,自主学习以社会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教材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提升和实践三个层次。第一部“基础篇”。通过语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名篇精华、古典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补充,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对语言听、说、读、写基础应用加以巩固,并对课后语文学习方法予以教授,让学生形成长期积累的学习模式。第二部“提升篇”。语文教师要重点提升学生对专业文献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能力,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重点在教材中添加理论论文、学术著作等内容,强化学生理解、总结、观点论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对所学专业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实践篇”。语文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将调研和专题训练等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扩充教材实践环节,可采用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调研报告撰写或阅读理解等任务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理解、阅读、交际、演讲和写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要使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多个学科、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书本中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海量书籍文献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设计营造新情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十分重要,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专业、个性、爱好等,根据学生状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5]

(三)语文考核形式多样化

大学语文考核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仅关注教材理论,不考核学生思维和实践的考核模式不符合社会人才储备需求。[6]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化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语文学习考核环节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7]例如,可以设置成语接龙大赛、诗歌接龙大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大赛、小说创作评比、排练语言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既要将大学教学目标融入到考核中,又要结合新颖模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实践成绩相结合,保证考核数据的科学性、多元化、新鲜化和可行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够保证达到教学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促进学生人文思想素质提升。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与考核方式科学化,相信大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创造出更高成就,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贠晓晴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明海,史洁.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J].语文建设,2007(11).

[3]郑玉财.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写作与评价[J].语文建设,2016(16).

[4]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第4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中职学生 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适当的语文活动可以让教学变得轻松自然、自主开放,教学方法也显得趣味化和多元化。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利用语文活动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想象、在自主的环境中思考、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将活动贯穿于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自主开放性。中职语文活动,可以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各种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模拟活动、游戏互动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融合语文知识和专业特色,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诗歌朗诵、写作竞赛、读书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知识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2.合作参与性。中职语文活动是团队活动,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讨论商量,合作完成活动任务、达成活动目标,最后还要进行团队总结、展示和分享。所以,语文活动在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和发展能力的平台同时,更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实践应用性。中职语文活动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生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种应用性强的实践活动,如竞聘演讲、项目设计、公文写作比赛、模拟营销活动等。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说写能力,还培养了其迁移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职语文活动的这些特点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开放多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对于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职语文活动教学的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活动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呢?笔者认为,必须要结合语文活动的特点及中职教育的性质,将语文知识及专业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听说活动。中职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沟通能力、普通话表达能力等听说技能。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如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们开展情景对话活动。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习语文的兴致更高,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练习普通话、练习说话交流的技巧。又比如学习诗歌或散文单元时,让学生们开展朗诵比赛,训练学生的口语语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读书活动。课内读书活动,主要是精读课文,反复阅读研究,学习课文中的优美、字词、句式段落、写作手法等等。

3.写作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写作活动。比如通过写网络日记、周记,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通过“应用文写作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办公文书、通知、介绍函、应聘书、求职信、公文邮件、工作总结等等,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巧。

4.表演活动。比如学习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戏剧单元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情景剧”活动,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诸如《雷雨》、《茶馆》中的片段故事。又比如学习小说单元时,可以开展“讲故事”活动,围绕《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学生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改编、拓展,讲出有新鲜情节的故事。在中职语文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表演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鼓励学生想象、创造,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乐趣。

总之,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有利于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活动的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毛辉玲.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广东教育(职教),2011(8)

第5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践 培养措施 思维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具体培养措施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第6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应用文写作 生活化

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在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上,同其他类型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需要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因此,中职院校对语文教学中应用文的写作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中,对生活的学习,是提升写作水平、丰富语文营养的方法之一①。

一、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中的问题

中职语文日常应用文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着下面几种问题:培养目标和教学现有的状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现语文应用文写作同其他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语文应用文写作的孤立性;实现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特色,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文章类型,实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

二、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写作的生活化,是实现中职应用文写作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这需要教师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和写作的素材,也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更好的体会生活。

三、如何建构应用文写作的生活化

作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都是总分总,生活化的应用文在写作中需要遵循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对写作的内容进行一个总体介绍,将事件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概括,还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任务内容进行一定的描述。其次,是将作者的观点、看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其三,是作者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表述,给出自己的理由。第四,是运用举例子、摆事实、列数字等方式为写作的内容提供一定的事实和数字的依据。最后,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释。

以上的写作体系需要写作者重视生活,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善于对生活中细微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情绪进行细心的观察,在写作中融入自身真实的情感,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四、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在语文应用文中写作的特点

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在语文应用文中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开放化、真实化、独特化、情感化的特点。开放化,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将文章写作的素材和写作的范围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将教学的资源放置在生活中。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和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实现应用文写作的广泛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写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包含了人和事物之间的方方面面,生活是人类和环境的真实反映,因此文章的写作便具有了真实性。学生的写作素材取自生活,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实现写作的独特性。生活化的实践教学为语文应用文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做出了重要保证。应用文主要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经历等,生活化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情感和思想进行真实的表达,实现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结合。

五、如何实现应用文写作的生活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不是了解教学上的知识就可以了,教师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精通语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需要教师及时的了解生活中的社会时事、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为学生写作的生活化教育作铺垫。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根据写作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写作氛围,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学化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中,感受所写事物或是事件的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一定的启发。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当今热点的话题“遇到摔倒的人到底扶不扶”开展应用文的写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几年来的相关信息。这样的题材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客观地向学生描述当前我国出现的帮助摔倒老人后的几个例子。学生写作的角度也会更多,可以从摔倒者的角度写、可以从目击者的角度写。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是空洞无用的。

教师在作文写作中实施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要弱化考试和测试在学生写作中的成分,中职学生正处于喜欢表达自身内心感受的年龄,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涉及考试或是课堂等严肃情境,学生都会喜欢表达和诉说。因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初期,要以随笔等形式取代作文这样死板的写作形式,实现学生在生活环境下的写作,实现人性化、个性化的写作目标。

六、小结

中职教学中应用文写作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实现中职教育的总目标,而且能够改变语文教学中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能够弥补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中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质量低下、效率差等不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认识世界。

【注释】

第7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参考文献:

第8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20-01

1.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代名词,而是指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 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仍是接受教育占主体,知识的授予往往要超过能力的培养。所谓"标准答案"的权威性,更是制约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顾之川先生曾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出,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1)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2)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作的指导太少;(3)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可以说,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性。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2.1 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近年的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探究意识,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问题意识是"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不断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紧密相关。

学习中“问”字之重要正如郑板桥所言:"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问题是科学家思想的焦点,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如此看重问题且把自己的才能归功于"问题":"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的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成绩好的学生问题总是很多,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总是找不出学习中的问题,"问题"与思考同在,没有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整理分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块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他的探究意识,要着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让学生有发问的"安全感",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的观点挑战,同时还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置疑"开路,在无疑处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更好地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9篇: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和“传统”的解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什么是语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相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很有研究的必要。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一、传统文化的缺失

有人感慨:“传统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灾难性的毁灭,满文不见了,蒙文没几个人会写了,那悠扬的蒙古长调成绝唱了,‘泥人张’的泥塑无人会捏了,东北大鼓没人会敲了,西北的木偶成老人的回忆了,天津的杨柳青版画只能残喘后继无人了。”

北京大学经管学院有意委员长在飞机上看到杭州市的全景曾愤慨地说:“这哪里是美丽天堂般的苏杭?简直是一座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水泥房子和高架桥,传统文化的遗迹荡然无存了!”

随着商业气息在丽江的蔓延,民间音乐大师金科先生感慨万千地说:“丽江完了。”

一位演艺圈著名人士在主持一个节目时问学生:“《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坡。”主持人以坚定的语气反驳道:“不对,应该是苏轼。”

一位老外对一位中国官员说:“你们中国的李时珍很有名,他写了《本草纲目》。”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官员急忙吩咐身边的人:“李时珍来了吗?没来,赶快把他接来。”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人翻译道:“《尽信书》这本书不如《无书》这本书好。”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有人理解为:“苛政这个人比老虎还凶猛。”

不用再举例了,这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说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时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讲课程的目标时要求:“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讲必修课程时专门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在讲选修课程时特别重视文化论著研读:“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种种认识和理解,真可谓高屋建瓴,意味深长。

2、《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广泛触及传统文化。

诗歌有富有写实精神和浪漫气息的《诗经》和《离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高峰上两颗耀眼的明珠李白和杜甫;散文有长于论辩、通俗流畅的儒家经典《孟子》,文笔生动、感情浓厚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小说有内容异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综合性学习”涉及居民文化,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客家的土楼、傣家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涉及异彩纷呈的书法文化和“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涉及“山水与文化”,包括让人浅吟低唱的的塞外风光、江南风景和使人魂牵梦绕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还涉及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有人预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会带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新思路。

3、《普通高中语文读本》作为《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补充和拓展,从更加宽泛的层面进一步关注传统文化。

首先突出了诗歌的地位,从诗骚流韵到汉魏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真可谓星光灿烂。其次加重了散文的比例,既有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也有诸子散文《礼记》《墨子》《韩非子》;既有《晏子春秋》,也有《孙子兵法》;既有“秦汉文章”,也有“魏晋风度”;既有魅力庄子,也有风采孟子;既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也有古色古香的桐城古文和儒林遗风。真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其三适当地选了一些经典的小说,比如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写尽魏晋风流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如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四大名著;还有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刺贪刺虐”“写人写妖”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特别是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作为一个重点加以突出,既有一组选文,又有一组研究文章。其四还选了一些直接研究文化的文章,诸如“文化论衡”版块选了金开诚的《漫话清高》、李欧梵的《美国的中国城》和罗素的《东西方幸福观》;“科学文化”板块选了杨振宁的《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卡西尔的《科学》、托夫勒的《科学和变化》和赵鑫珊的《从庄子到海森伯》;“科学探索”版块选了克莱因的《数学与文化―是与非的观念》、柯文尼和海菲尔德的《时间的形象》;“语言与文化”版块选了金开诚的《语言与文化》、杨德峰的《饮食与汉语》。

4、语文高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共16套)第六大题作出了历史性的突破,出现了一个闪耀的亮点――恢复高考27年以后第一次考对联。这让整个文化圈为之震惊,中华传统文化将以此为契机焕发出勃勃生机。

(2)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2002年高考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这直接涉及中国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没有这个文化积淀,很难应对。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分析一下近几年的考题,诗歌所抒之情大致有:①忧国伤时,如2004年江苏卷考柳中庸的《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考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句)。②建功报国,如2005年北京卷考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诗有“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句)。③思乡怀人,如2004年琼桂陕藏蒙卷考晏几道的《鹧鸪天》(诗有“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句),2005年北京卷考范仲淹的《苏幕遮》(诗有“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④生活杂感,如2003年北京卷考赵嘏的《江楼旧感》(诗有“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句)2004年甘青卷考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诗有“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句)。⑤长亭送别,如2001年全国卷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鱼送李胄》(诗有“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句)。

(3)高考文言文语段也特别注重选择“忠”、“孝”、“严”、“俭”“宽”“智”“勇”等传统文化的内容。2002年(春)考的是孙登平等待人、孝敬母亲、关心国事的故事;2002年(全国卷)考李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事迹;2003年(全国卷)考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故事;2004年(北京卷)考辛公义勤政爱民的故事;2005年(广东卷)考朱晖不惧权势,见义勇为的故事;2005年(全国卷Ι)考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的故事;2006年(全国卷Ι)考何远生性耿介,为官正直的故事;2006年(北京卷)考晏子爱国爱民的故事。这些高考试题传达出两个信息:一是中学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读经、读史;二是呼唤道德回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

(4)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应用。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切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2004年(北京卷)的“包容”,则更为直接地考查考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可以说要写好这类主题的作文,如果缺少丰富历史素材的积累、缺乏人文精神,学生很难写出理想的文章。2004年(冀鲁豫皖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005年(重庆卷)的“筷子”,看似简单之题,却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2006年(浙江卷)的“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更是直面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

三、语文教学应弘扬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承载着一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应渗透和传承这种精神。

1、生命感

“生命诚可贵”,中华民族历来尊重生命,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生命是奇妙的,当弟子向老师请教生死的问题时,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所以,要珍惜时光,孔子对着川流不息的流水语重心长地教育弟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为人生短暂,因此要努力探求未知,庄子认为:“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因为生命宝贵,所以要追求真理,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因为生命短暂而宝贵,所以要重视生死,太史公曰:“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要舍身报国,陆游有诗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林则徐也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要努力探索事理,陆游写诗明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宽容情

宽容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中华民族历来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俗话说:“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也强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物;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们处世强调:“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道有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鸿儒则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没有宽容,人与人不可能和谐相处;没有宽容,国与国不可能和平共处。

3、责任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战士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学生的责任是求知成才,官员的责任是造福百姓。各负其责,人尽其才,方能国富民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将士的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的责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有志者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探索者的责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知心朋友的责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长太息以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忧国忧民者的责任。正因为各人能负起各人的责任,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源远流长,繁荣富强,日新月异。

4、超越性

中华民族历来无拘无束,洒脱不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待人接物的超越。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应成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一种洁身自爱的超越。孔子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超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悠闲恬静的超越。韦应物“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是一种孤高真洁的超越。李世民“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是一种豪气盈天的超越。玄览“大海凭鱼跃,长空任鸟飞”更是一种潇洒旷达的超越。高适“到处尽逢欢恰事,相看总是太平人”是一种襟怀坦荡的超越。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