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第1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第2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如果水资源匮乏,那么农业发展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1]。尽管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作为现代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作者:马富强 彭尔瑞 龙晓敏 王晨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第3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第4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一、发展情况及主要模式

“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我国早已有之,最早起源于稻田养鸭,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在北方特别是像黑龙江这样的高寒地区,“鱼稻”、“鸭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则很少有人运用。近年来,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全省各地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载体,以生产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在原料主要是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将水稻、玉米的植物生产与鸭、鱼、蟹、蛙、鹅等动物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取得比较明显的综合效益。据统计,2016年,全省有38个县(市、区)建设种养殖相结合基地71个,面积20.3万亩。其中水稻基地195个,19.9万亩,分别占种养殖相结合基地的96%和98%,基本覆盖了全省水稻主产区。

模式之一:“鸭稻共作”模式。以五常市杜家镇王家屯合作社为代表。选择野性大、爱吃草、不会飞的鸭种,在出生20天左右放到稻田里,鸭稻共同生长,待到水稻抽穗鸭子离开稻田。利用鸭子在水田里行走,吃掉和踏没田间杂草,同时摩擦水稻叶片,提高防病菌能力;鸭子不仅吃害虫,而且鸭子身上的气味也能趋避害虫,起到除虫作用;此外,鸭子粪便为水稻提供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模式之二:“鱼稻共生”模式。以桦川县五良纯生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水稻与田鱼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水稻与田鱼之间有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田鱼啄食稻杆下多出来的谷以及周边的杂草,使稻米营养更为集中,田鱼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提供食物。

模式之三:“蟹稻共育”模式。以绥滨县为代表。主要根据稻养蟹、蟹养稻,蟹稻共生的理论,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好处很多,蟹能清除田中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

模式之四:“蛙稻共成”模式。以桦川县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以稻养蛙,以蛙护稻,以蛙促稻”,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巧妙利用自然食物链,通过生态农业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推动种养殖结合水稻生产确定的成效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在保护农田环境的同时,又生产出优质稻米、鸭肉等农畜产品,走出了一条通过保护和改善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成效之一:经济效益明显。以鸭稻模式为例:鸭稻亩产340公斤,出成品大米170公斤,每公斤售价60元,亩产值10200元;鸭市场售价50元,每亩18只鸭子,每亩收入900元;亩种植成本为1400元,养鸭成本1800元(18只×100元/只),总成本3200元;每亩效益7900元。其他如蟹稻、鱼稻和蛙稻亩均效益也都在6000元以上。

成效之二:生态效益突出。调查显示,当稻田载鱼量达每公顷1,500公斤以上,B鱼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从一些基地看,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各地都更严格地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增施农家肥,减少或停止化肥施用,进一步改善了基地及周边环境。

成效之三:社会效益多样。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还带动各地积极采取互联网等现代营销模式,扩大了农产品影响面,提高了品牌竞争力。望奎县龙蛙米业建设的鸭稻有机基地,以“土地认养”方式的销售,目前客户认养土地500亩。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作为政府部门,对于“鱼稻”、“鸭稻”和“蟹稻”这些利国利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这项工作,应切实纳入日程,强化措施,积极予以推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建议之一:抓好典型,做好示范。各地要把推广特色种养殖模式工作纳入日程,安排专人负责,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当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

建议之二:精心组织,做好培训。要及时总结稻田生态种养殖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操作规程,指导更多的基地按照标准生产。开展特色种养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基地人员相关知识,为推广特色种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建议之三:加大宣传,推广产品。要深度挖掘鸭稻、蟹稻、鱼稻等基地的特色,找准产品卖点,吸引公众注意力,推广产品。

第5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第6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沼气生态农业;纽带;猪沼菜;密封

中图分类号: S2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05

1沼气生态农业在东北的发展

1.1沼气生态农业发展受阻原因

沼气生态农业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种植业、畜牧业科学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整合农业资源,达到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方式。东北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缓慢,是因为沼气产生的适宜温度在12℃~20℃之间,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沼气的产生,断掉沼气这一纽带,沼气生态农业发展自然受到阻滞。

1.2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

沼气生态农业的瓶颈主要是天气寒冷不利发酵,所以在沼气池保暖方面要多做工作。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养猪、建沼气池和种植蔬菜相结合,沼气池建在猪舍和保温棚下方,不仅方便进出料,而且给沼气池冬季产气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产出的沼气给蔬菜棚供暖,产出的沼渣直接运进蔬菜棚给蔬菜提供肥料。养猪给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再给猪舍和蔬菜棚供暖和提供肥料,猪舍和蔬菜大棚给沼气池提气的条件,以此形成“猪―沼―菜”这种生产模式在东北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1.3沼气池建造时的注意事项

沼气池作为沼气生态农业的核心建设,安全正常产气是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所以在建造沼气池时应注意以下几项:一是选址,沼气池不宜建在一边实一边松、低洼或地下水位高长期积水的地方。离开建筑物40厘米,距离树木5米以上,防止树根伸展至池体,造成损坏;距离铁路、公路10米以上,防止较大震动,造成池体损坏;二是要按图纸建造,挖坑时划线保证坑壁平整;三是在浇注过程中应分层浇注、平整均匀、振捣密实、不留空间、不渗水分,拌合好的混凝土务必在45分钟内用完,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四是做好密封,内密封层施工采用“三灰四浆”工作法,抹密封材料使沼气池内无孔洞、无缝隙,导气管要用防腐蚀的管壁较厚的镀锌管或PVC管,导气管和盖板处要做好密封。

1.4沼气池日常管理

常言道“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因此加强沼气池科学的日常管理是确保正常产气的关键。沼气池进出料后都必须及时加盖,避免人畜不慎掉进沼气池;勤出料,至少做到3~5天出料一次,每次150~250公斤料液,就近用肥;经常观察气压表,若发现气压表上下波动时,要及时检查导气管、活动盖口、输气管道、开关、接头和压力表等处是否漏气、堵塞;勤搅拌回流,搅拌回流是提高沼气产气率的关键措施,不仅可破除池内浮壳,而且可改善池内发酵微生物与发酵原料的接触状态,及时补充新鲜营养;破结壳,沼气池内料液严重结壳,即进出料管口大量翻气泡时,需要揭开天窗口,打破结壳层;严禁投入农药、电石、肥皂水等对沼气微生物活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物质;注意沼气池的保养,在大换料前,必须先收集大量发酵原料后方可进行,并留下足够的发酵接种物,以保证沼气池能够迅速重新投入正常运转,切忌空池暴晒、风干,以防沼气池产生干裂。沼气池活动盖破损后,必须及时维修或更换。

2沼气生态农业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改善生态环境

能源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猪―沼―菜”这种生产方式不仅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农村的资源浪费,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彻底改变“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2.2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户收益

生产沼气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物都有各自用途,沼气可以发电、做饭、取暖。沼液可以做消毒液泡种杀菌,也可以作为叶面肥给植物提供营养,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给生物菌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因过量使用化肥而板结的情况,由于沼渣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及其他矿物质,养分释放缓慢,适合蔬菜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蔬菜质量,利用猪沼菜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种出优质的蔬菜,经济效益可观。

3结语

近年来,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这无疑是在透支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所以沼气生态农业将是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不仅可将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民增收有效地链接起来,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态文明,而且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东北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凡标,臧峥峥.推广农村沼气 建设生态文明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3).

[2]毛瑞涛.浅析发展农村沼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07).

第7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8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针对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体验性缺乏、时空分布不均匀、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提出要注重体验性项目开发、加强区域间合作、产品融入民俗文化和提高环保意识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告别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充满智慧的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旅游业也在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儿。农业旅游开始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始。近年来广西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快,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养殖-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宁上林县澄泰乡形成了“春赏油菜冬看葵,夏秋烧烤乐漂流”的特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文明是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县如何利用优越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一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生态农业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及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为生态农业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要求与生态农业旅游齐头并进,即必须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生态农业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背景,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的一种体验性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标杆方向,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资源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转变农村增产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把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过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会带动交通、建筑、社会设施、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使资源县成为兴业、富民、美景的生态乡村。

2.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农村问题。生态农业旅游改变以往死板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封闭的农村走向开发的道路。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村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为资源县建设“幸福资源”新生活。

3.丰富旅游者的体验内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方式、农产品制作、农业高新技术、民族风情、节日庆典等,游客还能从中获得游览阅历、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使游客身心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历史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简单生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颖,体会科技带来的社会改造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阅历和活动经验,使旅游者产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事实证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充斥着矛盾,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恰好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明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并仔细酌量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与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融合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保证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为广西西北大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猕猴桃、金银花、红提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已具规模化。已建成毛竹生产基地260000亩、药材生产基地100000亩;资江流域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0亩;瓜田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田12000亩;车田乡、两水乡、梅溪乡和瓜里乡建成无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亩,无公害红提生产基地总共10000余亩;以中峰乡、资源镇为主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8000亩,从而建成以中峰乡为中心的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和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并实现“一乡一景”、“一乡多景”的发展布局。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好

资源县在农业发展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资源镇梅溪乡梅溪村民族农家山庄和修睦村曹家冲自然屯桂圆农家乐获得“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称号。2013年资源县共接待游客10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9%;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业知名度高的优势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榜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其发展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这张王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资源县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确立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道路。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县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14个,建立农家乐旅游点、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21(处)。

三、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体验性旅游项目缺乏

目前资源县旅游经销商大部分是个体经营户,缺少正确科学发展指导,生态农业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展示不强,体验性项目存在模仿误区,没有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突出的项目,大多数是采取观光的形式发展。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参与性。资源县中峰乡的红提以“自然红、原生态”的独特品质而著名,尽管建立了集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两公里红提观光大长廊,但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游客没有参与红提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二)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别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气较为凉爽,红提冠梨等特色的农产品丰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场有局限性。据调查,资源县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及其周边省市。游客游玩时间大约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源市场狭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进项目进不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生态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因景区经营者大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只会照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经营商变形包装,乔装打扮成为所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虽数量比较多,但不具特色,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相互模仿,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中的农业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主要表现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并未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认为旅游资源是获取利润的一个工具。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产生各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垃圾,但经营者却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景点卫生越来越差,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弱化”,出现乱涂乱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四、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应该坚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资源县可利用中峰乡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峰乡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等的农产品大产量,建立具有资源县特色的“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展览的形式,把猕猴桃、番茄、红提、金银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县农产品展现给游客。应坚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应多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构建挖笋区、采藕区、垂钓区等生态区;生态农庄建风车、踩水车、牛棚、猪舍、农家院等,开展让游客学习编织手工艺品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活动。红提长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还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尝区和以葡萄和农家菜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厅,并让游客学习参与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从而提升项目的层次,让游客充分感受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新型魅力。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将客源市场带到资源县,丰富客源结构,稳固客源基础。首先要打出“畅游资源生态农业园,感受自然恩泽”的口号,积极参与到桂林生态农业旅游联合路线中来,让游客感受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从而丰富淡季旅游活动内容。其次要细分旅游市场,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场人群,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相应的旅游项目调整和宣传策略,加强淡季和旺季市场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客源互补,加强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态农业旅游圈;加强与柳州三江的联系,形成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缩小淡旺季的差距,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三)产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资源县的“罢果节”、“挂社青”、舞狮舞龙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与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帮助游客更好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态文化魅力。创造制作具有资源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传片,并大力宣传和传播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高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导农民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工作。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资源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宣传,注意引导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环境养着转变为主动养着环境,走生态保护的道路。其次,旅游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推出环保主题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提高,既为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进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应明确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消费品味。最后,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2):11-13.

[2]牟晓娟,阚如良.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学习月刊.2012,(10):76-77.

[3]张东祥,董丽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6-27.

[4]易忠应.资源县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EB/OL].

[6]庄盈.去年桂林旅游业交出漂亮成绩单[N].桂林晚报,2014-2-23(8).

[7]陈张.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桂林日报,2012-1-03(1).

第9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

Wang Zhiping

(①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②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点 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1]。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