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矿产污染 生态破坏 三种生产理论 界面活动控制理论
2010年国内发生了两起重大的矿产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铜酸水泄漏,9100m3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被污染,大量网箱鱼死亡。10月21日, 中金岭南最大的铅锌冶炼厂——韶关冶炼厂发生铊泄露,导致北江中上游出现铊超标现象[1]。这样重大的污染事件不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人口、资源和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和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技术落后且管理不到位使我国的采矿业面临着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类问题。因此,探讨采矿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形成规律[2]、[3],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4]-[9]成为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污染论污染往往会使人们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面前陷于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只有从理论层面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原因[1] 、[10]、[11]、[12]、[13],才有利于从根本上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采矿活动在体现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三种生产理论和界面活动控制理论来探讨采矿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为揭示矿产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新的思路,为解决矿产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1.基于三种生产理论和界面活动控制理论的矿产污染及生态破坏成因解析
1.1基于三种生产理论的解析
1.1.1三种生产基本原理
三种生产理论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应运而生的[13]。该理论认为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生产过程包括人口生产子系统、物质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消费方式;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生产的消费再生产,并将他们转化成生活资料的总过程,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11]。环境生产子系统是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物质生产子系统的基础,环境生产的输入-输出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生产的输出包括有形的资源输出和无形的环境容量能力的输出;输入包括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废物输入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的输入。废物的输入超过环境容量的输出,保护措施的输入却跟不上资源的输出,因此环境生产输入-输出平衡失稳,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三种生产理论突破了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局限,对大规模过度的与掠夺性的使用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消纳废物),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10]、[12]。
1.1.2从三种生产理论探讨矿产污染的成因
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对矿产资源消费的总额超出了环境生产子系统的资源生产力。而且现阶段中国的人口素质即人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道德修养还不够高,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企业选择眼前利益忽略环境生产。再者,绿色消费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不正确的消费方式也加重了环境问题。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和中金岭南铊污染事件发生后其A股股价都涨停。出现了环境污染的负面新闻后股价反而冲击涨停,市值增大,这表现股民对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的忽视[17]以及消费观的错误。
在物质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率不高,即在同等的环境资源下,物质生产过程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量大且加载到环境中的废物多。紫金矿业的铜酸水和中金岭南的重金属,这些都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废物。江、河都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组织机制的系统。铜酸水和含铊的废水作为正熵输入汀江和北江中,增加了它们的熵值,破坏了它们的耗散结构和自组织性,系统失去平稳。
对于环境生产环节,其资源生产力和污染消纳力都遭到了破坏,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流动都受到了影响。所以环境生产子系统崩溃,三种生产的环状结构失稳。
1.2基于界面活动控制理论的解析
1.2.1界面活动控制基本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者联系渠道,是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的场所,是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它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甚至是其它形式上的;可以是直接的界面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比如,河岸线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空间界面;演替进行中的荒草地实际是草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时间界面。界面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物质、能量或者信息交流的产物;二是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的物流、能流或者信息在此交汇,因此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者系统所共有的。界面上的过量的人类活动往往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界面活动进行合理地控制是减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1]。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摘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在进行治理过程中面临多样的冲突,尤其是在政府行政过程中产生的政府与公民的冲突,对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公共价值理论作为治理理论的发展,其公共价值冲突理论对于地方政府寻找社会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通过梳理公共价值冲突产生的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对比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存在的困境,尝试为地方政府提升治理成效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公共价值;冲突
一、 公共价值冲突的产生,研究现状
公共价值冲突产生于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是公共价值在实践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公共价值理论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马克・莫尔的《创造公共价值: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一书。莫尔认为,确保政府组织的延续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政府作为创造者,需要依据他们对公共价值的理解和环境的变化,改变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是政府管理的最终目的[1]。
关于公共价值的内涵,何艳玲认为:公共价值的范畴比公共物品更加广泛,是一个价值体,其包括产出与结果,另外,公共价值不是决策者自认为对公民或对自己最好的东西或服务,而是取决于公民的主观满足感而言的[2]。因此,目前对于公共价值冲突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冲突的来源,发现哪些公共价值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这些根本原因进行管理;Bozemand等学者在研究公共价值过程中提出公共价值是关于权利、义务和规范形成的共识,并且形成了一个公共价值类型和价值集分类,从而为公共管理者在分析公共价值冲突产生原因时提供了基础参考[3];而Davis 和 West 提出要用不稳定的价值管理系统来取代静态的公共价值分类,试图将公共价值冲突利用系统结构转换成公共政策输出[4];Graaf和Van Der Wal 将公共价值冲突与善治进行分析,并将善治作为公共价值冲突的管理框架;[5]二是研究公共价值冲突的管理机制,探究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形成一系列基本的公共决策。
二、 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冲突表现
(一)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对公共价值认知差异导致冲突产生
不同群体之间对于公共价值认知存在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与社会公民之间存在不同的公共价值集。地方政府把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秩序稳定等作为其首要的价值追求,而公民则对社会公平公正,居住环境健康,基础服务完善等更加关注。但现实中政府和公民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导致本没有根本性冲突的价值体变得不协调,不兼容。长期的“唯GDP”论导致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近年来多起公民质疑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不公正,忽视环境和公民健康,违规审批通过高污染企业建设的。
(二)地方政府制度改革与现实需要产生的公共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将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核一个地方政府治理成效的主要标准,导致了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污染,违规土地征收和拆迁等行为,扭曲了一个合格地方政府的价值体系,导致政府和公民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再者,面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政府对于公民价值诉求往往借助制度的不完善而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诸如办之类机构在沟通政府和公民之间由于缺乏强力部门支持这样的制度问题导致效率低下,越级上访频发。
(三)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中不当的行为方式引起公共价值冲突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原有的城市人口一起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应对大量进城人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重设和增加了原有的机构设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简称“城管局”、“城管”,负责综合行政执法。然而,却因为其与广大的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冲突而饱受诟病,广为人知。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于普通小商贩不能够公正合理的进行引导教育,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产生了大量的冲突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
三、 公共价值冲突理论的实践
(一) 缩小政府与公民之间公共价值认知的差异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社会广议,说明公民对于环境污染和个人健康问题越发关注和重视,地方政府应该正视经济发展不再是公民和社会关注的唯一,健康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公民新的公共价值诉求,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将成为赢得公民支持的重要条件;另外,食品安全,公共医疗,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日益受到公民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及时的把这些公民大量关注的公共价值作为行政管理过程中优先考虑解决的内容,减少盲目地把公共资源投入到所谓的地标性建筑或者新城开发,尽力缩减政府与公民公共价值诉求方面的差异。
(二) 以满足公民公共价值诉求作为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指标
地方政府对于公共价值差异的认知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能够最终落实到行动中。现代政府治理主体已经不再仅限于政府这一个治理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育成熟,使得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大量存在于社会中,在政府力量薄弱或者缺乏的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其扎根于普通的社会民众之中,了解普通民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公共价值内容,并依此作为自身组织成立发展的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明确这些组织的地位,减少干预和限制,充分发挥其对公民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补充政府在某些公共领域的不足;再者,改革和扩展政府与公民沟通的管道,使得办之类的机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传递公民迫切的价值诉求。
(三)严格规范行政管理者的行为标准
地方政府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禁止超越法律法规胡乱作为,尤其是掌握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执法者,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在保障执法成效的同时,给予被执法者相应的尊重,使得诸如用“微笑执法”方式取代“强制执法”等,以此达到相互支持理解,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作者单位:民族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莫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87
[2]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北京:政治学研究,2009:第6期
[3]王学军,张弘.公共价值的研究路径与前沿问题[J].哈尔滨:公共管理学报,2013(4):第10卷,第2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 国际局势 新探索
一、贸易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人类对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初,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一国国内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国内问题转变为全球问题。热带雨林的减少、臭氧层的消耗越来越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造成环境退化的原因有许多。从社会层面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从经济层面看,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不能正确地为环境资产定价,进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造成环境恶化;所以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贸易和环境会发生相互影响。
(一)贸易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结构效应。结构效应产生于贸易活动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即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产品。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提高了各国的消费水平。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主要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通常被认为具有加剧环境恶化的作用。在生产活动污染系数一定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在促进经济活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贸易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是负的,即对环境是有害的。
(二)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首先,各国制定的环境法规和国际环境公约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带来影响,如产品的环境技术标准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品质和成分的含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贸易的作用。但同时,严格的环境措施也可能给贸易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其次,各国政府实施的绿色补贴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与经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出口数量大,而且增速惊人,这种高速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出口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给我国的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首先,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比重,本文所说的环境成本是指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些都成为出口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担。其次,从出口企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918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55.9%,外资企业对中国外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必须承认,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不一致,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污染企业新厂址的所在地。据统计,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将25%的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产业,如近来社会反响极大的大连PX项目的投资。
(二)出口贸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方式在所有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由于在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加工成最终产品然后再出口,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同时一些洋垃圾也打着中间产品的旗号进入到我国,这些都加剧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
三、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保的国际合作,提升整体环保水平
从全球来看,发展国际贸易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各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不断升级,由此引起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日益增多。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分歧,就必须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及其他国际环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和多边谈判。
(二)加强保护国内环境,鼓励发展环保产品
在积极遵守国际上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民、动植物的安全与健康,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为此,需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体系,合理规划我国的环境发展。
(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
为了提高公众对各种消费品和其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的认识,帮助消费者了解消费品生产商在改善其产品和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方面所做的工作,政府应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对环保有益的消费品,针对像个人护理产品、家居清洁剂、汽车修理用化学品、非农业用杀虫剂、非工业用胶黏剂和密封剂、气雾型喷漆、建筑用涂层等不利于环保的商品消费进行指导,减少对这类产品的消费,促使企业放弃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达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目的。
(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长期粗放式、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在外贸总量增长的同时,并未获得很大的贸易利益,相反却付出了资源流失与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因此,要缓解我国贸易与环境的>中突,首先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结构,而技术进步是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根本途径。参考文献:
[1]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汞中毒最明显的症状是损伤性机能。其临床表明为阳痿,同时显著降低。虽经治疗,上述现象依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锰给性机能带来的影响是使减退、排精困难,同时伴有时时间短、、阳萎等症状。
镉主要沉积在肝、肾、等组织内。据研究得知,长期在含镉量强的环境(比如焊接时会放射出镉烟)中作业的男性,其男性荷尔蒙显著减少,大多数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阳萎现象。
经过具体调查我们得知,我国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性其“种子”的质量在16年内降低了10%。这样的结果,不能不使中国人大为吃惊。这决非什么危言耸听。
据1995年5月末的《北京晨报》报道,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所,从1981年和1996年分别对北京、上海、天津及全国39个市(县)的1万名健康男性,就量、数、成活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10年间各自减少了10.3%、18.6%、10.4%。
报道还提到,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男性生殖能力的下降率也越高。这就意味着环境污染无可争辩地影响着男性生殖器能力的下降。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由于各种环境污染与日俱增,导致男性的生殖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有关专家认为,这次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说明尽管目前中国男性的“种子质量”比外国同期调查的结果平均偏高,但是质量下降的速度正在加快,不能不让人深感忧虑。
由此可见,“食盐有害论”首先来自于盐内所含有的各种“毒性”,这也是一部分人的主张。
“食盐有害论”的提法是从高血压开始的。曾有人认为“盐”是高血压的元凶,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这种提法奉为“真理”。可以这么说,这绝对是对盐只有一知半解的人的见解,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随大流,对这样的见解轻信和盲从。
我们知道高血压是由于血管内的废弃物难以排除,造成血液黏稠,从而为了促进血液循环需要更大的压力而导致的疾病。因此,为了根治高血压,并不能总是使用降压剂那样的药物,更重要的是应该清除血管内沉积的废弃物,使血液得以净化。
前面已经说过,盐具有清除体内废弃物,促使其排出体外和净化血液的出色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血压患者不仅不应该减少盐的摄取量,反而应适量增加才是一条根治疾病的出路。因为,清除诱发疾病的毒素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当然,由于盐具有吸水性强的特性,过多摄取就会出现血压增高的现象。然而,这毕竟只是暂时发生的临床现象,决非高血压的根本原因。
不管治疗什么疾病,我们绝对不能被简单的几个预测数字所制约。(反击:过分迷信数字,往往忘却根本。)
关键词:博弈模型;绿色信贷;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08-02
一、绿色信贷政策推行原因分析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为主要手段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文件指出,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并及时公开查处情况;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环保设施验收等新建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国家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把市场手段作为防治企业环境污染的行政与法律手段的补充[1],二是银行也要履行社会责任来减少环境污染。
1.行政与法律手段的补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行业,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部门。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提高18.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提高20.1%,高于工业总能耗1.6个百分点[2]。国家虽然利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明显。据报道,2007年8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进行检查,发现有110个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同时中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不完备,对企业约束力较差。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污染企业遏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提出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
2.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
作为社会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虽然其经营不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废弃物,但若向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但投资回报高的企业发放贷款,就会导致环境恶化的加剧。从这一角度看,违反绿色信贷原则的银行是环境污染的间接制造者。在中国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下,不仅生产性企业要延伸生产者责任,作为服务行业的金融业更要履行社会责任,对那些未通过环境评估的企业停止贷款,督促其改进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信贷政策效果的博弈模型分析
绿色信贷机制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1月,主要金融机构向“两高”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共计1. 5 万亿元,增幅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3]。但绿色信贷的实施仍遭遇不少阻力,很多地方银行只是作了一些表面调整,实质并未按照“绿色信贷”要求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限制或者停止贷款。
从博弈论角度看,“绿色信贷”机制推行较为缓慢的原因在于“两高”企业大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地方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政府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其发展[4~6];而这些污染企业又是银行的贷款大户,在企业环境污染的信息透明度较差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会享受丰厚的利息回报,提升银行企业的经营利润;而开展“绿色信贷”银行将损失重要的客源与前期对企业的投入回报,银行自身的利益会大幅减少。
1.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GC1――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查处,通报给银行要支付的监督考察成本。GR1――当地环境保护得到的收益。GC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府减少的监督成本。T――政府每期从这些企业获得的税收收入。BR1――银行不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获得的收益。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后获得的无形收益。BC1――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污染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丧失客源受到的损失。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从银行角度,在地方政府对排放超标的企业查处时,如果银行贷款就会形成不良资产,银行利益损失为BC1;如果银行不贷款则由于履行了社会责任,获得无形收益BR2。因此,在政府对企业进行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是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收益为全部利息收入BR1;如果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虽然获得收益BR2,但不能获得巨额利息收入,同时企业转向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银行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都下降,收入减少BC2;在经济增长仍以经济指标为主,企业社会形象这一无形资产还难于计量的情况下,BR1要远大于BR2-BC2,因此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贷款。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银行如果对企业继续贷款,政府对其进行查处会使其税收减少,并增加检查成本,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若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表明企业的环境污染存在问题,政府如果进行查处,虽然会节约由于监管成本GC2,但会减少税收收入及政府业绩;如果政府不进行查处,其收入T+GC1> GR1-GC1,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
银行与政府的博弈结果就是政府不对污染企业查处,银行对其贷款,双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是典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整个社会利益即环境保护所带来的长期重要价值受到损失的囚徒困境模型。因此,在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政绩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重视环保的长期价值,绿色信贷政策很难在地方上实行。
2.银行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
银行与污染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R1――企业获得贷款经营带来的企业收益。C1――企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C2――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损失。F――企业被查处交纳的罚款。BR1――银行向污染企业贷款所获得的收益。BC1――企业被查处所获得的损失。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后履行了社会责任所获得的收益。BC2――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受到的损失。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银行贷款会获取收益BR1,若不贷款,企业转向其他渠道融资受到损失BC2,因此银行最好的策略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理污染,银行贷款要承担企业被查处造成的损失BC1,包括利息和不能收回的本金;银行不贷款给企业,会得到无形收益BR2,但会由于客源流失损失BC2;由于 -BC1
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如果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企业不治理污染获得的收益为R1-F,而企业治理污染获得收益为R2-C1。由于目前对企业的罚金F R2 - C1 - C2。可见在存在其他融资渠道时,企业仍不会治污。
因此,银行业和污染企业的博弈结果就是企业不治理污染,银行不对其贷款,这样会导致多方收益受到损失,银行不再通过这些贷款大户得到利息收益,而企业不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效益,相反会继续污染环境。此时环境没有得到保护,绿色信贷政策不再发挥效力。
三、促进绿色信贷政策顺利推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1.环境污染成本作为经济发展成本的内在要素
从企业角度看,只有把污染的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成本要素,企业才会有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的动力。从政府角度看,只有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作为GDP负增长的一部分进行扣除,才能反映出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环境问题才会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的效果才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从银行角度看,在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及对企业环境信息真实了解情况下,银行会从风险角度出发,对这些污染企业进行严密审核,减少其风险损失。因此,把环境污染成本作为企业、政府和银行的内在成本要素是保证“绿色信贷”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
2.规范绿色信贷机制约束外的融资团体
在“绿色信贷”机制没有完全约束力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民间资本、外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国内金融机构单方面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予贷款会丧失高利润回报的客源,而企业又没有治理污染,这样对环境及金融机构的收益都是损失。因此需要制定政策法规来规范信贷资金市场,要求境内的所有融资渠道都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保证那些污染企业只有排污达标才能获取贷款,这样绿色信贷机制才能起到效果。
3.消除环境评估信息传递的瓶颈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正是缺乏对污染企业真实、及时的信息,银行对企业贷款还存在博弈关系。因此,环保部门及时向银行通报企业环境评估的真实有效信息,让银行有充分的数据资料了解企业的污染状况,银行才会积极的实行“绿色信贷”政策,更大范围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企业和银行之间不再是博弈关系,而是明确的污染违规银行就不会再贷款的对决关系,从而保证“绿色信贷”机制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 马小明,赵月炜.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19-23.
[2] 周仕凭.以绿色信贷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J].绿叶,2007,(8):4-5.
[3] 戚永晔.是成功的环保盛宴还是又一次无疾而终[J].经济纵横,2008,(3):49-50.
[4] 李本庆,丁越兰.环境污染与规制的博弈论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41-545.
Li Dajiang;Wang Shunyi;Tan Wenqian
(①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哈尔滨 150021;②中山火炬集体有限公司,中山528400)
(①Harbi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Harbin 150021,China;②Zhongshan Torch Group Co., LTD.,Zhongshan 528400,China)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制约性因素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市场与政府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of Harbin, while this paper use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constraints on the problem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resolv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治理 瓶颈 因素剖析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bottleneck; analysis of factor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18-01
0引言
哈尔滨市早在2003年就在辖区乡村推行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环境治理的瓶颈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并且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仍有不可回避的因素。
1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治理的瓶颈
1.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缺失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集体和个人。而政府则是责任主体的主要承担者。由于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以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性环境政策,而这种行政管理手段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机构、人员及设备。现实的情况是哈尔滨市辖区大多数乡镇政府机构都是负债运营,对于建立环境治理实施机构缺乏财力支持,因此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没有在乡镇一级设置环保机构。即使有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没有设乡镇一级环保机构的县一级环保局名义上是“综合管理部门”,但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仍涉及很少。
1.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虽然我国的环境治理的投资额度从总体上看逐年上升,但是对于我国北方寒带地区的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相对较少,哈尔滨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上低于全国水平。即使如此,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农村的环境治理投入明显不足,呈现出市区投入高、外县投入低、农村建制村屯投入更低的一高一低更低现象。
1.3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本较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要求较高。由于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太小,不能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居住以一家一户一院的形式为主,造成生产、生活的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再加上大多数农民还未形成清洁的生活习惯,对于农村大量发生、分散度又很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管制和治理成本相当大。
1.4 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在农村,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缺乏了解,环境意识较差,这样不仅导致自我约束的不足,甚至许多个人和团体难以接受外在的不健全的治理和控制,存在一定的抵触和不配合的情绪,削减了环境治理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环境控制活动是对公众压力的回应。但农村环境治理和控制则表现出明显的单向性和强制性,缺乏来自居民的积极的反馈,这样就导致治理和控制效率的降低。
1.5 当前环境治理政策不公平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环境治理采取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改善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却把我国最大区域的农村和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忽视掉了。
2哈尔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约因素剖析
2.1 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瓶颈产生的直接原因
大多数环境恶化和环境治理的低效率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扭曲、或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不存在。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定义的、安全的、可转移的,涵盖所有资源、产品、服务的产权。但农村环境资源很难符合所有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要求的产权条件。第二,农村环境资源的交易没有市场。很多农村环境资源的生产还根本没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些环境资源的价格为零,因而被过度使用,日益稀缺。毫不奇怪,当资源的价格为零时,任何企业都可以无所顾忌地排放废气和废水,因为并不需要事先购买空气才能污染;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地下水和灌溉用水是免费的,因而也被大量浪费。
2.2 政府职能是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瓶颈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就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所以让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必然是产量的严重不足,不可能满足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许多公共决策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的,因为决策信息的搜集与整理都要耗费大量成本,有时甚至耗费了大量成本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准确完备的信息。由于环境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有些信息并不容易被农村居民所掌握,他们难以全面了解每个治理方案给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由于搜索信息的成本较大,有时也缺乏搜集信息的动力;地方政府官员也不充分了解每个治理方案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第二,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近视”弱点。政府官员为了谋求自身向上发展的政治资本,并因任职期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患上了追求短期利益的“近视”弱点,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在经济发展上,地方官员只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包括环境在内的质量增长,没有实行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农村环境的治理成本大、效益体现慢,所以大部分官员为追求短期利益都会将治理重点放在城市而不是农村。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公共部门处于垄断地位而缺乏竞争,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即使低效率运作仍能生存,公共部门的运作成本通过税收得到补偿,因此在决策时忽视成本收益分析,也没有来自破产的威胁。同时,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不能有效地监督公共机构及其官员的活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监督者完全可能被监督者所操纵。
参考文献:
[1]章建民.“秀美村庄从规划抓起”,/gb/node2:2004年5月.
[2]朱柏铭.公共经济学(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环境侵权;动态救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X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6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7
人类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和高度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及其给人类赖以生存空间造成的巨大损害。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如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紫金矿业溃坝污染事故、东京电力核泄漏污染事故等,而这样的事故发生之后,往往会对环境和相关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巨额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企业因“赔不起”而使环境风险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合理救济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的环境破坏最后也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治理,据环保部估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 200亿元[1]。为了分散企业污染赔偿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尽量减少社会和国家的损失,积极推动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和特点
1.1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
环境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所谓环境责任保险,就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2]。在这种保险机制中,排污单位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保险人)预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则根据约定收取保险费,并承担赔偿责任,即对于排污单位的事故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保险人保人向第三人赔偿或者支付保险金。从此处的定义来看,该种责任保险不仅服务于狭隘的个体利益,而且服务于因事故受到损害的第三人的公众利益[3]。
1.2环境责任保险的特殊性
环境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人身或财产保险,首先,环境责任保险有着直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间接保障受害人利益的双重保障机制。一般来说,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都是保险人直接补偿被保险人的人身、财产损失的,而投保人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其目的从直接上看是为了弥补企业自身因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遭受的损失,但间接地却可以为环境污染受害人提供充分补偿,因此具有双重的保障机制。其次,环境责任保险是现代社会宏观管理和微观运作相结合的契合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外部性问题,由于该领域普遍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倚重于政府干预的宏观管理手段,如环境税费以及环境责任保险等,以求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能够支付与之收益相应的环境成本;从微观上来讲,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所缴纳的保险费,可以作为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并传递到产品价格中去,从而使其环境成本内部化。再次,环境责任保险是风险责任社会化的体现。所谓责任社会化,指的就是一种因特定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社会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范围内分散损失的侵权赔偿责任机制[4]。环境责任保险作为风险规避的一种手段[5],其特点就在于将本应由企业或个人承担的环境侵权责任由众多的同样具有可能产生环境风险的投保人来分担,从而减少了每个个体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薛丹: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2作为环境侵权救济手段的环境责任保险
关键词:化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化学工业从19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它属于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最初只生产纯碱、硫酸等少数几种无机产品和提取茜素来制成染料的有机产品,逐步发展为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一大批综合利用资源和规模大型化的化工企业。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专用化学品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09年我国专用化学产品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09亿元。显然,在人类物质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生活,时时刻刻都与化学工业有着联系。但是,化工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污染,因此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提倡无工业生产城市发展模式,但他们把工业生产转移到国外,这种模式不能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它仍然会危害到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人类必须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解决化工污染问题,使化学工业在不破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则下,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化工产品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提出清洁生产,来实现绿色化工的目的,从根本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改进化工生产的工艺及设备。绿色化工的环境保护战略手段,是从化工生产的过程中消除污染,这也可以称作清洁生产,它具有化工产业革命性的科技战略,具有保护环境的重大经济和社会意义。
1 绿色化工的保证是实施清洁生产
1.1 绿色化工是人类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人类已经认识到落后的化学工艺是化工污染的根本原因,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环境保护问题。在我国正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广绿色化工的生产理念。如今,创建节约型经济社会,国家在化工生产前要重视化工污染问题。改变末端治理的理念,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利用在化工生产之中,这样做虽然可能增加投资,但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是彻底改善化工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这种清洁生产的目的就是实现绿色化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当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正在酝酿着新的技术突破,化学工业也将随着催化技术、分子设计科学等重大技术突破,使化工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2 绿色化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绿色化工是通过清洁生产,改进化工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创新,解决传统化工生产末端处理的方法,而把末端处理的过程,消灭在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之中,这就是在化工生产过程的化废为宝,将污染物进行预防和控制,使污染物转变成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这样就使化工生产得到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物耗、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清洁生产的要求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当然,绿色化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然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1.3 绿色化工与可持续发展
相比末端治理而言,绿色化工更能有效改善化工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对环境起到环保作用。无论是物料的高效利用还是废料的合理处治,绿色化工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绿色化工的推广是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都有更好的保障,并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良好的发展。
2 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工的技术的发展
2.1 改革传统化工产品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政府法规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人们对一些传统化工产品及工艺对环境污染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污染的预防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而且要贯穿在化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样必须改革传统化工产品体系,寻求新的无污染的新产品或替代品,满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需要。
2.2 清洁生产的意义
造成化工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工生产的工艺不完善,开发流程简短、前后工序衔接不合理、原材料消耗大、能耗高、产生废料,而绿色化工工艺,就是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者消灭于生产过程中,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解决化工企业的三废污染问题。为此,必须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把握住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获得绿色化工产品即采用绿色化的原料、在绿色化的催化剂、绿色化的溶剂和绿色化的助剂作用下,进行最优化的反应,使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所需要的绿色化工产品,实现废物的“零排放”,这样需要预先设计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作用,以达到全程“绿色”化的高新化工目标。
2.3 采用清洁生产是绿色化工的技术途径
清洁生产就使设计化工产品,实现废物的零排放。现在国外已有不少化工产品的生产符合这一标准,同时,还可以利用国际上流行的提供分子理论合成路线的几种计算机软件协助新产品合成路线的设计,设计出符合环境安全的绿色化学合成工艺路线。
生产绿色化工产品,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学物品来自石油,产品很难降解,而且其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都较大。为了促进传统化工方式向现代绿色化工方式的转变,还应该依靠国家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对新建项目进行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价污染物末端治理设施是否达标。因此,在这种环境评价难以满足绿色化工的要求,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价应从原材料选用、工艺设计、技术选择和能源消耗等进行绿色化工审计,并提出相应的绿色化工措施。
3 结束语
改革现有的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污收费制度,鼓励化工企业在中间生产环节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建立或实施对绿色化工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绿色化工生产投资和信贷实施优惠和倾斜的政策,以保证绿色化工顺利实施。绿色化工的发展趋势必然应该通过清洁生产的规范要求,把化工企业做大作强才能够实现绿色化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