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第1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 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 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 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 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 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 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 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 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 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 参考文献

[1] 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 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 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 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第2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教师发展 农村教育

到2015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适龄儿童都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的影响力薄弱,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是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基础,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和基础教育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队伍。

因此,农村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分析农村教育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研能力。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比较稳固,教师的专业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在农村教师队伍里也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感不足,专业知识欠缺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短板,总体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优有劣,主要表现为:

1.1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端正

农村教师大多是从中职院校和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学院已经接受了专业的师范知识学习,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农村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都比较端正,大家都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对于农村教学困难有理性的认识,也具有正确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交流,敬业精神比较强,在业务钻研和科研探寻上都充满活力。

教学年龄在6~10年的教师队伍进入职业倦怠期,他们对于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教学更多地是生活手段,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态度有所欠缺,需要增强其工作荣誉感和教学情感建设。

1.2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

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履行专业性的教学工作,需要掌握必要的教学专业技能,拥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普遍存在着不足。

首先,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不强,教师与外界社会交流有限,农村的教学设施欠缺,教师不能从电视、网络、报刊和教育书籍中汲取营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教学的需要。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有限,农村教师不能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农村孩子的教学特征开展有目的的课程选择,教师不能运用各种特色教学技巧服务于课堂教学。

最后,教师不能具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有限。

1.3有些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农村教师的专业队伍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预备队伍中调剂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他们很多在工作岗位上都感受到心力交瘁,其在专业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的教学工作,针对农村的教学特色和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专业学校所教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学知识都没有时效性,无论是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和情感交流,都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不同,也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层次不齐。当前农村教育队伍的主力是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好,教学能力比较强,专科层次的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比较吃力,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充分反映到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上,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促进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教师阶梯队伍,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经费,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才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健全农村教师阶梯队伍

农村的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在就业环境和事业发展上都和城镇教师有不小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在构建教师队伍时,应该有意向农村教师方向倾斜,加强农村教师的调剂比例,在教师预备队伍中优选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态度端正的人员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学校,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认真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组织农村教师汇报生活和工作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认真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小农村和城镇的教学差距,保证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避免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失。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组织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相互流动,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鲜活跃,也能保证教师市场的自由调配,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技术。

2.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教育经费

要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开展专业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关注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保证农村学校各级培训经费都有着落。

首先,农村院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工程”,认真组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借助网络远程交流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育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研研究,从而能够大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力。

其次,开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通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优先培新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市、县和乡镇建立研修通道,划拨专业的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经费,建立教师培训专业基金,保证农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和无障碍的教研培训。

2.3增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农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教师不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实现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开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应该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充分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首先,通过集中培训作为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专业培养为主,科研能力培养为辅,可以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给农村教师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也有助于减轻进修学校的负担。

其次,充分开展以教育教研为主的校本研修,侧重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农村学校的教学带头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和教研指导力。

最后,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完整性,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应该给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放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时间安排,联系进修学校和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阶梯型地进行培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教育离不开农村教师的努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能力培养的呼声不断提高,我们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认识到农村教学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措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容中逵.农村教师发展保障机制与政策体系的系统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

第3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水 农业发展 发展现状

二、节水型农业技术应用及其主要技术经济特性与效益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从水源引水、包括降水利用,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4个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科学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包括输水建筑物改造配套,防止跑、冒、滴、漏;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膜下灌以及传统的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坐水点种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用水管理节水包括制定不同作物科学的灌溉制度,健全节水政策法规。

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

(1)水资源优化分配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益的优化分配方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多水源联合运用技术。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计算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并保持灌区水资源的良性平衡。

(3)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在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入位置较低的水窖或水窑内储存,经过净化处理,供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

(4)地下水利用技术。在利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在维持地下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开采强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对机井进行测试改造,提高机井的出水效率和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在井渠结合的灌区,非灌溉季节时,可利用渠道引客水或利用排水沟集蓄雨季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5)劣质水利用技术。劣质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微咸水和灌溉回归水。城市或工矿企业排放的污废水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有害的无机物或有机化合物、病原生物等,必须经过严格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才能用于灌溉非直接食用的农作物。利用微咸水灌溉时,可根据土壤积盐状况,农作物不同生育期耐盐能力,直接利用微咸水或咸淡水掺混后使用。但应特别注意掌握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次数,同时与农业耕作栽培措施密切配合,防止土壤盐碱化。对于灌区渠系和田间渗漏水、退水、跑水产生的回归水,可收集起来重复利用或作为下游灌区的灌溉水源,但使用回归水之前,要化验确认其水质已符合灌溉水质标准。

2.输配水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大,约占到水量的50%~60%,一些土质较差的渠道渗漏损失高达70%以上,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渠系每年渗漏损失水量约为1700多亿m3,是灌溉水损失的最主要方面。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高效用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渠道防渗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渠水渗漏,而且可以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渠道防渗还具有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杂草丛生,节约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的附加效益。据测定,浆砌石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70%~80%。

渠道防渗的方法很多,根据所使用的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防渗、三合土料护

面防渗、石料衬砌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混凝土衬砌防渗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渠道防渗措施,可分为现场浇筑和预制装配两种,防渗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特别是使用混凝土“U”形渠槽防渗还可提高渠道流速和输沙能力。塑料薄膜防渗具有重量轻、造价低、运输方便、施工简单及抗腐蚀能力较强的优点。沥青护面防渗是用沥青与其他材料如塑料薄膜、砂石料、玻璃纤维等联合使用起到防渗作用。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这项高效用水灌溉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平原井灌区发展非常快。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许多优点:一是省水,由于以管代渠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可使亩毛灌水定额减少30%左右。二是节能,与土渠输水相比,由于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使从井中抽取的水量大大减少,因此可减少能耗25%以上。三是可以减少土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在井灌区可减少占地2%左右,在扬水灌区可减少占地3%左右。四是管理方便,省工省时,由于低压输水管道埋于地下,便于机耕和养护,耕作破坏和人为破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管道输水流速比土渠大,灌溉速度大为提高,可显著提高灌水效率。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及动力机、连接保护装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及其他附属设备(如量水设备、排水阀、逆止阀和田间灌水设施)等部分组成。一般可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3种。移动式是除水源外,机泵和输配水管道都是可移动的,特别适合与小水源、小机组和小管径的塑料软管配套使用。其优点是一次性成本低、适应性强、使用比较方便。缺点是软管使用寿命短、易被草根、秸秆等划破,在作物生长后期,尤其是高秆作物灌溉比较困难。固定式是包括机泵、输配水管道、给配水装置等建筑物都是固定的,水从管道系统直接进入沟畦进行灌溉。半固定的机泵、干(支)管和给水装置都地埋固定,而地面灌溉管是可移动的。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固定管道将水输送到计划灌溉的地块,然后通过给水栓供水给地面移动管进行灌溉。由于具有移动式和固定式两者的优点,是国内外低压管道灌溉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转贴于 (3)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要实现喷灌首先要建立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灌溉季节中(甚至长年)都是固定不动的,或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和装有许多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支管与干管常用给水栓快速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工程(塘、井、渠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移动。固定式喷灌系统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占地少,易于实现自控和遥控作业,但建设投资较高,适合蔬菜和经济作物地区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结构简单,投资较低,使用灵活,设备利用率高,但移动时劳动强度较大,路渠占地较多,运行费用相对较高,比较适用于抗旱灌溉的地区,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多的喷灌形式;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的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我国今后应提倡发展的主要喷灌形式。

喷灌和地面灌溉相比,具有节约用水、节省劳力、少占耕地、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能保持水土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林草地等。喷灌可以根据作物需水的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一般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喷灌后地面湿润比较均匀,均匀度可达0.8~0.9,由于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以上,比明渠输水的地面灌溉省水30%~5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地,如沙质土,省水可达70%以上。由于喷灌可以采用较小的灌水定额进行浅浇勤灌,因此能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保持肥力,保护土壤表层的团粒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在浅层发育,以充分利用土壤表层肥分。喷灌还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近地表层空气湿度,在天热季节起到凉爽作物,而且能冲掉作物茎叶上的尘土,有利于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故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多年大面积应用证明,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喷灌粮食作物增产10%~20%,喷灌经济作物增产20%~30%,喷灌果树增产15%~20%,喷灌蔬菜增产1~2倍。但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风影响大,风大时不易喷洒均匀,以及投资比一般地面灌水技术要高。

喷灌几乎适用于灌溉所有的旱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食用菌、药材等,既适用于平原也适用于山区,既适用于透水性强的土壤也适用于透水性弱的土壤。不仅可以灌溉农作物,也可以灌溉园林草地、花卉,还可以用来喷洒肥料、农药,防霜冻、防暑降温和防尘等。但为了更充分发挥喷灌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优先应用于:当地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且经济效益高、连片、集中管理的作物;地形起伏大或坡度较陡、土壤透水性较强,采用地面灌溉比较困难的地方;灌溉水资源不足或高扬程灌区;需要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物,包括防干热风或防霜冻;劳力紧张或从事非农业劳动人数较多的地区;水源有足够的落差,适宜修建自压喷灌的地方;不属于多风地区或灌溉季节风大的地区。

(4)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新型的最省水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它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微灌一般属于局部灌溉。微灌一般包括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首部枢纽由水泵及动力机、控制阀门、水质净化装置、施肥装置、计量和保护设备组成。输配水管网包括管道和管件,常用塑料管道。灌水器是微灌的专用设备,也是微灌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滴头、微喷头、涌水器和滴灌带等形式。

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种植类型,微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两类。固定式全部管网固定在地表或埋入地下,灌溉时不再移动,常用于宽行作物,如果树、葡萄等;半固定式的干、支管固定,田间毛管可在数行作物中移动,灌完一行后,移至另一行再灌,常用于密植的大田作物和宽行瓜类等作物。根据管网安装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地表式和地埋式两种。地表式一般支管和毛管铺设在地面上,安装方便、易于检修,但有碍耕作且易老化损坏;地埋式可避免地表式的缺点,但不便检修。

微灌有着显著的优点:因全部由管道输水,基本没有沿程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时一般实行局部灌溉,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水的利用率较其它灌水方法高,可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又因省水显著,对提水灌溉来说节能也显著;能有效控制压力,使每个灌水器的出水量基本相等,均匀度可达80%~90%;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较地面灌一般可增产15%~30%,并提高产品的品质。

微灌的灌水孔径很小,最怕堵塞。故对微灌的用水一般都应进行净化处理,先经过沉淀除去大颗粒泥沙,再进行过滤,除去细小颗粒的杂质等,特殊情况还需进行化学处理。由于微灌只湿润作物根区部分土壤,会引起作物根系因趋水性而集中向湿润区生长,造成根系发育不良,甚至发生根毛堵塞出水孔,故在干旱地区微灌果树时,应将灌水器在平面上布置均匀,并最好采用埋深式。为防止鼠类咬坏塑料输水管,应将管道埋入鼠类活动层以下,约距地面80cm。

微灌适应所有的地形和土壤,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是微灌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南方丘陵区的经济作物因常受季节性干旱也很适宜微灌。北方的苹果宜采用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北方和西北的葡萄、瓜果采用滴灌最理想;南方的柑橘、茶叶、胡椒等经济作物及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宜采用微喷灌;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宜采用半固定式滴灌。

(5)膜上灌技术。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渗水对作物进行灌溉。通过调整膜畦首尾的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沟畦首尾的灌水量,可获得较常规地面灌水方法相对高的灌水均匀度。膜上灌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加快输水速度,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可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中耕作物,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可省水40%~6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6)地下灌溉技术。是把灌溉水输入地面以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供给作物所需水分的灌溉工程技术。地下灌溉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地下浸润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和地下排灌两用系统。地下水浸润灌溉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及土壤含盐量较低,土壤透水性较好,又有一定排水条件的地区。地下管道灌溉适用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位较深,灌溉水质较好,计划湿润土层以下有弱透水土层的地区。地下灌排两用系统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无盐碱化的低洼易涝渍又有干旱威胁的地区。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发损失,灌溉水的利用率较高,与常规沟畦灌相比,一般可增产10%~30%。

(7)坐水种技术。是利用坐水种单体播种机,使开沟、浇水、播种、施肥和覆土一次完成,特别适用于我国有小水源的旱地农业区。与常规沟灌玉米相比,可节水90%,增产15%~20%。

(8)沟畦改造技术。沟畦灌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田间灌水方式,为了节水增产,可在精细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以使沟畦规格合理化。一般可比常规沟畦灌减少灌水定额50%,增产10%~15%。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间歇灌或利用激光平地实现水平畦田灌,以大幅度提高田间灌水的利用率。

3.农业节水增产技术

(1)耕作保墒技术。采用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结构等耕作方法,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流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既可提高蓄集降水的能力,又可减少土壤的蒸发,使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据测定,采用深松耕作法,疏松深度在20cm以上,耕层有效水分可增加4%~5.6%,渗透率提高13%~14%,粮豆增产10%。在伏雨前深松,可使40~100cm土体蓄水量增加73%,小麦增产6%~30%。

(2)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可以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因此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3)水肥耦合技术。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以节约水肥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在不增加施肥量和水量情况下,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5%,产量增加20%~30%。

(4)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根据当地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和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型高效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25kg/(mm.hm2),增产15%~30%。在优化种植制度下,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一般可较原主栽品种增产10%~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55kg/(mm.hm2)。

(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和“ABT生根粉”等,可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抑制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以及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起到显著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和提水分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用保水剂拌种后,出苗率比不拌的提高20%~30%,增产15%~25%。喷黄腐酸可使作物叶片蒸腾速率降低19%~27%,田间耗水量减少7%~9%,增产9%~1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35%。用“ABT和根粉”拌种或浸种,可提高土壤储水利用率20%以上。

4.节水管理技术

(1)节水灌溉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的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可采用非充分灌溉、抗旱灌溉和低定额灌溉等,限制对作物的水分供应,巧灌关键水,增加有效降雨的利用,加大土壤调蓄能力,同时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采用“蹲苗”、“促控”等技术,降低田间腾发量,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一般采用低定额灌溉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

(2)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可以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达到节水又增产。

(3)灌区配水技术。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做到增产又节水。

(4)灌区量水技术。采用量水设备对灌区用水量进行量测是搞好灌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行按量收费、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常用的量水设备有量水堰、量水槽、灌区特种量水器和复合断面量水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半自动式或自动式量水装置已开始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灌区的量水效率和量水精度。

(5)现代化灌溉管理技术。采用电子技术对河流、水库、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乃至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工况等技术参数进行采集,输入计算机,利用预先编制好的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最优方案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控制各个闸门的开启度或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可节省大量的管理劳动力,实现最优化用水管理。

第4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第5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第6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第7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4-1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农业大区县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概况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湘鄂黔边区结合部,位于重庆市东南角;介于东经108°28′04″—108°56′56″,北纬29°04′29″—29°52′10″;海拨320—1938.5米,相差1600米以上;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黔江区属于山区县,境内多山,土多田少,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2011年度全区共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3个镇、215个村民委员会,1334个组。全区总人口5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2万人;乡村户数13.5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1.98万户;农村劳动力28.29万个,其中:男15.04万个,女13.26万个;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4.97万亩,其中:田18.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5%,土26.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5%,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年农作物总面积140.55万亩,复种指数为312.5%;粮食作物面积96.03万亩,亩产258kg,人均生产粮食569kg,人均口粮46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2 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

(1)在无公害生猪发展基地,达500头以上的修建大中型沼气池1个。

(2)黔江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为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建设沼气池,让修建农户享受财政补助。

3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情况

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约 300万吨左右,除了在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以外,其余无害化处理不足10%。

近年来,沼气项目受到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黔江区发展较快,沼气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区“惠民工程”。黔江区主要采取生态家园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利用模式。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45000口。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实用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农民走畜禽粪便-沼气-沼肥综合利用这一循环利用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2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丰富。据统计,秸秆总量大约32万吨,其中:玉米9.2万吨、水稻8.3万吨、小麦3.1万吨、油菜2.5万吨、豆类1.4万吨、薯类5.5万吨(干产)、其他2万吨。其中被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的约占70%,秸秆还田的数量极少在5%以下,用于燃料的只占5%,用于饲料的只占10%。这些秸秆在野外焚烧或抛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3 生态种植、养殖情况

黔江区是农业大区,是重庆市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近几年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生产畜产品产量53068吨。实践证明,黔江区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大规模的玉米、红苕、洋芋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情况(无公害生产情况、清洁生产技术措施)

全区共推广无公害红薯产地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500亩,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15万亩。

3.5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黔江区的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是农家乐模式,而这些农家乐又主要集中在城东办、城西办、城南办、舟白办、正阳办。据统计现在营业的有30家。这些农家乐的修建和经营,既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又为他们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了收。提供了生活保障。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首先要领导重视,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4.2 加快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4.3 完善政策措施

实行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4.4 开展试点示范

第8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营业网点遍布所辖乡镇,极大方便了广大客户就近办理各种业务,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资金需求也不断扩大,加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身“三农”市场,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态势。本文就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三农”根基深厚和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薄弱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农信社,因农而生,为农而改,靠农发展,因而与“三农”根基深厚。而且农村商业银行为县级法人单位,决策链短,机制相对灵活,在信贷流程、信贷审批、贷款品种创新上都更为简洁高效,在提供金融服务决策方面反应更快、效率更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但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机构。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拓展。

(二)产品优势和竞争同化现象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等产品一直对客户免收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费、ATM机跨行取现、刷卡等相关费用(基本实现零收费),电子银行等产品也实现跨行转账免收手续费,且到账及时,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贷款利率定价及贷款品种创新上都倾斜于“三农”、小微企业,农民及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农村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随着竞争性的金融制度推行,更多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甚至是城市商业银行也争相在农村设点。原有农村市场被“瓜分”,而且有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质上是把本不丰富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抽”往城市和其他回报率高的领域,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所抽资金不用于支农,而是投向房地产、矿山等高利润非农行业或热衷于追捧财大气粗的高端客户。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兴起,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错综复杂,组织资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网点众多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了广袤的农村,因此往往在机构网点、员工人数、服务对象、存贷款总规模、纳税总额上都占绝对优势,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有限,经营领域受区域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基本局限于当地。资本规模小,在信用条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劣势。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业务创新能力。

(四)从业人员的地缘优势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并存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基本来自当地招聘,多为本乡本土居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熟悉,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多年积累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非常明显,农民对其怀有浓厚情感,是一种典型的“草根金融”,不是其他金融机构一朝一夕就能替代的。但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营销意识不及其他商业银行,主动营销产品的少,被动等待上门办业务的多,服务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普通服务人员多,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少。有的服务方式理念落后,对市场的把握欠缺,导致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真正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发展

(一)立足农村市场,挖掘潜在群体,努力成为区域内最优

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很多地区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除小规模经营农户外,农村中小企业等各类业主,其金融需求已突破传统农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农村地区的特有优势,深度挖掘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坚决把市场定位在农村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目标市场上,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随着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兴起,培植优质的农户投资者和中小私营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一方面要改进服务,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品种, 充分发挥在农村的机构网点优势, 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

(二)迎合农村需求,加强金融创新,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开发出贴近农村、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利率优势、银行卡产品优势等方面,着重从农村年青客户入手,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便、利、亲”优质服务来吸引农村青年等潜在客户。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融资服务,农村经济中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金融创新产品也有需求。因此探索将其产品、存货、经营权作抵押担保,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对个体户,开发各种个人金融套餐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项目融资,简化贷款手续,加快结算速度。三是在金融环境上,要积极研究金融市场和竞争对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和技术水平都相当有限,因而要积极向外扩展,与社会上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凭借金融创新拓展经营领域,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扩大营销渠道, 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现有产品,大力推进产品、业务的创新。

(三)加强内外部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在逐步成长为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由点及面发展,追求全面突破,打造全方位的精品银行,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

第9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难点又在妇女。改变农村妇女的地位就要让他们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平等,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帮助她们就业发展。

“劳动是妇女解放自己的重要途径。”妇女只有参与社会劳动,投身经济,才有经济地位,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义乌市农村劳动力半数以上是妇女,她们如能最大程度的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将极大推动我市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分析研究我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更好地提高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更好地实现增收致富有积极作用。

一、义乌市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兴商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义乌从一个农业小县成长为拥有全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之一,目前正在朝国际性商贸城市目标迈进。在此过程中,市委市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上各级妇联组织发挥自身特电荷优势,积极参与。这一切,为农村妇女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便利,起着决定作用。其次,农村妇女自身的变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集中表现为农村妇女的自身价值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从事第一产业的一些妇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种养向科学种养、规模种养和深加工的方面发展,有的还成了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营销大户。由此带来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的不断兴起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为广大农村妇女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妇女进一步实现增收致富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农村妇女要实现增收致富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入世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先进的思想观念,高要求技术人才等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妇女实现增收致富就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封建思想制约。在农村受封建传统思想、生产结构的影响,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还没有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妇女的发展和进步,严重影响了妇女就业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求稳思想突出,市场经济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传统的男女分工意识还影响着一些农村妇女,依赖丈夫,依赖家庭,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丈夫赚钱来实现。

(二)农村妇女实现增收致富就业的竞争能力面临知识经济挑战。一是较低的文化水平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对上溪镇的情况统计,该镇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女性占87%,高中及中专文化水平的占10%,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只占3%,农村妇女的这种文化结构,大大限制了她们创新创效,拓宽就业领域。二是较低的劳动技能影响竞争力的提高,从就业结构看,广大农村妇女从事二、三产业的大多从事技术文化要求较低的职业,而从事高级层次管理,高技术和党政机关等要求较高的职业女性相对较少。三是较狭窄的知识面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农村妇女较低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弱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对WTO认识程度将增加妇女在WTO形势下提高竞争力的难度。

(三)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就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不灵、资金不足、技术不懂、经营不活,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科技兴农或者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障碍。她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对致富信息的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把制订的一些扶持优惠政策一些服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真正实现优质服务目标。二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女实现就业的公平环境还没有形成,甚至有个别单位还人为地提高对妇女就业的标准,从客观上增加妇女就业的难度。三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还较为突出,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还相当严重,由此而形成的对男女不同的社会期望值,也影响着女性实现增收致富就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许多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多处于附属地位,而大多数女性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 转贴于

三、农村妇女不断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更好实现增收致富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乌市农村妇女要更好地实现增收致富就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面对挑战,把改造自我、提高自我放在第一位,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参与竞争。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妇女只有敢于参与市场竞争,勇于创新创效,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机遇实现增收致富就业。农村妇女要全面克服传统的心理弱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

(二)练好内功是关键。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广大农村妇女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一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二要加强市场知识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三要努力提高妇女政治理论素质,引导她们知大局、识大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关心农村女孩受教育情况,让全社会共同来关心农村女孩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从源头抓起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

(三)培育龙头是动力。有关部门要从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培育“妇字号”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已越来越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一要继续探索新模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集“生产、科研、培训、创收”为一体的示范基地,注重发挥其带动作用,力争在规模、效益上有新突破,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走上致富道路;二要下大力气培育几家以妇女为主、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效益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大型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从而把农村妇女的分散经营同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拉长拉大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并以此推动农村妇女加快实现增收致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