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第1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摸清全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并确保在中央、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之前先发现先解决问题,逐步化解矛盾,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和成效。

二、排查内容

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排查整治。

(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环保专项整治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推进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任务分工

此次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由镇政府牵头,各村(居)承担所辖区域排查整治任务,各责任领导、各片工作组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分工具体安排排查工作。工作分工如下:

(一)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中央、省环保督察组转办的群众投诉件等,全面排查、逐项核实整改情况,防止死灰复燃。同时,举一反三,系统排查梳理关联性、衍生性问题。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片工作组相关人员,各村(居)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场(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周边环境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农业农村办相关人员、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三)工业企业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工业企业偷排漏排污染物、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等违法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相关片组人员、各村(居)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

(四)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等未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五)砖厂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手续不全和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砖厂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六)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开采手续不全、未按环评要求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防治设施未正常运行、植被恢复滞后、水土流失严重、堆料覆盖、洒水降尘、喷淋雾炮冲洗平台、厂区雨污分流、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七)碎石洗沙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对碎石洗沙行业中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收集处理方面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八)“散乱污”企业的排查整治。重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未办理合法手续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九)建筑垃圾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全镇范围内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情况进行排查整治,规范镇域建筑垃圾堆放场所及堆放行为。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全镇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禁烧宣传处罚情况,火点黑斑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十一)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情况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二)黑烟车、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超标排放尾气的黑烟车柴油货车、未进行编码登记或超标排放尾气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十三)城乡黑臭水体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城镇、农村集中生活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十四)入河排污口问题的排查整治。重点对入河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源头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

责任领导:

责任人:各村(居)主要负责人

四、时间安排

进一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自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5日

五、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各责任领导根据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各片工作组全力配合,各村(居)、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第2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以奖促治”,推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基本原则。注重实效,农民受益。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出资出劳。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整治项目的确定、成效考核和奖励资金的使用要向社会公布,尊重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集中整治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当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使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到2015年,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加强,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成效要求

(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原则上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优先治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内,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可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二)整治内容。“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措施。

(三)成效要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了截污设施,水质监测得到加强,依法取缔了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无污染事件发生。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并确保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通过生产有机肥、还田等方式,有效治理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对分散养殖户进行人畜分离,养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了隐患。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小的生产方式,建立了有机食品基地;在污灌区、基本农田等区域,开展了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保障食品安全。

三、实施程序和监督考核

(一)申报程序。每年上半年,由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根据有关规划和年度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提出具体要求。“以奖促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申请,经市(地)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核,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查汇总后,联合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组织审查。已有投资渠道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按现行工作程序进行。

(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省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的20个工作日内,及时下达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县级财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实行村务公开。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监督考核。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加强“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成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程度等情况的考核验收,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上年度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20*年已安排的“以奖促治”项目应于2009年6月底前完成,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于2009年8月底前将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以奖促治”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并考核,考核的重点是“以奖促治”工作机制、责任制落实、治理目标完成、资金管理等情况。对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地区,优先安排“以奖促治”资金;对未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差的地区,将通报批评并取消申报资格、停止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

四、组织领导

第3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要求,其实质是在农村地区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善落后的生活习惯,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乡镇“脏、乱、差”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畜禽养殖污染加剧,农村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共同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许多农村地区环保基础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量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饮用水体中。大部分地区的河、湖、塘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即使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存在污水、粪便、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

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下。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26亿吨,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但其中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调查显示,近年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总量都在20亿吨以上,而我国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措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也是突出的问题。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农药残留于环境中极易诱发基因突变,使生物物种退化甚至衰竭死亡,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乃至崩溃。农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与富集以及毒性放大,使人类遭受高剂量的农药毒害。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出口,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类的一些癌症甚至是农药诱发的。

化肥的过量施用或施用不当,会间接构成对人体的伤害。氮肥施用过量使蔬菜体内的硝酸盐超标,人食用后在消化道内转化为毒性很大的亚硝酸盐,受害较轻时会导致皮肤发红,视觉、听觉衰退、迟钝等症状,较重时可致癌。化肥总体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地表水的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危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的制约瓶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也不可能同时到位的现实形势。因此,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对策。

一是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形成一套能够将生态、生产和生活统筹协调起来的乡村建设思路,并贯穿于农村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制定从实际出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开展对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建造卫生厕所,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区与村民居住区,人畜粪便处理后尽可能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

三是治理农村生产环境污染。积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保障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治理工程。

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科普教育工作,以尽快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特点的、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构建一个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六是建立有计划的长期坚持的环境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要规定专门的部门开展这项工作。重点是乡镇,村一级要培养专门人员定期对农民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第4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has been very severe,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not only to lim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even more serious direct threat to the health,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the farmer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it must fi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seek solution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from a multi-pronged approach.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业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业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

一、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

(一)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中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涩、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将严重的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在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水。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造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等问题。水污染不仅仅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含有毒物质、渔业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农村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工业污染。为了实现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许多外地工业污染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转移。工业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水,都直接流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农民再取这样的水来灌溉、饮用。其次,农业废弃物也在对水体造成越来越大的污染。大量的垃圾、秸秆、人畜粪便进入水体,以及水产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可直接引起婴儿缺氧甚至死亡。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人们喝了这样的水,就容易生病。目前有大量的化肥随着农田径流流入了江河湖泊。

(二)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农业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农业土壤环境、矿区农业土壤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农业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

导致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

1、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

工业“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会污染环境,并最终归于污染农业土壤环境。

2、污水灌溉

不少地区用污水灌溉农田,且多数污水未经处理,所含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累积,造成严重后果。

3、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

许多地区单纯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造成农业土壤环境过酸,使农业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农业土壤板结。

4、重金属污染

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另一条途径是随大气沉降。

5、非降解农膜的大面积使用

残留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的农膜阻碍了农业土壤中水分和气体的交换,破坏农业土壤环境的物理性状,甚至使农业土壤的性质改变而不宜耕作。

二、导致农业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自然和谐型转变成现在的自然危害型。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立法缺位

首先,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而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前所述,农业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不易监测性。这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相比更加难以掌握、监控和防治。

(三)农村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人口再膨胀的怪圈。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四)农业环境问题宣传不足

我们国家的环保宣传设计是以城市为重点的,而对农民的环保需求,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农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只有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才叫污染,而化肥、农药、畜禽排放的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另外,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农民环境意识的淡薄,也是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立法,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性规定。

(二)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

(三)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同时,还应当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切实有效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

(四)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要在广大农村干部中树立“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摆在促进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公众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5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4.060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新“四化”战略的龙头和引领,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由乡村不断向城市迁移,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也必须看到,城镇化引发各种要素不断积聚,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工业污染、用地粗放、垃圾围城等情况显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相违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既涉及到社会、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足,也涉及到经济、行政制度体制上的不健全。其中,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保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导致新型城镇化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重经济轻生态”理念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发展的首要理念。但在各地的发展中,这一理念存在被人为曲解的问题。为获取经济利益,各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手段纷纷上马,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重视。这一现象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地矛盾下农民竭泽而渔。以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为例,其为尽快实现经济突围,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理念。河南省在发展中一直面临着农民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突出矛盾,虽然河南省耕地面积达12288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1.23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52亩,土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导致“剪刀差”越发显著,单纯靠农作物种植收入已经难以正常的生活、发展需求。多数农民缺乏其他谋生手段,又得不到资本支持和技术帮扶,为了谋求新的出路,不得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近乎掠夺的方式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比如喷洒高浓度农药、大面积使用化肥、过度放牧等等,虽然获取了短期效益,但长远来看,土壤的污染和肥力下降,森林植被的深度破坏,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等都将农村生态拉入到恶性循环之中,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乡镇企业环保意识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它们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独特的农村工业化形式为农民提供了务农之外的另一种生存出路。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往往超过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于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匮乏,乡镇企业从事的多是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型产业,企业管理者环保意识淡漠,为了攫取高额利润,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更是往往被刻意忽视。且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隐蔽,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上难度很大,客观上也纵容了其排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这些乡镇企业,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为11%,而现在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45%。第三,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对地方干部的主要政绩考核指标就是GDP,“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被偏颇地理解为“GDP就是硬道理”,政府决策者的重心大部分都放到了经济管理职能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得不到重视,导致政府作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所谓“政绩”。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培植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而乱开政策口子,放松对企业、项目的环保审批,大量污染企业上马,“三废”污染随意排放,相关部门的管理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环境持续恶化。另外,一些政府大吃土地财政,肆意将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土地转化成房地产开发项目或建立开发区,土地被私自改变性质,并存在大量的滥用、浪费现象。而实际上作为本来土地拥有者的农民却未能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补偿和利益。

2法律体系不完备的制约

1979年,我國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间,环境保护立法不断健全,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对较轻,这一环境法律体系的管控重点放在了城市地区和重点污染源的防治上。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也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而环保法律体系的建设却没能及时跟上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一系列的规定要求还停留在概念相对模糊的原则性规定上。另外在农业资源方面的法规如《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技术推广法》等虽然涉及到一些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但无疑难以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形成足够的威慑。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村环境保护法规缺失、环保职责权限不清、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环境监测和统计体系基本缺位等问题日益显现。2014年,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其中涉及到农村、农业环境保护的条文从1条增加到4条,如明确了县乡两级政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等等。这次调整为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更加坚实可靠的法律依据,但其重点仍然是城市地区污染防控上,具体到农村地区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效果是否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检验。

3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的制约

我国在2008年才将环保总局调整为环保部,之前虽然也是正部级单位,但与其他国家部委相比,在制定政策的权限以及参与高层决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职权上的差距落到地方上更为明显。我国最基层的环保部门是区县级环保局,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坐落在区县管辖区域,所以区县环保部门也是承担具体工作最多的一级。但是,由于地方重视不足,区县环保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配备往往不能满足其全面有效的环保执法工作。目前,国内大部分乡镇缺少相应的环保执法机构,一旦涉及环保问题,需要区县环保部门调派力量,这使得乡镇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境。同时区县级环保部门由于技术支撑手段的匮乏,面对一些企业的排污行为,却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证据,致使错过最佳执法时机。而地方政府人治大于法治的管理理念更加削弱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一些地方政府在权衡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弊时,倾向于保护经济效益,地方官员经常会向环保部门“打招呼”,要求为企业开“绿灯”,放松管理,人为干扰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这使得环境执法部门对污染企业缺少威慑力,助长了污染企业肆无忌惮排污的嚣张气焰。

4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环保法》规定,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其他部门例如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而对于“统一监管”,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这也造成了分工不明、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等混乱现象。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农村—城市二元体系,行政管理的重心放在城市,农村以村民自治为主。但随着农村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城镇化涉及到多方利益,原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实现农村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平衡,使得相关政府部门只是紧盯自己管辖的范围,主张最大限度地争取部门利益,而规避属于自己的义务,这一点在作为农村问题重点和难点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尤为明显。如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环保部门有责任检测、统计、信息,但水利部门也有水质监测、管理、信息的相关职能,两者哪一个更具权威性,难以定论。而一旦出现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在处理过程中,牵涉到各方职责,往往会互相推诿,到最后剩下烂摊子,谁也不管,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5财政分灶吃饭制度的制约

一直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到了城市地区的服务和基建领域,而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得到的财政分配要少得多。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逐渐向城镇转型,同时开始承担小型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公共职能也相应地需要更多投资。虽然政府财政分配逐渐向农村倾斜,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吃紧、入不敷出等问题却更加突出。另外,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财税收入层层上收,但事权却级级下放。相当一部分的事权由于缺乏清晰的界定,尤其是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本该由上一级政府投入,却被转移到下级,由此产生了财权和事权不对稱的形势。地方政府往往只能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更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效益的工作和项目上来,而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投资则被忽略。结果导致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规划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呈现由点及面的趋势。河南省也在探索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增加农村环保投入的路子,比如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建立城镇化发展基金等,但在农村环保制度运行更倾向于政府强制性命令的当下,市场主体参与的程度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这一过程中,受制于传统观念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以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会对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造成制约。明确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才能更加清晰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赵乾.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方式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1).

[2]高雪莲.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04).

[3]钱发军,文春波.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研究[J].河南科学,2010,(02).

[4]杨川.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5]熊辉,李智超.论新时期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J].与现实,2013,(05).

[6]阎树鑫,董衡苹,黄淑琳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3,(05).

[7]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马晓河,黄汉权,罗松山等.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5).

第6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立足实际,学者们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

1.农村环境污染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了分类。有学者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农村废弃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还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工业化、人口分布的城镇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据此,进一步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根据污染域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的各种污染进行了具体研究。农村水污染严重。农村水污染主要指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考察了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有学者则以太湖流域污染为例,论证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会随雨水进入河流,进而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威胁。农村土壤污染严重。有学者指出,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还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空气污染严重。与水、土污染类似,各种来源的有害物质随着物质循环和流动会进入到大气之中,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针对农村独有的秸秆焚烧问题,有学者结合实证指出,农业秸秆焚烧综合各种不利自然条件,会导致空气严重污染,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空气质量。

2.农村生态破坏对农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对于农村生态破坏,学界基本取得共识,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导致。有学者指出,我国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不高。随着农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又引发了不少新生土壤问题。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农村传统农业区和草原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植被破坏。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我国天然林覆盖率低,宜林地因各种占用还在大量减少,林木资源面临着乱砍滥伐、开发破坏和污染的威胁。同时,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依然存在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生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水土流失一直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现实,有学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干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层浅薄和土壤沙化,这已成为我国耕地持续利用的一大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大方面进行。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表层原因学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表层原因的探讨,来自于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和生态破坏源的分析。乡镇企业不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其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自1978年逐年增长,1988年的损失占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损失值的1/4。时至今天,乡镇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纪90年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有学者考察了沈阳市区1980~1989年的“三废”排放情况,指出农村是城市“三废”的主要排放场。有学者以上海为例,谈及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形成的垃圾之灾、堆场之灾。农药和化肥滥用。有学者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论证了其80年代化肥和农药高施用量的严峻情况。进入21世纪,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农田、水体和食物的严重污染,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还对整个生态系统极为不利。其它原因。如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农业地膜滥用、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农村养殖场布局不当等。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各种污染源和破坏源进行总结之后,学界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生产方式不科学。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认为现代农业大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有学者亦认为农村生产活动、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消费模式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更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学者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同农村消费模式有关。认为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所面临的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环境管理不力。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因此,当前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到位。有学者认为由于农村环境管理缺位,造成环境系统运行缺乏有效引导。另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所致。农村环境资本滥用。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资本滥用造成的。亦有学者认为,资源利用制度和产权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农民生态和环保意识缺乏、村民利益共同体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能动性与自治功能欠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民价值观偏差等。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

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原因的分析,学术界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转变不合理的发展观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有学者认为要抓好环保宣传教育,特别要注意强化以农民和农村环保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学者认为,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农民的价值观转换。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生产方式。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学者提出要发展生态产业,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最有效途径。针对乡镇工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学者则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发展乡镇工业。转变消费模式。有学者认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包括农村的生产消费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形成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生态消费模式。有学者亦认为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生态消费。完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管理应当借鉴城市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学者亦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系统建设。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以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应该运用生态学原则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生态化。有学者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还有学者基于对农村生态系统的认同,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支撑。有学者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随着认识的深化,有学者提出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技术的系统组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制定并完善资源税费,贯彻有偿使用制度。还有学者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

四、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究竟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农业竞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一些学者在构建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提及生态环境竞争力,体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学者在构建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涉及到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内容,其中包括资源利用率指标、生态功能效益指标、经济功能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还有学者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时,涉及到水土质量和产品质量水平、森林覆盖率等内容。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学者们初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元谋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则具体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标准。还有学者分析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并构建了福建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则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基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学者将农村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认为农村生态复合系统结构的评价应该从系统的竞争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五、总结

第7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以上,耕垦指数为43.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t,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

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4.4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4.4.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

4.4.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

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

4.4.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4.5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开展环保综合整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5.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

4.5.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们是能够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2王惠彦等.对沈阳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03)

3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

4任太增、李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5石庆武.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

6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

7喻金富.如何将环境问题消化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

8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

第8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1-0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富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建设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管理机制缺失、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庆阳市农村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建设监控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有效地监督。一些干部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环境的意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甚至环境建设出现无人管、管不了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庆阳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尚不完备,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部分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和近城乡村,虽然建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但沟渠多为明渠,雨污不分,只有少量采用明沟盖板,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沟渠或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二次污染。

(三)种植养殖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效率效益低。随着养殖规模迅猛发展以及养殖方式原始落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创新技术少,导致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随意丢弃、堆放或焚烧,从而使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四)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不容忽视。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立体型污染特征。大量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焚烧,农药、化肥、非降解性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水系淤塞污染、土壤板结、矿化,而且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庆阳市农村绝大多数乡镇财政较为窘迫、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设施不足、垃圾清理费用亏欠较大、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难以落实,环境卫生治理效果难以巩固。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重集镇轻乡村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地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庆阳市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庆阳市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环保局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的职能很难得到发挥,环境监测和监管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难度加大。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大多数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尽快制定关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推广使用等相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在基层设立相关环保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使庆阳市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保证。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第9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较为突出,使得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农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目前生存环境状况。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 影响 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 工业 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化学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 研究 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 目前 ,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整理 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二是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不完善。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四是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现就如何开展和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农村人民群众、各类投资商等的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他们认清农村环境保护发展形势,逐步转变农村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认识到在发展农村经济、投资农村项目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和政策及技术体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特别是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3.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只有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量,才能加大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在坚持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严格农村环境准入,对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强化对农村乡镇面源及企业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从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环境排放“三废”;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乡镇政府、农业、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握好当前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的两级投入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形成村村有举措、户户有行动。开展农村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偿还农村环保历史欠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创建。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各农村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适地发展。走出一条既适合当代农村发展要求,又能泽被后代的远大发展道路。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构建综合、立体、实用的农村生态发展构架。

6.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加大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的大环境下,及时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农村当前环境质量状况,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要加强农药在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中残留,富积和迁移的监测,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并以监测为基础,建立预警系统,预防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确定考核目标,确保农村人、畜、环境卫生的安全。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质量考核指标全面纳入到农村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总体工作目标中。

参考文献

[1] 周海燕 市环境及环卫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观周刊》 2012年12期

[2] 贲智峰吴守中 浅议环境监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能源与节能》 201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