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实践课的结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第1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Key words】Building structure selection;Structure conception;Teaching system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是构成空间与体形的骨架和基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结构构思不重要,只重视建筑的空间构思、色彩和功能,往往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在做设计时把建筑和结构分离开来,只从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建筑方案的创作,最后再把结构作为一种附属品硬塞进建筑空间里,这种思维方式极不利于建筑创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提出:“建筑师必须是他所设计的建筑的承载要素、结构方案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建筑和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明确责任,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在《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一书中写到:“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使其能把这种基于物理学、数学和经验资料之上而产生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非同一般的综合能力,转化为一种直觉和与之同时产生的敏感能力。”大师指出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结构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就是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是对各种建筑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结构组成、力学特征、适用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并应该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位未来的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建筑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熟练的运用,才可能胜任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明确的这一点就是: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而不只是结构师的任务。

2 夯实力学基础,促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力学课程是“建筑力学”,建筑学学生的力学基础需要夯实。力学与建筑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要符合力学规律的,符合力学规律的建筑结构才是合理的。运用一些力学规律来解释建筑的结构形式,比长篇的论述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高324m,用钢7000t,它不仅满足了展览功能,并且以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而被世人称颂,一直保留至今。因为主持建造的是?Y构工程师,他首先注意的是结构受力合理,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建造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就建不起这么高的建筑。从力学方面分析,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基上的竖向悬臂柱,风荷载是主要荷载。铁塔的外形与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利用了塔身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受力非常合理。塔身底部设置大拱,跨越了较大跨度,车流、人流在铁塔下畅通无阻。其实,铁塔和高层建筑都像大树一样,树干下部粗上部细。埃菲尔铁塔正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如今它已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3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讲解砌体结构部分时,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是很重要的。利用工程实例形象地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比喻成弱框架结构,弱框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对比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讲解高层建筑结构部分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布置是关键,先给学生观看不恰当的布置案例,再列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通过不恰当的工程实例讲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讲解挑梁时,一根挑梁像树枝一样,根部粗梢部细,那么鼓励学生想象整个房屋可不可以做成悬挑的或悬挂的,此时,举例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是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与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等建筑相邻。宝马办公大楼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于1973设计,整个建筑共22层(其中办公空间为18层),高101m,由四个圆柱形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四个汽缸没有立于地面,每个汽缸每一层的圆形楼板都是在地面安装完成后由液压设备拉升到高空,一端支承于平面中部的核心筒上,圆心处则悬挂于支承柱上。大胆的悬挂结构设计使得宝马办公大楼极具创新精神和超前理念,堪称世界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

4 多种灵活的考查方式评定平时成绩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成绩组成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不拘泥于作业、考勤和课堂提问,也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建筑设计才华,提升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比如学校筹备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此项目可以布置作业给建筑学的学生,从项目调研、实地查看、提出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效果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结构选型能力和基于结构构思的优化设计能力。对于一些观点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论证,比如有感于复杂建筑平面和建筑立面的切割与组合,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这样的考查方式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多。

第2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学习问题 课程模块 体系建构

一、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化模式

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化模式是指基于课程、学习与学习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习问题的解决与课程学习结合,把解决学习问题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以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形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解决学习问题并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体现高职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安排和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的特点,体现为“两种课程并行,N个模块递进”。

两种课程并行是指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形式存在和实施。显性的课程模块是基于针对习惯性与经常性的学习心理、学习管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学习问题,科学分析学习问题产生的表层和深层原因,找到可行、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形成的,最终形成课程文本。在专业正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根据学习问题产生的阶段,加入针对性地设计的有关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文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适时实现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文本或者搁置此课程文本。显性课程主要用于解决多数学生多发的学习问题,在学习问题的预防、介入方面发挥作用。

高职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不都是群体性或多发性的。显性课程模块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会分享学科或职业课程的份额,如果对所有形式的学习问题都采用显性课程的形式,就很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把学习问题的预防和学习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融入正规课程之中,以正规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实现学习问题预防、解决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存在是以学生存在学习问题为前提的,而学习问题并不必然伴随着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根据学习问题的性质和问题领域,分别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设计成若干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各个课程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分别承担着解决不同性质和领域问题的任务。如根据学习的条件与过程,可以设计出学习心理模块、学习管理模块、学习策略模块、学习资源模块等。由于各个模块针对不同的学习问题,就可以灵活地根据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问题的发生情况适时进行介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并发展学习问题解决的信心与能力。

二、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的基本类型

在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获得的数据表明,高职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共计80多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学习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的。

根据这些学习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等因素,可将其分为学习心理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学习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学习资源与环境问题等类型。学习心理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学习相关行为;学习管理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规范和外在规范不足或缺失等问题;学习策略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程序等问题;学习资源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教学活动、教学条件和场所等方面的问题;学习环境问题包括学风、教风、学习场所等环境方面的问题。每一类型的问题都在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形成一个互为交织的问题模块,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可以合并处理的。

根据学习问题的发生程度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可分为习惯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偶发性问题。

习惯性问题是这种问题对于其影响的学生而言,伴随着其学习活动时常性发生并影响该学生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问题,而学生既难以阻止问题的发生又不能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长期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等。

情境性问题是指那些在特定的情境性才会产生的学习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要情境具备,就会产生这种学习问题,而情境不具备时,则不会产生这种问题。例如期末紧张的问题。

偶发性问题是指那些既不是经常性产生又不是在特定情境下就可以产生,而是不确定的在某一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无规律可循的学习问题,比如不定期的学习倦怠等问题。

对于每一个高职学生而言,他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管理、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而遇到的这些问题、或者是习惯性问题、或者是情境性问题、或者是偶发性问题、或者是同时存在。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介入、长期跟踪,把学习问题的解决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应用课程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模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职学业、成功就业。

三、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的特点及其类型,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要与问题结合,形成相应的课程模块体系。

针对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构建学习心理课程模块、学习管理课程模块、学习策略课程模块、学习资源课程模块、学习环境课程模块,以及这几个模块根据学习问题解决的需要组合成的综合课程模块。各个课程模块分别设计相应的可以解决此类学习问题的显现课程和隐形课程。

针对学习问题是习惯性问题、情境性问题还是偶发性问题,可以建构解决学习问题的专题性课程模块、融合性课程模块和应对性课程模块。专题性课程模块解决习惯性学习问题,可以独立于专业课程而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单独开展,帮助学生系统化地解决那些习惯性的难以克服的学习问题;融合性课程模块解决情境性学习问题,通常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当学习问题有发生趋势或呈现时,教师以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形式开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那些情境性的学习问题;应对性课程模块解决偶发性的学习问题,根据学习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课程模块,在学习问题呈现时从应对性课程模块中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案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这样,学习问题解决的横向课程类型模块与纵向的课程方式模块构成了一个完成的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构成一个具体的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体系并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

四、课程模块体系的实施

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体系构建起来以后,能否实施、何时实施、以何种方式实施,都与高职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学习问题的表现情况相关。专业课程、学习问题和教师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的实施。

学习问题解决课程模块的实施一般按三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三个阶段包括入学诊断阶段、课程跟踪阶段、毕业回馈阶段。五个环节包括学习问题诊断、学习问题分析、课程模块综合、课程模块实施和追踪反馈五个环节。

入学诊断阶段调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延续过来的各种学习问题,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选择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针对新生存在的习惯性学习问题和潜在性问题开展专题性课程模块,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并适应新的学习。课程跟踪阶段是在各门课程实施前进行学习问题调查并分析,如果存在习惯性学习问题,则在课程学习前先进行专题性课程模块,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学习问题,顺利进入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课程模块解决学习问题。在毕业回馈阶段,教师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问题及其解决情况写成学习报告,反馈给学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提供参考。

专题性课程模块解决的是习惯性问题,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之前还是课程学习之中实施,一般都以显性课程的形式表现,以便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有意识地解决。融合性课程模块以解决情境性问题为主,一般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学生数量采用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形式表现,以便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模块成为课程学习的辅助资源。应对性课程模块因为问题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一般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发挥作用。

五、关于课程模块体系具体化的建议

本研究中构建的课程模块体系仅作为学习问题解决的宏观参考框架,在实际的高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问题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操作性的学习问题解决课程内容模块并予以实施。在本研究的下一阶段,将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个课程模块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关键词: 结构化学;教学效果;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56-02

0 引言

结构化学作为普通高校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此课程是以量子力学和现代分析测试仪器为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和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包含两部分内容-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前者研究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后者主要是分子和晶体在空间的排布情况;一条主线为结构决定性质[1-3]。量子化学是结构化学的理论基础,它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数学结构,还有很多复杂抽象的哲学概念,因此很多学生感到难学,容易丧失结构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本文针对课程特点,在总结结构化学教学经验基础上,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学与学科发展史相结合

量子力学虽然是结构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但并不是主要内容,在课程上只是用量子力学引出对结构化学非常重要的新概念,例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能级等,从微观世界解释或预言化学问题,但根本不会把课程深入到量子力学的丛林中。所以在课程开篇时让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些事件,接受量子概念,理解化学问题,从而学到科学方法论。

例如在课程开篇前介绍课程大致框架,介绍结构化学发展史与诺贝尔奖,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简介让学生了解结构化学发展史,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介绍19世纪末经典力学时,引入开尔文在新年献词中的话-物理学上空飘着两朵乌云:Michelson-Morley实验和黑体辐射,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后期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德布罗意:他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受哥哥影响对物理发生兴趣,一战后随朗之万攻读博士,在博士论文里面提出的理论揭示了光子和物质粒子之间的对称性,并得到了爱因斯坦的肯定,在1929年获得诺贝尔奖。通过德布罗意的简介告诉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结构化学也是如此,从而克服学生畏难情绪。

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发展,适时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学科前沿热点和动态,学生反馈意见表明,通过教学与学科发展史相结合、课堂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知道课程知识与科研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研的热情。

2 课堂教学注重准确性和条理性

由于结构化学的课程特点,教师讲授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容易导致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下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照着PPT课件念,必须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有准确的描述和解释,不能模棱两可。很多的数理推导贯穿于结构化学课程中,但是对于这些推导过程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教师也不能避而不谈,必须讲清楚详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道来龙去脉,从而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这些结论。例如在讲解单电子原子的Schr dinger方程及其解这一节时,先给学生简单介绍氢原子体系薛定谔方程的处理,在变数分离以后得到三个方程,从而根据方程的边界条件引入三个量子数,让学生明白根据三个方程分别得到的是哪些量子数,这样学生对量子数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再结合无机化学课程里面的知识,对下一节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很好的认识。

3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是结构化学课程的一条主线,虽然本课程理论性很强,但是还是有实验和技术基础的支撑。在课本第四章分子的对称性理论课结束后增加1-2周的模型实习,给出第四章课本出现的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了解其对称性,让后将分子拆开后再组装起来,通过这种练习加深学生对分子对称性的理解。另外,基于学校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在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学会处理数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表明,化学专业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面试实验环节以及中学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部分研究生总体面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学校均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知识点列于幻灯片中,通过教师讲解框架结构,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结构化学是在微观层面研究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传统教学没有直观演示,学生会刚拿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用Chemwindow6.0,Origin 7.5,Flash等软件制作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动态图、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图,晶体结构图,使得抽象变得具体,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出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5 课程教学与练习同步

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结构化学题库,题库内容应每章节的知识点,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在每一章教学中和结束后,始终贯穿着练习,随时把握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出现问题。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可以包括课堂提问和发问,课后作业以及每章从题库抽取的练习题测试等多种形式,在教与学中把“过程”和“终结”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完量子数意义后,引入一道化学奥赛题:假如某星球的元素量子数服从下面限制:n为正整数;l=0、1、2……;m=±l;ms=+1/2,那么在这个星球上,前4个惰性元素的原子序数各是多少?在解这样的题中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总之,采用引起学生注意、提供学习的指导、后期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6 小结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教学评价最多的是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兴趣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己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课程问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不再感觉“结构学习如登天”、“结构不再是噩梦”。

参考文献:

[1]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建构主义

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挑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能力和意义构建的建构主义给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诸多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图式扩充);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信息的刺激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图式变化)。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主动性如何发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对教学材料的搜集整理,学习假设的提出验证,还是学习成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伙伴间的沟通探讨才有助于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加强个体对学习最终的意义的构建。(4)意义构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的构建就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促成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口语情况的调查和听课总结,大学英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别,认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靠听教师讲解来获得口语能力,于是课上还是教师作为主角,没有给学生安排足够的口语训练时间。而口语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注定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口语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实践才能提高。有些课堂即便有口语训练这个环节,但往往形式单一,话题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师生互动方式主要靠提问。缺乏合理的口语评价机制,大部分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发言做简单的对错评判,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进行及时的引导。

2.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校英语口语课堂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上课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而被提问站起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低头颔首,往往以“My English is poor”为借口不愿意多说,勉强说了两句后还会请求老师:“May I speak in Chinese?”而小组活动时,面对别的同学流利的英语,一些学生深感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会以简单的“Yes,I agree with you”来附和别人的观点。如果学生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不及时得到纠正,就会慢慢演变为对英语口语的恐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

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基本上都有6-8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打下了坚实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但能够基本听懂英美国家人士说话的人却并不多,而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听过英语,主要靠阅读方式来吸取英语知识。听力基础的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很多学生口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缺乏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书面语等同于口语,站起来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结构,结果说出来的句子结构又长又复杂,选用的单词也非常书面语化。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口语单词以及句型方面的知识,比如,表达“好”的时候,很多学生倾向于使用“great”,而不会使用如“fantastic,excellent,thrilling”等同义词来替换。学生之间互动大部分是对话式的,讨论内容多限于自我介绍、打招呼等简单的日常用语,难以提高学生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对文化认识方面的问题

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能快速及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各种信息。比如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NBA,所以对篮球运动方面的信息了解比较多。而女生更倾向于看美剧和电影,对影视明星更感兴趣。这些兴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激励作用。但因为学生兴趣单一或者缺乏引导,往往知识面比较窄,比如,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几乎毫无了解,提及Byron,Russell等现代文学上的知名人物很多学生竟然表示闻所未闻。同时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终的表达方式,学生对文化方面知识的不足将会阻碍学生口语以及英语能力的长足发展。 转贴于

5.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口语课堂上,由于受书面语影响深刻,很多学生发言时前思后想组织句子,害怕出错。很多学生的口语即便语法上没有错误也非常不地道,有浓浓的中国腔,也就是我们说的Chinglish,比如很多学生谈到天气基本上都用weather而不会用it,从而说出“the weather is raining”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口语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只要将汉语一字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英语了。另外,学生对一主题的发言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印象,没有逻辑性,泛泛而谈,缺乏理性深入的认识。

6.学习材料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很多高校非专业英语的英语教材偏于陈旧,有的教材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没有更换。比如有的话题还是“Would you go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口语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而教材作为口语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口语课堂问题的解决

区别传统的结构主义将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学观,建构主义从更科学的角度摆正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一些应用该理论进行的教学实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证明建构主义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摆正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里面教师作为中心的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课堂好比建房子,教师只是指挥者,真正要动手建造实践的是学生。口语课堂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练习实践的空间。课前,教师应当合理组织课堂的结构,搜寻合适的话题,安排恰当的口语活动;课上,教师应当当好指挥者,合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较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需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既要委婉地指出其语法或内容方面的错误,同时要不吝于表扬学生,谨防打击其自信心。同时课堂活动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演讲、辩论、读书交流会或者小测验等。课下,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上的困难,排除其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学生要做好课堂的主人、知识能力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传授的,而是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意义构建而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聆听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奠定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每节课结束都提前说好下节课的主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积极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做好课前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来演示讲解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最终意义的构建是离不开其他人帮助的,除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式学习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探讨会话,共同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时时跟进组内活动进程,对其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认识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性,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知识能力的获得、意义的最终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面对口语课堂,期望经过几节课的锻炼就可以说出流利地道的口语。一旦遭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放弃了努力、失去了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学期初信心满满,学期中后期却垂头丧气的原因。口语能力的获得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外,更多的需要学生个人课下积极地实践,比如坚持背诵经典的文章,多观看一些英语原声节目和电影等等。任何学习都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及时排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各种英语口语方面成功者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5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编者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强调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鲜明地提出“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在全体教师“雨丝征集”基础上,学校形成“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会成功,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自主发展潜能,追求生命个体的多元价值,逐渐形成了以文化自觉为核心的自主管理理念,不断追寻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构建以自主选择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培养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打造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卓越教师团队,努力用文化自觉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

2012年3月的一个午休时间,我到操场上看校园排球赛,发现几个男生在一棵大树下,围着一个“琥珀”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仔细看了看被孩子们议论着的那颗“琥珀”,椭圆形,半透明,颜色比桔黄色深一点,紧紧粘在树干上,我心中约摸有了判断。但看到孩子们一脸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劲儿,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趁机鼓励同学们成立一个琥珀研究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琥珀知识。孩子们一听兴高采烈,纷纷叫好。

回到班里,孩子们先是查阅书籍,但未得到有效信息,于是在科学课上主动向老师咨询,科学老师引导孩子开动脑筋看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证实或证伪这块“琥珀”。有个孩子开动脑筋,把取下来的部分“琥珀”放在湿纸巾上,观察其变化,如果是真的琥珀肯定不会因为温度和湿度而发生形状上的改变,但两节课过后,这块“琥珀”居然慢慢融化了。这一简单的实验初步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质疑的种子。稍后,他们开始上网查资料,找图片,搜集和整理琥珀的基本特性和形状,经过多方求证,他们终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学校里发现的那块并不是琥珀,而是一块普通的树胶。

尽管结果有些失望,但是查阅资料、多方咨询和实验的结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开始为大自然的种种现象而着迷,他们自发到学校小花园观察记录昆虫活动,到学校的“空中花园”温室观察植物的生长,悄悄观看生物角里鸽妈妈孵蛋,甚至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观察日照的角度和时间对于树叶生长速度的影响……

一个藏着孩子们很多个小秘密的校园,一群爱提问题、寻根逐本的孩子,许许多多引导与守望着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教师……在这所充溢着孩子们快乐、思考与探索的校园里,“琥珀研究小组”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也正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研究体验中,孩子们在自内而外的主动追求中不断成长,不断积蓄着向更高、更远进发的力量。这深植于每一个中关村一小人心中主动发现、主动追求的力量,源自于学校多年来对于自主教学的不断追求与实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为切入点,以多元化、开放性的自主课程体系为载体,以深植于教育问题情境的研究性教学为手段,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成长与人格完善为最终指向,以“温暖、朴素、灵动”为核心的自主课堂与和以“丰富、体验、研究”为核心的自主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这正是中关村第一小学多年来不断倡导的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创新实践。

■ 追寻温暖、朴素、灵动的自主课堂

好的教育源自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参与的课堂必须是温暖的,温暖的课堂首先是安全的。在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和老师交流、和伙伴研讨,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提供帮助的,伙伴是分享智慧的。我们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实践的课堂一定是朴素的,朴素的课堂首先是基于学生起点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思考点,并且就地取材发现问题的本质,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还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的课堂还应当是灵动的,没有众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随着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而跳动,甚至飞跃,因为创新性的思维正是这样产生的。温暖、朴素、灵动共同构成了中中关村第一小学近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自主课堂的突出的特点。

在这样一种课堂文化中,我们逐渐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开始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逐渐实现了自主教学的“三个转变”,即从讲授到交流,从教材到学材,从“接球”到“发球”。从讲授到交流,强调改变惯有的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方式,注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意义协商,关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知识创生与构建;从教材到学材,强调为学生的学服务,注重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的使用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接球”到“发球”,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能力。“接球”是对别人思路的一种被动的回应和延伸,而“发球”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主动思考与需求,会“发球”的孩子才能获得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支持。

在这样的探求中,中关村第一小学自主教学的流程不断完善与细化,形成了以“10+30>40”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流程体系,即学情分析、教师导学、自主探究、梳理提升、课后拓展及课后反思。“10+30>40”强调在教学流程中,自主探究,包括交流评价和学生互教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梳理提炼了一系列10分钟自学策略,如“学习方案”导学、“问题链”探究、“小先生助教”、“已知—想学—已学列表”活动,以及全班参与的反思式问答等,并逐渐形成如问题记录单、课堂观察表、学业质量跟踪手册、学困生导师制等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渐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在不经意间逐渐跳出原有的教的惯式,变成一种自主的学习的空间。于是,研究、质疑、发现、调整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常态,自主的气息也在这种常态中蔓延至整个校园。

第6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教学质量 教学组织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和思路,不断认识和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一、改进体育课的教学组织方法

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改革。长期以来,体育课的教学组织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体育课上得比较呆板。目前,在体育课中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应尽量同步。因此,在体育课的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上,要不断创新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把体育课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谐,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行动大胆,思维敏捷,虽然爱上体育课,但却不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受约束。教师可以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例如,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向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在耐久跑教学中,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二、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长期以来,体育课的结构是一个模式、四个部分,即开始、准备、基本、结束部分。这种课的结构虽然符合人体活动的生理规律,但也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现代体育教学向着多元化、全方位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更多的教学教法,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从教材内容的可用性和目标的多样性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结构。例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体育教学规律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

以负荷律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准备活动―主活动―副活动―整理活动。

以技能规律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结构:整体认识―分解学习―完整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

以情感规律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初步体验―先分组学习―再集中学习―总结共同提高。

以认知规律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结构:提出问题―分组练习―观摩练习―教师评价。

以交往规律为主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自由组合―集体学习―互相评价―小结解散。

体育课的细微结构应根据任务、内容、学生兴趣等不断变换,以各种游戏活动取代准备部分的活动,用多种竞赛练习取代模仿练习。教师应大胆放开,让学生自由支配活动内容,使学生没有束缚感和压抑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师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水平,要搞好体育教学,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老年教师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应该把他们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带动青年教师共同进步。同时,青年教师是体育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需要在业务上不断学习提高。

第二,体育教学研究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改革,就要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研究,重视教材建设。对体育教法的研究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加强科研,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总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不被传统所拘束。同时,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一 改变教学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

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但也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如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形式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本人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课堂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其做法是三部分教学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安排以下课堂结构:(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2)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3)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4)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5)掌握技能――恢复身心;(6)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7)调整――小结,布置作业。同时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不但能完成一节课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 师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1.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时背风、背阳光直射,上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三 灌输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体育文化,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关系及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息息相关。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使学生明白,体育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且还是发展潜力很大的边缘科学,从而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增强上好体育课的兴趣。耐心讲解体质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增强体质对促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上好体育课的自觉性。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学好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会对提高文化学习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充沛的精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健康的体质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调节身体、促使精力旺盛、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

四 示范教学法

第8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法改进 身心素质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教材内容、生理负荷和教学组织的严格训练顺序及时问安排的合理分配等。课堂结构是否安排得合理,对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关系到一堂体育课的成败。《体育课程标准》细则中,针对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不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因素,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进体育课堂结构和教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就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要求。

一、开始部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迅速组织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明确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这一阶段的内容是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集队、查看人数、师生相互问好;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

二、准备部分(第二部分)。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基本部分做准备;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队列和基本体操队形,徒手操;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或分组进行。

三、基本部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学习新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一阶段的内容是《九年义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和结合具体情况选订的项目。组织教法是全班统一进行、分组进行、个人一次进行等。

四、结束部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地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布置课外作业等。这一阶段的内容是选择一些逐渐降低生理负荷和使身心舒畅的恢复性练习。

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便于操作,但过于程式化,它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而是以机械的模式进行机械式的训练。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体育课的课堂结构应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既要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科学健身,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目的。因为学生在很多的方面。如体能、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过于统一的“一刀切”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让其能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习。为此,我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形成了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骤,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体育委员集队,查看人数,向教师报告情况,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交代注意事项,并布置见习生的活动内容。要求做到五个一:“集合一分钟,站队一条线,没有一个学生站错队,不迟到一个学生,不说一句小话儿”,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二步骤(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通过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的练习等,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第三、第四两个步骤做好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结合第四步骤做一些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主教材的辅助练习。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学习。

第四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向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并以《大纲》为依据而安排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是通过讲解、示范和采取多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按序、玩中有乐、结合教材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来锻炼身体,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加大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锻炼身体。

第五步骤,根据人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放松活动,采用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舞蹈等,其中任选一项,使学生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六步骤,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

为什么我要这样改进课堂的结构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重纳的《结构课程论》吸取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点,对小学体育课结构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客观要求。我根据布鲁纳的这一理论,运用发现法,大胆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才能。如原结构第一阶段和我改进后的第一步骤就显然不同:主要是组织学生明确任务,使之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第二步骤从生理、心理上动员学生,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作好准备活动,发展各主要肌肉群。使关节韧带活动,培养正确姿势,逐步提高机体工作力,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第三阶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学习新知识,每节课都这样做,学生感到机械、呆板。而改进后的第三步骤的辅练习却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减缓教课的难度。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再连贯起来完成整个动作,这样就可以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和较快地完整地掌握动作要领。第四步骤,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是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粗略地拳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与动作自如”三个阶段来设计的。第五步骤根据活动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内容作放松活动。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整理放松活动,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上述步骤是根据人体重量功能的变化规律,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来改进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9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

摘 要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也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得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说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业务能力 说课 妙用

说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技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选择、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一个较机械的、固定的程序来展开,但这种教学恰恰缺乏的是对“为什么这样教”的构思与反思,而说课就是需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说课正是要求体育教师学会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背后隐藏的深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要尽快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适应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

所谓说课,是一种偏于个体的动态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研组织环节。说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材为依据,针对某环节或某个课题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把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上课前的实践演习。广义的说课是指说课活动,即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个课题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活动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促进教师深入备课、反馈教学、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在备课和上课之后把教学转化为“教学科研”的一种研究活动。

二、说课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要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说教材:说出所教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和编写意图,教材前后的联系以及根据标准和教材确定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说出根据标准、教材要求,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有机衔接好各个具体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充分体现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设计:说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的安排、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教材、教法、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说课的形式

(一)室内说课

1.室内说理论课

说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说知识面的范围,知识层次,知识点的分布,学生应掌握的主要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结合体育的形式。(2)要说板书的设计内容、形式、位置、顺序、格局等方面的安排,力求通过漂亮的板书,合理的布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美感,增强授课的效果。(3)应用的电教设备,如看录像、投影、图片、模型等,还要说明看的时机,摆放的位置和指认的技巧等。

2.室内说实践课

(1)要说课的目的与任务,说明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的作用和意义。(2)要说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说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要有预见性,也就是学习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及解决方法。(3)要说课的结构设计与组织教法,说明所选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步骤。(4)要是说课的密度和负荷。(5)要说场地器材的规划和利用。

(二)室外说课

室外说课是任课老师经过设计,布置好的上课场地上进行,其优点是教师通过对体育课结构(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各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听者对课的全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讲解示范,可以反映出任课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能反映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水平,保护与帮助的能力。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基础教育教研组进行。

室外说课应注意的内容:1.要说学生在各部分的站位,活动的路线、方向和队列队形的变化。2.要说教师的选位,说明示范的位置和方向(镜面、同向、侧面)及活动的路线与范围。3.要说保护与帮助方法。

四、说课的妙用

(一)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掌握标准,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熟悉标准和教材,说好课,说课者就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技术要求,弄清教材前后联系及所讲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编写意图,并有的放矢地阅读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杂志,以便加深理解标准、教材,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切实地确定教学方法。

(二)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掌握标准和教材,把握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点,而且还要说出本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什么样的教学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及理论依据。如:何处讲解、何处练习、何处设问、何处启发、何处讨论……为什么如此?要讲清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练习、示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具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就促进教者去钻研教育教学理论,阅读一些参考资料和意见,使其符合教育教学原则和体育教学规律。

(三)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说课活动,能促进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能调动体育教师向书本学、向同学学、向实践者学的热情。如果体育教师经常参加说课活动,刻苦磨练,其教学科研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那种备课不得其门,上课不得其法,钻研教材不深不透,抄写现成也将会得到有效的克服。如此,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也必然会逐步提高。

(四)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体育教师尽管教材钻研很透,讲稿准备很充分,但说课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课要求体育教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语言向听者介绍怎样上课。这种形式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在友人监督下和评论中用口语来进行教学的机会。同时,说课也逼迫教师为了获得好的说课效果,在说课前刻苦练习,努力钻研。实践证明,只要体育教师经常坚持参加说课活动、勤学苦练、努力探索,其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五)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示范能力的有效途径

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要说好课,上好课,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明确示范的目的任务,如:示范的时机、次数、速度和重难点等。同时教者根据教学中所采取的队列对形、教材内容、性质、以及结构、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及安全因素,还要考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在说课中,为了使学生更快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还应把直观与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即示范和讲解有机结合)。这样,教师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演示,其示范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六)说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应变能力是指教师适应教学要求,灵活自如地驾御教学进程的能力。由于科学迅速发展,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现代化的影响不断增强,现代学生的信息来源不断增多,因此,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上常常提出与教学内容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课堂气氛、突发时间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一是通过备课和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的预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二是通过说课,让教者在说课时充分表述后,同行及时提出补充意见,如此,不断提高其课堂应变能力,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也必将会达到最佳状态。

说课有法,但无定法。说课有法可循,不能无法,跟着感觉走必然摔跟头!然而,说课却又无定法,事实上也难以定法。说课有法是走向说课无法的前提,说无定法是对有法的积极超越。作为一位体育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要力求把握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前提,要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只有思路清、挖掘深、说法活、构思新,才会使体育课说课说得清、说得深、说得活、说得新。

综上所述,说课与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说课为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如果体育教师坚持不懈的参与说课活动,扬长避短,虚心接受同事们的指点、帮助,及时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运动技术和教育理论方面的缺陷,其业务能力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