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公共管理学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学基础

第1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在工商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危机管理处理是一个具备较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而过去各个院校在危机管理处理上,虽然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在实践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新颖的思路。因此,基于当前工商管理实践的要求,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应该从理论体系、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促进危机管理处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工商管理;教学;危机管理处理;实践模式优化

工商管理这一类的专业,主要是针对企业类的单位进行管理的规律、理论等进行探究。因此,工商管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化的工商管理能力。虽然中国各类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已经有一定的时间,并且也在教学实践当中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验,但是很多院校当中的工商管理教学仍然是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这样是无法全面提升工商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从工商管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应该增强工商管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让学习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知识迁移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教学的价值。在工商管理的教学当中,危机管理处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提升学生应急处理的综合管理能力上有着尤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工商管理教学可以从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入手,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一、工商管理教学中危机管理处理的现状

工商管理教学是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包括了很多应用性的管理项目,包括生产、研发以及各类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了工商管理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工商管理的各个部分当中,生产、研发以及各类资源的管理都可能出现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潜藏的某种因素激发,也可能是累积性的危机,所以在工商管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危机管理的处理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作为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进行教学。目前,工商管理教学对于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主要是表现为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注重理论培养。危机管理处理,在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往往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这个方向通常包括了相应的课程教学。从工商管理教学的实际状况上看,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特别是对不同情况下产生危机的原因、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危机处理方式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重点依靠课本案例实现的。理论培养在院校开展工商管理教学方面仍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危机管理处理能力上,重点还是需要学生注重理论的研究和积累。不过,理论培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危机管理处理的理论体系认知不清晰,往往只是掌握了处理的方式等,但是对于危机的日常监控和管理,特别是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维仍然没有形成。这也充分表明,在理论培养方面,工商管理教学仍然是缺乏系统思维的,在理论教学的经验积累前提下,这种理论教学方式仍然要进行改革。其次,忽视实践引导。危机管理处理毕竟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工作,那是对学生专门性的危机管理处理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而是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从当前各院校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对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状况上看,危机处理的实践教学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进行危机管理处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初期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后期学生已经比较了解案例分析模式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学生仅仅是采用案例分析的套路解决危机管理处理相关案例问题,从实质看,学生仍然没有掌握危机管理处理的实践能力。所以,理论架空与实践上,是当前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再者,培养思路模糊。当前很多院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基本已经摸索形成了自己危机管理处理教学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无论在实践教学还是在理论教学的层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危机管理处理的综合能力上,还是存在一些思路模糊的情况。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综合能力,或者学生在学习危机管理处理方面主要需要掌握几个层面的知识,实际上在教学当中还是比较模糊的,学生无法列举出危机管理处理的要点,也充分表明了危机管理处理教学还是处在于一个模糊的区域中,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学科知识结构,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危机管理处理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危机管理处理的改革思路

鉴于当前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还是有一些瓶颈,因此,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处理教学里,就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模式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还应该从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上进行探索,形成一些新的思路,调动学生在学习危机管理处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地深化这一学科教学的综合特色,这样才能够让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更具备实践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里面,才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运用模式,最终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危机管理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其主要的教学改革思路如下:

(一)明确教学内容

第一方面,是从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内容入手,明确教学内容要点和结构。从工商管理教学的危机管理处理教学上看,主要是体现为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公共危机无处不在,在整个世界的商业发展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危机出现迅猛,并且容易在更大的范围当中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任何的组织而言,解决危机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也是组织未雨绸缪的一种体现。因此,危机管理处理教学要点,应该包括辨识危机、掌握危机、解决危机三个部分。其中,处理危机就是解决危机,而处理危机需要建立在对危机的成熟辨识和掌握上,包括对危机进行分级、对危机出现的成因进行迅速剖析,并且尽快形成处理处理危机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在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当中三个主要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形成具体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危机如何分类上,应该根据当前组织运营和管理过程当中的普遍案例进行提炼,结合中外有关企业组织危机分类的有关知识,提取形成一般性的理论,而不是拘泥于选用教材里面的理论。

(二)优化教学方式

第二方面,对于危机管理处理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实际上,危机管理处理的理论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照本宣科,而是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对于危机的分类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当中的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搜集有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政治因素的复杂化,整个社会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潜在危机因素,这也为危机的种类、归因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研究,以当前电子互联网以及各种相关文献为依托,搜集有关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学生在探索形成结果之后,教师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点评。这样更可以让学生掌握到危机的区分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上也不会只是教师在进行单向传播,效果会更加理想。

(三)改良实践模式

第三方面,危机管理处理的实践模式改良。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到企业进行实践也未必能够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到危机管理以及处理问题,毕竟学生他们对于企业或者组织的危机管理处理还不是非常成熟,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不是非常扎实,即便是学校或者企业提供危机处理的实践机会,在企业当中学生也未必能够真正处理好。因此,反思过去危机管理处理实践教学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广泛参加的社团或者学生会,甚至是班委会、宿舍管理等层面上着手,假设一个危机,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在院校之中,学生接触的学生组织是非常多的,这些学生组织和社团未必不会遇到危机,比如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同学生社团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危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解决危机,比如学生组织的社团管理部门、学生社团本身以及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等,从多个方面让学生锻炼自己解决危机的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更加有真实感,也更能够培养这些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

三、结束语

对于学习危机管理处理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成熟的教学体系,那么是没有办法掌握到危机管理处理的基本方法的。所以,在工商管理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优化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优化和理论优化两个方面,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让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更加成熟。而在未来的发展上看,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不能够停留在过去的理论上,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相关的案例和素材,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实践出发,不断地完善、充实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结构,最终让学生学习到具备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危机管理处理知识,真正学以致用。

作者:刘平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解丽颖,苏永志.地方高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5(17).

第2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 学生管理工作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以下简称“民办二级学院”)是专指在公有普通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以民办机制进行管理运作的二级学院。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和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的一年,为了在扩大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主要是依托高校自身的扩招,而不是通过新增公办学校来消化,致使资金短缺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受传统办学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公办高校扩容能力受限。而民办二级学院的引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入点。民办二级学院这一机制从无到有,从探索到运行这10余年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新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一、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1.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其中,部分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子女教育和成才也非常重视;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是能力有限,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关心不够。在自身和家庭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一部分学生学习期望值较高,成才欲望较强,但是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等方面还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引导;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又相对较差,更有甚者染上抽烟、逃课、上网等恶习,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要加强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上述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2.学生在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特长明显,但是课程学习能力较低。

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使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特长、个性明显,在组织、协调和交际能力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是在课程学习上,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缺少恒心、毅力,缺乏刻苦和钻研精神。

二、转变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目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民办二级学院奉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强调“统一性”,管理方法老陈、途径单一,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不高。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既是民办二级学院培养全面人才的关键,又是学院能够保持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转变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1.树立“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应该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协作、学会生存”的“六会”要求,强调学生自觉、自立、自强的精神与自律、自理、自学的能力。

(1)加强内驱力的学习态度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专家、社会名流来学校讲座,作学术研讨,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学校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广大学生感受政界名人们的殷切期望,领略著名企业家的成功风范,体味各个领域知名教授的渊博学识。

(2)开展以自律为主的行为规范教育。在依法治校思想的指导下,明确学院与学生双方的“责、权、利”,除双方公开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外,规定学生拥有监督学院工作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还能够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另外针对学生年纪轻、经验少、阅历浅的特点,特别注意加强引导,进行长期的行为规范教育。

(3)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学习不唯上、不唯书的思想。实施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活动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去探索“还有什么”。要求学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会迁移、能运用、善开拓、敢创新。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学院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以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根本的人才素质教育新体系,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从广义角度理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从狭义角度来理解,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呈金字塔形递进排列,处在金字塔的最底部的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

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良好条件,广泛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各方面的锻炼,从而使自己全面发展,今后步入社会,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方向,制订自己的计划,走好自己的路。因此,各高校应适应我国教育环境的变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明确高校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构是约束学生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树立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其自我意识和潜能。其次,转变在学生管理中命令式地要求学生服从管理的观念,而是要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我们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发掘潜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不能把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和方式仅仅当作是管理者实现教育管理的手段,这种思想还是根源于“服从管理”的教育思想。

3.改变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辅导员的工作是辛苦的,“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民办二级学院要建设一支专职的专家型政治辅导员队伍。目前大学实行的辅导员制度,流动性大,一般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担任辅导员,以后一边从事辅导员工作,一边为换岗发展做准备。这种流动性大,工作年限不长的工作机制往往导致辅导员工作出现“不熟悉工作的来了,熟悉工作的又要走了”的尴尬局面。这极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水平质的飞跃,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民办二级学院辅导员更应该是专家型。专家型首先要求政治合格,应该聘用觉悟高、党性强、组织纪律观念明确的优秀大学生担任辅导员。这样才能保证在二级学院贯彻党的方针,很好地执行和完成学院关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项措施和任务,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其次要精通业务,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善于把握青年大学生,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特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再次要有综合全面的能力和素质。素质强的辅导员在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最后要有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与建设专职的专家型辅导员队伍相呼应,民办二级学院也要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民办二级学院一般用人指标相对较紧,学生工作队伍人手少,担子重,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做好学生工作相当关键。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干部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在管理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健全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是抓大放小,将管理重心下移,放权于学生干部这一层级。首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其次,改变对学生事务事事躬身亲为的做法,将管理重心下移至班级委员会。所需管理的学生不但为数众多,而且学生的心理、性格、思想和行为各异,完全依靠学生工作者无法完全把握。因此,需要建立管理梯度,对学生分层管理,以班级委员会的自治化管理为核心,做到统筹全局,把握整体动态。最后,形成一套对学生干部进行选拔、组织、培训、激励和考核的机制。对学生的管理要把握、控制住主要的发展方向,放权于学生干部的前提是要健全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整合社会、高校和家庭的资源。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不是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严格教育和管理,而是“以学治学”,运用更好的管理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N].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

[2]谷颖.高等学校“国有民办”学院管理工作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4,(2):130-131.

[3]张景胜.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第3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从无序走向有序

影响小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中还明显的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等一些问题,有些还存在着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的情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在制定和实施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质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德育目标。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以初中阶段为例:初一年级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以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心态为主线,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初二年级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遵纪守法教育为重点,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初三年级要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学校的德育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但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二、要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好的渠道就是借助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理念渗透,也可以在德育实践课(包括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是音乐课、体育课、实践活动课或者是班班交流课)中,将每个学科自身独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行德育教育,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教师也要按照年级德育的模块,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紧扣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的特点等,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背景施教,让学生的行为、学习、意识、心理健康等形成完整的体系,实现思想及目标的统一,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根深干直”。

三、要真正地树立起德育教学的目标

要想开展好小学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其中一点就需要做好小学德育教学,要树立一个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德育教育最基本的一个关键点。所谓的教学目标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要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对教学目标是最根本的办法。对于小学德育教学来说,梳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后续的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再探索小学德育教学的新路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的。因此,就需要树立以贤德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准则,朝着这样一个大方向进行发展,首先要确定,“德”这个字应当来自于学生的内心,而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播种,在学生内心之中播下贤德的种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这颗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自身的不断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充满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因此,在小学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当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德育教学的实施者,其自身也必须具备高尚的贤德品质。教师应该从自身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四、让美丽之花绽放校园

在学校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为了发现更多的美,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走近美,成为别人眼中的美。校园也可以适时地开展“美在校园”小记者行动,在全校招募一批小记者,然后再开辟一块“美在校园”展示栏。把小记者美的发现展示出来,每周一更换。也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到小记者行动中来,一起去发现美、展示美、成就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被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被放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一次好的行为被记录、被展示,内心充满喜悦而不断进步。

五、把德育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起来渗透

第4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多校区;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53-02

多校区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却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学校。随着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多校区办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并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常态。由过去的单校区高职院校转变到多校区高职院校,必然使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活动、管理等方面出现新的问题。而授课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自然成了多校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一、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在笔者本校以及周边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等层面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并从中分析得出目前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理念滞后

由过去的单校区转变到多校区,院校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分布、授课教师等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但实际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完全摆脱原有管理观念的束缚,在教学管理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还是原来单一校区时管理理念的延伸。

2.缺乏合理有效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

管理理念滞后,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自然也是多数沿袭单一校区时的模式。殊不知,以往那种单一校区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操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的新情况。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制定与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多校区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监控不够健全、不够到位

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多校区办学,由于其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以及规模的扩大,在管理上往往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和调控,具体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则缺乏必要的、及时的监管与控制,而学校本身又往往缺乏对教学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多为随机性的检查和对突发教学事件的处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校高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教学自律意识下滑

多校区办学,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使教师有“天高皇帝远”的心理,再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师教学的自我管理、自律意识明显下滑,教学质量下降,从而制约、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新生事物,多校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可资借鉴的直接范例少之又少,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研究则是几乎为零,而多校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针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研究没有先例。因此,本文力图以笔者本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为载体,充分吸取目前微乎其微研究中的合理因素,从文献资料收集整合和走访感悟中,从教学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管理理念的转变、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革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和培训、配套物质保障的提供等角度去寻求革新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路径选择。

二、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合理化举措

1.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理念角度

正如在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所分析的,“由过去的单校区转变到多校区,院校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分布、授课教师等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理念,必须要适应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尊重并遵循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规律,本着“凝聚整体实力,施行人本管理;革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等原则,深入探索和实践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模式,深化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内容和机制体系改革,以实现单一校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向多校区教学管理的合理过渡和转变。

2.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角度

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等的研究,要基于一定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而目前公共基础课处在改革状态,如其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正在改革、探讨阶段,因此目前的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研究主要是基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管理研究――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实施科学的分层专业项目化管理。一方面,加强学院、部的二级管理,使学院、部成为联系主校区与基层校区的基本枢纽;另一方面,在加强学院、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整合资源,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扩大二级管理自限,成立教学信息中心、教学考试中心等机构,实现教学管理的专业项目化。

3.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监控角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中心或者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关键是要真正落实机构职责,从人员到物质都需要落实保障。要建立健全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可以聘请校外专家,由校外专家加之校内教学督导组成督导团,定期不定期地到各个校区听课、巡视;落实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鼓励落实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定期出版教学督导通讯,师生全面了解、学院部动态信息。

4.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角度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每学期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都达到1:1以上;外聘教师的责任管理难,加上多校区办学,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教学自律意识自然就薄弱了许多。为此,为加强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大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力度,如通过形成定期交流制度、组织观摩优秀公开课等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促进教师自律意识的增强。

5.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配套物质保障角度

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建设,配套物质保障是基础。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舍得为公共基础课提供充分的经费投入,一方面用于公共基础课基本设施的投入,如购置网络化教学平台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另一方面用于公共基础课日常运行管理,如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学交流、教学平台的开发维护等。

本课题研究从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决策者和执行者管理理念、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监控、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配套物质保障等角度,提出了适合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的一些合理化举措,以期对多校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杨文斌,黄葳.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4]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潘崎峰.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5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 技校学生管理 思想道德教育 学习生活 课外生活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育并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教育要抛砖引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要对学生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是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技校学生大都在十六、七岁还是未成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规范技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班主任老师的重要职责

一些学生在进入技校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自制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种种不良习惯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入校时就抓起。新生入学,学校可以组织参加军训工作,每个新生都必须进行军训达标,期间,班主任老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安排生活;怎样学会过宿舍集体生活;如何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介绍学校专业是他们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奠基石,介绍专业人士的成功事迹,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印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树立好榜样,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管理还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严格管理为核心。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做好每日工作流程;课前到班检查(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秩序、教室卫生、教室设备设施、学生仪态仪表等);课间到宿舍检查(包括检查寝室设备设施、安全、宿舍内务、学生滞留、夜间迟归、不归);课后工作(参与指导学生活动、谈心活动、心理辅导、与家长进行沟通等)经常查课、记考勤、定期开班会、讲评学习情况、进行考前纪律教育、考后及时总结等,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

3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辅助作用

第6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1.强调教学案例的经典性,忽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响,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虽然影响大,但是往往背景复杂,编撰案例时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对实质性问题的把握。同时,忽视了案例在内容和作用上层层递进,一方面案例教学在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没有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

在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学科基础课中,往往安排有教学实验课,但是这些教学实验课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的,而不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直观演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学生只会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不利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3.强调期末教学考核,忽视教学过程考核

学科基础课现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实验成绩往往单独计算)。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计算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计算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教学过程考核,其结果造成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问题。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落实学校2010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不断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以校本教材为抓手,在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

组织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师资或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编写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把握学科基础课教材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的可读性,注重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学校地方性的特点,注重引入本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们不能减少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一般为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数学类工具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分,也就意味着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能在有限学分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到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精练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科基础课的系统性要求,而且可以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案例的编选质量,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案例编选时,在案例的内容和作用上考虑理解性案例、对比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的层层递进,在案例的形式上考虑文字型案例、视频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馈,另一方面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4.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强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如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用Excel作统计分析图形”“、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用Ex-cel作数据透视表、模拟抽样”“、用Excel求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六个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业务实验”项目。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统计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助推了学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层面,迈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阶段。

5.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全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基础课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科基础课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总成绩比例由80%降低为50%,将原来单一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改为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和发言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这种改进后的考试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综合而定量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意识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学生后续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上较强竞争力的基础。

三、结束语

第7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安全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基础医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基础医学部下属学科众多,实验室分布广、数量多这一现状,基础医学部实行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制度,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负责人是实验室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要求所有代课教师都要严格填写《实验登记簿》,教师对实验室财产及所有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必须明确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安全状况。明确安全责任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是要追究某个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旨在促进安全责任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隐患的治理和日常的安全检查上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我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先后有8人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卫生局举办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部属各个实验中心都设置有兼职消防员,积极参加校保卫处定期开展的消防演练,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灭火技能;我部不定期邀请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官给全体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消防官兵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切实的感受,以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警示全体教职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化运作

安全检查对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自2007年以来,基础医学部坚持安全工作的月查制度,重点对各实验室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危险物品的保管与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各实验室一些高年资的教师组成,大多采取实验室之间交叉相互检查的方式,促进相互监督和学习。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对基础医学部难以排除的安全隐患,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根据《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对各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考核,年终评比年度安全先进实验室。目前,已有4个实验室先后获得基础医学部年度“安全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5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确保实验室安全

因我部实验室数量、实验类型及项目数都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突出工作重点。

2.5.1化学试剂使用安全

我部各实验室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各种试剂,其中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试剂的使用量尤为巨大。我部对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各实验室严格执行“三废”回收利用制度,确保“三废”处理后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部分实验室空间不足,致使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试剂不能完全单独存放,基础医学部积极调整实验室房屋资源,设立化学试剂室,对各类试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通风和安保措施;针对部分实验室将普通的房间用作实验室,没有符合规格的通风设备,师生的身体安全隐患较大等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部积极协调,为相关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严格建立试剂的使用台帐,对各个学科每年低值易耗预算中化学试剂的采购量严格控制,要求各实验室必须在在弄清楚实验室药剂库存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严禁一次性大量购入试剂,导致库存积压、大量报废试剂,在严重浪费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危害。对于教学、科研中使用到的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等剧毒药物及国家管制的物[2],基础医学部实行专人管理,并统一配备保险柜保存。

2.5.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工作的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的独特性,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人类研究微生物的同时不断地受到微生物危害,甚至感染严重疾病,危害到生命安全。另外,不时出现不明微生物及遗传工程不断产生新的微生物,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难以预料对此类微生物进行实验的危害程度,因此受感染的危险性就更大[3]。基础医学部鼓励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生物安全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法令,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严格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为标准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2.5.3形态学科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形态学科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人体的各类器官和组织标本,标本可能有艾滋病、肝炎、麻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以及各种癌症等,且标本多为未固定的[4]。形态学实验室最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是腐蚀性强,易挥发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对人的粘膜、眼睛损害较大。我部各实验室高度重视各类标本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对送来的标本及时固定,用有盖的桶或封闭的容器盛装,取材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穿隔离衣服、带口包,开启所在间房的通风设备,并在工作完毕后能作必要的灭菌、消毒处理。因冰冻切片的组织都是新鲜未固定的,可能有强烈的传染性,我部实验技术人员严格防范,若发现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时处理,并对冰冻机进行清洁、消毒,以保证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形态学实验室切片机的刀片非常锋利,稍不注意会引起仪器的损毁和人员的损伤,我们要求实验人员用完的废刀片要放在收集利器的箱内,避免伤害其他人员。目前,我部形态学各科实验室未出现一起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带教教师被标本感染及实验器械伤人事故。

2.5.4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基础医学部所有实验室的动物使用均由各实验室根据所开实验的需要,确定所要购置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由动物中心统一提供,不许捕获野生动物来替代实验动物,严禁通过不明、不正当的途径购置。实验动物在运输中应严格遵守运输规定,由专人负责运输全程,处理好动物的饮食、粪便的排放等问题。实验动物应在实验前一天内运至相关实验室,不得在实验室长期饲养,严禁将有病的动物运至实验室。若实验动物患有人畜共患性疾病,应立即隔离,视情况进行焚烧、销毁。实验室如有剩余的实验动物,不得随意处理,均需交回动物中心进行处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的尸体要统一收集,并由实验动物中心人员送到指定地点去焚烧,严禁随便丢弃。

第8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一、加强两支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学生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严格工作纪律。

(1)、掌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能熟练运用。本学期开展以“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及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为主体的管理干部培训、考核工作。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严格工作纪律,要有为了学生成才服务的思想。明确中队长是中队学生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思想。

(3)、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多下基层,多接触学生,多说服教育、多人文感化。

(4)、推行学生管理绩效和工作量考核。

2、结合“三自管理”,加强学生干部的机构、组织、使用和考核工作。

(1)、理清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

(2)、培育学生干部工作能力,深化5人模式把区队长的工作和团支部的工作有机结合。要突出学生会主席和团总支委员的主导作用。

(3)、学生干部值班和队长助理制度要进一步实行,并且要总结、推广。

二、加强学生常态管理工作

1、严格落实制度,要明确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2、学生常态管理工作重点仍旧是影响恶劣的重大违纪事件;集合整队上课秩序;内务卫生;警容风纪四个方面。

3、加强正面典型人和事的宣传。同时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坚持周六、周日“补学习制度”、“补队列操练”规定。

4、加强和老师、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6、规范各类常态管理的检查,中队要重视检查的结果并且开展数据的分析。

三、加强信息通报工作

1、重视学生信息报道组的工作。

2、加大对安全防范系网站的投入和建设。

3、重视对学院内外投稿学生的鼓励。

四、加强党建

1、开展业余党校三分校正常的培训工作。

2、开展对学生入党前后的教育、引导,突出党员的先进性,开展主题为“先进”“奉献”的党员教育系列活动。

3、开展和行业企业的党支部共建、学习活动。

4、坚持学生公寓党支部工作。

五、加强学风建设

1、学生管理干部听课制度的全面推行。

2、密切和上课老师的关系,在学生管理上取得老师的帮助和支持。

六、做好新生接待工作

第9篇:公共管理学基础范文

1.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也即是:1979-1988年期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1988-2005年期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时期以及2005年至今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化与提升时期,下面主要就这三个时期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1.1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与重建时期(1979-1988)。

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1979年,我过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当时政管理体制的不实用以及不适应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解决时展中的复杂政治以及公共管理行政的交织的问题,国家在院系学科的调整中开始逐渐的恢复以及重建公共管理学科。

这在个恢复与重建时期,由于社会在公共管理学科方面本身的自我意识较差,学科也缺乏较为明确范畴体系,在研究与教学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主要是注重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领域以及公共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习。而在此时期的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主要强调的计划性人才培养,也即是根据国家在某方面的任务导向,进而实行计划培养,以达到国家圆满任务完成的目地。

1.2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时期(1988-2005年)

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会,之后我国其他各省市地区也随着成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学会,这也标志这我国的行政管理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也正式成为了显学,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开始注重于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建设方面等等的实际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进入了整合以及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主要是以引进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由于整合导致公共学科概念和合法性基础没有自立,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初期的特殊性,我国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定位,未有形成公共管理学科方面的学术争鸣局面。而在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面,之前的计划性人才培养方式,在思想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从而开始注重于对经济决策、管理以及经营型人才的重点培养,以达到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1.3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化与提升时期(2005 至今)

2005年,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年,以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为标志,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也从整合以及盲目扩大发展的时期正式进入了优化与提升的阶段,该阶段主要开始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发展,强调的社会的需求,抓的是相关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这个阶段,我国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开始注重多专业多角度,也即是从公共管理相关的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都专业多角度来探讨我国的政党以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以及人才的基础。而在学科的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实践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求能够使得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管理型人才。

2. 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学科内涵需要厘清和优化、需要进一步的内外融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三个“进一步“,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2.1公共管理学科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与优化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失业以及研究的问题也逐步的与现实接轨,也逐渐开始将理论在实践验证。但是,以目前全世界的社会发展来看,政府、社会以及公民的三方参与国家的治理已经成为了趋势,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这对于社会管理学科的内涵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的厘清和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为出发点,以社会公共管理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寻求解决社会公共管理所现实问题的方法和依,从而进一步的理解公共管理的革命性意义,用服务的态度去发展社会的公共管理体系结构以及行为模式,为社会的前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2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进一步内外融合

公共管理学科是以解决公共组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问题为目的,和以研究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为目的的研究型实践性学科,其本身涉及的学科较多,属于跨学科性、交叉性以及多样性的学科,需要融合以及发展各种学科知识。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在各学科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化,以及进一步的融合公共管理学科下,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等二级学科,想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进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公社会公共管理的问题。

2.3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