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劳力性心悸,气短10余年反复入住我科,临床曾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一直坚持服药对症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年余,服用美卡素,络活喜,血压控制可,无常见继发性高血压表现;有糖尿病病史3年余,长期使用诺和灵30R控制血糖,自诉血糖控制可。2014年6月14日入我科住院治疗,体格检查:T:36.6℃,P75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心率91次/min,房颤律。查心电图提示快室率房颤,因具体房颤发生时间不明,暂未行药物转复,入院后行利尿,强心,扩管,抗感染等对症治疗,6月18号开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多次调整华法林剂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7月24号,再次入住我科,拟行房颤转复治疗,门诊复查INR2.58,7月25号16点,患者扩张型心肌病,房颤,心功能不全诊断明确,患者院外服用华法林抗凝近1个月,入院后查心脏彩超未见心脏血栓,患者要求行房颤药物复律,告知用药风险,患者及家属表示知情同意,予静脉滴注胺碘酮转复。7月26日下午15点诉打嗝,伴有恶心,行护胃处理,17点半诉打嗝缓解,但解稀便,无腹痛,测量血压为96/70mmHg,予思密达及黄连素口服。20点46分房颤仍未转律,停用胺碘酮。21点30分,患者突发大汗淋漓,全身乏力。无明显心慌胸闷,头昏头晕。心率108次/min,血压70/50mmHg,双肺呼吸音清,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全身皮肤湿冷,测血糖为12.3mmol/L,急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房纤颤,结合患者今日多次出现腹泻,考虑患者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行静脉补液,多巴胺提升血压,碳酸氢钠纠酸,同时急查血,23点患者症状减轻,测量血压110/74mmHg,急查血结果回报:WBC15.15G/L,PLT119G/L,NE%83.8%,肾功能:Urea16.04mmol/L,Cr155.6umol/L,电解质K5.5mmol/L;心肌酶:AST4118U/L,CK390IU/L,ck-mb99IU/L,LDH2942IU/L,HBDH2184IU/L,白细胞明显升高,心肌酶明显升高。ALT3212IU/L,γ-GT77IU/L;结合患者心肌酶结果均升高,需考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但患者肌钙蛋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亦未见明显ST段压低或抬高变化,目前心肌梗塞依据不充足;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明显升高,考虑为急性肝损害,治疗上加强强化护肝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性谷胱甘肽)。先请肝病科急会诊,强化护肝治疗(给予雅博思针剂,肝脑清针剂,天晴甘美针剂,前列地尔针剂),后请全院大会诊,会诊意见认为该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转复治疗后出现急性重度肝功能损害,停用后肝功能可好转,建议继续严密监测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必要时行血气分析,记录24h出入量;可间断给予新鲜血浆静脉输注,患者低钠血症,血容量不足,注意适当补充血容量,维持大便通畅,减轻肝脏负担;必要时转中心ICU进一步行透析治疗。经过积极护肝及控制心衰治疗,7月28号,患者的肝功能开始恢复,8月2号,肝脏肿大回缩,由肋下3横指恢复到肋下1横指,肝功能明显改善,ALT:993/L,AST:97U/L,γ-GT104U/L,总胆红素:45.6umol/L,非结合胆红素:26.5umol/L,结合胆红素:21.8umol/L。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多年的扩心病,心功能不全,肝脏有淤血情况,患者因工作需要长期大量饮酒,本身肝功能基础较差,本次在静脉运用胺碘酮后导致急性重症肝功能受损,患者的身体,心理均受到重大打击,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患者的精神面貌一直欠佳,自觉乏力。家人看到患者的痛苦,内心也是一样的着急,担忧,家里还有小孙女要人照顾,精力不够,产生焦虑感。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一方面我们积极谈话,加强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声音,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一方面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积极进行相关疾病及药物的健康宣教,以增强患者的认识。还有,鼓励患者及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告知怎样统计出入量,在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中重获信心。
2.2病情观察 患者的基础疾病较多,又突发药物性肝损害,需要严密做好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及血压情况。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诊断明确,又发作心房纤颤,我们行持续心电监护,定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并做好记录,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患者的血压有偏低情况,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之后通过补液,纠酸,静脉输注新鲜血浆,血压有所提升,但仍有波动,故我们定时,定人,定测量血压,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患者一直卧床休息,我们及时做好指导,预防发生性低血压;②预防心衰加重,准确统计24h出入量。患者突发肝损害,加用了多种护肝药物,即增加了患者的静脉入量,有加重心衰的可能,所以,我们遵医嘱使用静脉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交付患者计量的量杯及统计方法,准确统计患者24h出入量并做好记录,做好发生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准备;③做好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反馈医生,做好处理;④嘱医嘱完善血糖检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这次住院血糖一直不稳定,在配合医生积极完善每日血糖检查并告知医生的同时,医护联合指导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在记录出入量时发现不合格饮食及时纠正,科学指导,预防血糖过高引起酸中毒或低血糖反应;⑤预防肝性脑病。患者发生重度肝衰竭,请肝病科会诊时,出现计数迟钝,嗜睡的表现,我们要警惕肝性脑病的发生。交接班,巡视病房或是做治疗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反常举动,有无性格改变,注意观察意识状况,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做好沟通;⑥观察大便情况。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出现了腹泻情况,遵医嘱及时使用止泻药物后不再腹泻,但是大便干结或便秘将会增加毒素的吸收,加重肝衰竭,故我们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进行灌肠;⑦观察小便的量,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2.3饮食指导 患者心功能2级,要求行低盐低脂,低钠,清单易消化饮食,现急性重度肝衰竭,需要限制优质蛋白,鼓励进食植物蛋白,但是患者肾脏生化指标提示肾功能不全,又鼓励进食优质蛋白,存在矛盾,在与医生沟通后,听取会诊意见,先以植物蛋白为主,但是限制蛋白摄入的总量。但患者早期有恶心、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蛋白质摄取量亦减少,这样容易引起蛋白质的缺乏。这时应注蛋白质的量,则可帮助肝脏修补损坏的组织。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能促进肝糖原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具有抗癌作用。注意烹调过程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患者有多年的糖尿病,鉴于这段时间血糖不稳定,我们落实每日血糖检查,根据血糖结果积极调整胰岛素剂量,并规范糖尿病饮食,少量多餐,限制主食,保持大便通畅。在治疗后期,肝功能恢复很快,但是出现过低钠情况,我们指导患者适当增加钠的摄入,并积极复查电解质。
2.4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①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增加患者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心中的疑虑,静脉用药,口服用药做到先沟通再使用,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安排相关检查前先讲解检查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②遵医嘱或生化检查指标做具体指导;③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药物的规范使用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适当活动,注意休息,避免感冒,受凉,情况允许可选择手术转复心律,定期随访。
3 小结
房颤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突发药物性肝损害较为少见,但是一旦发生,情况危急,病死率高。药物药物性肝损害首要处理是及时停用致肝损害的药物,且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与该类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物。通过我们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效果,科学的饮食指导,让患者重拾了康复的信心,肝功能迅速好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医护患和谐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BR IND.Drugs that damage the liver[J].Medicine,2007,35(1):26-30.
[2]吴晓宁,尤红,贾继东.2002-2007药物性肝损害国内文献特点分析[J].药品评价,2007,4(6):412-414.
[3]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45-446.
[4]支杰华,朱萱.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0):793-795.
[5]Mafia VAJ,Victorino RMM.Diagnostic value of specific cell reactively to drugs in 95 CaUSe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Gut,1997,41:534.
一、充分认识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原动力
判断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界定现代政府活动范围所必不可少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包括竞争的不充分、垄断的存在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市场的功能性缺陷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效应问题、公共产品问题、分配不公及个人自由选择并不一定会实现社会公平。
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是市场失灵的突出表现。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自身不能提出明确的经济运行总体目标,而只是一个自然的运动过程,消极地接受既定的运行结果。市场机制无法应付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停滞与膨胀并存局面,因为市场机制本身不可能促进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总需求。
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告诉我们,市场机制虽然是公认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机制,但不是万能的。说明没有来自市场以外的力量加以干预,市场机制将无法解决它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这就为政府进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原动力。政府在维持竞争与限制垄断、提供经济信息、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治理“滞胀”方面,能发挥其优势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是互补的。
当然,我们说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原动力是市场失灵,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校正市场机制偏差。但并不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动力,也不是说若市场不失灵就不需要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了。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在这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而且还能够通过人类的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的旨在达到一定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人不是仅仅能够被动地适应自然和自然规律,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经济发展本身已不单纯地表现为各客观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过程,同时还意味着是一种为人们所自觉探求和指导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看不到前一点,就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就现代经济而言,就会忽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看不到后一点,就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国家或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动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社会经济有计划地组织和调节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继生型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又往往更强烈地意识到组织和调节社会生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因而,总是较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二、正确认识政府职能是优化财政支出的基本前提
市场失灵给现实社会生活带来诸多矛盾:垄断限制了竞争,公共产品的免费搭车,外部性问题,分配不公,滞胀并存等。这些都严重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稳定和公平分配。要矫正市场缺陷,政府应涉足市场不愿参与或无力参与的领域。政府既要引导竞争,又要限制垄断;既要讲究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既要经济稳定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关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职能,至今形成的共识是稳定、配置。分配三大职能。
稳定的职能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经济周期波动趋于平缓,实现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是由于历史证明,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
配置的职能是指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如果说稳定的职能是国家政府的专利的话,资源配置的职能则是政府与市场机制共有的。且从总体上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配置是起基础作用的,市场配置是有效率的,也可以说迄今还没有比市场更有效率的配置机制。但市场对满足诸如国防、行政、司法、公安等纯公共需要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这些又是社会和经济正常运行之必需。市场原则是等价交换,要求利益边界和所有权的精确性。而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具有外部效应,它是一种社会公众的集体需要,每个人享受的份额无法精确计量。政府应从弥合市场配置缺损的角度,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是说在资源配置的对象、方式、目标上,政府与市场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两种配置机制的不同,两者才有相对独立存在的互补性。
分配的职能是指收入的再分配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导致分配失之公平。从总体上说,分配的职能也是政府和市场共有的,但两者的作用范围、侧重点、目的是不同的,如市场分配更多地注重效率,而政府分配则更多地侧重社会公平。
三、政府职能着力点的转变是调整财政支出方向的基本动因
无论从整个世界历史上看,还是从某个国家的发展史上看,国家的政治职能主要表现在阶级统治、政权建立和巩固上。在国家产生之初或某一国家政权交替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职能的着力点是政治职能。随着统治阶级地位的确立与巩固,经济大大发展,社会稳定成为常态,国家政府的职能着力点就发生了变化。从国家政府职能全面来看,着力点是由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再由经济职能转向社会管理职能。就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来说,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着力点由配置转向分配。而已在着力点变化的同时,政府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着力点的转换与政府职能的扩大绝不是否定国家政治职能和阶级性,恰恰是更顺利地实施统治阶级意图的保证。这些变化在近现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这些变化也证明了瓦格纳定理、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恩格尔定律具有普遍意义。
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从发展政府机构以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国家活动不断增加的法则”。这一法则的基本含义是,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提高,他把财政支出上升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 素,是指国家活动的规模的扩大;所谓经济因素,他初步提出了市场缺陷与外部性的观念,还提出了收入弹性概念。瓦格纳认为,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矿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而这种市场中的相互关系就对商业法与契约关系产生了需求,而后者又要求建立司法与行政制度。城市化与高居住密度将产生外部性,拥挤又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与调节。瓦格纳还把对于教育、文化、保健与福利的财政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随着收入的上升,用于这些方面的财政支出的比例将会超过收入上升的比例。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刺轮效应”。世界各国国家职能的强化及政府支出扩张的实践证明,这一法则是正确的。
美国学者罗斯托曾着有《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年)一书。在他看来,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环境卫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及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在此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时政府主要倾向配置作用,政府的这些投人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进人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投入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在“大众消费”(Mass Consumption)阶段,政府突出再分配的作用,维持公平的政策性支出会大大超过其他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也会快于GNP的增长幅度。政府职能着力点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它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恩格尔定津揭示了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较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必需品的比例就高,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就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用于食物和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便会下降,而舒适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就会上升。这种需求变化势必引起农业部门或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所占比例下降,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政府职能着力点变化、政府投资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当人们实际收入提高时,人们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需求都会增加。但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市场私人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社会的公共产品不属生活必需品,而越是非必需品,它的收入弹性就越大,当个人收入超过一定的水平时,公共产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诸如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开始“侵蚀”消费结构中的私人产品的相对份额。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多样,由注重物质到注重精神,不仅对市场供应私人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在质、量、品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以满足居民个人需求和社会共同需求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恩格尔定律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当财政收入较低时,财政支出中用于国家政治职能、维持国家正常秩序的基本需要的比例就高,用于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支出比例就低。随着收入的提高,用于国家政府基本需要的支出比例会下降,而用于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支出比例将会增加。
四、支出的科学划分与政府职能分工层次及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紧密相关
如上所说,现代国家政府具有稳定、分配、配置的职能。一般地说,稳定的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履行,涉及稳定的事权和财政支出权限应划归中央政府及其财政;分配的职能也主要由中央政府履行,有关分配的事权和财政支出的权限应主要由中央政府及其财政掌握;配置的职能主要由地方政府履行,与配置相关的事权和财政支出权限应主要由地方政府及其财政掌握。这是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决定的。这样的基本分工适合中央政府有能力把握全局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要求。
如果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府职能分工上具有的层次性,从主观上为支出划分提供了约束条件,那么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的层次性,就从客观上为支出划分提供了依据。
提供难以受市场力左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职能的实现及实现程度是与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度结伴而生的。就我国实际来说,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的基本属性,政府职能就总也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财政支出(即便是支出总量比较充裕)也将远远满足不了政府基本职能的需要。
关键词:金融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准确定位;着力点选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41-03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
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金融宏观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它不但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部门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找准宏观调控政策的切入点,实现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贯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和谐。基于此,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末梢神经――基层中央银行,如何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寻找到适合基层央行更好履行职能的着力点,也就是说用什么方法实施调控、如何调控,希望金融宏观调控达到什么效果等,不但是我们基层央行目前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为更好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基层央行宏观调控的准确定位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以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成为人民银行最主要的职能之一,而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央行实施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是保持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在执行中也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保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的基础上,立足区域实际,灵活运用调控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达到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最佳效果。而目前基层央行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还不够,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驻马店市的实施效果来看,基层央行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找准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
(一)正确把握宏观监测的“深度”,找准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落脚点。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掌握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在基层深入贯彻执行的前提和落脚点。因此,基层央行要充分综合运用工业景气、批发物价、居民收支和问卷调查等制度以及相关统计监测手段,将更多的经济金融现象纳入视野,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进行监测、调研、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判断,及时向上级行反馈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为货币政策决策及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找到更好的落脚点。
(二)准确把握调控措施的“尺度”,找准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侧重点。宏观调控政策是对国家整个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而具体到某一地区,则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执行调控政策时有所侧重,引导金融机构正确领会和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避免因“一刀切”而导致宏观调控给经济生活带来较大震荡,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实现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最佳化。如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调控政策,目的是抑制经济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驻马店作为农业为主的地区,虽然也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范围,但其工业发展现状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的侧重点应是在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避免因信贷投放减少而对农业生产及能源、设施等基础性行业造成影响,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企业形成冲击。这就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金融形势分析会以及银行行长联席会等方式,及时加大对区域金融机构“窗口指导”的力度,按照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调整信贷结构,把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煤、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行业,力保“三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高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组织召开由各商业银行、重点项目单位、民营企业参加的银企项目洽谈会,有效实行银企对接,确保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保持信贷投放的平稳增长,防止因执行政策造成信贷的大起大落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为实现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三)正确把握政策执行的“力度”。找准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点。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联系辖区经济金融实际,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实施的结合点。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保持整体国民经济运行的健康有序,具体到一个地区,就是运用调控工具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把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把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作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点,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深入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基层央行在执行调控政策时要着力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驻马店作为农业地区这一实际,基层央行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力度,并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正确理解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看做是更好地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机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施“中部掘起”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正确把握信贷优化的“广度”,找准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撑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但要求有完善的实施系统,而且针对某一地区在实施过程中要找到政策实施的支撑点。所谓政策的支撑点,就是基层央行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能够有一个实施政策的良好环境,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和实施对象的理解和认同,使政策在贯彻中能够更快、更深入、更彻底。具体地说,就是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得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贯彻的摩擦力和阻力。国家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对经济中出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及时进行引导、调控,但涉及某一具体地区的某些部门,由于立足点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执行政策的力度和深度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结合驻马店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最迫切的愿望,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贷投放,削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因此,解决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与区域利益的冲突这一矛盾就成了调控政策能否深入贯彻的关键。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首先要作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使地方政府能够从全局的高度理解央行调控的目的,支持央行的工作;其次是作好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驻马店地区企业发展的层次,在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产品的优化升级,达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或基本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为取得更多的信贷支持提供机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二、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着力点选择
(一)以分析监测引导为着力点,当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者”。一是完善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为全面、科学地分析金融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基层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把握宏观调控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外部影响因素,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要跳出就银行论银行、就金融论金融的框框,立足于金融的变化,从宏观经济的高度去认识区域金融的变化,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二是改进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方法。为了提高分析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基层央行要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从事后统计分析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转变,提高经济金融指标预测的前瞻性;从偏重存量分析向存量与流量分析并重转变,揭示经济金融指标的变动趋势;从孤立分析向比较分析转变,找出本地与外地、局部与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三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首先要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其次要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再次要发挥利率工具作用。研究制订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指引,优化利率期限结构,指导金融机构加强贷款风险定价,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二)以完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就基层央行而言,必须围绕金融稳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货币政策分析、监测、引导上下工夫,提高区域金融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当前,基层央行要结合辖区金融风险状况,建立辖区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持续地对金融机构实施监测,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对金融机构风险特别是跨市场风险进行及时分析和判断,协调监管部门,组织和引导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在对市场进行分析判断时,要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树立完整的经济观。就是要求基层央行在区域内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必须通盘考虑全国的经济金融情况,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协调好区域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关系,确保决策的有效实施。二是树立全面的金融观。要把工作视野从单一的银行体系扩大到整个金融体系,既要关注货币市场,也要关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金融统计口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制。三是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基层央行要更多地研究金融市场,发挥市场手段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从而不断树立基层央行在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位和权威,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为了确保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层央行在宏观调控中还必须统筹考虑以下两种关系。一是要统筹考虑金融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贯彻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措施时,既要考虑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也要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二是统筹考虑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与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避免个别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过热,也要防止“一刀切”,全面压缩投资规模,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导致消费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前现象的发生。当好区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
(三)以提升工作效能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服务的“履行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内容上局限性大,服务手段科技含量低,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质量,因此,基层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就目前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应该由单一服务型向外向、科技、监督复合型转变。一是改变服务观念。基层央行要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分析,为总行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当好参谋,提升央行在地方政府的地位。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严格依法行政,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逐步朝着服务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操作程序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完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进网络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完善支付结算功能,以“电子国库”、“实时支付”和“征信系统”建设为目标,努力提升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的层次、水平和效率。
(四)以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为着力点,当好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推动者”。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基层央行适应职能转换、有效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客观需要。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的商业主体地位已经确立,金融市场功能日益完善,金融稳定、反洗钱、征信等新职能加强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这就要求基层央行在树立金融宏观全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和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近年来驻马店市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来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政府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作为基层中央银行更要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央行要把建立健全征信体系作为基层中央银行推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继续完善人民银行的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和征信系统,推动部门沟通协作,实现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使系统真正能够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使基层央行真正能够成为信用建设的先行者和重要推动者。
(五)以构建良好的金融运行协调机制为着力点,当好区域金融改革的“支持者”。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基层人民银行时刻关注改革动态,向上级行反映改革情况,使上级行能够随时掌握商业银行的改革动态和基本情况,为商业银行的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使人民银行“花钱买机制”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我们要准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准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全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落实好宏观调控措施,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刻领会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宏观调控的货币信贷政策,准确把握基层央行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通过改革,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判断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和行业景气,看是否存在过热、哪些行业过热。把握好信贷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区别对待、松紧得当,既要保证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也要兼顾地方的承受能力。二是准确处理好金融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金融改革为了发展,发展是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不是争抢地盘、掠夺业务,片面追求市场占有量的扩张。三是准确处理好基层中央银行与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金融改革不是各自为战,通过改革要充分发挥基层央行的主导者作用,建立健全“一行三局”之间的紧密协调机制。通过形成金融业合力和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戴根有.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关键词】青海;经济发展;思考
“在去年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稳中有进;放到全国大局中,多数指标增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我省全年预期增长目标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环比向好。”在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这段话,客观分析、准确把握了青海省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的着力点,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好“第一要务”。
一、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成绩值得肯定。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针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一季度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财政、金融、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全省经济开局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问题需要重视。与我省全年预期目标和去年同期增幅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等指标不够理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不快,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困难,消费势头不够旺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其表象是受到宏观大形势的影响,其实质源于我省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
有利因素增多。我省除享受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政策的扶持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调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政策效应正在释放;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二季度进入生产建设的黄金期和旅游商贸旺季,必将推动投资、消费、收入等指标增长,经济会进一步回升。
我们应当自觉把青海发展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思考和谋划问题,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不动摇,确保今年重要指标全面完成,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共同奔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二、明确工作的着力点
只有全力以赴保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持之以恒促改革,才能牢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这也是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保增长要对症下药,解决突出问题。目前,我省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原材料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增速回落、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偏高,因此,我们一定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保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保增长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只有不断增加有利因素,奋力巩固良好势头,才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确保民生幸福、和谐稳定。
调结构要立足当前,多为长远考虑。由于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所以加快推进全省三次产业特别是工业向特色优势型、循环利用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显得更加现实而迫切。我们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投资对调结构的导向作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在激发企业活力上动脑筋,在增强发展后劲上见实效。
促改革要敢为人先,强化制度创新。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统筹推进各类改革,特别是着力深化我省有特色、有亮点的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各地加快发展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开创改革新局,拓展发展路径,必须要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实践的勇气。我们要抓住国家越来越注重改革顶层设计这一机遇,努力把我省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道路、农村牧区等方面的改革,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多“红利”。
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事关全省工作大局,只要我们始终如一抓住保增长这个核心、调结构这个关键、促改革这个动力,就一定能在更高水平上为实现“两新”目标、推进“三区”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三、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不抓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果落实不到位,雨过地皮湿,再好的措施也会支离破碎。抓落实,就要钉是钉,铆是铆,不折不扣地把今年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加强学习和调研,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要深入学习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善于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经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善于运用现代经济理念和手段,努力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实践,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经济工作的合力。经济工作十分庞杂,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及时准确地为本地区的发展“号准脉,开好方”;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潜心抓好已定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各级人大和政协要围绕服务大局,加强立法和监督;各类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精心抓好生产与经营;要加大对经济工作的宣传,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引导和激励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干事创业的实践;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分类指导的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昌乐县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天字号工程”紧抓不放,坚持总量抓扩张,骨干抓提高,政策抓落实,环境抓优化,民营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年,全县注册民营业户已达9611户,注册资金24.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4%;完成营业收入145.5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实交税金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4%、54.8%和43.6%。昌乐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持续实现了量的膨胀和质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招商引资促发展,求真务实建强县”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把“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作为两个“天字号”工程来抓,选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起到了抓关键、带全局的理想效果。其中,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成为支撑和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全县新引进项目311个,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实际引资额同比增长49.4%,其中引进总投资过亿元项目29个,过千万元项目51个。
(二)探索了市场经济新条件下指导企业工作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已改制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和部分新发展民营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市场竞争实体和“四自”主体,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普遍上了档次、上了水平。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国外、省外、县外的力量“嫁接改造”全县民营企业,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企业已发展到160家,比XX年增加72家。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制后积极与国外客商开展合作,新上万吨药用淀粉和万吨药用白糊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最近,该公司又与山东大学高分大材料研究所联合投资开发了药用水溶性包衣项目,该项目是获得国家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造就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环境。坚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观点,高度重视环境建设,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的整个环境。硬环境建设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全县重点规划建设了“二区四园”,成为外资和县内民营项目注入的“洼地”,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县经济开发区吸引了许多项目,其中投资过千万的11家。潍坊中传拉链项目,投资3080万美元,主要生产隐形拉链和拉链头,目前已形成年产隐形拉链6500万打、拉链头6000吨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000万元。三艺珠宝石饰加工项目,由香港恒昌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青岛世通工贸有限公司和潍坊蓝天首饰珠宝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兴建,投产后可形成年加工黄金首饰3600千克、白金首饰1600千克、白银首饰3000千克,k金镶石类珠宝工艺品100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利税1000万元,将成为全县珠宝加工业的“龙头”。在加大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县里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40个职能部门到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规范了部门服务工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
(四)形成了重视民营经济的大气候。昌乐县委、县政府狠抓解放思想这个“先导工程”,适时开展县情教育,提出“经济相对欠发达是昌乐最突出的实际”、“招商引资是解决昌乐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等重要观点,较好地统一了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大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弘扬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用“认真、扎实、求实”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扶持、考核、奖惩政策和办法,落实了领导包靠民营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等措施,在全县形成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可以说,目前全社会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
二、几点启示
昌乐县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力度之强、措施之实、成效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其一,政府合理定位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经济的职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不抓经济”,市场做不好的才是政府要做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为社会公众的服务上,用驾驭市场经济的胆略和魄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昌乐县明确提出了要让民营企业主“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经营上有靠山”,县里每年都要评选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50强民营企业、先进民营纳税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全面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今年,又确定了20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信贷投放、项目审批以及资金、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力争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民营企业中开展党的建设,让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吸收民营企业家入党,让民营企业家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名,政治上有位。同时,政府部门对企业不搞“吃、拿、卡、要”,不向企业征“过头税”,不与
[关键词]和谐社会;税收政策;目标取向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建的主要着力点
1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方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与策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从8个方面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要求。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阶层社会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醇正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的社会。邓伟志教授从4点内涵定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郝建国教授的和谐概念固然可以指称多种关系,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专用语有其特定所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应特指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从中国社会良性运行的要求出发对中国社会各种社会关系应具有的状态和特征所作的概括。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2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就是国家各项政策的作用点。认识清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并提高各项政策作用的准确度、力度和效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和阐述。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从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加以认识;二是从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及其内容加以认识。
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1 000—3 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期。这一时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转型关键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相当复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和谐社会所要统筹协调的矛盾,应该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我们在发展中积累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的幅度过快过大;--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四是经济发展“一条腿长”,而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六是在我国社会总体形势平稳的同时,一些不稳定因素还长期存在并有所增加。有学者指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目前为0.47,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日益悬殊,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所造成的。
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主要有四个: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从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及其内容角度加以认识,和谐社会构建的着力点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和谐。要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阶层和谐。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3)政务和谐。这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4)人与自然的和谐。(5)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
二、税收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政策工具
1 税收的地位决定了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目标,它需要多方面因素、多种手段、多个环节和多种途径的综合协调与作用。税收以社会成员认可的国家为征税主体,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掌握的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税收集法律、经济为一体,作用于经济与社会,涉及到宏观、中观与微观,涉及面宽、作用点广泛、作用力度强,是既作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又作用于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布,同时还作用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协调增长的综合性调控工具。基于此,税收不仅内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要义,而且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政策工具。
随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建设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用于社会经济的面越来越广,作用力度亦越来越大。近10年税收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9.5%,税收增长高达25.7%;2005年经济增长9.9%,税收增长为20%;2006年经济增长10.7%,税收增长为21.9%;2007年经济增长11.4%,税收增长达到了31.4%。我国宏观税负已从1994年的10.84%提高到2007年的20.80%,自1996年以来税负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正是由于税收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税收息息相关。
2 税收的实质决定了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所以说,“切好蛋糕”是实现和谐的客观要求。税收的实质是对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税收也就成为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仅决定着政府取得收入的能力,而且通过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来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调节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影响着市场的供给。由于税收涉及面广。与各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因此,较之于其他协调机制而言,在利益协调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和直接。
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点就是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因为我国当今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当然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要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也就是要很好地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税收的实质及其所具有的别于其他分配手段的重要特征,使得税收必然成为政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政策手段。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转型期内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要求税收政策和税制改革要尽可能地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注意发挥税收在调节各类利益分配关系中的作用。我们必须考虑某类税种改革、增设和取消可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冲击,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与方式来推进税制改革。税制改革要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要特别注重对税收公正的追求:税收征管要公正,税收奖惩要公正,税收负担分布要公正。总之,税收正义是必不可少的,税收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
3 税收的征收主体性质决定了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则以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为载体。政府作为税收的征收主体,是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者,故政府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税收这一重要政策工具的运用。基于此。税收政策就成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点看,政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主要着力点,而税收征纳关系和谐又是政务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税收的征收主体,能否公正执法、优化服务直接关系到作为社会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征纳关系的协调,也就关系到占社会公众比例越来越大的纳税人与政府关系的协调。所以,税收征纳和谐就成为政务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
当然,强调税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盲目扩大税收的功能作用。税收并不是万能的。税收政策只对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和矫正一部分社会问题起作用。因此,必须厘清税收与其他调节手段的范围。在一些经济领域,税收调节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上,对比其他手段,税收也有着方法简单、成本低、效果直接的优势。现代经济理论不断拓展税收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空间,为实践中运用税收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税收政策总体目标取向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方面,这意味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策调整和制定的重大意义。因为,我们今天执行的大多数政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和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提出之前就制定的,更何况在制定某些政策的时候,没有能够摆脱以前发展模式的制约和干扰。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首先应该对所有的经济及社会政策进行重新审视,要以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政策制定的基点,并据此调整现行政策。以税收政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调整税收政策的作用目标和作用方向。要将和谐社会构建作为现在乃至今后我国税收政策制定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审视和调整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要充分体现“和谐”的导向,要朝着“发展为先,和谐为重”的目标去努力。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在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总体目标取向上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 由关注收入转向关注收入与关注调节并重。财政收入是税收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是处于第一位的实现目标。但是基于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税收政策的着眼点要有利于协调和化解突出的社会矛盾,所以,在税收政策制定时就应该将税收收入目标置于和谐社会目标之下去考虑和实现。笔者在此提出的关注调节,主要是指以税收政策促进各种社会经济矛盾与关系的协调与适当。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也就是更加全面协调的理念指导下所做出的税收政策目标的调整。不能否认,过去我们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有过过于注重收入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关系的失衡。如税收收入超常规增长,税收对经济的取之过度,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偏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效应。因此,税收政策目标要更加注重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均衡,将保证收入与促进协调的目标统一起来。
2 由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率与关注公平并重。与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取向一致,税收政策也一直贯彻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治税策略。这就使得现行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贯彻社会公平原则的关注不够。体现在我国城乡的二元税制、区域间失衡的税收优惠政策、征税环节主要是在生产环节,以及针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的税制建设滞后,如针对个人财富占有状况进行调节的税种长期缺位,弱化了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力度。因此,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调整治税方略。应在继续强调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的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实现公平公正,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这要求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分配手段,一方面,注意不能损害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导向机制,注意保护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再分配领域的调节力度和社会公正程度。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我县经济较快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具体研究部署我县工业工作。前面,县委书记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走工业化道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了全面的部署,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实施好“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副县长对我县工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副县长宣读了《*县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与会人员对各乡镇10个点进行了观摩,会议期间,部分乡(镇)和企业作了典型发言,参加会议的人员分组对县委书记的讲话、《若干意见》和《激励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很好的意见。
这次工业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的一次内容十分丰富、主题十分鲜明、反响十分强烈的工业专题会议。会议对理清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把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好。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这次会议是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县工业工作任务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县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迅速传达这次工业经济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努力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主题上来。
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切实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认真研究和制定明年工作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明年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逐一细化分解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业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我县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抓落实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摸透实情,培养典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采取超常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技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与兄弟县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工业上的差距。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所以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牢固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提高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推进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工业化来带动。我县的企业大部分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与大市场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农民增收。今年,通过凯泽、万福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农民仅种植工业番茄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03元。其次,推进工业化,是培植财源的支柱。我县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根本途径就是抓住机遇,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工业企业,才能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最后,工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发展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同时,还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
我们一定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工业,重视工业,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积极负责的工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深入的作风去发现问题、迎接挑战、解决矛盾、突破难关,从而打开工业工作新局面,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使我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创新工业思维,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抓工业发展,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明确*工业发展定位,找准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竞争意识,选准和打造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找准三个着力点。
一是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着力点。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单一,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已成为我县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要看到这些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特而不优,优而不强”,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延深不够,以番茄酱生产为例,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加工生产大包装产品上,缺乏对工业番茄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因此,今后要加大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要进一步加强构建产业集群的整合,依托现有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在培育我县优势企业群体过程中,还要把握这么一个原则,即企业不分内外、不分大小,要同等对待,放宽准入领域,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
二是以发展资源挖潜型工业为着力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加工方面,还是比较原始的初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方面,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和空间,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当前关键是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优势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思维,敢于包装、善于包装项目,上一批新的带动力强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我县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着力点。要破除“当前资源”论,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的观念。跳出现有资源的圈子,把我县的工业融入到全州、全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定位、去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点,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我县没有的资源,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创造优越条件,想方设法让企业来*投资建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地没有或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市场和原料在外)的企业,如环联电线电缆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能否再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很好的思考一下。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找准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在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我们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只有敞开县门,对外开放,拿最好的资源来换取资金,我县的经济才能活起来。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实际,首先要做好工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充实项目库,精选一批成本低、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色工业项目。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项目,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对自己做不了的项目,要多渠道开展项目推介,运用市场化手段,请专家来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为什么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常设机构,把招商引资这项工作促起来。
二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阵地、就是机遇、就是生产力,优化投资环境就是巩固阵地、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力。我县在地缘和土地资源方面,与外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焉耆与和静有铁路优势,焉耆与和硕有高速公路的优势,而和硕与和静有大量土地(戈壁滩)优势,运输成本和投资成本都比我县低,我们只有营造比外县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吸引客商到*投资。因此,全县上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经济环境,牢固树立为外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把为企业、为客商服务作为职能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完成,尽量为到*的投资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种不良的政务环境非常可怕,我们绝不允许它在*存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为客商服务,让客商感到,*的各级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遵守规则的政府、讲究效率和诚信的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和“直通车”服务,把*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快捷高效的“服务高地”、聚才引凤的“风水宝地”。
三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县企业还是以“输血”式为主进行自我发展,远未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对金融部门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另外,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拖欠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失去了贷款的信心。这就导致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两种现象并存,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作为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灵活执行贷款政策,把握好资金投向,不但对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放贷,对经济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放贷,特别是对好的投资项目,要善于放贷,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还要做好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西海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资金担保、产品开发、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和守信企业。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形成企业与银行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四是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要破除“政策僵化”论,牢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现在个别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外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凡与部门利益相关的,不是推脱不办,就是强调国家这个政策那个法规。现在,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因此,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认真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即使政策没有规定可以干,但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可以干。
五是在建立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民工程。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的招商信息和巨大的招商力量,我们要尽力把这些招商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组织懂业务、懂政策的精兵强将挖资源、找客商、寻项目。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责任制及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对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成绩显著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实行重奖,建立这么一个激励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县内县外的力量参与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激发大家招商引资、开发项目的热情,营造一个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会后,办公室要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对这个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尽快下发。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指南和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准确、完整、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统筹兼顾搞好结合。要把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机结合起来,与落实“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重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稳定当前经济增长与促进长远发展,自觉在国家发展大局和党的工作全局中谋划发展,确保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实际,找准贯彻落实的切入点。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不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点和着力点各不相同。内蒙古是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比较滞后,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找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定自觉地用“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开拓发展境界。
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狠抓责任落实。要在学习研究上下功夫,加大“五大发展理念”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真正让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在完善思路举措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牵引,深入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着力补好发展短板,全面做好工作,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要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把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转化为一条条发展的新举措、新项目,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工作指导,确保“五大发展理念”在内蒙古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关键词 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 金融创新管理 着力点 分析
一、引言
金融活动是经济发展综合情况的直接反映,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非常重视金融活动对于企业的重要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大型的集团公司是经济组织结构中的重点组成部分,集团公司一般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充满发展前进的动力,在财务工作上,需要进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管理,实际上就是集团财务工作与金融发展的细致融合,创新的着力点就是集团公司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提升的能力。
二、财务公司实施金融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环境下,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金融危机时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状态,对于集团公司而言,金融创新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当前的时期是经济发展逐渐深化的时期,集团公司需要对金融工具有足够的了解,需要利用金融发展要素,解决集团财务工作管理的相关问题,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提高财务收益的水平。金融创新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降低和规避财务风险,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策划,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资金收益率,化解集团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矛盾,突进集团公司自己流动的速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国的集团公司规模较大,涉及的产业较多,在金融发展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财务工作是集团公司内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财务工作与金融创新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财务工作与金融创新管理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实现财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管理工作,将为扩大集团公司的业务和实现长久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创新管理的着力点
(1)实施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创新。集团公司的财务金融管理要与一般性的财务管理相区分,创新发展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金融管理的适应性发展要求。集团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财务工作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集团内部中心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因为在金融秩序不断变化的时期,财务工作必须要以金融发展为前提,制度性的保障主要是为金融变化时期的应急做出准备。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集团公司的具体业务,外部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集团与各个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制定的制度需要明确多个任务。例如,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等,或者高一级的管理性制度。例如,财务方面的决策、计划和执行、监督与考核等。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对金融活动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没有制度性的保障,金融活动就会陷入没有规范性管理的境地。集团公司将财务工作进行正确的层级划分,加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提高执行力,就会使集团公司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有足够的制度性保障。
(2)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金融能力性创新。集团公司的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必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师上处于先进的状态。财务工作不同于一般性质的业务性工作,财务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在人员上,就需要建立起财务工作人员的梯队性发展要求。财务工作参与到金融创新管理中,实际上就财务工作人员金融敏锐性的体现。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市场给予了集团公司更多的决策性考验,而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就要时刻准确判断出金融发展的方向,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应该进行财务工作调整。财务工作人员是执行多项财务金融工作的人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工作水平,特别是在金融活动的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能够起到的作用更是具体的和实际的。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财务管理人员在金融活动创新中,一定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掌握好金融投资的相关知识,顺利有效地开展好金融财务活动。
(3)扩大财务管理的内容性创新。集团公司在金融活动创新中,具体的执行部门是财务公司,那么财务公司就要将集团的内部结构进行整体性划分,明确产权关系,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要遵循集团内部的公司体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利用好集团与社会和国际性的接触,壮大资金保证,做好与金融体系的结合,让金融机构进入集团内部。在集团内部建立投资决策中心,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实现对重点项目的论证和资本筹措投放。选择正确的利益分配方式,将经济利益作为分配的标准,在各个公司之间进行利益整合与分配,实现公司内部的平衡。财务管理内容性创新的具体内容很多,但是,无论是哪项内容性的创新,都是集团公司适应金融变化的表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继续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将金融发展放在集团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我国企业实现高质量运行的重要基础。
(4)提高财务管理与金融发展的互补性创新。集团企业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制度性保障,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在资金成本方面,如银行信贷、债券、内部募集或者国际筹集方面,选择最低的成本筹资方式,注重市场价格风险,规避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动荡时期掌握好处理的具体措施,对五行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例如,知识产权、专利设计、产品创新等,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与金融发展的互补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实现财务工作创新与金融创新管理的同步。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管理是权利与义务的融合,也是金融互动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在金融发展的各个时期,财务工作都要与金融发展相适应,在具体措施的执行上,都需要与财务工作的条例进行对比,以实现财务工作与金融管理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离不开改革与进步,而改革与进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给予更多的细致性提升。金融创新管理是在集团公司的重要平台就是集团公司的财务工作,在传统的印象中,财务工作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任务,而实际上,财务工作做到实处,是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提升最大的帮助。分析财务工作的金融创新管理着力点,是新一轮经济推进的重要课题,是实现集团公司长久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为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任红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中间业务创新策略及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4 (30).
[2] 董为民.浅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3 (05).
[3] 杨荣彦,卢爽.基于金融工具准则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新途径[J].财会月刊,201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