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市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一、我国旅游市场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2.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3.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4.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5.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6.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一、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开发及补偿现状
三江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其地处青海省青南地区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黄南、海南、海西州的部分地区,人口绝大部分为藏族牧民。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达31.8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3%,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该地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三江源区资源开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二是草原开发,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三是森林开发,如封山育林等项目的实施;四是矿产资源开发,如钾肥、盐工业、煤田等的开采加工。
从2004年政府启动三江源区保护工程以来,在利益补偿方面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退牧还草工程中对涉及搬迁、休牧的牧民,政府按有关标准进行生活补助。同时,在劳动力产业转移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如生态移民①进城从事个体工商业或创办私营企业免于工商注册;放宽经营范围;5年内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减免税收等。对凡在三江源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各建设单位在制定工程施工投标文件中必须明确规定吸纳20%以上的生态移民作为普通工。在矿产资源开发地区,主要是按规定要求开发部门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上缴一定的管理税。
二、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利益补偿的困境
以上补偿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保护,较好协调了资源开发与社会和谐发展。但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土地征收后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对土地资源具有使用配置权,国家依法征用土地无可厚非。从现实中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农牧民也并非反对征地行为本身,而是对土地征用后的补偿合理性有很大的质疑甚至不满。一般来讲,土地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失去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即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总是希望在土地被征用后能获得较高的补偿②。但从实际看,民族地区征地补偿标准普遍较低,三江源区则更低。以公路建设为例,三江源地区建设公路的土地取得成本只占工程总投资的10%-15%,而在其他地区这个比例最高可达50%-60%。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安置者以前的生活水平。土地征用前,放牧收益虽不高却能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牧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虽然短期内,失地农牧民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补偿可以维持生计,实际生活水平不致明显下降,甚至还会有部分提高,但失地后,除少数农牧民能自主择业继续稳定收入外,绝大部分无稳定经济来源,而一次性补偿金额有限,补偿金用完后,这些农牧民将成为新的“生态难民”③,连基本生活质量亦无法保证。同时,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失地农牧民尚不能进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这亦使得失地农牧民的生存受到一定的压力。
(二)退牧还草后存在的问题。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实施了移民工程,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在生态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的同时,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却面临多重困难。以笔者对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调查,2003年,退牧还草项目在玛多县扎陵湖乡试点,2005年时玛多县退牧还草工程已涉及1396户6166人,禁牧草场5590349亩;减畜138014只羊单位。从实施状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首先,补偿标准低。2004年,政府给玛多县整体搬迁户基础设施建设费8万元(用于移民户建设定居房屋和搬迁的专款)。饲料粮补助每户一年8000元,相当于人均1900元(能够用于补偿牧民纯收入的就是饲料粮补助),这些钱虽然基本上能补偿减少的纯收入,但无法补偿隐性收入,牧民未搬迁以前,肉、奶食、油、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自给自足,而搬迁以后,这些生活必需品均需购买,支出大幅增加,对牧民生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由于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高寒牧区的生活成本非常高。2003年,玛多县一个中等收入牧户的牧民一年花在衣食和燃料上的开支就有4958.5元,其中,食物开支3306元,占66.7%,衣物开支1045元,占21.1%,燃料开支547.5元,占11%。可见,国家的生活补助(即饲料粮补助变现)还不及一般牧民基本生活开支的1/3。2004年零散搬迁户国家补偿的基础设施建设费为4万元,饲料粮补助6000元,相当于人均1667元,补偿标准更低。
其次,按户补偿的方式缺乏公平性。青海省退牧还草补助实行以户为单位,按户数平均。但由于玛多县牧户之间牲畜头数、可利用的草场面积和户均人口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以户为单位的补偿方式产生很大的不公平问题。调查表明,扎陵湖乡整体搬迁户、零散搬迁户、已搬迁户和自主安置户的户均人口为4.14人,比全乡总户数的户均人口少0.56人;以草定畜户户均人口数为5.13人,比移民户多出1人。假设对以草定畜户也采取整体搬迁方式,这部分牧户人均获得的基础设施建设费(8万元/户)比目前的移民户要少3700元左右,而饲料粮补助(5000元/年/户)每人每年不到1000元,比目前的移民户要少236元。这样一来,家庭人口多的认为自己吃了亏。目前,以草定畜户还可以获得户均2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和3000元的饲料补助费。在这种情况下,以草定畜户更不会愿意采取整体搬迁方式了。
第三、牧民后续发展融资困难。从调查来看,玛多县地方政府财力极其有限,基本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无力为草场建设和生态移民提供资金支持。牧民减畜或者迁移后,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基本生活条件和发展生产。目前,牧户很难获得金融支持。玛多县只有农业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笔者调研时,有人举例反应说,2004年,该行储蓄存款1700万元,其中农牧户存款380万元;贷款1700万元,其中不良贷款占97%。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意愿严重不足,当地的金融供给能力低下。
(三)水库移民后存在的问题。三江源黄河上游地区蕴藏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从1970年开始,国家在此流域已共建了大中型水电站14座。但资源的开发却未能惠及当地民众,一些地区群众甚至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因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减少等,造成生活贫困,从而导致各种矛盾突出。如水库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水库周围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以龙羊峡和李家峡水库为例,搬迁后龙羊峡库区人均耕地不足2亩,李家峡水库古日羊麻村人均耕地1.23亩、蚂蚁滩村1.03亩。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进一步减少,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日趋严重。据2004年统计,龙羊峡库区水浇地盐碱化面积达23930亩,占水浇地总面积的62.5%。农作物生产和农牧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资料显示,龙羊峡库区近年来普遍缺粮,粮食生产低于国际粮食安全线400公斤/人标准。部分库区移民与非移民经济收入差异很大,1997~2007年库区移民比海南州农牧民平均人均纯收入不仅相差很大,且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如1999年,人均收入相差200元左右,而2007年扩大到900元左右。以共和县和贵南县移民乡镇和非移民乡镇比较,移民乡镇比非移民乡镇的人均纯收入低至少1000元左右,甚至达到2000元,目前龙羊峡库区仍有9696人生活困难。群众在项目建设中不能获益,从而导致各种矛盾突出。如龙羊峡库区,不仅移民没有享受到任何电价优惠政策,而且龙羊峡库区政府每年还不得不为库区移民承担灌溉电费355万多元,水电路维修费130万多元。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群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而且因此也导致了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近几年一些地方移民喊出“还我土地”,一些地方政府公务员乃至官员提出“水电站建设对国家和青海省利大弊小,而对地方利小弊大”等看法,就是这些矛盾激化的表现。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对搬迁后的农牧民如何合理安置和进一步的利益补偿,需引起高度关注。
(四)“生态移民”后的移民文化适应问题。为减轻三江源区生态压力,近年来政府有计划地从该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从实际来看,在生态保护方面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功效,但与此相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实施过程中只关注到了对农牧民物质生活的补偿,而对其精神生活的关照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国家利益补偿的正面效应。美国著名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搬迁到异地后,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交往群落、宗教场所等方面与其世居地存在巨大反差。抛离故土后的精神失落以及由于文化程度、语言、经济基础等原因,融入城镇的不适应短期内难以消除。而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关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黄南牧区共有13,595户牧民,其中已定居的牧民6909户,占黄南州牧民总户数的51%,常年游牧未定居的牧户6686户,占黄南州牧民总户数的49%。定居牧户虽占1/2强,但他们对国家补偿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对移民的精神关照不足。因此,在对搬迁农牧民给予物质利益补偿的同时,充分考虑其精神需要,予以“补偿”,是现阶段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完善三江源区利益补偿模式的思考
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而且还是事关整个西部地区能否实现政治和谐的战略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系统思考。
(一)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下游省区对三江源地区的利益补偿。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的价值被全流域乃至全国共同享有。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万本太表示,“作为我国重要江河源头区,要维持和保护好三江源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仅靠国家财力支持是无法满足的,需要下游各发达省市和地区共同提供资金、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在反映这些精神方面还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比较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据建设者受益,享用者尽责的原则,经济发达地区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草场严重退化地区、水土严重流失地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给予应有的补偿。从战略层面考虑,有必要将三江源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在中央财政预算科目中建立重点区域资源保护与建设财政支出预算项目,采取多样化的利益补偿方式,包括政府直接补贴、地区间横向经济补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制定《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法》。
(二)完善补偿方式,调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牧户的积极性。目前,以户为单位进行补偿的方式过于简单。大牧户的可利用草场面积较大,拥有资产较多,退牧还草后减收过多,缺乏减畜和搬迁的积极性。且由于环境、交通、城市化程度的差异,统一的利益补偿模式难以统筹兼顾。因此有必要按不同区域的农牧户实施不同的利益补偿模式。首先,在受气候、自然和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严重,经济滞后,贫困人口分布量大的边缘农牧地区如果洛州的玛沁县、玛多县,农牧户面临的问题是基本生存问题,因此利益补偿模式应以保障农牧民生存为主;其次,在城郊或较发达农牧区如海南州的同德县、黄南州的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受益于周边城市辐射及相对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经济较富裕,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因此利益补偿模式应以发展地区经济为主;再次,在农牧业较集中的地区如海西州农牧民收入相对稳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传统的村落和家族体系已开始瓦解,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也开始解体,但现代性的社会控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面临着生存问题与经济发展交织的困境,因此,该地区的利益补偿模式应兼顾文化教育投资、政治权利的落实。
(三)扩大生态移民移入地范围,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金融支持和社会保障。生态移民是三江源地区主要的退牧还草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引导牧民搬迁,使其放弃放牧,彻底减轻草场压力。三江源城镇经济容量有限,产业发展潜力不大,就业机会不多。牧民迁入后,虽然在短期内能够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但是发展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因此,要考虑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移入地。一方面,下决心从那些已失去生存条件的高寒地带有计划迁出大部分人口,一部分转入新开辟的开发区,一部分相对集中到半休牧区和生态牧区,把用于偏远地区的公共设施资金投入集中于主要项目与城镇建设上,降低公共消费成本。另一方面,适当考虑牧民跨县域搬迁、跨市域搬迁甚至跨省搬迁的问题。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不仅能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而且还可以避免每个项目县都建立移民区的问题,减轻县一级的搬迁压力,而且还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迁入地的建设成本。
此外,退牧还草等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应给牧户提供金融支持,且应对部分牧民提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对退牧还草后牧民的生活保障政策还没有特殊的规定,民政部门对于“不救不活”的特困人口和灾民的补助水平也较低。为保障牧民生活,应在三江源区实施财政倾斜,大力提高当地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大力支持牧区养老保险的发展,以解决现有牧区人口的后顾之忧;推行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金融支持方面,应重点加强对三江源区资源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所需信贷资金属于政策性金融范围,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在当地设立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为退牧还草提供支持。相关资源开发企业,应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并且在惠农惠民方面有切实的措施。
(四)尊重社会变迁中农牧民的文化不适应,将发展教育作为凸显国家利益补偿的战略手段。资源开发中伴随的农牧民搬迁而产生的文化不适应是一个现实存在,政府在制定政策和作出制度性安排时有义务应予尊重和认真考虑。因为“文化生存”不仅是服饰汉化、民族语言弱化、精神迷茫困惑等内容,还应包括本土民族与自身环境之间世展而成的协调生产、生活方式。“资源保护”也不应只考虑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应关注作为牧业社会基础的高原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数值和速度,而在于社会是否更加“安居乐业”。
再者,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缺乏培养现代人文理念的文化教育,民族地区农牧民大都存在经济权利较为充分以后,存在消费行为不理性,可持续发展行为不足的现象。部分地区农牧区的经济状况已步入现代化,他们的生活空间虽已迁移至城市边缘,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他们的意识依然是传统且孤悬于城市文明之外,他们的精神依然根植于“重土安迁”的草原文化之中,他们没有积极的融入城市文明的自觉。这就充分显示出培养农牧民现代意识的紧迫性。只有移民户的素质提高了,草场的压力才能真正减下来。从牧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牧民子女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以后,或者如果有了一技之长并有稳定的非牧就业机会后,一般不愿意再回草场。因此,发展教育对于减轻草场压力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是三江源地区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②逐利是人的天性,但在人类的价值排序中,有一条基本原则:避恶重于求利。目前在农牧区的土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对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这一安全底线欠缺,加上农牧民整体上低素质现象,自然就会要求更多补偿款的民间方式,来弥补国家这种利益补偿机制的不足。
③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近年来每当冬季临近时,全县1535户牧民中,就有630多户弃家而走。当年扎陵湖地方水草肥美过马镫,如今几十万公顷的草场上几乎寸草不生,牧民们只得携家带口,赶着牛羊,游动“乞牧”。据反映,四处“乞讨”的牧户,达日县已有1400多户,仅玛沁县昌马乡就多达80户。(杨虎德.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74-80.)
参考文献:
[1] 周继红,马旭东.论青藏高原交通立法与权利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2]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2.
[3]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J].民族问题研究,2008,(1).
[4] 麻学峰,郭文娟.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发展相关性分析[J].民族问题研究,2009,(9).
[5]刘源.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7).
[6] 王丰平.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31-35.
[7] 蔡守秋.论跨行政区的水环境资源纠纷[J].江海学刊,2002,(4):127-133.
关键词:市场一线人员;编制;模型
一、市场一线人员编制管理思路与方向
定岗定编问题来源于人力资源的人员规划(employment or personnel planning),即确定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充以及如何填充的过程,定岗与定编往往是相生相伴。现在所谓定编,是在定岗的前提下,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规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确定的岗位进行各类人员的数量配备。
科学的市场一线人员编制管理,是支撑公司战略的重要工作。编制管理最理想的就是用数字说话,用逻辑解决问题,即建立科学的编制管理模型。
在实际工作当中,量化的、可计算的市场一线人员编制模型,不但可以设计、可以实施、可以维护,而且有显著的优点:1.公司重点人力资源投入导向一目了然,体现鲜明的公司战略导向。2.编制模型作为可参照的标杆,帮助及时发现人员配置问题。3.相对公平合理,更容易获得较为广泛的共识。4.使得人才供给规划更容易操作,招聘、调配人员对生产的支撑更加及时。
因此,本文的探讨重点就在于,如何建造市场一线人员科学的、量化的编制管理模型,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市场一线人员编制管理工作。
二、编制确定的理论方法与企业应用情况
1.人力资源编制确定方法。科学的定编方法常用的按操作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分析法和外部分析法。内部分析法包含了:劳动效率定编法、流程控制法、预算控制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外部分析方法包含:内外比例法、标杆对照法:
劳动效率定编法:是指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等因素来计算岗位人数的方法。
流程控制法:根据岗位工作量,确定各个岗位单个员工单位时间工作量如单位时间产品、单位时间处理业务等;根据业务流程衔接,结合上一步骤的分析结果,确定各岗位编制人员比例;根据企业总的业务目标,确定单位时间流程中总工作量,从而确定各岗位人员编制。
预算控制法:由部门负责人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部门负责人对部门的业务目标和岗位人数负责。
回归分析法:也叫业务分析法,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战略目标,确定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编制人数。业务分析法需要以过往的销售收入、销量、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历史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这些数据与人员数量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回归分析计算而得。
德尔菲法:通过管理层、专家访谈获得工作量、员工编制调整建议、同类企业各岗位类型人员结构信息(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等)等信息。
内外比例法:是指按照企业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确定岗位人数的方法。
标杆对照法:在本行业内选取成功的企业作为标杆,以它做参考进行本企业的编制设计。
其中,劳动效率定编法、流程控制法、预算控制法、回归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结果精确,但是适用范围有限,尤其对脑力劳动密集型岗位无效。标杆法对标杆企业的依赖太强。内外比例法的比例选取容易受到质疑。德尔菲法则很难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总之,编制确定的方法很多,但是非常理想的方法,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定编的方法,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发现。
2.企业应用情况。目前服务行业最常用的人员定编方法是运用简单的技术,如比率分析或趋势分析来预测人员的需求。趋势分析首先是对企业在过往的若干时间段内的业务数据趋势进行分析,然后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员需求,如肯德基的店面定编考量重要因素包含了历史营业额、客流量等因素。比率分析法,是基于一些因素(如销售额)和所需要的员工数量(如服营厅人员)之间的比率进行预测。
针对市场一线人力编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的方法都不同。如肯德基在对不同店面依据客流量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一般是客流量较大的店)以创造利润为主,有的(客流量较小的店)以培训为主,配置人员也各异。肯德基店每个店面的人员配置是按照营业额、客流量、利润等因素进行配置的。
可以看出,编制确定方法在运用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需因地制宜、随需而定。
三、市场一线人员编制配置模型
服营厅是市场一线的重要窗口,做好定编需要几个先决条件:
(1)定岗,这套数据体系需要面向业务角度,并且尽可能细致,最好可以支撑到各个细小的作业环节。(2)对服营厅运作的基础上,排除影响定编的非关键因素,明确关键因素。并通过相关分析法,明确建模手段。
1.影响服营厅编制的因素分析。(1)服营厅规模。影响服营厅定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服营厅的规模,蝌台数可以作为定编的关键因素。由于服营厅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要求,某一类人员与另一类人员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并且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
计算公式:
M=T*R;M=某类人员总数;T=服务对象人员总数;R=定员比例。根据此计算,可以拟出当前服营厅人员的比例关系。
(2)排班因素。服营厅在实际运作中,为满足部分区域客户的需求,存在营业时长较长的情况。必然导致采用人员轮休的形式进行日常的人员调配,使得部分服营厅执行长短班排班。在上面所讨论的比例基础上,作出相应的修正,在执行长短班的服营厅的人员比例关系如下:
(3)业务量因素。利用劳动效率定编法结合业务数据分析法对服营厅。将服营厅的历史数据(最近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人均效率分析。结论服营厅的月人均业务单量的中位数约为500单/人月左右。
考虑到对编制管理的合理调控,对业务单的影响因素进行区间化。以中位数为线,500单以上的服营厅满编配置,500单以下服营厅采用不满编配置,个别业务量很低(低于300单)的服营厅采用低位配置。
2.服营厅编制模型。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初步构建出编制公式以及编制模型:
参考文献:
[1]H.伊戈尔・安索夫.《企业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
[2]《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C.K.Prahalad,G.Hamel,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Birger Wernerfelt,HarvardBusiness Review.
[4]Stephen P.Robbins,Timothy A.Judge.《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长春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保护与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风景园林遗产为城市旅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形象和特色的形成。人们对风景园林遗产的认知,也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原有的导示方式和方法已难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特别是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很多区域的文化导示系统具有通用性,导致各个区域文化导示系统千城一面,不但阻碍了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的彰显,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层面的保护优势;同时,文化导示系统的相对滞后,会影响风景园林遗产的特色性保护,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阻碍人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消费和体验价值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原因,以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研究,探讨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利于彰显风景园林遗产特色的文化导示形式。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 长春风景园林遗产现状调查
《佛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应是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被广为关注的营造兼园艺作品” [1],同时它应被视为历史古迹。长春仅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风景园林遗产历史相对较短,但其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权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第二类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时期的文化景观;第三类是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1.1时期建立的风景园林遗产
1.1.1 时期的历史建筑及景观在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争论的焦点。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时期的风景园林遗产备受关注。长春的净月潭是日伪政权为溥仪修建的人工园林,距城市中心12公里,景区面积为96.38平方公里。净月潭森林面积逾100平方公里,潭水面积430公顷,50年以上的人工林约8000公顷,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场[2]。净月潭1934年始建,是为了迎合溥仪建立政权而人工修建的园林。由于净月潭保护较好,现在成为长春旅游的重要景点,长春本地人更是将净月潭作为休养地点。
图1 时期建立的水塔(南)
1.1.2 御花园是政权设立皇宫基础上配建的园林。处于原“部”,即八个政权分设机关轴线的末端。占地规模较小,园区内绿化丰富,园林内的建筑物为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的修复建筑,御花园向公众开放,目前作为城市公园进行使用。
1.1.3 时期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的水塔、标志物也成为城市景观中的内容(如图1),这些景观作为警示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1.2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文化景观
长春电影制片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被现代人所关注的是长影世纪城、长春电影城等人文景观。这些借助老长影声望而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凭借老长影的影视文化积淀,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对特殊需要的景观环境的营造。有关数据表明,长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期间,人们参观长影系列文化景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亿元。
1.3 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
尽管长春城市历史较短,但在自身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景观的形式比较丰富。以宗教性质的文化景观为例,长春清真寺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其景观雕塑及庭院布局都保持原汁原味的晚清时期风貌。除此以外长春的文庙、天主教堂都是晚清时期进行修建的,在孔子纪念日及礼拜日,都会有大量游人对其文化景观进行参观。每年孔子诞辰,文庙会举行大型的祭孔仪式,挂满仿刻碑文的文化墙、孔子雕刻石墙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成为长春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业性质建立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文化景观,以商业性质建立的长春鼎丰真的文化景观等等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景观组成(如图2-3)。
图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化景观 图3 长春鼎丰真文化景观
初步统计,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两处,文化景观十余处,每处遗产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国内外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对于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再利用已经得到专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对于其文化导示性的内容,却没有随着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的提升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文化导示的应用过程中,甚至出现多个城市,多个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形式与内容趋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会制约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产业层面的提升,限制文化知识产权的优势。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内国外已经有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化导示系统的研究和借鉴,更好地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在文化导示系统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大展。
2.1国内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1.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图册
风景园林遗产一般规模比较大,需要相应的文化导示图册进行导示。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背景及文化故事的遗产,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性说明。北京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导示的过程中,由清华大学专家编制了《北京颐和园》系列导示类图册,满足参观风景园林遗产的游客在文化认知涉猎层面的需求。图册附带导示地图,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导示。
2.1.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地图
文化导示地图是文化导示中的重要内容,区别与以往形式的地图,现代通过电子数码等技术,通过手机、网络等便捷形式就能够实现多功能的文化导示地图展示。电子版的文化导示地图需要有实体的地图进行配合,并具有便于识别、易于携带等特征。哈尔滨历史建筑旅游地图是比较早进行制作的地图,其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其他城市的风景园林遗产导示地图的设计和制作提供参考。
2.2国外文化导示系统的借鉴
2.2.1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标志物
1.导示标牌
进行风景园林遗产的形式很多,步行、自驾以及观览车的形式都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与交通形式相结合,导示性标牌也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以巴黎和德国为例,无论是驱车还是徒步,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导示需要导示人所在的位置及目标位置。标牌便于识别和判定方向,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导示。
2.导示网站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的网络系统,增强网络导示的文化辅助功能以及其他文化导示产品的使用说明。欧洲国家在进行风景园林遗产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面向大众的官方网站,能够有效地为风景园林遗产的参观提供文化导示支持。
2.2.2 风景园林遗产文化导示组织
1.预约制度
对于重要的风景园林遗产,为了保护其风景园林风貌,法国采取了一些列保护措施。对于风景园林遗产观赏的游客需要提前进行网上预约制度,没有预约不得参观。并严格限制参观的人数,对于孩子和老人需要进行特殊说明,以此来保证风景园林不被过多人数的参观而受到破坏,或者由于管理的疏忽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2.文化纪念日
根据风景园林遗产的纪念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日活动,如德国的葡萄酒庄,在每年葡萄成熟的时节会举行葡萄酒节。参观者不但可以参观百年历史的酒庄、葡萄种植园,还可以亲自参与造酒,赤脚踩碎葡萄等多种活动。这种形式的纪念日组织,能够在保护风景园林遗产的同时,增加人们对其文化的认识,并促进多次旅游的动力,扩大风景园林遗产的知名度。
3长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3.1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保护与再利用形式建设
索尔在定义文化景观时认为非物质的文化是文化景观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他对自然载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文化景观[3]。保护文化景观的景观文化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中的内容之一,文化导示系统在建设时,须将文化性进行着重保护。文化路径的组织、文化背景的挖掘、文化资源的利用都是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文化导示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将区域位置较集中的文化景观进行靠近组织,例如长春建设的长影世纪城,位置与净月潭相靠近,便于人们进行净月潭和世纪城的顺序游览,及多次重复游览。
3.2文化导示系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建设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景观的文化导示形式在便于流通,易于推广的条件下,也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导致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这样的原因,应在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保护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过程中,增加通过体验所带来的价值,如旅游护照,每参观一处景点可在护照上进行特殊图案的文化景点LOGO盖章,这样旅游过程结束,各人行为的轨迹能够比较好的进行保存,其导示意义也能够得以实现,使侵权行为失去或降低模仿的意义。
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手段,对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参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串联。比如参观了若干文化景观景点,电子地图上进行了记录,参观完成后,到指定地点可以将参观的地图打印到T恤上。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游览的乐趣,也使游览具有独特性,保护文化导示知识产权不受破坏,促进风景园林特色性保护和再利用。
3.3文化导示系统中的文化导示内容组织建设
文化导示系统中的导示内容组织应具有多样性。仅仅通过实物进行导示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文化导示的需求。加入二维码技术、自动定位跟踪技术、网络传输等技术进行配合,给需求者多种形式和内容上的选择,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导示行为的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纪念日和节日,组织文化导示特色性的内容,实现文化导示系统的完善,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4 结论
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保护与再利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缺少文化导示系统的协助,会使文化景观在组织和游览过程中出现混乱或者文化阐释不深入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文化导示系统需要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事实证明,越是能够突出风景园林遗产及文化景观特色的文化导示系统,越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只有风景园林遗产自身特色得到彰显时,才能吸引大量游客进行城市旅游,通过城市城市旅游的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得好,文化产业便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持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导示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
[2] http:∥.cn
[3] 邬东.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J].文化景观,2011(3):2.
1.相关文献回顾
1984 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这一政策给农民进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带来了良机。朱文忠、杨章明通过对当时应运而生自发城镇化的成功典范——上海市洪庙镇和浙江省龙港镇进行调查,探讨了农民城、小城镇发展的动因和意义。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总结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外力推动三种模式。以齐康、夏宗玕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原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其潜力扩散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四种形式。以刘传江为代表的的学者总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胶东模式、六里坪模式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下而上。以顾朝林等代表的学者综合前人研究,分析了三种动力机制各自特点。农村地区人口的迁移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规律,藉此探讨城镇的成长机制。
2.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基于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成果及课题组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将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变量分为三类,即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所处区域社会特征变量,并提出假设。
2.1 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
包括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四个子变量。
(1)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城镇化意愿越小,他们更愿意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安享晚年,叶落归根观念强烈。而年轻人更向往大都市,追求现代化、新潮流,城镇化意愿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化意愿逐渐减少。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城镇化带来的好处越了解,眼光更长远,思考更周密,城镇化意愿越强。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思维禁锢在祖代相传的土地上,城镇化意愿低。
(3)已婚者在农村有着家庭的羁绊,有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另外,已婚者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需要照顾,在城镇生活经济压力会比较大。因此相对未婚者,城镇化意愿较低。
(4)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城镇化意味着会暂时失业,生活失去经济支撑,其意愿较低。而以非农为主的农民,城镇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拥有更多机遇,城镇化意愿高。
2.2 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
包括家庭主业、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有无在读学生四个子变量。
(1) 家庭主业以农业为主的家庭,对农村的依赖性很强,城镇化意愿较低。而相比较而言,以非农业为主的家庭城镇化意愿较高。
(2) 人均耕地较多的家庭,非常担心城镇化之后会低价甚至无偿占用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低。相反人均耕地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城镇化后流转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较高。
(3) 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更有能力承担城市的消费水平,因此城镇化意愿更高。
(4) 现在农村对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其80%的家庭活动是围绕孩子,有在读学生的家庭出于想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机会,进行城镇化意愿更强烈。
3.样本情况与实证研究
3.1 调研实施及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以长株潭为中心,抽取了湘乡市山枣镇、湘乡市虞塘镇、韶山市如意镇、株洲市朱亭镇、株洲三门镇、株洲龙潭乡、宁乡县玉潭镇、望城县丁字镇、浏阳县古港镇 9 个镇,在抽取地朋友的帮助下,调研回收问卷 210 份,经整理有效问卷 168 份,问卷有效率 80%。调查对象是 15—64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常住农村居民。
3.3 长株潭农民城镇化意愿的 LOGIT 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 SPSS13. 0 对所调查的 168 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 LOGIT 回归处理。从表 2 可以看出,有 64 户没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正确预测为没有意愿,而 4 户没有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 94. 1%。同时, 2 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没有迁移意愿,而 98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户被正确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 98.0% ,总的正确判断率为96.40%。这表明回归方程有效。
关键词:厂房;围堰;高压旋喷;防渗墙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厂房基坑围堰的布置情况
受大江截流推迟影响,为保证梨园厂房基坑开挖顺利进行,需在厂房临河一侧设基坑挡水围堰,以确保厂房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围堰堰体为土石结构,采用高压旋喷防渗墙。围堰上部利用基坑开挖料回填形成,底部为原始河床。厂房基坑开挖水下深度为40m,高压旋喷深度均在35m以上入岩,双排布置,布孔间排距为0.8m,轴线长397m,高喷成孔36700m。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选择高压旋喷防渗施工速度快,施工强度高,可以保证在短期内形成防渗体,满足厂房基坑开挖的工期需要。
2 厂房基坑围堰施工环境
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厂房围堰布置位置的地质情况为冲洪积层和冲积层混合体。冲积层(Qal)中含砂、卵、砾石夹漂石、孤石,在河床部位,厚度一般小于15m;冲洪积层(Qal+pl)中含碎块石、漂石、卵石夹砂土、粉土。下伏基岩为P2d4黑褐色、灰褐色杏仁状玄武岩、褐铁矿化杏仁状玄武岩、致密玄武岩、火山角砾熔岩,岩体以Ⅱ、Ⅲ类为主。
根据以上地质描述可知,高压旋喷部位富含砾石、漂石,且有大量孤石,条件较为恶劣,高压旋喷对复杂地质情况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实施。
3 高压旋喷技术特点
高压旋喷以高压射流直接冲击破坏土体,浆液与土以半置换或全置换凝固为固结体,靠旋喷桩间的套接形成连续的防渗墙。它施工简便,设备结构紧凑且机动性强,利于在狭窄的施工现场施工;可通过调整旋喷速度、提升速度和喷射压力控制旋喷桩的形状,且有较好的耐久性。
高压旋喷主要适用于软弱土层,对砂类土、粘性土、黄土、淤泥、碎石土和人工填土均有较好的效果,地下水流速较大、无填充物的岩溶地段等情况下也宜使用高压旋喷。从本工程条件看,工作面狭小、施工强度大的特点正好适用于高压旋喷使用。但地质条件不良,旋喷位置不仅有未处理的含有有机质的土层,而且含有大量的卵石、漂石和孤石,局部的地质变化也难以判断,不利因素较多。
4 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确认
从人、机、料、法、环各环节进行分析高压旋喷施工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施工控制重难点为点为施工过程未按参数施工,塌孔、卡钻严重,成孔困难 ,孔位布置及桩径不合理,钻孔参数控制不合理,高喷参数控制和工艺不合理,异常处理不到位。
5 施工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
5.1 严格按照参数施工
现场参数控制是本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部组织人员参与方案讨论,学习规范,确定过程控制的重点。要求参与围堰施工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施工工艺流程和各项参数,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控制各项参数,进行开孔、终孔、开喷、终喷工序的验收,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禁止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浆液配比、浆液比重、高喷的提升速度、旋转速度、浆压、气压、水压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设计和试验验证的参数,否则必须进行停工整改并处理至满足要求。通过工艺和参数控制来控制工程质量,确保高喷效果。
5.2 卡钻及塌孔处理技术
在成孔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差,孔深较深(35m以上),根管钻进,但卡钻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经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在钻孔过程中加膨润土,以增加其性,经实施解决了卡钻问题的发生;塌孔现象较为普遍,仅使用PVC管护壁效果有限,安放PVC管后,再采用膨润土进行注浆护壁,每孔膨润土的平均用量为1~1.5t,效果良好。
5.3 布孔及桩径经验验算
5.4 钻孔参数设计调整
较大的孔斜使单桩之间的有效套接减少,无法形成连续体,可能产生孔洞,导致渗水甚至管涌。根据规范要求,钻孔孔斜应
为尽量减小孔斜对旋喷套接成墙的影响,实际施工中除按照设计和规范控制孔斜外,还做好导正器的加工、率定及校正工作,保证投入施工生产设备满足钻孔孔斜控制要求。施工人员还通过钻机支架校正,钻进前调整钻机垂直度和钻进时随时检测等手段,尽可能的减小孔斜。
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对钻机性能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停钻处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孔径、孔距及孔斜控制。
5.5 通过试验验证工艺和高喷控制参数
在围堰施工之前,组织专家在2009年12月15日进行方案讨论,主要考察工艺的适应性和参数选择。随后编制试验大纲进行试验。
(3)试验物探检验
(4)试验结果
工艺的适应性:围堰高喷试验段的试验基本是成功的,施工选用的各项施工参数均适用于本工程施工。
5.6 异常情况处理
异常处理主要是中断后复喷和孤石处理,中断复喷处理不当会形成断桩或渗漏通道,孤石处理不当会减小旋喷桩有效直径。针对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中断处理:若高喷中途要拆卸喷射管时,搭接段应进行复喷,复喷长度不小于0.2m。因故中断后再恢复施工时,对中断段进行复喷,搭接长度不小于0.5m。
孤石处理:高喷施工前布置先导孔,选取5~10个点位试钻,了解围堰轴线处详细的地质状况。钻孔时随时监测钻进情况,发现孤石后采取孔内爆破的方法处理,确保处理后的孤石不会影响高喷防渗墙的性能。
6 效果检查
围堰高压旋喷施工在2010年4月15日全部完成,因高压旋喷深度较大且基坑尚未开挖完成,无法进行围井检查或做开挖检查。为此,梨园水电站物探中心于2010年4月26日~5月21日,采用单孔声波、全孔壁数字成像、电磁波吸收系数层析成像(简称电磁波CT)技术对梨园水电站左岸厂房围堰高压旋喷桩进行了防渗测试工作。
综合单孔声波、全孔壁数字成像、电磁波CT检测情况和施工情况分析:围堰高压旋喷整体施工效果良好;个别部位因孤石影响未形成有效套接,可能形成渗水点。
从基坑开挖的情况看,围堰高压旋喷闭气效果良好,基坑渗水量控制在了设计范围内,高压旋喷施工达到了预期目标。
结语
通过围堰高压旋喷施工,可以看出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进行高压旋喷施工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尽可能充分的掌握第一手的地质资料,确保工艺选择和参数确定依据充分;施工人员应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设计参数,严格进行过程控制,尤其是参数控制和工序验收都必须合格;高喷桩可以适当选择大桩径、小间排距以减少风险;高喷可选择较低的旋转速度、提升速度,较高的浆压、水压和气压以利于旋喷桩的形成;编制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施工时能有效应对各种情况;施工材料应超前计划、提前储备、按时供应。本次梨园电站厂房高喷围堰施工工艺研究与总结,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第一手经验资料。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中医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建有营销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怎样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药的发展更是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型销售人才。就现状来看,限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的匮乏。据调查,从2007开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进行营销专员招聘时,看重点逐渐由营销知识转变为中医药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市场专业背景营销人才的紧需。而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在专业中医药师资、专业中医药文献以及学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丰厚的优势,对于中医药型销售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体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现状来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为中医药院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营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边讲、边改、边完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来复的讲,但是有的知识点却是漏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讲是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现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构架。医学院校以为营销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用上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才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到人才的规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药背景营销专业人才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医药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目标规划,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对于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的营销专业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医药营销是一种对实践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将中医药知识与营销要求完美的结合,进而表现在实践行动里面。但是现在我国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并不能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中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
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课程制定
因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制定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要以培养学生营销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按照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规律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重讲、漏讲现象,在专业课制定时要以营销技巧为重点,比如开设《营销策略》、《营销技巧》等。
2.确定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发展目标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时,应该区别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营销人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医药实诚经济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具有一定的师资优势,但是却缺乏一定既具备教学理论功底又具备时间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点,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带动的方式,为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种营销企划的设定,使教师与营销市场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营销能力。
结语: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医药型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怎样使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具效率,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制定更能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与营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凌志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9(3):95-96
[2] 吕继洲.中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9.11(03):7-9
[3] 徐亚洲.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渝州大学学报.2009.18(02):106-107
会议认为,为规范海关事务担保,提高通关效率,保障海关监督管理,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事务担保条例》。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事务担保条例(草案)》,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9月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四)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会议强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9月1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滞后。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大部地区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和局部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加大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会议指出,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原则,确定以下重点工作任务和治理措施:(一)加大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优先治理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的河流及河段。(二)在巩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基础上,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三)加强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开展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围堤加固,合理安排居民迁建。加快其他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四)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洪水易发地区加密布设局地天气雷达站和自动气象站,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讯系统,制定完善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洪预案。(五)深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全面查清重点防治区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抓紧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六)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会议要求抓紧编制《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地方政府为实施主体,中央部门加大指导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预算内投资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强化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会议指出,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1994年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受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必须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惠益共享,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规划。二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三要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四要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五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六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9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会议指出,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十分突出。因此,必须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二要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培训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三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切实抓好落实。
关键词: 右半结肠切除 术式 效果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晚期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水肿等肝转移征象。目前临床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是采用手术的方式切除结肠,直接清除癌变细胞[1]。传统手术往往存在术后复发率高,术后生存时间短等弊端[2]。本院自2004年1月采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顺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7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1岁。所有患者均经肠镜及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结肠癌的诊断标准 。其中Dukes分期A期19例,B期21例,C期32例;按分化程度,高分化16例,中分化27例,低分化29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诊断,Dukes分期、分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P>O.05)。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右侧腹直肌旁切口开腹,逐层进腹,将腹膜与皮肤保护巾缝合防止肿瘤腹膜外转移,严格按照无瘤操作技术,术中尽量不触及瘤体。将横结肠中段及回结肠末端用纱条进行结扎,目的是将瘤体封闭于一个固定的肠腔内。将瘤体部分后方垫棉垫相对固定,防止操作时瘤体滑动造成种植。然后于封闭腔内注入5一FU,首先处理胃网膜右动脉,在根部结扎切断胃网膜右动脉、清除第六组淋巴结后切开网膜囊,显露胃结肠静脉主干,并从根部结扎切断。然后沿胰腺下缘向左侧分离,在结肠中动脉右侧显露肠系膜上静脉,清扫血管壁外组织并结扎切断结肠中静脉。然后向右牵开暴露肠系膜上静脉,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左后方打开肠系膜上动脉外膜,结扎并切断结肠中动脉的右支。在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之间辨清肠系膜上动、静脉走行后,沿肠系膜上动、静脉向远侧继续剥离。分别结扎切断右结肠动、静脉和回结肠动、静脉。然后将横结肠中段及回结肠末端之间肠管带瘤体切除,行端端吻合。对照组:麻醉及进腹方法同前,余行常规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未将瘤体段结肠封闭,操作的先后顺序为先从盲肠及升结肠开始处理,血管处理的顺序也为先切断结扎右结肠动静脉及回结肠动静脉,最后处理胃网膜右动脉。切除瘤体及肠管范围同治疗组。
1.3 术后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结肠癌患者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手术的时间、出血量、淋巴清扫数,术后复况,5年生存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 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0.05)。具体见表1。但术后5年转移和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结肠癌的日益高发,。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手术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要求,对盲肠及升结肠癌,应同时切除回肠末段15cm、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半部及部分大网膜和胃网膜血管;切断及切除回盲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支及其伴随的淋巴结。传统的手术为进腹后首先切断病变结肠的淋巴及血管干,广泛切除肠系膜,最后才分离盲肠及升结肠。按血管分布与淋巴引流区,首先切开横结肠中段和回肠末端(距回盲瓣10~15cm处)的系膜,将结肠右动、静脉,回结肠动、静脉,结肠中动、静脉的右侧分支分离、结扎切断;血管近端再次结扎或加缝扎。传统手术的缺点在于没有首先处理主支血管,由于手术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使肿瘤牵动及挤压,易使癌细胞脱落进入门静脉,发生肝脏或其他远处转移的几率增多。术中未结扎瘤体两端的结肠,也可促进肿瘤的种植转移。内野纯一曾报道,预先阻断肿瘤的支配血管者,肝转移率为12.6%;未预先阻断肿瘤支配血管肝转移为19.3%[4]。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要点是:将肿瘤所在区域的肠管,系膜及淋巴结等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力争做到整体清除,由于右侧结肠的淋巴结与血管伴行并分布于系膜中,我们手术切除的要求将右半结肠、系膜前,后叶及Told筋膜完整切除,可以尽量使肿瘤组织不侵袭到周边的肠管及系膜,并将供应第三组淋巴结的血管根部结扎后切断,以避免术后转移。在血管处理的先后顺序上,我们采用先处理胃网膜右动脉,然后依次处理胃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结肠中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外膜,结肠中动脉右支。最后结扎切断右结肠动、静脉和回结肠动、静脉。这样的操作顺序符合首先阻断肿瘤支配血管的原则,从源头上阻止肿瘤的血行转移。
综上所述,改良右半结肠切除+顺行淋巴结清扫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术等与传统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患者五年生存率,术后生存时间等明显优于传统对照组,改良右半结肠切除+顺行淋巴结清扫术明显优于传统手术,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卫星.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适应证选择和规范实施.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06):536337
[2] 张尚文.根3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24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