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纤卫星通信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包含信息传播和流通速度快、流通量大的优势。快速的信息传播流通将产品供求的节奏加快,同时也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对生产厂商提出了不断改善创新产品的新要求。而在我国农业方面,也要求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须对市场动态及时掌握,以市场需求为根本进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促使生产型农业朝着创新型农业发展。一个城市的网络化水平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建设程度及对能源的消耗情况,根据网络化建立的新型经济体制对能耗和污染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并将经济产业中不合理的结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解决。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网络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产品有着较长的生长周期,还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而市场有着大量的农产品需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通道,将农业产业与市场需求之间联通,利用网络化帮助农业掌握市场的需求,帮助农业工作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正确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他产业市场信息来说,农业信息不仅更分散、复杂,而且还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与气象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和科技信息以及市场需求信息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一定联系。传统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很高的经济成本[1],同时也很难及时获取信息,而利用网络技术能够使农业产业及时、经济地获取这些信息,还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从而有效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节约经济成本,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2.3便于政府决策指导。我国政府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有机食品、菜篮子工程和无公害农业等大部分举措的决策都由政府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的收入与各级政府能否正确对农业决策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政府必须以准确、全面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决策。通过互联网,各级政府能够对各类农业信息及时、全面地掌握,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还能利用互联网对农业进行指导,将大量措施信息提供给农民,帮助农民对税收政策、农产品贷款和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情况等及时了解,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分析
3.1培养农业网络化人才队伍。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必然为网络化,而人才队伍是所有行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网络化也是一样。所以,在对农业进行网络化建设时,必须培养农业网络化人才队伍,包括专业技术较高的技术人员以及素质水平较高的农民等,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将农业网络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素质培训和文化教育,促使整个农业领域中能够大量渗透并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化人才的培养,并将关于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措施和实践规划进行制订,推动农业教育、科技和经济信息网的建设,加快农业网络化发展的进度,从而借助网络化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3.2加强农业网络化技术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建设并加强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应用,借助数字化信息对农产品的种植、收获和经营等进行管理,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2],从而使农业的管理产业化,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及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为农业经济市场环境提供保障,全面推动农业网络化经济的发展。3.3建立农业经济网络化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能够帮助农民对市场需求、产品价格进行时时监控、跟踪,防止出现由于对市场需求不了解而导致产品积压的情况,避免对农民经济收入、农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预测市场农产品需求和未来农产品价格时,应避免出现农产品跟风的情况。大部分农民在了解到市场对某种农产品有着较大的需求,该产品销量快、价格高,从而跟风,盲目地种植,导致由于种植人数过多,产品大量积压;而由于其他农产品种植人数较少,供不应求,促使价格增高,严重影响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平衡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帮助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准确了解,合理地进行种植,对农业经济市场的稳定、平衡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4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农业网络化的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农业网络化应用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解决。同时,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专业的网络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网络化系统的建设,将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应用到农业中,从而推动农业网络化的发展。
作者:王秋茗 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商务流通农业产业化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建设国家基础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的关注与参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是一个以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内部网)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题,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交易各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方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根据用户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多种买卖选择。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弱质产业,历来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当前,流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软肋”,严重地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在农业领域应用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及时传播市场信息,帮助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如下好处:
一、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交流,农户往往凭借自己往年的价格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即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即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与市场联结在一起。通过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功能,跨跃时间和地域的障碍,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业产业化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并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
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环节,提高农业效益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因此农产品销售仍然存在着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等问题。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Internet将市场需求信息准确而又及时地传递给买卖双方,同时根据生产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适时补充供给。在业务模式上,提供了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交易模式,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效能,减少市场存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同时,拓展了传统买卖方式,使传统商务的有形市场走到了网上,由相对时间段营业的现货市场转为全天候开放的模拟市场,提供了交易自动撮合、库存和查询、数字签名、网上支付等,大大地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形成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我国农产品交易链及其通路过程存在环节多、复杂、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对称性较差等问题。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但市场和流通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流通不畅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产品的卖难及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从流通环节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息不灵,盲目跟风。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二是农产品交易手段单一,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的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通过建立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实现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保证了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扩充农业信息量。透明化的价格可以提高网上交易量从网上获取产品和价格信息将增加产品的可比性和价格的透明度。由于不同地理位置产生的价格差别也将因不断增加的竞争而减小。这将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有利于农民,但是不利于其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这就造成这样一个特别的现象:哪里存在许多有差别的农产品并有经常性的供给,哪里就需要生产资料供应专家为其服务。
本不占种植优势的石柱县,近十年来把辣椒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不仅造就了农业产业化教科书上的典范,而且掀起全国各地的考察观摩热。
仔细分析,石柱之所以能把一个毫不打眼的传统种植业做到如此水准,跟它的内生机制密不可分:一是政府主动搭台,包括加强行业规划,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帮助筹集资金,为购销双方牵线搭桥等等,利用这只“有形的手”营造产业赖以发展壮大的良性环境。二是完善农产品流通配套,把供销建到田坎上,实现产销有效互动。三是强化风险管控,比如缴纳履约保证金、建立产业风险基金、保护价托底收购等,合理排解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四是突出市场管理,通过政府力量或行业组织约束各交易环节,以此规范交易秩序,协调各方利益,防止抬价收购、抢购等行为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
石柱辣椒产业崛起的实践证明,针对欠发达地区,针对农业这种靠天吃饭的弱质产业,创新产业机制是多么重要。
“两翼”地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持续性令人堪忧。不但大产业匮乏,小产业也很稀缺,尤其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活跃,市场运行效率总体不高。增强“两翼”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除了参考石柱辣椒产业模式外,还应该在三大机制创新上多着力。
一是集群机制。“两翼”区位条件都相对较差,既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降低运行效率。可以借鉴重庆笔记本电脑加工产业垂直整合的模式,围绕主打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构筑有机整合的平台,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零部件配套、检测服务、市场批发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以销售促生产,以生产促研发,实现各个环节良性互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产业如果仅仅是粗放型规模上量,而不在集群内涵上下功夫,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二是孵化机制。就现有条件而言,“两翼”地区集聚大项目、大企业还比较困难,少量几个也主要布局在万州、黔江等中心城市。必须通过大量的自主创业,形成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适度弥补大企业稀缺导致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缺憾。市里正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各区县要抓住机会,搞一些创业园、创业街、创业楼宇,由此孵化一批明天的中小企业,“两翼”发展内生动力才可能有最基本的积淀。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模式 路径选择
一、引言
沈阳经济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沈阳市辖9个市区、3个县(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县)、1个县级市(新民市)。县域面积占沈阳土地面积的73%,县域总人口为204.2万人,占沈阳总人口的28%。
2013年,沈阳经济总量的19%、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8%、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8%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县域经济在沈阳经济发展中占有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县域经济在沈阳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沈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沈阳下辖的康平、法库、辽中、新民四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发展模式、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与沈阳市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想缩短县域经济与沈阳的差距,必须了解其发展模式,了解各县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沈阳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服务业主导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四种类型。农业主导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整体经济发展;工业主导模式是指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已占主导地位, 并将这种模式分为三种情况: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化及开放型工业化;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服务业主导模式”。有两个以上主导产业的属于混合型发展模式。
县域主导产业一般通过区位商的计算得出。县域区位商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县域某个产业的区位商=■
根据区位商计算结果可以将县域产业划分成3个等级:区位商值小于1表示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不具备优势;大于1小于2表示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优势;区位商值大于2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显著优势。
沈阳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可以参考区位商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两项指标.具体如下:我们这里取“县域该产业产值占全沈阳该产业产值比重的均值为参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16.9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4.6%: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2.32%。根据这一标准,将沈阳4个县域作如下划分为。(如表)
从计算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即四个县域经济都不是服务业主导模式。
表1 县域各产业区位商及该产业产值占全沈阳该产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13沈阳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结合区位商和比重数据我们看一下四个县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辽中、康平、法库、新民四个县市的第一产业的区位商都在3.7以上。充分说明沈阳县域经济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第一产业地位突出,典型的经济特征明显。而辽中和新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均值,康平和法库这一数值要低于均值,即辽中和新民第一产业发展状况好于康平和法库。虽然康平和法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均值,但是可以从其自身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内细化和地理特色出发确定其主导产业,我们仍然认为康平和法库是农业主导发展模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同样都在1以上,而只有辽中和新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四个县(市)均值,康平和法库这一数值要低于均值,即辽中和新民第二产业发展状况好于康平和法库。
辽中和新民的第一第二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且比重均大于均值,因此辽中和新民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具有优势的县域,属于混合型的发展模式。辽中和新民宜第一二产业并重发展。
县域主导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推动作用,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于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挖掘、培育和促进沈阳县域优势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沈阳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应在判断识别地方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沈阳各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康平、法库是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立足于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康平、法库是传统的农业县,区域内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设施农业,逐步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挖掘民间创富热情,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加快县域工业化,形成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集群
各县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不仅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还要改善本地居民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业愿望,提高民营经济水平。
(三)以沈阳经济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为契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到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
考虑沈阳经济区建设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大背景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考虑利用沈阳及周边大中型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123-125.
[2]周健,贾晓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环渤海经济嘹望,2010,3:25-28.
[3]王晓玲.辽宁县域经济发展阻滞因素及对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11:70-73.
[4]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2:34-38.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现代化水平、产业发展的方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第一产业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经验,提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路径,以此实现中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必须改革,就不得不面对中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问题。优化农业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进。
1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很多国内经济学者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看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旧是靠投入获得的,是不可持续的。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实现了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而增幅的回落则是在0.5%,而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滑0.3%。虽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总体增幅还是喜人。
2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一、体制性约。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其次是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约束。二、资本约束。首先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短缺。其次人力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一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其二是人数上的短缺在现实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打工而不是务农。三、技术约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式上来。
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
3.1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技术与新农业工具的应用将受到种种限制。只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除此之外产业化经营可以突破市场对农业经济约束。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应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做专做精;第二,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培育带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市场主体;第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第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3.2实现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也应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德天应人之举。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就必须经由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作用。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相应的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决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建立“政府花钱买培训、学校负责实施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能力,培养起农业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技能的人。最后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以文献、数值、事实为主,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信息化发展所需软硬件设施都缺乏甚至没有。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建设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
3.3实现创新型农业
发展创新型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点途径:首先是科技创新,创新型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与附加值。比如北京丰台的南果北种。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使北方人们能够在当地吃到南方水果。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无土栽培、人工繁育、气候调控等科技农业。除此之外有科技创意也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其次是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引擎.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型农业完全可以通过运用文化创意,让文化在产品生产中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浙江省天台通过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意葫芦,将葫芦种成弥勒佛、济公、圣诞老人等形态的艺术品,并建立“天台山艺术葫芦网”实现了葫芦的升华。最后服务创新,服务创意农业是通过提供创意性的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创意农业可以将生产、运输和销售结合起来,使农业同时具有一、二、三产业的服务特征,依据市场导向,提供多样的服务。
4 结语
农业的生产周期性,与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是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实现能循环的集约型和内涵型增长转变,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创新型农业道路才能保证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若琳.关于创意农业消费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报,2012,28(02):105-106.
关键词 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which Beijing’s finance industry has on other industries with a view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industry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industry has enlarged the margin of proceedings between urban area and rural area, hence contributes to the enlargement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ce it.
Key Wordsfinance;urban-rural income gap; industry
一、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从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论,麦金农(1973)和肖(1973)的金融抑制论,以及后来的金融功能论,研究都集中在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与收入差距联系了起来,论述了所谓的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即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先扩大,后缩小。其后的研究有的认为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有的则认为金融发展缩小了收入差距。例如,Galor和 Zeira(1993)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未必会使收入差距缩小,完善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发展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而Imran Matin,David Hulme和Stuart Rutherford(1999)的研究则认为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穷人克服不完全金融市场带来的信贷约束,帮助他们摆脱自身初始财富的门槛限制,使收入差距缩小。国内的学者如章奇(2004)、姚耀军(2005)和温涛(2005)等,均得出了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金融发展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多个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金融产业不论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都处于全国前列,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北京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即从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作用机制
金融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城乡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对它们的带动作用不同,因此对二者结构调整的贡献也不同,由此先是导致了二者整体收益增幅的差异,进而对劳动者报酬产生影响,造成劳动者收入增幅的差异,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由于城乡产业构成不同,金融产业对城市产业的带动往往大于农村,因此常常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极端的情况,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农村原有的金融资源被抽调到城市,造成农村资金存量减少,产业受到损害,不仅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减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使农民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征地补偿和租金收入等收益,同时产业整体收益的提高也通过对税收的贡献增加了财政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收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三、北京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只在1978年至1984年之间有过略微的降低,1984年以后迅速扩大,1996之后扩大的趋势则有所放缓,如图1所示。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绘制
由于征地补偿和房屋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在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大1,本文主要考察金融产业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城乡工资收入的效果,在具体分析时则根据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将北京市划分为城区、近郊、远郊和县四个区域,对金融产业与各区域产业整体收益和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
表1是北京市金融产业对各产业(包括其自身)的影响系数和影响系数比率2。表2是北京市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和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比率3。可以看到,在各产业中金融产业影响最小的四个产业为体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和农业。除农业和建筑业以外,其它三个产业都属于公共事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金融的影响不大;而对农业的影响较小则跟目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农民家庭经营和涉农企业贷款难有关。工资最高的产业主要是一些高人力资本的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关;农业的工资则是最低的。
根据北京投入产出表2002计算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表3的二至七列是各区域内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工资比率以及金融对每个产业的影响系数比率,最后一列没有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各区域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之和。由于各区域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占整个区域增加值的比重总和都在6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产业吸纳了区域内大部分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括号里的数字表示以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权数计算的人均年工资比率或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这两个加权平均数分别代表了各区域内主要产业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或收益水平)以及金融影响力的大小。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城区增加值最高的八个产业人均年工资比率和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在四个区域中基本上都是最高的,其次为近郊和远郊,县区最低;远郊的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高于城区和近郊。因此,总体上看,城区各产业平均工资最高,金融产业对其的整体影响力也最大;县区平均工资最低,金融影响力也最小;近郊和远郊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金融对整体收益越高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越大,而对整体收益越低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也越小,这样,金融产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城乡产业整体收益差距的扩大,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远郊金融产业的整体影响力高于其它区域,则有可能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从而使其未来与城区和近郊的收入差距缩小。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各区域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对各区域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金融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乡之间金融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同时,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原本金融资源就已经很匮乏的农村区域的资金被进一步抽调到城市。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加大对落后区域和农业产业的投入,通过实行差别利率等措施引导资金向落后区域流动;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帮助落后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进资金进入。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一个较短时点的静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从较长的时间看,金融产业的发展则有可能通过改变农村发展进程、带动落后地区的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资金的流向。一些产业,天生就具有弱质性,要改变这种弱质性就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此外,其它各产业之间也有相互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应当充分发展在落后区域起主导作用的优势产业,引导资金向这些产业流动,充分发挥其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整体收益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承章. 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许宪春.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贾小玫,周瑛. 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财经科学,2006/4,总217期
[4]王虎,范从来.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 经济科学, 2006年第6期
[5] Levine, R.,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5, pp. 688 - 726.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其中,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成为比土地、生产资料等更重要的要素,信息对于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影响更大[4]。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信息化总体处于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重点是进行资源整合、硬件集成应用及多元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同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前,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6]。发达国家积极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6]。如美国的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德国强大的涉农数据库系统;法国集成信息、通信卫星及专家系统服务于现代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追溯;韩国建立的农场信息技术系统、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农产品出口产品管理系统等。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2)应用示范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信息服务创新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示范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同志们:
今天,我市召开构建现代农业强市工作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强市。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也开得别开生面,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将全市所有村、社区的支部书记请回来参加会议,昨天参观了现场,学习了典型,进行了讨论,效果很好。刚才,水源副市长就去年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进行了总结,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今年的工作任务,一些部门和镇乡还进行了很好的发言,待一会儿,高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紧紧围绕“1333”工作思路,以“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等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五龙出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机制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强市。今年,我市作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强市的部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成都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三新”突破年部署的有力抓手,是加快邛崃和谐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2005年,我市提出“三强市”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构建现代农业强市,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为此,全市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按照“1333”工作思路,全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下面我就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强市及当前要重点推进的工作谈几点意见和体会。
一、抓好以“五龙”为主的产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强市,首先要抓好产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规划的龙头和基础地位,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镇乡。统筹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努力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提出的“五龙出海”实质是发展龙型经济,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力带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共同发展壮大。要建好绿色食品加工区和小企业园区,大力推进食品工业发展,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打造“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大力实施“五龙出海”,扶优扶强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政策措施和项目资金,着力解决好龙头企业用地、融资等需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扶持,加快现有龙头企业的技改和扩建,围绕“五龙”产业上下游产品开发,着力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要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仅“五龙”产业推进办要作好规划,强力推进,市工业局、市工业区管委会和市招商局等要形成合力,都要把这一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全力推进。要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没有基地的龙头不扶持,没有龙头的基地不支持”的原则,坚持带动广大农户增收、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双带”原则,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品市场监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深化和推广“电脑猪”、“金卡猪”、“数字米”等,提高“邛崃造”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全力加快奶源基地建设,抓好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使优质奶牛存栏量达5000头;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探索分散养殖下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模式,使生猪出栏稳定在200万头;加快小家禽畜发展,抓好肉鸭和高品蛋鸡养殖小区(场)建设,使无公害肉鸭出栏1500万只、高品蛋鸡养殖规模达12万只以上;抓好固驿镇仁寿村“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提高粮油产品优质率,巩固27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抓好以加工外向型为主的果蔬产业、以培育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林竹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化茶桑基地建设为主的茶桑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果蔬、工业原料林、竹源、茶叶、蚕桑基地规模。
三是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发扬“创优”精神,巩固创优成果,依托大山水、挖掘大文化、发展大旅游,围绕“一山一城一镇一带”,引导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鼓励和规范发展农家乐,发挥旅游产业拉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强市的关键是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是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要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示范引导效应,切实对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更大力度投入现代农业发展,特别要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的基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加大扶持和奖励,各镇乡和相关部门要把土地规模流转和标准化生产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五龙”产业发展,对新建奶牛养殖小区(场)、实施生猪品种改良和规模养殖小家禽畜、发展优质粮油取得实效、新种植林竹基地和新建茶桑产业示范园以及按照省级“一村一品”标准发展茶桑的业主、公司、专业村等,采取风险投入、建设补助、专项奖励等形式予以扶持,推动“五龙”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引导农业品牌化发展,对新获得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及成都市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且税收达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奖励。要落实好上级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项目,加大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整合资源打造新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也要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来投入、运作,可以通过入股风险投入,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同时,要有效地经营好城乡资源,重点项目和土地整理等的土地收益也可作为财政投入。
二是着力打造投融资平台。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发挥财政投入资金撬动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多形式、多渠道融资,运用社会化手段和市场化方式,更大范围地吸引社会资金广泛投入新农村建设领域。要利用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依托兴农公司,发挥其投融资撬动作用,依托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新农担保公司,发挥其投融资担保作用,加大对农业的示范引导和风险补贴等投入,吸纳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发展集聚,大幅度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要探索设立村镇银行,为农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和农户发展等提供小额支持。加强政银企合作,抓好与农发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引导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强力推进农业保险,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着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是全力做好农业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也是破解“钱从哪里来”的有效办法,要把社会资金吸纳过来,投入我们的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要立足市域资源特点和农业特色产业实际,精心规划、编制、包装好项目,借助各种招商平台,定期对外公布、推介一批高质量的重点农业招商项目,开展以肉食品、果蔬等绿色食品深加工为主的专题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到我市落户。要抓好龙头企业以企引企,组织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省、成都市组织的各项农业专题招商洽谈会,依托邛崃龙头企业和企业家建立的市场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联合做大做强,延伸加粗产业链。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值得关注的工作,有的地方农业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要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防疫质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基层防疫工作责任制,做到不漏村、不漏户,要建立民办非经营性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配齐动物防疫设备设施,加强动物疫病监管和执法,抓好春秋两季动物集中防疫,从源头上控制疫病。要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与中国农大、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市校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建成科技专家大院,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步伐。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畜牧兽医、农村经济信息、农产品(农资)质量安全监管等四大农业服务体系,在临邛、羊安、固驿、平乐、火井五大片区设置农业服务站,建立镇乡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建立村(社区)农业综合服务点,切实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有效对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等非常重要,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专合组织。要按专合组织标准化要求,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市场化、信息化程度,发挥农村带头人、经纪人作用,提供市场信息,进行市场交易,实现信息全覆盖。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农村专合组织加快发展,对符合一定标准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合组织实施奖励,引导农村专合组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是搞好农村商贸、医疗等服务。要高度重视农村放心商店、农资放心商店、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这些工作的推进力度,镇乡要重点研究和推进这些工作,要采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等措施,切实解决偏远地区放心商店运行困难问题。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镇乡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健全村(社区)服务代办制度。
四、全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一是全力抓好土地整理。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将土地整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对土地整理项目区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今年要重点抓好新启动的17个土地整理项目,各镇乡要参观、学习汤营村以村集体土地、农民土地入股办公司的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产业规模发展、农民集中居住。要做好镇乡、部门和产业的结合文章,以后看土地整理效果如何,关键看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情况怎么样。
二是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邛名高速公路开工,沿线镇乡、交通、国土等部门不只是要做好征地拆迁、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发挥高速公路效应,做好结合文章。交通部门要做好规划,确保实现早日动工,要围绕高速公路大动脉梳理全市道路网络,对村道实施联网加密,扩大客货运输覆盖率;国土部门要做好用地保证工作。实施旅游公路大同至三坝段建设,完成天台山景区对外连接道路建设,拓宽羊付路羊安段,建成羊安仁和大桥,实施渡改桥项目,完成天台山风景区旅游客运站、牟礼客运站建设,新开通2条农村客运线路。大力实施农村用水保障工程,今年天气偏暖、少雨,一定要做好防旱抗旱准备,加强管理,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快水库、提灌站和提灌站配套渠系建设,实施微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完善羊安110KV变电站配套建设,加快集镇供气、通讯、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巩固和深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果,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以畜禽养殖为主的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推进农村镇乡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要加强研究,现在我市河流来水少,河水自净能力有限,要切实抓好河道恢复整治;要切实抓好农村面源污染,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证。推进镇乡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发展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等都需要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强农民市场经济观念。培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要注重实效,去年我们有些镇乡做得很好,通过开群众大会、组织群众到实施土地整理与产业发展好的镇乡去参观,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扎实抓好充分就业。“五龙”产业的发展、深加工带动了农民就业,还要抓好转移就业,特别是要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充分就业工作作为一个重点,加大充分就业力度。
三是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各镇乡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落实鼓励引导农民向城市、集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土地流转,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合组织规模经营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参加率,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六、切实发挥村级组织基础作用
一是全力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搞好发展规划,坚持多元化发展,深化和推广“汤营模式”、“仁寿经验”等,探索和实践股份型、企业型、专合组织型、农户联营型发展模式,鼓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好用活集体资源和资产,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同时,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扶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实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重点项目,加大兴农投资公司、新农担保公司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支持和贷款担保力度,加大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支持力度,引导经济强村与欠发达村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把集体经济的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各镇乡要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作、防范风险。
二是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要不断加强,尤其是要解决村(社区)的服务,比如探索试行新型社区契约化管理,大家签订一个契约,明确权利与义务。要加强人才支持力度,加大选派机关干部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型社区挂职或任职的力度,进一步解决人才支持问题。
三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级组织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非常重大,这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火墙。我们必须要要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落实责任制,实行基层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对农村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从源头上化解社会内部矛盾。要规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从这点上来讲,我们要整合资源,发挥作用。
做好以上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大胆开拓、大胆探索,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有效的举措抓好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抓住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分解任务、强化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我们要大胆开拓创新,昨天我听了一个老支书的发言,感触很深,他说:过去我们工作精力只放到修渠、修路上,现在不同了,主要是发展产业;还有是过去只想到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现在看来是不行的,要大胆开拓,要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要带动农民致富,事在人为。发展产业事在人为、机制体制创新事在人为。各镇乡一定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