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第1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第2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内容为王

或许与最初做博物馆展陈有关,在郭万新的内心深处,内容还是第一位的。“做文化产业项目,最关键的还是要以内容为王。”

见到郭万新时,他刚刚从河北正定出差回来,而正定之行,也正是因了当地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正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在接到这个项目时,郭万新首先对正定历史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也是他十多年来研究文化产业和做文化产业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项目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联手做规划方案,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郭万超已参与多次。而他每次都是内容的重要提出者之一。这次,他和他的团队为正定选择了两个主导性的产业,一是打造一个既属于正定更属于中国的太阳马戏团,“这里有吴桥文化的基础。”另一个是做临济禅――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正定临济寺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这两个主导产业,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今一古,相得益彰。

很多时候,郭万新都是以内容的设计者出现,在他看来,设计正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我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实践者,虽然也有很多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具体工作中,我还是要回到实践当中。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交叉学科,在一个具体项目中,需要把不同学科的东西都融进来,形成项目的具体内容,另外还需要一个团队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大家集思广义来促使一个项目内容的完成。

寻求平衡

郭万新打开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画面上显示的一座连绵的青山脚下,一座座中国传统的民间房屋建筑依山而建,房屋的不远处,一条河流向前款款流淌。随着画面的延伸,青山依河绵动,河水依山而行,位于二者之间的房屋建筑,则活泛出了灵性。

这是郭万新正在为我国西南部某县设计的画家村,视频画面正是其内容设计的一部分。

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郭万新说他计划将这个画家村做成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一个典范。

说到新型城镇化,郭万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很多人都是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做圈地运动;很多投资者虽然把帽子戴得很大,但他真正考虑的还是尽快收回投资,急功近利;他们也知道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所以就打球,因为这样可以向政府要条件要资源。”对于这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郭万新谈了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我们做任何一个项目,提前都要做一个综合的考量,要找出一个平衡点,也就是既要考虑到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回报周期,同时还要替政府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郭万新和他的团队在一个项目上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就是对项目商业价值的评估。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决定做到多大的体量、多大的规模,可以聚多大的人气、会有多少客流量等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做一个项目时都会从自己的利益角度算一笔账,而郭万新的算账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在一个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所以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共生思想

“以寻觅为主线,上承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下启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立足当代改革开放30年城市的发展历程,追溯古代,展望未来,经历震撼、思索、唯美、惊喜的寻觅智慧的情感之旅。”

这是郭万新对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解读中的一句话。显然,中国国家馆至今给人们带来的震撼都不仅仅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简单,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才是对中国国家馆设计与展陈的最好注脚。

但是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当年中国馆的组织命题方定下“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个主题基调时,郭万新也开始了他的寻觅中华智慧之旅。这当中有平和的沟通,有思考的煎熬,也有激烈的争论,最后,“厚德载物,师法自然,自强不息,合而不同”成为“中华智慧”的最终表述。也许从那时开始,郭万新对以后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项目的思考都首先从“中华智慧”出发。近年来,郭万新做过不少城市规划项目,项目之初,他要研究这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品质。而他之所以对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对城市品质进行研究,归根到底是要回归到“共生”思想上。

第3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第4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内蒙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7

[中图分类号]C962;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因为创意自身价值的无限化,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发展因素之一,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大形势下涌现出来的又一朝阳产业。作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之一的,其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历史悠久、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战略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文化产业创新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价值与可持续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创意企业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1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内蒙古在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尤其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需要大批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及民族特色产业经营管理、规划设计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1.1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1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效益逐步显现

据2015年统计,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营性文化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单位数不断增多。2014年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59 516个。相关从业人员23.19万人。201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8.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6%,实现营业收入641.7亿元,在全国仅略高于新疆和甘肃。

1.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内蒙古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其占到50%以上。其中广告业增加值总量位居第一。依次为广告、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其他电信(增值)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简单经营,没能更好的设计、规划,通过创意实现更大增值。产业结构类同,且中小企业介入没有发展力。以旅游业为例,在草原文化旅游经营中,没能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价值,更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及现代艺术。三十年前“吃肉、喝酒”,三十年后“喝酒、吃肉”,草原旅游形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1.2 内蒙古人才总体现状

2015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左右,其中,党政人才(含参公单位)20.6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6万人(高级职称人员23万人,占24%);高技能人才56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2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8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近万人(主要是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选拔培养项目人选,如草原英才工程人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18万人;在人才总体数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势下,文化产业人才更是短缺。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人才仅3万人,与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当前转型需要的发展极不相称。

以2014年自治区电影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广电网络集团四大直属文化企业集团为例,有在职员工7 246人。

从知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30.2%,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67%,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

从专业结构来看,取得高、中、初级职称的占29.3%,未取得职称的占26.3%,R等瞬哦游槎倘薄H瞬胖饕集中在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技术领域。

各地因产业类型的差异有所不同,随着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网络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才短缺问题将更突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弗罗里达经过长时期研究和考察各国文化产业后,认为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有三个条件:一是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建立起适合文化企业成长的科研和经济体系,保证科研经费持续续增长,同时要有规模性文化产业金融投资体系;二是社会服务成熟,社会生产高效,消费群体稳定;三是有利于创意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和区位优势。在内蒙古,由于文化企业成长环境亟待优化,社会生产和服务不到位,文化体制改革成效不够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环境不够优越,所以其文化产业引进人才能力不强、人才集聚缓慢。

2.1 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长期依靠资源能源保持高速发展,甚至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期,依然依靠资源能源维持发展速度和基数,对文化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3年以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计划以每年3亿元以上的财政拨付,扶持新兴优势产业和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启动了包括6个大类、数百个子项目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这些工程都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研平台。可是总体投资数目量非常小,还不到文化产业效益值的1%,因此,富有规模性、地域性的创意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期。2015年扶持、支持的特色文化项目基本还是传统的服务业,与文化创意差距甚远,更没有对人才引进提出很好的措施。

2.2 有关文化产业人才指向性不强

在《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的意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指导下,相继出台了《“草原英才”工程实施方案》《“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才强区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搭建了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了系列培养工程,“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511”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新世纪“321”人才工程推等。但是,在各自工程和政策中各有侧重点,对文化产业人才并没有给予相应重视。仅制定了《全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党政管理、社科理论、新闻宣传、出版传媒、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新媒体新业态、基层和少数民族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没有把文化产业人才加以重视。在扶持的文化产业基地等66个文化产业项目里,重视了产业经营,却没能设计创意和经营管理给以指导及加强。

2.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不成熟

首先,政府主导力量不到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知模糊。若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人力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比重,其将难以摆脱低水平发展困境,也难以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状况。尤其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党委宣传部指导,产业经营的相对独立性与政治的纯粹性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关联,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介入能力较弱,更使政府未积极引进人才、企业不去引进或不培养人才。

其次,自我培养能力较弱。尽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包头师范学院等学校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如,媒介经营管理、文化旅游、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及会展策划和管理等,也在7所大学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但是,高校自身课程设计和教学偏离了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讨和学习,还难以在短时期培养一批思维敏锐、创造力较强、懂设计又懂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多数从事传统型、低端服务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较多,从事创意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很少;不能做到跨专业、复合型、懂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现代科技、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综合培养。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历史、人文与环境优势以及政府的有效扶持得到了较好发展,而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及创意人才质量与民族特色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目前,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已成为限制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能满足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结 语

内蒙古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潜能,打造与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的创意人才队伍。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自我文化优势的创意产业强区,就必须具有强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识和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王光文.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于海平,和.内蒙古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29).

[4]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5]李靖靖,冯玉龙,常颖.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基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6]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探微[J].经济论坛,2008(11).

[7]黄健英,薛晓辉.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8]简吉.乌力格尔艺术:草原文化传承中的思考[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9]蔺伟,高雪峰.内蒙古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第5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2011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展览市场年均增长接近20%,2011年,中国5000平方米以上各类展馆面积达7000多万平方米,会展业年收入2480多亿元人民币①,在日益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中,女性成为会展观摩的一支主力军。据京、沪、穗等地2010年数据推算,该年度国内会展业观众达上亿人次②。仅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即达7000万人次,且在众多参观者中,女性占52.8%,男性占47.2%③。

文化产业女性从业现状

事实上,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仅需要培养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即受众,作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亦需要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即从业者。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中女性从业者亦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了解和推动这支生力军的发展,并由此与女性受众形成积极的互动,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近年关于文化产业划定标准,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具体可划分为④: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但囿于以往统计未能有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完整数据,因此,本文关于女性在文化产业的从业分析,只能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数据进行分析⑤。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及比重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现阶段全国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的女性人数约140万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3%,与男性基本相当,略低于男性。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劳动统计数据,在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大类行业中,新闻出版业中女性占比为41.5%,广播电影电视和音像业中女性占比为37.7%,文化艺术业中女性占比为45.9%,体育业女性占比为35.3%,娱乐业中女性占比最高,为48.6%(表略)。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年龄构成状况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现阶段全国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的女性,年龄构成以30岁以下年青人为主体,占该行业从业女性的40.98%(同期全国从业女性30岁以下占比为31.38%);30~39岁从业女性也较多,占比为30.79%。这种年龄构成,与全国从业女性总体年龄构成比较,呈明显年轻化。这一状况显示出文化产业中女性从业者在年龄构成层面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图略)。文化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受教育状况200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全国各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31.8%。虽然低于教育业(66.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0.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6.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0.8%),以及金融业(56.9%),在国民经济20个大类行业中排第9位,但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女性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显示出这一产业女性从业者文化素质有较好的基础和底蕴(表略)。(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经济结构分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机构和人员的基本数据推算,目前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中,非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人数较多且占比较高,在文化部门,非国有经济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占比达82.29%;在其他部门,从业人员占比为全部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的85.28%。尤其是在网络文化服务业中,非国有经济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占比达98.83%,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中非国有经济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占比也达89.59%,足以表明在文化产业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及从业人员占绝大多数。此数据虽未有分性别从业人员统计,但根据上述女性在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占比状况,可基本推断这一产业领域中女性在非国有经济中从业比重大致也在80%左右(见表3)。

几点思考

强化女性文化市场的消费引擎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从来都是需求与供给互为引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迅速提高该产业的产品供给外,刺激其产业的消费需求,建立起该产业的消费市场,无疑也是重中之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概莫能外。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除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产品供给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开发与引导,包括对不同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不同年龄人群的开发与引导。譬如,开发和引导更多的中老年女性学会使用互联网和文化电子产品,这样不仅可开发更广阔的中老年女性文化消费市场,同时亦可刺激和鼓励文化产业研制更多适合中老年女性使用的文化产品。像美国苹果公司不断推出改良的iphone手机产品,一方可以认为是供给刺激需求,同时也可以说是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刺激该产品不断升级更新换代。

第6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可食性景观,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主题公园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内容能够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旅游的理念,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参与到农作物耕作收获的过程中,以独特的体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体验和享受。

一、 农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农艺主题公园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新兴的旅游文化,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内容更是一种创新实践,主题公园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其设计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磨合和不断的探索,吸取优秀的主题公园建设的发展经验,为农艺主题公园注入活力。

(一) 农艺主题公园的定义

农艺主体公园是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创设出来的新兴产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实现旅游观光、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农业生产成果,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应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从可食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和景观设计是可以实现一体化的,拓展旅游行业的发展渠道,实现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广泛的普及,带来精神上和身心上的享受和体验。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丰富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主题公园的建设模式,实现在旅游文化和农业文化产业的创新。

(二)农艺主题公园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在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上并没有的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上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从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应该体现一定的原则性,新、奇、美、趣、娱成为主题公园规划的内容,另一方面主题公园的建设也体现在文化传承的特点上,发掘民族文化,回归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过度的重视在场景和设备的建设上忽视游客的本质需求就会造成主题公园的价值实现缺失。

(三)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意义

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寓农于乐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性,充分的体现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通过可食性的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能够实现对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休闲方式,实现旅游文化的创新。从经济发挥的角度来说,农艺主题公园能够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实现农业旅游项目的现实价值,也对与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提升。

二、 可食性景观的特点分析

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其发展具有创新性和现代化的特点,在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上应该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不断的激发农业发展的潜能,拓宽现实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生态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可食性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可以满足游客在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增加体验性的服务,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当中应该充分的体现生态性的特点,农业生产逐步的走向了现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繁忙的城市生活当中渗透生态保护的理念能够让游客了解不同的生活感受,在实用性的原则下让游客可以切身参与到其中,体验农作物的生长、感受农耕的乐趣。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通过实践性来进行把握,融入到实践当中,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享受和体验。

(二)体验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更加之中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劳动参与,体验性的活动设计能够实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实意义。以家庭或者组织为单位的群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家庭和单位的组织凝聚力。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带来更多的现实思考。可食性的理念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增强农耕活动的实际感受,直接让游客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感悟。

(三)人文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让人们在参与到农业活动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同时可以亲自品尝到收获的果实。与其他的主题公园的规划的模式不同,农艺主题公园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更具亲和力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感受,充分的展示了旅游景观的人文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带领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过程中科普农业知识,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和文化传承的特点,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也能为人们带来释放和舒缓疲惫身心的效果。将人文性和娱乐性实现完美结合,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代性的特点。

三、可食性景观在农艺主题公园设计中的规划设计

将可食性景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题,统筹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对农艺主题公园的总体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意义。

(一)实现景观的协调性,注重地域规划和总体布局

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地域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确的气候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内容应该满足各地区人们的对农业旅游体现的不同需求。可食性的景观应该体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人们在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农业文化,掌握农业知识,体现可科学性的规划特点。同时协调总体规划布局能够满足农艺主题公园创意规划的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在不同地域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二)增强景观的参与性,提升农艺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虽然正在不断的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但是对于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文化历史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应该赋予丰富的文化底蕴,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价值升华。通过对农业发展历史的讲述,对传统农艺的解说让人们感受到农业生产的文化历史,带着对文化的感受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让生产实践活动更能体现文化价值。懂得珍惜劳动的果实,形成节约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和思想。

(三)立足于市场发展,促进农艺主题景观的价值实现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是面向市场化的,一方面农艺主题公园应该满足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合理的进行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实现其多重的社会价值。农艺主题公园体现的可食性特点是其他主题公园所无法匹及的,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够品尝到劳动的果实,这种旅游模式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拓宽旅游行业和农业发展渠道的必备道路。

所以,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应该放宽发展的视角,将可食性做为其发展的要点,推动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实现其现实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3]张凌云.借鉴与反思:主题公园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5).

第7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马家窖文化,地方文化,现代建筑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1] 姚子刚,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酒店建筑的对话――以微山湖运河畔“南阳水苑”建筑设计为例[A],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6):2095-2104

第8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为了建设新时代艺术设计实验室,国内艺术院校在传统“包豪斯”教学模式的“艺术工作室”基础上融合时代特征,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深化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合推行精英教育,也无法拷贝过去选拔“精英”标准和素质。另外,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专业美院如果还抱着精英教育的理念不放,客观上是对教育发展动力的本源———社会需求的漠视。正确理解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美院扩大办学规模绝不是权益之计,而是历史给予的新的发展平台。大学的责任是为学生营造成长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使他们有能力成为日后社会拼搏竞争的成功者。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以精英的标准鞭策自己,以自身的实践、能力、成就和人格影响,带动、陪伴学生成长并帮助他们日后的成功。

1.2科学规划主体教学与实验教学,优化师资结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教学建设已在国外成功运作多年,在我国也有成功案例,该模式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科学地规划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艺术院校应从科学配置教学机构和师资队伍管理工作抓起,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师资结构和梯队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行发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外,还要将设计市场化理念贯穿其中,承担起艺术设计衍生品的深度研发;在人员配置上安排资深教授授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在低年级教学中就贯穿实验室教学理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室教学是工作室教学的延伸,并以高水平师资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由注重产学研结合,具备高水平实验教学经验的团队组成。

1.3打破地域限制,引进优秀企业,深化校企合作,解决实验室建设的发展问题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强、创造性高的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吸引企业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同时工作室、实验室需要提升内化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扎实的设计技能以及美学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水平,谋求校企之间更高层次的合作。实验室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学术论坛、社会实践,形成立体化培养,并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参与实际项目运作,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为实验室投资设备,提供资金、项目,能为培养优质人才做铺垫。

1.4推广优秀的实验室案例,创造“百花齐放,轻重分明”的局面面对多数艺术院校内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可以选择性地将有成功经验的实验室的建设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使整个学校里的实验室教学既有重点,又不单一,形成“百花齐放,轻重分明”的局面。这种教学交流是彼此作用的。图1—图3是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部分实验室照片。

2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办学实践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2002年开始在黄海之滨进行校区建设,并于2011年成功举行了首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其学科建设宗旨是遵循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倡导高素质、综合型、点面兼顾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条块式学科分布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所推行的低年级打通基础,高年级进入工作室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对专业理解和兴趣点相对成熟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业发展方向。

2.1校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大连校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包括艺术设计和动画2个专业,由专业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筹建)、传媒动画设计学院(筹建)40个工作室构成实施教学的终端平台。第一学年(专业基础A段)2个专业平台相互打通,共同教学。第一学期的教学单位是基础教学部的相关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内容是素描、色彩、综合材料、摄影、数码图像编辑。教学目的是发挥专业美术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打通造型艺术与艺术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之间的传统壁垒,注重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和专业兴趣的提高。课程架构为各门课程平行展开,学生分批、分阶段、不同步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第二学期前段课程内容和架构与上学期相同,但教学要求有层次上的递进。教学目的是,为形成学生创意性思维模式及培养跨学科造型能力提供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的高端课程、师资等信息,为第二学年选择进入专业设计工作室或实验室做准备。第二学年(专业基础B段)学生在各自专业框架内经双向选择进入艺术设计和动画设计所属的专业设计工作室,工作室主任教师将根据校区教务管理委员会的要求组织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逐步偏重与本专业高年级设计课程相关联的基础知识。

第三学年(专业设计C段)的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是校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工作室的主任教师依据其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实践的业绩和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组织工作室的教师队伍,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科研方向及目标。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课程及实践中应用和深化,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力争取得阶段性的实践成果(如参展、参赛、项目应用及获奖等)。第四学年(专业设计D段)专业设计工作室将在第一学期末举办教学成果展和总结汇报,由校区教授委员会与主任教师共同审定学生进入工作室以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方向和内容。第二学期是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阶段,各设计工作室主任将按照教授委员会确定的方向和计划,带领教学团队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组织毕业展览和论文答辩工作。鲁美大连校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坚持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贯通。在课程设置里,除专业课程还有文化课、体育课,使学生获得艺术理论、语言、文学、哲学等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2.2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

鲁美大连院校区打破传统院系管理体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基础部+工作室的教学管理模式,有的工作室与实验室是复合的。见图4、图5、图6。工作室设置顺应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现状。实施教学的终端平台由平面、多媒体及展示艺术设计教学部、动画及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部、装饰及陶瓷艺术设计教学部、专业基础部、公共基础部的40个工作室构成。平面、多媒体及展示艺术设计教学部即下属的工作室包括:广告及视觉信息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策划、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手绘表现与空间设计、产品与会展、书籍设计、插图设计、影像艺术与设计。动画及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部下属的工作室包括:平面动画、虚拟立体动画、材料动画、多媒体/游戏动画、卡通读物、动漫文化创意产品、综合媒介与互动艺术。装饰及陶瓷艺术设计教学部下属工作室包括:玻璃、金工、织造、漆艺、塑形、网印制像、综合材料、家具与环境设计以及两个陶艺工作室。当代艺术、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等交叉学科方向的专业工作室目前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大连校区的工作室体制与习惯认为的大师工作室或专家工作室完全不同,它是与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相对应的,是校区4千多学生教学管理的终端平台,其运营水平决定校区的经济效益、未来生源和发展模式。而其规模化的智力资源、科研实力、创造成果及其社会影响是对其教学水平的充实及放大,使其吸纳更多的社会项目、资金、设备及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进入。而在大连校区工作室体制中核心内容之一是使整个实验室体系形成艺术类之间多专业交叉发展的实验教学格局,并促使实验室的教学符合艺术类教育和人才培养特点,充分体现了弹性、灵活的特征。

2.3创办大连金州新区鲁美艺博产业基地

作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尤其是作为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领军者,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具备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积淀、优越的周边生态环境、高品位的设计和建设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极具特色的专业和工作室设置等优势资源。为了加速大学教学科研成功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正在努力建设大连金州新区鲁美创意产业基地,见图7。

2.3.1项目主题

鲁迅美术学院具有悠久历史(延安—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大连),为传承延安鲁艺精神,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以建立“延安鲁艺在东北”主题展馆为契机,创建代表先进文化的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创意人才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集群;创建集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2.3.2鲁美艺博产业基地4大板块

(1)校园教学旅游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文化品位的提升,著名大学的校园旅游成为热点已在国内外造就了众多成功的范例。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建筑及规划设计是经国际招标产生的德国奥尔•韦伯建筑事务所的方案,该方案根据金石滩地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花园中的城市”的规划理念。目前校园区的建筑、道路、水体、绿化、公共艺术等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并日臻完善,将成为新兴的校园教学旅游风景区。

(2)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暨金州新区创意大厦。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是学院与大连市政府在金石滩共同投资建设的地标型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展馆之一。现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校区计划把博物馆其中两层作为金州新区创意大厦使用。鲁迅美术学院将以重量级艺术展览、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人才资源带动创意大厦的蓬勃发展,建成以动漫创意产业、当代文化艺术、新兴信息多媒体交互设计研发为核心的产业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和多媒体交互设计与高端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同时,校企合作还将促进建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孵化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金州新区创意大厦的建成,将加速大学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使大连金州新区快速跻身全国动漫产业前列,使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走在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的前沿。

(3)艺术文化长廊。依据国外设计师的理念,在鲁美大连校区的规划建设中没有校门和围墙,这与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尤其安全问题无法回避。校区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企业投资,现已在校区周围建成艺术文化长廊。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审批后,学院计划将其统一规划为以画廊、书店、美术用品及鲁美师生作品及衍生产品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商业街,为金石滩旅游文化的品味提升填上浓重的一笔。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鲁迅美术学院校区大连利用紧邻博物馆、地貌优美的20万平方米校园预留区域,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为推力,发挥校区自身专业优势,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纽带,打造有特色、有示范性、有辐射力的中国最大动漫游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基地。规划设计建设由动漫雕塑广场(鲁迅美术学院动画与媒体学院奖永久会址)、动漫游博物馆区、动漫游体验学习区、动漫游文化创意区、动漫游餐饮休闲区、动漫游特种影视区、动漫游演艺演播区、动漫游酒店区等区域组成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主题乐园。该项目同时包括:陶瓷、玻璃、髤漆、金属、染织、服装、家具、木艺、平面设计、多媒体、公共艺术、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艺术摄影等学科领域和若干个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家工作室将由著名艺术家和美术学院的师生常年在此进行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作品可直接在园区的景点进行展览和销售。游客也有机会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由此形成完整的艺术观光、创意体验、工艺参与相融合的园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将联合周边院校,组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全面建成中国最大的动漫游文化创意产学研基地。

3结束语

第9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一报一园 模式各不同

现在翻看各大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都不会缺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内容。不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报业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省级报业集团,宁波同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绍兴日报社等副省级、地市级媒体,都在筹划文化产业园项目,可谓“一报一园”,甚至“一报多园”。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地域文化及经济特点的不同,报业集团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时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按照建设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自有资源再利用,包括对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和腾挪富余物业资源两种办法。羊城创意产业园利用1999年兼并的广州化纤厂进行园区建设,占地18万平方米的老厂区不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且空间结构条件良好、可塑性大,十分符合入驻设计类企业的需求。改造旧厂房也是发展文化创意园区的传统做法,因为旧厂区能提供宽阔的空间来集纳各种产业要素,又能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艺术氛围。一些位处黄金地段的报业集团则“精打细算”,或是腾挪出现有的富余物业资源满足园区的部分用地需求,或是将园区的建设“打包”进集团办公大楼的建设当中。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发效率,但园区功能的完整性会受到一定影响,缺乏承载公共及艺术活动的物理空间。南方报业的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使用了集团1.8万平米的富余办公场地,操作中还是感到空间受限,尤其是一些文化企业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间。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报社开始对大院内的旧印刷厂进行规划设计,准备打造以文化展示为主的二期园区。

二是另辟新区进行开发。在自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报业集团选择“向外看”,有些甚至多管齐下,不仅腾挪自有资源,还另辟新区再谋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11年推出的七大文化项目建设地块中有三块用于文化产业园建设,分别位于涪陵、万州、巴南区;成都传媒集团在成都范围内北上崇州,西进郫县,南下双流,东据龙泉,寻找了多处合适区域用于建设复合文化产业项目;南方报业在总部传媒创意产业园开建的同时拿下了位于揭阳、肇庆、佛山、梅州、河源、珠海等地区的地块,布局珠三角。

按照园区的业态来看,报业集团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与知识创造相关的创意型园区。园区的主导行业以传媒、音像、游戏、出版、广告及设计业等创意类行业为主。与其他企业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同,大部分媒体部偏好选择以传媒产业为核心进行全产业链设计,以此聚拢上下游的相关产业要素,如广告、策划、咨询、设计、包装等。南方报业引进园区企业的首要标准,是要和报业的主业有关联度,能够对集团的发展有所助益。也有媒体选择的是与传媒主业有一定关联度的创意类行业,如音乐、影视、广告等,借此拓展经营产业链。比如成都传媒集团的东区音乐公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江苏广电总台合办的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属此类。还有一些媒体则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选择了和传媒完全无关的领域。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就放弃了搞动漫、影视园区的想法,根据温州民营企业多,低端产品需要转型升级的特点,准备打造工业设计城。羊城创意产业园也定位于设计类企业。这类园区的特点是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为主,重点在产业链的前端。

二是依托文化旅游业、博览业以及民俗文化业等资源型文化园区。它们的特点是地域性强、对资源依赖程度大、消费娱乐功能突出。南方报业在揭阳的文化产业园将主打潮汕文化,佛山、珠海的项目也将以推广当地特色文化为主,将园区建设与文化旅游结合,与大众消费结合。

三是以生产制造类行业为主的生产型园区。园区主业涵盖新闻类产品的印刷生产及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品、音像制品等的生产制造。随着报业集团印刷物流中心的升级扩建,往往会利用新建印刷基地的空间优势,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升前者的附加价值。

在以上几种模式中,报业集团往往根据建设目的和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也经常出现几种模式“拼盘”的情况。

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英国伦敦西区、美国纽约的SOHO(苏荷区)、好莱坞影视基地以及北京的798艺术区。与这些经典案例相比,国内很多匆忙上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似乎有些“走形”,社会上质疑开发商“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化园区建设“地产化”“空壳化”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媒体建设的文化园区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过情况略有不同。

传媒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圈,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的品牌、创意、传播优势使其成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理想主体。所以政府在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时也十分愿意与媒体合作,共同撬动地方资源。对于媒体而言,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嫁接传统媒体优势,锁定文化土地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从而反哺传统媒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则是在主业增长乏力时进行产业扩张的现实选择。

文化产业园项目带有公益性,土地价格便宜,配套费用低,手续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小,这些土地储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报业轻资产的劣势,助其快速实现规模增长和资本原始积累。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集团位于两江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购买土地用了6000万元,再扣除渝北区承诺返回的部分,只需支付约4000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后,集团除了回收4000万元的购地成本外,还将取得约1亿元的利润,并长期持有2亿元左右的不动产,用于产业发展。这一模式还将复制到万州、涪陵等项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基地大都地处黄金地段,大多数将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全部完成后预计可为集团回收5亿元资金。这是单凭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点击率、电视的收视率所无法企及的几何级增长速度。

尽管有做文化地产,借鉴现代商业地产运作模式的想法,但与仅希望曲线拿地的部分开发商相比,传媒企业的文化责任感要强很多,突出文化要素是他们坚持的底线。老牌园区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开园6年来,对园区入驻企业进行过多轮筛选,尽量保持园区创意设计氛围不变味。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一期招商时也拒绝了不少与文化创意无关的企业。另外,近年来为了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之路,媒体一直不失时机地在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户外广告、物流发行等广阔的传媒关联领域卡位布局,文化产业无疑是媒体潜在能量进行突破的一个理想出口,其中蕴含的产业机会更是众多媒体所珍视的。

面临五大难题

作为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大部分媒体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仅仅停留在规划和初建的阶段,全部建成使用的不多,运营步入正轨的更少。从拿到土地到顺利运营,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也很多:

1 战略定位与产业链规划

定位不清晰与同质化、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是目前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通病。媒体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存在同样问题,在产业链搭建上“东拼西凑”“貌合神离”,造成园区产业聚集度低、产业链形态不完整,特色和专长不突出。这样的园区初期可能以房租来维持运转,但长远来看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媒体人心里也没底。

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园区规划、初建的时候就找准定位。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区域、地域及城市的风土人文、经济命脉、产业布局、文化形态、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再根据媒体自身资源情况,对园区进行市场化的定位。在产业链的搭建上,最好有一个核心,引入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驱动力,再以此进行横纵方向的延伸。成都传媒集团的东区音乐公园的产业链设计值得借鉴。公园以音乐创意为主题,聚集包括音乐创作、制作、音乐展演、音乐经纪、音乐版权等产业链上各优势品牌,并形成音乐创作和音乐消费两条主线。中国移动音乐产业基地的加入给园区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它吸引了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上百家数字音乐的内容服务商和增值服务商入园,其签约明星每年的100多场见面会、新歌会都可以在园区里“做足文章”。

2 市场机制与人才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媒体而言是全新的领域和尝试,市场机制和人才团队是成功的关键。很多媒体在开发文化产业项目上仍然采用事业制的老办法,让办公室或物业后勤部门代为管理。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园区的发展。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开始采用建立平台公司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羊城晚报报业集团2010年成立了羊城创意园投资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羊城创意产业园的运营和管理。公司有两套班子,分别负责园区的招商开发和物业管理工作。浙报传媒则与理想国际组成了合资公司——浙报理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现有的6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运营和整合。

组建专门的公司运营园区是趋势,但很多公司目前只是一个空壳,只有领导班子,没有员工。人才的缺乏是根本原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关键是产业化运作,这就需要规划、工程、创意、网络、金融、商贸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吴为民表示,报业集团不缺文化人,但缺乏产业运作人才。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再好的地、再好的决策、再好的思路,也推动不了园区有实质性的规划建设。也许,摒弃由总部和其他媒体派遣“干部”管理项目的方式,向社会招聘职业经理人,建立高度的市场化团队,并匹配对应的激励奖惩机制,会是一个广纳贤才的办法。

3 盈利模式创新

无论是园区的开发,还是园区的发展,都不可避免会遇到资金问题。即便政府可以为一些园区提供扶持资金,但对于园区的中长期发展而言,这些扶持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必须开发多元的盈利模式。目前不少报业集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停留在收租金的低端盈利模式上。要想成为报业的支柱性产业,这么做显然不够。如果园区的规划与产业链搭建得当的话,盈利模式的创新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除了物业租赁收入,园区可以通过活动策划、项目投资、产权投资及提供其他服务等取得多元收入。比如,成都传媒集团将对音乐公园中的“大魔方”演艺中心的冠名权、包厢冠名权进行销售,并鼓励旗下媒体参与到演艺活动的开发、投资和运营当中,这就是一种项目运营方式。

4 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

虽然文化产业是各级政府近年来重点扶持的产业,报业集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用地和资金补贴上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政府的扶持政策多是方向性的框架,并没有细则和指导性建议,迫切需要帮助的媒体常常为此感到困扰。另外,文化产业发展目前由宣传部门牵头,缺少产业、经济主管部门的有效参与,职责不明晰、信息不对称、政策不配套问题较为严重。报业集团在办园的时候也会遇到由此带来的种种不便。比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在旧厂房改建时屡屡碰到市政、城管、消防部门的障碍,也“吃”了不少罚单,这些都提高了园区建设的协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