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

第2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审视,探索一条有效的转型发展道路,以减少资源浪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发展我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定量关系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且认为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提升的重要来源。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是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作为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体系和工业规模大的发展我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攻坚阶段,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各地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都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内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以GDP为纲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地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在逐年的积累下,造成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还有的地方政府作出过多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尽管政府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目标,但取得的成效仍然有限,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次,是贸易出口形式日渐严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全球贸易,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低端制造出口型经济难以为继,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等都在逐渐减小,大大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争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对我国的出口形势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国外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使我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点

1.绿色低碳型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通过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降低能耗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但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进行有效转变。此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等,这都是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对外开放型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整合、一体化的动态过程,中国作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摆脱过去的以依附型增长模式为主的弊端,必须有效地把握这个关键的战略调整期,及时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位,不断更新对外开放的观念,以便完成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3.创新发展型经济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提高。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升。我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围绕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保护机制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第3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从研究的角度看,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侧重点不同。目前针对中国-东盟研究的角度比较广泛,有从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的角度出发的,如庄芮(2009)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张莎(2013)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阮锟(2013)的《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对策研究》;有从贸易效应、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的,如史智宇(200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李占卫、李皖南(2004)的《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和投资效应》。针对东亚经济圈的研究角度比较少,主要是从发展前景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的,如陈淑华(2001)的《经济安全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吕超(2008)的《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谢岩(2006)的《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李光(2009)的《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第4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40-01

在工业生产中,工具是生产技术的基础也是生产技术的标志,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机械也慢慢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机械制造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机械制造技术能够对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的水平、质量以及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在对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成为了重要的体现,成为各国之间科技竞争、管理竞争以及生产竞争的焦点。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制约因素,因此,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式进行了重视,在机械行业发展中,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推广以及发展转变进行了重视,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了提高,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依赖,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切实发展。

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1 管理手段不发达

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1.2 设计方法不先进

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1.3 制造工艺普及率不高

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1.4 自动化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2、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进入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的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网络化、自动化、虚拟化以及绿色化。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2.1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倒闭和兼并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二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2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网络化的发展使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2.3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2.4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虚拟化方向发展

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2.5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 、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3、结束语

文章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已经慢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以及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因为受到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长期影响,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众多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水平方面和我国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提高,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研发。机械行业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放在战略位置,通过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以足够的力量和资金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取得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训.世界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30年来的四大质变[J].航空制造技术,2009(5).

[2] 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2).

[3] 黄杰,李游军.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07(7).

第5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保险业 发展 趋势

一、文献综述

本文利用2006年至2013年的相关保险数据,通过对川内保险市场,保险结构,各市州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突出了其特点,较之以往的研究,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以四川特有的地貌所形成的经济带去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未来川内保险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统计描述及特征

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历史条件,四川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四川经济在西部大开发12省当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与工业产量产品均居第一位,已经成为西部区域中心,金融业已成为支柱力量,保险业重要表现突出。

首先,从2006年至2013年来看,四川省保险业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在全国36个省市中,四川保费收入排名第七。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240.1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914.68亿元,增长280.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62.97亿元增长到315.12亿元,增长400.4%;寿险保费从150.14亿元到520.98亿元,增长247.6%;意外险保费从9.34亿元到26.70亿元,增长185.9%;健康险保费从17.73亿元到51.87亿元,增长192.4%(见表1)。

不过保费收入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保费增长势头强劲持续。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保费增长率由2007年为39.81%,2011年下降为1.69%;财产增势缓慢而平缓,财产保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从2007年的49.18%降至2013年的16.06%;寿险增势强劲波动较大,2006年-2010年间,两者线性夹角相差明显,后段平缓态势明显,寿险保险保费同比增长率在2011年和2012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4.25%和-3.20%;意外险增长缓慢,意外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至2010年的32.58%降至10.37%;健康险增势明显,健康险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至2009年的42.56%降至2.89%,在2011年时,同比增长率出现了-0.67%。

如果仅从2013年来看,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06%;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85%;意外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85%;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79%(图1)。

各险种不仅在同比增长率上差异大,其结构也各异。图2中可以看出财产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26.2%增至2013年34.5%,其所占比例形势如同一个U字形,与寿险所呈现相反态势;寿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62.5%增至2008年的69.8%,然后2013年降为56.9%,从2006年至2010年所占比例平稳增长,2011年至2013年慢慢下降,呈现一个倒U字形;意外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3.9%降为2013年的2.9%,意外险费用占总保费2.0%至3.9%,发展态势呈水平状;健康险费用占保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7.4%降至2011年的4.4%,然后在2012年与2013年又开始增加至5.7%,每年所占比例几乎变动不大。

其次,从空间上来看,全省各市州保险业整体发展良好,但是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大,其中就2013年一年成都保费收入达到400.1亿元,绵阳全年保费达到50亿元,攀枝花全年保费达到16.6亿元,呈非均衡发展格局,险种结构也各异。首先从代表性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来看,其中川中成都市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98.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00.1亿元,增长305.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29.8亿元增长到153.2亿元,增长414.1%;寿险保费从68.9亿元到246.9亿元,增长258.3%。其次,川西攀枝花市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6.8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6.6。

从图表很明显看出成都市、攀枝花市与绵阳市不仅在保费总收入上差异很大,在同比增长率方面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成都市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为41%;攀枝花市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为30%,但攀枝花各年财险同比增长率最大达到203.6%,在寿险保费方面,攀枝花2009年至2013年增长缓慢,同比增长率一度出现了负值;绵阳在2011年寿险同比增长率为-61.70%(见图3)。

三、结论及启示

(1)四川省保险业经过2006年至2013年的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就同比增长率来看,发展势头强劲,仅就2013一年,总保费收入达到914.68亿元,相对2012年的保费收入增长11.61%。

(2)就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财产险的同比增长率在16%至25%在正常的增长范围,但在2009年前后同比增长率出现了显著地增长可能因为2008年地震即巨灾的影响;寿险同样在2009年前后同比增长率出现了如同财险的情况其原因也是巨灾的影响,2011年和2012年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值,可能因为国家实施了四万亿的计划,全民医保的覆盖,使得很多人在寿险商业险方面不会有多需求,但是随着经济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慢慢恢复,加上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影响及近年来重大疾病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所以2012年至2013年寿险的同比增长率在回升;与寿险一样意外险与健康险在2006年至2013年出现了同样的情,但增势平缓。

(3)各险种的结构各异,其中从2006年至2013年来看,寿险费用占总保费56%至69.8%,产险费用占总保费22%至34%,意外险费用占总保费2.0%至3.9%,健康险费用占总保费4.5%至7.4%。随着国家政策实施,全球经济影响,人民意识提高,老龄化的加剧,在保险结构上各险种的调整和各险种同比增长率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四川各市州间保险行业发展不均衡。成都、攀枝花与绵阳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保险市场的规模的不同,在图3中很明显反应了。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为其最发达的市州,同样其保险市场规模为最大;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保险险种的需求不同,成都作为最大的商贸城市,成为财富与人口快速聚拢之城,对财险与寿险的需求都比较大,因此平更快,攀枝花作为钢铁城市,人口迁出相对迁入流动大,在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影响下,财险与寿险的同比增长率都不太高,绵阳作为电子工业与高科技城,可以看出对财险的需求较高。

参考文献:

[1]丘彬.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走势[J].财经科学,2002.

[2]王琪,张玉春.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产业研究,2013,(4).

[3]张伟,郭金龙,张许颖等.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4]刘志雄.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5,(7).

[5]罗皓,吴英杰.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范乔希.四川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J].开发研究,2010.

[7]王晓英,彭雪梅.四川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

第6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1)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国内任何区域均可搭建艺术类人才培育平台,以发挥协调、监督和强化区域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职能。在搭建艺术类人才培养平台时,需制定中、短、长发展计划,确定每一个艺术类人才培养院校的发展目标及运营计划,帮助各院校高效处理办学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寻找最佳处理方案:有计划地评估培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从课堂教学质量及实际训练质量下功夫;帮助各院校提升教师团队自身素养,可高效利用闲余时间集中开展老师技能培训工作.激发老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及潜在才能,进而提升老师自身素质,需格外关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质量。

2)重点发展校企合作由于国内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条件滞后,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假如能够与专业对口的公司开展合作,不仅仅可解决培养学校缺少教学设施的实际问题.同样能为企业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型人才。这种发展模式虽在国内教育领域内提出多年,但就当前办学现状而言,专业对口的公司参与积极性不足,因此,办学院校要重点关注该发展合作模式的办学规模大小和课堂办学质量提升上,可考虑把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拓宽至国内所有的企业:学校自身的教育,不管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编制或者是学科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均需考虑公司的实际发展现状.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3)校校之间注重强强联合。不同艺术类人才培养学校间,需格外强化区域内不同院系的分工合作,高效利用资源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部分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市场需求量较小,就需要借助于区域内学校间统一协调、统一规划,推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开展;而部分学校某些专业相对比较差些,可考虑跟该专业较为强大的学校合并。另外,各院校在发展中均要较强学校专业的科学合理分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确保学校办学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

2、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培养学院的协同发展

艺术类人才培养区域间院校要做到协同发扎,第一步应搭建有针对性的合作平台,比如搭建全国性的职教协调平台,基于该个平台,有效地协调各院校的可用资源,统一统筹规划。另外,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渠道丰富学校办学资源,集中区域间艺术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优质资源,实现培养院校办学资源区域间分享的目的。

第7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济法的创新;经济发展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外在影响因素考虑,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内在影响因素考虑,要想完成步入小康社会的伟大理想,我国税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税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创新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对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策略和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实现我国经济科学、有效、和谐发展。

二、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发展现状

为了顺应我国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税制改革得到了不断推进,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就是深化税制改革的可观成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形势,经济法的创新提升了市场发展进步空间,促进了公平竞争的稳定进行,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的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还有所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进行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实践时,现有理论难以科学、高效的指导经济发展实践,为了提升经济发展进程,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和稳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方针,就必须要对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二者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站稳脚跟。

三、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改善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窘境,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深入税制改革进行的同时,推进经济法的创新发展,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只有通过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才能加快我国财税体制的深入发展,缓解市场主体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动力来源,进而不断的提升我国经济转型效率,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

(一)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的进程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高输入、低输出、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特点,这对合理保护环境资源、高效推进经济发展步伐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极大的拖慢了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进程。只用通过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才能从根源上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分配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合理调整了收入分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积极缓解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企业利益之间产生的碰撞和冲突矛盾,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的同时,保障了市场公平化竞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弥补了当前税制改革中存在的税收调节功能性差的缺陷,科学、有效的推进收入分配的建设发展,共同保障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利益发展,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的同时,促进各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

(三)推动对外开放的建设发展

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调节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量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在认清当前基本国情后,合理、科学的推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经济发展的精髓,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将国际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化,深入进行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在推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和谐发展中贡献出中国式力量。

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策略

优化税制结构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放在深化税制改革的首要位置,经济法创新的第一目标就是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为了更好的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还要从宏观上合理调控税收,注重税收的二次分配,不断减小企业和个体承受的纳税压力,进而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合理分配市场资源,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高效、科学地推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优化税制结构

为了顺应税收改革的号召,学者们对直接税和间接税哪一个更能支持国家经济高效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选择间接税还是间接税作为我国主要税制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间接税和直接税各有长短,为了更好的深入税制改革的进行,就必须结合我国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形,结合间接税和直接税,使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并不断协调二者在组合中的应用地位,科学、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如:在生产、销售环节,将间接税放在税制结构的首要位置,并以直接税为辅,确保财政收入的同时,防治税收流失;在市场资源分配环节中,将直接税放在税制结构的首要位置,并以间接税为辅,促进自由贸易的公平进行。在物价下跌,商品经济较为萧条的时候,及时的降低税收,确保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减小税收额度,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在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物价上涨的时候,增加税收,控制物价上涨进而抑制总需求。因此,只有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不同的发展问题,及时调整间接税和直接税在二者组合应用的地位,科学、全面的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

(二)宏观调控中注重税收的二次分配

市场不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必须要通过外界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失灵,进而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失衡,为了更好的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调控中增加对税收二次分配的重视程度。通过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经济可以稳定、持续且安全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二次合理分配,使用税收建设国防、修建公路以及公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国家通过实现税收的科学、合理二次分配,改善不同企业之间发展失衡的窘境,推行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发展前景良好的弱势企业的建设发展,确保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再者,通过重视宏观调控中税收的二次分配,可以适当的控制过高收入,将税收转移支付提高和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缩短和防止两极分化。

五、结语

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的发展策略就是优化税制结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调整间接税和直接税在二者组合应用中的地位,通过对税收二次分配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进而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合理分配市场资源,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可以从根源上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分配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吴俊培,张帆.基于税收管理体制对中国税制改革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3-10.

[2]牟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366.

第8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资流通企业 发展现状 扩张风险 风险规制

流通业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流通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维持经济稳定、劳动者就业、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大型外资流通企业扩张的重点地区。少数跨国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市场份额逐年递增,不仅导致国内流通业的恶性竞争,而且对我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外资流通企业发展现状

(一)外资流通企业实力明显强于本土企业

自从2001年顺利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大型流通企业迅速抓住历史机遇,一批大型的零售企业凸显,尤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下滑,国外零售业发展出现滞缓,国内流通企业审时度势,依靠国内相关政策,拓宽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但从2012年德勤联合STORES Media共同的《2012年全球零售力量》报告显示,我国流通企业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但依然只有8家国内零售企业进入全球250强。如表1所示。

国美电器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家电零售第一,2011年度实现销售收入约59821百万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了17.50%,保持着强劲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与国外其他零售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全球排名第一的Walmart(沃尔玛)2011年度营业收入408214百万元/美元。相当于国美电器2011年度营业额的四十倍之多。2011年我国与国外流通业企业数和销售额对比如图1所示。由以上分析可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仍然在规模、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有着较大差距。

(二)外资流通企业平均增速高于本土企业

以流通企业中的零售业为例,外资流通企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其开店数和销售额都出现明显增加。如日本企业福满家在华已经拥有800多家,按照该企业战略到2020年预计在华开设8000家;又例如百胜2011年度在华销售额高达43400百万元/人民币,在华已有4450家;更有像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等老牌的外资零售企业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努力扩展中国市场,其销售额均在2011年度中国零售业销量排名中居前10,在中国已基本取得稳定发展,并继续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进行规模扩张。

(三)外资流通企业呈无序并购、逆势扩张态势

即使遇到一系列问题,家乐福等仍在我国市场进行逆市扩张。此前家乐福的开店计划一直维持在每年开出25家新店。据统计,家乐福在2012年将开店计划调整至30家,高于上年实际开店数。外资流通企业加速进入我国市场,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市场,而相比较国内企业的低调扩张姿态,外资流通企业的快速扩张态势使其在我国西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优势。

(四)外资流通企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国外零售巨头努力在中国扩大规模,建立更多的分店。麦肯锡也研究预言,外资超市将会在五年内控制中国80%的零售市场,这对国内供应商、中小零售商以及超市产品生产者将产生深刻影响,跨国零售巨头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影响日益严重,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些跨国零售巨头依靠其资本的强大、优质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优先抢占了国内的高端市场,并以其品牌的影响力顺利获得青睐,在率先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其绝对优势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扩大内需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引,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多,消费理念逐渐国际化,也给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内动力。

外资流通企业超速扩张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跨国流通企业的优势地位已凸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们需要理性认识跨国流通企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理性区分这把“双刃剑”所导致的影响。既要看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丰富市场品种、引进先进的零售管理经验等,同时,也应该理性地面对。外资企业的急速扩张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企业市场,兼并中小企业,控制市场地位,侵蚀制造业的发展,获取超额利润等。

(一)改变了我国流通行业的产业生态,导致本土流通企业经营困难

外资流通企业在华加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流通行业的产业生态。多年来,我国本土中小流通企业面临着典型的不公平的竞争局面:一是外资流通企业近几十年来享受着事实上的超国民待遇,一些位置好的商业地段被出让给外资企业,从而导致本土流通企业不利的处境;二是外资企业依靠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在拓展市场初期实行亏算战略或者依靠其强大的规模获得低于市场水平的成本优势,进而抢占市场份额,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三是本土一些长期处于抑制中的较大的流通企业出现过度反应——如有些国有企业顺利实现股份制改革或者民营企业在地方政策的支持下获得新生,迫切获得市场份额,单方面追求店铺和销售额的规模扩张,使得经营风险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资金链中断风险发生几率上升,最终陷入经营困境,造成企业破产。

第9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创新要素;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在经济学领域内,以产品、产业、区域等单一性经济对象所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动力研究,无论从经济原理深化方面抑或实践性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就如何融合产品、产业、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要素于一体,形成集成创新效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是当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一直探求的时代问题。本文以广州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力图以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深化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拓展和延伸生产要素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内在关联性和客观性规律,探索其内在互助动力机理,揭示创新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期望能够获得广州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一、产业集群下的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技术、信息、互联网等经济要素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发展模式由产业聚集到集群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且极大化地拉动了区域经济获得了深化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一个主流方向,致使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为某一生产环节中所在地,生产的全球化互助互动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集中性倾向日益凸显。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贸易组织方式,有机地联系和聚合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地,使得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共存共赢的外部环境共同w。

从经济发展方向的维度来看,区域产业集群要求上升到较高的层面,然而,就当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运作机制还存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广州地区为例。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带的核心增长点,广州区域经济发展在新型轻工业、现代智慧农业、创新性重工业等产业发展与创新动力机制不足。主导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密集型产业,以及以及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水泥等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文化创意、新科技、新工艺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产业发展重复化建设比较严重,产业优势发展点不突出,还没有把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置于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群角度进行产业重新定位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致使广州各个产业发展缺乏一个集合信息、资本、人才、技术、培训和教育等生产要素交叉融合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相比于其他地区,广州地区虽然集聚了许多中外合资、合资和外商独资的大中型企业,汇集了经济发展产业群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广州高新区、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国际创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现代轻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区域产业群,但广州区域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动力和共享资源程度不高,特别是传统性产业盲目扩展的趋势不减。显而易见,广州区域的产业集群创新升级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二、区域创新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区域划分也俨然不同:基于物质内容不同分为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基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有沿海区域、内陆区域、中西部区域和边疆区域等;基于行政地位的不同则分为直辖区域、特别行政区域和一般性行政区域。然而,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具有独立核算经济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界定了区域发展。所谓的区域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产业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有机调整、人民生活结构的优化、区域整体经济财富的积累、科研成就的堆积和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等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是有多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物质资源、人口、商业、服务、教育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自然条件。囊括了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度、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劳动力起作用的效果,以及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设置选择;第二、人口因素。人口的密度、劳动力的质和量、素质的高低、区域文化的氛围导向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资本因素。这里的资本是广义范畴上来讲,是由不动产和动产而产生出来的价值意义上的综合资金;第四、科研水平。区域内的科研研发水平和应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产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发展空间;第五、政策制度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一种人为地根据外部的经济发展现状需求和产业生产条件具备情况等,聚合民意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纲要和规划等,旨在与外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致性来最大化地挖掘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调控功能。

三、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性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涉及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等多元化问题,而且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内在经济发展规律推进,进而形成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创新系统发展的特色路径。从广州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在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推进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推进。

一是以主导企业为中心的集结型优化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导企业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其创新动力比较高且产业创新成果占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经济发展集结点。代表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产业群模范先导作用,主导企业要站在广州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层面,深化企业的创新动机发展机制,特别是深化科技、信息、技术、人才和新工艺等要素在企业生产领域内的渗透,以形成生产发展动力延伸到整个主导企业乃至产业集群中,进而使产业创新生产系统路径不断分化、增加和优化。

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化经济发展路径。广州区域内的科研机构、产业层、教育培训机构要形成创新性战略发展联盟,以形成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局面。产业层要积极把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所倡导的新科技、新能源、新信息和新研究等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以形成创新生产机制来提升产业层的生产效率,而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应产业层的现实发展需求,深化科研和教育领域,以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资讯和发展趋势,推动科技研发、新工艺改进和新理念形成,从而引导生产层进行创新生产革新,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和成果最大产业化。

三是政府主导的宏观性协调优化路径。广州地区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要以广州区域发展的现状及特有产业发展优势为依托,规划布局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特别是注重制度创新、规划创新、信念创新和思路创新等,敢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对创新性驱动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注重以产业园区为示范性创新产业集中点,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和大力推广创新性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州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基地。此外,广州政府要注重与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形成政策衔接,对这些科研机构中创新性研究和应用要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驱动创新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优化创新路径,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前瞻性,政府要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结合广州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要素,对创新性资源扩展和配置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以便于规范产业集群创新运作外部市场环境。毋庸置疑,广州政府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尤其要具有全局意识,以广州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运作为核心,主导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要可持续性地、长期地、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四、结语

显而易见,广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可以通过创新要素集聚系统之间科技协作机制的运行,可以通过以市场为主导和以政府为引导的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其中,核心枢纽是各生产要素聚合的跨区域性科技协作机制运行。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中,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以创新为动力,聚合各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优势和行业特色突出的发展路径,发动和组织起区域内产业集群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协作机制。这就需要广州地区以创新精神砼嘌该区域的企业发展文化,注重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等要素的引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浩.区域文化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2,28(5):125-127.

[2]刘荣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45-46,71.

[3]杨改霞.科技创新引领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