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生产技术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技术调研

第1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偏离-份额模型;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以来,2005-2012 年武汉市的GDP 增加了3.58倍。这个数字高于同期全国累计同比增长率,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发挥了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减缓,呈现增长乏力的疲软态势。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武汉市的发展难以独善其身,但武汉市自身的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所以,找出其中的短板和瓶颈,提出相应的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背后是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武汉市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

1.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波动较小,除在2011年到2012年略微有所上升外,在其他年份都持续小幅下降。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为主。产业化水平较低,投入产出率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不利于收入的增加。传统的农业贡献了第一产业的大部分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农业占比近四分之三,而林、牧、畜业的发展明显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2.第二产业占比略微上升,内部轻重工业比重失衡

第二产业比重呈轻微振荡,总体略微有所上升。从2005 年的45.57% 升至2012 年的48.22%。工业占据了第二产业产值的绝大部分,一般在82%以上。但内部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呈现明显的重工业化,以汽车、钢铁、冶金、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却以资源过度使用及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不可逆转的对环境的破坏,产业选择重合度较高,利润空间被压缩,工业低水平结构性等矛盾突出。致使地方性产能过剩,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短期较高的产值,但难以为继。同时,轻工业的发展被严重忽视,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产值,也割断了一、二产业间的联系,使产业关联度过低,联动效果不佳。

3.第三产业占比振荡变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从2005年的49.57%一路升至2010年的51.44%,而后便出现小幅下降,直至2012年的48.02%。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发展速度滞后,而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低的水平使得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内部结构也局限于传统的商务服务业、仓储业和运输服务业,经营方式落后,竞争力低下,发展空间小,而具有“三高”特征的金融、信息、软件、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力度不足,导致武汉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不佳,难以形成竞争力。

从总体看,武汉市的二、三产业产值占比95%以上,是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见表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类比后,不难发现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速度和深度还差强人意。武汉市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占比5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市场要素价格的扭曲,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极为不利。也使得武汉市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并且过度偏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关联度不高。

由此可知,在武汉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和问题。为确保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更好配置,总体效益的不断提升,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项涉及风险和外部性的创新活动,在路径选择时必须深思熟虑,考虑周全。

二、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三个分量,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门类,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本文选取了目标区域武汉市及其所在大区域湖北省2005—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将数据的单位换算为亿元,基于偏离-份额模型,计算得到武汉市各个产业的偏离-份额数据(见表二)。

1.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偏离的分析

整体上来看,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份量具有相同特征: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市各产业的份额分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也不难看出,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逐步显现: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且份额分量之和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分量相当,差异较小,说明武汉市经济整体水平处于工业化和服务业并进的阶段。

2.对武汉市各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

从纵向时间序列上看,武汉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一直为负数,且绝对值不断增加,表明第一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层次低下,阻碍了武汉市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除2007年为-4.18外,总体上为正值,且保持增长趋势,说明武汉市第二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程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并且促进作用在逐步强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在2006-2007年为正值,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2008 年后发生逆转,2008-2012年内一直保持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还在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截面上进行分析可知,虽然总体上武汉市产业结构份量总量为正,但也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需要予以重视。每年均有两个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这些结构未能自行调整,反而进一步加剧。因此,武汉市产业结构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协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势在必行。

3.对武汉市产业竞争力偏离的分析

第一产业竞争力除在2006 年为0.44 和2012 年为12.76 外,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竞争力除在2007年具有0.14微弱竞争优势外,在其他年份一直为负,竞争力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在开始的2006-2007 年里,其竞争力为负,难以与其他产业抗衡。但在接下来的年份中,竞争力呈上升态势,得到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极大提升。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三大产业,在近些年内,除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略有上升外,第一、二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调整和优化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提升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内部结构较为单一,投入产出低,整体效率水平低下;第二产业占比总体上较为合理,整体发展较好,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导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应较低,缺乏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占比有待提高,内部结构急需完善,技术含量有待提升,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需要。

三、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建议

1.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和特色化

武汉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极为充足。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以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和养殖业。今后,应在原有单个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快土地扭转,鼓励多样化合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水面动、植物生产互补,实现水陆“双赢”;按照市场需求,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附加值,带动关联的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2.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

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基调下,第二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由于“重型化”较为明显,产值主要是由汽车、钢铁、冶金、石化等重型工业贡献的,不仅对资源依赖性较强,而且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需要通过平衡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产业内的良性互动。作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应通过产业集聚,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实现集约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工业“三废”的处理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产业中的国有比重过大的问题,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使经营体制更灵活。并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比如,针对作为主导产业的汽车行业,发挥与襄阳、十堰、宜昌等地区的产业联动作用,实现规模经济,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对具有优势的烟草、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在服务于农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值得信赖的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

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具有明显的结构缺陷。由于以传统的餐饮和商贸零售服务为主,金融、信息、咨询、物流、旅游等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首先,武汉市应增强发展第三产业意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兼顾第三产业;其次,武汉市位于中国的中部腹心部位,水陆空交通枢纽完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同时,应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弘扬武汉具有特色的汉味文化和历史文化古迹;最后,武汉东湖地区是中国较大的智力密集区,集聚了大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应做好产学研对接,充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四、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结论和武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得出武汉市产业结构具有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占比较为合理,但以“重型化”为主,同构现象明显,内部亟待升级;第三产业占比有待提高,应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结论。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给出了第一产业兼顾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第二产业统筹发展轻重工业,集约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第三产业整合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生产业,重视新兴科技产业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朔, 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2]戴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考察对象[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

[3]马艳华, 魏辅轶.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4]徐勇,丁悦.产业演进比较与武汉产业结构高级化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16).

[5]李武军,黄炳南.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2010(6).

第2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林业种苗;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的工程,林业种苗的存活率也逐年提高。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改进林业种苗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种苗的养护工作,本文主要根据现阶段我国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便保护好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1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养护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在我国,随着林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林业种苗的竞争力日益提高,因此必须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养护措施,提高林业产业的产量,保障林农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长远发展,重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的林业管理中的专业型人才相对缺乏,生产及管理技术还处于重数量轻质量的阶段。员工数量不足,导致每人的任务量繁重,由于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不达标,林业的生产水平降低。林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种苗的种植,而忽视后期的培养与养护,影响了种苗的质量,相对恶劣工作环境也难以留住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2.2调研信息获取不足

在种苗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林业部门的综合服务体系缺乏,信息交流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种苗的经营市场。未采取良好的调研措施,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认知,难以满足种苗调整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林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也直接影响了种苗的管理质量,种苗的种植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造成扰乱市场的不良影响。

2.3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由于林业的发展和苗木的管理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短期内难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导致资金短缺问题严重。由于投资资金不足,影响了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进而也阻碍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招收。当前我国的林业种苗投资还存在一定误区,资金利用率较低,种苗的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林业产业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3改善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对策

3.1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

为了提高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完善种苗的管理措施,林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发展。为林业部门提高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强对种苗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指导工作人员做好种苗的培育检测工作,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为专业型的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待遇,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壮大林业种苗管理队伍,吸收更具综合素质的林业人才,为建设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种苗的管理需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直接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将合理有效的林业种苗生产技术推广至基层及个体林农中,使其享受到直接的利益。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将种苗的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运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强化林业种苗的信息传递,保证供需平衡,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3.3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林业部门可以成立相应的种苗发展基金制度,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有效的促进林业种苗的发展。面对林业种苗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优惠政策的实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增加种苗基金的投放比例。林业部门结合广大的社会力量解决资金问题,发展种苗基金制度,利用社会团体的公众效应,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妥善解决林业种苗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措施的问题。

4结束语

林业种苗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林业事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当前在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为促进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专业的林业管理人才、加强林业信息渠道沟通建设、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只有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林业种苗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作者:崔鑫 单位:内蒙古五原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第3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煤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调研的背景及原因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从我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中,了解到我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煤化工企业,从事操作岗位,会涉及到煤样采集,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煤质的评价等等。这些技能的具备,就突显出高职院校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煤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以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化工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如下分析,为该门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2.1 调研目的

2.1.1 明确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方面的要求,确定《煤化学》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

2.1.2 听取企业人员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寻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课程改革建议,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我院《煤化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2.1 内容过时,教材版本太陈旧,没有充分反映出当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

2.2.2 学科化倾向较重,有些课本公式太多,学生不爱学也学不会。

2.2.3 应用少、案例少,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

2.2.4 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实训不够重视。

2.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形式,基于以上目的将课程内容设计了七大部分,知识目标设计了了18项,能力目标设计了7项,素质目标设计了9项。在每一小部分知识或目标后面设置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需要四个选项进行选择。

本课程调研涉及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内蒙古天润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我院化工系教师。调研对象包括车间管理人员(车间主任、书记)、技术员、班长、操作员(内外操)、任课教师。本次调研安排在2013年1月。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调研结果汇总

2.煤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3.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固定碳的计算

4.煤中碳、氢、氮、硫、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煤的热解过程和发生的化学反应、煤黏结和成焦机理

6.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7.煤的分类方法、煤种的性质和用途

8.煤质评价方法

9.煤的燃烧 1.采集煤样并进行制备

2.测定煤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并对固定碳进行计算

3.测定煤的发热量

4.根据煤种知道其应用范围

5.对煤质进行评价

1.良好的政治素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

2.团队精神和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全、环保意识

5.节能降耗意识

重要 1.煤的成因类型、成煤过程

2.煤的物理性质、表面积、孔隙度和孔径分布

3.炼焦煤种和配煤原理 1.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元素

2.测定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

1.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开拓和创新能力

一般 1.中国能源概况、煤炭资源及综合利用情况

2.煤的原始物质、外表特征

3.煤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煤的有机质结构

5.影响煤热解的因素

6.煤炭气化和液化 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确定了课程目标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化学》的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以及目前煤炭的综合利用情况,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工艺指标、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了解煤的有机质结构。

3.2.2 选取了与教学、企业需求一致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煤化工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煤炭气化生产技术》《甲醇生产技术》《煤液化生产技术》《炼焦生产技术》等课程服务的,根据上述课程的需要将本课程分为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有机质结构、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煤炭的综合利用七部分。

4 课程改革建议

4.1 人才的培养方向

通过调研,培养从事煤化工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2 实习场所的建设

建设煤质分析综合实训室,增加模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4.3 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好老师,才可能有好徒弟。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理论老师和实训老师在知识结构上可能存在某种缺陷。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及时吸收和消化新设备,掌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默契配合专业课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多给教师进入企业的机会,使教师能够站在技术的前沿,能够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现状,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4 要强化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动手操作过程中来通晓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2011年11月30日

[2]姚国林,门保全,刘文福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职业教育,2013

[3]郭茜,陈震乾.液压与气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调研与建设[J].改革,2012

[4]刘翠.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第4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149-01

1 农业生产技术现状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现状,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样本地区和样本农户在调研期间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且针对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从实践证明研究中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5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当前我国农村生产中引进大量先进的农机设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农业技术效率却始终未出现较大的变动。此外,在耕地面积和中间物质费的投入上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弹性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农业劳动力过剩,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国农业增长中的生产技术效率解析

2.1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所谓技术效率,就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利用农业投入量和产出量来构建生产函数,主要内容为:①农业产出变量;②农业投入变量。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及动力等。

为了对实际土地投入状况进行进一步说明:①利用总种植面积表示土地投入;②利用乡村年底的总从业人数来表示劳动投入,其中不包括服务业和工业的工作人员;③化肥投入为本年的总施用量,其中包含复合肥、氮肥以及钾肥等;④机械动力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

在影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中,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政策等是很重要的因素。根据相关数据和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劳均播种面积、劳均农机总动力、劳均化肥施用量、复种指数、灌溉率、财政支农预算比重、人均GDP、政策虚拟变量以及时间趋势变量等。其中,政策虚拟变量为不同时期政府对农业的干扰程度,每5年为一个变动标志。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随着近几年来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多数在近二十年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的体系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这就使得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中,从管理者到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有待提高。图表1为某县城农户对影响农资选择因素的评价得分,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农户仍然受到了中国旧时代尤其是生产年代的农产品生产管理模式的影响,仅仅只关心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总体上而言,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在质量安全意识的表现上仍然显得不尽人意。

3 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种植规模大小、气候和土地因素。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发现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以及农作物种植比例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很大。随着后期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损失,水平逐渐下降,不断提高农业水利成为主要关键因素。此外,水路工程和公路工程的不断普及,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的影响并不明显。

3.2 经济因素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着经济环境势必会对生产技术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学者研究了政策性金融因素和合作金融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合作金融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政策性金融因素对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农业贷款和政府财政支出和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成反比例关系,其中后者的影响因素比较大。此外,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对我国农业投入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相关结果显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技术的无效程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3.3 社会因素

农村劳动者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但是经过对该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渐发现劳动者自身文化水平高低,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并不高,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3.4 综合因素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可以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自然条件的影响,政府相关经济补贴和退耕还林面积影响范围最小;③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农业化肥使用量、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以及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比较大,耕地面积和固定资产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范围比较小。

4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

4.1 加快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上,各个地区的农户可以进行远程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故此,需要政府加大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构建更为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水平提升,能够有效降低人工劳动量,并且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机械生产效率越高,说明机械作业量大。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所以需要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4.3 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主要是帮助农民更有效的组织管理农业生产,更大范围的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协会中,农业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农业专业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5 结语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制定灵活而又相对应的政策来实行,任何偏颇都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发展不稳定甚至是停滞不前。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加以完善。

第5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1.1调研目的

了解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区域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特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需求规模、层次、就业岗位及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为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对象

(1)铜仁市农业行业、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职教师等;(2)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设施农业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3)思南县农牧科技局、相关乡镇领导、蔬菜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07-12届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5)120农技服务中咨询问题的农民朋友。

1.3调研项目

(1)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调研;(2)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调研;(3)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设施农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调研。

1.4调研时间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调研方法

1.5.1召开座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精心组织安排铜仁市农业行业、9家企业专家及法人代表、课程开发的校外兼职教师等23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定位、核心课程确定、职业能力开发、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合理化建议。1.5.2典型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对区域果树、蔬菜企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区、种子公司、花卉园艺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调查,专业教师分别走访了种苗快繁企业上海大地园艺有限公司和铜仁市金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业广州番禺区绿之恋园艺有限公司、铜仁市金福园艺有限公司和贵阳市中天花园管理中心。广泛展开了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标准、岗位人才缺口、顶岗实习岗位及其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调查,并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总结。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1.5.3铜仁市设施农业产业调研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各课程组分头调研了铜仁市各区县的蔬菜、果树、花卉等产业发展、产业岗位类型及岗位对毕业生素质、技能、知识的要求。1.5.4毕业生问卷调查7月7日,我们对在农业行业或企业工作的部分07-12届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类型、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胜任力及综合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共发出145份调查问卷,回收了98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归纳。1.5.5120农技服务解决问题分类分析我们对120农技服务过程中,农民朋友咨询的所有问题按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加工技术、贮藏技术、营销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进行分类、分析。1.5.6调研组织各种形式的调研由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牵头,专业教研室组织实施,拟定调研计划。人才需求调研组成员由专兼职教师构成。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2.1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数据分析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约占世界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果树、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的规模壮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农业产业化一个新的增长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园林苗木的生产。2012年,铜仁市蔬菜总播种面积158.7万亩,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果园面积达到了45.89万亩,较2011年相比增长11.3%。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带动和支撑,蔬菜水果生产主要还是以大户或散户种植为主,各地农户重栽轻管;农村劳动力老化,知识技术匮乏,菜园、果园管理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恶性循环。这更需要各相关专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掌握设施农业技术的专门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地市级龙头企业38家;企业员工学历层次较低,大专以上的学历不足5%。通过与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典型企业走访等调研方法,了解到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识、会操作,能吃苦的专门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仅铜仁市急需约4000名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

2.2专业人才需求结构数据分析

2.2.1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根据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07-12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比例如下(见表1)2.2.2未来三年用人单位最缺的人才学历比例目前,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设施栽培的推广,铜仁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铜仁市周边设施农业相关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之下,规模仍然尚小,难以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所以在人才学历需求上,更侧重于中职、高职高专和本科毕业生。2.2.3参与调研单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填选人次比例所有参与调研单位均填选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时部分单位填选其它选项。表明用人单位需求较多的人才类型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单位未来三年录用设施农业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调查可知,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注重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对于学生干部和参与社团活动用人单位同样重视(图3),而对于学生是否是党员并不关注。通过图4可知,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居首位,这表明铜仁市周边农村缺少具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另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疑难问题数量有所增加,表明农民朋友有开发新产品致富的意愿,同时也表明今后广大农村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呈增长趋势。而农产品营销技术类的问题却未曾涉及,这与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相吻合。

2.3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情况分析

2.3.1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通过对07-12届毕业生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综合应用情况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整理与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中结果,在各类知识中,社会能力知识(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等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最大,方法能力(办公软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调研方法、专业技能方法的能力)、生产技术知识、社会实践性知识、安全知识对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3.2用人单位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综合上述问卷结果和与用人单位专家座谈,了解到用人单位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综合能力有:①知识和技能要扎实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强;②了解设施农业行业的发展,要了解设施农业行业产、贮、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③能独立从事设施农业植物生产管理,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的生产与管理工作;④能发现设施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⑤具有从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文明礼貌,诚实守信;⑧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收获及体会

设施农业产业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现代设施农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具有知识面宽,技能点多,就业灵活,就业渠道宽泛的特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目前,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从就业岗位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接近于设施农业产业的终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施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贮藏和营销等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设施农业各生产环节的就业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就业的最多,两项合计达60.3%;其次是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为16.3%;在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6.1%。目前,设施农业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但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新产品开发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

4对专业建设及其改革发展的建议

4.1紧贴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经调研,随着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备受社会青睐。因此,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模就要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调研结果,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在农产品生产企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企业、设施农业种苗生产企业、农产品采后处理企业等四类企业。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推广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来确定。

4.3紧贴毕业生素养培育,加大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毕业生很少反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不够突出。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应把学生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涯设计能力、诚信敬业、立志创业等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4紧贴毕业生能力培育,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第6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永攀高峰”专题教育活动、“十个一”活动、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等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在云南调研期间提出的“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全心全意为零售客户服务、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指示,严格按照《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做到三个全心全意的意见》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牢记宗旨,加强组织实施,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做到“三个全心全意”。

首先是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一是开展了践行“当一天技术员,服务好烟农”的大成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和烤烟抗旱救灾捐款活动,促使干部职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关心烟农、关爱烟农,把维护烟农利益作为烟叶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做烟农之所需,一心一意为烟农服务。二是成立烤烟生产技术服务协会,培育了大批掌握娴熟业务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会员,为烟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烟农的生产技术需求。三是按照“一基四化”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加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烟区“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八配套”,夯实烟叶生产基础,努力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降低烟农劳动强度,促进烟叶生产减工增效,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烟农增收提供有力保障,让烟农轻轻松松种烟。四是加强烟叶生产政策调研,深入研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变化等情况,紧紧围绕

烟叶生产收购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发放宣传手册、告烟农书等形式,及时向烟农宣传各项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让烟农清清楚楚种烟。五是开通烟农服务热线,设立烟农服务信箱,建立分公司经理、站长接待制度,为烟农咨询政策、询问技术、解除疑难、监督服务等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通道。

再次是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宣威烟草人认真践行“两个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切实把全力支持和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潜心谋发展,一心谋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抗灾救灾、捐资助学、关爱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回报烟农、零售客户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第7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我国早期的白酒生产工艺是采用大曲或小曲为糖化发酵剂,1955的时候我国推广纯菌种培养的麸曲法白酒替代原来的白酒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将出酒率提高10%以上,有效的提高原料利用率。1956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将液态发酵作为白酒生产方式。在此之后,我国很多城市开始探索白酒生产技术的变革之路。有的厂家采用“串香法”,就是先将麸曲酒醅加少量大曲发酵酒醅,适当稀释后再蒸馏,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白酒具固态法白酒风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后我国烟台、临沂、广东、内蒙古包头、吉林等地纷纷进行研讨会、酒厂实际试验等活动,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试验,在白酒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提升。从白酒发酵微生物的研究历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1.1酒曲微生物酒曲是白酒发酵生产微生物最主要的来源,酒曲微生物包括生香微生物、酿酒微生物、糖化微生物三种,组成了白酒发酵微生物体系。酒曲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等,这些都是白酒香味成分及其前驱物质。因此,分析酒曲微生物生长变化情况,对于提高白酒质量有重要意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就有关于酒曲微生物发酵的记载。根据大曲培养温度,可将大曲分为高温曲、中温曲、低温曲,不同曲块的微生物比例有很大差异。

1.2窖泥微生物窖泥中会产生很多微生物,微生物的数量、代谢、种类及种群作用都会对白酒的质量产生影响。对于窖泥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多样性方面。目前,窖泥微生物发酵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霉菌、细菌、酵母菌、己酸菌混合培养,制成了混合己酸菌液,并将其应用于窖泥制作中,出酒率达到了35%,优级酒率达到了15.21%,解决了窖池改造白酒生产的难题。

1.3糟醅微生物糟醅的优势在于真菌菌群变化会对发酵降解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产生作用。在糟醅微生物发酵研究中,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了酒醅样品的群落代谢情况,对下层酒醅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下层酒醅微生物的群落代谢以发酵14天最大,21天最小,且PH值也会显著降低。这些分析结果对白酒发酵工艺改进提供了条件。

2我国新型白酒生产技术的现状

自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务院提出白酒的发展计划以后,各地方厂家及工业部纷纷对白酒的生产技术进行重点研究。目前,白酒的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生产工艺取得了变革性的提升,现在白酒生产工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淀粉质(糖质)原料,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或半固态)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无添加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固态法白酒;第二种是以含淀粉、糖类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方式,这种叫做液态法白酒;还有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混合式白酒。通过这些生产方式不仅在原料上可以大大的提高出酒率,生产出的白酒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归纳起来,我国的白酒生产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如今的白酒生产方式通过广泛采纳优质粮食产品发酵,产品质量和效率呈现了飞跃式的提升,以此具备大量生产的条件。大量的白酒生产实践证明,发酵的原料类型和质量以及发酵技术的质量对生产的白酒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发酵原料越好、发酵技术越先进,则为生产中、高档白酒的基础条件愈优,从而促使白酒生产厂向高质产品发展。我国的新型白酒生产技术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还可以配以多种增香调味液或调味酒,按名优酒中微量成分的量比关系或自行设计的酒体进行增香调味而成一大类白酒。既可以是某个香型白酒也可以是独创香型的白酒。通过这种新工艺白酒生产技术生产出的白酒具有“香气清雅、绵甜柔和、酸酯谐调、口味干净”的风格,不仅能够实现很好的口感,卫生条件方面也符合各项标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我国在生产设备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具有大量专业的白酒的生产配套设备厂商,比如产品质量好的活性炭厂、水处理设备、低度除浊过滤设备厂等。这些厂商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的白酒生产供应更具专业化,推动白酒产品的发展。

(2)消费市场空间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观念和习惯也在不断地提升。白酒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白酒行业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普通的白酒到高档酒。在这当中,采用固液结合的新型白酒是一种很符合大众喜爱的白酒,尤其在城市中,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喝平顺、酒体净爽的低度酒,通过对北京、黑龙江城调大队的市场调查就有效的证明了这一结论。

(3)生产厂家积极性高。白酒行业的繁荣发展吸引了一大批的白酒生产厂商,我国的白酒生产呈现出极大的热情。新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得到了简化,劳动强度降低了的同时亦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风味质量比较稳定,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集团化生产。

3我国的新型白酒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由重香型转向重典型、口味、个性化。经过市场调研,白酒消费已经逐渐向重口味方向发展。中低度酒成为白酒发展的主流。

3.2由重包装转向重内在品质。在白酒消费上,消费者首先看重的是白酒的内在品质,其次是物廉价美、货真价实,最后是文化内涵和售后服务。

3.3名优白酒存储研究受到重视。白酒需要经过一定的储存时间,口味更加丰满。在储存过程中,白酒中的酸、醛、醇、酯等微量成分达到平衡,酒体自然产生出一种柔和愉悦、优雅细腻的特殊香味。

3.4由重勾兑、工艺转向重基础研究。在未来几年,各名优酒厂为了弄清楚白酒香味成分的来源以及个性化,一定会加大其基础研究,总结白酒生产中的经验,注重提高传统发酵技术,提高白酒质量。

4结束语

第8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变量

基金项目:本文受农业部软科学专项(专051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陈诗波(1978-),男,湖北潜江人,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管理研究;王亚静(1979-),女,河南泌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大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都对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农户层面,杨锦秀等(2007)通过对四川南充、绵阳、自贡等地农户的调查发现,参与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知主要来自外界刺激,政府与媒体起主导作用,依靠自身学习所占比重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农户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资金缺乏,缺少技术保证。杨明洪(2004)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的分析,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就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层面,诸大建、黄晓芬(2005)研究认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参与式治理结构是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证。这里的三大参与主体体现在循环农业当中,即政府、企业和农户。农村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带动和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是联结农户、企业、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现有文献对于循环农业中农村中介组织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论文对循环农业中有关主体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农村中介组织是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四大主体。其中,企业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经纪等各种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技术协会等;政府是循环经济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职责在于利用经济杠杆与行政手段等引导社会和个人自愿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作为循环农业最直接的生产主体,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为全面考察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研究范围,以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涉农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据循环农业发展中生产投入指标及农户对其他参与主体的感知评价等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环农业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回归模型,测量各种外生性因素对循环农业生产中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二、调查情况描述

我们在湖北省选定6个调查点,即宣恩县、仙桃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新洲区4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以及洪湖市、京山县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历时近3个月,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515份。其中宣恩县117份,地形为山区,自然资源和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农户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为主;仙桃市97份,属于江汉平原,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当地农户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江夏区47份,属于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当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武汉市新洲区116份,属平原地带,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优越,当地农户以食用菌种植和传统种植业为主;洪湖市88份,为湖库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农户以水产养殖为主;京山县50份,丘陵地形,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各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依托当地资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为食用菌种檀循环模式,洪湖为立体渔业循环养殖模式,京山县、宣恩县和江夏区为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殖业循环模式,仙桃市形成“鹅(鸭)稻共生”循环模式等。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业带动,有的没有企业参与,有的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企业”、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6个调查地区受访农户户均农业收入最高为新洲区51855.93元,最低为宣恩县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从农业收入上来看,新洲区和洪湖市两地的农业收入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4个地区,这说明在新洲区和洪湖市两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下,由于有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因而农户的经济效益更好,而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环农业的充分发展。这说明发展循环农业,需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详见表1)。

三、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计量模型

为了解释生产技术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首先建立传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然后将估计出来的技术效率对外生性变量回归,来度量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其中,第一步,本文通过515份农户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以农户的各项农业生产投入作为自变量,以农户的农业产出为因变量,建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别测算出6个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筛选出各主要观测变量,归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户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设施及环境因子得分、政府影响因子得分、协会影响因子得分和企业影响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术效率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响因子、企业影响因子和协会影响因子等为自变量,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测算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各外生性因素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及权重。

(二)指标选择

1、农户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指标选择。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测算中,本文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差异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变量选择(详见表2)。

2、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计量模型指标选择。本文认为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当地政府的政策、投入、当地农业企业的影响等几项指标。各外生性变量又包括几个二级变量,并主要通过二级变量来表示其特征。其解释和构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总人口、家庭劳动力两个二级变量。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经营效率的高低。(2)户主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年限、户主是否关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户主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基本特征将对户主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3)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包括农户家庭离最近集市的距离、农户家庭离最近公路的距离。地理位置的远近,可能会导致农户信息接受的差异,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户技术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4)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农户对周边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主观评价、农户对近5年来周边生产环境变化的认可度以及农户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等。(5)政府影响。通过农户问卷和调查者感知来获取有关政府所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投入等,具体包括政府对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方面的帮助、政府在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测量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和效果。(6)协会影响。二级变量主要包括协会的会员规模、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生产资料和产品统购统销的效果、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评价和协会对带动当地农户生产规模的作用等几个变量。(7)企业影响。其指标包括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的生产规模的评价、农业企业对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和农业企业对方便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评价三个方面。

四、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

1、信度和效度检验。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除了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础设施及环境状况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略小以外,绝大多数外生性潜在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都大于0.5,有的还超过了0.8。这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较高。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查各外生性变量的会聚效度,测算显示每一个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释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这说明每个构念的会聚效度高,测项和相关构念之间的关系显著。

2、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除了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信度和效率检验以外,论文还对模型拟合优度(R2)检验和F检验。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讨论第二步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农户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R2为0.5179,调整后的R2为0.5063;F统计值为44258895,Prob(F-statistic)为0,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各个地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响状况(表4),因而模型估计值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变量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效率外生性决定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测算显示,户主特征因子的系数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数为0.0035。这两个因子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都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受访农户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产经营规模等基本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二是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和种养殖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不显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数为0.0054,环境设施因子的系数为0.00033。这两个因子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问卷设计的指标不够精确,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环境设施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二是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显著。

政府影响因子系数为0.0147,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这说明6个地区基层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同,导致其对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性。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强了养殖基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及电网建设,保证了养殖基地清洁水源和物质的供给,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来说,其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徐古镇,由于镇政府加大了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整治,并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改良种植品种,扶持食用菌种植协会等,经过11年的发展,其食用菌种植从无到有,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相比较而言,与徐古镇邻近的潘塘镇,由于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规模均远不如徐古镇。

协会影响因子系数为0.0918,它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概率显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协会作用的评价差异较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对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正在突显。实际调研发现,凡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区的许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销售协会,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协会。协会通过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聘请专家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定期开展会员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扩散及技术效率的提升。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实事证明,通过扶持协会来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确实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企业影响因子系数为0.0491,说明农业企业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实地调查显示,农业企业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生产、便捷农产品销售以及通过企业指向农户的技术扩散等方面。如新洲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贸易公司,建立了“企业+交易市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产品公司建立了“企业+养殖户”的产业化模式;宣恩县中农春雨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了“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模式,均对提高农户技术效率和带动农户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测算中将政府、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3个因子进行了交叉组合,并将各组合变量代入模型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测算结果显示,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的交互效应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006,概率显著;政府和协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611,概率显著;政府、企业二者的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076,概率不显著;企业和协会二者交互效应影响系数为0.0271,概率不显著。这说明,“政府+协会+农户”以及“政府+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分析表明,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单是生产投入的问题,还受到政府政策法规、产业规划和公共物品提供、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农村中介组织的技术扩散、组织化程度提升和市场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在三者中,农业企业和技术协会对农户技术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参数估计值最小,但间接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

五、结论与述评

第9篇:生产技术调研范文

关键词: 环境规制;养殖规模;面板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 F3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7)01-0037-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1005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养殖业污染重点表现为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不确定性、空间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监管成本高等特征,是世界各国在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养殖业中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已大大超过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在全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畜禽养殖是造成水质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甚至已超过了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染的作用。[3]鉴于畜禽养殖污染的严峻形势,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及各类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把养殖业环境污染作为环保的重点治理领域,通过各类政策措施对其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

在对养殖业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个无法规避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间的协调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养殖业规模化进程中大量集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对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两难困境”。[4]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众多学者对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试D为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从现有文献来看,首先,经营规模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李太平等[5]、王俊能等[6]从生产技术角度认为,规模化经营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降低污染物产生量的同时还强化了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现;王清军等[7]、茹蕾等[8]从交易成本上提出,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污染的监管与治理成本,为环境保护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已证实了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污染问题的改善。其次,部分学者基于环保视角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实施对经营规模的作用。环境保护是通过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通常可以将环境政策工具分为直接管制、经济手段和软手段三种类型。直接管制是通过环境规制确定必须遵守的环保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经济手段是利用环境税、排污许可证等手段改变经营者的成本收益,软手段是采用宣传、教育和相关环保技术推广等方式达到环保目的。[9]目前,现有研究已从经济手软和软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营规模的促进作用,但对于环境规制的直接管制如何影响经营规模的分析还较为少见。例如,周力[3]通过对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化经营能够降低养殖户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促使农户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罗小娟等[10]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分析发现,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助于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环境规制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养殖规模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充分了解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现有文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我国养殖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多种经营规模,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而现有文献较少关注到这一问题。(2)现有文献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宏观数据,缺少来自微观调研数据方面的支持。(3)多数研究采用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无法全面反映出近年来环境保护与养殖业经营规模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拟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利用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开展的规模化养殖入户调研微观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佐证,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期侯国庆 等:我国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效应

二、理论分析

农民家庭经营是我国畜禽养殖的基本形式,以农户为切入点的源头控制可以有效防控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根据Schultz[11]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从事畜禽养殖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增加时,农户会加大畜禽养殖生产资料的投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反之,当农户从养殖中获得的收益减少时,农户将会更多地通过其他收入以满足对于经济收益的追求,而其他劳动的增加将造成农户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的降低,养殖规模出现缩小。上述分析在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和农民工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获得了有效的印证。[12]

根据农户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假设,可以用方程(1)来表示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最大化模型:

π=Max(∑ni=1αipiqi-∑mj=1wjxj)i=1,2...,n;j=1,2...,m(1)

方程(1)中,π为农户的预期养殖经营收益,pi为第i种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qi为第i种产品的数量,αi为预期价格pi的存在概率;w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xj为第j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随着我国养殖业中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外部不经济的产物将被内部化,“谁污染、谁治理”成为最直接的治理方式。因此,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除了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外,环保支出成本将随着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而不断增加。本文在方程(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环保支出,从而将环境规制的影响纳入到农户预期收益最大化分析过程中。此外,在进一步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后,方程(1)变为如下形式:

根据方程(2)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养殖预期收益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并分别发挥着负向和补偿两类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图1环境规制对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从直接效应来看,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了生产总成本的上升。但实际上,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农业生产技术还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Porter[13]从“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的理论角度论证了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说”;随后众多学者通过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14-17]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最终能够减缓或抵消环保成本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发挥了“补偿效应”。具体来看,一方面,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方程(2)中的技术变量A增大,从而带动了畜禽产品产出的增加,总收入扩大;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还有助于畜禽产品质量的上升,从而提高了产品预期销售价格的存在概率αi,即进一步拉动总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即在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量xj将减少,畜禽养殖的生产投入成本降低。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中料肉比、料蛋比等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正是养殖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效果。综上,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对养殖预期收益表现为负向作用,而环境规制通过带动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间接效应对养殖预期收益又发挥了补偿作用。因此,考虑环境规制下的农户预期收益情况,必须对负向作用和补偿作用的大小进行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户生产规模已形成多种层次,不同规模的生a经营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小规模经营农户仍主要采取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畜禽养殖,对于技术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对其畜禽产品销售收入和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几乎没有影响,更多地表现为环保支出增加导致的生产总成本上升,即环境规制的补偿作用小于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造成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养殖预期收益降低。为满足经济收益的需求,小规模经营农户将更多地从事畜禽养殖以外的劳动以弥补养殖收入降低带来的损失,造成养殖劳动力等生产投入下降,养殖规模缩小。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具有负向影响。

与小规模养殖户不同,畜禽养殖大户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甚至部分专业大户的养殖模式已类似于企业的规模化养殖,大量采用技术设备依靠机械自动化方式开展养殖活动,养殖技术的利用水平较高。当环境规制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后,畜禽养殖大户将会更多地享受到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补偿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消环保支出造成的负向作用;最终,环境规制将有利于养殖大户的生产预期收益的增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农户会继续加大对养殖的生产资料投入,养殖规模随之扩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环境规制的愈加严格对畜禽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正向作用。

三、数据来源与核心估值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全国开展的蛋鸡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与消费国,自1985年以来我国鸡蛋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蛋鸡养殖业规模巨大。[18]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禽养殖环境规制的不断严格,农户在蛋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在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调研条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重点选择了2014年我国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省份鉴于禽蛋产量中的85%为鸡蛋[19],因此禽蛋产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即为我国鸡蛋主产大省。 中的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和四川等6个省份,并在考虑东西部地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西部地区鸡蛋主产省份陕西,共计对全国7个蛋鸡养殖大省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入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受访户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入户一对一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678份。样本户中的产蛋鸡存栏量均高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蛋鸡规模化养殖最少为300只/户的统计调查标准。

(二)核心估值设计

环境规制是本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变量,从目前的实证研究来看,环境规制变量的选择十分困难,但适合的环境规制测度指标对研究结果具有显著影响。[20]现有文献中对于环境规制指标的选择方式主要包括:(1)定性方式,部分研究直接以是否具有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的数量为指标,对环境规制进行了测度。[21,22](2)定量方式,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通过人均GDP衡量环境规制,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环境规制随之愈发严格[23];通过污染物排放强度衡量环境规制,原因在于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大,环境规制将越严格[24];通过污染治理费用衡量环境规制,更高的环境治理费用代表了愈加严格的环境规制。[3]鉴于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并非缺少相关政策法规,而主要问题是执法难度较大、环境规制的效果并未完全发挥[25],因此采用定性方法衡量环境规制可能导致后续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而主要的定量指标侧重从宏观角度对环境规制进行测度,无法反应出本研究中农户面临的微观环境规制情况。

基于目前我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本文认为农户作为畜禽养殖的经营者同时也是环保的直接执行者,农户对于其所在地区环保严格程度的判断能够有效反映出当地环境规制的实际执行情况。此外,我国在畜禽养殖业中已具有各类环境规制,农户作榛肪彻嬷频闹葱姓撸能够对整体环境规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较单独使用某一类环保指标更能全面体现各类环境规制的综合情况。基于此,本文选择农户对其所在地区环境保护的感受作为衡量环境规制的变量。

养殖规模是本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仅利用单一年份的养殖规模无法全面反映出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且估计结果中出现偏误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此次调研中除了对受访户2015年当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采用回忆调查法追溯了农户2014、2013两年的产蛋鸡存栏规模。由于通常的蛋鸡养殖周期为500天,且农户在一年内淘汰的蛋鸡批次有限,因此采用回忆法调查获得的近两年产蛋鸡存栏规模的准确度很高,可以真实地反应出农户当年的实际养殖情况。

(三)样本统计分析

1.环境规制情况

四、估计方法与变量设置

(一)估计方法

为了对研究假设进行有效检验,本文将基于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模型为这一研究需要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方法。同时,由于面板数据在估计结果方面的优势,本文最终将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自Koenker和Bassett[26]提出分位数回归方法以来,由于该方法能够解释因变量在不同分位数下与自变量间的关系,且估计过程不易受极端值的干扰更为稳健,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研究中。式(3)为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函数表达式:

yi,θ=X‘iβθ+εi,θ(3)

其中,yi,θ为养殖规模的下θ分位数,X‘i为第i个样本的影响因素向量,βθ为θ分位数的回归系数向量。通过式(4)可以获的βθ估计值:

β^θ = argmin[∑yi ≥Xi βθ θi |yi -xi βθ | + ∑yi ≤Xi βθ (1-θi )|yi -xi βθ |] (4)

目前,关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文献主要以固定效应分析为主。对于如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27-29]本文按照朱建平等[30]与刘玉萍等[31]的研究思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方式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现对面板数据的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特征:

yi,t=x′i,tβ+z′iδ+λt+μi+εi,t(5)

式(5)中,z′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x′i,t可以随个体及时间变化,μi表示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εi,t为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λt为第t期独有的截距项,可将其解释为第t期对因变量y的效应。通过对每个时期定义一个虚拟变量,然后将各虚拟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后获得式(6):

yi,t=x′i,tβ+z′iδ+γ2D2t++γTDTt+μi+εi,t(6)

其中,当t=2时,虚拟变量D2t=1;t≠2时,虚拟变量D2t=0;以此类推。其次,对式(6)进行分位数回归,通过采用自举法估计,在重复抽样的基础上,利用各自举样本联立估计从而可以获得不同规模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

(二)变量设置

本文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经营规模,主要解释变量为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但是,在考察农户经营规模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中,还应对一些与经营规模密切相关的变量进行控制。因此,在参考现有文献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户主个人特征(年龄、教育水平、养殖经验)、家庭特征(蛋鸡养殖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蛋鸡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养殖特征(养殖用地面积、是否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地区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与环境规制共同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以研究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影响。相关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3。

六、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规制也因此日趋严格。为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与养殖规模间的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为例,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环境规制对养殖大户的经营规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规模养殖户的经营规模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并没有因为环境规制造成的成本上升而受到影响,养殖经营主体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由此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第二,在大规模养殖的经营主体中,环境规制对规模的正向影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增强,表明规模越大的养殖经营主体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规模化养殖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性越强。

第三,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还受到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养殖经营特征的影响,且各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养殖规模分布下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获得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对于畜禽养殖大户来说,应转变以往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不利于养殖规模发展的错误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家的环保举措。养殖大户可充分利用环境规制带来的生产技术进步,依靠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畜禽产品产出、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发展规模化经营。

其次,由于农户已有能力承受较高的环境标准,因此可通过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其养殖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控。为避免环境规制执行过程中规制实施者与被规制农户间的不合作博弈,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模式,引导农户增强环保意识,将传统的污染产生后的治理模式转变为对污染源头的有效防控;通过引入激励相容的环境规制,引导农户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间的监管交易成本,为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再次,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不同养殖规模影响的差异问题,并兼顾其他各类因素对规模化经营的作用,避免环境规制上的“一刀切”。我国畜禽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经营情况在不同畜禽品种与地区间差异巨大,“一刀切”的环境规制将对农户的规模化养殖造成^大压力,甚至导致部分农户的被迫退出,可能影响畜禽养殖业的整体规模化发展布局。因此,政府在环境规制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畜禽品种在各地区的实际养殖情况,通过采用适度的过程补偿降低环境保护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通过加大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以提高畜禽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实现对养殖经营收入的补偿,最终带动农户实现环境保护与规模化养殖的协调发展。

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针对畜禽养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但环境规制对于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与经济作用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充分发挥。尽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已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但使用的数据长度仍相对较短,还需要进行多期的跟踪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环境规制的长期实施对畜禽养殖规模发展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晓,张屹山. 中国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8): 4-16.

[2]袁平,朱立志. 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环境规制缺陷与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1): 73-80.

[3]周力. 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2): 60-73.

[4]沈能,张斌. 农业增长能改善环境生产率吗?有条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 2015(7): 17-30.

[5]李太平,张锋,胡浩. 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验证及其驱动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1):118-123.

[6]王俊能,许振成,杨剑. 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研究――从环保的角度[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8):13-18.

[7]王清军. 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村环境行政管理的挑战和对策[J]. 环境保护, 2014(21): 51-54.

[8]茹蕾,司伟. 环境规制、技术效率与水污染减排成本――基于中国制糖业的实证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5-24.

[9]IRALDO F, TESTA F, MELIS M,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11, 21(3): 210-222.

[10]罗小娟,冯淑怡,REIDSMA P,等. 基于农户生物-经济模型的农业与环境政策响应模拟――以太湖流域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11): 72-85.

[11]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2]王子成. 劳动力外出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迁移异质性视角[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2): 74-90.

[13]PORTER M 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 Scientific Amercian, 1991, 264(4): 1-5.

[14]BERMAN E, 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 83(3): 498-510.

[15]HAMAMOTO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28): 299-312.

[16]张平淡,朱松,朱艳春. 我国环保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126-133.

[17]陈坤铭,季彦达,张光南. 环保政策对“中国制造”生产效率的影响[J]. 统计研究, 2013, 30(9): 37-43.

[18]杨宁,秦富,徐桂云,等. 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 中国家禽, 2014, 36(7): 2-9.

[19]吴常信. 中国蛋鸡改良未来策略[J].中国家禽, 2010, 32(17): 2-3.

[20]FLORAX M, MULATU A, WITHAGEN C 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Met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ies[R].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2011, 01-039/3(21): 1986-1997.

[21]BUSSE M. Trad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Wand Trade, 2004(38): 285-306.

[22]虞t,张晖,胡浩. 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8): 81-88.

[23]ANTWEILER W,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7.

[24]JAVORCIK B S, WEI S J.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J].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13,3(2):1244.

[25]李,马岩,姚磊磊. 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应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3): 31-41.

[26]KOENKER R, BASSETT G J. Regression Quantiles[J]. Econometrica, 1978(46): 33-50.

[27]KOENKER R.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04(91):74-89.

[28]KARLSSOM A. Nonlinear Quantile 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Longitudinal Data[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7, 37(1): 114-131.

[29]罗幼喜,田茂再. 面板数据的分位回归方法及其模拟研究[[J]. 统计研究, 2010, 27(10): 81-87.

[30]朱建平,朱万闯. 中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基于两阶段面板分位回归[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7): 680-688.

[31]刘玉萍,郭郡郡,刘成玉. 人口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2(3): 13-18.

[32]范剑勇,冯猛,李方文.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世界经济, 2014(5): 51-73.

[33]刘修岩. 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J].世界经济, 2014,(1): 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