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第1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第2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 师资培训 心理情操

一、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聋生在各年级段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低年级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中年级阶段以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阶段则以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序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特长展评、“红旗班级、宿舍”评比等激励学生。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三、开展有益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

聋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人生的绚丽多彩。在聋生中积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双休日兴趣活动、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可以起到放松神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聋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和睦相处。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锤炼。让聋生走出孤独,增强生活的自信,体验人间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其心理品质。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在学校,教师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每当教师向他们投去信任、赞许的目光时,心理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信,教师的真诚能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能加强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会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带给学生的会是更多的苦闷,更多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愈感压抑,心理更加闭锁,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以此满足学生在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心灵之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主导地位,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第3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众所周知,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成了新的压力源,考验着教师们的心理承受力。

1.由于不能自我否定,深感自责和痛苦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转变观念和自我否定无疑是一种自我挑战和超越,其经历既艰难又痛苦。对不能自我否定、在实践中又不能得到快速成长和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师更是如此。他们为此深感自责,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心理调整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追求人格的完美,塑造更好的形象,教师们自然会关注、制约自己的各种言行举止。这样的强迫性行为,是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直接诱因。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学生家长与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更让教师不能接受的是,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冲突时,往往是家长站在学生一边,学校站在家长一边,把所有的责任推向教师。教师因而深感委屈、无助和失望。这些问题使教师面临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知识更新和高素质的要求下所产生的焦虑感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执教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要求,不少教师深感自身不足,为此,想通过继续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但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付出,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对于精力有限的教师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如果调整不好,教师很容易产生无助感,进而焦虑和自责,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4.现实与课改理念的矛盾,让教师深感迷茫

新的教育体制促进了教育观念深层次的转轨。但在实践中,教育体制的诸多环节还没能为“转轨”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和相互配套环境。如:现行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仍然要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因此,很多学校对教改虽然大力宣传,做足表面文章,但实质上教育教学还是为应试服务,使教师们找不到方向,定不好角色,从而深感迷茫。

5.在市场经济下,高付出后的低回报导致教师心态失衡

社会需求对教育的高期望、高要求,迫使教师不断地去更新知识,频繁地去参加各类考试,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学习任务和经济负担。同时,超负荷的工作和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然而,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但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的生活也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看着自己为了学生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生活还那么辛苦,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构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体系

教师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对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甚至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构建有效的防御体系,使教师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1.构建人文管理体系

(1)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生活上,学校要让教师切实体验到来自领导的深切关怀和爱护;要为他们建立较为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并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要创设和提供展示的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以评价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构建民主的教育环境,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教师的合理建议和不同意见,还其教育教学的主人翁身份。真正做到政务公开,让教师了解管理,参与管理,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地位,增强其自信心。

(3)建构社会、家庭、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关系,使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社会、家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人文环境,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认同感。转贴于

2.构建自我防护体系

(1)自我反思,肯定自我。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其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应建立自我意识,能正确评价、辩证看待自身的优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正确地对待自我,才会减轻庸人自扰的苦恼。

(2)善于交往,融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与学生及社会交往的。特别是善于与学生交往的教师,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以如沐春风之感,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和升华。

第4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健康教育;护理对策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老年人多见,也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资料表明,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住院老年患者中复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病例82例,男性6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7岁,住院时间10天以上,神志清楚。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冠心病患者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情况及效果评价,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部分组成。病人可根据情况回答“是”或“否”,未碰到的情况不做回答,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见表1)

3分析

3.1入院阶段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科多为老年病人,入院后由于角色改变,环境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其情绪紧张,顾虑较多,心理负担重,此时如果给病人做全面的健康教育,病人不易接受。调查显示,病人在入院初期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轻病痛及熟悉环境,稳定情绪,因此我科改进了入院阶段的健康教育。我科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陪同病人一起熟悉环境及常用物品,将主管医生护士的名字、各种用药予病人详细讲解,记忆不好、耳背的病人要落在纸张上,以方便病人记忆,且减少了护士的重复劳动,使病人较快适应住院生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入院评估[1],并给予心里安慰,使患者感觉医护人员尊敬关心他,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建立融恰的护患关系,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及时准确的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解除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

3.2住院阶段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由于我科病人年老体弱,听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之护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2],部分患者对某些不良习惯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够[3]。而且健康教育对所处环境是否安静、教育对象的病情是否在稳定期,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等都将影响着教育效果。据此调查结果,护士长带领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

3.2.1 我科冠心病病人住院后,由责任护士收集资料和病人相关的所有信息,了解病人的学习需要及是否存在学习上的障碍,以交谈及查对资料的方法完成对病人的预先评估。根据评估资料和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教育项目,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以疾病知识的传播为切入点,展开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3.2.2 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病人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责任护士经常与病人交谈,并编制一些科普手册指导病人阅读,让冠心病病人在一起介绍康复后的经验,定期召开医护患交流会,放映有关的幻灯、录像等方式。我病房临床护理工作中责任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各种治疗护理或与病人交往中,病人及家属随时会向护士咨询有关疾病、健康、愈后等内容,护士会抓住时机进行健康教育。

3.2.3 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冠心病教育与其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该病往往将伴随患者终生,客观上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要具备一定的承受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要战胜自我。

3.2.3.1 基础知识教育首先向患者介绍关心病的有关知识,让患者简单了解本病的病因,即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可总结为“四高一吸”,即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如肥胖、紧张、饮食、遗传等[4]。让患者知道积极参与与预防保健,有疾病先兆时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3.2.3.2 饮食治疗教育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种膳食和数量,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日4~5餐。同时强调饮食的多样化,原则立场应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平衡,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以免加快心率。另外要忌烟酒。对于体态肥胖的老年人,饮食控制也是饮食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通过饮食控制使血压、体重向标准方向发展,客观上预防和延缓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现有症状的控制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3.3 心理教育老年人情绪急躁、易冲动,多疑,喜静怕孤独、自尊心强等心理,发病时以上心理表现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我们会针对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一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5]: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患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其二增加信任度:尽早取得患者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做到自然、大方,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患者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疗效。

3.2.3.4 运动疗法教育指导患者运动适量,循序渐进,运动疗法作为冠心病基本治疗的另一方面,作用不容忽视,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使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加心肌营养和氧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同时,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的堆积,增加心肺功能,这样可相对减少心脏负担,提高病人身体的综合素质。

3.2.3.5 药物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应用何种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护士首先应明确老年人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孰知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观察项目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或家属直到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应用的危害,输液过程严格控制滴速。应用口服药物时因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及视力下降,要反复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

3.2.4 加强护患沟通以病人第一需要为中心,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成功要点,能否达到病人的真正需要,取决于护士本身的沟通能力,甚至洞察力。同时要掌握交叉文化护理的要点[6]。我科护士长要求全体护士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护士才能有效的运用宣传干预手段,动员说服教育对象,改变旧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3.3出院阶段健康教育的时机问题及教育内容

调查表明,选择最佳时机给出院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护士长要求全体护士认真学习提高对出院教育的认识,选择较佳的时间提前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7],我病房一般是在病人出院前2~3天,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心里、生理、药物运用及其简单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对病人和家属加以指导,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并告之电话咨询号码,定期复查时间等。这样既密切了护患关系,又为病人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3.3.1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①家庭环境设置:舒适的环境使患者精神愉快,增加食欲,促进病体康复。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清洁整齐。②睡眠指导:老年冠心病夜间发作较多见,指导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规律睡眠,夜间突发不适,及时呼救。③预防便秘: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特别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发生率高。这与患者的用药、卧位、生理、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告知患者便秘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引起患者重视,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必要时服缓泻剂,协助患者减少因便秘而增加的危险。④洗澡:洗澡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8],老年人应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洗澡。学会并掌握和控制安全洗澡的时间,告知缺氧的早期症状及洗澡过程的反应。洗澡时间不超过20分钟,最好有家人陪伴,避免应急状态下洗澡。洗澡时备上急救药,如出现心慌、胸闷等应立即终止洗澡,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4分析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发现,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教育后的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因接受程度有差异,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个性化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了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鸣.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护理再认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9.

[2]丁炎明.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6(5):75-76.

[3]王淑贤.健康知识缺乏妨碍病人接受保健.国外医学院护理学分册.2001,20(7):337.

[4]舒小芳,林芳宇.心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干预.中华新医学.2004,18(5):1725.

[5]王亚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教育.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6]李少兰,胡艳.用交叉文化的概念解释健康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8):396-397.

第5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构建与完善路径

近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现在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成为社会焦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解决这类问题,现已在各个高校全面展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最后的结果也比较满意。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所以中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工作当中仔细研究。

一、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者都属于精神层面的教育,相信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既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而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比较共性的部分。所以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二者共性与异性的内容相互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普及教育,就是极大地对心理健康进行宣传,让学生及家长都能提升对该项内容的重视;而个别咨询是针对某些个体而言的,当发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并尽快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毕竟他们都是同龄人,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都比较相似,所以可以通过让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周围的同学进行观察,并在他们心理有不足时及时给予帮助,他们交流对解决彼此的心理问题还是很有效率的。同时,学生的家长也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观察,以便在学生心理出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一起努力与协助配合,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二、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

加强师资教育队伍的建造,首先高校在进行心理教师的选择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必须确保招聘的教师具有相关的教学知识及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开展专业的心理问题咨询,通过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而且每一项活动的最后,还应该整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总结、评估,以便为下一次心理健康提供经验和教训。过程督导机制,各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的监督机制,从而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地实现,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通过及时对近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走向阳光大道。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地方,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将此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并期望通过课堂教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全面认识自己,并教会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从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起到一种预防作用。课外是大学生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在课外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积极的心理行为,从而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

三、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运行控制

M织协调机制。一是学校的组织领导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该组织的管理,除此之外,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招聘一些学生来参与到该工作中。该部门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将健康心理的相关知识带给学生,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对心理健康状态特别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且让他们分享心态好的心得。然而无论以哪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组织都应该认真对待,负起应该负的责任,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是内部的协调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所有学生,需要教师、家长、辅导员医务工作者等多人员的参与,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2]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01).

第7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一、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的。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目前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时间只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全程是指全部里程或路程,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按照国家教育部及辽宁省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规定,可以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32学时,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到二年级第四学期结束,课程开设周期为四学期,前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12课时,后两学期的课时分别为4课时。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学期与教学周数。另一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仅要采取积极主动干预模式,还要“全程式”陪伴大学生,即从大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心理咨询与辅导一直伴随大学生的左右。在通常情况下,全程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依靠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制度来完成。全程式心理咨询与以往心理咨询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动干预,而传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被动等待;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是由学校党委聘用的专门负责某一分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以外,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的心理辅导全程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本论文中,受篇幅限制,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专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以辽东学院2010级、2012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与测量法研究与探讨了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测评工具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测量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以辽东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2010级本科大学生采取阶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2级本科大学生为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问卷法测量法是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运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对2010级、2012级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检验实验的效果。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2010级本科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课时为16课时,其前测以2010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2012级本科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学期为1-4学期,每学期课时分别为12、12、4、4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其前测以2012年11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后测以2014年9月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为依据。

三、研究结果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采用阶段式的教育,即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开设16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1所示。由表3.1可以看出,2010级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这表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对于2012级本科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采用全程式教育模式,即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32学时,具体课时分配为第一、二学期各为12学时,第三、四学期各为4学时。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前侧与后侧比较如表3.2示。由表3.2看出,2012级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开课前与开课后均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三)两种模式教育效果比较分析

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2010级)效果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2012级)效果比较分析如表3.3所示。由表3.3可以看出,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皆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优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讨论分析

(一)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简单地说,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教育与教学任务,而不是把它看成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教育与教学任务。在实践上,多数高校除了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所需之外,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而其他学期不再有授课任务。这种做法虽然能解决大学生入学时所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不能解决大学生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随着大学生年级的逐步升高,因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以及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在大学的三、四年级,因就业而带来压力与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却留下了诸多空白,某些高校期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上述问题,往往是没有明显的效果。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只有对其实行改革,实施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是最好的出路。

(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程性,即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与生活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专题讲座,从而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长,它就能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时关注与跟踪解决,从而保证大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帮助。另外,高校实施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辅导与咨询制度,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指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平时表现、结业考试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考试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次课,考试方式采取开卷,随堂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作业在大学二年级完成,占总成绩的20%;平时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30%,各学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与学期课时的分配多少相关,它主要包括上课发言、出勤、学习状态以及迟到早退等方面。

五、结论与建议

第8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 生命教育 ,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 双全互动 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双全互动 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 生命教育 ,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 双全互动 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双全互动 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了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支撑。本年度,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认证。同时,将适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提高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收集整理,定期以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更新观念,要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围绕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和谐、阳光、快乐、健康”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范文;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评比活动;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中午12:30~13:10、下午的14:40~15:40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这一形式的推出,可架起心理互动的桥梁,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终极目标。

  四、月份工作安排

  三、四月份:

  ⒈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XX年工作计划范文。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4、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

  五月份:

  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六月份:

  ⒈继续指导班主任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七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九月: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2.思品老师确定心理辅导内容。

  3.心理咨询室正常开放

  十月:

  1.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2.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小调查。

  3.进一步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室内部环境。

  十一月:

  1.出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

  2.班主任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十二月:

  1.迎接上级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验收、检查。

  2.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第9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新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关于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其有着相对明确的表述。从其内涵来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判定: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学生在自我感觉极为融洽,心理不存在长期性的恐惧、忧虑及仇视等情绪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二是指对心理健康的诊视、保持性规则及策略。

二、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业负担上显得较为突出。学生既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还要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课外要求,更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2014年5月,苏瑞思高中教育网络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高中生达到3.4万人。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高中生比例,竟然高达31.4%。且这一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高中,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业荒废,甚至退学问题也日益严重。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自身人际关系存在很大缺陷的高中生占34.1%;认为自己目前正在遭遇着心理障碍,且影响到学业的学生高达39.2%。而在高压的学习安排下,存在性困惑的学生比例竟然也达到15.7%。这些都在反映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更体现着高中生极为紧迫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缺失调查

我们选择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调查内容,对石家庄市辖区内5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缺失的情况,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教师及学生各200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为99%;收回学生有效答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一)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的认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上,显得参差不齐,不过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1%。同时,选择身体健康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比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师多出6.5个百分点。这样相对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必然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且课堂效率受到限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不足,且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也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规范受到影响。所示,其中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设计并没有放在与主科相同的重视地位。同时,心理健康教学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实操性讲解严重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值大大降低。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高,9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明确表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比率达到80.7%。整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学生也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教育服务。相对来说,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更为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及执行度严重短缺。这种现状值得重视,更急需改善。

四、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优化思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同为重要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及时探知与纠正,对其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一)树立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心理素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是重点。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是否提高,运动技巧是否掌握。这种高关注度的投入,淡化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越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在,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时,要将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到敢打敢拼、乐观向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在高中,除了体育特长生的重点照顾外,教师更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局,积极利用体育心理课程的特点,帮助其达到心理素质提升。

(二)积极开展趣味活动,缓释思想负担

在高中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努力拼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应该以体育课堂为着力点,尝试性地开展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以转移或缓释学生学习压力。竞技活动方面,如举办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开展篮球技巧比拼,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乐趣。趣味游戏方面,如开展袋鼠跳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触感的趣味与魅力。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相互理解与支持,为其阳光积极心态的培养创设条件。

(三)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在体育课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素质的学生,其心理层次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个体差异的及时掌控,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策略要有针对性,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身体上达到健康,在心理上做到积极向上。1.摸清学生情况。教师可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类。根据素质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类别。2.实施分类教学。对于C类学生,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积极培养其学习信心;可实施“一对一”帮扶体制,积极开展针对性辅导,以疏通心理障碍,夯实体育基础。对于B类学生,要将心理教育放在与体质教育并行的位置,要时刻提醒其保持进取心态,要积极赶超自我,争取晋升A行列之中。A类学生,一般在各方面素质都体现地较为优秀,不过也极易因自身成绩的优越感,造成其傲慢与其他异化心理,进而与同学间关系趋于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暂时的优势,要将A类学生的运动技术优势及心理优势等利用起来,使其成为B、C类学生的好帮手。如此分类式指导,协调式发展,学生将处于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五、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