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与任何的事物一样,面临新的环境以及新的发展要求也要适时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人类大力推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给人类生态、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包括城市建设也是如此,这与人类向着文明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发展的目的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这种矛盾下,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人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开端,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对其进行探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目前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城市规划对城市绿化重视程度不够高
绿色植物作为升天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于调节大气环境、含蓄水分、改良土壤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将其当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但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最近几年虽然绿化城市的口号比较急也比较响亮,但是还是很少的城市规划付诸于实践行动,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比较重视和关注,对城市绿化却很少关注,甚至为了追求城市的经济效益,以破坏城市的环境为代价,造成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比较低,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忽视,给市民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的经营理念不够高
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的经营理念不够高,单纯地依靠国家的财政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的拍卖已经难以解决城市规划管理的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而且城市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想真的做到科学、有效,必须要关注城市的经营理念,现在社会是市场化的经济社会,城市的经营理念不仅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的经营规划管理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混乱、管理模式比较滞后
由于城市规划的环节、内容众多,并且其还会受到地理环境、外部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并没有固定的管理制度或者是管理模式可循,这也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难题。比如说,城市中乱、脏、差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者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倒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给城市的形象影响比较大。
城市规划的水平比较落后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定位不准确,而且城市的规划理念和方式依旧比较传统,没有新颖,缺少时展的特点。一些城市还比较盛行政绩规划或者是图纸规划,造成城市的规划只能够在墙上或者图纸上才能够有所体现,一些领导甚至视城市规划管理如儿戏,好高骛远,以政绩为标准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给城市规划造成不良的影响。
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我们对目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索,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目前规划向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空间。但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否则城市规划就会脱离低碳的轨道。其主要的内容有:
(一)塑造人文城市,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为了应对人们新居住理念的要求以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现在城市规划的创新,具体的策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首先,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以建设一流的时尚的都市为主要的目标,城市要全面发展重点项目,比如说城市的人工园林,城市居民的住宅环境,城市的街道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建筑物的规划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规划靠的不是城市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而是为了民生、民计,因此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大都市。
1.塑造人文城市,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4.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1)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以建设一流的时尚的都市为主要的目标,城市要全面发展重点项目,比如说城市的人工园林,城市居民的住宅环境,城市的街道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建筑物的规划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规划靠的不是城市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而是为了民生、民计,因此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大都市。
(2)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要想合理建设民生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一定不能抛弃城市的自然特色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要想建设特色主义的现代化都市,就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惯了解和熟悉,要建设一流的文明都市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施行规划。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42—05
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现状分析
1.对矿严资源规划理论的简单回顾
矿产资源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探开发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它通过地质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环境学的综合运用,对一定区域内矿产资源禀赋、勘探开发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区域内矿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特定区域内矿产资源不同时期勘探开发目标与资源保护措施,通过对开采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的严格划分,确定矿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资源利用方式,制定矿业和相关产业的组织政策,从而保障矿产资源的集约开采和持续利用,并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整个国土资源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大规模地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中,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主张,应分别比对生产力和生产力布局的主客观条件、地区经济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来确定资源经济区划,并实现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广泛结合和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这是以省级为代表的地方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矿产资源配置与价格规律作为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源“影子价格”的分析把握,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去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鉴于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融合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理论中,同时亦成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前沿创新指导理念。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矿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通过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在资源开发利用观方面达到不可再生资源系统规划与跨期优化配置相统一。
2.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各省级矿产资源总体展开的规划审批工作的陆续展开,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方面从无序混乱到有规则可依,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有了明确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完善了国家在该领域的宏观调控职能,全国和地方的矿产资源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过程逐渐具有规范性和政策导向性,与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时期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的陆续开展,致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在需求、开发与利用方面势必承担着更多的压力。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紧张,我国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部署工作的形势将异常严峻,而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领域的专项立法。有学者提出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行政规划,并指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完善和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权力(利)——行为——责任”的法律对权力(利)控制的约束模式下。这使得在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缺位的情形下,相关部门的规划工作缺乏逻辑性与程序性,特别是缺乏法律强制力的根本支撑。尽管我国《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事宜和权限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法律条文内容简单抽象,缺乏详细的量化标准,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由裁量而产生法律效果的明显差异。
(2)在矿产资源的规划方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上,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影响,特别是从一些地方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思路上看,部分规划未能体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资源规划未能统筹好特定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能在规划中通过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以探寻区域内资源的跨期配置机制,而是直接指导和干涉特定区域矿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并对其各规划期内的产量和产值指标作了具体安排,这就造成了某些区域矿产资源供求结构的扭曲。在规划思路和具体措施方面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与国际国内的资源形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严重脱节,资源规划的跨期意识薄弱。
(3)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首先是基层(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机构、经费和人员方面不到位,基层规划工作开展的不力严重制约着上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是缺乏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制度,这必然导致规划工作的低效和政府机构因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最后是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的滞后,特别是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管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对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信息处理与更新量不足,与矿政管理工作的其它信息系统缺乏衔接,操作性不强。
二、矿产资源规划方面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下引发的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致使美国政府日益认识到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在国内市场上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加以各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限制,对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提出了苛刻的环保要求。例如,美国在矿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矿产资源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要经过4—5年的调查论证。矿产开发前,矿业企业要向政府支付用于日后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工作的“复垦保证金”,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由政府严格监督。相比在国内矿产资源市场上的“韬光养晦”,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美国可谓“锋芒毕露”。美国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金优势,通过鼓励对外贸易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并进行国际资源投资。不论是国内储量小、质量差的矿产资源品种,还是国内有一定储量的战略资源,美国均从外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实践充分体现出其矿产资源规划的长期思路,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本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其资源禀赋,尤其是矿产资源存量十分贫乏。日本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于1979年颁布《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点能耗企业施行企业专员向政府年度汇报制度,并就其节能整改意见做出计划;就居民生活和消费领域在技术环节设定了一系列节能标准。例如汽车燃料的燃烧率要提高22.8%,住宅冷暖空调的耗电量要减少20%等。另外,政府就节能减排的开展予以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财政优惠和低利率、贷款担保等金融优惠支持企业节能设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政府通过宣传和舆论在国民社会生活中营造低碳环保文化和节能减排氛围,并最终影响本国国民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在循环经济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促进其再利用,并建立生产企业、销售商、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废弃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链条,同时在产品回收过程中明确四者各自的责任。由此可见,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细化的立法以支撑本国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这两项战略措施充分体现出日本在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与美日两国在矿产资源规划具体实践方面所不同的是,德国政府大力鼓励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并确定新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50%。在政府大力投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为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推广提供支持。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RPS)在德国的出现,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通过在电力市场中的政府规制行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比重。如果说美日两国从正面角度采取各种机制设计对本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规划,那么德国则是从侧面角度,通过寻求可再生资源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矿产资源之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意义。尽管角度不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各异,三国的具体实践的确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三、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具体措施
1.加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立法,为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无法有效地承担科学、合理安排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法规缺位,致使有关部门在矿产资源规划过程中出现行为的随意性与自由裁量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化,则矿产资源规划法的出台势在必行。新法应与《矿产资源法》建立密切联系,将散见于我国现行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集中在专项立法中,并结合我国近些年来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的具体环节与细微操作层面进行查缺补漏。应当强调的是,要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程序法治,就意味着要将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程序中所包含的拟定、确定与公布程序所涉及的各项步骤用清晰的条文呈现在专项立法中,而迄今为止,这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的一处空白。从法理学层面而言,程序的公正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实体的公正,规划要取得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结果必须以正当的程序设计为前提,以保证最低限度的公正。为此,应当着手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以从民主法治的理念要求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2.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部门的职能安排
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细节方面,应当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相关部门的职能安排,切实树立国土资源部的一元主管权威,彻底根除以往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若干政府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权责模糊的弊病,从而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的权力制衡与权责明确。应当建立“中央——地方”纵向一体化的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力体系。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并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矿产资源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协调工作;财政部主要为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各级地方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应按上述权力划分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发挥相应职能,并分别对上级部门负责。
3.要充分协调矿产资源规划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
美、日、德三国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不能“就规划论规划”,要用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带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落实开展,从而为资源规划工作提供新模式、新思路。美国的全球开发与海外资源战略为我国矿产资源长期规划提供了一条“以空间换时间”的路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实现矿产资源横向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日本模式启示我们要将矿产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开展节能减排等重要国家战略与政策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国的社会经济系统内矿产资源纵向跨期配置的内在动力;德国的实践则启发我国应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发挥制度设计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即在矿产资源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中,要将眼光投向与其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资源领域,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建立两种资源并行规划的互动机制。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间的关系。鉴于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可逆性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机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费与处置过程中应着重考量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遵循“资源——环境”的双向约束关系。
4.应将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未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浩瀚的海洋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富饶的资源和能源。由于当今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陆地资源与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能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管辖权,这意味着我国在拥有面积辽阔的海洋的同时,享有在海洋国土面积内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然而,近几年来我国东海与南海领域的持续性地受到来自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严重侵犯,这不仅深刻危及到我国的国家与领海安全,更深层地意味着我国的海洋资源正面临遭受临海国家蚕食与掠夺的危险——这实则是对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挤占。面对国家战略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威胁,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应当承认的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应当完善海洋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工作,即资源采掘、资源发现、资源勘探补偿、资源耗竭的补偿,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五个价值内容进行详细测定与评估。只有在对海洋矿产资源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地规划。其次,在对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在内的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战略上,应当本着“沿海优先于陆地,远海优先于近海”的原则。即受到经济成本、科学技术和国家战略利益等因素的具体约束,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序方面,在陆地与沿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在近海与远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远海资源。这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旦出现全球或区域内的资源危机或争端冲突,我国能够有效减少近海与陆地的资源安全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此外,还应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过程中,积极通过资金技术投入,深入挖掘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以更好地对不可替代资源进行节约与保护。通过构建并实施我国矿产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切实解决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完善陆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层勘探技术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海探测技术。最后,应当着重提出的是,应当处理好争议海域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工作。作为就我国争议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经开启了我国东海与南海争议海域资源开发的新模式。然而,在当前我国争议海域局势日趋紧张的状况下,我们一方面要与相关国家通过和平谈判与友好磋商的方式,积极促进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区的完善;另一方面,亦要通过加强国防军备力量和资源开采技术水平,有力确保争议海域内资源开发保障系统的建立。
关键词:土地整理 低碳 道路 生态景观 农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6-02
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
1.1 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
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1.2 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4]。合理布局,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将人的尺度与现代化的环境结合起来,倡导空间的进程、环境改造、功能重构[5],将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相联系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时,发展TOD道路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同时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半径内客运站点的覆盖率,统一规划农村道路与公交客运站点,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建设。
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建设下,不仅要求低碳的交通方式,还要求低碳的交通工具。步行与自行车不仅有利于每一个骑车人保持健康,低碳出行,同时自行车又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其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30倍[6]。因而,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可在生态旅游区或村落内部规划适合当地村民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交通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人们低碳出行。另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也有利于邻里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1.4 低碳停车系统规划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停车场较少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农村建立低碳的停车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居民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具体实施时可采纳顾倩2009年提出的几种景观结合停车的方式:(1)地面露天停车场与景观的结合。(2)架空平台下停车库与景观的结合。(3)中央景区与停车库的结合。(4)立体绿化与多层停车场的结合[7]。此外,小的自然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大的中心村停车场可结合商店、村委、活动中心等共建布置,必要时也可在主、次路边布置一些面积不大的停车场,但位置要合理,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对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单独考虑[8]。
2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设计
2.1 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组织
2.1.1 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其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给人的景观感受均不相同。合适的道路尺度空间,能够提高村民出行的可达性,减少机动车的绕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能耗并确保道路环境生态良好[9]。土地整理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的建设首先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并顺应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塑造生态绿色的景观通道作为低碳道路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布局形式上也尽可能缩短道路长度,如环形或棒棒糖式的道路形式要比方格式的能减少约25%的硬质地面[10]。在景观建设方面,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尽量根据周边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关系来获得一种宜人的尺度。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在丰富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避灾和保持坡地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运而生。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简单而言,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居住区绿地设计就是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场所精神从广义方面可理解为所在地方的地理、气候、风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方面则是指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利用及表现。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区绿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来看待,设计的形式浮华空洞,没有气质。实际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涵特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当前居住区设计中盲目地追求洋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1、合理的组织空间
充分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观
合理的布置园林小品,以丰富小区绿地的内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间富于变化,起到点景的作用,也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居住环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观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价低,见效快,对居住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绿化景观的辅助作用。小品的设置宜精不宜粗,体量不宜大,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及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选用合适的材料。小品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的整体。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动的喷泉、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文化主题。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园林小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只有表达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小品的设计要巧于构思。
3、重视水景设计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同时追求生态化与多样化,以植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为基础,根据生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创造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存在竞争、共生、寄生、他感等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考虑植物种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结构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同时,突出特色种植,采用主题园形式,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
植物配置还要注重地域特色,考虑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以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地植物配置的主体,合理使用外来树种,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通过常绿、落叶植物相结合,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结合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景观。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的多运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立艺.浅探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化[J].农家之友.2010(07).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
一 引言
高度工业化和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随着人类环境与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与改造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热点。与传统的单一水域治理为目的的水域规划不同,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理论为依据。生态学原理被广泛的应用到滨水绿地的景观规划中去并提出了许多生态规划和设计方法。
二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1 生态
荆其敏先生的《世界传统民居》一书前言中提到“‘生态’(ecology)是人的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另外在英文字典中有一个解释,“ecology:the modes of life and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可见,生态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含义。我们必须认识到,对生态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朦胧的层面上,不能把“生态抽象化”,不能把“生态当作标签”高高挂起,随处张贴。
2 生态补偿设计
全球环境热,环保热,生态意识加强。这种意识的改变是一种觉醒,是人类的自身发展影响到本身生存之时才有的姗姗来迟的醒悟。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这也是影响和促进生态学发展的最大因素。这种干扰有正干扰和负干扰之分。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负干扰远大于正干扰。而主要服务于城市发展的设计活动,其负干扰是绝对的,正干扰是相对的。
3 生态恢复设计
生态恢复是利用生态恢复原理,通过自然或辅助以人工设计和工程措施,使受干扰的生态系统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可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三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为依据,生态补偿与恢复成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在综合考虑景观,植被,休闲娱乐,经济开发的基础上,增加绿地,保护水岸植被与水域环境,形成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成为主要内容。针对城市的不同水域,保持水域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水域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是必须的。水域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首先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水系绿地的联系网络。
(一)保持基地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二)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三)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问题。
(四)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四 滨水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滨水道路的设计
滨水道路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水系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的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二)城市滨水绿化系统
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用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三)城市滨水地区景观的组织设计
提供观景点。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五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一)道路系统的处理
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
(二)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 m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
(三)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置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现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四)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六 结语
设计应尊重场地、尊重生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从生态层面上看,其中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发展;从城市构成来看,该滨江绿地是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看,它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形成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景观设计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绿色建筑特刊).2006(7).
[2]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
[关键词]绿色低碳;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3-0030-02
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不断推广,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已逐渐从原来的物理空间需求转变为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为此,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对于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必须有所转变。
1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
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的建设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前提,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总体而言,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要求进行整体绿化
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建设首先要体现在绿化方面,为此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必须加强绿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植物,以利用植物本身的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等功能改善小区的区域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借助再造水景及自然水网在小区内构造一个小范围的自然生态圈。
1.2 要求避免污染
避免污染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规划当中建筑材料的使用,为尽量减少建筑材料所产生的污染,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在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等方面,应尽量选择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的材料,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此外,针对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污染,如噪声污染、水污染、废弃垃圾污染、粉尘污染等,要预备好相应的避免措施及消除措施。如针对噪声污染可利用双层玻璃进行隔绝,针对污水可实施分级过滤等,以改善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
1.3 要求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包括水资源及各种能源资源。针对水资源可采取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同时还可建设相应的雨水收集设备,以保证居民的正常供水及用水质量。针对各种能源资源,如电能,可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加强住宅的保温性能,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另外要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地热等。
1.4 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实现住宅小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规划时还需要将人类活动融入其中,结合小区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各谐的生活环境及人文环境。
2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的原则
针对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在对其进行设计规划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合理规划用地.避免盲目开发
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规划时首先须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人们的居住需求及健康需求,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再次,严格控制土地的容积率,针对土地有限地区可将停车场架空或设计地下停车场;最后,综合考虑土地及能源因素,可设计多层或高层公寓,以将景观优美的地域建设成公园或小广场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
2.2 大力推广环保建材、装饰及装修材料的使用
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是住宅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要满足必要的防水、隔热、抗压等作用,而且还要能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同时其本身也属于可回收或可循环使用行列。如已成熟并广泛使用的聚苯板、陶粒空心砖、水泥聚苯板等,其不但起隔热作用,且不会产生污染,同时其本身还可循环使用。
2.3 节约水资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的国家,有些地区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而有些地区却严重缺水。为实现绿色低碳,必须节约水资源。对于居民来说,水主要用于饮用和使用,其中饮用量所占比例约为5%,另外95%主要用于洗涤及排污。为此,可设计两套供水系统:上水系统和中水系统,其中上水系统主供饮用水,中水系统则主供使用水,并实现系统中水的循环使用,即将居民的洗衣服、洗菜等的水通过过滤、净化等操作再次输入居民的“使用水管”当中,以供其排污、冲厕、绿化等。此外还可通过安装节水马桶以实现洗涤水的二次利用。
2.4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新能源
自然资源包括光能、风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及布局,以使建筑能最大化地获得采光及通风;适当设计全开式的客厅、厨房等,以充分利用光能,减少居民照明用电。此外,还应大力提倡新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可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或是供热系统。
2.5 加强低碳环保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加强低碳环保意识首先要加强建筑师及设计师的绿色低碳意识,以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以此理念来指导其设计及规划。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提高人民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低碳环保住宅小区的重要性及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可发挥居民的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营造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活动中来,以从根本上推动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建设与发展。
3 结 语
相比于传统的住宅小区,绿色低碳背景下的住宅小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建设必须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及规划时需要遵循“3R”原则,即重复使用、节约及循环使用。除此之外,还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为绿色低碳住宅小区的营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从根源上推动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贵州省近年来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28km,居中国第8位,2015年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2016 年《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及《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攻坚决战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实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0km。省高速公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5.8km/100km2 和2.7km/万人[1]。
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逐渐成为人们出行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构建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已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红色旅游及酒文化等特有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尤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高速公路沿线常常具有独特的地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民俗风情,而生硬的高速公路与纯朴的人文景观则容易产生冲突。大量的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也势必会对贵州的自然风光、民族民俗和居民生活等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如何在不同的人文文化地域进行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将景观的空间层次与景观元素和当地文化色彩充分地融入高速公路景观中,最大限度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高速公路,以及实现贵州省委、政府和交通部门提出的“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及“多彩贵州。平安高速”创建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覆盖区域不同人文地域文化类型划分
根据贵州省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及特点,全省高速公路网覆盖区域大致可分为3 个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区,即民族民俗文化地域区、红色文化地域区和酒文化地域区,[2]这三个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2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与人文地域文化融合手法及策略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是一门涉及植物、生态、地理、园林、美学、艺术、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不可割离。[3][4]随着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高速公路景观的自然协调性和文化性也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大特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才能建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公路环境。[5][8]
2.1 绿化景观设计与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在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互通、服务区、隧道洞门、挡土墙等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从尊重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出发,通过提炼沿途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引入历史文化信息,并运用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凸显民族景观元素,可进一步提升公路景观的视觉价值,打造具有强烈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高速公路景观。
(1)景观装饰应用民族文化元素设计时,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应以抽象、简洁的装饰为主,严禁过分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严禁影响安全视距,且应保证装饰材料不易脱落、倒伏。
(2)路线两侧分布有少数民族村寨的路段,可通过借景、透景的方式将其引入司乘人员的视野,展现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情。
(3)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族乡土植物作为主题树种,如苗族地区的枫香,布依族地区的刺梨。
(4)可提炼少数民族建筑的特有建筑元素,如彝族特有的屋墙面的虎文化、白族白色的照壁、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运用于收费站大棚、服务区建筑设计之中,以建筑元素激发人们联想,重现头脑中的物象,从而达到对地域环境的认知。
(5)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大自然的认识、审美、教育的根本体现。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独特乐器、载歌载舞的场景等通过景观表现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墙、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
(6)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也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遥将服饰中的局部元素如头饰、银饰,或服饰上的花纹等抽象提取应用于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过以上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营造,可充分展示沿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情,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高速公路民族风情走廊,为建设“美丽贵州”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绿化景观设计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在贵州红色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在互通区、隧道洞门、服务区、挡土墙、桥梁等结构物上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和红色彩叶主题植物配置来表现红色文化,可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打造“多彩贵州”、“红色记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红色文化的表现应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2)可在服务区、观景台等位置通过简洁的红色主题雕塑、景墙、文化墙等表现红色文化,设计时要根据所需反映的不同主题选用不同的景观元素。
(3)可在隧道洞门、桥梁、收费大棚、服务区建筑等构造物设计中融入抽象的战争元素,如红旗、枪、战火等具有特殊意义红色建筑符号等,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
(4)景观小品色彩宜采用具有红色历史文化特色的颜色,例如红色,在以绿色植被为大背景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5)通过大量运用具有寓意的植物营造不同主题的景观空间,如在烈士纪念地区域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类植物雪松、龙柏、圆柏、油松等,比拟革命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岁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形式,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通过这些具有寓意的植物配植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6)通过植物的色彩来渲染不同的视觉氛围,进一步烘托红色文化主题。如贵遵高速公路可选择象征革命的红色系,选用红枫、红檵木、红叶小檗、红叶石楠、火棘等进行景观绿化,可展示出“枫染贵遵,红色记忆”的绿化主题;又象征纯洁的白色系,可选用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象征万古长青的绿色系,可选用雪松、龙柏、竹、油松、桂花等;象征高贵的黄色系,选用金叶女贞、金丝桃、黄金槐等。
2.3 绿化景观设计与酒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1)贵州酒文化的表现应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2)可在互通立交区、服务区、观景台等位置通过简洁的酒文化主题雕塑、景墙、文化墙等来反映酒文化。
(3)可在隧道洞门、桥梁、收费大棚、服务区建筑等构造物设计中融入酒瓶、酒器、酒品牌等设计元素,整合途经区域山水、民俗、音乐、绘画、诗词、书法等,传递酒文化、酒品牌等。
(4)贵州民族酒文化在审美功能上体现在其艺术性方面较明显,可将贵州酒舞、酒歌、乐器演奏等的酒文化场景通过景观表现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墙、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现。2.4 绿化景观设计与其他自然文化的融合
贵州省除了有上述3个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区域以外,还有着其他梦幻的自然山水,如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竹海、湖泊、森林等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神奇的梵净山、黄果树大瀑布、雷公山、乌江画廊等。在这些自然区域的高速公路中,要将有特色的自然旅游元素融入到绿化景观设计中。
如经过贵州西线喀斯特旅游区的贵黄高速和金清高速,为了凸显“多彩贵黄、西部风情”的绿化主题,可选用观花植物和色叶植物如樱花、桃花、紫薇、栾树、银杏、白玉兰、香花槐、鸡爪槭、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等作为景观绿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