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餐饮;饮食文化;环境保护;重要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身国家传统的饮食文化,与其它文化相扶,共同传承。当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又寓意着各自的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和精神,除了我们会刻意表现的方式以外,文化也反映在食物本身的内容之上,同时也从餐饮的空间环境,以及主题明显的建筑风格等等方面表现出来。慢慢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不断地深刻积累,中国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以及食物器具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代表性传统餐饮文化,从而也逐渐创造出具有自身代表性的传统餐饮环境。现如今,传统餐饮环境作为人类生活体现的基本形式之一以外,也因为独有的特色铸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交活动的日益增多,无论是饮食或者传统茶艺之类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场所空间,环境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展示地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生活品质的重要窗口与表现形式手法。相比之下,国外看待传统餐饮的保护重视程度要比国内看待传统餐饮来的早很多,所以对于传统餐饮环境空间的意识也比国内要重视很多,应用技术,传承理念也较为深入和成熟。
现代社会下餐厅的环境己经成为餐饮品牌的直接形象代表。从而以文化特色的主题餐厅为前提,早前就在在欧洲提出,“地域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等,随即观点理论相继产生,为广大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众多理论与依据,从而使众多的餐厅环境设计都逐渐的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融入的重要性,以及个性化,多元化的餐饮环境空间,来满足当今顾客饮食艺术的需求,也塑造出了独具魅力的餐饮环境,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国外看待传统餐饮环境的保护,除了对于理论性的要求较高以外,很多传统餐厅都上达几百年,甚至一千两百年的历史。我相信除了餐饮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外,能够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必定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精神传承。除了设计师和国策重在保护传统餐饮环境文化这件事情上以外,相比国外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公民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参与质量与数量都较低,所以未来我们需重视对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组织的发扬,比方说可以在各个社区,或是各大高校里成立组织文化保护协会等措施,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量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对餐饮空间的环境也就变得要求越来越高,餐饮环境除了要满足用餐的需要以外,它已成为了人们休闲享受以及社交的场所,其所需功能逐步上升为精神的主要需求。人们要求环境幽雅舒适或是文化凸显明显,有文化品位也要有个性特色,氛围惬意,使人也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当今现代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在餐饮界展露主题文化特色,特别是将很多传统环境空间带入到室内或者室外,塑造出人文合一,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那么简单。它包括很多的新型元素,甚至是他国文化,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种传统餐饮环境的保护与传承。相比将中西结合的快餐模式,传统餐饮空间文化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与保护更是一项复杂的繁琐方案。然而进入到现代信息时代的我们,科技的发达以及通讯的改善,使我们接触的信息不断增多,范围广大,交流传播也就变得频繁迅速,使很多不同文化变得融合统一。在过于盲目的跟风、国际化及现代化的进程里,原本我国丰富多样的各族文化也被人们抛在脑后,为了利益的发展,从而变得模糊到遗忘。从未来发展来看,文化的趋同必然会导致各自特色文化的消失,直到最后呈现出一面面相似的文化内容,那我们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人文,辽阔多样的文化,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西方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丢失,使我们将失去的不仅仅只是自身的价值,更是对未来的传承,丢掉了最为关键的历史文明。此外,一代比一代接触到传统文化机会的减少,接触到大量的西方理论以及设计流派,年轻人越来越心态浮躁和盲目跟风,新一代的年轻人缺乏对本土文化的结合,使很多原封不动移植的外来形式很难引起共鸣,众多泛滥。与自身情怀相比较,缺乏一种生命力。现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经济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自身推广与发展特色的传统餐饮环境空间?它适应于什么?发展于什么?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份担当。它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口腹之欢,更是一个象征,是一种载体与传承。但是想要保护传统餐饮环境,必须要从根本实际出发,从研究传统餐饮空间环境的形成初期到建筑环境开始,再到空间环境的产生,以及每家餐饮的历史背景与餐饮氛围,直最后到对地方性饮食文化影响的分析,针对室内空间、室外空间,以及室内外结合空间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餐饮空间保护,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43-01
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参与者大多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强烈的民族风格是传统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过去被人民轻视的传统舞蹈现在也逐渐被大众喜欢。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一点成绩,要想真正的被世界认同,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要能够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情况下,寻求真正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一)部分传统民间舞蹈随着经济的发展渐渐消逝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提倡与国际接轨。伴随着信息科技网络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也开始向多元化的状态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热爱街头舞蹈,我国的民间舞蹈在中国舞蹈的舞台上慢慢的衰退,年轻人的不热衷,老一辈艺术家渐渐的隐退都是造成上述衰落的原因,要传承这些民族舞蹈的技巧似乎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中国的传统民间舞蹈将渐渐消失、走向灭绝。
(二)部分传统民间舞蹈与新兴舞蹈扭曲结合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的方法也异常有力迅猛。新文化与老问之间已经慢慢的树立起了一些对立情绪。新文化似乎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民族文化的身上一直以来都会被标注一个呆板、滞后的LOGO,而外来的新文化身上会带有青春、靓丽的感觉。
二、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对策思考
(一)舞蹈艺术家在创作中要遵循艺术原则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传统艺术家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也逐渐的放弃了一些固有的坚持。随社会经济的转型而转变。他们创作的作品,逐渐脱离了艺术的创作原则,不断的物质化和商业化,这样下去,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将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一些民间舞蹈演员,为了一些名与利,把艺术与金钱划上了等号,什么人出钱,就为什么人表演,出钱的人有什么要求,他就表演什么,更有甚者,拜倒在媚俗的物质文化与拜金主义之下,沦为他们的工具而不自知,殊不知这样丑陋的做法,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最质朴的、原生态的本质,完全抛弃了民间艺术始终坚持的灵魂与精神。
因此,要想挽救那些失去灵魂失去精神内含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首先要严格监督、观察进入这一行的人的品行,如果有一点点的动摇,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如果屡教不改,应当立即将其开除,以免玷污了艺术。对于民间舞蹈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应该规范化起来,他们的艺术行为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的是整个民族舞蹈界的形象,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不容玷污的。
(二)传承并发扬民间舞蹈的精华内容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其优秀的一面,我们要传承民间舞蹈中的精华部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摆脱其局限性来发展它。因此,我们应当继承艺术传承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也只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民间舞蹈,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
(三)顺应时代潮流引用融和现代舞蹈中的创新理念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觉上的审美要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传统的民族舞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日渐提高的审美标准,这就要求传统的民族舞蹈要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顺应时展的潮流,冲破传统民间舞蹈过时守旧的枷锁,融和现代舞蹈文化的创新理念,展示给现代人们鲜明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舞蹈作品,满足现代人对高标准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结语
我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已然呈现出更加多样、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当下民族舞蹈的新的发展趋势,既要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继承传统民族舞蹈好的一面,又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借鉴现代民族舞蹈中的创新优势,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的民族舞蹈更加健康、更加坚实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高校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传统节日现状
在信息爆炸,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全球化现象日益明显,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洋节”热闹的气氛确实很吸引当代的大学生,在那种氛围中,可以使年轻人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满足了年轻人的心理需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高校中中国传统节日的开展形式过于单调,难以引起人的兴趣。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人们渐渐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节日,它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以及道德内涵。而就在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几个传统节日中,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只有食物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这几个节日的来历,背后的历史,以及内涵,知道的只有该节日对应的食物。比如大家只知道春节吃团年饭,却不知道它的来历,知道端午吃粽子,却不懂它背后的历史代表什么,知道中秋吃月饼,却不明白中秋节最根本想要传递的是家人团圆的内涵,如此一来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只做到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句古语。
2 高校主题活动意义
2.1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通常含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爱国的深刻内涵。如果把中国传统节日的这种思想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势必会激发教学对象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让大家知道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情。由此让学生们继承这种爱国思想。
2.2 继承传统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尊老爱幼,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非常重视纲理伦常,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字经有言:“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而中华民族中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毫无疑问就是春节,其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家人团聚。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中秋节,无论是家人一起吃月饼,还是在一起赏月,其实要表达的也是合家团聚的美好愿望。
2.3 秉承中华传统理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视生命的存在,时时刻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重视生命的态度对于现代人生命意识的态度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沉溺于享受生活,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便觉得了无生趣,精神上缺乏信仰。而古代人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所以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也可以让学生秉承中华传统理念。
2.4 对德育教育有帮助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为当代社会培养人才。德育教育问题不但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也关系到学生的性格养成。但是因为高职高专类学校,创校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导致了该类院校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因此在校园中很多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轻视品德的培养。因此通过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来教给学生们传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理念,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具体的作法
3.1 注意创新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洋节”在中国确实是越来越热,传统节日却越来越淡,这不得不说与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关的,传统节日虽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却没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表现方式,缺乏浪漫情怀,因此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也是理所应当的,而“洋节”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它富有浪漫情怀,也给了年轻人宣泄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想让传统节日真正地融入生活,就必须让其表现形式有所创新。
3.2 有所取舍
我国的传统节日加起来也有百个之多,因此在选择作为校园主题活动的时候必须做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突出目的,要做到在顾及教学目的和社会影响的同时拥有典型性。通常来讲高校选择大型的节日(春节、中秋、清明等)会好一些,因为这些节日本来就已深入人心,有大众的认可作为基础,再在其中融入教学理念,更容易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3 开展实践
当大家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寓乐于学,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大家登高远眺,登高的同时体验文化内涵;在元宵节时组织大家动手做灯笼,然后精心举办一个灯展,灯展结束后评比最佳的灯笼,让大家切实地体会到元宵节的活动内容,还可以在灯展的过程中举办猜谜活动,猜中谜底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参与这些活动。
3.4 开发教育意义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其中道德修养必不可少。具体说可以找到能体现对生命尊重的节日来表达,比如说重阳节的登高远眺,可以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风光,心胸也会感到宽广,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再比如说清明节的祭祀祖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以此重新来审视自身,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这些传统节日本身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现如今不得不承认高校中有很多学生心理过于脆弱,承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打击,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4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是非常好的做法。在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让其在今后的道路中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的传承问题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重塑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无音乐,毋宁死”
“无音乐,毋宁死。”这是周杰伦中学时代为自己写的格言,可见从小音乐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1979年1月,周杰伦出生于台北县林口乡。父亲周耀中是一位生物教师,母亲叶惠美是美术教师。14岁那年,父母离异,周杰伦和妈妈、外祖母相依为命。周杰伦从会走路开始,周妈妈就发现他在音乐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加上学习成绩不好,周妈妈干脆送他去学钢琴。周妈妈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他通往音乐之路的大门。周杰伦曾认真地说过,“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在淡江中学音乐科,周杰伦主修钢琴,兼修大提琴,从16岁开始便尝试作曲。无疑,良好的古典音乐背景为周杰伦未来在乐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是一个“选秀”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很多艺人正是通过选秀进入娱乐圈的,周杰伦亦不例外。1997年8月,周杰伦为参加台湾TVBS电视台选秀节目《超级新人王》的高中同学担任钢琴伴奏。虽然同学未获奖,周杰伦的钢琴技巧和帮同学伴奏时所写的乐谱,却给当时担任节目主持人的台湾娱乐界天王吴宗宪留下深刻印象。吴宗宪于是签下才高中毕业的他,从事幕后工作。
在台北东区阿尔发音乐公司的灰楼里,周杰伦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最初的两年,周杰伦只是在幕后为歌手们写歌,包括吴宗宪、徐若碹、许茹芸、王力宏、柯受良、古巨基、动力火车等艺人都曾演唱过他的作品。但作为一个曝光度不高的作曲人,周杰伦在乐坛依然默默无闻。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这是那段时间里周杰伦为别人写的歌《蜗牛》的歌词,其实也正好反映了他此时的无奈和不灭的梦想。
用最短时间创造的神话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周杰伦一次玩票似地录唱了一首《可》,让幸运之神开始垂青这个有着美好音乐梦想的年轻人。阿尔发唱片公司老板杨峻荣听了《可》这首歌后,“感受到了流行音乐中久违的生命力”,于是决定把周杰伦推到前台。
2000年11月1日,周杰伦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于一身,推出自己的个人首张专辑《JAY》,在华语歌坛一炮而红。专辑中的《星晴》、《龙卷风》等歌曲几乎一夕之间在年轻人中传唱开来,其嘻哈饶舌半唱半念的曲风很快成为一个全新的都市流行符号。许多人在问:这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小子,都听不清他唱什么,却得到那么多年轻人的追捧。
此后,周杰伦推出的专辑连续数年获得最高销量国语唱片,并屡获最受欢迎中文歌曲、最受欢迎歌手等奖项。一时间,周杰伦几乎席卷了所有的音乐排行榜的颁奖典礼,他网上的专属论坛会员也超过百万人。2003年,随着周杰伦在亚洲的声名大噪、人气飙升,美国《时代》周刊专程到台湾采访他,探讨“周杰伦现象”,他由此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
正当周杰伦红得发紫时,外界开始质疑“周杰伦还能红多久”,不过他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近年来,周杰伦的影响力不减反增。
能否上大陆春节联欢晚会,是衡量一个艺人人气的重要指标。继2004年首次亮相春晚并演唱《龙拳》后,2008年春晚周杰伦演唱了《青花瓷》,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春晚,周杰伦演唱《本草纲目》,其中在副歌部分,大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了自己的成名曲《辣妹子》的部分,实现了众所期待的“英伦配”,成为当年春晚的最大亮点之一。在刚刚结束的台湾第20届金曲奖上,周杰伦又独揽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最佳年度歌曲奖和最佳音乐录像奖三项大奖。
近年周杰伦影响力的扩大还体现在电影上。2004年,周杰伦出演由日本漫画改编的电影《头文字D》,饰演男主角藤原拓海,并以此片获得第42届台湾金马奖和第2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2006年3月,周杰伦出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并因而入围第2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2007年7月,周杰伦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上映,此片在第44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及“最佳视觉效果奖”。张艺谋给出的评价是,“各个方面比较大气,画面、节奏、音乐、故事情节的推动、剪接诸多方面,完全不像是一个处女作;而且电影并非单纯的浪漫,似乎还有一种忧郁、沉重在里头,这是最难得的”。2008年,周杰伦还在另一部电影《大灌篮》中扮演一个功夫学校的天才学生。今年,周杰伦又导演、制作、并参与演出电视剧《熊猫人》,他说,要通过该片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华人英雄。
够酷的个性和曲风
无疑,周杰伦首先是被一二十岁的青少年接受,并被迅速疯狂追捧,奉为偶像的。问到年轻人为何喜欢周杰伦,他们的回答简单明了,“周杰伦多酷呀”!
的确,周杰伦很酷。眼睛小小的,发型、服饰、动作另类而叛逆,不喜欢亲近媒体,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他喜欢戴帽子,尤其是鸭舌帽,他说如果低下头,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表情,“这样比较有安全感”。他在舞台上话不多,连笑容都少见,只专注于自己的演唱。在人们对香港“四大天王”出现“审美疲劳”之际,“够酷”的周杰伦很快就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周杰伦的酷更体现在对曲风的创新上,“这个受过音乐训练的创作者全然不顾既定的流行音乐创作发声法则,按照自己的方式彻底革了音乐的命”。周杰伦的音乐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长于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R&B),并完全打破了以往华语乐坛的传统,喜欢把各种音乐素材“混搭”在一起,包括把古典音乐的一些元素如古典钢琴、女高音咏叹调等拼贴到作品里,又偏爱使用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虽然新奇,却浑然天成,不显突兀。在唱Rap时,尽管被很多人质疑为咬字不清,但他以念词的律动去搭配音乐的节奏,却增强了歌曲的音乐性。周杰伦另类的曲风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叛逆、求新、求变的个性,所以得到他们的喜爱完全在情理之中。
台湾老歌手高凌风称,周杰伦的出现把华语流行乐坛一分两半,过去的都叫古典,自他之后华语歌曲来到了新的境界,那是一个没有框架,什么主题、声音、旋律都可以入乐的时代。台湾著
名音乐人袁惟仁则评价周杰伦说,“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音乐英雄,比如80年代的崔健和90年代的齐秦,周杰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跟他们相提并论,如果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一切将会多么庸俗。周杰伦把自己的音乐发挥到极限,他的唱功不是实力派,但他能唱出自己的味道”。
如今,周杰伦已影响了人们的音乐和创作思维,越来越多的歌手开始在音乐中吸纳“周杰伦元素”,华人乐坛刮起了一股“周杰伦风”。
当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周杰伦的歌曲传达的仍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蜗牛》的努力向上,《听妈妈的话》的孝顺,《梯田》的环保,《最后的战役》的友情等等。他演唱的《蜗牛》还被列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100首”的推荐目录。
柔情慢歌和“中国风”
应该说,周杰伦刚出道时尽管很火,但除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外,很多中老年人基本是对其持怀疑、排斥态度的。但此后周杰伦略带鼻音的柔情慢歌和“中国风”逐渐改变了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接纳并喜欢上周杰伦,于是KTV里点唱周杰伦歌曲的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了。
与出道时的《爱在西元前》、《双截棍》等个人风格强烈的快歌不同,周杰伦后来的曲风事实上是做了较大的大众化调整,即在专辑中保留周氏快歌的同时,加入了如《东风破》、《千里之外》、《台》等风格更加大众化的柔情慢歌,以迎合大部分人的音乐审美情趣,由此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周杰伦的音乐还有着浓浓的“中国风”,被称为流行乐坛“中国风第一人”。这些中国风歌曲营造出了一种流行与传统融合的气氛,既给喜欢追求新奇的年轻人耳目一新之感,又符合了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其实,在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台湾,流行乐坛早有中国风歌曲的存在,1973年杨弦根据余光中的诗谱成的《乡愁四韵》,大量出现“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等语汇,便是典型的“中国风”。但是,真正把“中国风”发扬光大、引起乐坛竞相效尤的,无疑还是周杰伦和其词作者方文山。在周杰伦的首张专辑中,《娘子》一曲唱道,“娘子在江南等我泪不休语沉默,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充满着浪漫、古典的古代诗词意境。由于市场对《娘子》反应良好,所以周杰伦后来的专辑均刻意维持着一定数量的中国风歌曲,代表作如《青花瓷》、《东风破》等。
周杰伦的“中国风”还体现在对功夫的热爱上。武打影视明星李连杰是周杰伦心中的偶像,他曾梦想和李连杰合作,请他与自己对打拍成音乐录影带,或是请李连杰帮他对嘴唱歌。周杰伦的歌曲中经常写满功夫术语,如《双截棍》即写道:“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沙掌,耍杨家枪,硬底子功夫最擅长,还会金钟罩铁布衫”、“双截棍柔中带刚,想要去河南嵩山,学少林跟武当”。
出色的团队和商业营销
关键词:传统 手工艺 保护 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手工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心手相连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发现与利用的聪明才智。每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工业、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亟待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是对传统手工技艺中包含的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历经了无数劳动者的磨炼之后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才能无愧于祖先和子孙。
1、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掌握在手工制造者手中,他们是手工文化的创作者,然而辉煌的手工艺术历史并不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农耕社会的手工技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辛劳也能获得乡野四邻的重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对农民而言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千般技能在辛劳勤奋与智慧中代代相传,但靠手艺谋生活始终是手艺人从艺的最基本的想法。所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要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艺人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传统手工技艺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艰难固守自己的阵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情感的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和它的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被遗弃的宝贵资源又被再次关注,这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给现代人类更多的启示,对于陶冶民众的思想情操、丰富民众的艺术文化修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趋式微的众多民间艺术及其制作工艺,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2、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保护
2.1 传承人保护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关键因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传人逐渐在老去,而现代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和日益膨胀的物质生活将“承”推向了一个尴尬、艰难的困境之中。假如说手工制作让手工制作者生活富裕,并且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承”艺将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真正的手工艺人依然没有生活富裕,也没有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反倒是那些垄断手工艺人作品的个别人生活富裕并被人羡慕。今天的年轻人,更愿意做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因此,在关注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掌握民间手工技艺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手工艺人们,在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给予提升,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手工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重担。政府可以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甚至可以成立相应的机构支持扶植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使传承人没有生活之忧。作为掌握着传统手工技艺的艺人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提高个人文化水平,加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
在民间有一部分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是残疾人,他们因为自身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因此选择了通过手工技艺生存的道路。由某残联组织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参赛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就有木雕、皮影雕刻、手工编织(串珠,勾针编织)、刺绣等。对残疾的手工艺人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有助于树立残疾人的信心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就业生存,同时是给予他们劳动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
2.2手工艺人工作环境的改善
传统手工艺艺人的工作环境一般而言都是比较简陋的,艺人们并不在意工作环境予他们身心的影响。比如木雕手工艺,虽然现代木雕师傅的工作环境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制作工具也多有电力机械的使用。但在木雕制作过程中,木屑粉尘,防腐剂、防虫剂、化学漆等化学药品,电力器械操作失误,噪音等给从业人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应该改善手工艺人工作环境,提高手工艺人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处于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当中。
3、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
1.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传统节日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周期性、参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首先,中国传统节日从形式和内涵上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节日,它跨越阶层和地域,让来自不同省份、具有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都能有“一家人”的感受。其次,传统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它能让大学生追溯祖先曾经经历的事件、分享他们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情感上的共鸣。再次,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它们能年复一年的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最后,传统节日需要大学生们的广泛参与,集体参与能形成一种群体驱动力让大学生们形成过节的惯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1.2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节日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思政工作者可以取其精华,把传统节日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我国传统节日包含了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尊重自然、团结和谐等理念,这些理念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个时代青年应有的道德品质。比如,端午节所蕴含的历史典故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重阳节作为敬老爱老的节日能够引导大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1.3缓解大学生的压力,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上难免会遇到来自学习、人际、工作各方面的压力,正处于青春期晚期的他们情绪较为敏感、容易被不良情绪左右,因此心理上的减压和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注重团聚和和谐,节日氛围温馨而祥和,这种氛围能让大学生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另外,大学生们通过参与有趣、有意义节日活动,能够舒缓身心、调整心理状态。
2当前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深远的影响着我国。相比之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已经日渐减少,许多节日的内涵衰退。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有一些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意识到了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从实际成果看,这项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现状既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高校思政工作宣传引导不到位所致。
2.1西方节日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
西方节日已经日渐被大学生们所了解并接受,大学生觉得西方节日洋气、浪漫、趣味性强,因此他们也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2014年底,上海外滩跨年夜现场拥挤的人流就足以显示出西方节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除了西方节日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商业炒作和媒体宣传也是西方节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2.2高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上的缺失
当前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主要源于幼时的家庭教育,他们很少能在高校里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这首先表现在高校在课程上很少或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另外,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大多与专业相关,即使有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内涵,学生们无法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再次,部分高校对开展德育工作不够重视,过分关注就业率、升学率等指标,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高校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途径
3.1丰富传统节日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年轻人的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比如,端午节可以举办一些爱国历史人物的讲坛,对大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七夕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恋爱心理教育,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偶观、价值观;重阳节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另外,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始终,摒弃传统节日文化中落后、愚昧的部分,发扬其进步、和谐的文化内涵。
3.2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感受到的理念内化于心。首先,传统节日活动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对单向灌输式教育十分反感。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激发,从而真正的吸引住大学生。其次,活动形式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参与性。一个形式新颖的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认同和欣赏,并最终让大学生对活动留下深刻印象。而提高活动的参与性能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大学生会感觉到和传统节日拉近了距离。最后,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展应注意广泛性和安全性相结合。活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控制人流量,提前做好应急工作预警。主要活动有:
(1)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系列讲座。在各部门协商并推荐人选的基础上,邀请一批省内外知名传统文化节日学者、名家大师,到高校作国学经典、文学艺术、文明礼仪等系列专题讲座。
(2)建立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专家库。各部门联合推荐并筛选一批传统文化节日名家,组建我省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专家库,并及时推荐给各高校。列入专家库名单的专家主要承担到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向大学生推荐经典名著阅读书目等任务。
(3)设立传统文化节日大讲堂。各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普遍设立传统文化节日大讲堂,经常性地邀请知名学者、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定期举办活动,形成长效机制。(4)活跃大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各高校学生社团经常开展小型化和学生自主化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推动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为重点的校园传统文化节日建设,融入并渗透到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
3.3加强网络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
传统节日活动在宣传上应该利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网络具有受众广、传播快、吸引力强等特点,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利用网络,它就会为其他文化、其他思想所服务。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在网络阵地上立足并扩大影响。具体来说,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学校的网页上开设节日文化专栏、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开展微小说征集或者照片征集、同时可以制作画面精美、内涵丰富的短片或者游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活动宣传才能把活动的影响最大化。
3.4走近经典
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品鉴经典,通过开展经典名著导读、高雅艺术展演、非物质传统文化节日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汲取人类优秀传统文化节日遗产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主要活动有:
(1)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主题活动。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设立不同主题开展活动。各高校都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选修课,不断拓宽选修课覆盖面,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内容。把优秀民俗传统文化节日和乡土艺术引入高校,邀请非物质传统文化节日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和弘扬。鼓励高校开展“两岸名家话经典”等活动,促进两岸大学生传统文化节日交流。
(2)建设校园传统文化节日经典资源库。组织专家每年推荐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传统文化节日优秀成果、经典诗文、经典剧目等,建设我省高校校园传统文化节日经典资源库,通过教育电视台、网络社区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和展示,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
关键词: 外语专业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民族文化
一、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和威胁。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和母语文化独行,外语教学某种程度上沦为培养复制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忠实受众的教学。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作为外国文化最直接和最有活力的接受者,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有着其他范畴内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价值及作用。
(一)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软实力”理论由美国前国防部长JosephNye提出,他指出,“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人们的吸引力,并强调,“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外语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跨文化交际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最先接受外来文化,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外语专业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外语教学长期偏重单向介绍外国文化,忽视介绍本土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本,扩大知识面,很少进一步探究产生文化差异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一直以来致力于积极学习外语语言技能和外国文化,以力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入世界。人们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自鸣得意,却不在意母语表达上的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今天,外语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以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这是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给外语专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有利于专业方向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二、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目前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自觉意识不够、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涉及的文化教学往往被曲解为外语文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习和掌握外语,课程内容几乎不涉及民族文化内容,这是导致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一个因素。传统文化在普及人文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不会外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缺乏人文素养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结果和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
2.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为我所用。
在调查中发现,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素质普遍较高,能够流利表达出外语背景文化的相关内容;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内容,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如“麻花”、“油条”、“癞蛤蟆”等很难表述清楚,陷入了为学外语而学外语的桎梏之中。
利用外语介绍中国特色的文化、政治、经济,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我们所需要的外语人才绝不是一个中国的“洋人”,而是一个既具有本土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上的迷惘。
外语专业学生因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往往会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比较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缺乏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思想,我行我素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心态之一,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4.对民族文化兴趣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社会价值和道德,重视“做人”的准则,和商业时代的消费文化相比,传统文化的娱乐性不足。在全球化语境下,接受外来文化较多的外语专业学生,在外来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逐渐产生认同倾向和浓厚的兴趣。此外,在信息时代,外来消费文化如电影、音乐等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陈岸涛,2008)。优秀的民族文化如阳春白雪一般被束之高阁,和外语专业学生渐行渐远,外语专业学生处在中外文化碰撞的漩涡之中,找不到方向,难以自拔。
(二)原因。
1.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缺失。
(1)课程开设方面,外语专业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有的院校的外语专业甚至连大学语文课程也没有开设,有的院校的外语专业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也形同虚设。教材建设方面一味追求国际化,追求原版教材和全面介绍外语国家文化的教材,这些教材鲜有涉及本土化的内容(王德如,2007)。
(2)教师方面,在外语课堂上,教师不主动介绍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一般都是在外语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从小接受外语熏陶,本身的中国文化素养欠缺,课堂上很少涉猎中国文化内容。
(3)学生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要接受无数考试,无暇顾及中国文化常识的内容,他们希望把有限的时间花在专业课上,一味追求地道的美式表达、英式表达、日式表达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外国文化一见钟情,对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却置若罔闻。他们甚至认为,本土文化的学习会消解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学习。
2.西方文化和商业、媒体等的诱导。
文化产品是承载着人文精神和价值的特殊商品,其种类、用途和样式,无不体现着产品生产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如果没有大批谙熟中外文化和具有中外文化敏感性的外语人才,我们就会对所进口的国外文化产品附带的精神要素缺乏鉴别力,意识不到这些产品所带来的隐性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和美国利用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大肆销售其动漫产品和电影大片,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了文化,这些产品里渗透着日本式的时尚、美国式的风格,包含着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这些产品在中国的热卖,迎合着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年轻人,外语专业学生往往是直接的接受者,久而久之,会逐渐对外来文化产生认同,民族文化会因此备受冷落。
三、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途径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本、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很少会进一步深入探究产生文化差异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的深远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赋予外语专业和外语专业学生新的文化使命,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承担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使命。
(一)营造本土文化教育氛围,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外语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掘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本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开展探索与实践,丰富外语教育的内涵,不断推进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整合。首先确立民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实现中外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在外语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中,明确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接受外来文化与弘扬民族文化并重,立足中华,放眼全球,博采各国文化的精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中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对于提高本民族的开放性、包容性,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高文兵,2013)。
(二)积极进行相关改革。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现行外语教材几乎全部选自外国原版出版物,主要介绍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反映我国本土风土人情的内容却很罕见。外语专业要编写或引进反映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同时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的英文表达。
外语考试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难以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过多地关注分数,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语言技能培养上,忽视了文化的教学和学习,尤其不重视民族文化的教学与学习。外语专业考试形式和内容紧紧围绕西方文化、文学、社会、政治、经济,几乎不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必须改变这种僵化的体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科学的考试改革方案,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贴近中国的实际。
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国学课程、中西文化对比课程等。同时要充分发掘现有资源,在现有课程中添加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比如在阅读课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英语译本和关于中国的作品,在翻译课程和听力课程中加入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内容的元素(赖招仁,2012),通过这些办法,能够实现外语教学与本土文化学习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罗选民,2012),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因素的基础上,自觉维护、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创新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的、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岸涛.当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7):218-220.
[2]高文兵.文化自觉自信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的新担当[J].理性思考,2013(9):6-9.
[3]赖招仁.国家文化战略与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新机遇[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12):75-79.
[4]罗选民.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Innovative Idea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GUO Wei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is also facing rapid change and reform, how to follow the tide of the times, in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achieve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not only for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socialism is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 talent to have the right values. From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actual method and difficulty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n ideas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arried out to shallow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relevant workers.
Key words diverse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ideas
1 多元化文化背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1.1 多元化文化背景概述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进入了现在的信息化,真个地球更加趋近于是一个“地球村”,所有人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都速度飞快,联系也更加紧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影响就变得日益深入起来,尤其是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影响和再发展的情况数不胜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我们要用更新的长远的和广阔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文化这个大熔炉。同时,如何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仅仅是一句空话或者一句口号,而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
1.2 多元化文化的特点
多元化文化的特点,其实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即“多元”。多元化文化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一家独大,整个世界的文化是多元共存的,但是所有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力却不尽相同,既和文化本身的性质意义有关,也和现代人对文化的发扬和再创造有关。
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现象,还产生了一些矛盾的命题,比如对于外来文化应该抵制还是应该学习,对于民族文化应该全部继承还是应该部分发扬。其实这些命题的答案,都蕴含在我们实际生活的文化市场当中。多元化的文化市场,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抵制国外的文化入侵,而且国外的文化很多也是非常先进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盲目地推崇国外的文化,又会让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受到冷漠和压缩。所以,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本土文化,我们要让其进行再创造和生化,适应时代的需求,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从而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得到发扬光大。
1.3 多元化文化背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多元化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认真面对国外文化的同时发扬本土文化,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一味地灌输本土文化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是: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让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闭门造车只能自取灭亡,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中同样如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让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为我们服务,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
不仅要教授学生本土文化,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地继承本土文化,即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对接,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同样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虽然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但是毕竟很多已经和现在的生活方式不相符合甚至背道而驰,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这是我们的文化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一点难题,即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生活背景下具有新的生命力。而将这样的思想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把传统文化发展的理念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真正扎根于当代生活。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难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主要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多元化和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并存。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简单,只需要把正确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表达到位就行了。现在则不然,我们的信息越来越发达,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思想体系和派别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让我们的高校学生接受和认可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思路,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首先,要让学生认清新时期国内外的形势。这里的形势,不仅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表面关系状态,而且也指很多我国的潜在威胁和潜在敌人。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认清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更大的学习动力。我们的学生都是聪明的,热情而激愤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未来的责任,最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要让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面对不同的思想体系。这一点同样重要,因为现在各个国家的主张不同,做法也不同,我国的主张和思想必须能够以合理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并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另外很多一些比较偏激的主张也会影响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些主张,形成独立的更加合理的分析能力。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原则
当前我国面临多元化文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创新出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复杂的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得到正确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正确看待世界局势和国家关系,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做个愤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原则总结如下:首先,要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也是不可逆的,只有顺应时代的创新模式,才能教育处符合时代观念的学生,更好地为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服务。所以,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要紧随国家政策。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为国家的发展服务的,高校培养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能否具有更强劲的发展能力,所以可以说,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随国家政策,是非常重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国家实际需要的栋梁之才。最后,要切合当代学生的思维模式。现在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这样的文化环境也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更大的开阔性。如果老师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不能说服学生,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抗拒,所以一定要采取以理服人的正确教育方式,用正确的大局观和文化观来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创新办法探讨
4.1 讨论性课堂的建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务必要舍弃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那样的方式已经不能够赢得学生的认同,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心悦诚服的学习感受。唯有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交流起来,在彼此观点的交换和说服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思想观点的局限性、片面性甚至错误性,让老师的正确的观点深刻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而且这样互动式的课堂也能够让一些不愿意学习、逃避课堂的学生无所遁形,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思想政治相关知识。高校中对于学习消极怠慢的学生是非常普遍的,讨论性的课堂的建立,无疑是克服这种现象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让不愿意参与学习的学生参与讨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动力。
讨论性课堂的建立,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的一个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具有足够深的思想政治涵养和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并让学生认可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所以,需要选拔能力更强的思想政治老师,才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讨论性课堂建立起来。
4.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现在的世界就是多元化的世界,越是乏味的东西就越会受到学生的讨厌,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在学生中始终充满高昂的学习热情。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视频的播放、课后相关活动如辩论赛等的开展、相关展览馆博物馆的参观等,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还有待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