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影视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影视专业的理解

第1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专业英语;关联和对接

专门用途英语(ESP)或称特殊用途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有特殊的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高职ESP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应让学习者在获得相应语言知识后,通过对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最终获得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语言技能,从而完成准确、流利的职业交际。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改变老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此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思维逻辑、领导与合作、适应能力等,可以被看作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通行为,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做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是“协助者”和“幕后策划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共性的学习,而是以个性为主。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要求,需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及探索,初步制订方案,以锻炼思维模式及反应能力,学会分析是关键;接着是小组内部的讨论,项目教学法多采用小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每一小组由6~8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学生组成,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选择时更多地考虑能力的互补,这样才能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

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和制定。

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应以商务模块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把商务知识的习得和商务交际技能的训练放到各种仿真的工作场景中。其中常见的商务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金融、交通物流、商务礼仪、商务管理、商务办公等,涉及的工作场景分布于各商务模块之中。教学实施应通过具体商务背景的介绍和项目的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各商务模块涉及的商务知识有系统认识,并在具体商务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商务交际技巧,完成指定的商务任务。

在第一阶段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此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则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工作,例如安排他们与项目的有关商务工作人员、商务专家等谈话(实地考察);老师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及相关的录像、相片、故事和对话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老师为学生进行调查提供各种建议。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第三阶段中,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活动总结会,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让他们有目的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转向新的项目活动。

高职ESP的职业化特点要求ESP教师也应是具有职业化的语言教师。理想的ESP教师应该具有多种职业背景知识和经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ESP教师大多来自语言教师,接受过严格的语言培训,对ESP中的纯语言问题的教学可以应付自如。但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在于,他们不是某一专业的话语共同体(discourse community)的成员,不熟悉目标语境(target language),这使得现在的ESP教师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通过持续实施ESP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来不断丰富ESP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第2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影视声乐;集体课;艺术共性;创造性

影视作品中声乐表现包括主旋律、背景音乐等,同时还包括歌曲。影视声乐是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凝练和概括的艺术表达强化和延伸主题,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成为故事发展的推动力。探索其相关的教学工作是声乐艺术教学中一种更趋于细致且有价值的思考。

影视戏剧专业的声乐学科经历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授课方向从技能课到表演课,从单一技术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形式由个别课到小组课,由小组课到集体大课的高校所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

影视戏剧系开设声乐课的专业有影视表演、歌舞剧、音乐剧、播音等。在这片“非声乐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中,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课的重要意义,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形式――集体大课和

单一小课相结合是影视声乐教学的有效形式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每一个学科的诞生、发展都源自它自身的需求,有它特定的历史轨迹及各自不断延伸的枝丫,最终这些枝丫触到了彼此,长在了一起,学科体系就这样渐渐庞大而有机地形成了。影视和声乐演唱就是这样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一个专业学科,可以说电影和电视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今天的影视声乐教育从传统音乐专业教育中派生出来。

电影发展的初期,影视艺术家们是躲在银幕后现场配音的。器乐和歌唱此时还只是一种“外援”手段。至1927年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以歌取胜,1936年电视歌唱粉墨登场并成为主角。此后,声乐演唱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重要起来,而相关的教学研究也是处在同时发展的过程中,声乐教师们和学习者们起初都在用一对一的传统方式解决影视声乐学习中的声音、气息、表现力等问题。随着影视文化蓬勃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参与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满状态,而正是这种欣赏和参与又使影视艺术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仅从影视专业招生的火热状况就可见一斑。影视声乐的培养也随之成为一个必修专业,原因有三:一是影视歌唱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二是人才的文化素质(包括音乐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三是随着影视音乐多元化的表现,人才的复合化需求提高了。面对如此之多的学生人数,面对影视声乐的多元表现,是否完全沿用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学者们的思考问题。

传统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大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此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课引入影视专业之后,专家们开始了教学上的重大改革――专业集体课诞生了。随着学生人数和教学需求的增加,声乐集体课形式的优势越发凸显,它承载的教学内容包括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的技能技巧、歌唱理论、音乐文化知识、影视及戏剧音乐特征等。这种声乐集体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尤其可以强化声音理论知识,有利于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扩大声乐演唱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有利于教师探索研究广泛适用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声乐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声乐集体课使学生在集体歌声中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掌握发声的基础理论,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对正确声音的认识并有效解决声音问题,在和声训练中提高审美、完善自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集体课在提高授课效率、弥补小课单一形式的遗憾时,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多元的授课过程中和完美的授课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完整体系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板块,使教有所依、学有所成。如果说声乐小课的教学任务是从单一走向精细的话。那么集体课的使命就是从单一的复杂走向深刻的多元。这二者的结合使影视声乐课的教学得到了更有效的发展。

二、教学基础――影视声乐的教学要着眼于声乐教学的艺术共性

歌曲的定义是一个大的范畴,其中包含很多类型,如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歌剧与戏剧歌曲等。影视声乐的歌曲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歌曲的许多共性,它的选材及运用是歌唱艺术多元化在演绎形式上的体现。影视歌曲和一般歌曲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声乐学习训练过程是复杂的,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法一般承认正确的呼吸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基础。在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时,必须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运用,了解呼吸的支点和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识别声音的性质、声部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嗓音的保健等。进一步讲,作为歌唱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以及科学的发声技巧。正确的歌唱呼吸乃至臻美的声音是唱好一首歌的基本条件。学习者要通过专业的磨炼,懂得并掌握发声的生理机制及嗓音运用的机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共鸣腔的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使它成为歌唱者的第二天性,完美的演绎才能开始。

2 具备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其一,音乐中蕴涵着很多民间文化及风俗。从周公时代开始,周朝天子经常通过“听歌”来了解民风。周朝天子通过听歌,不出牖户而尽知天下,而且寓教于乐。听歌要有更高层次的心得体会,上升到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和维持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其二,音乐中融会了诗之含蓄与寄托。比如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直解为:“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演唱这首歌要体味古诗之用辞、理解原文之意境,方能体现音乐之美。演唱者在文学和艺术上不仅要有很高的修养,还要有深刻的富有内涵的表现力以及把诗歌、音乐和声音完美融合的综合能力。清代另一位著名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篇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可以这样认为:歌唱者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和演唱技巧之外,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演唱者在歌曲演绎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准备工序。

3 把握影视作品的风格,使歌曲凸显主题意境

声乐作品的风格会随着时代、地域、民族以及词曲作家个性的不同而不同,影视歌曲也具有同样的风格化。影视歌曲和声乐歌曲在“理解作品”这一环节上还是有一些 不同点,通常理解歌曲只对词、曲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就可以了,但理解影视歌曲的过程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需要了解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及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外,还需要对原著的理解,对剧本、编剧的理解,对导演思想的理解,对观众听觉的理解。

不同的影视剧题材、不同的音乐家及不同的音乐作品都体现着不同的情景描绘和感彩,同时会变换不同的演唱要求。例如以清代帝王康熙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不同的剧本就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问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歌,作为一部正剧的主题曲,它所表达的勃勃胸襟和帝王之气就有别于《康熙微服私访记》这种亲和力极强的民间杜撰式的连续剧所选用的浪漫逍遥的乃至民间淳朴的歌曲形式。因此演唱者必须能理解歌曲所提供的艺术文化背景和感情基础,通过精湛的演唱把作品的风格恰当地表现出来。善于运用自身的声音特点,采用准确的音色和表现手法进行歌曲的演绎,以利于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使歌唱凸显影视作品的主题意境。

三、展现“由心”的歌唱、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影视声乐表演的形式繁多,影视化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但影视记录却一直有着追求自然、真实的天性。声乐作为艺术本身就具有抒情性、虚拟性,与之一体的表演也就具有了舞蹈性、非自然性,而这恰恰是人们所能够接受并要求的真实。舞台声乐表演是影视声乐表演的基础,影视声乐表演是舞台声乐表演的派生。电影电视可以把生活化的表演组织成精美的艺术,也可以说亲切自然的特征会幻化成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这时候“由心”的歌唱更容易使人感到自然舒服,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好感。中国文化常常提到相由心生、境由心生、病由心生、爱由心生。所谓“心”,即指思想或想象,人心中能想象到或能体验到的才有可能表达出来。歌唱者就是要营造好这样的意境,为作品、为自己也为听众。事实上,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创作、演唱还是聆听,由心而发的歌都是最具震撼力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歌唱技术和艺术等教学任务外,更要强调歌由心生的歌唱概念,使我们的学生不至于桎梏在学习的知识框架之中,而是要从复制知识的循环里找到歌唱的新感觉,探索艺术的新出路。

第3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83 — 02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 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 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现状

在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在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仅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在授课方式上,“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不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让“视听语言” 课发挥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勤动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理论课教学过于僵化

“视听语言”本身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教师讲授理论时应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课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实例均出自教科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影片实例的选择上,部分老师也缺少创造性,所选片段经常与其他课程重复,一个经典电影片段,有时学生可能已经看过十几遍,这种规范式教学常常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新鲜度刺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了。

2.忽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来或者附属于该专业,任课教师也常常是出自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在“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设置实践环节、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讲解相脱节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恶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过场”,不够深入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时“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三、“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实践教学

在大学期间,影视艺术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是必要的,而创新知识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而智慧和创新则需要学生在获得了知识之后,通过创新实践去亲身领悟之后才能获得。实践教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则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影视是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视听艺术,“视听语言”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影视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画面与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门基础课,基于此,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倍。〔1〕

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选择优秀作品组织观摩与研讨,所选作品不必太长,以 10-20分钟左右为好,宜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设置作品评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选作品可以是经典影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带来许多弊病,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

3.善于运用多种媒介组织教学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授恐怕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例如讲到运动轴线,可以从《罗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应镜头的画面进行阐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此外,在讲到镜头以及场面调度等原理的时候,教师还可将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带到课堂上,亲自向学生示范讲解。〔2〕

4.加强拍摄实践训练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出了DV拍摄课。但是大多存在课时不饱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点。训练学生拍摄短片,可以先从模仿一段优秀电影的片段开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电影中的镜头及其调度,揣测原片导演的拍摄意图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境,这步完成之后,由老师提出拍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进行拍摄。“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我生日那天”,以便给学生一定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指导教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教学互动学习平台

所谓“新媒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前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从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出击。与旧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丰富,这是个人人均能参与传播的时代。〔4〕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的视觉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萍.从大学语文教育中寻求高师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人才,2010,(11).

〔2〕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

第4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Hall最初提出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他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一种语言的本族使用者与非本族使用者之间进行交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成功的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对所需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活动。刘春燕在2010年提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人才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语言运用能力,要对英语专业知识能够掌握牢固,并且,这些专业型人才还要对经贸、科技知识和外事等涉及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具备获取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正在以不断变化的形态逐渐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对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也可见一斑。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1.培养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语言习惯中职外贸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代贸易的技能和方法,通晓贸易理论,还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才能在具备现代商人素质的同时,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培养语言习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影视欣赏。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对影视更为青睐,影视作品能够给学生传递更为直接、更加简单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切感受外语的语言运用习惯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影视作品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要素:第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脱离学生生活就会导致学生对影视内容理解力低,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二,要选择与母语有显著文化差异的作品,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语言、文化要与母语之间有强烈的反差就会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在心里形成对比,并铭记于心,这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更能让学生接受和了解。第三,影视作品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欣赏影视作品上了,而忽略了对语言和文化的观察与研究。在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如:注意观察影视人物之间相互问候的方式,注意人物的体态、习惯性动作、口头语等等,人物所表现出的体态就是人物的肢体语言,而肢体语言往往最能反映出人物的日常习惯及其内心世界,这对外贸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影响。在影视作品播放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甚至可以是猜到的影视人物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与大家分享,共同总结一些日常用语和惯用语。通过这样的观看和讨论,学生将关注点从形态上发散到语言和文化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外语语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准确把握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心理上的距离,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会建立这样或是那样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中职外贸专业的学生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人物关系有准确的把握。人际关系一般分为三种: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情感关系是指双方的关系中有情感为依托,一般体现为家庭成员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满足情感需求。而工具关系就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关系,交往只是达到目的的有效工具。混合关系则是集中了情感和工具这两种关系类型,虽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感情还没有深到极度信任的地步。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偏情感和混合关系,将个人和公共关系混淆,过分的重面子、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内外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在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约束。而多数西方国家却很少顾及面子和人情,偏重人事两清,遇事一定会公事公办,不会因为关系特殊就予以特殊对待,他们讲理性、认为相互之间要平等对待。西方人尊崇个人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西方人不会将自己的事和别人混为一谈,就像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也是各付各的钱,根本不会出现中国式的抢着买单的现象,他们在交往时,往往是理智要超越情感,这被称为功能取向的人际关系。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能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自私自利,而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过于依赖感情,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由此可见,了解并掌握跨文化的人际关系对培养中职外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第5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体系建立

一、引言

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时代,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影视行业可谓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时代的影响下,社会对于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希望影视行业能够在时代的推行之下越走越远。中职学校对于影视多媒体技术的人才培养也要更加重视,在学生学习的课程方面要着重用心,为学生挑选分配有价值的专业课程,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堂服务,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习到更多影视多媒体技术,为国家影视行业的发展做贡献,让中国的影视走向更长远的未来。在影视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教师要多进行交流讨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也要合情合理,充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打造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本文笔者要对中职学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建立做研究,探究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措施。

二、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制

中职学校的教育体系丰富多样化,对于学生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各不相同,这导致每个班级的学生所掌握到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学生在对知识点有不理解或者遇到困难时,无从取证,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之间要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让本专业的所有学生接受的知识点都具有相似性,这能够很好地降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也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彼此的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除此之外,采用资源共享制,教师之间也能够减轻工作负担,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讨论,避免学生存在铺垫知识盲点,教师还能够互相分享有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向往,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数字影视合成》这一课程是教学视频合成原理的一门课程,主要教学生如何将单一的图片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视频,并且达到自身所需要的镜头效果,这一课程的教学是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掌握视频合成技术,以及对视频的调整技术,使学生能够熟练制作视频。这一课程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因此,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很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该实行资源共享,相互探讨视频合成技巧,并共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对视频合成技术的掌握速度。除此之外,学生在任何一个步骤出现的不当之处,教师之间都能够相互分享,并及时在其他班级进行纠正,以免更多的学生出现错误,这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的视频合成技术掌握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感。

三、建立导师制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理解或者是操作不妥当的地方,而学生的知识量少,见识也没有教师的广泛,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建立了导师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可以有更多的交流空间,学生在知识点上的盲点和疑难点也就能够很好地被导师解决。建立导师制在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信任程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常常会对专业知识有所怀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如果学校建立了导师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近距离教学的同时就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乐趣,学生拥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对课程更加认真,从而就会建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导师对学生有了更多的关注,就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可以很好地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重优秀。例如:《美术基础》是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对于影视专业极其重要,在视频拍摄完成之后的后期剪辑、特效和角色与场景的设计都需要运用到美术功底,它需要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先对视频有一个大体的勾勒,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只有掌握好美术基础,才能对视频的制作和剪映有更多的想法,从而制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教师教学生学习美术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尝试和改善,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好美术基础,因此,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建立导师制,让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学生学习美术,和进行美术实际操练。教师在切实观察学生画画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迅速做出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四、加强课程分担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对专业课程的要求比较多,并且所学课程多与信息技术有关,技能性很强,需要学生认真彻底地掌握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为保证每个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点都能掌握熟练,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足的原因,从而进行快速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个教师就适合担任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很多中职学校内,由于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课程不止一门,这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导致学生知识点薄弱。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师课程的分担,让每个教师都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关注教育学生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例如:《摄影和摄像实训》是一门主要教学拍摄的课程,它主要对照片的光饱和度以及打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一张照片是否合格,其次,是介绍摄影设备的功能以及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学习拍摄过程中,学习如何寻找角度,各类照片的拍摄技巧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拍摄合格的照片、如何寻找合适的角度,以及如何拍摄不虚焦等技巧。本课程的学习经常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这才能体现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课程,分担好教师的课程量,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拍摄活动,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只有教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感受到这一课程的乐趣,并寻找到课程的优势,从而更加有信心地去学习课程知识,提高自身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

五、加强实践教学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与现实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充分学习掌握课本上的技能知识,但光依靠在课本上的勾勾画画是不足以让学生切实掌握技能的,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到所学知识,才能增强学生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能够快速掌握课堂学习的技能知识,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估,此外,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专业的思考与分析,可以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创造出创新、创意的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也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点学习情况最好的了解途径,在学生运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不足,从而可以及时地改善教学措施,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加强学生技能掌握。例如:《电子音乐制作实训》也是对影视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教学的是对影视后期配音以及情景音乐的搭配情况,只有音乐搭配得好,视频才会更加有氛围,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制作者内心的情感,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分析各大影视作品背景音乐的搭配优势,以及如何对作品进行音乐搭配的方法,旨在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技巧,制作出更好的视频作品。教师在教学电子音乐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切实体验感受音乐的制作,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合理运用音乐,而音乐的制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灵感,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到自然和社会中去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自然和社会风味的过程中,寻找到音乐制作的灵感,从而制作出动人心弦的音乐。学生掌握好了音乐制作,就是为学生的影视制作添砖加瓦,在富有情感的音乐影响之下,学生制作出的作品更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引起共鸣。

第6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影视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我国已有很大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的发展情况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该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多,如美术绘画、动画设计、动画制作以及由此衍生的游戏、电影等,因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再课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难以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识,而且不利于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常态化辅助工具。

 

在影视教育动画专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不但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2 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教学理论缺乏系统性 目前,虽然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取得很大发展,但教育教学理论还不够系统,教学经验储备也不够丰富,使得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影视动画专业构建时间较短,因而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以3D动画教学为例,需要有符合要求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如专业化的线拍动检设备、录音设备以及非编系统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那么,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上,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制约。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虽然我国动画产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很多影视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到对口的工作。在调研中发现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不少学生对这个专业并没有多少兴趣。不少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为了拿个大学文凭,毕业后便放弃该专业的工作,而在其他行业就业。

 

二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特长。影视动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包括一系列环节,各环节有明确分工,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因为没有兴趣,所以不少学生学得不精,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现象,使就业前景面临严峻考验。

 

三是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由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单薄,再加上学生兴趣和特长的缺失,致使综合专业素质不够全面,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避而远之。

 

3 传统影视动画专业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影视动画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知识的讲授,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或者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等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含有交流和讨论的成分存在,但基本上还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但也是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很少有机会去进行实践和论证,使学生产生依赖症。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学生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影视动画是一门演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而信息技术的演示性特点,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的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目标的预习案例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画面和文字等于一体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动静结合。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如在讲授“影视鉴赏”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向学生讲解影视作品中导演的构思、画面的色彩处理以及镜头的运用等,就比较枯燥乏味。而运用信息技术,可将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视频直接展示出来,再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影视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式学习,促进自主实践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式功能,为教学互动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先在教师机上主讲,然后让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演示,并记录演示步骤。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进行监控。遇到问题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远程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或进行分组讨论,使其他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学习难点,学生不可能一次掌握,这就需要反复查看教师的演示资料。对于教师的教学实录,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屏幕录制软件,实现对文件进行保存和支持学生下载。学生需要时,使用多媒体播放器,就可以直接播放教师录制的多媒体文件进行观看。

 

5 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知识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构建自己完整的动画教学理论体系。如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一些相关的内容,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饱满度。

 

强化实践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需要大量专业软件的运用,因此,教师应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如将动画运动原理、动画合成理论、动画场景与布置以及动画特效技能等串联起来,优化课程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期达到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

 

保存学生的成长资料,构建教学资料库 学生的成长数据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可以把学生的档案打包保存,作为教学资源和校友与母校沟通的桥梁。

 

6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设计,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7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电影概论是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范围涉及电影制作、电影产业、电影理论与电影发展史等多个层面,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各高校本科一年级电影专业的新生。诸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等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通常都会开设电影概论课程,旨在为电影专业后续的或方向细分、或深度延展的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电影艺术特性与相关理论美学等核心内容,以及佳作视听赏析、浅层次文化读解等重要内容。然而,从众多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状况构成等不可抗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艺术院校中,电影概论的教学授课情况千差万别,在教学方向、课程编排、学时规划、教材使用等方面也特点迥异。

一、现状调研

2013年上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概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课题组围绕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对全国部分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重点院校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本次调研对象选取了全国7所影视学科建设较好、较能体现电影概论类课程教学发展主流的院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选取这些调研对象的基本原则在于,这些院校或下属院系都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并且开设有电影概论类课程(课程名称有所不同),同时还兼顾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院校分布以及各类院校的发展规模等因素。

本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全国调研,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对比、授课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通过以上不同信息渠道的资料搜集、比照与整合,课题组对电影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运用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全国电影教学领域的授课现状。课题组的调研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名称

首先,不同院校之间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命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都将此类电影学入门课命名为“电影概论”,而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则命名为“影视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命名为“影视艺术导论”。出现命名差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不同院校在学科背景与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因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将电影学与电视学的知识体系相融合,于是,也就在概论通识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影视合流”的定位。然而,从实际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涵盖“电视研究”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仍旧是以“电影概论”相关的知识点为核心,因此也属于本次调研范畴,统归电影概论类课程。

(二)课程性质

不同高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比较多元,其课程性质的认定也存在两种方向,一般可以分为院系层面“专业必修课”与学校层面的“公共选修课”两类。例如,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电影概论类课程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或学科基础课,而在西北大学等高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则被设定为“全校通识课”(即公共选修课)。事实上,在全国高等教育不断强化艺术类通识教育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始设置艺术类通识课程,因此,以讲授电影基础知识、普及电影文化为宗旨的电影概论类课程也开始不断推广,成为通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构成。

(三)教学目标

在电影概论类课程宏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同院校的定位基本一致,即讲解电影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影视语言、文化特性、简要历史等,为电影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北京大学影视专业电影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力图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多元的电影观照角度,以及对电影的艺术感受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电影概论课程的授课目标为:“旨在让学生对电影艺术有整体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为深入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目标强调“本门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电影的语言系统,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再将它们分析的成果整合为对一部电影整体性的读解,这种读解不是简单的文学性、叙事性读解,而是依托于对电影的整体理解而进行的影像化读解。这种从电影专业的角度读解影片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电影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应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加深对影视艺术的科学认识,以期达到理性思考与感性认知的结合,进而实现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为以后的影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的电影概论课程,则要求比较浅显,主要立足于电影艺术的基础性审美训练以及培养大学生观众普泛性的电影赏析能力。例如西北大学的电影概论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较熟练地完成电影评论写作;2.引导学生学习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原理、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基本规律,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

尽管各所学校在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比较一致,都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主要导向,但在实际教学内容编排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呈现为两大主要教学方向:

1.以电影的视听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

将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立足于详细讲解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强化教学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对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做少量介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授课中,用将近四分之三的课程容量来介绍“电影艺术的系统专业知识,包括基本属性、视听特性、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等主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在授课体系上也强调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训练,课程安排上重点突出,用将近一半的课程容量讲述视听语言主体内容,包括: (1)影视镜头语言,内容包括:镜头与画面的含义、运动镜头、景别、镜头剪辑;(2)声音和听觉美感,内容包括:声音的出现、声音的种类、声音的表现功能、声音合成;(3)蒙太奇,内容包括: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的理论基础、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蒙太奇的分类、蒙太奇的作用;(4)长镜头,内容包括:长镜头的含义、长镜头的美学特征、长镜头与蒙太奇。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将授课重点聚焦在视听语言的深化上,以接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容量从“画面、声音、蒙太奇”三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安排。

2.以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为教学重点

大多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还是更偏重于对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在课程的规划安排上也比较均匀分布,将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论各个层面都一一覆盖。实际上,由于各高校在教学特色、教材运用、教师研究方向上不尽相同,因此尽管所开设的电影概论课程都属综合性的电影知识介绍,但课程编排却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内容就比较强调电影的文化艺术特性,课程编排分为十一部分:导论——电影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第一章——电影的艺术维度;第二章 ——电影的文化维度;第三章——电影艺术的影像本体;第四章——电影艺术的创造或生产;第五章——电影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第六章——电影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第七章—— 电影艺术的接受主体;第八章——中外电影艺术简史;第九章——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第十章——走向明天的电影艺术;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的影视艺术导论课程设计比较偏重对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介绍,课程编排分为七部分:第一讲:影视的画面语言;第二讲:蒙太奇;第三讲:电影流派;第四讲:电影类型;第五讲:认识纪录片;第六讲:认识动画片;第七讲:电影表演、演员与明星。浙江师范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内容则更强化对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论的入门介绍,课程编排分为十二部分:第一章:摄影;第二章:场面调度;第三章:运动;第四章:剪辑;第五章:声音;第六章:表演;第七章:戏剧;第八章:故事;第九章:编剧;第十章:意识形态;第十一章:理论;第十二章: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式

就教学方式而言,本次调研的院校基本都遵循了“教师理论讲授+重点影片(片段)观摩+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经典影片或片段进行系统视听语言分析或美学鉴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对授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课程学习。

(六)考核方式

调研各院校的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大多采取“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同时上课出勤和课堂讨论也是作为衡量成绩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60%,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期中书面作业和日常表现占40%”,浙江师范大学的要求为“形成性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即在学习期间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1次作业针对特定内容的分析作业。成绩百分计算:形成性考核(40%)与考试(60%)”。其中,北京大学的期中、期末成绩比例有所不同,“平时期中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

(七)学分学时分配

在各调研院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分基本都被设定为2—3个学分,课时也为一周2—3课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浙江师范大学2学分30课时,北京大学2学分30课时。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3学分32课时。以上学校开设的电影概论类课程都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授课,而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则覆盖上下两个学期,共6个学分108课时。

(八)教材运用

一般而言,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材运用,都是根据各院校的学科特色与授课教师的专业倾向来选择。通过调研发现,经典的电影概论类著作都会被列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如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就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共同指定的参考书目。除此之外,由专业授课教师参与编写或由所在院校编著的教材也一般会成为课程参考书目的重要构成,例如北京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指定教材是陈旭光的《影视艺术概论》和《影视鉴赏》,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参考书目为张燕、编著的《影视概论教程》以及周星主编的《电影概论》,浙江传媒大学的参考书目为王光祖等主编的《影视艺术教程》、陈晓云《电影学导论》、刘宏球《电影学》。其中,由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涵盖部分电视学内容,因此其参考教材的运用也包括电影、电视两部分,包括倪祥保的《影视艺术概论》,高鑫的《电视艺术学》,游飞、蔡卫的《世界电影理论思潮》,韩伟岳的《影视学基础》,刘晔原的《戏剧影视文艺学》,钟艺兵和黄望南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此外,电影理论期刊也是电影概论类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卷》等。

二、教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课题组发现当前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各高校教学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探讨和反思,并应该在新一轮教改实践中不断完善。

1.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常规化设置

电影概论类课程作为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起点。其实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也是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然而课题组调研发现,全国很多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并未开设此门课程,例如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其实,没有经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习过渡,而直接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可能会造成学习门槛过高等问题,在未来无论是影视创作实践还是影视理论学习都会感觉比较突兀。

因此,建议开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学科都应该常规化设置电影概论类课程。其中,当授课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时,课程安排可以涵盖电视学相关知识,开设类似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

2.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

如文章开篇所述,目前全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众多,人才培养数量庞大,同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下辖的11个专业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差异。

然而,实际调研发现,各高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差别很大,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亟待完善。鉴于电影概论课是一门引导入门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是针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因此,电影概论的课程设计可以更为简要单纯,适当减少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艰涩内容的讲授,而更多结合电影解读、电影片段赏析等,以便使学生能够更透彻掌握电影视听语言等基础性元素,同时,也更好地为之后的电影学习打下基础。

3.丰富电影概论课程的创新性环节与国际化标准

目前而言,大多数院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方法还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影片”等基本模式,而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课程的创新性环节设计上有所突破,如在课程期间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讲授电影技术发展前沿、市场营销前沿等讲座,结合每年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华语新片与经典佳作展映,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实地考察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关注视野。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有机融汇和合理安排,使电影概论课程的讲授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海外高校相似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国际化标准。例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的电影概论(INTRODUCTION TO FILM)课程根据课时安排,设计了严谨的教学计划(Course Plan),并规定了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里必须完成的影片观摩要求(Screening)以及文献阅读数量(Required Reading),这样的学习计划既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也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教学的创新性与国际化。

电影概论类课程是影视专业新生接触专业的“第一桶金”,是其重要的知识来源与储备,因此,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调研,使更多的影视专业院校意识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和提升这门课的规范化、标准化、前沿化和国际化。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电影概论》[12-02-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晟姝.集思广益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次会议综述[J].艺术教育,2013(9).

第8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1 形体训练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该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于解决以往形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构建影视表演专业低年级基础阶段以“思维引导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包括对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的创新思维,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的借鉴、新型教学法要与影视表演专业要求相适应等。

1.1 教学现状

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的系统教学模式,多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少有突破,缺乏创新,无法达到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要求。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思维

影视表演专业要求对形体课程的训练达到设计、组织、体现角色外部动作的技法,为达到以上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观察生活,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物与动物的外部特点进行分析与提炼,并进行模拟训练,为今后能够准确刻画角色形象与探索表演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同一角色人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多方位的进行理解和演绎,并通过外部的形体表达,使舞台表演更鲜活。

1.3 其他艺术形式教学方法的借鉴

分析其他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取舍与分析,并提出与影视表演形体训练课程相适应的部分进行借鉴。

(1)舞蹈教学的借鉴。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艺术表现工具的表演艺术,是以有节奏的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的形体训练,是通过对学生柔软性与协调性的训练,提升表演者自身的气质与肢体动作的优美性与协调性。

(2)戏曲教学的借鉴。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外部形体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与影视表演不同的是,戏曲教学的形体训练是指,通过对戏曲演员的形体动作的表现力与灵活度进行训练,其主要内容是对演员的腰功、腿功进行系统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通过训练,加强其腰腿的柔软性以及肌肉各部的活动能力,并达到运动自如,舒展大方。在舞台表演过程中,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表现力极强。

(3)对其他艺术教学的合理借鉴。话剧、杂技、小品表演等艺术教学,都是通过表演来传达出角色的人物特征与剧情设计,且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肢体表达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在形体课程的训练中,更加注重通过外部肢体能力的训练,摸索探索不同人物形象的特征,且通过外部肢体动作的表达,深化对角色的认识,能够形成更好的剧情走向和更完美的舞台展示。

1.4 教学方法要适应影视形体训练的课程特点

长期以来,影视表演教学一直以歌舞、戏曲身段,艺术体操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虽然这些课程在学生的外部肢体的柔韧度,灵活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成果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方法要适应影视形体训练的课程特点,不能仅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应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外部形体表现能力与肢体动作创造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外部形体表现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专业的需要。

1.5 针对影视表演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

(1)形体基本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形体训练的核心内容是矫正身姿,使形体动作优美、大方。将形体训练与舞台表演相结合,使在达到形体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并能够在舞台上展示出更完美的表演艺术。

(2)借鉴戏曲的程式化表演的表演技巧和方法。借鉴并非全部照搬,而是将戏曲教学中的能够有效利用与影视表演中的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学习。戏曲教学的基本功侧重手身段、表情、动作的训练,通过动作与表情的表达,传达出角色人物的剧情设定,通过借鉴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形神兼备”“以神传形”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多元化学习。艺术表演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外部肢体表达为主来表现舞台表演的艺术性。形体表现能力是舞台表演的核心,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训练科目,有助于学生对肢体表现能力的掌握和提高。

2 特色表演方向形体教材建设

特色表演方向的形体教材是特色表演教学的核心基础。形体训练课程教材的建设要针对不同表演方向的教学特点来制定,并针对特色表演方向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形体训练课程,这就对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提出了要求。

特色表演方向形体教学的特点:

特色表演方向的不同类型的舞台展示,除了要掌握形体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加强训练对应不同类型的舞台表演的特点的形体教学。以杂技表演为例,表演者的外部肢体表现能力除了要兼具柔软性与协调性,更要在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同时,使动作能够优美顺畅,这就对该特色表演方向的形体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

3 开展跨学科交流,优化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单学科的课程教学,远不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开展跨学科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艺术创造力。能够在舞台表演中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更具特色的舞台表演。优化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教学。

4 结语

形体语言是艺术表演的钥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与口头语言一样重要,通过形体课程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同时在解放肢体的同时,具备身为演员应该有的观察力、模仿力和创造力等,在表演中合理运用肢体表达,使其表演能够自然流畅、收放自如,为丰富表演元素,增添表演亮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军.话剧形体教学浅议[J].剧作家,2008(02):56

-23.

[2] 陆蓓.对戏曲形体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第9篇:对影视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影视赏析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运用方法

1.影视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就要求在新的时代,在新的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有新的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此,我们可以将英文电影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影视赏析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运用

2.1激发学习对象的兴趣

传统的听说课程教学主要以大学英语听说教材中的素材为基础,辅之以听说教程里整合好的情景视频,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程序,但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是远远不够的,现在“90后”大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对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甚至超过教师,在课堂上,他们会更加善于利用互联网设备去探询他们感兴趣的讯息。学生们都知道和清楚英语听说课堂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不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引路人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中考虑本单元的教学思路和内容,还要给学生营造自由的课堂英文交际的环境,将学生的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在交际中提高交际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使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目的。在了解了学生的文化兴趣点后,在授课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给学生展现适当的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自己去关注和探询地道的英文语言表达,这样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2.2提高学习对象的语言表达和听力的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听力和口语表达会心生畏惧。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在该课程中表现得更加沉闷,学生更多是由于英语基础的局限,不太愿意开口表达英语。这就启发了我对听说课堂教学更多的思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如能更有效地将“90后”大学生关注的国外经典英文和时尚电影在课堂中引入,听说课堂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影视作品语速快速流畅,应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等,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学到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要学到地道的英语,就要接触大量鲜活的当代英语。而电影文字简单,生词较少,几乎都是一些日常会话的句子,但发音标准、快速、流畅、语气变化多样。另外电影场景真实,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他英语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置身于说英语的环境中。例如在影片《勇敢的心》中,WILLIAM WALLACE:“Fight,and you may die.Run,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

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just one chance”

2.3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外的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众性格等方面客观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然,各国的语言会体现出这种差异。英文电影中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关系都与中式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会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相应的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领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及由此产生的思维差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语言交流。在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If you’d 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female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dragon”这一个独具代表性的词汇拿出来和学生分享,在和学生探讨该句台词翻译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中国古代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视为神,象征着吉祥;但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龙”指的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是邪恶的化身,常含贬义。唯其如此,学生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如果几年前就考虑到你今天的地位,你就不必这样做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要设法博取镇上这些顽固的母老虎的欢心。”把“dragon”理解为“母老虎”,这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3.影视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3.1模仿地道的语音和俚语

在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中,有一些非常动情和寓意的台词,在演员的独特精湛的演绎下,表达得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若能认真模仿影片中较为经典的台词,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很容易。例如:

1.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它让我如鱼得水。)

3.2提问、反馈和讨论

在影视欣赏前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看,在赏析后可以采取反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该影片赏析的程度。最后一个过程,教师可以提出影片中的某些精彩的情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分析各自思想的精髓和深刻的内涵。讨论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形式对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

3.3评写赏析观后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写的能力对学生的英文综合素养要求就会更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对影视赏析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给予学生应用课堂所传授语言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4.结语

影视赏析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是一门必修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将影视赏析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改变之前听说课程的单一性,更好地体现听说教程的灵活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高教厅[2004]1号.

[2]杨丽艳.谈英语专业电影赏析课设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