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健康教育的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的教案

第1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第2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健康评估 案例教学 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3-02

健康评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课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实验课教师先示范,后是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信息,执行任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从属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对提高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健康评估课程的特点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身体评估和心理、社会评估两个方面。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护理诊断。该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强,护理病史询问和护理体检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动手,增加了实验课的难度。(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单要会实践,更要知道实践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涉及多个系统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基本内容。知识庞杂、深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3)体现应用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身体评估、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

基于上述分析,健康评估是一门注重方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与多科基础知识相联系,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单纯的理论授课和实验课会让学校与临床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其情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互动性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 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某个系统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分组讨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基于健康评估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所要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是:克服教学枯燥乏味和脱离护理工作实际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思辨式学习,提高其对健康评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健康评估的护理程序,按照相互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主要包括护理病史的询问、护理体检、实验室检查、提出护理诊断,每个部分均包括理论讲解、案例教学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做到略讲,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案例教学则根据每个系统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围绕常见疾病,选择合适的案例文本、视频等资料,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

3.实施流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分为案例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授、角色体验、总结评述5个环节。下面以“肝脏疾病需做的体格检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本次课需4学时。第一,案例阅读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在课前1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查阅资料,开展组内学习与讨论。结合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节选择一例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等。提出以下问题:(1)该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2)

目前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第二,小组学习阶段,将学生每组5人进行分组,本校护理专业每期学生人数通常30人,分为6个小组。各组学生根据布置的案例,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案例背景知识,预习相关的实践操作,并开展组内讨论,为课堂讨论和角色体验做准备。第三,课堂授课时采用问题导入。首先播放多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肝病面容、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大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病人与健康人在相貌上有哪些不同,即这些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体征?如何进行检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主要讲授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新的重要理论知识,进行肝脏疾病相关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模范,包括皮肤粘膜检查、肝脏触诊和叩诊、移动性浊音的叩诊等。然后依据该病例向学生介绍分析案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讨论则根据内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实施。第四,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每个小组的组员分别代表病人、家属、护士等,对该案例进行角色体验,就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由每组选出代表对其他小组进行表扬和指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总结评述阶段,由教师围绕课前提出的案例问题对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各组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进行讲评,并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其在课后仍能继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考评机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估教学效果。以往的健康评估考核包括闭卷笔试和纯粹的实践操作,闭卷笔试以知识性题目为主,成绩通过标准化答案来衡量,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开发;纯粹的实践操作大多是学生抽到哪个操作做哪个,难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查,因而需要建立以案例教学为背景,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只重视结果考核的做法,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理论考试以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卷面分数为准。案例分析考核包括两个部分:(1)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发言的活跃度、角色体验是否合情合理等多个方面,此项占案例分析成绩的30%。(2)案例分析考核,由每位学生对多个常见疾病案例抽题,结合所学的理论与操作,对某一具体病患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病患有哪些阳性体征?可能是哪个脏器疾病?还可能会有哪些阳性体征?以上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以口述和操作进行现场汇报,占案例分析成绩的70%。评分主要从仪表仪容、护患沟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判,临床护理教研组多位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打分,平均分为该项得分。

三 反思

1.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案例教学以其真实可靠性、高度概括性、清新感知性,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实践,角色体验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所以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考核方法改革,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计。案例可以说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案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最好能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应结合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病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适合教学实践。(2)案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以及教师模拟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案例内容完整,根据疾病特点,结合病理、生理和解剖等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其完整收集临床案例资料的意识。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教师应是引导者,引导案例讨论与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致力于创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三,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角色体验时,一定要将案例同有关的理论紧密融合,使学生通过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有趣味性而无知识性。第四,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侧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

价的指标与标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建勋.内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3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1.1输液前的准备指导家长配合护士进行身份核对,告知家长即将为患儿输液,暂时不要给患儿喂奶或水,避免患儿因穿刺过程中哭闹造成呛咳或窒息;指导家长为小婴儿垫好尿布;评估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情况,如使用静脉留置针,向家长讲解使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2向家长讲解患儿所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及全天用药量告知家长输液速度是根据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调节的,不能自行随意更改,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告知家长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要带患儿入厕,不要在病室以外的任何区域流动输液,更不能带正在输注的液体到其他病区或公共场所,避免在输液中发生可能的微粒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发生或因液体袋拿法不当导致空气进入体内引起空气栓塞。

1.4液体滴完时的处理方式液体滴完成为家长在静脉输液时最担心的问题,家长普遍担心会有空气进入体内,发生空气栓塞。因此当护士未及时更换液体时会反复催促,甚至个别家长看到液体滴完时不等护士到来而慌忙将针头拔下,也有的提前呼叫,让护士等液体滴完。此时应安慰家长不要紧张,并告知其除加压输液外,液体输完后当输液管内的压力与静脉压力相等时空气会停止不动,根本不会进入体内,在这之前的任意时刻只要将输液调节夹关闭也不会出现回血现象,从而消除家长焦急不安的紧张情绪。

1.5拔针后的护理(1)针头拔出后应注意按压部位和时间:正确的部位是针头进血管处而不是进皮处,防止血液流入皮下形成淤血。按压时注意勿揉,并保持1~2min。(2)拔针时先将输液器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3)嘱年长儿在拔针后局部暂勿用力,如:手臂输液时应防止拔针后腕关节立即负重。(4)告知家长穿刺部位不能进行热湿敷,避免造成局部感染。

1.6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1)指导家长注意保护患儿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穿刺部位不能沾水,防止感染。(2)告知家长静脉留置针正常情况下可保留96h,如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红、肿或患儿疼痛不适等,护士会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3)告知家长为保证患儿留置针留置期间安全,不能带患儿离开病区,以便发现异常时护士及时处理。

2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针对两组患儿家长在输液过程中对输液前准备,药物、药量及速度,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处理,拔针后护理,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记录。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重点对两组患儿家长在输液过程中有关的注意事项的统计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输液前准备,药物、药量及速度,微粒污染,液体滴完时处理,拔针后护理,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5讨论

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对保障静脉输液患儿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消费观念的增强,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成为制度势在必行。目前临床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的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操作的宣教。静脉输液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与患儿的病情密切,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家长获得一些基本的治疗护理常识,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缺陷,病员数增加,使护士工作量增大,不愿花过多时间为家长解释,只是要求患儿在输液时不要乱动,家长不要随便调整滴速。很少主动告诉其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当家长问起来,有些护士只是机械性报药名,或者本身不熟悉药物作用,难以进行健康指导。因此护士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注重新药知识及基础知识学习,充分利用输液操作的各个环节,选择最佳时机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第4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第5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摘 要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及影响,对于还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小学生而言体育教师就更应注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不易察觉的小隐患。

关键词 小学 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 安全小隐患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和锻炼为主的身体活动,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体育本身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和教学对象的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中引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一次观摩小学体育课中对安全隐患的问题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一次,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到某小学去观摩体育课,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统一的学生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一项跳绳接力的内容,学生们积极投入,只见绳子往前甩、学生飞快往前跑,而学生们佩戴的学生证、红领巾却直往后拉。通过这次课可以看出,很多体育教师在组织设计体育课时对比较显而易见的问题如场地、器材存在的安全会引起充分的重视,但对一些不易察觉的小隐患往往没有考虑到,对于还没有足够安全意识的小学生而言这些小隐患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问题。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哪些物品可能存在安全小隐患,以引起各位同行的注意。

一、学生证。学生证是学生的身份证明,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进校佩戴学生证以确认学生身份。但没有意识到在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及上体育课时会产生的隐性安全问题。首先学生证本身有带子系于学生脖子上,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带子就有可能缠绕在学生的脖子上,有的甚至在跑动过程中会受到外力的拉扯而使学生摔倒、受伤;其次,学生证的外壳是用塑料制作的,其边缘较硬,学生证会因运动而引起不规则的摆动,过大的摆动幅度可能会使学生证的边缘划伤学生的脸及其他部位。

二、红领巾。能佩戴红领巾是小学生比较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但是在体育课程中红领巾也会给体育教学造成一定的安全影响。因为红领巾也是系于学生脖子上的,如运动时不加以注意或动作姿势不适宜也极易引起缠绕、拉扯以致摔倒等情况的出现。

三、眼镜。据最新抽样调查统计,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8%,这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佩戴的眼镜就有很多的不便和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在进行篮球、跑步、跳绳等内容的教学时会出现传、接球过程中由于位置不对而导致球体砸到脸上及眼镜上、跑步及跳绳过程中眼镜脱落等情况,有的甚至会因摔倒眼镜摔坏而发生更严重的伤害事故。对于这部分学生体育教师应给予特殊的关注,多引导他们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女生头上的小发卡。小女孩都爱美,很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漂亮,都会在小女孩的头上别上各种各样的发卡等装饰物,殊不知这些小发卡也是体育课中存在的安全小隐患。小学生比较好动,对各种运动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其中,在运动时可能会出现摩擦、碰撞等,这些小发卡就会在不注意的时候划伤其他同学。

五、手指甲。小学生的自我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小学生不经常剪指甲导致指甲过长,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自己的手指容易受伤,也会伤害到其他的同学。

六、口袋里的小物品。现在的小学生文具、玩具、零食比较多,有的学生喜欢将这些小物品放在口袋里,这些物品有的比较硬,有的有突起的边缘,如果在运动中发生碰撞或摔倒那么口袋里的这些小物品就会伤及到学生。

对于以上的这些安全小隐患,体育教师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平时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的着装规范和安全教育,应督促小学生随时注意自己身上存在的安全隐患,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积极杜绝这些安全小隐患,从而在根本上降低这些安全小隐患的发生率。在课中体育教师除了要检查学生常规着装、场地器材外还应将检查这些安全小隐患也作为常规工作来做。

体育课应使小学生自由自在的在玩中学,孩子的着装应该是无拘无束、轻松安全的,教师除了要积极预防一些明显的危害小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应同时关注到这些安全小隐患,以保证小学生在体育课中放心的学、开心的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为己任,使学生逐步形成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自救自护的能力,形成应对日常生活中突发的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明生.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教育革新.2012(07).

第6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1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约有50万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超过2500万人,职业病的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增病人数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亿元,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此受到毁灭性的灾难和无法治愈的创伤。每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大会都有批评中国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言论,世界人权大会等组织也以此为借口攻击中国“忽视人权”。

2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年来也对职业健康安全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8月,教育部提出了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随着我国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按照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和“工学结合”的教育原则,从源头上做起,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到高职院校并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学生迈入职业生涯的启蒙和导引。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

3.1能针对专业、职业和岗位进行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是按专业(职业)划分进行学习的,相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为开展相应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专业,也就是未来相应职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职业和岗位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能力。

3.2有专业的师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双师型”教师和兼职从事实践教学的企业的“能工巧匠”,这样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有针对性地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3.3有利于新一代劳动者形成职业安全与健康的观念。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不仅仅能够使他们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和健康的职业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推动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更好地发挥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作用。

3.4有利于弥补社会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短板。尽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很多用工企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做得并不好。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能力,显然可以弥补社会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短板。

4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内容

工科专业的安全健康教育要根据专业特点,重点从劳动者个体的角度出发,普及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4.1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法律规定等。

4.2职业健康:重点介绍粉职业中毒、噪声、高温、电磁辐射和工作压力危害及预防等基础知识。

4.3职业安全:重点介绍工作中的用电安全、机械作业安全、起重安全、运输安全、防火防爆、安全色与安全标志识认等知识。

4.4个体防护:包括工作中的头部防护、呼吸器官防护、眼(面)部防护、听觉器官防护、手(臂)、足(腿)部防护、躯体防护、皮肤防护等知识及专业保护装备的运用。

4.5急救与避险:包括事故现场救护、突发安全事件的避险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4.6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实训实习安全一般操作规程、制造类车间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程、电工电子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和建筑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等。

4.7校园健康与安全: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安全、传染病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盗、防抢、防诈、防暴力侵害等相关知识。

5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开展

5.1职业健康与安全公共课程的设置

有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要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作为主要公共课程进行授课,把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知识、常见事故的防范、事故现场的急救与逃生等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起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思想意识、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技能。

5.2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内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各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学内容,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技能,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价值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

5.3培养职业健康与安全专职教师。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在学校推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专业教师或企业安全负责人、安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方式,形成相应的师资力量。

5.4强调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倡导和鼓励学生将在教室或实训场所学习到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进行经验的总结,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5.5加强与国家安全监察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应当从安全监察部门及企业生产一线的安监专业人员中聘任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和讲座,吸收有关人员参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培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许云兰,李惠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第7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群体――缺乏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教师,我们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但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幼儿教师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大打折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显示,某省会城市的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轻度及以上症状的检出率为59.84%,远高于全国的常模20%。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二)指导纲领――概括笼统,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系统的培训,使得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无例可范。虽然在新《刚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但内容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比较概括笼统, 缺少内在联系和统一的观念。

(三)家长群体――智育第一,使心理健康教育雪上加霜

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当然,幼儿园并没有考试。但家长们也会自发的对孩子进行“考试”和“排名”。如孩子们能认识多少汉字,能做几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会多少英语单词,参加几级钢琴、绘画、舞蹈考试。与此同时,孩子们也陷入了这场“战斗”。他们开始在意“谁比我厉害”,“谁没我厉害”,“我要超越谁”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与同伴的竞争上。当然竞争未必不好,但作为家长,应该更多的引导孩子们体验自身的成长、自己的努力,并为之感到快乐。家长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乐此不疲的奋斗目标在加重幼儿负担的同时,无疑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留下了负面的能量。

二、解决方案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1.自我调控。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我们要正视工作、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如社会地位不高,家长的苛刻要求、工作的忙碌繁琐等等,都会对我们的内心造成很大压力和内心冲突,影响自身的情绪情感。但我们仍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好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

2.主管部门。幼儿园及主管部门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各种平台,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压力。所以在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以及个中原因。如层出不穷的各种比赛、名目繁多的各种文案等,可有针对性的酌情加以精简。这样能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幼儿身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

3.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当教师的情绪情感出现较大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可以由专业的机构或个人加以疏导,引导教师及时觉察自身的一些感受,并获得专业的帮助。如果能使类似的指导帮助常态化,一定能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保教护航。

(二)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各个环节

虽然幼儿教师在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无例可范,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实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健康融入一日生活。

1.将心理健康融入过渡环节。课间、餐后、午睡前后等环节在幼儿园统称为过渡环节。这些过渡环节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如课间和谐的师幼关系和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幼儿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心理环境。在餐后整理餐具、午睡前后自己穿脱衣物等过渡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独立意识的养成。过渡环节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个别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将心理健康融入教学活动。我们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和契机,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把握这些内容和契机,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特质。如在能力差异较大的艺术活动中,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努力,但同时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与同伴间的差异,能愉悦的接纳这种差异,并接纳自己与同伴的不同。在挑战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在竞争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3.将心理健康融入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对在游戏内容的确立、游戏材料的选择、游戏角色的扮演、游戏进程的推进等环节,学会如何与同伴协商、合作,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制定规则、遵守规则、选择游戏内容、分享游戏材料等环节,发展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分享的精神。

(三)家园同步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1.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班级空间、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互相交流探讨各种有价值的案例及社会热点等。使得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的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第8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一则寓言说: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一只大锁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说:“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锁的心。”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学生,那些任性的特殊学生。作为老师,一个班主任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体察他们的内在需要,铸一把“心匙”,去开启他们的心门!

去年刚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个著名的“游戏三人帮”,为首的是何苗,长得人高马大,外号“河马”。不守纪律,不爱学习,脾气暴躁,喜欢用拳头说话,是出了名的刺头,所有的老师都感到头疼。这家伙换了新老师也不在乎,依旧吊儿郎当,更过分的事是,他上来就给老师一个下马威!

第一节课他就迟到了,上课大约5分钟以后,他才摇头晃脑的从楼梯上过来(我们班正对着楼梯口),一言不发就往教室里走,这个时候如果批评他或者追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很可能会和老师打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好收拾。于是我假装不认识他,把他叫住了,说:“这位同学,你走错教室了”!

他楞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就是这个班的”!

“是吗?”我向他伸出手,“我是你们的新班主任,叫我陈老师或者老陈都可以,很高兴认识你!”

他突然哆嗦了一下,有些不知所措,左顾右盼了一会才把手伸过来。

这一节课,他很安静!

下课了,我招招手,让他帮我把作业送到办公室。

因为工作很忙,我就边批作业边和他谈话,同时让他帮助整理一下批过的作业,我发现他整理的非常好。我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何不用他过剩的精力为班级做点事呢?

我说:“你的手可真巧啊,把作业整理的又快又好!”

他一听很高兴!

“那你愿意帮老师做事吗?”

“愿意”他很响亮地回答。

“那好”我说:“我们班的讲台就交给你了,请你帮值日的同学管理好,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出色!”

事情正像我预料的那样,他干得的确很出色,讲台每天都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更让人欣喜的是他在其它方面也改进了许多。

但是头疼的问题依然有,学习依然没有起色,依然喜欢打游戏,虽然游戏三人帮的座位隔的很远,妨碍不了一下课就聚在一起,有时候上课也眉目传情。

想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必须断了游戏的瘾!

一个周末,我悄悄的约见了何苗的妈妈,这是一个看起来干净漂亮的中年女子,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夫妻已经离婚,禾苗还有一个姐姐跟着妈妈生活。他爸爸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打人,这也是他们离婚的主要原因,禾苗判给了他爸爸,他爸爸经常外出,为了方便联系,就给了孩子一部手机,他妈妈知道孩子玩游戏,说服不了,又不敢和他爸爸说,怕他没轻没重的打孩子。我又约见了他的爸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推心置腹的一番话,竟说的他眼圈红了,他表示愿意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我把三个孩子的家长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秘密的会议,决定用运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游戏中摆脱出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参加了学校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队,课余时间家长全程陪同,多给孩子关爱,尽量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给予学习上的辅导,只有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大力表扬鼓励,一个阶段下来,孩子们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上课时也能静下心来,开始听老师讲课。

在班中,只要他们能做的事,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尽管他们做的不是很好,尽管有的比我亲自去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坚持让他们去做,打扫卫生、收拾教室,黑板报小组定期更换板报内容,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都他们自己决定,我只负责验收。要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变的活泼可爱了许多,成绩也有了起色,他们仍然是三人帮,但是聚在一起,谈的不再是游戏、打架,而是中学去哪里上?……

第9篇: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文

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和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它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生命安全教育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和安县桑枣中学的“奇迹”,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策的思考:

(一)学校层面

1、提高认识,应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

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成立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把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1)认真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检查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完善;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定期开展防灾避险演练的制度和措施。

(2)认真组织,着力查找存在问题。学校要防患于未然,进一步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重视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寄宿制学校要认真落实《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严格按卫生标准规范操作,严禁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4)认真抓好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把法制教育和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

(6)建立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

(二)学校体育层面

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我们学生避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机敏一点,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是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紧迫课题。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制。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而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接受各种安全教育知识和逃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记住。在面对灾难时才能表现得遇事不慌,勇敢逃生。

2)在体育课上播放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的救生宣传片,使学生对这些灾难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身体体验做好准备。

3)开设情景模拟训练课。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灾难及如何自救。在情景模拟中,如:当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学生们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看书,有的躺在床上休息,有的正坐着吃饭……此时警报响起,学生们要最快速地采取不同的自救方式逃生。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灾害产生具体直观的印象,使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在学校体育课设置奔跑类、负重类(自制担架、抬人载物)、攀爬类(火灾现场逃生墙)、技巧类(翻滚、跳跃、攀越障碍、自救姿势)、救护类(止血、包扎固定、自我救助)的训练课程,以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5)体育教研室与学校结合每学期都要举行防火、防震等内容演练。

不同的灾难教给学生的自救措施也不一样。例如火灾时要教会学生捂住口鼻、翻滚、攀爬等逃生技能;而发生地震时要教他们不能随便乱跑,要寻找墙角等地点躲避。通过不同内容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逃生能力。“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

总之,加大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形式的研究力度,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清,季建成,邬燕红. 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2]王开永.关于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引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J]. 第一健身俱乐部.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