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作文范文

中小学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作文

第1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一、依据课程标准,做好教学目标的衔接

1.要保持作文评价标准的统一。小学教师评价作文往往过宽,而中学教师往往过严,这样就造成学生心理落差大。所以,小学高年级教师可制订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以克服较大的误差和情感因素。而初中教师不能机械对照评分标准,把分数压得太低。

2.要依据阶段目标指导作文。小学作文是模仿与练习,但高年级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并懂得安排材料。初中教师则要先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然后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突出中心、表达思想。

3.要依据阶段目标讲评作文。因为小学生习惯于完全按教师的指导和范文写作,所以教师应重视作文讲评,并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如让学生试着评价他人的作文等。

二、坚持语文本质,做好语言文字训练的衔接

1.要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注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而初中的语文老师则要注意不能以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给学生鼓励。

2.要注意文字运用方面的衔接。小学生的作文往往笔误较多,中小学教师都要持之以恒地纠正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使其逐步达到书写工整、正确。

3.要注意词汇、语法方面的衔接。小学教师的“下水作文”(范文)要准确规范,不用生造怪僻的词语,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反复使用,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三、把握写作过程,做好知识技巧传授的衔接

1.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写出特色。比如描写人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女同学是否个个都有“圆圆的”“苹果似的”脸蛋?从而学会抓一两个特征来描写,写得富于美感。

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快,以至行文的跳跃性比较大。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和方向,而且要引导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借鉴有法。

第2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为配合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在我区顺利开展,同时通过第四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比赛,培养中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青少年儿童在比赛过程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和书信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现和培养写作新苗。

二、承办单位和组织机构

襄阳区教体局、襄阳区邮政局

具体实施单位:全区各中、小学校;各邮政支局、所。

三、参赛对象

(一)天地杯参赛对象

小学3-6年级学生(3、4年级为小学中年级组,5、6年级为小学高年级组)

中学7-9年级学生(分三个年级命题作文)

(二)第四届书信比赛

全区初、高中学校及小学

四、活动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4月9日—4月15日)

⑴由区教体局、邮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暨襄阳区第四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比赛的通知》

⑵组织各学校及邮政支局召开竞赛动员会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4月15日—4月17日)

⑴由各学校组织动员学生自愿参加比赛

⑵各邮政支局所与当地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参赛信封送到学校。

3、第三阶段:写作和邮寄作品阶段(4月18日至4月25日)

⑴学生自愿选择参赛题目进行写作,可同时参加“天地杯”比赛和第四届书信比赛,也可任选其一。

⑵学生将参赛作品分别装入统一的专用挂号邮资信封(每枚售价5元),邮寄到指定的组委会,参赛作品内容应和邮资信封印制的竞赛项目相符,避免错装错投。参赛截止时间为4月2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4、第四阶段:组织阅卷和评奖

1、“天地杯”作文比赛统一参加全省决赛,按一定比例评选一、二、三等奖。同时评出优秀辅导老师20名,组织奖1名,由竞赛组委会颁发奖状。获奖作品奖在刊登在“中、小学生天地”上。

2、第四届书信比赛总获奖面为参赛人数的2%,其中一等奖占5%,二等奖占15%,三等奖占30%,优秀奖占50%。设立优秀辅导老师奖100名;设立优秀组织奖10名。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分别奖励学习用品文具,也可减免一年或半年的“中小天”订阅费,奖励额控制在总额的2%。优秀辅导老师和优秀组织学校奖励额控制总额的8%。

五、爱心捐助及经费

1、按总额的10%提取爱心助学经费,按人平300元进行捐助,捐助学生由学校推荐,区教体局把关。

2、按总额的5%提取办公经费。

第3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衔接性 衔接问题与对策

如何实施中小学衔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作文衔接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作文衔接的现状,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

要明确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衔接”的意思, 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衔接是指“事物相互连接”。它可以说是“互操作性”,“挂钩”,可以说是“协会”,“一体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因此,这里的中小学作文的衔接,其实就是指中小学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连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说到,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教学艰涩,导致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减轻初一语文老师的工作压力,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夯实新生的写作基础,有效的组织创新教学,是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

因此,收集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将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有关数据和文章进行综述,将更好得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中小学作文有序而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初中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

王康琦在《浅谈中小学作文的衔接》一文中认为小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知识缺乏衔接性的成分,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善于学习。因此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没有发现衔接教学中的共性,从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六年级的写作思维中。

王晓芬则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是处在一个“瓶颈”期,她在《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一文中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学校作文教学,不断指责;教师也抱怨多输入、低输出,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共识。

颜丹更加具体表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现状,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科萨贞主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注意的教师教育教学法》一书中,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现实主义中,理想的教师教育的是要既注重理论学习也要重视教学实践。[2]高艳红也指出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理论,只有写作教学经验的观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没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将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教学。

具体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课标存在缺陷,教学教材不衔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明确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教材编写衔接中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方式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颜丹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编订方面的问题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指出,教材的编订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较简单,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知识点覆盖少;而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掌握上的深度有所提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高。

2.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李菁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 ――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之间跨度较大。

陶云云在《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解析》一文中,她认为作文的文体开始具有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细节的习惯。

刘军堂觉得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方法并不了解。在《浅析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中指出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的缺失。

3.中小学作文评价方法差距大

对于教学评价上的差异,颜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疑问中阐述到,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偏差,小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而中W则更侧重于评价的客观、科学、公正、严格。

沈立文在《小学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讲述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改完全处于漠视状态,致使一些错误不断地重复出现。

教师对于作文批改很少去研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使学生长期养成写作靠自己,批改靠老师的惯性,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懒于主动修改作文的惰性,作文独立修改能力发展不足。

第4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高层次的能对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全局进行指导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很多,L.W.安德森等人修订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以下简称《分类学》)当属其中重要的一种。其提炼出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样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认识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教学问题”乃至解决的思路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教育领域四大主要“教学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45年之后的2001年,由8位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测量评价专家共同对其进行修订,出版了《分类学》。《分类学》在对半个世纪各种复杂教育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四个最重要的教学问题:②

1.在时间有限的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重要的?(学习问题)

2.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学问题)

3.怎样选择或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信息?(评估问题)

4.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一致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指向“学什么”,亦即“目标与核心教学内容”。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内容来培养是首先要弄清楚的。第二个问题指向“怎么教”,亦即“有效教学活动策略”。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要达成“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这样的效果,必须对教学内容的“计划和传递”有合宜的策略。第三个问题指向“怎么评”,亦即“有效评价”。“教”指向于“学”,“教”的效果通过“学”的效果来体现,这已经成为共识。如何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信息以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重要问题。第四个问题指向“一致性”,亦即“目标、教学、评价相一致”。忽视了目标,则内容选择上便没有了聚焦;没有评价,则教学效果无法确定,也无法得到调整改善;偏离目标和内容的评价则是无效的评价,无视评价和目标的教学则是随意低效的教学。

相应地,《分类学》还提出了九条结论:③

1.迁移和保持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2.知识和认知过程共同界定了学生实际上习得了什么。

3.特定的知识类型有规律地伴随着特定的认知过程。

4.如果不能把教学活动从教育目标中区分出来,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5.评估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两个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和给学生评分以反映其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总结性评估)。

6.外部评估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课堂教学,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教师需要寻求某些积极且具建设性的方式,以便将这些外部评估纳入课堂教学中。

7.教师应该确保评估与目标的一致性。如果评估与目标不一致,那么此评估就不能提供清晰的证据以表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8.教师应该确保评估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如果教学活动与评估不一致,那么评估结果可能会低估教学的效用。

9.教师应该确保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如果教学活动与目标不一致,那么学生可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但却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第1-2条结论对应于问题1“学什么”。给“目标与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了选择和判断的具体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迁移保持”,具有“实践性”。教学一旦实现技能从习得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这种背景下的技能将会长期保留在记忆中。第二个标准是“共同界定”,具有“综合性”。 教学实践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涉及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认知过程,也就有了不同的知识类型。

第3-4条结论对应于问题2“怎么教”。为“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第3条结论强调“教学的规律性”。“教学的规律性”要求先认清知识类型和不同年龄发展周期状态下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把握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相伴随的规律。第4条结论强调“教学的指向性”。“教学的指向性”意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应一直指向“学习目标”,而不是“活动”本身。

第5-6条结论对应于问题3“怎么评”。这两条结论从“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给教学评价做了提醒。第5条结论提醒教师关注评价的“目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不同。第6条结论提醒教师关注评价的“影响”。如何发挥积极的影响,如何消除消极的影响,如何用“积极且具建设性”的方式将“外部评估纳入课堂教学中”,这都是我们长期忽视的问题。

第7-9条结论对应于问题4“一致性”。这三条结论分别强调了三个概念的两两一致性。第7条强调“评估”与“目标”要保持一致。第8条强调“评估”与“教学活动”要保持一致。第9条强调“目标”与“教学活动”要保持一致。现代教育评价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史密斯一泰勒报告”。该报告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布卢姆等人创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清晰地陈述目标”、“测验如何与目标相匹配、一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教育评价范式中,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了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做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要“教学问题”

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哪些教学问题?有人认为有四大方面,分别是:(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书到用时方恨少,(3)作文模式化,(4)缺乏真挚情感。④有人认为有五大方面,分别是:(1)教学本真的缺失,(2)教学目标的错位,(3)教学环境的封闭,(4)教学策略的失误,(5)教学评价的误导。⑤有人认为有六大方面,分别是:(1)写作认识问题,(2)教学重点问题,(3)“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4)教师自己的写作素养不能适应教学需要,(5)教师的应试观对写作教学带来了干扰,(6)没有写作教材。⑥还有许多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问诊把脉。诸多“问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少学理基础,往往偏执一点,存在碎片化的重复。对照《分类学》所归纳的几十年来教育领域存在四个最重要的教学问题,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才是本质问题。只有充分认清这些本质方面的问题,解决才有针对性。

1.教学目标笼统,教学内容随意

写作教学是语文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写作这一核心教学内容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造成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笼统,缺少具体的教学内容。写作教学自身也有其“核心教学内容”,就是“表达技能”。写作教学“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基于一个“综合性需求”,这个“综合性需求”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期待,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认知的基础。由于忽视社会生活对人才培养的期待,课程标准目标笼统、内容缺失,忽视学生发展状态和心理需求,少有的写作教学内容常常以教师自我经验、兴趣感觉等个性化判断来确定,导致教学的随意,效果的低下。《分类学》针对“学什么”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强调教学目标、内容要“共同界定”并能够“迁移保持”对我国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写作是“综合性”“实践”课程,不同的知识类型与不同的认知过程这一综合因素共同界定了学生实际上习得了什么,不具有迁移性的技能、难以实现从习得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的技能,不能确定为“核心教学内容”。所以,具有可迁移性的不同类型的写作知识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教学内容”。

2.以模糊的“多读多写”和“活动教学”代替教学

“多读多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写作策略。但是,几十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根本没有实现“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时至今日,在寻找问题的时候,还有人开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类的药方。其实,这是一个整体倾向上的“教学策略的失误”。从本质上说,“多读多写”的想法没错,但是,真正重要的在“读什么、怎样读”“写什么、怎样写”上。“多读多写”这种说法相当于对一个病人说要吃药,但是,吃什么药,吃多少剂量都不予讨论,如何能治好病?模糊的“多读多写”对许多学生不但不起积极的作用,还常常使之失望,使之厌弃。写作教学的边缘化与无策略密切相关,互为表里。因缺少有效策略,所以随意化;因随意化导致效果微弱,所以边缘化。如果既没有“计划”策略,更没有“传递”策略,教学的效果是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的。“随意化”“边缘化”的教学连“少数”和“低水平”都不能保证,距离“大多数”和“高水平”的要求自然更是遥远。《分类学》针对“怎么教”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强调“教学的规律性”和“指向性”。要求紧紧围绕目标设计策略,根据学情实施策略。指出不能区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当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上时,学生更感兴趣的也许是从事活动而不是从活动中学习。当前,我国小学写作教学重视“活动”忽视“目标”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在总结提炼经验成果的时候,关注点又往往只是极少数通过活动写得比较好的学生成果,忽视了“大多数”的“低水平”。这些“大多数”“低水平”学生在小学就失去了培养写作技能的机会,到了中学连“活动”也没有了,写作水平自然更加低落。

3.缺乏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教―学―评”没有一致性

对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而言,这是最薄弱的一条组织原则。因为目标系统连贯性、具体操作性严重不足,导致教学活动存在大量随意性现象。由于长期缺少对评价的科学理性研究,写作评价多落在狭隘的终结性评价一种样式上,这种样式都是全面性的,而且多是教师个人主观性的评价。目标的笼统性,教学的随意性,评价的终结性、全面性、主观性,导致目标、教学和评价是无法取得一致性的。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几乎任何一个班级都不能提供“学生的学习达到何种程度”的“准确信息”,因为我们普遍缺少“评估工具”和“评估程序”。就连中考、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也缺乏真正有效的“评估工具”和“评估程序”。这也是中小学写作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重要因素。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评价有三种功能:评估学习、为了学习和促进学习,分别对应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第一种是为了满足教育问责,第二种是通过诊断调整以帮助学习,第三种是借助评价推进学习。过去我们对评价的功能理解基本上停留在第一种上,对后二者缺少研究。布卢姆早在1956年就提醒人们不要狭隘地关注终结性评价,指出“评价并不一定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相反,在某些情况下,评价过程则很可能是获得新知的前奏,尝试新一轮领会和运用的开端,或作进一步分析和综合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和一些大型的研究机构不断提倡“评价是促进学习的工具”的观念。上世纪9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的权威评价专家布莱克和威廉发表了《评价和课堂学习》《黑箱之内》两份关键性论文,认为课堂情境中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成就,教师执行和使用课堂评价的方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两份研究成果扭转了上世纪90年代英国重新出现的强调外部考试的倾向,重新使形成性评价回到关注的核心和前沿。2000年,美国评价改革小组出版了一系列学习性评价的原则,如学习性评价是有效教学计划的一个部分,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是课堂实践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如何取得进步等。

有专家在布卢姆“目标―内容―评价一致性”的基础上抽取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活动”分解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出基于目标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框架。该理论认为,清晰的目标是“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一学一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一学一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⑦

“教―学―评一致性”原本就不是问题,教学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所有单一或点状的思考都不是完整的教学。譬如: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只思考教材处理或教学方法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太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再如:我们在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评课的人说“这堂课讨论得很好”、“情境创设很好”之类的话,如果评课者在分析时不把这些问题与该课的目标建立关联(一致性),就会出现太多的“为讨论而讨论、为情境而情境”的课堂。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教学一致性思维的表现。因此,变革这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思考“教―学―评的一致性”。

《分类学》研究提出的四个问题被当前教育心理学领域誉为“四大经典问题”,但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似乎显得很陌生。《分类学》只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成果,要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转型”,还有许多成果需要我们学习借鉴。

注释

①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第55-59页。

②③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皮连生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93、195页。

④曹赛男:《高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第57页。

⑤时金芳:《作文教学问题归因探析》,《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2期第79-85页。

⑥刘德水:《写作教学“六问”》,《中学语文教学》, 2013年第9期第4-9页。

⑦崔允,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期第5页。

第5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字:浅析;小学;初中;作文;衔接问题;思考;措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总体成绩,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除此之外,作文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好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的文字功底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作文老师一定要提起写作教学的重视。在小学的教学中作文的要求是比较低的,而且只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写作的兴趣。到了初中以后,作文难度急剧上升,开始追求一些比较高质量的写作。在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小学与初中的作文衔接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的学生虽然已经步入初中,但是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停留在小学,迟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

一、小学与初中作文断层的原因

(一)小学作文写作要求低。当小学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作文难度也没有适当的加深。这就导致学生感觉初中的作文很难写。在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很低而且主要是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他追求的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小学高年级面临着升初中,作文难度及要求应该有所增加。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就使得我们学生上初中跟不上,作文写不出什么东西。

(二)初中一年级作文内容难度急剧加深,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要求也很高。初中作文要求学生写出创意,要能合理的布局,要能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内容不能拖泥带水,这些都是小学作文中不曾出现的要求。这就会让学生十分的迷茫。我们初中的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释放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老师的脚步。

(三)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的衔接做的不到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上出现了断层,这就直接导致写作出现种种问题。小学作文重点在于让学生不讨厌作文,能够语句通顺,字迹整洁,标点规范。它对小学生在写作上没有太多的要求,而且不要求小学生有很多的跟写作有关的知识。小学老师也不会教作文常识。但是在初中就不一样了,作文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独立自主的写作,能够使用适当的修辞,能够知道自己作文的中心以及主体。但是很多的初中生,虽然身在初中,但是知识量却是停留在了小学的水准,写作水平迟迟提升不上来。

二、怎样才能实现小学与初中作文的良好衔接

(一)在小学进入到高年级以后,老师要适量的加大写作的难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在学习上有了比较强学习能力。小学那种简单、随意的写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进步的需要了。我们在日常的授课中,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几种修辞,可以要求学生写够一定的字数。通过这样的形式,一点一点的加大写作的难度。为学生的初中作文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作文老师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小学分为六个年级,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级还很小,他们的作文教学要多于培养兴趣为主。但是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就应该适当的进行拔高。我们之所以小学和初中出现了断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小学老师一定要先丰富学生的知识,适当的给她们渗透一些初中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量就增加了,初中的写作也就提升上去了。

(三)我们老师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小就富有丰富的知识。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课外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语文这一科目。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能够提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多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课外阅读对于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读书万卷,才能下笔有神。要想解决断层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资料。

(四)在作文课上,老师应该多给学生讲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上的技巧。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书面知识也不充足。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天真无暇,但多为流水账。在小学生进入到高年级以后,他们的写作应该有一定的提高。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上,要多给学生讲一些写作的知识及技巧,鼓励他们运用到下次写作中。

(五)小学生进入到高年级以后,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想还很单纯。因此我们老师要抓住这一特性。在平时的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本只能怪的诗歌,散文等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我们在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同一个作文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题材,这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作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学生总体成绩有很大比例。我们小学老师要和初中老师一起努力,改善作文中的断层问题,实现教学的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朱蕾蕾.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013

第6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作业评价

小学语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应该及时地为小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而这个作业必须是事先经过精心的设计所完成的,而通过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教师可以良好地、有效地、直接地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充分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而反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作业是构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应的作业评价则是关系到整个教学展开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的作业需要教师来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产生联系的环节,不仅如此,教师的评价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积极地、及时地在小学语文作业评价中融入新课标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并且更加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结果缺乏人文性

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中,教师普遍采用×、√或者通过A、B、C、D等符号来表示对学生作业完成程度的评价,而从表面来看,这些符号具有一定的苍白性,尽管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对学生的评价,但是却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同时也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厌恶作业、排斥作业,最终影响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兴趣。

(二)评价主体单一化

长期以来,批改作业几乎由教师包办。学生对花教师大量时间批改的作业,只看成绩,并不反思。甚至有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是自己的事,对错与否是老师的事,与自己不相干。因而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而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小学作业的评价主体除了老师以外,学生、家长都可以参加评价。

二、小学语文作业评价中新课标的运用措施及重点

(一)欣赏式评价

欣赏式评价,指的是教师暂时放下自身的教师身份,与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去展开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活动,而当中的评价语气、评价文字都充满了欣赏或者是建议。通过这种带有欣赏意味的评价,学生不仅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还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身的优点以及缺点,从而自觉、积极、不断地完善自己。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比如说生字的抄写、问答题等等,教师应该给予侧面的评价,例如我觉得你的作业还能够回答得更好、字写得很漂亮,可是要注意用词的规范等等;第二,对于没有指定标准答案的作业,比如说周记、作文等等,教师应该给予正面的引导,例如看完你的周记,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发现你的文章……

(二)商榷式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合作的伙伴关系,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应该主动地从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宝座上走下来,与学生心平气和地展开交流以及沟通。即使是学生所写的日记、作文再糟糕,教师的评价也不能够带有任何的讽刺性、侮辱性之类的语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抱着“写比不写好,写得好比写得不好更好”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作业,并且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对学生的作业既指出问题,又提出希望;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慈爱。那么学生就会“尊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激励式评价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关键阶段,其认识对于自身来说既是陌生的,也是具有探索性的,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如果小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师作业评价是苛刻的、严厉的,就会直接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感,进而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而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所给予的作业评价是具有激励性的评价,那么就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并且起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正是因为这样,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对学生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措辞,并且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式评价,这样不仅仅能够完善整个教学活动,更能够给予学生信心,给予学生能量。

(四)自主式评价

作业评价的实施和课堂教学一样,要把作业评价的空间还给学生,分作业层次,让学生分类进行评价。如:自我作业评价,学生之间交换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小老师式”的评价……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关系到教学活动顺利展开、顺利完成的同时,更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正是因为这样,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地、客观地了解自身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展开对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够使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活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也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杨芬.多元评价 展现亮点: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浅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8).

[2]范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8).

第7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师;作文教学;低效探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16-03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莫过于学生笔下的作文。作文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更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仍然是作文教学。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作文训练,至高中毕业寒窗十年,也只有不多的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普遍存在学生作文中的现象是:内容言之无物,泛泛而论;形式呆板拘谨,层次不清;语言既不规范,也少灵气。笔者曾经在一次中考试卷的作文阅卷中,发现一整叠的作文内容几乎全是学雷锋、扫马路。内容之单一、材料之陈旧、说服力之苍白、表现手法之死板令人叹息。在中、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做到抓准中心,万勿跑题,再具备一些典型的大路货的材料,诸如爱迪生的汗水说,保尔、张海迪的逆境奋起精神,马克思在图书馆座位下的脚印,甚至高三还“赖宁哥哥”。总之学生的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作文教学的低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方面。诸如生活经验的欠缺、知识基础的不扎实、思想认识的不深刻及阅读、文学才能的水平低以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状态,更值得我们作深层次的分析。

一、作文教学观,狭隘陈旧

盲目跟考,急功近利,片面强调作文教学目标的工具性,见“文”不见“人”,导致 “人” 的物化。考试本没有错,但一切为了考试就出了错。在应试的阴影下,作文成了单纯获取高分的工具,每次作文都成了应试作文的全真模拟。考试若考命题作文,从初一到高三就着眼于训练命题作文;考试若考材料作文,平时训练的就是清一色的材料作文;考试若考话题作文,那就铺天盖地的训练话题作文。犹如脚踏西瓜皮,考到哪就教到哪,一切唯考试是从,应试成了作文教学唯一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这种教学氛围里,学生作为人,已失去了他们的中心地位,变成了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人已经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相分离。原应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杀”气腾腾、紧张兮兮的应试训练课,学生小心翼翼,绞尽脑汁的闭“门”造“文”。眼中只有作文而没有人,为作文而作文,使学生真正成了造“文”的机器。

二、写作素养偏低,指导乏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师较深的文学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对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作文教学讲坛上站着不会写作文的人。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成为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没有时间写”是一个原因,但眼高手低,写作素养函待培养也是事实。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写作的教师怎能底气十足地登上讲台?笔者在本县十多所中学中搞过调查,几乎没有教师能自觉地坚持写文章,研读、积累写作理论。在调查中,有78%的语文教师翻阅过关于写作的阅读资料,了解写作教学的发展情况,而且,65%的教师又是在开会时、做公开课前阅读的,这表明现用现学的功利目的和盲目随意的积累较为明显。大部分教师迫于评职称和奖惩压力写一、两篇论文,每学期写些教学总结,就是能写教后感之类的老师也寥寥无几,至于能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下水文的就更难得一见了。可以说平时不练笔已成为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一大通病。不会写,又懒于写,积累少,又疏于积累的事实,必然要导致写作素养的低下。

三、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多,专项突破少

因为缺少计划性,部分教师对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不清,拿初中中阶段来说,只大致知道第一学年重点训练记叙文,第二学年重点训练说明文、议论文,第三学年进行综合训练。至于每学期训练的侧重面,每次训练的突破点,心里一概无底。于是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从观点、材料到结构、语言全面出击。使学生顾此失彼,尤其是使低年段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写些“具体而低者”的文章,往往哪方面都不符合要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层次要求不细的因素,如只有学年目标,而没有学期和阶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而部分教师也懒于对大纲目标作分解(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全方位地提出要求,使得他们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最主要的真正的重点或突破点上,造成注意力的误导、分散和浪费。

第8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文化;校徽;作用

校徽,作为学校形象系统的设计关键,必须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清理学校的发展脉络,从而在具体的视觉形象中体现出学校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

一、校徽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校园VIS系统中,校徽即学校标志是最具视觉性的品牌武器,也是VIS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设计。其应用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可以说校徽设计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整套VIS设计的成败,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视觉形象,甚至环境布局,办学风格。同时,校徽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与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办学思想、人才目标、办学特色的结晶和积淀。校徽对于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追求真理、探求知识、报效社会,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校徽设计对一个学校的作用应在于:——传达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以独特的视觉形象宣传本校。——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本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学校士气。——成为学校品牌的识别符号,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提高大家对本校的信任度,扩大社会影响力。——能明显地将本校与其他学校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本校明显的特征,确保本校在本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以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徽为例: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并设计了该校的校徽。陶行知对其解释非常出色:圈有三种德行:一是虚心,代表学习;二是不断,代表工作;三是精诚团结,代表最后的胜利。第一个圆圈代表全校一体,第二个圆圈代表世界一体,第三个圆圈代表宇宙一体。而且学校、国家、宇宙是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绝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的意识。75年来,校徽已伴着育才中学不断发展成为我市的一所知名重点中学。它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已融入一代又一代育才人的心中,并以此为荣。同时,也得到了业界和外界的高度认可,成为学校品牌的标志。这样优秀的校徽就展现出了它强大的魅力和作用。

二、提升校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作用的途径

(一)校长要发挥引领作用,严把标志设计关

遵循标志设计的程序,注重标志设计的过程。不怕麻烦,认真做好前期的沟通交流工作,广泛地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要让使用校徽的人员参与到校徽的设计活动中。当然,标志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发展,所以,好的校徽的提炼设计还需要一支专业队伍的参与。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流行趋势的变化,艺术家的介入,电脑技术的革新,他们对标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必须对校徽进行必要的文化解释、灌输和传播

这是校徽使用前必做的一个重要程序。传播的形式可借助广告、新闻报道、各种会议、接待参观、研讨会、赞助等。如:重庆市松树桥中学校徽释义。设计定位:以松叶和字母S结合,代表松树桥中学校。美学意境:洁白的大雁翱翔于翠绿的松林,且歌且进;构成元素及文化意蕴:(1)松叶:一片蓊郁的松林,孕育蓬勃生机。(2)桥梁:一座坚实的桥梁,连结现实理想。(3)书籍:一部奋斗的历史,搏击知识殿堂。(4)琴键:一曲壮丽的乐章,熏染多重素养。(5)飞雁:一群奋进的学子,飞向美好梦想。视觉冲击:文化内涵和美术形色和谐结合,形象再现和抽象概括合理取舍,简洁明快而又内蕴丰富,扣合学校概念又独显“松中”个性,易识易记而又耐人咀嚼。

(三)对校徽以及(VIS)的使用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

最好有专人负责此事。因为制度具有约束力,它可以促成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

学校管理者通过文化导入、动员广大师生集体参与设计和使用管理,在师生充分理解、认同并的情况下,校徽就能丰富、提升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重庆市育才中学官网.

第9篇:中小学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主体性学习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改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尝试。

一、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有利于学生兴趣激发的一种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语文阅读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感,比如,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若是让学生找来五块玻璃进行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就比较枯燥了。若是让他们以一个推销员的身份去采访这种玻璃的性能特点,并且在展销会上进行介绍,那么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二、提供合作学习时空

小组合作学习不像平时讲授课文那样省时省事,它需要学生操作合作的时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不能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中受时间的限制而半途而废,让他们都能进入自己的角色之中,不能担心“放”了不能“收”的问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各种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辩论的形式、设置正反方的形式。更要给他们提供空间,给学生留下空白处,他们才会根据老师的布置去研究探讨,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培养学生在小组内主动参与的勇气,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够发挥学生的最大主体性学习潜能。而合作学习不是由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必须是一个团队的协作。若是没有一个集体和团队的意识是不能发挥到极致的。合作学习有时需要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就需要他们配合默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让他们勇于发言,敢于交流,这样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个体的疑难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同时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