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的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新疆北屯836000)
摘要:本文对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通过分析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及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是遏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协调、稳定”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1]。
2生态农业的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从发展的要求来看,十师北屯市(以下简称“师市“)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还很缓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地域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制约,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1]。从当前看,师市农业生态还存在五大问题:(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质量日益退化。目前,师市由于种植模式单一,掠夺性种植现象日趋严重,土壤的质量也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碱化和肥力下降。(2)草原退化日益加剧。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和管理上的重用轻养,使草原生态不断恶化,虽然有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但相对于已经形成的草原损坏,加之地域气候的影响,使牧业生产和师市、团场经济建设受到极大影响。(3)农田污染日益加重,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团场工业的兴起,现行的节能减排措施依旧缓解不了工业“三废”、城镇化发展及日常生活的废弃物、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师市远销到内地的瓜果农残检测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4)师市生态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还不完善,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认知还不十分全面,生态农业系统还不和谐。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构建成“生产 - 加工 - 销售”相连接、“农业 - 工业 - 贸易”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一个和谐的生态农业系统必须具备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产业,以及由此辐射的产业群,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加工程序形成鲜明的产业链,将上下游产业的生产剩余物构成产业的“食物链”这种产业之间的连接可通过一种以上的物质或能源消减,由此实现各产业间的持续、稳态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最终形成若干农副产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物在系统内部生态处理,不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解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5)师市广大职工群众缺乏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相关技术知识的了解,对师市生态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大力发展师市生态农业的建议和措施
4.1制定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由于师市生态农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相关单位及领导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总体规划还不完善,各部门在制定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依据,难以做到资源整合、统筹安排。为此,应尽快研究制定师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师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2抓好示范,带动师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理论探讨上求提高,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推进。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团场或基层连队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师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基础。
4.3做强畜牧业,推进师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把畜牧养殖业作为调整优化团场产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对饲养大户和畜牧小区实行奖励扶持等政策,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殖,废液用于土壤施肥改良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广大职工群众在生态链条中受益。
4.4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先进的种植配套技术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先进的引种栽培、植保、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4.5加强生态农业产、供、销模式运作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产、供、销模式运作,提高生态农业在生产中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监督上要进行严格监管;有针对性的根据订单安排生产优质产品,减少盲目性和降低市场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
4.6重视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
要重视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加强农业生态试验站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同时,继续组织盐碱土壤的科技攻关,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小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4):1-4.
一三三团籽棉收购突破12.18万吨收购量创历史新高
关键词: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与工业连接的纽带,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指针。其快速高效发展将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加工和销售,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业效益。据统计,目前我国粮油、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只有85%。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正好相反。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而中国只有0.38元。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多在3.7: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发达国家的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总值的90%,而我国仅占25%左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还不及农业产值的1/3。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农产品生产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转为高效。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建设主要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农产品加工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促进农业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打通一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销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我国农村经营单元较分散,结构调整的步伐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目前,我国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7.1万个,这些企业向前延伸,就可能把2.4亿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可打通一二三产业,把构成农业产业的各要素和各环节整合在一起,推进产销一体化经营,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加工生产,围绕加工需要再安排专用农产品的种养,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的“反弹琵琶”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形成与完善将有效引领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城乡、沟通工农,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利益传导机制,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将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优势,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机遇
(一)农业的阶段性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高,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良好局面。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目前,已具备年生产5亿吨粮食、5亿吨蔬菜、7000万吨水果、700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2500万吨禽蛋、2000万吨油料、1800万吨奶的能力,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农业已进人以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中央及时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两个基本判断,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宏观政策。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坚持农业内部挖潜与扩大外延并重,要跳出传统农业抓农业的思想,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涵,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的不可替代的载体,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其中“放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形成。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2960元。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改善的突出特征是在粮食消费直接减少的同时,对加工制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强大需求。 转贴于
(四)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大型化、跨国化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27000亿美元,其中,美国5000亿美元,欧洲3000亿-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各行业的前列。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为我国发展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业及为这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国际贸易环境改善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首先,降低农产品关税水平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外资源,提高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增强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其次,2006年已结束“人世”过渡期并全面进人履行承诺阶段,我国农产品能够正式享受WTO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享受WTO成员的一切权利,享受无歧视的贸易待遇,使中国农产品出口可免受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限制,从而降低贸易成本,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农产品加工应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层次。逐步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重点发展清洁生产,开发清洁技术与工艺,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
(二)建设稳定的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示范基地。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和加工要求的“多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加工作物、饲用作物等),建立专门的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设备总体水平落后20-30年。因此,要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并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细微粉碎技术、质构重组技术、新型杀菌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同时,要把能否产业化,以及产生效益的大小作为衡量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标准都是上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低,没有采用发达国家现已普遍实行的GMP、HACCP及IS09000管理规范,致使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应尽快建立并施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全面迎接人世后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五)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洋快餐的冲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的传统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传统方便的食品是人民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有利于人们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真正从“一日三餐”中解放出来。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
国内外经验证明,发展设施农业首当其冲要有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新型设施建设、机械化耕整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机械化卷帘技术、采后加工技术以及物理农业技术等。其中物理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农业技术领域,它是赖于现代物理技术基础上的实用农业技术的总称,是以电学、磁学、声学、光学、热力学等普通物理学与环境、生物等学科相交叉形成的新学科、新理论,以电、磁、声、光、热等物理方法为主要特征,以保障绿色无公害植物、畜禽、水产品安全、高效、优质生产为目标的农业产业。物理农业技术由大连市兴起并大规模推广应用,进而推广到国内20多个省区市。国外相关人士也给予高度关注,法国农科院院士3次前来考察,加拿大华人邓肯在其经营的蔬菜园区进行了试验应用。物理农业技术的显著效果已得到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
二、物理农业的优势
与化学农业相比较,物理农业技术具有多项优势:一是农作物增产幅度大,应用物理农业技术可普遍提高产量20%以上。二是促进早熟效果明显,农作物普遍提早成熟一周左右,与常规生产的农产品形成时间差,在价格上也具有优势。三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口感好,保鲜期长。四是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对以往即使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的疫病等难题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五是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高、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弊端,是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农业技术,顺应了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
三、发展设施农业需要物理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强调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网护果园、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畜牧养殖等形式,这是物理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无论是温室大棚、水产养殖还是畜牧养殖都需要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为这些生产方式提供有效防护。
设施种植业主要是以日光温室或大棚为载体的园艺产业,传统的机械装备主要包括微耕机、微滴灌装置、卷帘机、卷膜器等,这些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但是,要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就必须依靠物理农业手段来实现。例如应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CO2增施技术、臭氧防病技术、声波助长技术等,防治作物病害效果显著,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20%以上,明显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水产养殖业的水体实时无害化灭菌消毒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能够进行在鱼水体实时消毒是水体自动消毒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针对这一亟需研发的养殖水体电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水媒疫病防控。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技术和等离子除臭灭菌技术,可显著净化畜禽舍内空气,杀灭病原微生物,粉尘净化率可达75~99%,空气脱菌率65~94%,对突发性群发性动物疫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由此可见,物理农业已经成为未来设施农业发展的新的技术支撑。
四、对发展物理农业的建议
物理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技术,其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物理农业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技术推广部门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做大做强这一新兴产业。
1.以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典型引路力度
技术推广,示范先行。各地在推广物理农业技术之初,应首先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投入的物理农业装备向这些园区集中,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物理农业产业规模。在示范的作物品种上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蔬菜、畜牧、花卉、水果等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进行重点示范。
2.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强化投入激励机制
新技术推广仅靠技术推广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有力的助推器。各地各级政府应针对推广物理农业技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对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3.以信息引导为手段,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农民对新生事物的信任和接受还比较慢,很多人认为不依靠新技术照样可以种地打粮,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地在推广物理农业技术时应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通过信息引导,让农民快速了解、认识、掌握、应用物理农业技术。
一、包头市奶业发展现状
包头市有草原3122万亩,前山土默川平原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草料基地,为包头市发展奶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为包头做强乳业提供了自然资源。包头市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规范、健康稳步发展为原奶收购提供了保障,包头市主要乳制品加工企业伊利、蒙牛等,现均生产经营正常。
“三聚氰胺”事件后,包头市取缔、关停了1吨以下小奶站,目前奶站数量优化到177个。包头市奶牛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九原区有奶牛养殖场31个,土右旗现有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牧场)50个,2个万头示范牧场,5个千头示范牧场,奶牛规模化饲养率达到80%以上。
二、包头市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一)“公司+奶站+奶农”模式
规模较小或不具备贮奶条件的散户奶农把原料奶交售到具备贮奶条件的奶站,再由奶站销往乳品企业,这就是“公司+奶站+奶农”模式。奶站的主要收入是由企业按奶站交付的原奶等级支付给奶站的“管理费”。原奶是否合格由企业检验,如果原奶不符合要求,企业就会拒绝收购,损失由奶站承担。奶站为了转嫁原奶收购风险和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就会压低原奶收购价格和原奶等级,使得奶农在奶业产业链中合理权益长期受挤压,奶牛养殖收益低。受利益驱使,一些奶农就开始往原奶中加被称为“蛋白精”的三聚氰胺,以提高原奶等级,而奶农对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危害性毫无认识,最后造成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全面爆发。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了“公司+奶站+奶农”模式的严重弊病。
(二)奶牛养殖小区(家庭牧场)模式
小区筹建者建设小区的目的是聚拢一定数量奶牛的养殖场户而赚取乳品企业给的收奶补贴。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中,业主考虑的多是如何增加奶量,奶的卫生安全则未引起重视,在小区规划、布局、设计、管理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简单人为地把形形、素质参差不齐的养殖户奶牛集中在一个养殖小区内饲养,除牛场牛舍统一建造和鲜奶统一收购外,奶牛是各养殖户的,牧草种植或收购、饲料采购或加工、粪便处理、精粗饲料堆放等都是各管各的,奶牛随意进出,不注意各方面的管理,“五个统一”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各饲养员相互串门走动或聚集玩乐,饲养工具相互借用,这就造成人畜间容易相互传播疫病。疫病长发、日粮结构不合理、饲养条件不理想、奶价受制于企业等导致养殖小区养牛效益不佳或亏损。
(三)“企业+奶业合作组织+奶农”模式
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积极作用:1.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谈判地位、竞争能力。2.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使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产品储藏保鲜和运输,实现了规模经济。3. 合作社指导农民学习,农民的素质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合作社将农户聚集起来进入市场,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等都得到了增强。奶业合作组织在包头市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土默特右旗成立36家,达茂旗1家,九原区12家,固阳县2家。
(四)奶联社模式
“奶联社”的运作模式是由企业搭建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平台,农民以奶牛入社,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得回报。农牧民以奶牛入社,获得回报的方式主要有入股分红、固定分红、保本分红、合作生产四种。“企业+奶联社+奶农”模式适用于没有充分的时间饲养奶牛且奶牛品质较好的奶农,这一模式不适用于奶牛品质差的奶农。
三、奶农利益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奶农面临市场风险
我国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一直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及利润的关系来确定的。“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建立了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养殖户四方代表确定本区域内原料奶交易参考价格。但是,由于奶价协调委员会对企业没有监督制约职能,经常是公布了原料奶交易的参考价格,但部分企业拒不执行。奶牛养殖户在定价方面话语权依然很低。
2009年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为2.65元/公斤,2010年平均价格为3元/公斤,上涨幅度为13.2%。虽然生鲜乳收购价格上涨,但蒙牛、伊利等均采取以质论价,提高了生鲜乳的理化指标,奶户实际养殖效益并没有大的提高。因此,2010原奶收购价只有从3元/公斤上调到3.15元/公斤,奶农才能与2009年同期奶牛养殖效益持平。
资料来源:包头市土右旗明沙淖乡杨家圪堵村、美岱召镇、萨拉齐镇大袄兑村等奶农调查资料整理。
2009年奶价较2008年上涨12%,但由于饲料的上涨,奶农单位奶牛生产成本全部上涨,5户奶农单位利润低于2000元,占1/3,其中1户亏损,2000-3000元5户,占1/3;3000-4000元3户,占1/5;大于4000元的2户,占2/15。通过图1比较,2009年有9户单位奶牛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其他6户与2008年基本持平,奶农盈利水平仍然较低。
(二)奶农组织化程度低,在与乳品企业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仅占23%。分散的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的谈判地位,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奶企明显占有买方优势,奶农的谈判地位极其弱小,奶企是合同的设计着,奶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销售环节被压价、克扣,挤压了奶农的利润空间,挫伤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
(三)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目前完全是买卖关系
目前,部分企业和奶农之间并未签订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合同也不规范,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有的属于单方合同,由企业说了算。
(四)散户奶农缺乏科学养殖,原奶收购价低
调查奶户平均每头牛年产奶量4.5-5.5吨,见图2。
奶牛散养单产水平低、原奶质量不稳定,奶农在产量方面劣势明显。原奶收购对营养标准有较高要求,按质论价,奶牛散养达不到优质生鲜奶标准,所以散户收奶价上不来,奶农利益较难提高。
四、提高奶农收益措施
(一)大力发展奶农合作社,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成立奶农合作社,可扩大奶农的经营规模,提高奶农接受信息的程度,改善奶农在与企业议价博弈中的谈判地位,可降低奶农缺乏信息带来的损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奶农、奶企利益共享。同时,奶业合作组织可在奶业生产中发挥桥梁作用,可为政府建言献策,制定有利于奶农利益的政策。
但成立奶农合作社宗旨要明确。奶农合作社要和乳业企业讨价还价,提高生鲜乳价格;要引进推荐厂家的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降低成本;要在合作社内部开展饲养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水平。决策机制要灵活,普遍遵循“一人一票”的原则。奶农合作社的投资活动一般由成员大会决定,内部利益分配标准、方式等由理事会出方案,再上股东大会讨论。
(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沽的利益共同体
如何才能使奶户和奶企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将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奶农的资产变现,作价入股。奶牛是奶农的私人财产,奶农将奶牛作价入股后,奶牛就是企业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企业会帮助奶农解决精饲料饲喂不科学、奶牛配种技术滞后发病率高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奶牛入股后牛奶作为奶农的重要现期收入来源依然归奶农所有,奶农的生活有保障,而奶农为企业提供了有质量保证和数量增长的奶源。我国奶农拥有土地或草场的使用权,只要土地、草场的使用权、生产设备能作价入股,奶农就可以得到生产收入并获得后期投资回报,奶农既是生产者也是投资者,可以获得后期投资分成。至此,奶农与企业真正形成了地位上的对等,生产关系上不可分离,经营过程中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三)政府应优先保护奶农利益,让奶农公平享有管理、服务体系
关键词:原州区 设施农业 措施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基于设施农业的属性和原州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原州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原州区要发展设施农业,就要依据设施农业的特点,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现实必要性。
1.发展设施农业是原州区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调整原州区农业生产结构,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原州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而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是保证农产品正常供给、保证民生的必要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原州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2.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2.1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2.2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
一、引言
“订单农业”也叫合同或契约型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此确定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依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则按合同收购农产品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科学的农业投资模式。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订单农业”也有运行风险,如果不能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给农民或企业带来被动的后果。
二、我国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
1.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
订单的履约率是订单农业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农业订单如不能兑现或履约率过低,不但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卖难的矛盾,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延缓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订单农业涉及面广,连接的农户多,由于我国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薄弱,短期行为严重,买卖双方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单方面放弃订单。在推行订单农业过程中,粮食流通企业与签约的农户在生产前按约定价格签订收购合同。农民将其价格风险转移给了粮食流通企业,但作为订单农业的主要组织者的企业仍然承担着巨大的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订单价格是否合理,以及签收后粮价的波动,这种风险极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巨额亏损。这样就会降低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2.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太小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订单农业是农业市场化的一种先进模式,在农业发达的美、德等国家早已实行,而在我国推行较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订单农业需要土地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土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生存保障功能。一家一户的农地经营承包方式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却成为农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现实障碍。同时农民又因为担心规模过大,农产品没有很好的销路,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这也限制了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
3.农产品的质量指标不稳定,影响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生产受生产条件影响很大,品质鉴定也较工业品困难。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品牌,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防止农户短期利益驱动下的不规范行为,在产品质量方面通常倾向于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农户,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他们对自认为要求过高的质量指标并不理解,对质量检测完全由企业说了算的公正性也表示怀疑。但较之拥有较高商品知识或检测仪器和手段的企业来说,他们又大多处于交易劣势方,不得不经常承受压级压价的损失。由于农产品的质量指标不稳定,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4.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不透明,订单不规范,限制了订单农业发展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不透明,订单价格的确定缺乏参考依据,农民很难获得较高收益。同时由于订单合同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特别是对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各自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权利含糊不清,签约内容缺乏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合法性,从而为履行订单埋下了一系列的隐患,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5.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也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粮食经营面临的这种市场风险不仅很大,而且还会有所集中和扩散。2004年国家实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必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而加入WTO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进一步加深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不确定性的影响,订单农业的风险也会进一步扩大。风险控制问题将日益重要。
三、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问题
1.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利用农产品期货,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上规定质量和合适的价格采购农产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另一方面,又可参与套期保值业务,锁定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转移订单风险。这样在现货市场即使出现损失,也可以用期货市场的收益来弥补。因为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当现货价格上涨时,期货价格也上涨。现货价格下跌时,期货价格也下跌。例如:在发展小麦订单的过程中,河南新乡延津县成功走出一条“订单+期货”的路子。延津县在发展订单农业时,粮食企业通过“订单+期货”的模式,带领农民间接参与期货市场,规避企业风险,提高订单履约率,近三年来,订单履约率均达100%,而没有通过期货市场套保的小麦订单履约率只有20%左右。
2.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快速扩大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
期货每手合约的交易单位为5吨或10吨,现有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0亩,粮产量不足5吨,扣除自用粮部分,仅三分之一的粮食上市出售,显然靠单一的农户的微薄之力是难以撑起期货市场的。农户为了进入期货市场,就必须联合起来走扩大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实施的又一个障碍是怕农产品没有很好的销路,而期货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订单+期货”的模式,能够预测以后一年多的价格,有效的转移了价格风险,提高了订单的履约率,可以很好的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而扩大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
3.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规避订单农业的经营风险
订单农业实行“农户+龙头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使农业市场风险呈现集中化的特征,无论价格涨跌,众多农户的市场风险都通过订单全部转移到企业,从而危及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安全,这种利益风险机制的不合理构成了订单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引入农产品期货交易后,公司可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摆脱这一困境。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作为风险分散和转移市场,集中了众多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企业通过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市场风险得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从新分配,基本锁定了未来的成本与收益,增强了履约订单的能力,增强了商业信誉。
4.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规避订单农业的质量风险
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对进入定点仓库进行交割的商品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划分,同时把交易的合约标的价格作为标准品的价格。对高于标准品质量的商品给予升水,低于标准品质量的给予贴水,给出了订单双方均能认可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增加了订单双方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真正实现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实行的这种质量指标和标准,规避了发展订单农业面临的质量风险。
5.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规避订单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风险
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合约,明确规定了农产品的规格、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订单农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规范合同文本,减少了双方因为订单不规范而引起的风险和纠纷。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信息是公开和透明的,这可以减少双方因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从而有利于订单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邓旭.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J].农村经济,2005(07):59-61.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包容性增长;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93-03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价值取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反思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我国农业发展既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又具备了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先行者的条件。解决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是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
一、经济包容性增长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机械化为基本特征,以机械化操作、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投入实现农产品产量及利润最大化。从现实来看,农业现代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所需产品的供给问题,但其始终无法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等问题,对农田肆意、无规划的开垦更是使得土地植被破坏、地表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达1.65万亿元(按照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6万亿元计算),而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陈雷,2012)。此外,大量使用于农业耕作、施肥、灌溉、收获、加工以及杀虫等石油制品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类安全健康问题受到威胁
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用最少的劳动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正是这种不尊重生物发展规律而过于依赖化学肥料作用的耕作方式使得农业生产陷入了“高产低质”的窘境,给人类的安全健康问题带来了巨大隐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基于大量化学肥料使用生产出来的食物虽然保持甚至优化了其原有的外形,但由于缺乏土壤固有的元素,其生产出来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品质有所降低,营养价值与依靠生物化、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生产的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通过改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就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担忧。
(三)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我们不否认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由大量机械化使用于农业生产派生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如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导致农村成为以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的“空心村”,产生了部分农村土地被荒废、水利设施无人管理、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拥挤、交通堵塞、农村子女在城市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如何发挥农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以缓解上述问题的恶化应该成为未来时期农业发展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转型方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概念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包容社会各个方面、层次、角度的平衡、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在促进并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原则(陶蕾幅、路日亮,2012)。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涵盖了包容、平等、共享、均衡发展、兼收并蓄等多项内容,它侧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并重、人们平等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并分享其成果、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从实质而言,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已经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二)后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农业比较而言的,它建立在伦理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追求当前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后代实现需要能力的保护,其主要通过加强对知识和太阳能的利用来取代对物质的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环境损失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现代农业的实现必须遵循均等和尊重的规则。一是农村与城市的服务均等化。重点是要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由农村承担起对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尊重农业。其一尊重土地的潜力。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其再生能力为度,对包括土地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高效利用,生物圈内所产生的废物量必须限制在生物区域的消解能力范围之内。其二尊重科学的农业方法。太阳能是农业基本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的能转换成养料的能是农业生产所需能料的基础,也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燃料、化肥和杀虫剂等矿物能对农业生产虽然具有价廉、好用和速效等特点,但其带来的负面外部性问题所产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效用。可见,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的和价值取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相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经济衽会包容性增长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增长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向后现代农业转型,而发展后现代农业也是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离开后现代农业的支撑我国的包容性增长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下的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容性增长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而这落实到农业中就是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促进农业实现
包容性增长的首要问题,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首先,要重新认识土地的潜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其不可再生性和高度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高效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任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顾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而对土地进行肆意掠夺、开采或者依赖石油制品,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和难以为继的。事实上,种植草皮、林木等就是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并非完全将土地用于农作物的耕种。那些认为无人耕种的土地就是浪费,应通过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使土地尽可能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认知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与此同时。土地的容纳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地在土地承载范围内进行放牧、开采都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害。第二,用优化的制度安排引导和鼓励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物群体、生态结构和农业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程度,任何违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及破坏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必将给农业发展带来隐患。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为基础,发挥政策制度的功能,通过增加产生负外部性的农业生产成本和补偿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的方式保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予以推广。其一,完善“农用化学品”征税办法,提高负外部性生产行为成本。重点是提高化肥、杀虫剂、剧毒农药和农用薄膜等产品的税率,通过提高此类农用化学品的价格促使农业生产者转向使用对环境不污染或者污染较小的产品。事实上,奥地利、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对农用化肥和杀虫剂征税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二,鼓励和补偿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农业经营方式。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物种植,除了在科学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污染处理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予以技术指导外,还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绿色农产品的补助政策,理顺和拓宽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保证价格稳定,促进生态、绿色农产品增产增收。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
在包容性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粮食产品的供给上,还应体现在扩大就业与民生改善的实现上,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并分享其成果。其中关键是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收与充分就业的相互统一。第一,改变现行的农民组织化方式。的实施,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在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分散、无组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实现,同时也导致了“各自为战”的农民的话语权在高度组织化、形成价格联盟甚至操纵市场价格的市场主体面前逐步弱化,农民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另一个事实就是,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少地区的农田和耕地已经处于无人管理、被荒废的状态,农民进城买粮的现象已经不足以为奇,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农民组织化分散的局面,在征得农户同意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或者村委牵头,对所属土地特别是山地进行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资源禀赋、市场导向等进行农业生产,解决后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无规划、资源分散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实现和增强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障力。第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后现代农业应在立足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收和扩大就业为原则,以动物养殖、植物种植、产品加工为核心,构建以种养业带动加工及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综合农业体系和农工贸配套、产加销完整的产业体系。以集约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优势互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和壮大一批极富特色、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品牌突出的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力。第三,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就业和民生改善的因素。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也是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等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企业,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拓宽农业就业渠道,扩容和提升农业就业功能。实际上,休闲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同时会改善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改善农村劳动者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力量。
(三)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自由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涵。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事实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村“空心村”与城市就业难、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等相对立的矛盾。从表面上看,这是由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引起的,但更深层次的根源应该是由城市高度发展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形成的农村劳动者想参与分享教育、医疗服务成果的驱动力的使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农业的发展也根本上离不开人的发展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事实上,农业产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也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解决了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就业问题,增强其就业能力、扩大其就业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及水平,那么很多农村劳动力也将会选择留在农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又可以缓解由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现实也已经表明,随着城市就业难、发展机会不平等、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回家创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未来时期,应通过加强农村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让农业在促进农村与城市发展协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和空间。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要有将城市的部分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流的思维,虽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尚存许多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现在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和制度的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劳动者农业种植、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农业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农村教育中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强化对农业劳动者的项目指导和培训。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对农业生产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信贷与投资、政策法规等知识都应成为其培训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农业生产者所从事农业生产的项目具有差异性,因此对其培训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但不应缩小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必须保证更多农业人员得到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宇,李丽.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农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9-52.
[2]汤勇,窦营,赵阿勇.世界农作制度创新与后现代农业之路[J].世界农业,2010,(7):25-28.
关键词 立体农业;发展前景;主要栽培形式;辽宁瓦房店
中图分类号 S3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28-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不再是种植玉米、大豆的简单种植业生产,而是发展到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生产,即立体农业生产;也不再是简单的低效农业生产,而是发展到高效的农业生产。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利用自然条件的时间和空间,运用间套复种等各种农业生产的手段,形成最大的生产效益的一种栽培形式。总结多年从事立体农业的实践经验,浅略剖析瓦房店市立体农业发展的前景与主要栽培形式[1-2]。
1 立体农业的发展前景
立体农业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粮油作物增加产量1倍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倍以上,高者可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4]。在瓦房店市采取立体农业的栽培形式,比单一种植玉米作物增加收入7 500元/hm2以上,多者增加15万元/hm2以上。
2 立体农业的主要栽培形式
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划分为具有层次感的空间立体农业和具有先后顺序的时间立体农业。每个不同类型包含不同的栽培形式。
2.1 空间立体农业
空间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利用不同空间,栽培多种作物的栽培形式。
2.1.1 辣根、玉米套种的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此种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阴、前期生长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点,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种玉米,既保证了辣根的正常生产,又额外获得玉米的产量,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不低于常规生产的玉米产量。可收获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产值共3.75万元/hm2,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效益2.25万元/hm2。
2.1.2 辣根、玉米、菜葫芦立体栽培形式。此种栽培形式中的辣根和玉米的种植形式与前面所提大体相同,增加了菜葫芦的栽培。利用辣根、玉米前期生长量小的有利条件进行菜葫芦生产,额外增加了菜葫芦生产的效益。产值可达5.25万元/hm2,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效益3.75万元/hm2。上述2种栽培形式中的玉米应选择大穗型品种,以发挥其产量优势。
2.2 时间立体农业
时间立体农业栽培形式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先后栽培同一种作物或多种作物的栽培形式。
2.2.1 保护地多茬生产。保护地多茬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打破了原来生产的季节界限,实现了周年生产或反季节生产。由开始的单一黄瓜生产向蔬菜多品种、多茬口生产发展。在保护地多茬生产中要注意作物类型和作物品种的多元化,注意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茬口,不断创新栽培管理方法,实现提早上市,巧打时间差,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2 陆地时间立体农业。陆地时间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有2茬或多茬复种。
(1)地膜覆盖马铃薯下茬复种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马铃薯栽培要点。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要选择具有高产、抗逆性强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主要有中薯1号、荷兰3号等中、早熟品种。根据提早上市和均衡上市的原则,选择几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同期播种,或选择1个品种分期播种。下茬鲜食玉米选用中糯1号、香糯1号。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栽培方法。采取深种横向覆膜的方法。覆土厚度在12 cm左右,地膜采取横向覆盖。深种可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式成薯块,薯块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有利于形成大薯块,提高产量。一般产量在45.0~52.5 t/hm2,高者可达60~75 t/hm2,常规栽培只能达到30 t/hm2。采取单垄种植横向覆膜,可增大膜下空间,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也有利于膜下浇水。播种时间在3月中下旬,保苗在6.0万~6.9万株/hm2。二是下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上茬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播种鲜食玉米。一般播种期在6月末至7月初,保苗4.05万~4.35万株/hm2。下茬鲜食玉米种植不能过密,以防穗小价低。播种时施三元素复合肥300 kg/hm2。科学施肥,马铃薯是喜肥作物,而且需钾量较大。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配合施用生物肥。施用优质有机肥37.5~45.0 t/hm2,三元复合肥600~750 kg/hm2,硫酸钾300~450 kg/hm2,尿素75 kg/hm2。也可以施用马铃薯专用肥(总含量65%)1 500~2 250 kg/hm2。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生物钾肥112.5 kg/hm2。
(2)地膜覆盖2茬复种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上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鲜食玉米应选择以粘玉米为主。上茬品种可选用金星糯和掖单20;采用单垄种植或大垄双行种植。无论是哪种种植形式,保苗在4.05万~4.35万株/hm2。播种后覆土时要使播种沟形成“V”形,以便在覆膜后形成一定的空间,以利于幼苗生长。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可采用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同期播种,或同一品种错期播种,实现均衡上市。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30.0~37.5 t/hm2,三元素复合肥450~600 kg/hm2,有机肥在整地时撒施,化肥在播种时施入。当幼苗长至大部分叶片接触膜面时,要及时破膜引苗,以防烧苗。待幼苗出膜后炼苗3~4 d,叶色由黄转绿,再进行定苗。二是下茬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下茬玉米品种要选用中糯1号和香糯1号。下茬鲜食玉米要在上茬收获后及时播种。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可采取复种的方式。若上茬收获较晚,可在6月下旬在前茬的垄肩上进行套种。播种时株距与前茬相同,保苗4.05万~4.35万株/hm2。施三元素复合肥300 kg/hm2。
3 参考文献
[1] 秦绍云.对重庆市云阳县发展立体农业的思考[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7):5.
[2] 叶永红,熊小利.渝北蚕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J].蚕学通讯,2010(3):52-53.
一、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的关键又在于扩大就业。2005年,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40.49万人,比上年增长2.12%。在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3.4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来自乡镇企业。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03%。乡镇企业在农业、农村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贡献越来越大。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我市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独特的社会保障,也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遇,2005年我市乡镇企业共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0254人,比上年增加了3655人。这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经验。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乡镇企业不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引领我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同时也体现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了反哺农业的义务,通过从农业中分离富余劳动力,减轻了农业产业的就业压力。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支农建设及补助社会性支出总额2596万元,通过资金支持,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机械装备水平。2000年以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着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91亿元,比增12.35%,尤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实现两年翻一番,年递增40%以上,2005年产值达30.83亿元,比增26.68%。继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后,2005年,我市又有2家乡企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称号,4家乡企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5家乡企获农业部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各级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能力增大,市场辐射面广,显示出很强的扩张能力。宁德南阳、周宁仙洋洋、福鼎海鸥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增资扩产,规模越做越大。全市已有18个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3个国家注册商标,25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联结商贸拓市场、联结基地带农户、联结科研出精品的新型产业链带动了农户、基地和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配置了农村各种资源,引导农村外部资源向农村倾斜,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激活了县域经济,改变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单纯依靠农业支撑的格局。近几年我市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各县(市、区)把发展工业集聚区作为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和承接项目载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古田县食用菌加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600亩,首期计划开发310亩,经严格考核推荐,由农业部授予该县玉田农产品加工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这是我市首次获得这一殊荣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福鼎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建立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带动经济腾飞。该市根据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情况,科学规划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地处山区的寿宁县则利用寿宁山区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后,交通便捷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仅武曲工业小区两年签约投资总额逾3亿元,完成投资1亿多元。使武曲工业聚集地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规模工业接涌而现,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有2家,其中在该工业园区落户的宁德市汇通钢业有限公司去年产值达2.25亿元,成了该县重点龙头乡镇企业,标志着寿宁工业园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乡镇企业通过产业支撑促进了小城镇发展,与小城镇一起接受城市和大工业的辐射和带动,起到沟通城乡、衔接工农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路子。
回良玉副总理在200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以及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乡镇企业与‘三农’天然的内在联系没有变,对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没有变。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创业和就业,支持乡镇企业就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总书记也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肯定了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对现阶段乡镇企业的高度评价,是我们坚定发展乡镇企业的理论依据。当前,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我市农民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依靠力量和主体力量。乡镇企业的道路,就是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一句话,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乡镇企业。